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同步练习题 6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 6 课动乱的春秋期间一、选择题1.对春秋期间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结果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害②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量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周天子坐收渔利 ,权利渐大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据记录,春秋期间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 次,此中鲁国国君亲身去的只有 3 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 次,朝晋 20 次。

这一历史现象反应的本质是( D )A.鲁国按期向周天子进贡B.鲁国国君很骄横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亲密D.周王室地位虚弱3.春秋期间,促使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 C )A.人们重视使用肥料B.水利工程的兴修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4.《史记》记录:“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资料说明东周期间( B )①周天子声威降落②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常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后秦国达成国家一致A. 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很多成语典故根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养精蓄锐、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应出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一特色?(D)A. 奴隶制开始崩溃 B. 封建制度确定C. 生产力飞快发展D. 诸侯吞并争霸6.《史记·楚世家》记录: (楚庄王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

”资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C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屡次,异姓反叛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吞并7.周顷王是东周第七代国王 ,他继位时 ,竟致于无钱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处鲁国讨钱。

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国都,才埋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 2 月了。

这件事充足说了然 (D ) A.诸侯按期向周天子进贡B.鲁国比较尊敬周天子C.周天子平常比较着重节约D.周王室地位一泻千里8.春秋期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烽火连天,诸侯争霸成为春秋期间的时代特色。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共5题;)1.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极大提高生产力的标志是指()A. 铁农具和牛耕B. 选种C. 深耕细作D. 治虫害2.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

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 农业产量的提高B. 农业技术的进步C. 水利工程的兴修D.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3.干农活如果“手无寸铁”是件难事,在我国铁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加入到农业生产中的?()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当时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B. 手工业的规模扩大C. 商业活动十分活跃,金属货币开始被使用D. 与一些诸侯国的改革有关二、王室衰微(共4题;)6.犬戎之乱后的镐京残破狼藉,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为了便于研究这段历史,史学家将它划分为两个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A. 西周时期B. 商周时期C. 战国时期D. 春秋时期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 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而中兴C. 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D.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8.鼎,作为礼器,是传国重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不可僭越。

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但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使用了九个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分封制有所动摇B. 青铜器铸造水平提高C.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 鼎不再是礼器的象征9.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王室衰微,下面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A. 铁制农具的使用B. 外族入侵C. 诸侯争霸D. 国人暴动三、诸侯争霸(共5题;共15分)10.“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各节课同步复习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各节课同步复习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各节课同步复习题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属于北京人的工具制造技术?A. 骨器B. 瓷器C. 石器D. 青铜器2. 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哪个地区?A. 云南省B. 陕西省C. 广东省D. 湖南省二、简答题1. 请简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2. 请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古代居民最早种植了水稻?A. 半坡人B. 河姆渡人C. 北京人D. 元谋人2. 下列哪个古代居民最早种植了粟?A. 半坡人B. 河姆渡人C. 北京人D. 元谋人二、简答题1. 请简述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2. 请简述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

第三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 夏B. 商C. 西周D. 东周2. 下列哪位人物是夏朝的建立者?A. 尧B. 舜C. 禹D. 启二、简答题1. 请简述夏商周的更迭过程。

2. 请简述西周的分封制。

第四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国家是春秋五霸之一?A. 燕B. 韩C. 齐D. 鲁2. 下列哪个国家是战国七雄之一?A. 燕B. 韩C. 齐D. 鲁二、简答题1. 请简述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

2. 请简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第五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选择题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时期开始?A. 商朝B. 西周C. 东周D. 春秋2. 下列哪种器物是商周时期人们用于祭祀和宴会的重器?A. 甲骨文B. 青铜器C. 玉器D. 陶瓷器二、简答题1. 请简述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 请简述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作用。

第六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属于北京人的工具制造技术?A. 骨器B. 瓷器C. 石器D. 青铜器2. 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哪个地区?A. 云南省B. 陕西省C. 广东省D. 湖南省二、简答题1. 请简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

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

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A.蓝田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2.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置最东的是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丁村人3.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印度B.埃及C.希腊D.中国4.北京人生活的年代A.距今约170万年B.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C.距今约18000年D.距今约7000年5.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下列哪一项基本没有区别A.类人猿B.猿人C.北京人D.现代人6.下列物品中最能体现山顶洞人特点的是A.石器B.木棒C.骨针D.装饰品7.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北京人D.蓝田人8.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北京人D.蓝田人9.被尊为“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B.尧C.黄帝D.舜10.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时间是A.约公元前3000年B.约公元前2500年C.约公元前2070年D.约公元前1100年二、能力培养(共4分)历史诊所(请指出下列各题中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11.小明问:“小红同学,你知道嫘祖要做衣服,供她选择的衣料有哪些吗?”小红答道:“棉布。

”诊断结果:12.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的地点吗?”小明答道:“临汾。

”诊断结果:三、牛刀小试(共13分)13.(3分)请你分别答出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的主要遗址。

14.(6分)请写出山顶洞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

15.(4分)请你分别答出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样式。

1.1127年,赵构称帝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赵构称帝的地点是南京,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后来由于金军的南侵,将都城迁到临安。

建康是今天的南京,江都是今天的扬州,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变迁,防止混淆。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答案【篇一: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答案】txt>1、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3、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是。

4、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5、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相同。

6、北京人过生活;山顶洞人生活的群体叫。

7、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种植,住。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主要种植,住房子。

3、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

4、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和,也是最早种植的国家。

5、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主要使用的工具是。

第三课华夏之祖1、炎帝、黄帝是古老传说中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2、继黄帝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

3、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4、尧、舜、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5、黄帝被誉为“”。

6、炎黄战蚩尤中著名的战役是。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者是禹,建立的时间是,与此同时其身份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8、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于时期。

9、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是()。

a、黄帝 b、女娲 c、盘古 d、夸父10、“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是赞扬的黄帝。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开始于启。

2、填表34、“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能举出夏、商、西周时期反面的史实映证吗?(举二例)夏桀残暴,失民心而失天下;商纣残暴,失民心而失天下;周幽王昏庸,失民心而失天下。

5、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

6、下列制度中不属于西周的是( c)a、世袭制b、等级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7、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 年,结束于公元前476 年C.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D.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2.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是在(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3.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

这说明下列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4.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霸主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楚庄王D.晋文公5.下列材料中,存在三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西周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天子,其中著名的有周文王、晋文公、楚庄王等。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争霸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改正: 。

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2.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这些现象说明了( )A.以“牛”“耕”作为名或字比较吉利,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C.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业D.春秋时期,牛耕受到人们的推崇3.《论语》中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 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 次,而鲁国却朝齐11 次,朝晋20 次。

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天子依附于诸侯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5.《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一、单选题1、退避三舍、楚王问鼎、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 )A.和平稳定的历史B.经济发展的历史C.文化繁荣的历史D.诸侯争霸的历史2、春秋时期,先后称霸中原的诸侯国不包括( )A.齐国B.晋国C.楚国D.燕国3、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纺织业、煮盐业有所发展B.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C.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D.铁制农具与牛耕出现4、“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5、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诸侯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C.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6、“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引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晋文公B.楚庄王C.秦穆公D.越王勾践7、对春秋时期时代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重建王室权威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诸侯争霸D.出现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8、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社会动荡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图强9、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殉葬用鼎七个,据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当时人们更加迷信B.青铜铸造业发展C.贵族生活更加腐败D.周王室地位衰落10、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分封B.七雄兼并C.春秋争霸D.秦灭六国二、材料题11、七年级(1)班的同学,学习了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后,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

2019秋部编人教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一、选择题1、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

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A.300万年B.170万年C.70万年D.20万年【参考答案】B2、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参考答案】A3、2016年4月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2016(丙申)年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

下列成就可以入选黄帝时期文化的有( )①建造宫室②开垦耕种③制作衣裳④挖掘水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C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B.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C.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参考答案】B6、“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

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

”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A.历史传说B.真人真事C.亲身经历D.考古发现【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知识,黄帝对于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而皇帝生活的年代,历史上称之为“传说时代”,因此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是历史传说,所以答案是A。

7、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遗址位于 (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参考答案】A8、(2019·广东)《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3.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处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地位视同会说话的工具
B. 一律没有人身自由
C. 有的奴隶主还把他们当殉葬品
D. 有的奴隶主还把他们当食客
二、填空题
1. _______年,启继承了父亲的位子,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 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祖先,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 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 _______是迄今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5.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典型房屋样式。

6. 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______年。

7.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

8. 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______制度。

9. 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______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0. 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三、简答题
1. 简述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

2.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及答案人教版我们七年级历史考试前,先下手为强地提前复习,这样才会巩固所学。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 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A.制陶B.耕地C.造房D.捕鱼2. 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4.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自然环境的变化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D.掘井饮水方便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种植粟和蔬菜6. 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大汶口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7.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8. 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A.三四千年B.四五千年C.五六千年D.七八千年二、问答题:1. 比较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2. 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自设创造: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试卷人教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A3.C4.C5. D6. A7. B8. C二、问答题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

A.韩、赵、魏B.赵、秦、齐C.楚、魏、韩D.燕、齐、楚2.《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的“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A.晋、楚B.燕、赵C.韩、魏D.秦、齐知识点二商鞅变法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结合历史背景可知,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D.宣扬变法图强4.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

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A.稳定社会秩序B.发展社会经济C.提高军队战斗力D.实现民族交融5.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B.西周实行分封制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知识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6.(2023·河南中考)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

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D.得到广泛使用7.(2023·湖南郴州中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A.汉水B.齐长城C.都江堰D.大运河能力提升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9.下图是1977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单项选择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图片,其中我国春秋时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A.石制工具B.骨制工具C.铁制工具D.铜制工具2.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

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当时的牲畜是财富的象征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3.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下列说法中与当时实际不相符的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商业活动逐渐活跃D.纸币被更多地使用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A.周武王B.周厉王C.周平王D.周幽王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天子依附于诸侯D.周王室衰微6.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

这说明下列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7.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都筹集不出来。

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

此事说明东周初年()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8.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是()①“尊王攘夷”②“问鼎中原”③诸侯争霸④“国人暴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某同学利用下面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A.西周分封B.春秋争霸C.战国七雄D.秦灭六国10.春秋时期,齐国能够迅速强大,首先称霸的原因有()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任用管仲为相⑤打出了“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1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与相关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尊王攘夷——齐桓公B.退避三舍——晋文公C.问鼎中原——楚庄王D.卧薪尝胆——夫差二、组合列举12.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大国争霸不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A.会制造工具 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 D.会人工取火3.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 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4.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①直立行走②制造石器和木棒③使用天然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填空题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年, 是我国最早的居民。

3.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后来又在其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人。

4. 北京人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国。

能力提升1.《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7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7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一、选择题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是()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2. 下列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B.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古代艺术的瑰宝
C.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河北境内
D.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石制品
3. 下列关于焚书坑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术自由
B. 焚书坑儒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焚书坑儒有利于统一思想和文化
D. 焚书坑儒标志着法家被儒家取代
4. 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的标准形式
B. 秦朝统一度量衡改变了以往“度不一、量不一、衡不一”的状况
C. 秦朝修建了灵渠以便转运江南大批粮食
D.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统一了思想
5. 下列关于秦朝灭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赋税沉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B. 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C. 秦朝暴政激起社会动荡不安
D.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二、填空题
1. 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2. _____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3. _____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东夷2. 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3.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4. 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5.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6.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7.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项和亲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8.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二、填空题1.匈奴民族在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之际,其杰出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知识空间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2.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地区和地区。

年,汉武帝又派卫青、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在大败匈奴,使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3.时,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

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老上单于 D.郅支单于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 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引文指的是( )。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 D.窦宪大败北匈奴4.(2006年,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 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其“胡”是指(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东胡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和帝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

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

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

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A.汉武帝B.冒顿单于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拓展探究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

(最少三例)(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请说出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

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

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马踏匈奴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最后匈奴人灭掉了哪一个政权?(6)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请试着说一说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说出两点即可)并结合其所做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知识链接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

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关月夜悬青镜,塞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或星《咏史》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

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

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参考答案: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B2.B3.A4.D5.B6.D7.C8.C二、填空题1.蒙古草原秦汉冒顿2.国力河套河西走廊公元前119 霍去病漠北西迁3.汉元帝呼韩邪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A2.D3.B4.A5.B6.B7.C8.C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

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拓展探究(1)长城。

抵御匈奴(2)单于。

冒顿、呼韩邪(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派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4)昭君出塞。

能以和亲政策带来民族间的长期的友好交流和和平,避免了战争给民族双方所带来的损害。

(5)316年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

(6)没有匈奴。

开发了祖国的边疆;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创造了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资源。

(3)感悟:与匈奴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友好交往是民族之是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链接点拨:题中诗歌反映的是西汉和亲政策的有关史实,关键是要了解和亲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别是和亲后产生的影响,再选一角度谈谈对此政策的主观看法。

答案:从赞同或反对任一角度谈出自己的观点均可。

(提示: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

在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

它们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相似,但二者却又不完全相同,这与当时的统治政策和国家实力有巨大的关系。

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和亲是在军事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条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目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