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 17课 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3)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4)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 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课件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课件 粤教版必修2

躯干毁坏大半,塞满垃圾,被遗弃在公厕附近
林觉民塑像碑文被弃树下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 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 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 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 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cuō用手指捏)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 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 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 老栓….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 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 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鲁迅《药》节选
与妻书
林觉民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
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词句质疑探讨
如果有来世 / 我还愿做中国人 / 虽然我的祖 国还不富余 / 但我的祖国正在努力前行 / 虽然我 的人民还不富足 / 但我的人民正在埋头思索 如果有来世 / 我还愿做中国人 / 只要每一颗 心跳动着火一样的炽爱 / 只要每一双手承担建 设的重托 / 我可爱的祖国 / 定会是山峦上高耸的 峰 / 定会是海洋里奔腾的浪 如果有来世 / 我还愿做中国人 / 因为我们的 祖国走着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 用我们自己 的心血 / 用我们自己的汗水 / 用我们的智慧 / 开 拓一条崭新的路 / 让世界知道:中国不朽!

统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孤独之旅》(第2课时)教学详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孤独之旅》(第2课时)教学详案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说《孤独之旅》,了解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走近杜小康,和他一起去经历艰辛的成长历程。

二、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示例: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D.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E.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F.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2.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教学反思总之,杜小康由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到逐渐地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且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失散的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二)赏析描写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示例:(1)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白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 西周的灭亡
B. 东周的灭亡
C. 西晋的灭亡
D. 东晋的灭亡
9.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A(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C. 蒙古、鲜卑、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这是导 致社会动乱的深层原因。
(2)除了材料所指的原因之外,西晋的灭亡还有其他哪些原因?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等。
15.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A:_鲜__卑___B:_匈__奴___C:_羯_____D:_羌_____E:_氐_____ (2)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他们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出现 这种现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流域。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实现民族交融的基
本因素是( B ) A. 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政策 B.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 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3.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我国出现了十六国兴替的历史动荡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 八王之乱的由来。 2. 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3.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7课《宋词四首》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7课《宋词四首》课件

等。
答案
(4)辛弃疾(1140—1207),幼字安 ,自号“稼轩居士”,济南
历南城人。豪放宋
派词人。在宋词史上,辛弃疾苏在轼文学上与
齐名,李号清称照“苏辛”济;南与二安 并称“
”。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
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
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
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其代表人物有 辛弃疾 、苏轼 、
(3)《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是其晚年之作。李清 照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当然是对她最沉重的打击; 在杭州、金华一带,她又遭遇金兵的侵扰,所积存的金石字画, 一切荡尽,这对她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命运的残酷而消极绝 望,对那时的一个封建妇女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这首词就是在 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在镇江知府任上时。当 时南宋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 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行事,否则难免再次遭到失败。 他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答案
重点突 破
1.阅读《雨霖铃》,回答问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 “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案 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 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 强化了感情的发展。

第四单元第17课 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教案 2020-2021学年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第四单元第17课 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教案 2020-2021学年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第十七课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第17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需要入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教材在本单元的开篇,即本课时,安排了“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的活动,以及在两个不同文件中的图像进行搬移和保存图像,为进一步地对图像的修饰、编辑做准备;也为以后的学习如“制作公益广告画”、“制作网页”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理念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关注学生全体,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与别人合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同时,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通过初中阶段近一年的学习,学生们接触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学习规律和相似的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具备合作互助的意识。

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而且需要学生当堂自学并合作实践、探究总结,所以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快速而准确的转化为创作实践有一定难度。

初一学生对信息技术、对图像处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图层、选区、合成的概念比较模糊,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第17课孤独之旅 第2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第17课孤独之旅 第2课时
① 这是因委屈而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这样幼 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
② 这是欣慰的哭,因为自己最终还是找到了失散的那十几只 鸭子;
③ 这是激动的哭,因为自己终于战胜了磨难,他长大了,变 得坚强了。
课文细读品味
11.文章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你是怎么理解的?
文章结尾用鸭子“下蛋了”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 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成熟了。
课文细读品味
5.第15段“鸭们十分乖巧。……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 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这里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赋予鸭们以人的心 理,表现了鸭们的乖巧,同时也间接写出了杜小康此时的心 理。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用鸭子的恐惧感衬 托出了主人公的恐慌;鸭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 了”,这句话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精彩的环境描写。 本文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背景,有助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如有关鸭群、芦 荡、暴风雨的描写。
(1)鸭子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 旷,这显示了人物成长环境的单调、寂寥,反映了人物 的孤单、寂寞。
归纳总结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而 杜小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芦荡见证了人物 的成长过程。
课文细读品味
6.想象一下第21段所描述的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画面:浩瀚无边的芦荡,一望无际。芦苇随风摇曳,那 绿波荡漾的苇海,如海浪涌向天边,浩浩荡荡。这里写芦苇 的幽深繁茂,既衬托了船的孤小,又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 给杜小康带来的压抑、沉重、无处遁逃的感受。

《优质课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7课《汉字的魅力》课件(36张PPT)》(共36张PPT)

《优质课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7课《汉字的魅力》课件(36张PPT)》(共36张PPT)
三(5——9段)说明汉字的特征,重 点说明汉字的精神魅力。
小组讨论: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与一般文章的写 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还体现在 哪些地方?
讨论明确
1、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引 用说明等 2、这篇文章所举例子,富有典型性和形 象性,且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举例的, 是一种文学笔调。这样写的好处是富有 文艺性,吸引读者注意,引起阅读兴趣。 3标题富有文学色彩、开头引人入胜、运 用比喻和引用等修辞变抽象为具体等方 法。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7课
汉字的魅力
袁 鹰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热爱 祖国语言的情感。 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 字特征。 3、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1、汉字的魅力所在 2、感悟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情感色彩
教学难点
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及其特征。
甲骨文大家猜猜看?
原来是十二生肖
大篆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 石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 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 皇。
小篆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 山刻石》。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 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2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 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 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 为《张旭狂草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色彩。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情节。

3.能够感受课文中呈现的美丽山水与挑战情境,激发自己的勇气与探索欲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向往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的意志品质。

3.引导学生珍惜友谊与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道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2.理解并展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口头描述自然山水的美丽,引入故事背景。

2. 学习课文(15分钟)•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爬天都峰》。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情节,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围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道理进行讨论。

3. 情感交流(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友谊、互助的看法。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互助故事。

4. 思考与启发(10分钟)•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的团结与友爱,写出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5. 演练与活动(15分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爬天都峰》中的片段,体验故事情节。

•通过表演,深化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6. 收官与反馈(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馈讨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综合讨论《爬天都峰》这个故事的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2.回家后,细心观察身边的友情和互助,写一篇感悟。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友情、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勇于探索的勇气。

下节课将继续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讨论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分层作业)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分层作业)四年级语文上册()

地点
朋友
徐霞客
走了一段路
笑着说。
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腰
包袱太重,背不动。
离峰顶不远
4.登上峰顶后的徐霞客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5.从登天都峰这件事可以看出,徐霞客是一个( )的人。
A.对朋友很大方,不斤斤计较
B.十分健壮有力
C.不怕困难,非常有决心和毅力
【表达与交流】
在课文中,作者通过一老一小的对话表达了人物情感。请你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注
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不容易爬到了离峰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
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他坐在地上,简直不
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鼓励
他说:“咱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B.爬天都峰时
C.爬上天都峰之后
(3)认真读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互相感谢呢?( )
A.因为他们的行为鼓舞了对方,促使对方最终下决心爬上了天都峰顶。
B.因为他们是互相搀扶着爬上天都峰顶的。
(4)结合爬山的过程,说说你从这“一老一小”身上学到了什么。
(二)课外类读
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 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的,令人望而生畏。
今天我收获了_______颗星,我已经积累了_______颗星,真棒啊,继续努力!
参考答案:
作业内容
分层要求
【阅读与鉴赏】
(一)回顾课文。
1.理解课文填空。
课文《爬天都峰》是按照 爬山前 、 爬山时 、 爬山后 的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3)文本结构与写作技巧的掌握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技巧时可能感到困惑;
-教师应通过图示、示例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
举例: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昆明雨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感情。这种结构有助于突出主题,使文章层次分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雨给予你们特殊情感体验的情况?”(如:在雨中玩耍、听雨声入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作者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故乡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或大自然的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需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上得到更多指导。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观察和描写自然现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果和写作经验。
4.体会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5.结合课文,了解并讨论我国不同地区的雨季特点及风土人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昆明的雨》的阅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作者笔下的昆明雨季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提高写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阅读课文《昆明的雨》,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及短语;
2.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描绘出的昆明风土人情;
3.领悟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把握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描述昆明雨季景色和风土人情的写作特色。
-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美的关注。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淅沥沥”的雨声和“潮湿”的气候感受,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文章以昆明雨季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重要基础。

陕西省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课件新人教版

陕西省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课件新人教版

(3)请在第⑥句的横线处补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⑥这_不__仅___说明中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成效,__还__ 为世界上其他受威胁物种的保护带来希望。
【点拨】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联系上下文可知,
“说明中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成效”与“为世界上其 他受威胁物种的保护带来希望”是递进关系,可以填 “不仅……还……”。
返回
3.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5 月22 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②生物多样性为
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支撑和生态服务,其 重要性不用说就能明白。③然而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历自 恐龙灭绝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为此,许多国家都采取 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④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采 取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许多措施,并取得丰硕成果。
人教陕西九年级上
第四单元 第17课
孤独之旅
1. 阅读语段,完成(1)(2)题。 磨炼使人生更加精彩,磨炼像一首歌,一首亘古不
变的歌。《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炼往往会掺

杂在生命之中,但它只是一个词而已,不会增加生命的 负重。虽然不必驱除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带着伤 hén 把胜利的旗帜插在空kuàng 的高地,在硝烟中露出 自豪的笑,才是人生中的另一份精彩。
【点拨】 本题考查调查问卷设计。A 处,根据罗列的选项
可推测出所问的问题是“你在阅读小说时遇到了哪些 困难”;B、C 处,读书方法有很多,如联想想象法、 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泛读法、写读书笔记法等, 任意列举两个即可。
返回
10. 教育部下达的“双减”政策让学生们拍手叫好,许多 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你看见的两幅漫画 ——《叫停》和《憧憬》,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4单元 第17课 琵琶行(并序)(带练习)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4单元 第17课 琵琶行(并序)(带练习)
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42
栏目导航
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 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 C )
20
栏目导航
2.理清结构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 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第一部分(从首句到“主人忘归客不发”),全诗的引子,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13
栏目导航
⑥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 名词)
⑦命: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命令,动词) 命.曰《琵琶行》(命名, 动词)
14
栏目导航
5.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歌以赠之 ②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③省略句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第二册
第四单元 漫步艺术的殿堂
第十七课 琵琶行(并序)
2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1.赏析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
2.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3.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 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4
(2)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 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 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33
的一项是( D )
A.转徙.(tú)
贾.人(jiǎ)
教坊.(fánɡ)
B.呕.哑.(ōu yā) 钿.头(x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到远方 去。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 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 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 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 “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 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 任用官员,她们怎么可参与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 问他说:“文彦博应当自己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 隐瞒。”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谢罪,
第 2 课时
(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 一、基础知识(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如晤(见面) 察吾衷(内心) . . 当尽吾意为幸(全明白) . B.语云(说) 吾爱汝至(极) . . 汝幸而偶我(配偶,嫁) . C.竟书(写完) 当哭相和也(应和) .. . 使之肖我(相像,类似) . D.一恸(极悲哀) 不能禁(禁止) . . 幼吾幼(疼爱) . 解析 禁:经受。
(
B
)
解析
四鼓:四更。
7.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所未尽 者尚有万千 . 当尽吾意为幸 .
妇女无所幸 .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B.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相同。 C.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也相同。 D.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也不同。
解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士
大夫对唐介的敬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 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 人的安危。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 的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 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得可贵。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 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 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 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是 吾不是处(这) . B.汝幸而偶我(嫁) . C.汝可以模拟得之(想像) ..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思念) .
(
D
)
解析
“念”通“廿”,二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的的非吾所思(的的确确) .. 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四次击鼓) .. C.一恸(多么) . D.是吾不是处(对,正确) .
风细雨犁铧
五、随堂练笔(35 分) 15.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不少 于 300 字)
答案
略。
言短而情真意切;真正的爱情,是项脊轩庭前的那株
枇杷树,亭亭如盖,思念悠悠;真正的爱情,是“山
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千年呼唤……
14.仿照下面的诗句,选择新的写作对象,另写一组句子。 (6 分) 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珍珠海带海虾/港湾渔船晚 霞
答案
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青蛙/牧童春笛杏花/轻
答案
(1)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
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
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2)①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 峄。②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 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
参考译文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 那里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 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 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 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 年泛滥,毁坏了民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 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 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 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 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 唐介,唐介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 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 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 . 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 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 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 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职而相富弼。 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或又是男 . A.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比去,以手阖门 . B. 吾今以 此书与汝永别矣 .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 C. 汝可以模拟得之 . 当尽吾意为幸 . D.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
解析
“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
的说法不对。是宰相文彦博要加强自己的势力重用
张尧佐。 答案 A
12.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4 分) 又 虑 介 或 道 死 有 杀 直 臣 名 命 中 使 护 之 梅 尧 臣 李 师 中 皆 赋 诗 激 美 由 是 直 声 动 天 下 士 大 夫 称 真 御 史 必 曰 唐 子 方 而 不 敢 名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 分) ①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解析
A.却,表转折。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
语气。C.介词,表被动。D.连词,表修饰。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 格的一组是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彦博 ②民以为利 ④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
D
)
③遂劾宰相文
⑤峄怒, 数驰檄按
诘,介不为动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A.①④⑥ C.③⑤⑥ B.②③⑤ D.①③⑤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 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 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争谏,又请中丞王举正集合百 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谏争, 削去了他的两个职位。 没多久, 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 兼任河阳知府。 唐介对同僚说: “这 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 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 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 唐介趁机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 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 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 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 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
帝怒,却其奏 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 . .. 忠愤所激, 鼎镬不避, 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 “介 论事是其职。 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 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 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 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 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臵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 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 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宋史· 唐介传》) 注 ①猪,同“潴”,水停聚处。
(
B
)
解析
“善”与“老”均为形容词作动词用。
二、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7 题。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 . . 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 .. 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汝幸而偶 我,又 . 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 . 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 . 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 .. 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 . ..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 . 幸。
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连忙 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为春州别驾。王举正向皇 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又把唐介的 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 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 杀忠直大臣的名声, 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 梅尧臣、 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 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 呼他的名。
)
解析
B.两个“以”皆为“介词,用”。A.分别为
“副词,或许”;“名词,有的人”。C.前一个“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为代 词,代“我的万千衷情”。D.分别为“动词,作为”; “介词,替”。 答案 B
3.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 A. 重刑法以禁之 .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 B.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 妾 . 不能竟 书而欲搁笔 . C. 竟日不出门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也 . D.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皆帖伏以去 .. B.峄怒,数驰檄按诘 ..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