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 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优选课件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 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 的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 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 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 献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优选课件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最后篇末点题,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表明全文的主旨。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 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 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优选课件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 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优选课件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优选课件
景 主旨
景
主旨
1—3 对圆明 含蓄的 园废墟的整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表达出 体描绘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12)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11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3)________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迤逦 :曲折连绵。 (5)________ 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________ (7)凭吊: 。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8) 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9) 关心。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0)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3废墟的召唤》word教案 (2)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3课《废墟的召唤》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宗璞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明白得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讲出和明白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讲出题目〝废墟的呼唤〞的〝呼唤〞的确切含义,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明白得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如何样的感受?——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受。
自然灾难造成的也许专门难幸免,但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如何样的摸索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讲讲自己的方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尽管现在常年沉睡着,然而,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久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摸索。
〝呼唤〞什么意思呢?呼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闻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要紧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讲明莽苍苍:郊野苍茫宽敞的景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废墟的召唤上课课件 语文版
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 出“留—留—” 的声音,是何用意?
通过写风吹的时间的绵长来暗示历史 的悠久,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 的情怀,而且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 大潮中。
面对废墟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作者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 它能让后人更清楚的认识历史,废墟的价 值就在于他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 大了,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 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 渴望变革的激情。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 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 泊”。
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 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 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四、(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阅读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 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
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句话?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 了废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 里停滞。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 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
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有一种 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祖国的 历史,只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 建设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重蹈历史覆 辙。
2. 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 后“他还是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 怎样的一种情绪?本段中还有那些场景的描 绘也表达出这样的情绪? 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 望变革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 鸣——太需要变革了!
2016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同步课件:第3课《废墟的召唤》(共33张PPT)
195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
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 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 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
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 (四)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 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 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志士在不忘历史的 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 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拓展延伸
• (一)领悟:题目《废墟的召唤》中的“ 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 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 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 任。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 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 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 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 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 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 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 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 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 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 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 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 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 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 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 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 兴而奋斗。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97张)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 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 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 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 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 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 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 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 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废墟”——圆明园的景
情融 “召唤”——改革,振兴 于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景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绘 荒凉)
•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 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 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 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 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 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 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 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 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 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 营而成。
主旨
号召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矛盾中挣扎
• 作者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年轻人 的矛盾心理。
• “匹夫有责” •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 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在世界的一隅, 存在着人类的一大 奇迹,这个奇迹就 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 族所能幻想到的一 切都汇集于此,只要 想象出一种无法描 述的建筑物,一种如 同月宫似的仙境,那 就是圆明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答案】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
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 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
部分来自《点拨》
5.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迤逦: 曲折连绵。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例句:他 慷慨激昂踏上不归路,称不会无为而治。
部分来自《点拨》
9.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例句:这件事不是他的错,所以他理直气壮地与妈妈理论 起来。 10.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例句:马年已经到来, 纵然我们无法预见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圈将发生什么,但从 过去一年里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中依然可以窥见端倪。 11.暮色四合: 形容天色变得黑暗,多指夜幕降临。例句:暮色四合时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复活”了。
日斜阳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
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树。作者渲染这一派荒 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只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 古之幽情,更多的是通过对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内心 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
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怎样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答案】“我”与年轻人对话的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
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境的写照。 对话是以年轻人的自言自语开始的,言语里隐含着悲苦与 无奈。而“我”则期待有人来改写废墟的耻辱史。年轻人提出 了疑惑:“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 个我尽责任?”仔细分析,这疑惑里面包含着没有目标、没有 方向的苦恼。面对年轻人的疑惑,“我”忽然获得灵感,“那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的解读
《废墟的召唤》的解读——凝重沉郁蕴藉深远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
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的感慨,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
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
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尽自己的责任”。
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近处,“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掌握重点字词
废墟 甲胄 停滞 凝固 充塞 嗫嚅 迤逦 凭吊:
(xū)
(zhò u)
(zhì ) (ní ng) (sè ) (niè )( rú ) (yǐ)( lǐ)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仿照例句,概述你在文中读到了一个怎 样的废墟。 例:从冬日夕阳下布满枯树的小山, 我看到了一片苍凉的废墟。 从 , 我看到了一片 废墟。
1951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 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 受和深沉的思考。 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 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和现 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中,用这篇带有时 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废 墟 的 召 唤
宗 璞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深入探讨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称好香《《学外 生宗 于的门宗三》文 于璞 文文第璞生等系 北, 坛化,散石刊, 京女 。素深文》物曾 ,, 养受选、做在 散 。中集童编《 文 她外》话辑文 家 的文等集。艺年、 文化。《著报毕小 风的宗风有》业说 素熏璞庐中、于家 以陶出童篇《清。 典,生话小世华 大 雅有于》说界 学 著良书、 文
课后作业
本文的语言优美、凝练,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你 喜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 会语句中蕴含的深意。
再 读 课 文 , 深 入 探 讨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里? 召唤了什么?
行文思路:
整 体 描 绘
召 唤 改 变 呼 唤 变 革
篇 末 点 题
主题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语文版).doc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废墟的召唤(语文版)3 .废墟的召唤xū 2.据义填词(1) ______:曲折连绵。
(2) ___________:极大的耻辱。
(3) __________: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4) ________: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1.正音辨形废墟.( ) 甲胄.( ) 停滞.( ) 凝.固( ) 雕镂.( ) 嗫嚅.( ) 迤lǐ( ) 窸sū( ) qǐ( )辉zhu zh nng lu r 逦窣绮迤逦奇耻大辱怅然凝望如泣如诉3.文学、文体常识(1)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其童话《__________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废墟指的是____________。
使其成为废墟的罪魁祸首是___________。
冯钟璞弦上的梦三生石总鳍鱼的故事圆明园废墟英法联军zh 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
时间在这里停滞.了,nng 固了。
沿着山路yǐ lǐ 而行,路边不时出现一丛野花点缀.于乱石之间,为我们的旅.途平添许多乐趣。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点缀.( ) 旅.途( ) zhu lǚ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nng( )固yǐ lǐ( )( ) 凝迤逦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轮廓断碣残碑瞬息万变B.甲胄嗫嚅幕色四合怅然凝望C.窸窣平吊慷慨激昂奇耻大辱D.遗迹朦胧满怀热眈如泣如诉A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运用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建筑遗迹的历史使命的深层思考。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3.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废墟的召唤(语文版)3 .废墟的召唤xū 2.据义填词(1) ______:曲折连绵。
(2) ___________:极大的耻辱。
(3) __________: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4) ________: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1.正音辨形废墟.( ) 甲胄.( ) 停滞.( ) 凝.固( ) 雕镂.( ) 嗫嚅.( ) 迤lǐ( ) 窸sū( ) qǐ( )辉zhu zh nng lu r 逦窣绮迤逦奇耻大辱怅然凝望如泣如诉3.文学、文体常识(1)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其童话《__________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废墟指的是____________。
使其成为废墟的罪魁祸首是___________。
冯钟璞弦上的梦三生石总鳍鱼的故事圆明园废墟英法联军zh 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
时间在这里停滞.了,nng 固了。
沿着山路yǐ lǐ 而行,路边不时出现一丛野花点缀.于乱石之间,为我们的旅.途平添许多乐趣。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点缀.( ) 旅.途( ) zhu lǚ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nng( )固yǐ lǐ( )( ) 凝迤逦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轮廓断碣残碑瞬息万变B.甲胄嗫嚅幕色四合怅然凝望C.窸窣平吊慷慨激昂奇耻大辱D.遗迹朦胧满怀热眈如泣如诉A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运用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建筑遗迹的历史使命的深层思考。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通过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的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表达梦醒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4.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冬日;心情沉重;召唤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二、阅读理解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走,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②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5.选文第①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第①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描绘出圆明园荒凉衰败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凉阴冷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暗示作者内心渴望变革的思想。
6.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满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思想感情。
7.第②段中,作者运用还是依然依然依然还是这组词语,描绘出圆明园废墟依旧的场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寄寓了作者渴望变革历史,呼唤新时代的情感。
8.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这句话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D 一、积累运用9.(原创)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圆明园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称,园内建筑巧.夺天工...。
C.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上,班长说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时,慷慨激昂....。
D.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解析:振聋发聩指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10.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有的地方搞文化下乡,可群众没品过文化味,没见过文化人,有的地方盖起了文化宫、少年宫,却是文化宫里少文化,少年宫里无少年。
解析:A项冒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问号应改为句号;D项第二个有的地方之前逗号应改为分号。
C 11.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假如我们从上空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必将全面振兴和腾飞。
①两侧配楼斜翼延展,恰似大鹏的翅膀②整个造型厚重而不失灵性,蓄势以待振翅③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④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⑤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③③④④①①②②⑤⑤12.名著阅读。
(1)下图描述的是哪部名著中的什么情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有人说鲁智深性格粗鲁、冲动,在梁山好汉中实为一个有头无脑的莽夫,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具体故事情节阐明理由。
不赞同。
从鲁智深为金氏父女打抱不平,并赠送银两帮助他们出逃可以看出他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聪明、乐于助人、善良。
13.学习了《废墟的召唤》一文后,九(2)班同学进行了以是否重建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针对圆明园有没有必要重建,班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重建派认为,圆明园是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重建圆明园,不仅可以让圆明园的灿烂辉煌重现于世,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远比单纯的废墟要强烈得多。
保留派认为看到这残垣断壁,能激起我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如果你是班级中的一员,你会站在哪一方?请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支持保留废墟。
圆明园废墟是一座历史遗迹,当我们看到残垣断壁,能够激发勿忘国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热潮中。
二、类文阅读圆明园情结临青①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
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
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它的面容。
我就是在寻找那个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②那其实是一棵树。
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
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
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
这里只有根。
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
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
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梢。
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
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
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叨它。
白鹭年年来年年叨,它叨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③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
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荫,而它不给。
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或者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
现在只有根了。
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
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了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正在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的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④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
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中缠绕着,无声无息。
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
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4.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圆明园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宫灯、笙竹、石兽、华表、珊瑚等表现圆明园的风流;用战火、枪炮、军舰、大炮、火把表现它遭受的劫难。
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抒写那种执拗而顽强的依恋家园、热爱祖国的圆明园情结做铺垫。
15.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1)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
圆明园里的树木曾经都很名贵,巨大的财富引来了强盗(八国联军)无耻的抢夺。
(2)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
许多人对圆明园的屈辱不以为然或者早已遗忘,而永远保持着执拗的树根让人感到一种伟大。
16..作者说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从文中来看,这个情结指什么?示例:湖边的一棵树残存的根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形成的一个解不开的结;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种精神;对自我价值的珍视;永远铭记、执着固守的情怀;永远付出、努力前行的信念;牢记历史、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