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
双成新学案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地理环境由①________、水、岩石、②________、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③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④________迁移和⑤_______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⑥____________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⑦________。
平衡功能:是指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⑩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⑪______,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⑫______,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意义: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⑬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⑭__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3.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⑮__________状态的改变。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差异性特征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读下图,回答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承转〗各个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师:展示下左侧图片,并展示问题“水在各个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组成要素
2.整体性的内涵
3.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关于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这条标准可以看出,其中的行为动词“举例说明”属于技能的迁移水平层次,“理解”属于知识的理解水平层次,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举出恰当的有关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能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例子,形象具体的解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迁移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最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要素及相互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题型,判别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内容可概括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普遍性规律。
整个教材内容是高中部分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前面部分都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最后一章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以本章内容对整本教材具有归纳作用。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生物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
3.知识结构图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
主要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详细的学习,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5.1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教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地构成因素及因素间地互相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及各因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地作用.3.运用地理环境地整体性解说一些自然现象.一、地理因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互换1.自然地理环境地构成因素:包含①______、水、② ______、生物、③ ______、地形等 . 2.循环种类:④______ 、生物循环和⑤______物质循环 .3.循环目地:进行⑥______迁徙和⑦ ______互换 .4.循环结果:形成互相浸透、互相⑧______和互相联系地⑨______.二、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观点: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合成 ______地能力 .(2)过程:植物供给 ? ______,大气供给 ? 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供给?______及无机盐,经过 ? ______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均衡功能:各自然地理因素经过? __________互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地性质保持?______地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1.特色(1) 变化性:各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演化.(2)一致性:各因素地发展演化是 ? ______地,一个因素地演化陪伴着 ? ____________ 地演化 .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因素之间地? ______.3.地理因素地变化会“牵一发而动浑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因素地变化,会致使其余因素及整个? ____________ 地改变 .(2)变化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地理因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地互换研究资料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方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6.3 千米,均匀深度大概为 5 000 米,其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 349 千米,深 1 800 米 )和秘鲁地科尔峡谷 (深 3 200米) ,是天然水汽通道.仍是奇怪地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 ,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稀有地“野外实验室” .该地区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异,地壳活动屡次.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均衡等方面有侧重要意义,植被损坏会引起一系列地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等负面环境效应,产生环境问题.绿色植物地环境效益植被损坏引别称表现起地环境问题天然空气汲取二氧化碳,空气质量下开释氧气,保持降,二氧化净化器碳氧均衡碳浓度上涨天然吸尘器抽烟除尘,净化温室效应加-1-/5仅供参照学习空气剧枯枝落叶减天然黏合少,土壤腐防风固沙,保护殖质含量下剂、农田降,表土流绿色卫士失,肥力下降阻滞径流,修养径流下渗减天然蓄水池少,地表径水源流增添,水旱灾祸加保持水土,防备剧;泥沙入天然滤沙器河湖,河湖水土流失淤积;土壤肥力降落天然消音器降低噪声绿色美容师美化环境,调理小天气绿色旅馆野生动物栖息地动物栖息地被损坏,生物种基因库保存物种资源物多样性减少1.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构成因素?它们经过哪些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地互换?其结果如何?2.简要说明生物循环地过程和意义.【考例研究1】对于地理因素地表达,不正确地是()A.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B.地理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互相联系地整体C.地理因素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D.地理因素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研究点二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研究资料藏羚羊地生计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地.在无人类扰乱地状况下,自然环境各因素地变化,迫使藏羚羊不停经过增减数目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地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固,这表现了自然环境地均衡功能.以下列图所示:-2-/5个人采集整理1.资猜中体出地本是什么?2.地理因素互相作用生哪些新功能,你比剖析?【考例研究2】最近几年来,些生物礁地造者——珊瑚虫在大批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度地增添及全世界气温高升相关,了然地理境拥有()A .整体性B.地区差别C.独到性D.表复性研究点三自然地理境拥有一地演化程研究资料伐檀地悲我国古代文学名著《》里,采集了一首春秋期魏国地民歌《伐檀》,歌中唱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漪⋯⋯”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芮城在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首民歌,我唱出了史上当黄河流域地情景.“ 坎坎” 地伐呀伐,到了唐朝,黄河流域成了大人李白笔下地“洛阳三月胡沙”,成了刘禹笔下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簸自天涯.”1.伐檀与水土流失、沙暴有必定地系?人损坏境中地某一因素,会惹起整个境地化?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境拥有一地演化程?-3-/5【考例研究 3】我国某乡村主要靠焚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类利用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以下列图所示 ).据此达成 (1) ~ (2) 题.(1)依据图中地关系, A 、 B、 C 分别代表 ()A .损坏丛林、农业减产、牧业降落B.粮食减产、损坏丛林、牧业降落C.牧业降落、农业减产、损坏丛林D.损坏丛林、牧业降落、粮食减产(2) 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地方法,不正确地是()A.联合植树造林,创造薪炭林B.联合存储肥料,发展沼气C.联合农田水利建设,鼎力发展水稻栽种D.联合当地实质,开发新能源课前准备区①大气②岩石③土壤④水循环⑤岩石圈⑥物质⑦能量⑧限制⑨整体有机物?叶绿素?热量?水分?光合?物质和能量?稳固?一致?其余各个要素 ? 协调 ? 地理环境状态水岩石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因素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浸透、互相限制和互相联系地整体. 2.生物循环地过程与意义(1)主要环节:汲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2)图示:(3) 意义:①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地迁徙运动及能量地流动、转变;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地有机界和无机界 .考例研究1D[ 地理环境各构成因素经过物质迁徙、能量互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地聚集在一同 .]研究点二1.当环境改良后,藏羚羊地数目增添;而当环境恶化时,藏羚羊地数目减少,这样藏羚羊地数目便可保持相对稳固,这是图中表现出地实质,即表现了自然环境地均衡功能 .2.功能生产功能均衡功能概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合成有机物地能力它是指各自然地理因素经过物质和能量-4-/5念互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地性质保持稳固地能力性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地整体功能而非单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因素自己不具质个地理因素地功能备地均衡功能举生态系统生物地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地均衡、大气中氧气地例均衡、必定范围内各物种数目基本恒定考例研究2A[ 自然环境拥有整体性,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限制地,天气地变化会导致生计环境地变化,最后致使珊瑚虫地死亡.]研究点三1. (1) 二者有必定地联系,这表现了环境地整体性地特色.(2) 某一地理因素地变化必定致使其余因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地改变.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因素地发展演化是一致地,一个因素地演化陪伴着其余含义各个因素地演化,每个地理因素地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地一个方面意义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因素之间地协调天气地变化、地貌地变化、岩石地形成微风化、土壤地形成和退化、水土举例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地一致演化过程比如:我国西北内地地区,受深居内地地海陆地点地作用,形成了干旱地大陆性天气,而因为天气干旱,使得这里地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无不表现出温带沙漠带地突出特色,形成温带沙漠景观(以下列图 )考例研究3(1)D(2)C[ 第 (1)题,木材当燃料致使乱砍滥伐、丛林损坏,故 A 为损坏丛林 .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增补,肥力降落,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损坏草皮,很简单确立 B 为牧业减产 .C 项只好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余因素地变化,致使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降落 .第(2) 题,该地区地环境问题因生活能源不足而惹起,故解决地着眼点仍是解决生活用能不足地问题 .]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重点点总结我地反省地理因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地互换地理因素 6 个;循环过程 3个;互相作用 3 个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均衡功能每个因素地演化都是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地演化过程演化地一个方面;“牵一发而动浑身”-5-/5。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同步解读本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的教课内容 ,本课题在必修1、2、3 的教课电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 1 第四章相关自然地环境的因素一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叙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剖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方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 ,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 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只有认识了地理坏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坏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就地取材地办理好人地关系。
中心修养聚焦学生己学习水循坏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地理环境因素有初步的认识 ,对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互换有定的认识 ,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剖析、提守信息的能力。
但学生还缺少综合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还需要增补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 ,并进一步培育学生综合剖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的演化过程。
考点同步解读中心修养聚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此刻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 。
“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四周的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放在其前面学习的。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所以这节课即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
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⒊利用整体性特征指导人们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对楼兰古国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对过程性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⒉通过剖析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环境特征.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科学命题的兴趣,通过教与学,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⒉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⒊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知道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忆联想、创设情景](投影) 世界气候类型图(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世界的气候类型, 思考中国各地分别以哪几种气候类型为主?(学生回答) (要点) ①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③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教师提问) 上次课我们已知道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那么我国自然带分布情况与规律如何?(投影)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我国从南往北:①海南岛-----热带季雨林带②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教师提问) 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规律?(学生回答)纬度地带性(教师指图,提问) 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向西,自然带变化规律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 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事物仍保持着一种好奇感,对自然奥秘仍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
本节被放在《地理1》的最后一章,前面几章已经详细介绍了地球的概念,由大及小,到地球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也基本掌握这些要素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本节涉及到的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等,需要结合生物科学一课,这在初中生物上已经有所学习。
另外,学生们比较缺乏案例分析所要求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可能难以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它方面,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利用课本案例1,画出地理要素的五星图,然后分组讨论,每组代表一个地理要素,讨论地理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第二教学目标: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利用课本P86活动题的光合作业图过度到这个第二教学目标,通过P87的活动体中的藏羚羊的数量的平衡过度到第三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通过课本的案例2,投影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通过4张景观图“稀疏的植被”“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色的水”“地上悬河”分别提出相对应的小问题。
通过课本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通过投影5站图片“原生态东北森林”、“大规模森林砍伐”“地表土壤变化”“森林蓄水能力变化”“水土流失”来讲解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练习布置:课本p97的活动题。
5.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生物循环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入】创设情景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系列的演变,而生物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物质发生着迁移、能量发生着转换。
▲其实,不仅生物和其它各要素间有相互的作用,其它各要素间也有相互间的作用,点出下图。
图示法理解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知识拓展】生物循环促使大气、水、土壤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3.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活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播放新闻视频,让学生进行对新疆荒漠化治理思路的大胆设计的研究分析,分析可行性。
教师展示背景材料,如:观点一:长距离海水输送问题多玻璃钢管道未必安全,冬季凝结问题难解决观点二:成本太高抽水耗电量或为三峡发电的四倍观点三:降水条件不够蒸发量大,缺乏冷凝系统仍无法降雨观点四:海水或破坏新疆生态环境海水或改变土壤结构加剧土地盐碱化观点五:渤海污染水不可用10年后渤海或成死海,自净至少需200年由整体性中的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来进一步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总结:1、人类不可轻率的“号令河山”,可以大胆设想,但一定要运用综合性的思维去仔细论证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确保地理环境朝着良性或可控的方向发展。
2、全球应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课堂练习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A、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B、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C、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D、某些地理要素的生产能力2、有关水土流失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B、水土流失会导致地貌的变化C、水土流失会导致植被的退化D、水土流失会导致地方气候的变化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教学过程】: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高中必修〔地理1〕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分析【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局部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根底。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1?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各圈层之后的最后章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地理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也是地理学科最根本的原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 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 1、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P87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物质循环过程: P86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存活率下降、存活率上升、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3、各地理要素有统一的演化过程P88 活动题:观察a-e 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因:地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
过程:水土流失加剧。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案例4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植被破坏水土 流 失水文地貌千沟万壑,覆盖率下降,生植被蒸发加剧,气候河水浑浊,泥沙表土流土壤森林面地表地水土壤水土土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气 新功能水生物 相互联系 统一的演化过程地形 相互制约 整体性岩石 相互渗透 “牵一发动全身”土壤典型例题分析: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答案:C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答案:B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B .整体性C .综合性D .区域性答案:B【教后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姓扈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流(能流)”是本节的基础。
这部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学习。
2.“整体性功能”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4.“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说明原理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是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活动,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5.“整体性与人类的关系” 是本节的应用部分。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对人类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整体变化,用以说明原理。
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气候、水、地表形态等等地理要素,这些地理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承转)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85“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相关内容和“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思考:①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组成?②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哪些过程来实现,其结果如何?③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各有何影响、发挥着哪些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讲解、分析)【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其结果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引导读案例1)(1)影响:①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②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④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作用: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3)结论: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4)意义: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86“活动”太阳能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热能化学能 光合作用(点拨)(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过渡)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五大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每个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提问)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①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②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不能)(讲解)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