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研究・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何绵山
提 要:台湾解严后佛教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佛教组织多元化、佛教教派多元化、弘法内容多元化、弘法对象多元化、弘法媒体多元化、佛学研究多元化、佛教经济多元化、僧伽教育多元化、寺院功能多元化、法师思想多元化等十个方面。
何绵山,1954年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台湾 佛教 多元化
多元化是台湾解严后佛教最主要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十个方面考察。
(一)佛教组织多元化。
从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至1987年台湾解严前,台湾佛教界完全由国民党掌控的组织“中国佛教会”所控制。
“中国佛教会”统 台湾所有的佛教组织,台湾所有的佛教组织都是它的分支,与“中国佛教会”皆为隶属关系,如“中国佛教会”下设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三个分会,台湾省分会之下,则有二十几个县市支会。
“中国佛教会”以各分会及直属支会为团体会员,分会以所属各支会为团体会员,支会以该县市辖内各寺院及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团体为团体会员。
出家僧尼及受三皈依以上在家信徒为个人会员,均在所在地分支会入会。
外省市籍的僧侣及侨居海外的佛教团体及僧侣,当地无直属支会组织者,直接向“中国佛教会”办理入会为直属会员①。
“中国佛教会”不仅垄断了台湾佛教在信众、资金等方面的所有资源,还犹如台湾佛教界的指挥中心,具有裁决功能,掌有生杀大权,成为定夺台湾佛教界一切法务活动的唯一权威机构,大到传戒活动,小到选派代表台湾参加海外佛教会议的人员,都是“中国佛教会”说了算。
如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解严前必须由该会批准才能举办,而该会一年仅批准一次。
自解严后,“中国佛教会”的权威地位在受到空前挑战中被瓦解,“中国佛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台湾佛教进
入一个崭新的多元化时代。
由于台湾在解严后可以自由组织社团,各种佛教组织或与佛教有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仿佛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让人目不暇接。
以佛教会为例,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佛教会外,标之以“中华”、“中国”的就有多家,除了原有的“中国佛教会”,新成立的还如“中华佛教护僧协会”、“中国佛教青年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传布协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圆融慈悲喜舍协会”等,有的甚至还标之“国际”、“世界”,如“国际佛光山中华总会”、“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世界佛教僧伽会”等。
再以佛教学会为例,标之以“中华”的如:“中华现代佛教学会”、“中华慧炬学会”、“中华观音佛学会”、“财团法人中华净宗学会”、“中华佛教金刚乘吉祥佛学会”、“中华大乘禅功学会”等;其它专业学会,以净宗为例,如:台北净宗学会、台南净宗学会、妙音净宗学会、嘉义净宗学会、台中净宗学会、高雄净宗学会、屏东净宗学会、花莲净宗学会、冈山净宗学会、净宗菩提学会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基金会、慈善会、功德会、研究会、佛教文物流通社(处)、居士林(会)等形形色色的佛教组织形态,更是难以计数,不胜枚举。
这些佛教组织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都是各自独立的,平分秋色,谁也无权号令谁,谁也不买谁的账,各行其事,各自运作。
(二)佛教教派多元化。
台湾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的佛教,是以祖国内地的汉传佛教为主体,期间虽有外来佛教教派的断续传入,也有少数台湾佛教教派的活动,但由于台湾佛教界的主事者大多为祖国内地来台的外省僧人,他们所传播、所注重的自然是汉传佛教,其它教派的活动空间因受到限制而难以彰显其影响。
台湾解严后,各种教派处于平等的自由竞争状态,原来并不显著的、或新组建的、或海外传入的各种教派层出不穷,有的发展迅速。
以台湾本土的教派为例,如现代禅提倡新禅法独具一格,曾风靡一时,颇有代表性。
再以外传的藏传、南传与日本佛教为例。
藏传佛教解严后在台湾发展迅猛,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与格鲁派这四大教派也都正式地向台湾“内政部”登记并备办立案,大规模地在台湾传教。
“根据蒙藏委员会的统计显示,近来,台湾每年都有一千人次的喇嘛、格西、仁波切前来弘法,而目前在内政部以财团法人、社团名义登记的西藏佛学中心则有八十二个之多,因此有人推测台湾的藏密信徒有五十万人之多,当然其中不乏显密同修者。
”②据本世纪初的调查,可确认的在台湾的藏传佛教中心有122个,其中宁玛派有43个,噶举派有41个,萨迦派有20个,格鲁派有11个,觉囊派有1个,其它6个为跨教派中心③。
有代表性的学会如“中华萨迦佛学会”、“中华藏密大手印圣支佛学会”、萨迦塔尔毕杨泽佛学会、“中国宗喀巴佛学会”、藏密南大穹宗佛学会等。
藏传佛教在台湾的传播,使台湾出现了藏传佛教的寺院,如贡噶老人于1992年动工、1997年完工的贡噶寺,为密宗白教在台南的重要弘法场所。
1992年被发现是转世活佛的洛本仁波切,俗名魏呈祥,原在台北做生意,三十二岁时被发现,他所盖的密宗道场噶玛噶居寺,已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南台湾的另一个重要道场。
据有关方面统计,藏僧来台湾传法灌顶的频率占其对外弘法之冠,而据保守估计,台湾近些年捐献给西藏佛教的供养金,总金额已达新台币数亿元以上,居全世界之冠。
台湾信众所以慷慨解囊,是因为感到“很有福报”,其主要涵义正是“布施者有福了”。
因为即使是藏人,很多人也不容易见到法王,然而不但各教派的优秀喇嘛来台传法,四大法王也相继来台,这确实是台湾信众很殊胜难得的际遇④。
南传佛教在台湾传播的重点,主要在教义与修持方法的弘扬。
解严后,南传佛法开始频繁地流传于信众之间。
泰国阿迦曼尊者的修行经历、佛使与阿姜查的教法、居住在缅甸的印度人葛印卡所提倡的“十日禅”、以及缅甸名师马哈希、乌巴庆、帕奧等人的传记或修持法,都在台湾信众中广泛流传。
在文献方面,南传修持法的著述也有多种被译为中文,南传名著《清净道论》被一些佛学院或道场作为授课教材。
高雄元亨寺出巨资译出的《南传大藏经》中文本行世,进一步推动了南传佛教的传播⑤。
日本佛教长期以来一直有计划地向台湾进行延播和移植,日本新兴教派入台的如灵友会、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阿含宗、真如苑、净土真宗亲鸾会等,日本传统教派入台的如净土真宗、真言宗、日莲正宗等,这些教派在台湾有计划地安营扎寨,立宗结社,从事弘法工作⑥。
(三)弘法内容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表现在多方面: 1.旧方式增加新内容。
如法会是过去常见的一种弘法方式,往往先请僧侣诵经,再由信徒礼拜,再请法师开示,最后在寺中用斋。
现在则根据不同种类的法会,增加了大量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内容,宛如游园活动。
如在法会上举办艺术作品展、宗教文物展、陶瓷工艺展、民俗技艺展、农产特产展、盆景花卉展等,有的还举行义卖活动、叩钟活动、许愿活动、猜谜活动、摸奖活动、演唱活动等,情趣盎然,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小朋友。
2.由僧侣主导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
如:朝山礼佛,指组织信众到名山大寺(包括祖国大陆、印度、尼泊尔等地)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
短期出家,指信众换上僧服,到寺院体会出家人的僧团生活。
靜心禅修,指信众到寺院禅堂进行参修,有随喜禅、一日禅、双日禅、三日禅、禅七等多种形式。
学佛营,指针对不同对象于冬夏两季举行的参学佛法活动,有教师学佛营、大专青年学佛营、中小学学佛营等。
3.以普及文化名义举办的各种活动。
这类活动有利于参与者亲近、了解佛教,为接引佛学提供了方便,故也属弘法范畴。
这类活动主要有各种学习班和各种讲座,其学习班如:中国插花班、书法艺术班、佛像绘画班、篆刻班、保健共修班、素食烹饪班、儿童读经班、心灵成长
・
9
5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班等;其讲座如:“如何降服烦恼习气”、“喜悦与丰富人生”、“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等。
四是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弘法方式。
如念经、共修、法师开示等。
(四)弘法对象多元化。
由于有着充裕的弘法资源,台湾佛教界进行全方位弘法,人不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地不分东南西北、岛内岛外。
以幼儿及青少年为例,佛教团体和寺院办了大量的幼稚园和各种名目的儿童读书班,提供大量的幼儿图书馆,每年冬夏两季举办数量极多、各种类型的小学、中学、大专学佛营,指导大专众多的佛学社,不时有法师进校园开讲座等。
以成人为例,佛教界针对社会成人大众提供的“佛教成人推广教育”在台湾盛极一时,这种教育一般以佛学为主,兼及文化、生活等,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
法师们除了常年累月在寺院、讲堂为信众讲法,有的还常常全岛巡回弘法,有的还经常到公务部门、企业单位弘法演讲,并指导公务部门、企业单位的居士团体及社会上的居士林开展学佛活动。
有的法师还向特殊群体弘法,并长期以此为己任,乐此不疲,如向少管所中失足少年弘法,向监狱中服刑犯人弘法,向戒毒所中戒毒者弘法等。
由于台湾佛教界有充沛的弘法人员,所以将弘法的对象延伸到极至,几乎不放过任何死角,连居住在偏僻山区、几乎与世隔绝的残障孤寡老人家里也有人去弘法和送温暖,甚至连关押偷渡者的拘留所也有人前去弘法并为之呼吁要改善条件。
(五)弘法媒体多元化。
1.传统的文字平面媒体全面开花。
一是《大藏经》的普及。
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购买力的提高,原来无法问津的《大藏经》,现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正如研究台湾佛教的学者指出:“就以《大藏经》为例,现今台湾各界持有比率之高,可说达到佛教在汉地弘传二千年来最高点。
不仅寺院、研究机构、学者,包括一般信徒,都将《大藏经》视为重要的佛教文物。
”⑦二是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与佛教有关的普及读物丰富多彩,购买方便。
三是赠阅的结缘品充斥各寺院、讲堂、共修点、学习班、念经处、佛教文物流通处、佛教团体、居士林以及素餐馆等处,几乎唾手可得。
四是佛教界办的各种刊物百余种,绝大部分为免费赠送,并由办刊方邮资总付,只要索刊者告知地址,刊物就会定期寄到。
2.现代化电子传播媒体被广泛应用。
一是多家佛教团体精心制作广播节目在覆盖面广的电台播出,使观众随时可听到弘法的声音。
二是多家佛教团体创办的电视台(佛教卫星电视台、法界卫星电视台、佛声卫星电视台、佛光卫星电视台、慈济大爱电视台、生命电视台等)互相竞争,使观众24小时随时打开电视都可看到弘法的节目。
三是大部分佛教团体都建有自己的网页,有的还办有电子报(如佛教弘誓学院),阅读者只要提供自己的电子信箱,电子报就会定期通过网路传送到。
3.各种音像、多媒体制品层出不穷。
佛教界将法师讲课的内容或弘法节目制成录音带、录像带、VCD光盘等做为结缘品无偿赠送,数量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六)佛学研究多元化。
1.名目繁多的佛学研讨会。
一是召开研讨会的内容纷繁多样,花样翻新,涉及佛教界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是召开研讨会的时间有差异,有的两天,有的半天;有的每一年或隔几年开一次,有一定延续性;有的仅开一次就销声匿迹。
三是主办者五花八门,有官方、有研究机构、有佛教团体、有各种基金会,甚至也有个人或某寺院主办的。
四是会议规格悬殊不一,有号称“国际”的,有全台湾的,有某道场(山头)的。
2.包罗万象的学术成果。
一是研究领域彰显出极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度,已不存在任何禁区,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讨论,没有什么人不可商榷,权威已不复存在。
二是研究人员各式各样,有专业、业余,有出家人、在家众,有大学研究所及佛学院以研究佛教为毕业论文的学生,有申请到各种佛学研究论文奖金者,有仅靠兴趣客串一下的过客。
三是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佛学研究刊物,为研究者提供了发表园地,活跃了研究气氛。
四是台湾各种出版社极多,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问世提供了便利。
五是可供研究的佛教资源日益丰富(如可到祖国大陆参访和查找资料、台湾佛教勃兴的现状等),也使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富。
(七)佛教经济多元化。
1.吸纳资金的途径形形色色,各显神通。
一是法会收入,这是传统的也是主要的收入之一,但各种法会名称、内容、规模不一,所收入的金额也就有很大的差
・
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2期
距。
二是供斋大会,即在家信众出于对出家人的尊敬而捐资供养,近几年在台湾较为风行,由于参与人多,每次筹得资金也不在少数。
三是托钵化缘,此与传统的僧侣个人沿街乞讨不同,在当代台湾主要以寺院或僧团为单位,募款目的先广为宣传,大造声势,并由名僧带领,集体出发。
四是灵骨塔收入,即死者家属将死者骨灰寄存于寺院的灵骨塔(也称纳骨塔)内,由寺院收取相应的费用。
五是义卖,即由信众或僧人捐出个人藏品交由寺院义卖,收入归寺院,有影响的寺院或佛教团体义卖募款数额惊人。
六是光明灯收入,即寺院替信众在佛前设不灭之灯,并定期按时念经,信众则交纳一定费用。
七是会员、委员制,即信众通过认捐一定的金额后就可成为某道场准组织的会员或委员。
八是油香钱,即信众到寺院朝拜后,随喜捐进寺中功德箱的钱。
九是兴办事业,即佛教界创办的一些公益事业,初衷是为做善事而不是为赚钱,但由于经营得当,加之信众随喜舍捐,还会有结余。
十是赶经忏做佛事,即信众请僧人到家中举行念经及佛教仪式活动,信众付以一定费用,有时双方当面议价,有时由信众随意包送。
十一是寺产收入,如山地果园等。
十二是观光朝山收入,如有的寺院对某些项目收费,有的在观光朝山区域组织各种收费的活动等。
十三是出版收入,有的出版物由信众出资护持地,经营得当,可有收入。
十四是文教活动收入,佛教界常举办的各类文教活动,如社教馆、才艺班、讲座、日语班、插花班、国画班、念佛班、研习会、共修会、展览会、夏令营、放生、培训班、书画展、文物展等,或因收费,或因参与者随喜舍捐,往往有结余。
十五是信徒供养,即信徒直接将红包送给法师,有的法师动辄捐出几百万、几千万,可看出这类供养金数额不少。
十六是进香收入,即信众组团到所信仰的寺院进香,朝拜之后呈上钱款。
十七是供僧道粮,即僧人不外出应供,由护持的信众直接向寺院以供僧人。
十八是各种特定捐献等。
2.吸纳资金的方式各种各样,层出不穷。
一是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不求捐款者捐的数额大,但求捐款者人数越多越好。
二是以网络形式,从下往上,层层缴纳。
三是频繁举办各种活动,广辟筹款途径,如增办法会、增加经忏佛事时间、不断举办名目繁多的活动。
四是“一元不嫌少,万元不嫌多”,来者不拒,形式多样,或邮局划拨,或专人劝募,或现场交款。
(八)僧伽教育多元化。
台湾解严后的僧伽教育,与台湾早期的僧伽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台湾“早期传统的僧伽教育,多半是师徒相授,徒弟长时间跟在师父身边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多是殿上敲打唱念、日常的职事作务、生活的威仪习惯等等,能读读基本经典就算是比较好的,而整个教界也只偶而有一、两间佛学院而已。
”⑧至解严后,有影响的佛学院有三十多所,其僧伽教育各式各样,呈百花齐放局面, 1.课程有较大差异。
一是教材不统一,有的用本院法师著作,有的用台湾著名法师著作。
二是开课方式各有特点,有的注重研讨,有的注重修行。
三是教学手段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墨守成规,延续传统,有的赶时鲜,向普通院校看齐,如将电脑课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掌握梵文、巴利文、藏文、英文、日文等。
2.管理模式不一样。
有的是院务会议(或基金会、或董事会)负责制,有的是导师(或开山长老、或佛学院所创办人)负责制,有的是院长(或校长、或所长)负责制⑨。
3.各佛学院由于办学宗旨不一样,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如有的是为培养弘法利生人才,有的是为培养寺院负责人,有的是为培养佛学研究人员,有的是为培养宗教师等⑩。
对僧伽的教育除了佛学院外,还不乏有其它管道,“有很多出家众都去大学里念书拿文凭,甚至还有人到国外大学去念书,念的不一定是佛教的科系,也有念哲学的、建筑的、教育的、历史的、艺术的、电脑的,不一定。
所以现今的僧伽教育不是专门以修行解脱为教育的方向、主旨,不是以传统经典、戒律的学习为教育的主题。
僧伽教育的管道及内容都多元化了,这样的现象,势必造成未来出家人表现出家生命、弘化及推动佛教发展的形式、本质的多元化演变。
” 瑏瑡
(九)寺院功能多元化。
台湾的寺院逐渐从封闭的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以适应急遽转型的现代社会,其功能如: 1.宗教功能。
主要指出家人在寺院中的日常宗教活动,如每天早晚课、供养佛尊、念持经咒、礼拜三宝、梵呗歌赞、各种法会、剃度受戒、闭关坐禅、自修自
・
1
6
・
试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多元化
证、超度法事、祝祷礼忏等。
2.弘法功能。
主要指出家人在寺院中向信徒弘法,如说法开示、定期讲经、讲授基础佛学、传授学佛行仪、举办各种共修法会、组织各种念佛会、举办八关斋戒、选印佛像、赠送经书、宣传品结缘、举办短期出家活动、举办佛七禅七,及信徒至寺院中祈愿,如上书顶礼、祝寿祈福等活动。
3.教育功能。
许多寺院办有托儿所(幼稚园、育幼院),如云林县慈德寺曾办有全台湾最大的幼稚园之一,高峰期曾有儿童八百多人,台中市慎斋堂还曾与台中市当局合办“保育人员培训班”,台中市各幼稚园教师当年多出其门下;有的寺院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有的寺院自办中学;有的寺院为成人提供夜间补习教育;有的寺院为在校生提供诸如中文、外语等各种功课的补习班;有的寺院为儿童提供各种才艺班;有的寺院还直接介入台湾教育界最热门的“联考”,如台北县三峡镇元亨堂在正堂后盖有许多禅房,让参加当年“联考”的学子在酷热的考季中有一处清凉幽静的地方自修;新竹市碧云寺每年都会收留大批参加“联考”的学子,由寺中法师严格管理督促。
4.文化功能。
大部分寺院都办有图书馆(室),有的还办有盲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寺院中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画教学、插花教学、佛教国乐团、读书会等活动,有的已成为寺院的职能和贯例。
5.传播功能。
许多寺院都自行印刷制作大量的结缘品,有的寺院还办有杂志或小报,有的还制作大量节目定期在电台、电视台播出。
6.流通功能。
寺院已成为最大的结缘品集散地,这些结缘品种类繁多,有各种刊物、小报、佛学普及读物、录音带、录像带、DVD、VCD等,有本寺制作的,有其它寺院制作后送来的,也有信众多余送来的。
一般寺院都备有专柜安放这些结缘品,任人选请。
7.慈善功能。
台湾寺院普遍热衷于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大多寺院注重开展对社会的救助活动,内容包括布施米面、捐款送衣、救灾济急等,特别是冬令慰问,已成为许多寺院每年必须履行的一项主要工作,有的还专门成立救济机构,如台中市的宝觉禅寺成立了救济会,发起每日每人一元救济运动,救济无依的孤儿及孤独年老的病患。
有的寺院还创办了救济院、养老院、孤儿院、诊所、医院等,
如佛光山寿山寺不仅创办了老年公寓,还创办了专收孤儿的大慈育幼院,根据孤儿年龄分成好几个班抚养;三峡普贤寺创办怀仁教养院,专门收容贫困家庭二至八岁重度智障儿童;苗栗县弘法禅院创办了养老院,收容了十二、三位老人及智障者;有的寺院联合行动,如高雄市宏法寺等八所寺院组成佛寺文教基金会,接办专门招收聋哑及重度残障学童的启英小学。
寺院对造桥铺路等地方公共建设亦多捐助襄赞,对其它一些公益事业也相当关注,如一些佛教团体曾在台北市十普寺举办佛教青年集体献血运动,一日之内献出一万二千西西鲜血。
8.经济功能。
这种经济功能可从两方面考察,一是为本寺吸纳了资金,如通过办法会、设“功德箱”、点“光明灯”、盖“纳骨塔”及信徒随喜舍捐等筹措经费;二是刺激了周边经济和有关行业的发展,如在寺院周围常形成商贩市集,有的久而久之甚至扩展为商业区(如台北龙山寺),由此带动了佛具业、建筑业、雕刻业、香烛业、箔纸业、糕饼业、食果业、素食店等的勃兴。
9.艺术功能。
台湾许多寺院建筑本身就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品 瑏瑢,其格局有传统院落式、宫殿式、庭院式、洋楼式、多进式、杂糅式、随意式等,各自标新斗艳 瑏瑣,寺院内神气活现的蟠龙石柱与栩栩如生的花鸟雕柱互相映衬,精巧的椽木插角、雷纹的透雕 桁、廻旋的蜘蛛藻井、精美的雕花斗拱、艳丽的彩绘壁画等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台湾的寺院虽多属华南系统,由于各个建筑师的风格不同,或格局纷繁、形式曲翘,或气质典雅、端庄精致。
寺院中的许多雕塑亦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许多寺院还经常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或举办各类艺术讲座,或演奏歌咏梵音 瑏瑤,或办书画摄影展,让人们在寺院中受到艺术的薰陶。
10.历史功能。
台湾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堪称“历史博物馆”,因为寺院中或文字或实物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历史遗迹,已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
台湾各寺院的历史沿革,虽然是记载寺院的历史,却可从中了解知晓台湾历史上方方面面的情况,是研究台湾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故弥足珍贵。
如彰化市的开化寺出土残碑记载,知晓开化寺曾重建于“庚子春二月”,之前二次 于兵燹,可推知一次与“林爽文之乱”有关,一次或与“陈周全之役”、
・
2
6
・ 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