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综述 重视帕金森病患者异态睡眠
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认知障碍、生活质量调查
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认知障碍、生活质量调查作者:张柳娟缪琴华夏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15期[摘要]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认知障碍及生活质量情况,探讨提升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对策。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和浙江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90例,采用患者基础资料调查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帕金森病生活質量调查量表(PDQ39)对患者综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数据特点及相关性。
结果(1)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PDQ39评分为(90.21±6.84)分,MoCA得分为(19.35±2.26)分,MMSE评分为(18.27±2.87)分;(2)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状况、帕金森病分期、睡眠障碍指数、睡眠障碍病程、HAMA、HAMD的帕金森并合并睡眠障碍患者MMSE得分、MoCA评分及PDQ39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5-0151-05Investigation on psychobehavioral symptoms,cognitive disorde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ZHANG Liujuan MIAO Qinhua XIA QingThe Fifth Cadre Office,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24,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n psychobehavioral symptoms,cognitive disorde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nd Zhejiang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Basic Patient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 (PDQ39)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Results (1)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 PDQ39 score was (90.21±6.84)points, MoCA score was (19.35±2.26)points, and MMSE score was(18.27±2.87)points. (2)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DQ39 score,MMSE score,and MoCA score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 with different sex, education background, occupational status,Parkinson′s disease stage, sleep disorder index, course of sleep disorder, HAMA and HAMD(P<0.05). (3)PDQ39 scor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MSE score and MOCA scor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r=-0.648, -0.594, P<0.01).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s are at a low level, and the psychobehavioral symptoms are at a high level. Tak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the psychobehavioral symptoms, and the cognitive level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disorders;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形、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动作迟缓、静止震颤[1]。
PD异态睡眠的研究
体多巴胺能系统示踪剂平均摄取率降低幅度明显高
于该组患者的平均水平。 提示多巴胺转运蛋白(DAT)SPECT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出现前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并动态监测病情进展。
•
123I-FP-CIT SPECT images from a patient with IRBD who remained disease free (A, B, and C) and a • patient with IRBD who was diagnos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D, E, and F) at the 3year assessments (A) Baseline, UPDRS motor score 2. (B) 1.5 years, UPDRS motor score 2. (C) 3 years, UPDRS motor score 4. (D) Baseline, UPDRS motor score 3. (E) 1.5 years, UPDRS motor score 4. (F) 3 years, UPDRS motor score 17. • 123I-FP-CIT=123I-2βcarbomethoxy-3β-(4-iodophenyl)N-(3-fl uoropropyl)-nortropane. IRBD=idiopathic • 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 UPDRS=Unifi 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iRDB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 Postuma等对62例iRBD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前瞻性临床观 察,21例患者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16例为帕金森病合并痴呆, • 4例为非痴呆性帕金森病, • 1例为单纯痴呆 • 62例患者按照是否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行分组 分别对两组患者嗅觉及色觉基线值进行分析,发现: • 21例患者中色觉基线值异常者约占83%,明显高于未进展 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者,且均存在嗅觉损害; • 嗅觉减退预测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 度分别为84%和53%; • 色觉减退为73%和50%; • 而二者联合则为79%和71%。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中华老年医学袈盍 2 生 Q 鲞箜 塑 0 旦箜
』 坐! :
:!:
.
综 述 ・
帕 金 森 病 患 者 的睡 眠 障碍
苏闻 王新德
与 R D有 密切的关系 。Cr l B o ea等【 3 l n i 1 对 0位用多巴胺能药 0
无法获得 准 确 的 数 字 , 总的 来讲 , 患 病 率 非 常 高 , 但 其 在
Fc r at 等 J o 的研究 中甚至 9 %的帕金森病 患者有 不同程度 8 的睡眠 障碍 。根据 S i 等 L 的研究 , mt h 2 帕金森病 患者 中女性 (1 ) 4 % 较男 性 ( 5 更 易 患 睡眠 障碍 , Hl n等L 则认 2 %) 而 ie t 4 J 为: 在入睡困难方面不存在性 别差异 , 女性 只是 比男性较 易 出现多梦 、 易醒和 睡眠持 续 障碍 。帕金森病 患 者配 偶睡 眠 障碍 的患病率 也高于健康人 , 且女性多于 男性 , 这与帕金 森
二、 睡眠 障碍 的类 型 帕金 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大致有 以下 3种 类型 : 失眠 、
深 眠状 态 及 日间 睡 眠 过 多 。最 近 文 献 还 报 道 了 帕 金 森 病 患 者的睡眠障碍 , 用多 巴胺能 药物 及血 浆 D 服
松果体素水平 无 明确 的相 关性[,1 。伴有 抑郁 症 的帕金 4,j 66 森病患 者 E S和 E F的患病率均 明显增 加 , D D 应用抗抑 郁药 物可 以改善 E S和 E F的症状 , 有 焦虑 症 的患 者 , 用 D D 伴 服 大量抗 焦虑药后可 出现 E S5 , D (65。 ,1 3 4 .睡眠 发作 : 眠发作 与 发作 性 睡病类 似 , 睡 表现 为无 先兆的、 作性的、 可抗拒 的睡眠, 般持续几秒钟。 发 不 一 Fu h等L 早 报 道 8位 服 用 pa pxl rct 1 最 7 r eo mi e和 1位 服 用 rp il 的帕金 森病 患 者 , 药 后 出 现 开 车 时 睡 眠发 作 。 oir e no 停 最近 的研究认为 , 巴胺 受体 激 动剂 和多 巴胺 替代药 物 均 多 可导致 睡眠发作 , 可通 过调 整药 物剂 量来 减少 此类 副作 并
综合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量迈 出坚实 的一步 。
1 杨莉 . 舒适护理在冠心病介人治疗 中的应用 . 护理实践与研究 ,04 20 ,
l3 : 9.
及术 后康 复。表 2 明 , 说 术后在科学合 理有效 的压迫止血 与加
压包 扎 的 前 提 下 采 用 舒 适 护 理 干 预 能 提 高 患 者 舒 适 度 。
( 稿 日期 :08—0 —1) 收 20 3 4
种生理和躯体性 感受 , 法用仪 器来 测量 , 对护 理活 动提 无 这
出了更高 的要求 。我们认 为对 部分性 脾动 脉栓 塞术患 者实施
・
护 理 园地 ・
综 合 干 预对 帕 金 森 病 患 者 睡 眠 障碍 的影 响
王巍 王培 芝 徐 维维 王翠 平
舒适护理 , 在提高患者 的舒适 度 , 减轻 因卧床 时间 长而 引起 的
一
系列负面影 响方 面 是可 行 的 ; 同时 在确 保 患者 安全 的前 提 1 , 以后能进一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 2h 为 提高患者的康复质 参 考文献
下, 将部 分性 脾动脉栓塞术术后 的卧床时 间由 l病 6 D患者 , 中男 l 例 , l ; 其 6 女 0例 年龄 5 7 l 4
岁 , 均 年 龄 (3±7 岁 。 P 平 6 ) D组 起 病 年 龄 平 均 (9±7 岁 , 均 5 ) 平
病程 ( ±2 5 年 。入 组标 准 :) 合 18 全 国锥体外 系 疾 6 .) I D符 95年 病会议制定 的 P) I诊断标 准 , 考虑入 选 P 不 D是否使 用抗 P D药 物 。排除标准 :1患有疼 痛性疾 病 、 () 药物或酒 精依赖 患者 ;2 () 患有其他 可能影 响睡H 民的疾病 如慢 性阻 塞性 肺病 、 心病 、 冠 脑 卒 中患者 ;3 体 内有金属 植入 物 患者 。所 有参 与实 验研 究 的 () 患者或患者监护人均对该研究知情 同意 。 12 方法 . () 1 心理 治疗 : 对于 P D患者 , 尤其是合并抑郁 的 P D 患者 , 护士应 主动给与心理支持 , 助患者 客观 的对 待疾病 , 帮 控 制情绪 , 积极主动 配合 治疗 护理 。我们 通过 定期 组织 P D病 友 会,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 加 , 由医生 、 复师 、 理 咨询师 讲解 有 康 心 关疾病 的治疗 、 护理 , 家庭 照顾 等方 面的知识 , 教会 患者一 些心
重视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
重视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苏闻;陈海波【摘要】随着对帕金森病(PD)认识的加深,非运动症状已成为PD症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D患者嗅觉下降发生率高,并可用来鉴别PD与非典型性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对PD患者消化道症状的研究发现,便秘患者PD发病风险增加5倍,且肠道神经中发现了α-突触核蛋白和Lewy体的沉积;精神症状如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抑郁、焦虑及幻觉妄想等显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且RBD转化为P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概率显著增高.非运动症状有可能成为PD早期诊断的突破点,需给予更大关注,加强研究.【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5(014)009【总页数】3页(P641-643)【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嗅觉下降;便秘;精神症状【作者】苏闻;陈海波【作者单位】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中老年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以其典型的运动症状被广大的神经科医师所熟识。
近年来,随着对其病理进程的理解和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PD非运动症状对于疾病早期诊断、病程进展、疗效观察的价值,以及非运动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会(MDS)即将推出的新的PD诊断标准中,非运动症状将成为PD诊断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研究结果的不断涌现,对于我们重新审慎地考虑PD的定义、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尽早地实施神经保护或疾病修饰治疗,最终战胜疾病使患者获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嗅觉障碍已成为PD诊断的依据嗅觉障碍成为最受关注的PD非运动症状之一,高达85%的PD患者存在嗅觉减退[1]。
早在2003年,Braak等人[2,3]提出的病理分级更为嗅觉障碍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013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和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会(MDS)共同推荐嗅觉检查用于PD与非典型性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以及隐性PD的筛查[4]。
帕金森病患者60%~90%睡眠有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60%~90%睡眠有障碍广州日报讯(记者黎蘅)震颤、僵直、运动迟缓……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帕金森病症状。
但原来不少帕金森病人还得忍受睡眠障碍的折磨。
日前,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陈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睡眠障碍存在于60%~90%的帕金森病患者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她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易出现睡眠障碍一方面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运动障碍所致的翻身困难或痛性抽搐有关,另外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的冼文彪医生介绍,帕金森患者最常出现的睡眠障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觉醒、早醒。
有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伴痴呆患者更易发生睡眠觉醒周期破坏,使睡眠紊乱、症状恶化导致失眠的发生。
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入睡困难和早醒的重要因素。
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多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夜尿增多也可以影响睡眠,同时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所致翻身困难或痛性抽搐等常常导致夜间频繁觉醒,导致睡眠片段化而影响睡眠质量。
2. 白天嗜睡:大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白天嗜睡,且以使用左旋多巴时间长、剂量高、幻觉多、疾病晚期者居多。
造成帕金森病人白天嗜睡的原因有很多,夜间失眠是造成白天嗜睡的主要原因,帕金森病病人脑内多巴胺减少可引起嗜睡,某些抗帕金森病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有嗜睡的副作用。
3. 睡眠发作:指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现象,常持续数秒到数十秒钟。
有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大剂量的左旋多巴可导致睡眠发作的出现,睡眠发作还与年龄、运动障碍、夜间睡眠障碍以及伴随的相关疾病等因素有关。
存在严重睡眠发作的患者不宜从事驾驶等作业,以免事故的发生。
4. 异态睡眠:常表现为睡眠中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各种粗暴的行为,如拳打、脚踢、翻滚、跳跃、尖叫等猛烈动作,可导致自己或同睡的人受伤,患者常诉有恶梦出现。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范文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篇一一、引言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在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表现为梦境中的暴力行为和梦境相关喊叫等。
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肌肉僵硬等。
本文旨在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其病理机制。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XX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为期XX个月的跟踪观察和实验室多导睡眠研究。
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多导睡眠图记录等手段。
三、临床观察(一)基本情况在观察期间,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快速眼动睡眠期出现的异常行为等症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评估和记录。
(二)临床表现特点研究发现,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较单纯帕金森病患者更易出现梦境中的暴力行为和喊叫等异常行为。
这些异常行为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加重其白天的疲劳感和认知障碍。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抑郁等伴随症状。
四、多导睡眠研究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多导睡眠图记录,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其睡眠情况和RBD的症状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在REM睡眠期表现出较高的肌张力活动水平,同时伴随着REM期觉醒增加和睡眠片段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充分休息和恢复体力,从而加重其病情。
五、讨论本研究发现,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睡眠结构上均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表明RBD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多导睡眠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多导睡眠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具有明显的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RBD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 A b s t r a c t 】 S l e e p d i s o r d e m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i s c o m m o n , i t i s u s u a l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 K e y w o r d s 】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 ;S l e e p d i s o d r e r s
帕金森病 (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 P D) 是 以静 止性震 颤 、 运 动迟缓 、 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 主要特征 的神 眠类型 ( 占7 4 % ~8 8 %) , 是指 患者在夜 间睡 眠中发生 觉 醒造成 睡眠 中断和片段化 , 每 晚可醒 2~ 5次 , 整晚有 3 0 %~
经变性 疾 病。近 年研 究发 现 , P D还存 在 多 种 非运 动 症 状
( n o n . mo t o r s y mp t o m s , N MS ) , 包 括 疼痛 、 抑郁 、 焦虑 、 认 知减 退、 自主神经 功能 障碍 和 睡眠障 碍等 … 。其 中睡 眠障 碍是 普遍存在 的 N MS , 发 病率高达 6 0 %~ 9 0 %L 1 - 3 3 , 严重 影响 P D 患者 的生 活质量 ; 同时有些 睡眠症状 可早于运动症状数年 出
的生活质量 。
【 关键词 】 帕金森病 ; 睡眠障碍
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Z h u Y a j i n g , L i u W e i g u o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帕金森病患者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艾司西酞普兰激活自噬溶酶体系统保护帕金森模型小鼠神经功能(H 2015206495);河北省卫健委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疾病谱系特点分析(20180221)通信作者:顾平,E m a i l :g p w h 2000@126.c o m 帕金森病患者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研究进展耿丽娟,刘晨菲,董 慈,李 冬,刘惠苗,顾 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 要: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 i r c a d i a nr h y t h m s l e e p -w a k ed i s o r d e r s ,C R S WD s )是帕金森病(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D )患者昼夜节律紊乱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也是P D 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或之后,其发生可能与P D 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关,也可能是P D 发生㊁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㊂P D 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均存在昼夜波动,给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于P D 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认识,本文就P D 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病机制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㊂关键词:帕金森病;昼夜节律;睡眠障碍;机制中图分类号:R 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0)08-0755-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0.08.018 帕金森病(P a r k i n s o n 'sd i s e a s e ,P D )是一种慢性㊁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以静止性震颤㊁肌强直㊁姿势步态异常等为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有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 R S WD s )㊁认知功能障碍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㊂大量研究发现,P D 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均存在异常的昼夜波动,提示P D 患者普遍存在昼夜节律紊乱,如C R S WD s㊁运动症状波动(下午㊁夜间较重)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㊁心率等)㊁视觉异常以及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应答的波动等,随着疾病的发展,它们还可能出现季节性的波动[1]㊂昼夜节律是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进行的生物活动,人体内几乎所有的行为和生理过程(如睡眠-觉醒㊁体温㊁血压㊁摄食㊁激素分泌等)都受昼夜节律的调控㊂昼夜节律是生物钟控制的内源性节律,同时接受自然环境㊁社会因素和工作时间等外源性授时因子的诱导和影响,当内源性节律或外源性授时因子发生改变或失调时,出现昼夜节律紊乱㊂C R S WD s 是昼夜节律紊乱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也是P D 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不仅影响了P D 患者的日常活动,而且降低了睡眠对α-突触核蛋白(α-s y n u c l e i n ,α-S yn )等代谢废物的清除作用㊁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等,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成为P D 的预警因素,亦可发生在P D 运动症状出现之后,加速疾病进展[2-3],目前仍不能明确阐述两者间的因果关系㊂1 P D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1.1 视交叉上核结构与功能损害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 u p r a c h i a s m a t i cn u c l e u s ,S C N )是人体昼夜节律的调控中枢,是最重要的节律起搏器㊂S C N 的内源性自主节律由遗传决定,并随环境中光信号等外源性授时因子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㊂光是最重要的授时因子,S C N 接收视网膜下丘脑束的光信号,通过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或体液(褪黑素㊁皮质醇等)信号,以下丘脑为中继站通过多种通路(蓝斑㊁中缝背核等)来传递信息,从而控制人体生物节律,使得机体最大程度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S C N 损伤将导致一系列生理及行为节律紊乱㊂K u d o 等[4]发现α-S yn 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日间S C N 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降低,以致S C N 周期节律的发放明显减弱,引起昼夜节律紊乱;神经影像学检查[5]也发现P D 患者下丘脑体积明显减少,可能与S C N 损伤有关㊂1.2 睡眠-觉醒通路神经退行性改变 睡眠-觉醒周期依靠脑内多个区域(脑干㊁下丘脑㊁基底前脑等)的共同作用来调节,这些区域涉及多个核团,如蓝斑㊁脑干网状结构㊁背外侧被盖核㊁腹侧被盖区㊁脑桥脚核㊁缰核㊁中缝背核等,这些核团大多参与了P D患者C R S WD s 的发生[6],根据B r a a k 分期,这些区域的变性可能发生在黑质变性前㊂S z o t 等[7]发现P D患者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丢失与R E M 期睡眠减少有关,蓝斑与脑干网状结构㊁背外侧被盖核㊁脑桥脚核等存在纤维联系,均与R E M 期睡眠密切相㊃557㊃‘临床荟萃“ 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0,V o l 35,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关,它们的变性可能是R E M 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病理基础[8]㊂缰核具有半自主节律性,与S C N ㊁蓝斑及中缝背核等有相互联系的纤维,共同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S o u r a n i 等[9]发现P D 模型鼠缰核神经元活动度增加,提示缰核可能与P D 的C R S WD s 有关㊂P D 患者中缝背核5-羟色胺的减少与慢波睡眠减少有关[10],中缝背核与多个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脑区有相互联系,如大脑皮层㊁基底前脑㊁下丘脑(结节乳头核等)㊁脑干核团(蓝斑㊁腹侧被盖区等),在调节昼夜节律尤其是睡眠-觉醒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1.3 时钟基因表达紊乱 在分子水平上昼夜节律由一系列时钟基因组成的转录-翻译反馈环通过周期性振荡及信号级联放大的机制调控[11],时钟基因包括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基因(c i r c a d i a nl o c o m o t o r o u t o u t c y c l ek a pu t ,C l o c k )㊁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基因(b r a i n a n dm u s c l eA R N T -l i k e 1,B m a l 1)㊁周期蛋白基因(pe r i o d ,包括P e r 1㊁P e r 2和P e r 3)㊁隐花色素基因(c r y p t o c h r o m e ,包括C r y 1和C r y 2)㊁孤儿核受体(R e v -e r b α/R o r )等,其中C l o c k 和B m a l 1是最核心的基因,时钟基因在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中均有表达,除S C N 外,还包括整个大脑及外周组织的细胞㊂时钟基因异常会引起C R S WD s ,P D 患者B m a l 1基因的节律表达明显减弱,可发生在P D 早期,与P D 的严重程度相关[3,12],可能是其启动子甲基化所致,如C l o c k 的同源物N pa s 2启动子的低甲基化可发生在P D 早期阶段[13],使N p a s 2表达增多,激活R o r 和R e v -e r b α而影响B m a l 1基因的表达,B m a l 1基因缺失的小鼠活动量明显减少㊁睡眠增多[14]㊂此外,时钟基因异常可能会引起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如B m a l 1[15]㊁P e r [16]㊁C r y [17],C a i 等[12]发现B m a l 1变异与震颤型PD 相关,P e r 1变异主要与强直型P D (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有关,中国人群中B m a l 1和P e r 1变异与P D 风险增加有关[18],这些均提示时钟基因表达紊乱不仅改变了节律周期㊁加速了疾病进展,而且可能是P D 发病机制之一㊂外周血时钟基因表达异常可成为预测P D 患者C R S WD s 的生物学指标之一㊂图1 时钟基因的作用机制 a .主循环由C l o c k ㊁B m a l 1㊁P e r 及C r y 基因及其转录产物组成,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㊂正反馈:在白天起始阶段,C l o c k 的转录产物C L O C K 蛋白和B m a l 1的转录产物B MA L 1蛋白形成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结合到基因P e r 和C r y 启动子的E 盒元件(E -b o x )上激活它们的转录形成P e r 和C r y 蛋白㊂负反馈:随转录翻译进行,在夜间起始阶段,日间不断积聚的P e r 和C r y 蛋白在细胞质形成P E R -C R Y 蛋白复合物,转入细胞核中抑制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的形成,从而下调自身的表达,在夜间P e r 和C r y 蛋白被降解,对B MA L 1-C L O C K 的抑制作用降低,开始新一天的昼夜节律㊂b .辅助循环由C l o c k ㊁B m a l 1㊁R e v -e r b α和R o r 基因及其转录产物组成,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促进R e v -e r b α和R o r 的表达,它们的转录产物R E V -E R B α/R O R 与B m a l 1的启动子R E V -E R B /R O R 效应元件(R E V -E R B /R O R r e s po n s e e l e m e n t ,R R E )结合,反过来抑制/活化B m a l 1的转录,从而对上述环路进行强化及微调,以保证整个循环过程的稳定㊂㊃657㊃‘临床荟萃“ 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0,V o l 35,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4 多巴胺能系统 P D 典型的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及α-S y n 等蛋白异常沉积形成路易小体(l e w y b o d y )㊂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各个区域影响睡眠觉醒调节的神经元如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㊁胆碱能神经元等形成突触,不仅参与了P D 发病,对维持觉醒状态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调节睡眠和昼夜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㊂多巴胺(d o p a m i n e ,D A )能系统和昼夜节律系统互相调节,机制较复杂㊂一方面,D A 在光适应㊁褪黑素和时钟基因等的节律性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㊂D A 可调节视觉对比敏感度的生理反应,并参与视网膜光适应㊂P D 患者视力的昼夜节律波动,可能是由于视网膜D A 能系统调节受损所致[19]㊂此外,D A 可通过不同的受体亚型对时钟基因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㊂D A 受体主要分为D 1型(D 1/D 5)和D 2型(D 2/D 3/D 4)受体,D 1型受体的激活可提高警觉性而促进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和R E M 期睡眠,而D 2型受体的激活呈现与剂量相关的双向作用㊂I m b e s i 等[20]发现D 1受体对时钟基因的调控主要起促进作用,而D 2/D 3受体主要起抑制作用,也有研究发现D 2受体与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21]㊁P e r 2基因[22]的节律性表达有关,这些均提示P D 患者D A的减少直接影响生物钟的基因环路,引起昼夜节律紊乱㊂另一方面,D A 能系统受时钟基因的调控[11],时钟基因通过控制D A 转录相关基因来调控D A 能系统,如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 y r o s i n e h y d r o x yl a s e ,T H )㊁胆囊收缩素(c h o l e c ys t o k i n i n ,C C K )的基因,机制较复杂(图2)㊂此外,K i m 等[23]发现R E V -E R B α缺乏会加剧D A 能神经元丢失,进一步证明D A 能系统与昼夜节律系统的相关性㊂图2 D A 能系统的时钟基因调节机制 a .D A 的合成与代谢㊂D A 的合成:酪氨酸(t y r o s i n e )经T H 转化为左旋多巴(L -D O P A ),再经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酶(A A D C )转化为D A ,后经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MA T )释放至突出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D A 受体(D R ),C C K 是突触前释放的抑制D A 释放的神经肽;D A 的代谢:D A 经D A 转运体(D A T )重吸收至神经末梢,被单胺氧化酶(MA O )降解为3-4二羟基苯乙酸(D O P A C ),释放至突触间隙后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 OM T )分解为高香草酸(HV A )㊂b .D A 能系统的时钟基因调节机制㊂时钟基因对T H 转录的调控: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 I R T 1)募集到T H 启动子的E -b o x 上,通过c AM 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 R E B )抑制转录,C R E B 与C R E 位点结合激活T H 转录㊂此外,R E V -E R B 通过在N U R R 1结合基序N B R E 上与转录因子N U R R 1反相结合R R E 来抑制转录㊂时钟基因对C C K 转录的调控:C L O C K 可通过与C C K 启动子的E -b o x 结合促进C C K 的转录㊂混合系白血病蛋白1(M L L 1)也被招募到C L O C K -B MA L 1异二聚体中,通过组蛋白乙酰化促进C C K 的转录㊂1.5 褪黑素与皮质醇 褪黑素(m e l a t o n i n ,MT )主要由松果体分泌,是昼夜节律调节和促进睡眠的激素,其分泌受S C N 的调控遵循昼夜节律变化,夜间分泌增加而日间分泌减少㊂S C N 与松果体相互作用㊂日间S C N 接受光刺激后作用于松果体,抑制MT 的分泌,产生警觉信号有助于维持清醒状态;夜间缺乏光照S C N 对松果体的抑制作用解除,分泌MT 与S C N 上的MT 1受体结合,S C N 警觉信号减弱,从而促进睡眠㊂研究[3,24]发现,P D 患者MT 的分泌水平及峰值下降,分泌相位提前,未服药的P D 患者早期也可出现上述变化[25],伴日间思睡的P D 患者更加明显[24]㊂P D 患者MT 水平下降可能与下丘脑(尤其是S C N )变性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5]㊂另外,MT 和D A 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复杂,尚未完全阐明㊂一方面,D A 能药物使P D 患者MT 分泌量增加,但MT 分泌时间与入睡时间间隔延长,故D A 能治疗可能对昼夜节律产生双向影响[2]㊂另一方面,MT 有清除自由基㊁抗氧化㊁抗炎症反应㊁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26],㊃757㊃‘临床荟萃“ 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0,V o l 35,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有研究[27]发现褪黑素受体抑制D A再摄取,提示MT对D A能系统有神经保护作用,故MT节律性分泌的异常可能会加重P D疾病进展㊂皮质醇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 y p o t h a l a m i c-p i t u i t a r y-a d r e n a l,H P A)轴的支配,而H P A轴又受到S C N的调节㊂S o a r e s等[28]发现P D 患者存在与皮质醇水平相关的H P A轴功能障碍,可能与下丘脑的退行性变有关,且皮质醇分泌量增加与较高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 P D R S)评分㊁抑郁㊁药物(如左旋多巴)等有关㊂R a i s o n等[25]也发现P D 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皮质醇分泌的总量增加㊁峰值增高,且在P D早期就已经存在㊂2临床表现2.1运动症状的昼夜节律紊乱运动症状波动在P D患者中很常见,一般清晨较轻,下午或夜间加重㊂P D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减少,晚期出现日间活动变异性消失,在左旋多巴药物动力学稳定情况下,仍存在运动症状对药物反应的下降及波动[29],提示其发生可能与昼夜节律对D A能系统的调节有关,而与D A能药物无关㊂2.2非运动症状的昼夜节律紊乱 P 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自主神经功能障碍㊁体温失衡等,均存在明显昼夜节律㊂研究发现P 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节律发生改变,主要包括血压和心率的改变,如血压的昼夜节律逆转,日间变异性增加,餐后低血压和夜间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和交感神经晨峰也丧失[29],可能与脑干网状系统及下丘脑等病变有关㊂P D患者的体温明显降低,波动幅度低平[29],可能与S C N 病变有关㊂2.3睡眠的昼夜节律紊乱2.3.1失眠失眠是P D患者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在P D患者中的患病率是27%~80%[30-31]㊂P D患者中睡眠维持障碍和早醒较入睡困难更为常见[32],随着疾病的进展,P D患者失眠的患病率增加[30],可能与年龄增长㊁睡眠-觉醒中枢结构和递质改变㊁焦虑抑郁情绪㊁夜间运动障碍及并发症(疼痛㊁夜尿增多等)㊁抗P D药物以及合并其他睡眠障碍(R E M期睡眠行为障碍㊁周期性腿动㊁睡眠呼吸暂停等)等有关㊂2.3.2日间过度思睡(e x c e s s i v e d a y t i m e s l e e p i n e s s,E D S)和睡眠发作 E D S是指患者在日间觉醒期间无法维持清醒和警觉状态,以致无意识地在不恰当的时间或地点入睡,在P D中的患病率为21% ~76%[31,33]㊂睡眠发作为E D S的一种极端形式,指患者在清醒期突然发生的㊁无先兆的㊁不可抗拒的㊁发作性的㊁无意识的㊁短暂性睡眠,在P D中的患病率为0.8%~30.5%[33],未经治疗的P 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E D S患病率相似[34],随病程延长E D S在P D中的患病率增加,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其发生可能与D A能神经元及与睡眠相关神经元变性㊁抗P D 药物等有关㊂2.3.3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P D患者C R S WD s主要表现为睡眠时相提前障碍㊁睡眠时相延迟障碍及无昼夜节律的睡眠障碍,目前发病率暂无报道㊂睡眠时相提前障碍是P D常见的C R S WD s,是指入睡与觉醒的时间习惯性地㊁不自觉地比正常的作息时间提前几个小时,其发生可能与P e r2基因病变有关㊂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指患者的睡眠昼夜节律比预期推迟3~6小时,入睡后睡眠结构㊁质量基本正常,其发生可能与P e r3㊁C l o c k基因病变有关㊂若强迫患者在理想作息时间醒来,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出现夜间失眠㊁日间思睡并影响生活和工作㊂无昼夜节律的睡眠障碍指患者昼夜节律丧失,无规律可循,在24小时周期内难以分辨睡眠或觉醒时期㊂3治疗首先应明确C R S WD s类型和可能因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选择光照治疗㊁褪黑素㊁运动锻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帮助P D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提高生活质量㊂3.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P D患者C R S WD s 的一线治疗㊂3.1.1睡眠卫生教育及认知行为治疗(C B T-I)应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选择C B T-I,包括睡眠限制㊁刺激控制㊁放松训练等[31]㊂3.1.2时间疗法时间疗法可调节C R S WD s患者的昼夜节律,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患者可将睡眠-觉醒周期设定为27h,每天延迟3h入睡,睡眠时相提前障碍患者可每2d提前3h入睡,直至达到预期的睡眠计划后保持不变,但临床的可行性有限,疗效尚不确切[35]㊂3.1.3光疗法(l i g h t t h e r a p y,L T) L T不仅不良反应小㊁耐受性好㊁成本低㊁可行性高,而且可改善P D患者睡眠质量,减少夜间觉醒时间,增加日间觉醒度及调节精神情绪[36],也有研究发现L T可以改善P D患者的运动症状[37],适用于P D患者的C R S WD 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光照增加视网膜D A活性有关㊂总之,现有研究表明L T对于P 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有积极的疗效,清晨L T有利于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患者,夜间L T有利于睡眠时相提前障碍患者,然而对于P D患者最佳的光照时间㊁强度㊁持续时间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㊂L T不良反应很小,㊃8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较为常见的有视疲劳㊁头痛㊁恶心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㊂3.1.4运动锻炼应鼓励患者在日间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探戈舞[38]㊁太极拳[39]等,有利于改善P 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睡眠质量㊂3.1.5其他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法,如重复经颅磁刺激㊁生物反馈疗法㊁音乐疗法及深部脑刺激术(d e e pb r a i n s i m u l a t i o n,D B S)等,仍需进一步研究㊂3.2药物治疗3.2.1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MT不仅可改善P D患者睡眠情况,而且可延缓P D疾病进展,在P D等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疗效[26],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患者建议夜间服用MT,而睡眠时相提前障碍患者建议清晨服用MT,需注意可能会引起日间嗜睡㊁头痛等,一般很轻微[35]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㊁雷美替胺等)对P D患者的C R S WD s缺乏循证学证据㊂3.2.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C R S WD s与运动症状波动(翻身困难㊁肢体僵硬等)或出现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㊁异动症等)有关,可以通过改进给药方式或给予长半衰期的D A受体激动剂(罗替戈汀贴剂㊁普拉克索缓释片㊁罗匹尼罗缓释片等[40]),即通过持续性D A能刺激的方法改善运动症状,减少运动并发症,从而改善睡眠及昼夜节律紊乱㊂3.2.3苯二氮艹卓类及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不推荐苯二氮艹卓类及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唑吡坦㊁佐匹克隆等)用于P D患者的C R S WD s的治疗,其安全性尚不明确,可能产生依赖㊁跌倒㊁认知障碍㊁日间思睡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当其他药物无效时,选择最小剂量㊁间断㊁短期用药并注意戒断反应,规律停药㊂综上所述,P D的病理生理改变是C R S WD s发生的原因之一,C R S WD s是P D发生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两者相互作用,严重影响了P D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㊂许多研究发现内源性生物节律标志物,如时钟基因㊁褪黑素㊁皮质醇等的节律性表达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出来,因此对P D患者C R S WD s 的发病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和疾病进展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P 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而且调节生物节律可能成为P D治疗的新靶点,然而如何更有效的改善昼夜节律紊乱及能否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仍需进一步探索㊂参考文献:[1]v a n W a m e l e nD J,P o d l e w s k aAM,L e t aV,e t a l.S l a v e t o t h er h y t h m:S e a s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n o n-m o t o r s y m p t o m s 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9,63: 73-76.[2] B o l i t h oS J,N a i s m i t hS L,R a j a r a t n a m S M,e t a l.D i s t u r b a n c e si n m e l a t o n i ns e c r e t i o na n dc i r c a d i a ns l e e p-w a k er e g u l a t i o ni n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J].S l e e p M e d,2014,15(3):342-347. [3] B r e e nD P,V u o n oR,N a w a r a t h n aU,e t a l.S l e e p a n d c i r c a d i a nr h y t h m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e a r l y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J].J AMAN e u r o l,2014,71(5):589-595.[4] K u d oT,L o hD H,T r u o n g D,e t a l.C i r c a d i a n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 am o u s em o d e l 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E x p N e u r o l,2011,232(1):66-75.[5] B r e e nD P,N o m b e l aC,V u o n oR,e t a l.H y p o t h a l a m i c v o l u m el o s s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r e d u c e dm e l a t o n i no u t p u t 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M o vD i s o r d,2016,31(7):1062-1066.[6] K a l a i t z a k i sM E,G e n t l e m a nS M,P e a r c eR K.D i s t u r b e ds l e e p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 n a t o m i c a l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o r r e l a t e s[J].N e u r o p a t h o lA p p lN e u r o b i o l,2013,39(6):644-653.[7]S z o t P,F r a n k l i n A,S i k k e m aC,e ta l.S e q u e n t i a l l o s so fL Cn o r a d r e n e r g i c a n d d o p a m i n e r g i c n e u r o n s r e s u l t s i n a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d o p a m i n e r g i c n e u r o n a l n u m b e r t o s t r i a t a l d o p a m i n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J].F r o n t P h a r m a c o l,2012,3:184.[8] L u p p i P H,C lém e n tO,S a p i nE,e t a l.T h en e u r o n a l n e t w o r k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p a r a d o x i c a l s l e e p a n di t sd y s f u n c t i o n sc a u s i n gn a r c o l e p s y a n dr a p i de y em o v e m e n t(R E M)b e h a v i o rd i s o r d e r[J].S l e e p M e dR e v,2011,15(3):153-163.[9]S o u r a n i D,E i t a n R,G o r d o n N,e ta l.T h eh a b e n u l ac o u p l e st h ed o p a m i n e r g i c a n d t h e s e r o t o n e r g i c s y s t e m s:a p p l i c a t i o nt od e p r e s s i o n 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E u r JN e u r o s c i,2012,36(6):2822-2829.[10]S u z u k iK,M i y a m o t o M,M i y a m o t o T,e ta l.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 a n d s l e e p/w a k ed i s t u r b a n c e s[J].C u r rN e u r o lN e u r o s c iR e p,2015,15(3):8.[11] L o g a n RW,M c C l u n g C A.R h y t h m s o f l i f e:c i r c a d i a nd i s r u p t i o na n db r a i nd i s o r de r s a c r o s s t h e l if e s p a n[J].N a tR e vN e u r o s c i,2019,20(1):49-65.[12] C a iY,L i uS,S o t h e r n R B,e t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c l o c k g e n e sP e r1a n dB m a l1i nt o t a l l e u k o c y t e s i nh e a l t ha n d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E u r JN e u r o l,2010,17(4):550-554.[13] M a o W,Z h a oC,D i n g H,e ta l.P y r o s e q u e n c i n g a n a l y s i so fm e t h y l a t i o n l e v e l s o f c l o c k g e n e s i n l e u k o c y t e s f r o m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J].N e u r o s c i L e t t,2018,668:115-119.[14] G e r s t n e r J R,P a s c h o s G K.C i r c a d i a n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F a b p7m R N Ai s d i s r u p t e d i nB m a l1K O m i c e[J].M o lB r a i n,2020, 13(1):26.[15] L a n a n n aB V,N a d a r a j a hC J,I z u m oM,e t a l.C e l l-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u l a t i o no f a s t r o c y t e a c t i v a t i o nb y t h e c i r c a d i a nc l o c k p r o t e i nB MA L1[J].C e l lR e p,2018,25(1):1-9.e5.[16] D eL a z z a r i F,B i s a g l i aM,Z o r d a nMA,e t a l.C i r c a d i a n r h y t h m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 f r o m h u m a n s t of l i e sa n db ac k[J].I n t JM o l S c i,2018,19(12):3911.[17] R a k s h i tK,G i e b u l t o w i c z J M.C r y p t o c h r o m e r e s t o r e s d a m p e n e dc i r c ad i a n r h y t h m s a n d p r o m o te s h e a l t h s p a n i n a g i n gD r o s o p h i l a[J].A g i n g C e l l,2013,12(5):752-762.㊃9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8] G uZ,W a n g B,Z h a n g Y B,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A R N T La n dP E R1g e n e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c a s e-c o n t r o l s t u d y o fH a nC h i n e s e[J].S c iR e p,2015,5:15891.[19] M o h a n aD e v i S,M a h a l a x m i I,A s w a t h y N P,e t a l.D o e s r e t i n ap l a y ar o l e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A c t a N e u r o lB e l g, 2020,120(2):257-265.[20]I m b e s iM,Y i l d i z S,D i r i m A r s l a nA,e t a l.D o p a m i n e r e c e p t o r-m e d i a t e d r e g u l a t i o no fn e u r o n a l"c l o c k"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9,158(2):537-544.[21] Y u j n o v s k y I,H i r a y a m a J,D o iM,e t a l.S i g n a l i n g m e d i a t e db yt h ed o p a m i n eD2r e c e p t o r p o t e n t i a t e sc i r c a d i a nr e g u l a t i o nb yC L O C K:B MA L1[J].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2006,103(16):6386-6391.[22]S h u m a y E,F o w l e r J S,W a n g G J,e t a l.R e p e a t v a r i a t i o n i n t h eh u m a nP E R2g e n ea san e w g e n e t i c m a r k e r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c o c a i n ead d i c t i o na n db r a i nd o p a m i n eD2re c e p t o ra v a i l a b i l i t y[J].T r a n s l P s y c h i a t r y,2012,2(3):e86.[23] K i mJ,J a n g S,C h o i M,e ta l.A b r o g a t i o no ft h ec i r c a d i a nn u c l e a rr e c e p t o rR E V-E R Bαe x a c e r b a t e s6-h y d r o x y d o p a m i n e-i n d u c e dd o p a m i n e r g i c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J].M o lC e l l s,2018,41(8):742-752.[24] V i d e n o v i cA,N o b l e C,R e i d K J,e ta l.C i r c a d i a n m e l a t o n i nr h y t h ma n de x c e s s i v ed a y t i m es l e e p i n e s s i n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J].J AMA N e u r o l,2014,71(4):463-469.[25] R a i s o nC L,R u t h e r f o r dR E,W o o l w i n e B J,e t a l.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 o f t he t u m o r n e c r o s i sf a c t o r a n t ag o n i s ti n f l i x i m a b f o r t r e a t m e n t-r e s i s t a n t d e p r e s s i o n:t h e r o l e o fb a s e l i n e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i o m a r k e r s[J].J AMA P s yc h i a t r y,2013,70(1):31-41.[26] G u n a t aM,P a r l a k p i n a rH,A c e tHA.M e l a t o n i n:Ar e v i e wo fi t s p o t e n t i a l f u n c t i o n s a n de f f e c t so nn e u r o l o g i c a l d i s e a s e s[J].R e vN e u r o l(P a r i s),2020,176(3):148-165.[27] B e n l e u l m i-C h a a c h o u a A,H e g r o n A,L e B o u l c h M,e ta l.M e l a t o n i nr e c e p t o r sl i m i t d o p a m i n e r e u p t a k e b y r e g u l a t i n gd o p a m i ne t r a n s p o r t e rc e l l-s u rf a c ee x p o s u r e[J].C e l l M o lL i f eS c i,2018,75(23):4357-4370.[28]S o a r e sNM,P e r e i r aGM,A l t m a n n V,e ta l.C o r t i s o l l e v e l s,m o t o r,c o g n i t i v e a n d b e h a v i o r a ls y m p t o m s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J].JN e u r a lT r a n s m(V i e n n a),2019,126(3):219-232.[29] L i S,W a n g Y,W a n g F,e t a l.A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f o r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C i r c a d i a nr h y t h m[J].N e u r o s c iB u l l,2017,33(1): 62-72.[30] T h o l f s e nL K,L a r s e n J P,S c h u l z J,e t a l.C h a n g e s i n i n s o m n i as u b t y p e s i ne a r l y 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J].N e u r o l o g y,2017,88(4):352-358.[31] L o d d o G,C a l a n d r a-B u o n a u r a G,S a m b a t i L,e t a l.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f r o mr e s e a r c h t o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F r o n tN e u r o l,2017,8:42.[32] Z h uK,v a n H i l t e nJ J,M a r i n u sJ.T h ec o u r s eo f i n s o m n i a 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6,33: 51-57.[33] F a l u p-P e c u r a r i uC,D i a c o n uS.S l e e p 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I n tR e vN e u r o b i o l,2017,133:719-742.[34] A m a r aAW,C h a h i n eL M,V i d e n o v i c A.T r e a t m e n to fs l e e p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C u r r T r e a t O p t i o n sN e u r o l,2017,19(7):26.[35] C u l n a n E,M c C u l l o u g h L M,W y a t t J K.C i r c a d i a n r h y t h ms l e e p-w a k e p h a s e d i s o r d e r s[J].N e u r o l C l i n,2019,37(3):527-543.[36] V i d e n o v i c A,K l e r m a n E B,W a n g W,e t a l.T i m e d l i g h tt h e r a p y f o r s l e e p a n d d a y t i m e s l e e p i n e s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J].J AMAN e u r o l,2017,74(4):411-418.[37] M a r t i n oJ K,F r e e l a n c e C B,W i l l i s G L.T h ee f f e c to fl i g h te x p o s u r e o n i n s o m n i aa n dn o c t u r n a lm o v e m e n t 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a no p e nl a b e l,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J].S l e e p M e d,2018,44:24-31.[38] R i o sR o m e n e t s S,F e r e s h t e h n e j a dS M,P o s t u m aR.A n s w e r t oa C o mm e n t a r y o n"T a n g of o rt r e a t m e n to f m o t o ra n dn o n-m o t o r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 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s t ud y"[J].C o m p le m e n tT h e rM e d,2018,40:258-259.[39] L iF,H a r m e r P.E c o n o m i c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 T a iJ i Q u a n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or e d u c ef a l l s i n p e o p l ew i t h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O r e g o n,2008-2011[J].P r e vC h r o n i cD i s,2015,12:E120.[40] L i u C F,W a n g T,Z h a n S Q,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o n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C h i n M e dJ(E n g l),2018,131(24): 2976-2985.收稿日期:2020-04-07编辑:武峪峰㊃06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焦虑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影响(20130281)通信作者:顾平,E m a i l :g pw h 2000@126.c o m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方鹏洪,解冰川,马 速,顾 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 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除了表现为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症状,睡眠障碍则尤为明显,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㊂因此加强对睡眠障碍的认识㊁正确评估及合理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本文对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发病率㊁病因及发病机制㊁常见临床表现㊁评估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帕金森病睡眠的关注,早诊断㊁早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病率中图分类号: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9-0855-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9.019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除了表现为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症状,而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㊂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包括夜间睡眠障碍和白天睡眠障碍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失眠㊁不宁腿综合征㊁周期性腿动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㊁夜惊症㊁睡眠呼吸障碍等,后者包括白天过度嗜睡㊁睡眠发作等㊂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0%~98%[1],中重度的夜间睡眠障碍约33%[2]㊂而且随疾病进展其睡眠障碍发病率也在上升,睡眠障碍问题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可导致意外伤害㊁情绪障碍㊁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其他非运动功能,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增加照料者负担[3]㊂本文就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疾病的类型㊁发病率㊁病因及发病机制㊁常见临床特点㊁评估方法及治疗进行综述㊂1 帕金森病的睡眠-觉醒障碍临床特点1.1 帕金森病夜间睡眠障碍 帕金森病的夜间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障碍㊁不宁腿综合征(R L S )㊁周期性腿动(P L M D s )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 )㊁夜惊症㊁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S B D )等㊂这些疾病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发生,也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任何阶段,有时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4]㊂1.1.1 失眠 失眠是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中较早㊁较多的类型,约占27%~80%[5]㊂通常表现是入睡困难㊁夜间频繁的觉醒及早醒㊂其原因首先可能与帕金森病本身有关,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沉积的神经元位于脑干睡眠-觉醒中枢及丘脑皮质通路,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可直接影响睡眠/觉醒机制导致睡眠中断,特别是调节睡眠功能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㊁5-羟色胺㊁多巴胺㊁γ-氨基丁酸的损害㊂其次失眠还与帕金森病夜间患者的运动症状(如翻身困难㊁肢体强直)及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㊁异动症)有关;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尿频㊁夜尿增多㊁体位性低血压等也影响睡眠质量;再者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多巴丝肼㊁苯海索㊁司来吉兰等)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此外疼痛㊁情绪㊁以及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如昼夜节律紊乱㊁R L S ㊁P L M S ㊁R B D 等)也会导致失眠,这些原因导致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连续性破坏㊁睡眠片段化影响睡眠质量,增加患者疲惫感,使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6]㊂1.1.2 不宁腿综合征(R L S ) 帕金森病患者R L S 患病率8.41%~34.86%,帕金森病诊断后存在随着帕金森病疾病进展R L S 患病率增高的现象[7],而原发性R L S 患病率为5%~15%,且患病率在一般人群和不同种族人群中不等㊂帕金森病和R L S 之间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8-9]㊂R L S 临床表现为强烈活动下肢的欲望;包括如自发的㊁难以忍受疼痛㊁异常感觉等,且睡眠中多伴有P L M s ,多见于下肢,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㊂目前㊃558㊃‘临床荟萃“ 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t e m b e r 20,2019,V o l 34,N o .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L S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系统障碍㊁基因因素㊁铁代谢异常等方面,一般认为,纹状体多巴胺传递异常与R L S的发生密切相关,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缺乏是R S L的重要原因,而多巴胺能药物则通常可用于治疗R L S㊂而在缺铁贫血患者中,R L S的发病率更高,铁为酪氨酸羟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而酪氨酸羟化酶是一种限速酶影响着机体内多巴胺合成,所以铁在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L a i等[10]做过R L S动物模型相关实验,缺铁的大鼠存在较低的红细胞压积水平,出现R L S的症状,在给铁缺乏的大鼠喂食标准含铁食物后,红细胞压积恢复到正常水平,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觉醒和慢波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增加,在清醒和睡眠中,周期性的腿部运动都会减少㊂1.1.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P L M D s是一种特殊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导致半夜频醒,在成人中患病率估计为4%~11%[11],而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睡眠中可出现P L M D s[12],并常与R L S伴发,且多发生于睡眠非快速动眼期,表现为出现腿部刻板的㊁重复的屈曲动作,以下肢多见,表现为拇趾背屈,伴有踝㊁膝㊁髋关节部分弯曲,故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导致失眠㊂目前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P L M D的发生与帕金森病患者中枢多巴胺能功能的损害有关,而P L M S 发生频率会随着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而降低[13]㊂有研究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 P E C T)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扫描试验,发现其纹状体的1-B-3C I T(多巴胺转运体S P E C T显像剂)亲和力与P L M S指数呈负相关,这也间接说明了P L M D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相关[12,14]㊂1.1.4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 R B D是一种发生在R E M睡眠中的睡眠行为异常,表现快速眼动(R E M)睡眠期肌张力迟缓消失(RWA),出现各种复杂㊁激烈的运动行为,且多于梦境相关,如拳打㊁脚踢㊁翻滚㊁喊叫或可反复坠床等,可导致患者或床伴受伤[15]㊂有研究报道,58%帕金森病患者出现RWA[16],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中R B D的患病率约为22.2%~60.0%[7,17],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出现R B D 机制不明确,当前研究认为R B D的产生与调节R E M期睡眠失张力的脑干通路损伤密切相关,脑干区多个相关核团控制㊁支配着R E M期睡眠的产生与调节,并且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脑干中含有与造成R E M有关的开关结构神经元,其中维持R E M睡眠期兴奋与静息的神经元分别称为 R E M-o n 神经元和 R E M-o f f 神经元,共同组成 开-关 模型,其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转换㊂利用R B D猫的模型研究发现, R E M-o n 神经元位于脑桥蓝斑腹侧,其向上投射可引起脑电活动和意识改变,其向下投射可抑制肌张力和快速眼动睡眠期自主神经功能,而 R E M-o f f 神经元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核和脑桥外侧被盖,这两个区域的神经元失活可以引起异态睡眠增加[18-19]㊂1.1.5夜惊症夜惊症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醒来,伴随着尖叫或呼喊㊁强烈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心跳加速㊁呼吸急促㊁大汗)以及压倒一切的焦虑与恐惧㊂一项基于对1447例43~89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夜惊占3.9%,幻觉占15.3%[20-21]㊂目前相关报道较少且病因未明确,有学者认为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夜惊症状可能是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产生幻觉症状的首发表现㊂其中约40%患者有药物诱发的幻觉,85%药物诱发幻觉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2]㊂1.1.6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S B D) S B D是以睡眠期呼吸异常为特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㊁中枢性性睡眠呼吸暂停㊁睡眠相关低氧血症与肺泡低通气㊂研究报道20%~60%帕金森病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4],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帕金森病本身有关,神经退行性病变向脑干延伸,从而导致呼吸中枢功能的损害㊂此外肌强直导致上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无力,加重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的不自主运动可能影响上气道肌肉结构导致上气道阻塞㊁膈肌运动失调,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对患者的呼吸亦有影响[7]㊂1.2日间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的日间睡眠障碍要包括日间过度思睡(E D S)与睡眠发作(S O S),患者处于应当觉醒状态的时候,在不适宜的时间地点出现短暂睡眠或思睡,可发生于白天的任何时候,甚至是早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㊁工作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㊂1.2.1日间过度思睡(E D S) E D S指在日间应该清醒的时间里出现不恰当地入睡,而入睡时间与场景的不确定性是帕金森病患者致残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中E D S的患病率约为13.2%~46.9%[7],其发生频率随着帕金森病病情加重和病程延长而增加[23]㊂目前研究认为帕金森病㊃6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患者E D S发病机制可能与调控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的脑区和多巴胺能系统变性有关㊂长期大剂量使用多巴胺能药物㊁抗胆碱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亦可引起E D S,此外E D S的发生也与帕金森病伴随的夜间睡眠障碍(如失眠㊁R B D㊁S B D㊁R L S㊁P L M D)㊁遗传因素㊁男性㊁病程与疾病分期㊁下丘脑分泌激素紊乱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㊁抑郁症等有关[24]㊂1.2.2睡眠发作(S O S) S O S表现为突然发作㊁无法抗拒的过度思睡,且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入睡的现象,症状持续几秒至数十秒,据一项临床人口学数据发现,约39%帕金森病患者存在S O S,其发作与帕金森病本身严重程度㊁睡眠障碍㊁R B D㊁糖尿病有关㊂帕金森病患者S O S可出现于任何时候,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5]㊂S O S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其发生多认为是多因素所致,其中脑部结构异常起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普遍存在下丘脑分泌素(H c r t/O r e x i n)水平偏低,而H c r t/O r e x i n是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中的主要促醒物质,其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病变可损伤致下丘脑H c r t/O r e x i n能神经元受损凋亡㊁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脑脊液H c r t/O r e x i n水平显著降低或缺失,进而导致睡眠发作㊂此外服用多巴胺能药物㊁高龄㊁夜间运动障碍㊁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亦与S O S有关[26]㊂2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评估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评估主要包括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可根据临床需要先选择相关的主观量表进行初筛,目前主要有4个量表可以使用[27-28]: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 S S)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S Q I)㊁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 D S S)㊁帕金森病预后量表-睡眠部分㊂如主观评估有S B D㊁P L M D㊁R B D 等可再进行客观评估[27-29],如可利用P S G进行夜间睡眠评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 S L T)㊁清醒状态维持能力检查(MWT),体动记录仪则可结合睡眠日记进行评估㊂2.1主观评估2.1.1 E p w o r t h嗜睡量表(E S S) E S S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评估日间嗜睡问卷,评定在下述8种日常情况下有嗜睡的可能性:静坐阅读书刊时;看电视时;公共场合久坐不动时(如开会或在电影院);乘车时间>1小时,中间不休息;在环境允许,午后卧床休息时;坐下与他人谈话时;午餐中无含酒精类饮品摄入,餐后安静地坐着;遇到堵车停车数分钟内㊂以上每种情况评分为0~3分,共4个等级;评分总分0~ 24分,评分7~9分时为可疑日间嗜睡,若ȡ10分则提示存在过度嗜睡或有较大风险的突发睡眠㊂评分11~15分提示可能存在日间过度嗜睡;评分>16分即诊断日间嗜睡㊂2.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S Q I) P S Q I广泛应用于睡眠质量评估,其包括19项自评和5项他评项目㊂分为P S Q I-A(睡眠质量)㊁P S Q I-B(入睡时间)㊁P S Q I-C(睡眠时间)㊁P S Q I-D(睡眠效率)㊁P S Q I-E(睡眠障碍)㊁P S Q I-F(睡眠药物)㊁P S Q I-G(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份,每个项目按等级计0~3分,综合各项目总得分为P S Q I总分,分值范围为0~21,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总分在11~15分通常提示睡眠质量不佳,总分在16~21分则提示睡眠质量很差㊂2.1.3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 D S S) P D S S是用来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各种常见睡眠问题的特定量表,共有15项㊂有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问题,每项问题评分均是从0分(症状极严重且持续)至10分(无症状),可以分别从患者夜间总体睡眠质量㊁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㊁是否有P L M D和R L S㊁夜间精神夜间尿频夜间运动症状㊁次日睡眠后精神恢复情况㊁白天过度瞌睡等方面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情况,通过该量表检查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估帕金森病的睡眠情况了解其睡眠障碍潜在原因㊂2.1.4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睡眠部分(S C O P A-S) S C O P A-S也是帕金森病特异的睡眠评定量表,通过评估最近1个月帕金森病患者11项睡睡眠障碍的出现频率来评价睡眠总体状况,分为夜间与日间睡眠障碍两大类,夜间睡眠问题包含入睡困难㊁卧床醒觉时间长㊁频繁觉醒㊁早醒㊁总体睡眠时间少等5个部分;日间嗜睡包含无意中睡着㊁静坐时睡着㊁看电视时睡着㊁与人谈话时睡着㊁思考问题时睡着㊁维持醒觉困难等6个部分,每一项0(无症状)至3分(经常),该量表可有效均衡白天夜间睡眠障碍的评定条目,但是无法评估睡眠障碍潜在原因㊂2.2客观评估2.2.1多导睡眠监测(P S G) P S G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睡眠监测方法,通过连续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夜间的呼吸㊁动脉血氧饱和度㊁脑电图㊁心电图㊁心率等指标,客观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效率㊁睡眠结构㊁醒觉指数㊁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等指标,还可用于确诊P L M D s㊁S B D㊁R B D,但是由于P S G检查费用㊃7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较贵㊁耗时较长,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夜间运动困难㊁尿频等因素,影响监测的依从性,因此并未在临床得到充分应用㊂2.2.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 S L T)M S L T通过让受试者分别于8㊁10㊁12㊁14㊁16点开始进行5次小睡,每次20分钟且两次测试之间受试者保持清醒,测试其平均睡眠潜伏期㊁R E M睡眠潜伏期㊁异常R E M出现的次数来客观判断其日间嗜睡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计算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与5次小睡试验中共出现入睡期R E M睡眠次数,若平均睡眠潜伏期<5分钟为嗜睡,5~10分钟称为 灰色带 ,> 10分钟为正常,若出现2次或以上R E M睡眠,加上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㊁猝倒发作㊁入睡前幻觉㊁梦魇等,则强烈提示有发作性睡病㊂2.2.3清醒状态维持试验(MWT) MWT用以检测患者清醒状态维持能力,检查过程中,①受试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②请其静坐并尽可能保持清醒;③受试者不用闭眼,MWT有2种,分别为20m i n/次和40m i n/次,每次患者出现15秒睡眠后即可终止检查,每天进行4~5次㊂若平均睡眠潜伏期<20 m i n,则提示清醒状态维持能力受损,该项检查多用于帕金森病患者从事驾驶等清醒状态维持能力评估㊂2.2.4体动记录仪通过记录睡眠-觉醒的肢体运动情况,持续测量肢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量,间接地反映出睡眠-觉醒的情况,其作为一个客观睡眠监测的辅助工具,其经济㊁简单㊁易操作,能在自然状态下连续监测多日等特点,适用于有些疾病严重不能行P S G监测的帕金森病患者,但其而非脑电活动的记录,且没有统一的判读规则,因此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提高其准确度,例如结合睡眠日记以确定开关等时间,其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昼夜节律障碍㊂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需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类型进行确定,主观评估量表经济㊁易行㊁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普遍初筛,但其对无法通过病史诊断的情况不能确诊,客观评估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例如P S G既可以客观的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效率㊁睡眠结构㊁觉醒指数,还可以对P L M D S㊁S B D㊁R B D㊁E S S等进行客观评估,但是其大多检查费用昂贵㊁操作程序较繁琐㊁耗时较长,需要患者的配合,因此并未在临床广泛应用㊂3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但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㊂3.1非药物治疗3.1.1睡眠卫生教育与心理辅导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消除对失眠关注与恐惧,是治疗失眠的基础[29]㊂源于焦虑与抑郁的帕金森病失眠患者相应的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30]㊂3.1.2帕金森病患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 B T-I)无论病因如何,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患者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的A级治疗),有相关研究显示,C B T-I可以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帮助慢性失眠患者减少催眠药的使用[31]㊂3.1.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 P A P)可增加通气量,减少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增加氧饱和度,增加深睡眠时间,C P A P治疗可用于改善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白天嗜睡[26,28]㊂3.1.4合理药物调整针对病因调整药物,减轻治疗药物的影响[7],如安坦可致抑郁㊁嗜睡㊁意识混浊,金刚烷胺诱发头痛㊁失眠㊁焦虑㊁异常做梦,普拉克索则可致睡眠发作㊁嗜睡㊁幻觉等㊂3.2药物治疗3.2.1失眠帕金森病失眠的治疗包括失眠本身治疗和帕金森病进展中继发性失眠治疗,首先应对帕金森病患者失眠原因和亚型进行评估,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与夜间运动症状有关的失眠,应首先考虑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㊁长效左旋多巴制剂与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㊂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失眠在夜间运动症状的优化治疗后仍不能得到改善,则可以考虑传统治疗失眠的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佐匹克隆㊁右佐匹克隆)㊁褪黑素亦可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失眠[7]㊂对于伴有抑郁情绪帕金森病失眠,可以选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㊁曲唑酮㊁多虑平,可显著改善伴发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失眠[32];此外文献报道中成药方面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的失眠状况改善亦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3]㊂3.2.2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首先应该停止或替换掉可能恶化或诱发R B D的药物㊂褪黑素可以恢复R B D患者快速眼动期时的肌肉弛缓,其有效且较为安全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R B D的首选方法[7]㊂氯硝西泮是治疗特发性R B D最为有效的药物,美国神经病学会曾推荐氯硝西泮用于帕金森㊃8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病患者的R B D治疗,其可减少位相性肌电活动㊁减少R B D的发生,但其有成瘾㊁跌倒㊁肌无力㊁E D S的风险,应谨慎使用[34]㊂如果单用褪黑素及氯硝西泮治疗无效,可以考虑两者联合使用[22],此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对帕金森病的R B D有效,有回顾性研究证实,多数R B D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R B D症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其不良反应如恶心㊁运动障碍㊁低血压㊁头晕㊁嗜睡等也应引起关注[35]㊂3.2.3 R L S和P L M D s强调缓解R L S与P L M D s 症状,提高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㊂多巴胺激动剂普拉克索㊁罗匹尼罗可作为R L S和P L M D s首选药物,睡前低剂量即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周期性腿动,提高睡眠质量[36]㊂针对R L S,首先应该尽可能停止可能诱发或加重R L S症状的药物,对于轻度的R L S,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及加强卫生睡眠教育,可用最低有效剂量的长效多巴胺能药物预防症状加重㊂对于中重度R L S,则强烈建议多巴胺激动剂(如罗戈替汀透皮贴)[7],在2018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管理建议中,因缺乏随机对照实验证据未推荐罗匹尼罗㊁普拉克索与普瑞巴林㊂但是近年来亦有研究发现普瑞巴林治疗R L S较为有效且安全,A l l e n等[37]使用普瑞巴林300m g/d㊁普拉克索0.25m g/d及普拉克索0.5m g/d,在40周与52周时发现普瑞巴林组R L S症状恶化率较普拉克索0.5m g组显著下降㊂也有研究显示,普拉克索联用加巴喷丁治疗R L S疗效较好,患者耐受性较好,亦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38],但不良反应所致的共济失调㊁思维异常㊁头痛㊁腹泻㊁便秘㊁口干及血尿素氮升高㊁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也应注意㊂3.2.4日间嗜睡首先应该除外E D S是否与药物㊁夜间睡眠或其他睡眠障碍相关,尽可能停止或减少导致嗜睡相关药物的使用㊂可以调整㊁滴定多巴胺能药物,推荐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以减少E D S㊂阿莫西汀则通常用于帕金森病抑郁症患者的E D S治疗[7]㊂此外,中枢兴奋剂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达到催醒作用,研究显示,莫达非尼可使主观嗜睡感和疲劳感下降,从而改善其日间觉醒[39],但对老年人㊁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慎用㊂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觉醒障碍发生率高,并且影响其生活质量㊂因此,根据其睡眠的特点㊁影响因素与临床表现,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进行合理的治疗,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运动及其他非运动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王雪梅,冯涛,顾朱勤,等.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 507-510.[2]v a n G i l s t MM,C r a m e rI C,B l o e m B R,e ta l.A g r o u n d e dt h e o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s l e e p o nP a r k i n s o n's s y m p t o m s[J].B M CR e s e a r c hN o t e s,2016,9(1):299.[3]I r a n z oA.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 a n ds l e e p:s l e e p–w a k e c h a n g e si n t h e p r e m o t o r s t a g e o f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i m p a i r e do l f a c t i o na n do t h e r p r o d r o m a lf e a t u r e s[J].C u r r N e u r o l N e u r o s c i,2013,13(9):373.[4] L o d d o G,C a l a n d r a-B u o n a u r a G,S a m b a t i L,e t a l.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f r o mr e s e a r c h t o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F r o n tN e u r o l,2017,8:42.[5] Y uS Y,L i u Z,S u n L,e t a l.R e l e v a n tf a c t o r s o fs l e e pd i s o r de r s a n dt h e i r i nf l u e n c e so nt h e q u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J].C h i nJC l i n,2012,6:3956-3963. [6]黄婷婷,张勇,卢祖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㊁分类和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6028-6031.[7] L i u C F,W a n g T,Z h a n S Q,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o n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C h i n e s e M e dJ(E n g l),2018,131(24):2976.[8] F e r e s h t e h n e j a d S M,S h a f i e e s a b e t M,S h a h i d i G A,e t a l.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d y o n p re v a l e n c e,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a n dn u t r i t i o n a l s t a t u s[J].A c t a N e u r o lS c a n d, 2015,131(4):211-218.[9] M o c c i aM,E r r oR,P i c i l l o M,e t a l.Af o u r-y e a r l o n g i t u d i n a ls t u d y o n r e s t l e s sl e g ss y n d r o m ei n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J].S l e e p,2016,39(2):405-412.[10] L a iY Y,C h e n g Y H,H s i e hK C,e t a l.M o t o r h y p e r a c t i v i t y o ft h e i r o n-d e f i c i e n t r a t-a n a n i m a l m o d e l o f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2017,32(12):1687-1693.[11] L i g u o r i C,P l a c i d iF,S t e f a n iA,e ta l.R o t i g o t i n ee f f e c to ns l e e p i n a d e n o v o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a f f e c t e d b yp e r i o d i c l i m b 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 e r[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2015,21(12):1476-1478.[12] H a p p eS,P i r k e rW,K l S c hG,e t a l.P e r i o d i c l e g m o v e m e n t s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 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r e d u c e ds t r i a t a l d o p a m i n e t r a n s p o r t e r b i n d i n g[J].JN e u r o l,2003,250(1):83-86.[13]I r a n z oA.S l e e p i n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d i s e a s e s[J].S l e e p M e dC l i n,2016,11(1):1-18.[14] Hög l B,S t e f a n iA.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a n d p e r i o d i cl e gm o v e m e n t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o v e m e n t d i s o r d e r s:s p e c i f i cc o n s ide r a t i o n s[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2017,32(5):669-681.[15] C l a a s s e nD O,J o s e p h s K A,A h l s k o g J E,e ta l.R e m s l e e p㊃9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b e h a v i o r d i s o r d e r p r ec ed i n g o t he r a s p e c t sof s y n u c l e i n o p a t h i e sb y u p t oh a l fac e n t u r y[J].N e u r o l o g y,2010,75(6):494-499.[16] B jør n a råK A,D i e t r i c h s E,T o f t M.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l e e p d i s t u rb a nc e s i nP a r k i n s o n sd i se a s e[J].C l i n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2014,124:37-43.[17]刘姝,苏庆杰,黄如萍,等.帕金森病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5,14(7):689-691.[18]吴丹,白景珍.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相关研究[J].医学综述,2018,24(2):326-330.[19]姜海洋,黄金莎,王涛.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与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10):717-722.[20] Y l i k o s k iA,M a r t i k a i n e n K,P a r t i n e n M.P a r a s o m n i a sa n di s o l a t e d s l e e p s y m p t o m s 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t u d y o n661p a t i e n t s[J].JN e u r o l S c i,2014,346(1-2):204-208.[21] B h i d a y a s i r iR,S r i n g e a n J,R a t t a n a c h a i s i t W,e t a l.T h es l e e p i n g b r a i n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f o c u so nr e m s l e e pb e h a v i o u r d i s o r d e r a n d r e l a t e d p a r a s o m n i a s f o r p r ac t i c i n gn e u r o l o g i s t s[J].JN e u r o l S c i,2017,374:32-37. [22] F e n e l o n G,M a h i e u x F,H u o n R,e ta l.H a l l u c i n a t i o n s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p r e v a l e n c e,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a n d r i s kf a c t o r s[J].B r a i n,2000,123(4):733-745.[23]郭配,张晓韬.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3):332-335.[24] F a l u p-P e c u r a r i uC,D i a c o n uŞ.S l e e p d y s f u n c t i o n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I n tR e vN e u r o b i o l,2017,133:719-742.[25] T췍v o r aD G F,d e B r u i n VM S,L o p e s G a m a R,e ta l.T h en a t u r e o f e x c e s s i v e s l e e p i n e s s a n d s u d d e n s l e e p o n s e t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S l e e p S c i e n c e,2014,7(1):13-18.[26]肖伏龙,张俊,韩芳.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44-647.[27]严金柱,季晓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主客观评估方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6):417-419.[28]张成.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4):196-200.[29] R o d r i g u e sT M,C a s t r oC a l d a sA,F e r r e i r a J J.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f o r d a y t i m e s l e e p i n e s s a n d 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6,27:25-34. [30]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5-486.[31]唐向东,李桃美,张继辉.失眠症的临床评估与治疗[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1):3-4.[32]李娟,刘凌,李梦秋,等.睡眠障碍的循证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5):398-404.[33] P a n W,K w a kS,L iG,e t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o f y a n g-x u e-q i n g-n a o g r a n u l e so ns l e e p d y s f u n c t i o n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C h i n M e d,2013,8(1):14.[34]刘丹丹,滕军放.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84-86.[35]扈杨,张巍.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J].生理科学进展,2015,46(3):185-190.[36]冯斌,石正洪,栗静,等.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2):221-224. [37] A l l e nR P,C h e nC,G a r c i a-B o r r e g u e r oD,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p r e g a b a l i nw i t h p r a m i p e x o l e f o r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J].NE n g l JM e d,2014,370(7):621-631.[38]于雪,董道松,万成福,等.加巴喷丁联合普拉克索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4):421-425.[39]詹皓.莫达非尼促醒抗疲劳的用药方案比较和药效特点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16,32(3):204-208.收稿日期:2019-07-31编辑:王秋红㊃06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治疗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睡眠障碍是PD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PD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2%~98% [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文对该病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药物治疗1.1 多巴胺能药: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增加觉醒和减少睡眠,可用于PD 相关的嗜睡症的治疗[2]。
小剂量的普拉克索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莫达非尼是PD引起的白天过度嗜睡症的首选药物,有研究表明莫达非尼的作用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3]。
1.2 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苯二氮卓类,为最常用药,老年人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认知功障碍。
右旋佐匹克隆是快速短效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安眠药,可用于治疗由 PD 诱发的失眠症状[4]。
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同,右旋佐匹克隆长期使用无明显的耐药现象[5]。
1.3抗抑郁药:对于由抑郁症引起的 PD 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症,应选择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如多虑平,为三环类抗抑郁药,Rios等[6]研究表明,多虑平在治疗和改善 PD 患者的严重失眠症状中效果显著。
1.4 褪黑激素:雷美替胺作为一种退黑色素受体激动剂对PD患者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7]。
Medeiros等[8]研究褪黑激素在失眠中作用发现,其可改善主观因素引起的失眠症状。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风险性较高,疗效不确切应用较少。
Roth 等[9]报道丘脑内侧核、苍白球、丘脑通路切断术能改善PD患者总睡眠时间和效率,缩短快相睡眠潜伏期。
3.中医治疗杨文明等[9]研究显示,中医药常用的安神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对PD睡眠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黄怀宇等[10]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运用人参再造丸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人,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明显改善PD患者睡眠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
蒋利萍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 , 为临床科学针对性治疗帕金森睡眠障 碍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帕金森患者 62 例 , 应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嗜睡量表、 抑郁情绪测定表及用药调查表等 , 通过问卷的形式记录患者睡眠障碍情况、疾病严重程度、药物应用 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62 例帕金森患者出现睡眠障碍 48 例 , 睡眠障碍率为 77.42%, 其中入睡困 难 12 例、睡眠破碎 13 例、白天过度嗜睡 15 例、睡眠呼吸暂停 8 例 , 引起夜间睡眠维持困难的主要原 因为夜尿、梦魇、疼痛、麻木 , 睡眠障碍与性别、年龄无关 , 与患病时间、病情程度、抑郁程度和左旋 多巴胺日剂量有关。结论 帕金森患者睡眠质量较差 , 睡眠障碍率高 , 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破碎、 白天嗜睡等 , 睡眠障碍的发生病程、病情、抑郁及左旋多巴胺剂量有关。
【关键词】 帕金森 ;睡眠障碍 ;临床特点 DOI :10.14163/ki.11-5547/r.2015.01.067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 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1], 在非运动症状中精 神障碍、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是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能力的主 要因素 , 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 快 , 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临床上通过总结帕金森患 者睡眠障碍的特点 , 对于研究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合理用药 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探讨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 的临床特点 , 旨在为临床了解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情 况和影响因素 , 为临床科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 年 1 月 ~2014 年 1 月在本院接 受治疗的帕金森患者 62 例 , 其中男 37 例 , 女 25 例 , 年龄 51~73 岁 , 平均年龄 (67.11±2.37) 岁 , 其中≤ 60 患者 29 例 , >60 岁患者 33 例 , 病程为 0.4~13 年 , 平均病程 (3.64±0.51) 年 , 所有患者均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学会脑库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 标准 , 其中符合缓慢发病、具有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 缓等 3 项症状中至少 2 项 , 左旋多巴治疗试验反应阳性 , 并 排除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 影响睡眠者 ,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 1. 2 方法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的资料进行 分析 , 包括记录一般资料、现病史、用药史、既往史等 , 并 由专业的神经科医师对患者进行测评 , 测评时应用 Epworth 嗜睡量表评价患者日间的嗜睡程度 , 应用 Hoehn-Yahr(H-Y) 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和疾病发展程度 , 焦虑 / 抑郁情绪测定表 评价患者抑郁程度 ,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主观评价睡眠 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 物、日间功能障碍情况 , 量表均一次性填写完成 , 由患者和
帕金森晚期症状有哪些?
帕金森晚期症状有哪些?帕金森也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大多数会出现在中老年,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帕金森的良好改变方法,主要就是慢慢的维持用药治疗帕金森患者的晚期会表现出,障碍睡眠,身体抖动,全身无法正常自理,会出现卧床的种种帕金森病的晚期表现一、异态睡眠:异态睡眠在帕金森病病人中也很常见,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腿动、夜间肌阵挛和人们熟悉的梦魇、睡惊症等。
其中,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指病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弛缓,并自发出现与梦境内容有关的运动行为障碍,可出现伤害行为,包括自伤或对伴侣的伤害。
帕金森病的晚期表现二、白天过度困倦和睡眠发作:研究表明,44.4%的帕金森病病人会出现白天过度困倦的现象,尤其是会在午后出现瞌睡“高峰”。
如果夜间失眠问题较为严重,白天的困倦程度会随之明显加重。
不过,这种过度困倦与睡眠发作是有区别的。
睡眠发作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现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帕金森病的晚期表现三、肌强直:肌强直是帕金森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张力增高所致。
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帕金森病的晚期表现四、夜间失眠:情绪困扰、夜尿多、翻身困难、下肢痉挛、梦魇等,是引起夜间失眠的重要原因。
另外,有些治疗药物也会引起夜间失眠。
如果病人原本就存在失眠,那么,患上帕金森病之后,失眠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进一步加重。
当以上这些帕金森病的晚期表现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帕金森病患者一味忽视治疗就容易导致帕金森病危象出现,感情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在初期发现自己存在肢体震颤、手抖等症状的时候就应及时就医,及时把握治疗时机才可以减小帕金森发作的危害。
帕金森病异态睡眠
帕金森病异态睡眠张淋源;刘军;陈生弟【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8【摘要】睡眠障碍为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的常见临床症状,其中异态睡眠是近年来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热点.包括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觉醒障碍和睡眠相关运动障碍;而觉醒障碍则可分为白天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包括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白天过度嗜睡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并有可能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生物学标志.此外,部分异态睡眠的发生与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关.因此,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不仅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使早期筛查帕金森病易感人群、尽早开展神经保护治疗成为可能.%Sleep disorders,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on-motor manifestations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D patients.Parasomnia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PD,have become hot topics in recent years.Parasomnias includ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sleep-related movement disorders and wakefulness disturbance,while wakefulness disturbance consists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and sleep attacks.Some of these disorders,including RBD and EDS may occur before the motor symptoms of PD and become potential early markers of the disease.Sleep-related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e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 and periodic limb movement (PLM).Inaddition,a part of them such as EDS is related to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o get a better knowledge of sleep disorders in PD,will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D through timely intervention,but mak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people at risk in developing PD and carry out neuroprotective therapy as early as possible.【总页数】4页(P687-690)【作者】张淋源;刘军;陈生弟【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儿童异态睡眠与睡眠期癫痫临床表现分析 [J], 吕玉丹;陈禹;孟红梅;崔利;王赞2.帕金森病异态睡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J], 曾婷婷;邬至平;曾敏;邱伟文3.帕金森病睡眠量表:评估帕金森病睡眠和夜间残疾的新工具 [J], 石志勇;黎凯4.发作性睡病与异态睡眠的诊治 [J], 周俊英5.糖尿病病人异态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病机探讨 [J], 谌剑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异态睡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帕金森病异态睡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曾婷婷;邬至平;曾敏;邱伟文【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45)6【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快速动眼期异态睡眠(RBD)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54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帕金森病合并RBD组(PD-RBD组)25例,未合并RBD组(PD-NRBD组)29例,另收集社区健康对照组21例。
所有受试者均完成2夜整夜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III(UP-DRSIII)、Hoehn-Yahr分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的评测。
结果:①PD-RBD组注意力与计算力、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延迟记忆的得分明显低于PD-NRBD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PD-RBD组和PD-NRBD组睡眠效率较健康对照组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D-RBD组和PD-NRBD组间睡眠效率及其他睡眠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RBD可以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and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Pakinson disease (PD).Methods:Fifty-four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were enrolled from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3 (25 PD-RBD cases and 29 PD-NRBD cases), with 21 healthy participants as the controlgroup. Full-night video- polysomnography (vPSG) for two nights, Uniif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III) Questionaire, Hoehn-Yahr stage criteria,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and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were performed on all study participants.Results: The score for attention and calculation, visual-spatial and its congitive function, delayed memory in PD-RBD group were all signiif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PD-NRB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Sleep efficiency in both PD-RBD and PD-NRBD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and restless leg syndrom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if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D groups (P>0.05).Conclusion: Par-kinson disease patients combined with RBD are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 RBD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for cognition impairment in Parkinson disease.【总页数】3页(P434-436)【作者】曾婷婷;邬至平;曾敏;邱伟文【作者单位】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丽水 323000;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丽水 323000;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丽水 323000;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丽水 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相关文献】1.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J], 马红蕾;任艳2.帕金森病异态睡眠 [J], 张淋源;刘军;陈生弟3.新生儿异态睡眠与疾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 [J], 郝秀丽4.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睡眠结构紊乱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J], 陈小玲;李贤斌;杜静;费兵5.睡眠时脑电波变化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测价值分析 [J], 高秀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进展
帕金森病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进展张新雨(综述);张红菊(审校)【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22(39)3【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脑干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1]。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是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
EDS是指在白天应该维持清醒的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抑制的困倦欲睡甚至突然入睡,最严重的思睡是睡眠发作,即患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入睡眠,可在进餐、行走、工作和驾车时突然入睡,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部分PD患者还表现出某些类似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包括猝倒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中插入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2,3]。
据报道1%~31%的PD患者会突然入睡,1%~14%的患者体验过睡眠发作[4]。
ED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交通事故等。
一项横断面研究使用帕金森病问卷39(PDQ-39)评估198例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42例发生了EDS[5]。
另一研究显示1625例PD患者中有29%发生了EDS,0.8%在开车时打瞌睡,0.5%在开车时发生过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事件[6]。
【总页数】3页(P229-231)【作者】张新雨(综述);张红菊(审校)【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63【相关文献】1.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2.96例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探讨3.睡眠监测技术对日间过度思睡患者病因诊断的研究4.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临床观察5.朝夕营卫分调法治疗中风后日间过度倦睡症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为病例组,健康中老年人为对照组,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病例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帕金森病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标签: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评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s,PD)是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次报道的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征,以肌肉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或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
由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帕金森病发病率伴随人口老年化呈现逐年增加的迹象。
医学流行病学统计预测,到2030年在中老年人群中,美国帕金森病患病率将会增加至约目前的两倍,人们的医疗和生活负担也将会明显增加[1]。
日前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可能还并发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诸多临床表现,其中睡眠障碍尤为突出。
Schrempf等[2]研究显示,并发不同形式睡眠障碍的PD患者比例高达60%~98%。
本文分别收集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各60例,试图初步研究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的某种关系。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住院及门诊帕金森病病人60例为病例组,其中3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8±11.8)岁,教育时程在(5-13)年之间,平均教育年限(6.88±2.42)年。
纳入标准:(1)2006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订的PD诊断标准;(2)意识清晰、合作正常;(3)病程在10年及以上;(4)病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状态良好。
排除标准:(1)脑卒中、颅脑外伤、药物或其它疾患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2)意识、言语及视听功能障碍;(3)病前存在睡眠、情绪及认知障碍;(4)存在内分泌系统障碍或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患。
帕金森病也会致失眠抑郁
帕金森病也会致失眠抑郁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患者大多在50~70岁发病,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患者。
这种渐进性的中老年神经退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神经内科医师们在长期的“治帕”工作中有何深刻体会?有哪些问题要提醒患者呢?
医师说:非运动症状常被忽略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丽娟教授、副主任医师王丽敏
提起帕金森病,让大家印象深刻某过于肢体上的颤、僵、慢。
近来医学界发现,除了“动不了”,帕金森病还伴有多种的“非运动症状”如失眠、抑郁、焦虑、幻觉、妄想。
它们能在运动症状之前出现,并贯穿始终。
“我们遇到过被误诊为精神病,而长期被遗弃的帕金森病患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丽娟教授介绍道。
失眠抑郁常伴帕金森
睡眠障碍、抑郁障碍是帕金森患者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非运动性症状”,它们能在震颤等运动症状之前出现。
王丽娟介绍道,有的病人因焦虑、抑郁看精神心理科,看着看着,动作开始慢了,一检查,已有帕金森病了。
而非专业人士不一定了解情况,单纯按抑郁、失眠治疗就束手无策了。
她建议,有失眠、抑郁情绪的人一旦有颤、僵、慢等运动症状,要联想到帕金森病。
曾有个中期帕金森病人总说自己喘不过气,尤其在自己睡不好、情绪不好时,呼吸更困难,多次打120急救,心脏、肺功能、胸片都查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2013-10-21分享
帕金森病为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
然而,随着对该病的深入了解,除运动症状外,其非运动症状近年来亦颇受关注,研究范围涉及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其中睡眠障碍,包括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白天过度嗜睡(EDS)、睡眠发作(SA)、不宁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腿动(PLM)等,给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另外,睡眠障碍不仅是帕金森病的伴随症状,甚至有些症状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即已存在。
因此,睡眠障碍很可能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生物学标志之一。
笔者拟就帕金森病异态睡眠研究现状及动态进行阐述,以了解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睡眠发作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以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肌肉弛缓消失,同时伴有与梦境相关的、以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睡眠过程中突发、大幅度运动行为,同时伴生动的、内容各异的梦境,而且其运动行为与当时的梦境相关,诸如挥拳击打、踢腿、喊叫及刻板行为,偶尔可出现磨牙、大笑、唱歌、打电话及夜间行走。
上述行为均与梦境密切相关,易导致自伤或同床者受伤,并使睡眠中断。
迄今为止,脑电图、神经心理学测验、放射性核素显像和病理学研究均表明,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很可能并非独立的睡眠障碍性疾病,而是α-突触共核蛋白(α-Syn)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的组成部分,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LBD)、多系统萎缩(MSA)等。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普通人群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患病率为0.35%~0.80%,而帕金森病患者则为38%~56%,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与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者病程进展更迅速、早期拟多巴胺类药物治疗剂量更大、运动并发症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更常见,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减退脑电图显示觉醒时脑电频率相对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生动梦境往往是发生日间幻觉的前兆。
就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类型而言,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多以非震颤型为主要发病类型,Kumru等161对65例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价,发现其中54例以非震颤型为主要发病类型。
提示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特殊临床亚型。
大量研究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不仅可出现在帕金森病的进展过程中,而且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的数年前。
有18%~22%的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前3〜13年。
Schenck等对29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11例(37.93%)于发病5年后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19例(65.52%)于发病后7年进展为帕金森病。
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进展为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关研究表明,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尚存在嗅觉、色觉、视空间能力、自主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SPECT检查提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损害。
而上述现象同样出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因此对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上述功能的监测可能成为探索帕金森病早期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热点。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Iranzo等应用SPECT对20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为期3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开始前SPECT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组10例患者双侧壳核和左侧尾状核不踪剂摄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随访3年后前者示踪剂平均摄取率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是双侧壳核;在研究初期10例平均摄取率下降的患者中3例于随访3年后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而且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示踪剂平均摄取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该组患者的平均水平。
提示多巴胺转运蛋白(DAT)SPECT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前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并动态监测病情进展。
Postuma等对64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前瞻性临床观察,5年后21例患者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中16例为帕金森病合并痴呆、4例为非痴呆性帕金森病、1例为单纯痴呆;按照是否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行分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嗅觉及色觉基线值进行分析,发现21例患者中色觉基线值异常者约占83%,明显高于未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者,且均存在嗅觉损害;其中,嗅觉减退预测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和53%,色觉减退为73%和50%,而二者联合诊断则为79%和71%。
综上所述,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为帕金森病的早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使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但是各种生物学标志预测帕金森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大样本前瞻性随访研究加以证实。
白天过度嗜睡及睡眠发作
白天过度嗜睡系指患者处于觉醒状态时出现的易入睡或在无任何睡意的情况下迅速入睡的现象。
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显示,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存在日间睡眠潜伏期(SL)缩短,甚至出现睡眠始发于快速眼动睡眠期(SOREM)。
帕金森病患者白天过度嗜睡的患病
率为15.80%~74%,年发病率为6%。
白天过度嗜睡可出现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发生之前。
一项大型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发生帕金森病的概率是非白天过度嗜睡患者的3.30倍。
一般采用Epworth睡眠量表(ESS)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对患者日间睡眠情况进行主观评价,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和清醒维持试验(MWT)则用于嗜睡程度的客观评价,其中ESS评分>10分即提示存在异态睡眠。
帕金森病白天过度嗜睡可能与高龄、病程长及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有关。
Fabbrini等的研究发现,应用拟多巴胺类药物的帕金森病患者,ESS评分显著高于未服药组和正常对照组;而且存在白天过度嗜睡的帕金森病患者病情更严重,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更长,认知损害、幻觉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
睡眠发作系指帕金森病患者于清醒期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短暂性睡眠,其特点为入睡前无任何警示征兆,临床表现类似发作性睡病。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发作的发生率为
1%~14%。
Manni等对22例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24小时便携式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约有32%患者存在睡眠发作,其ESS评分及白天嗜睡程度高于其他类型。
他认为,睡眠发作很可能是白天过度嗜睡的极端表现形式。
睡眠发作多与白天过度嗜睡、拟多巴胺类药物(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及帕金森病病程密切相关。
其中,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比左旋多巴更易造成睡眠发作,而新型(普拉克索、罗匹尼罗)与传统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培高利特、溴隐亭)引起睡眠发作的概率并无显著差异。
因此,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常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不可抗拒的短暂性睡眠,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驾驶时)存在一定危险性。
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
不宁腿综合征(RLS)主要发生在睡眠初始阶段或试图入睡时,是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下肢难以描述的不适感,通过运动下肢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症状。
周期性腿动则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发作性、刻板性的肢体运动,以下肢多见,其诊断标准为4~90秒连续出现4次或4次以上上述动作,每次持续0.50~5秒,间隔20~40秒,呈反复出现的周期性肢体连续运动。
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可独立出现亦可同时出现,二者均可造成帕金森病患者早醒、睡眠片段化(SF), 使睡眠质量下降并引起白天过度嗜睡。
帕金森病患者不宁腿综合征发生率为7.89%~24%,周期性腿动则高达30%。
虽然,SPECT研究显示二者均存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但它们与帕金森病间的关系尚未阐明。
应用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增加夜间左旋多巴剂量,虽有可能导致失眠,但可缓解症状并改善晨起运动功能。
此外,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阿片类镇静催眠药物可以作为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的辅助治疗。
小结
异态睡眠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十分多见,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为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标志研究提供良好的机会。
因此,更多地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异态睡眠,不仅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可使早期筛查帕金森病易感人群、尽早开展神经保护治疗成为可能。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张淋源,刘军,陈生弟
原文载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8月第13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