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蔡邕篆势讲解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免费下载】蔡邕书法九势
书法九势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 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目前我们已知的蔡邕传世书论有《篆势》《隶势》《笔论》和《九势》。
蔡邕被推崇为隶书的鼻祖,也是八分书集大成者,他的书论存世四篇,共计不过千余字,却奠定了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的基础。
其中《篆势》《隶势》《笔论》三篇多是形象地描述运笔和书体的生动形态,更倾向于书法美的理论。
只有《九势》一篇准确地讲解了运笔的基本方法,因为《九势》中提到的笔法是八分笔法,显然比李斯《用笔法》中二元笔式的内容更完整,对后世学习隶、楷、行、草书体的笔法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说晋唐以后的书论中,每提及笔法多半遮半掩,多讳莫如深的话,东汉时期蔡邕的《九势》是对笔法讲解最细致详尽的一篇书论了。
即使如此,《九势》所传授的对象依然是当时对笔法基本原理所有了解的人,对门外人来讲,无异于一篇天书。
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点解开《九势》书论隐藏的迷底。
蔡邕像《九势》的全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九势》第一段“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讲的是笔法总的原则。
一是古人对笔法产生的一个普遍共识,即书法来于自然法则,并且提出了笔法中的阴阳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蔡邕等古人所说阴阳理论并非虚张声势,在笔法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无时不在的,我们运用八分笔法书写时,不仅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切身感受,而且一旦悖离了一阴一阳这个原则,笔锋便会阻滞,无法前行。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蔡邕笔论九势详解》是一部关于武术九势的经典著作,全篇囊括了九种不同的武术招式,旨在帮助武术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并提高武术水平。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部经典著作。
一、精彩的内容概述《蔡邕笔论九势详解》共有九章。
第一章是“进退势”,主要介绍了攻击和防御时的基本进退技巧以及相关战术。
第二章是“顺手势”,主要介绍手中武器的使用和技巧,使人更加灵活和自如。
第三章是“盘打势”,主要讲解街头斗殴中的技巧和方法,尤其适合在狭窄空间内作战。
第四章是“飞狐势”,主要用于制敌、摔仗和追击,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技术。
第五章是“争渡势”,主要介绍了水上作战时的技巧和战术。
第六章是“地著势”,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地面作战时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翻滚、攀爬等。
第七章是“左右势”,主要介绍了双手互搏时的技巧和方法。
第八章是“塞鸢势”,主要用于在人群中进行作战,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九章是“跌扑势”,主要用于从悬崖、楼宇等高空跌落时的自救技巧。
二、详细的技术解析当我们在阅读《蔡邕笔论九势详解》的时候,不难发现书中对各种武术技巧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例如在第二章中提到的“顺手势”,书中介绍了单手霸王枪、双戟斧、长矛等多种武器的使用要领,详细介绍了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防御措施。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握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
三、丰富的插图和图片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各个武术技巧,本书还配有大量插图和图片,细节清晰。
例如在第七章中,书中配有不少双方大战的图片,每幅图片都标注了相应的技术要领,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武术技巧。
四、了解武术文化《蔡邕笔论九势详解》不仅是一本关于武术技巧的著作,更是一本涵盖了丰富武术文化知识的书籍。
书中介绍了不少关于武术的历史和文化,深入解读了武术这门综合艺术,对于武术爱好者而言是非常有益的知识。
总之,如果你正处于武术学习的初期阶段,不妨考虑查阅一下《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这本书不仅帮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更让你对武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九势》是关于书法艺术的论著,主要探讨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创作原则。
以下是《九势》的主要内容:
1.“落笔结字”:强调落笔时要稳重,结构要严谨。
2.“转笔”:指运笔时的转折变化,要求圆润流畅。
3.“藏锋”:即起笔和收笔时,笔锋要藏而不露,以显含蓄内
敛。
4.“护尾”:指笔画尾部要自然收束,避免突然中断或过于尖
锐。
5.“疾势”:指运笔要迅速有力,但不过于急躁。
6.“掠笔”:指掠过笔画时要轻盈自然,增加书写的韵味。
7.“涩势”:即笔画要有一定的阻力感,使线条显得更加饱满
有力。
8.“横鳞”:形容笔画如鱼鳞般排列,要求整齐有序。
9.“竖勒”:指竖直方向的笔画要挺拔有力,保持直线的稳定
性和力度。
《九势》作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欣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指导了书法家如何把握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要点,也为欣赏者提供了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和依据。
东汉 蔡邕《九势》研读
东汉蔡邕《九势》研读如何标记批注?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东汉——蔡邕《九势》研读江治国蔡邕《九势》可谓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第一篇最有深度和影响深远的经典。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把书法放在自然和阴阳的普遍性中,这就相当于把书法的理念提到与传统的哲学理念的高度。
从而使书法的点画使转无论其象形或写意,都蕴含着精神的整体意义和整体的人格价值。
或大道与书道同在。
邕所谓书之“形”与“势”,皆如自然万物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之形之势,故书之存在及其变化,当合于自然万物内在的阴阳变易的法则。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一藏一护,谓之阴阳。
言横与竖,起笔当藏锋,收笔亦不可不收,或驻或顿或藏,而行笔要中正,或中锋行笔,使笔力行于画中。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功力深浅,点画墨迹自然表现,如人之肌肤表现体质强弱或内在健康状况。
“故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自然有风雨雷电,此阴阳二气相撞,相互搏击,相互转换,宇宙之笔之势如风云奔腾,真可谓势之来去,意不可止,意不可遏也。
书之点画使转,风云之势不在手笔而在内心之激情,此情非理,此情非意,实用热血激情之然也。
故“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此言书法点画使转变幻莫测,尤其以软毫展现墨迹,无不令人惊讶奇怪。
此邕用笔用墨经验之谈,影响中华水墨两千多年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结字者,书法点画使转结构关系之大要也。
欧阳询八法三十六势,以至后来七二、九十六等等,无不从此处生发,此虽仅有上下映带之只言片语,然汉字书写结构之有原理,当从此开始。
“上皆覆下”,即今所谓,天覆,以字之上部盖住下部也。
“下以承上”,即今之所谓,地载,以字之下部承载上部也。
这里一个“使”字,盘活了汉字结构诸多关系。
即处理好汉字的结构关系,则可“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怎样处理好汉字的结构关系呢?这里邕只例举了两种情况即“上皆覆下,下以承上”,而后有三十六、七十二、九十六等等。
后汉蔡邕《九势》(之二)
后汉蔡邕《九势》(之二)米芾《珊瑚帖》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提出了“势来”、“势去”字样。
我们可以领会到,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不断构成的,而其来去的动作,又是由活泼泼地不断运行着的笔毫所起的作用。
“不可止”、“不可遏”,正是说明人手所控制着的笔毫,若有意若无意之间往复活动着,既受人为的限制,又大部分出于自然而然,即米芾所说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种情形,是极其灵活无定的。
这又与所用的工具有关,所以末句提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我国书法能成为艺术,与使用毛笔有极大关系。
毛笔能形成奇异之观,是由于它的软性。
这个软是与刻甲骨文字的铁刀和蘸漆汁书字的竹木硬笔相对而言的。
哪怕是兔毫狼毫以及其他兽毛硬毫,还是比它们要软得多。
《玉门大煎都折伤薄》前面解释的这几节文字,连在一起,是一段总说。
它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如何写法、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写等等。
最后特别提到使用的工具,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前一阶段是利用甲骨和竹简、木板记载文字,所用的工具是铁制成的刀和蘸漆汁的竹木制成的硬笔。
随着日用器物多式多样地日趋于便利民用,逐渐有了绢素和纸张,写字的工具便创造性地取兽毛制成软性的笔毫。
这样一来,不但使用起来方便,而且有助于发挥艺术性作用,遂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自来书家总说要精于笔法,口谈手授,也都是教人如何合乎法则地使用这管笔。
因此,想要讲究书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
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遂由实践写成了理论。
米芾《蜀素帖》(局部)今天,我们有条件利用历代书家的理论为指南,更好地运用笔法技巧,写出我们这一时代的好字,为新社会服务。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
體有六篆,巧妙入神。
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紛縕。
揚波振激,龍躍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雲。
或輕舉内投,微本濃末,若絶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杪者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岐岐翾翾。
逺而望之,若鴻鵠羣遊,絡繹遷延。
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隙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
籀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刋。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鳥遺跡,蒼頡循。
聖作則,制斯文。
體有六,篆爲真。
形要妙,巧入神。
或龜文鍼列,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短復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緼。
揚波振撆,鷹峙鳥震。
延頸脅翼,勢似凌雲。
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
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
抄者邪趣,不方不圓。
若行若飛,跂跂翾翾。
遠而望之,象鴻鵠羣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郤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籕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艶於紈素,爲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宏懿,蘊作者之莫刊。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
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
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文、注释和译文】蔡邕《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行书:蔡邕《篆势》,卫恒《隶势》
行书:蔡邕《篆势》,卫恒《隶势》蔡邕《篆势》原文:字画之始,因于鸟迹。
苍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
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
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
杳杪邪趣,不方不圆。
若行若飞,蚑蚑□□。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译文:文字的笔画,开始是依据鸟兽足迹而来的。
仓颉遵循圣人之意,创制文字作为大家的范本。
篆书体式有六种,都精深微妙入神。
或者像龟纹,或者像龙鳞,屈体放尾,长翅短身。
笔画下落如黍稷之穗下垂,笔画积聚如虫蛇之错杂盘聚。
有的像掀起了波浪,受到振动激荡;有的像鹰耸立身子,鸟显得惊惧,伸颈张翅,势必凌空飞去。
有的笔画向内轻捷下笔,交接于内部浓艳,笔迹似断若连,像露珠顺着线路下行,最后凝垂下端。
有的笔画像随从,倒悬在别的笔画上;有些彼此平行,排列的很有次第;有的飘逸斜趋,不方也不圆。
它们有的若行,有的像飞,行的徐缓,飞的迟慢。
远远的看它们,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倘佯优游。
就近看看,有如湍急萦回的流水,不可尽其源头。
计研、桑弘羊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最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它们笔画的曲折,离娄这样历史上有名的目光最亮的人也不能看出它们结字的间隙。
公输般、舜臣倕这样有名的巧匠会举手推让而不敢称巧,史籀、沮诵这样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字创造者也会拱手而搁笔。
今安排典籍之篇目,鲜明美好可供观赏。
铺陈华丽的文字于洁白精致的细绢上,供学习书写书艺的作为样板。
赞扬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称颂此篆书作者之高大手笔。
思念文字形体之俯仰有仪,我只举其大略论之而已。
卫恒《隶势》原文: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笔论》开篇便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抒发书者的情怀,以及进行书法创作时书者自身的调整以及该有的精神状态。
蔡邕在《笔论》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取法自身的内容,“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在培养这一良好的书写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这一过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潜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与蔡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蔡邕的“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还是王羲之的`“意在笔先”都是强调了在书写之前要达到的一种良好的书写状态,拥有这种状态是获得佳作的必要必要条件。
这种状态的调整,使书家本人内在的力量得到最大的调动,以备接下来的书法创作活动所用,紧接着作者从书法字外功等方面的自身提高来进行阐述,《笔论》中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并表现天地万物中的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取法自然”对书法是一种间接影响,通过对取法自身取法自然两方面的论述来谈论在书写状态中书写着应有的一种状态。
书法中“取法自然”理念自古以来便是书学当中重要的理论,即使没有被主动提到,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到,这是书家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因为书法创作的源泉便是“自然”,它包括着我们人类自身的所有思想,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皆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元素。
古代书论中对于“取法自然”理念在书法中的应用也提及甚多,本论文在也取数例进行了分析,在古代,人们善用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奥秘寓于自然之中,其间也会引起许多的歧义,但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在向人们透露书法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书法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便有“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再见万物,皆书象之”的论述,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每天都生存在这个万千变化的世界之中,他所赋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平等的,能否感知到这个世界的赠予便是每个人各自的修行了,自古以来的大书法家们通过这个世界的赋予获得了书法的真谛,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转化,于是便得到了书法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终使其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后世所流传所仰慕。
蔡邕《九势》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矣,阴阳既⽣,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在其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译⽂:⽂字产⽣于⾃然,⾃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阴阳产⽣后,⽂字也就出现了。
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要强,笔画才会有⽴体感,如美⼥肌肤⼀样丰满美丽。
所以说:势来不可阻⽌,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使势背。
译⽂: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使节⽬孤露。
译⽂: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之迹,欲左先右,⾄回左亦尔。
译⽂: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要向右回锋收笔。
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常在点画中⾏。
译⽂:藏头是笔毫逆⼊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轨迹中间运⾏,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收之。
译⽂: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在竖笔紧趯之内。
译⽂: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的捺笔波画,⼜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
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笔⼒劲健。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之。
译⽂:掠笔在长撇和挑笔时(如提⼿旁的挑笔)⽤到,须轻快爽利。
涩势,在于紧駃战⾏之法。
译⽂:紧为急,駃为骏马,也为迅疾。
战⾏即战⽃时的⾏进。
古代打仗,在战场上需要多回合的厮杀才能决出胜负,所以战马在战场上需要多次的骤奔骤停,即为紧駃战⾏。
笔法的涩势,即⼀个疾势的笔画骤然停⽌后,再接着下⼀个疾势笔画,涩即为疾势的骤然停⽌,⾏笔或出锋过程为疾,顿笔或藏锋过程为涩,疾涩⼆法构成了整个书写过程。
疾为动、为阳,涩为静、为阴,所谓动静相合,阴阳相济也,明此则书道尽矣。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tì)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嗜,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通经史、擅词章、精篆隶”官至左中郎,后人称其为“蔡中郎”。
书论有《九势》、《笔论》、《笔势》、《笔赋》,书法传世名作有《熹平石经》等。
【赏析】著作展现了蔡邕独特的审美观:他认为书法肇于自然。
书法是以汉字作为内容的一门艺术,汉字是自然万物的抽象,哪么书法自然也是自然的抽象,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自创草书笔法,知笔画之间的揖让,笔画的“绕指柔”;颜真卿的观“屋漏痕”悟出笔锋内敛,点画浑圆;黄庭坚观船夫荡桨,知一波三折。
书法虽然是黑白的艺术,但它也是自然万物之具象的浓缩、升华、抽象。
蔡邕提出了“力”、“势”、“藏”的概念。
“力”指点画的形态和制作技巧,“势”指点画的浓枯、疾涩、粗细、长短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一种对比的态势。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评点]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
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
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篆书节录《后汉书·蔡邕传》四屏
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篆书节录《后汉书·蔡邕传》四屏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杨沂孙、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蔡邕拜议郎,校书东观。
以经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疑误后学。
熹平四年,乃与五
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议,大夫马日䃅议郎张驯、韩太史令单飏等, 奏求正定《六
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及
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光绪丁丑(1877年)十二月下旬濠叟杨沂孙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篆势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
〔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因于鸟迹”即起于鸟迹,指圣人仓颉看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得到启发,并依据这些创造了文字。
〔3〕循:本指顺着,此引申为遵循、沿袭。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圣:圣人,指黄帝。
“仓颉循圣”是指仓颉遵循圣人的旨意。
(制订法则,创制文字)
〔4〕法则:指制订法则,如“以身作则。
”制文:即创制文字。
〔5〕体:本指形体,此之谓字之体式。
六篆:指篆书的六种体式:即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也;四曰鸟虫书,书写幡信之体也;五曰摹印,规模印章之体;六曰暑书,封简题字,题榜皆曰暑,题暑之体也。
后四种均属前二种大小篆之艺术体,故云“体有六篆”或云大篆不在“六篆”之列,因秦开始已不用大篆,蔡邕不可得而赞也。
如是再加一殳书,刻于兵器之体,此亦是篆之艺术体,则亦可谓之六篆。
〔6〕比:类似,相类。
《史记·天官书》:“太白白,比狼;赤比心。
”
〔7〕纡:屈曲,绕弯。
纡体:屈体相就。
效:潘运告先生《汉魏六朝书画论》中注为“放也,傲也。
”不知作何意,此虽依潘注,但存疑处也。
〔8〕长翅短身:因篆字两旁下垂的笔画往往超过它的中心笔画,故称之为“长翅短身”。
据此,则我认为上句“纡体效尾”则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体式特征当为笔画迂回屈曲,但纵向伸展之笔是向下取势的,此之谓“效尾”即“放尾”似指垂下之笔画有放纵垂落之意,这又正好与“长翅短身”的特征阐释相暗合。
〔9〕颓:落,落下。
潘岳《寡曰赋》:“岁云暮兮日西颓”此指下垂的笔画。
垂颖:下垂的黍□穗。
〔10〕蕴:本指积聚,蓄藏。
《后汉书·周荣传》:“蕴□古今,博物多闻”此之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棼緼:形容错杂盘聚。
棼:纷乱。
《大传·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11〕扬波:扬起波涛。
振激:振动激荡,此写篆书狐形笔画也。
〔12〕跱:同峙,指山屹立,耸立,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乔岳峻峙。
”震:本指震动。
后引申为惊恐、害怕。
《王国志·蜀书·马超传》:“城中震怖”此句与下两句均写篆书静中之动态形势。
〔13〕延颈:即伸长头颈。
协翼:指两翼(翅膀)协调相助。
〔14〕凌云:直上云霄。
〔15〕轻举内投:潘运告先生注云:“为笔画轻捷地举起,投向字内,字中心。
篆字下垂壁画长而势垂,向中心笔画交接处,故给人的轻捷之感。
”
〔16〕微本:交接于中心笔画,如树枝交接于树干。
本,犹草木之茎,干。
微:交接也。
《史记·五帝本纪》:“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其民析,鸟兽字微。
”裴□集解:“乳化曰字。
《尚书》微作尾字,《说文》云:…尾,交接也\‟。
”
浓末:艳丽的枝俏。
浓:浓艳也。
如李白《情平调》所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容”之“浓”也。
末,泛指物之末端,犹谓树梢。
〔17〕若绝若连:指笔画交接处似断若连。
〔18〕缘丝:顺着线路。
指篆字悬曲下垂笔画。
〔19〕凝重下端:止重下端。
凝:静也,止也。
《楚辞·九叹·忧苦》:“折锐催矜,凝汜滥兮。
”王逸注:“凝:止也。
”
〔20〕从者如悬:随从的笔画像倒悬在别的笔画上。
〔21〕衡者如编:平行的笔画排列得很有次序。
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22〕杳:幽暗,深幽。
《说文·木部》:“杳,冥也。
”《广韵》:“杳,冥也,深也。
”《楚辞·涉江》:“深材杳以冥冥兮,□□之所居。
”杪:微小,细微。
《方言》卷二:“杪,少也。
”雅趣:斜趋。
〔23〕不方不圆:此处虽言篆书,但明显有隶书笔意,这是此文的基本格调,通篇均有此感,因篆书多圆笔而不方,隶书多方笔而少圆。
〔24〕蚑蚑:徐动的样子。
《晋书·卫恒传》:“虫蚑蚑若其动。
”
翾翾:飞舞,飞动的样子。
《说文》:“小飞也。
”
蚑蚑翾翾:犹言其未动,未飞而似飞也。
〔25〕络绎:连续不断,往来不绝。
迁延:徘徊,徜徉。
〔26〕湍漈:萦回急湍冲击。
湍:水势急而旋。
漈:拍打,冲击。
〔27〕指伪:同“指挥”,“指麾”,犹指示,指点。
胜源:尽源:穷尽源头。
原:亦可作源,此极写篆书园转屈曲之弧笔笔势也。
〔28〕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故云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其诘屈也。
〔29〕离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
”隙间:即间隙。
不能睹其隙间,指字的解体合理,有如生成,只使人觉得每个字都是天然的有机整体,看不出来笔画之间有丝毫多余的间隙,即使娄离这样的明目者看来,也是如此。
〔30〕般侄:能工巧匠鲁班(即公输班)和舜臣捶的并称,后泛指能工巧匠。
楫让:拱手相让。
辞巧:辞掉巧名,不敢称巧。
〔31〕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32〕处:安排。
篇藉:典籍,书籍。
首目:篇目。
这里说的是安排书籍之篇目。
〔33〕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34〕摛:铺陈。
纨素:洁白精致的细绢。
〔35〕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范闲:规范,法式。
犹指典范,楷则。
〔36〕嘉:赞扬。
文德:指礼乐教化。
弘蕴:丰富的蕴含。
〔37〕懿:赞美、称颂。
作者:指篆书创造者。
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38〕字体:字之形体。
俯仰:举止、举动。
引申为形态、情形。
〔39〕旃:之,焉。
《诗·魏风·陟山古》:“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马瑞辰解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
故旃训“之”,又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