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1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用于辨识、更新公司各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级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生产作业活动中危害因素辨识、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2 相关文件DPCA01274002《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合规性评价程序》3 定义:危害辨识:辨识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 职责4.1 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更新工作,并评价公司重要危害因素。

4.2 其他部门按照程序要求辨识本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进行初步评价。

5 管理规则及流程5.1 按照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手册》的职责分工,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进组,组织和指导各部门对存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价。

5.2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5.2.1危害因素辨识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种类型。

5.2.1.1 三种时态a. 过去时态:评估对残余风险的可承受度。

b. 现在时态:评估现有控制措施下的风险。

c. 将来时态:生产作业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

5.2.1.2 三种状态a. 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情况。

b. 异常状态:指机器、设备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时。

c. 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重大危害,如地震、火灾、爆炸、大型机械设备损失、高空坠落、触电等状况。

5.2.1.3 七种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等。

5.2.2 辨识依据5.2.2.1 国家、政府各部委颁布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5.2.2.2 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地方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5.2.2.3 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及认证结果或反馈的信息;5.2.2.4 其他相关方信息;。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风险
的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要评价的危害因素或危险源。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工作场所
的情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

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
源发生的可能性。

4.评估风险的后果: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
影响。

5.评估风险的程度: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评估风险的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风险,保护工作场所和工作人
员安全健康,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确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和方法。

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
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
责任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和培训:加强风险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地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和制定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四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四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一、概述本策划范本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组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本文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南,从而使组织能够全面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二、危险源辨识1.确定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在开始危险源辨识前,应对工作场所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和物料储存、机械和设备使用、人员流动等方面。

同时,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的看法和经验。

2.记录和分类危险源根据前一步骤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分类。

可以按照危险源的性质、来源、可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危险源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

3.评估危险源的潜在严重性针对每一类危险源,评估其潜在的严重性。

主要包括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如损伤、中毒、火灾等)、可能引起的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三、风险评价1.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在进行风险评价前,应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可以参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制定内部标准。

2.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即评估该危险源发生的概率。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组织内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3.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每个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财产损失等。

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和指南,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估指标。

4.计算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计算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计算。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

例如,降低风险等级、减少风险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影响等。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以使用预防措施、保护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调查、辨识、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辨识及评价项目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源,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适用于本项目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 职责3.1 项目安全总监负责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工作。

3.3安质部负责负责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4 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应以项目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依据,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业务活动内容包括:生产现场、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等)和工作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组织内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组织的常规活动(正常活动),如正常生产活动、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活动等;⑵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包括异常活动(如停电、停机、设备维修、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火灾、坍塌等情况下的抢救活动);⑶所有进入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及与办公区域难以划分的生活区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的活动等;⑷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包括生产现场作业场所、办公场所和相关的生活场所等(如宿舍、食堂、饮用水源等);⑸与生产实现有关的所有设施,包括所有场所内的相关设施,如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⑹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提供的设施,如组织所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4.2 危险源辨识依据和途径⑴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⑵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⑶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与项目有关的危险源;⑷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⑸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⑹工作场所环境和辅助生产设施;⑺与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协商和沟通的信息。

4.3 危险源辨识要求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情况:⑴三种时态:—过去(公司遗留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或过去曾发生的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现在(明细现有的、现存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将来(项目将来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⑵三种状态:—正常(例行的作业活动状态);—异常(计划中但非例行活动,如开车、停车、试验、停电、检修状态);—紧急(合理预见,但不能预见何时何地发生,如火灾、爆炸、洪水、地震、雷击等事故);⑶七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及其他危险危害。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1 目的对公司在检测工程施工和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以确定风险等级并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风险,确保检验检测工作安全。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检测工程施工及办公场所范围内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 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审批确认公司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3.2 技术服务部是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3.3检测工程部是检测工程项目的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检测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3.4检测项目部负责检测项目所涉及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并确定出重大危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计划。

3.5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司办公活动中危险源的识别;3.6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活动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参加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4 工作程序4.1 工作流程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风险控制策划。

4.2 危险源辨识4.2.1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活动和因素: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如:正常的检测作业活动和非常规的故障抢修活动。

)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分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3)公司人员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4) 产生于工作场所之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公司人员健康安全产生有害影响的、已辨识的危险源;(如被检测对象(管道)施工单位管道安装活动导致的危险源。

)5)在工作场所附近,由公司的工作活动产生的危险源;6)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无论是否由组织或外界提供;(应考虑作业场所内含工地生活区、员工食堂所有的物料、装置和设备造成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和风险,包括过期老化以及租赁和库存的物料、装置和设备。

如有毒有害原材料存放与使用、易燃易爆容器存放、使用;明火管理、施工现场危险部位防护、设备设施安装/支搭、运行、维护与拆除等。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1.制定政策和标准
基于现有的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针对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政策和标准。

2.分析危害因素
针对不同工作环境的特点,对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方式。

3.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基于对危害因素的分析,将危害因素分类,并加以识别,以便确定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发生可能性和发生风险程度。

4.对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后果和风险程度进行可预测的评估,以识别出现在的危害因素,明确其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并研究其具体控制方法。

5.建立控制程序
根据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控制程序,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行为控制等措施,以有效管控工作环境危险因素的发生和控制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6.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实施控制措施后,对因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进行频繁检查和评估。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和范围为了识别的生产运行或服务和产品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危害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对危害及其影响实现事前预防控制,使HSE风险降至“合理并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职责和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和相关承包商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2 引用术语本程序采用Q/1002系列标准规定的术语。

3 职责3.1 安全环保科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科室,其职责如下:✧负责审查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评价单位的资质;✧负责组织健康、安全和环境专项评价工作;✧负责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织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培训和技术指导,汇总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数据库;✧负责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核;✧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提供资源消除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风险消除、削减与控制措施计划,同时督促相关单位(科室)实施。

3.2 机关科室负责定期组织分管业务系统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汇总本系统的危害因素,督促相关单位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系统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报安全环保科。

3.3 基层单位✧负责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单位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按业务类别上报相关业务管理科室;✧负责为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应资源;✧安全环保科负责监督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

3.4 员工参加与本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落实与本岗位活动相关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保证岗位活动安全。

4 程序内容4.1 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4.1.1 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应覆盖的所有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危害。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密级:□秘密□文件编号: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会签表说明:(1)本程序文件知识产权属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部所有,未经授权许可或批准,不得对项目部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提供;任何外部组织或个人擅自获取、使用、转让本程序文件的行为均属侵权。

(2)本程序文件执行解释权在安质部。

1 目的为了确保公司在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防腐保温工程、公路路桥、公用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得到及时识别、评价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策划和更新管理。

3 术语3.1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5 健康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的条件和因素。

3.6 危害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3.7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8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9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10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11 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 职责4.1 安质部、IPMT团队QSHE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1.1 负责提出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价知识培训需求并组织培训;4.1.2 负责汇总公司和IPMT团队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清单》、《危险源识别、评价清单》,并组织评价。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确认培训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确认培训

案例三
总结词
严格、规范
详细描述
食品生产企业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需要遵循严格、规范的要求。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存 到成品的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 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培训总结
01
培训目标达成
通过考核和反馈,发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效果良好。
下一步行动计划
01
02
03
推广应用
将本次培训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持续改进
针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和不足,持续改进和完 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质 量。
定期评估
定期对危害因素辨识、风 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执行 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各项 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害。
控制措施选择原则
01
02
03
04
消除或降低风险
优先选择能够消除或显著降低 风险的措施。
经济可行性
在满足安全和健康要求的前提 下,考虑控制措施的经济成本

技术可行性
确保所选择的控制措施在技术 上是可行的,能够在实际操作
中得到实施。
法律法规符合性
确保所选择的控制措施符合国 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危害因素辨识是指识别组织活动中可能产生危害的源和因素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机工效、以及心理等因素。
分类
危害因素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指直接导 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危害则 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如管理缺陷、环境变化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1 确定辨识范围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辨识的范围。

这个范围应当包括企业的所有生产和作业场所,如车间、仓库、办公区域等。

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作业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1.2 识别潜在危险源在确定辨识范围后,应开始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机械伤害:如运转的机器、传输带等可能导致夹击、割伤等事故。

b. 电击:不正确的操作、维护或维修电气设备,可能导致电击事故。

c. 化学危害:如化学品泄漏、误用等可能导致中毒、火灾等事故。

d.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事故。

e. 职业病危害:如尘肺、噪声等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1.3 危险源分类与评估在识别潜在危险源后,应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

分类应按照危险源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等进行划分。

评估则应考虑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等因素,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二、风险评价2.1 确定评价方法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LEC法等。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2 评价风险等级根据选定的评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需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2.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于中等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制定计划逐步降低风险;对于低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加强监测和预防,防止风险升级。

三、风险控制策划3.1 制定控制方案根据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

这些方案应明确责任部门、实施时间、验收标准等,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同时,方案还应考虑可行性和经济性,以确保在实施过程中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负担。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具体位置和性质。

危险源的辨识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危险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1常见的危险源在工作场所中,常见的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的运转,电气设备的使用,高处作业,化学品的接触,火灾爆炸,高温高压等。

这些危险源都可能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1.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的辨识可以通过现场勘查、设备检查、工艺分析、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事故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设备和作业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1.3例证举例来说,某企业是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其生产现场存在着多种化学品,这些化学品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

因此,在危险源辨识时,要重点关注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过程,确定其存在的潜在风险,然后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其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确定风险的级别,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1风险评价的方法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矩阵法、事件树分析、故障模式效应分析、层次分析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级别,为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例子继续以化工企业为例,对于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法,将化学品的毒性,腐蚀性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综合评估其对员工的潜在影响和可能发生的频率,确定其风险级别,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有效地降低危险源对员工的威胁,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3.1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控制、管理控制、个人防护等。

BD-0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BD-0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1 目的为持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因素辨识活动,完善并实施有效的风险削减及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实施和完善更新。

3 职责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要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以及对应风险削减控制及应急措施的审批。

3.2 综合部负责组织协调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及应急措施的制定。

3.3 采购配套部负责落实供应商作业活动(进入公司区域)和物资储运中的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负责供应方活动的监督管理。

3.4 产品制造事业部负责产品生产及服务、承包商作业过程中危害、环境因素的辨识(包括海内外防恐)、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3.5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更新完善,负责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改进与实施。

4 工作流程及要求4.1 危害、环境因素辨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2)所有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含员工、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外来人员);3)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租赁使用的);4)产品技术服务过程;5)外协加工和配套产品的监造过程;6)变更;7)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8)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9)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10) 气候、外部自然灾害及公司周围环境对员工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及影响;11) 化学危险品的使用及储存;12) 新建、改建、扩建、大修投资项目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17Q/SYBOMCO D.QHSE.G02.03-2014(A)版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第2页共5页13) 设备设施废弃、拆除与处理。

4.2 危害、环境因素判别准则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公司的HSE方针、目标和有关合同规定。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作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①识别确定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形成作业活动清单;②对各项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风险进行辨识;③对与各项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④判定危害因素及风险级别,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⑤针对评价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⑥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更新。

〔2〕作业区〔大队〕主要领导审批作业区级普通危害因素〔见附表4〕和重大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5〕,并将重大危害因素台帐报厂安全环保科;工艺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以下简称为“工艺危害分析〔PHA〕”工艺危害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包括后果分析和工艺危害评价,以预防工艺危害事故的发生。

工艺危害分析是装置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和阶段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的有效工具。

〔1〕工艺危害分析的时机生产装置在以下阶段可以进行PHA:新改扩建项目、在役生产装置〔2〕工艺危害分析的方法推荐使用的分析方法:故障假设/检查表法〔What If/Checklist〕、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

〔3〕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合用范围HAZOP :应用于新改扩建项目投用前、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

What If/Checklist:应用于低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停用封存、拆除报废阶段、工艺变更过程。

FMEA:应用于分析在役装置的关键组件及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可以辨识共因失效和单一组件失效导致的危害事件、事故。

FTA:应用于由HAZOP 和What If/Checklist 识别出来的特定事件的分析。

〔4〕工艺危害分析的频次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每三年一次,其他生产装置每五年一次。

〔5〕工艺危害分析的实施公司将首先采用HAZOP 方法陆续对公司的所有生产装置开展工艺危害分析,具体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危(wei)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危害因素随处可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并确保人们的安全,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提供一种合适的格式用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害因素。

一、危害因素辨识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潜在的、实际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时,我们需要对可能引发危害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以下是危害因素辨识的几个关键步骤:1. 收集信息:收集与危害因素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过去发生的类似事故、相关统计数据、专业知识和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等。

2. 识别危害因素:将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识别出所有潜在的危害因素,并进行分类。

3. 界定危害程度: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4. 制定处理措施:根据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可能引发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危害。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害因素辨识的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风险程度,并为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几个关键步骤: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有关危害因素的数据,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处理,确定评估的指标和方法。

2. 评估过程:根据前期的危害因素辨识结果,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其中,定量评估可通过计算概率和影响的乘积来实现。

3.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后续的风险控制工作。

4. 结果呈现:将评估结果以图表或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便于决策者和相关人员了解风险情况。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几个关键步骤:1. 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等方面的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公司应组织对施工、办公、服务以及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全面地科学地分析识别和评价,确定最大危险、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的、适当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点。

2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公司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3职责3.1 质量安全部为本要素的归口部门。

3.2 质量安全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对公司施工、办公、服务以及与业务有关的活动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领导工作。

3.3 质量安全部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各项目部在项目施工前须预先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3.4 质量安全部负责对危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

4工作程序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具体步骤概括如下:4.1 成立评价小组公司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

4.2 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a)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施工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施工作业活动、产品、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危害和影响的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b)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施工流程的各阶段;✧按地理区域或部门;✧按装置、设备、设施;✧按作业任务。

c)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

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4.3 选择危害识别方法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和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确定使用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和工作危害分析(JHA)两种方法。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1. 引言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风险。

2. 危害辨识2.1 确定危害源组织应该对所有可能的危害源进行系统性的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材料、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交流,确定潜在的危害源。

2.2 分析危害源对于确定的危害源,组织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评估其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危害源的实际风险水平。

2.3 评估风险基于危害源的分析结果,组织应该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价3.1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确保控制措施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的范围内,并尽量消除或降低危害源。

3.2 实施控制措施组织应该将确定的控制措施纳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并确保所有相关的部门和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3.3 监测和调整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调整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风险沟通的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信息。

4. 总结本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组织能够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所有部门和员工都应该遵循本程序,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潜在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及其重要性。

1. 危害因素辨识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识别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危害因素的特点和性质,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1 现场巡视和观察:通过对企业现场的巡视和观察,识别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如机械设备的故障、不良操作行为等。

1.2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识别出与安全相关的关键因素。

1.3 专家意见和经验总结:借助企业内外部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危害因素的辨识,以期在发现和识别潜在危害因素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对潜在风险的程度、范围和可能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价,企业可以合理地安排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风险的发生。

风险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2.1 风险识别和分类:对辨识出的潜在风险进行归类和排序,以便进行重点关注和处理。

2.2 风险程度评估: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和频率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2.3 风险控制措施评估:评估已采取或预计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

3. 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对辨识和评估出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制定的操作程序。

其目的是保护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3.1 风险预防控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如改善设备和工艺、加强培训和教育等,预防风险的发生。

3.2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将评估出的风险控制措施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确保风险得到控制。

3.3 风险监测和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1 目的为规范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评价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持续改善公司的安全管理绩效,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处置及新、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全过程。

3 组织机构和职责3.1 评价组织机构3.1.1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3.1.2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部)。

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3.1.3 分公司和物流中心对应成立以单位或部门领导为组长,并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小组(以下简称评价小组)。

3.2 职责3.2.1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3.2.1.1 负责公司本部及各分公司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更新工作所需人、财、物的投入;3.2.1.2 保持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更新工作正常运行;3.2.1.3 审核批准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准则;3.2.1.4 审核批准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3.2.1.5 组织公司风险控制效果评审。

3.2.2 办公室工作职责3.2.2.1 负责组织制定及修订公司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更新程序;3.2.2.2 指导各分公司和物流中心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更新;3.2.2.3 组织公司本部各部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和更新,编制填写公司本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经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3.2.2.4 汇总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评价表。

3.2.3 分公司评价小组工作职责3.2.3.1 按公司重大风险评价基则或本程序中“5 评价方法选用原则”定期组织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和更新工作;3.2.3.2 组织编写分公司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并制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3.2.3.3 汇总分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评价表,经分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1 目的为确保酒店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识别、评价,制定与实施风险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酒店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辩识与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职责3.1安保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酒店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所属区域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 工作程序4.1危害因素的辨识4.1.1辨识的范围覆盖酒店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

至少包括: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除酒店员工外,还包括顾客、租赁者、承包方、临时来访问者等相关方人员)的活动;c)工作场所内所有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备、设施);d)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4.1.2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对于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a)工作场所、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的完整性,以及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b)主要生产服务流程与岗位设置,以及日常、计划与临时性活动,以及外包的相关业务活动;c)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d)生活配套设施,消防、应急、卫生和环保设施的配备;e)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噪音、粉尘等;f)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违章操作行为等;h) 社会治安状况,交通、医疗卫生条件、突发传染病情况等;i)各项制度的有效性。

4.1.3 识别时要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三种时态是指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生产情况属正常状态,设备开停机及检维修,临时停水、停电、停气等情况,属异常状态,紧急状态则是指发生火灾、爆炸、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恐怖事件等情况。

4.1.4 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专家座谈、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涉及到的全部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a)现场观察:对作业和服务活动、设备运转或系统活动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活动、作业、服务,以及设备运转存在的危害因素;b)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不安全活动、事件、事故记录和台帐,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c)安全检查表:依据相关法规、标准和服务规范系统剖析,确定检查项目,按顺序编制表格,以提问或现场观察等方式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确定危害因素;d) 专家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服务人员,集思广益、讨论分析作业活动或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e) 工作危害分析(JSA):识别存在的作业和服务活动,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

4.1.5危害因素辨识的步骤a) 安保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b) 各部门应召集具有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熟悉业务和服务流程的人员组成辨识组,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本部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填写“危害因素清单”;c) 各部门将“危害因素清单”经本部门领导审批后报安保部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

4.2风险评价4.2.1机关各部门采用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风险评价分级:风险评价结果分为重大风险、中度风险和一般风险三级。

4.2.2 矩阵法风险评价a) 对“危害因素清单”中的危害因素,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程度、财产损失、停工时间和对声誉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因不同的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尽一致,如只能确定其中一项,就以这项的取值C作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如能确定二到四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C值。

如后果为涉外事件,可考虑提高一个严重性等级。

表1 评估后果的严重性(C)分数人员伤亡程度财产损失业务影响对声誉的影响5 ·死亡·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50万元停业整顿引起公众的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慢性病·住院治疗≥5万元业务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的反面报道;国内媒体负面报道,当地或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1万元影响业务正常开展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2 ·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小于1万元影响个别顾客公众对事件有关注,但是没有表示反应1 没有受伤无无影响没有公众反应b) 对照表2从发生偏差的频率、安全检查的频率、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员工的胜任程度、现有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评价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只能确定其中一项,就以这项的取值L作为可能性的取值,如能确定二到五项,取其中分值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表2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意识、技能、经验)防范、控制措施5 每天发生从来没有检查没有操作规程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意训不够、缺乏经验)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4 每月发生偶尔检查或大检查有,但只是偶尔执行不够胜任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3 每季度发生月检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一般胜任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2 每年发生周检有、但偶尔不执行胜任,但偶然出差错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1偶尔或一年以上发生日检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c) 确定了C和L值后,依据表3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分为以下三种:一般风险R=L*C=1~6;中度风险 R=L*C=8~12;重大风险R=L*C=15~25。

填写“危害因素清单”。

表3 风险评估表R严重性C1 2 3 4 5可能性L1 1234 52 2 4 6 8 103 3 6 9 12 154 4 8 12 16 205 5 10 15 20 25d) R值的界限值,以及L和C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安保部依据自身情况和发展变化加以重新界定。

4.3 评价结果安保部收集机关各部门的“危害因素清单”对各部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确认并存档。

同时编制酒店的“重大风险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发放到相关部门,作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和应急反应计划的依据。

4.4风险控制4.4.1风险控制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考虑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其次考虑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严重度),将使用个体防护作为最后手段。

4.4.2必要时,各部门可根据自身作业性质、以及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选择采用领结图分析法(Bow-Tie Analysis等方法,对重大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为风险控制与应急措施的制定提供充分依据。

4.4.3各部门针对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应急措施,分别落实到HSE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应急反应计划中,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4.4.4安保部应根据实际需要,将重大风险纳入目标和管理方案、相应的过程控制、培训及应急计划加以控制。

4.4.5各部门负责就识别出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通过信息交流与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风险以及削减措施和应急措施,具体执行《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和《员工能力评价与培训控制程序》。

4.5 危害因素的更新4.5.1 体系正常运行时,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新危害因素:a)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b) 酒店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发生变化时;c) 内、外审和管理评审的要求发生变化时;d) 事故、事件不符合整改要求时;e) 相关方观点、要求发生变化时;f) 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时;g) 绩效测量与监测发现危害因素识别有疏漏时;h) 其它情况需要时。

4.5.2发生上述任一情况时,安保部应组织相关部门依据上述程序,对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

5 相关文件《员工能力评价与培训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6 记录GSZH/HSE-01-01危害因素清单GSZH/HSE-01-02重大风险清单危害因素清单编号: 部门: 辨识与评价人:审核人:日期:序号场所、活动服务、管理设备、物料事故或伤害触发条件(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现有控制措施建议控制措施风险评价风险分级L C R重大风险清单编号:汇总:审核:批准:日期:序号场所、活动服务、管理设备、物料危害因素可能导致后果现有控制措施责任部门管理策划目标运行控制应急响应培训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