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无言之美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本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无言之美”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然界中的“无言之美”,比如山川、海洋和星空等来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无言之美”这个概念,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之美的构成,并了解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分类法等思维工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从“无言之美”中汲取人生启示。

从而增强同情心、责任感等情感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外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与生活和人生有关的寓意与启示。

四、教学策略1.问答式探究:老师先利用一些图片或画面的呈现,以问题的形式递进地引领学生探究“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怎样看待自然界的美”,以及“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问题。

2.学以启示: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视频素材、图片等让学生从生命的包容、顺应与珍惜等角度体会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之美。

3.互动授课:老师通过课内讨论、同桌互动、游戏等形式来达到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1.展示一些美丽幽静的图片或画面,依次呈现,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否有过在这些场景中沉思,沉浸的心情。

比如:朦胧的雨林、雄伟壮丽的大自然、静谧迷人的高原等。

2.通过思考、讨论,确立“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到底什么是“无言之美”?Step 2.阅读1.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抓住文章的重点,仔细读取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2.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完成课堂展示。

Step 3.思考1.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棵树、一条溪流、一朵花等形态美,而每一个形态之间都有一种寓意,这种寓意浸润了在整个自然界的美中,带有某种更深层次的信息。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提倡人们要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阐述“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无言之美”的魅力,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并分享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体现:……•发现:观察、体验、欣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教案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艺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审美、交往、娱乐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

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

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

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难点突破】重点: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抉择的睿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意蕴.(yùn)附.丽(fù)心旷神怡.(yí)姑且.(qi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缥.缈(piāo)顷.刻(qǐnɡ)目不忍睹.(dǔ)譬.如(pì)谚.语(yàn)栩.栩如生(xǔ)寂寥.(liáo)含蓄.(xù)独怆.(chuànɡ)词语: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教案

15*无言之美知识与技能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综观全文,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难点理清作者论述无言之美的思路是难点。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认识艺术之美的形式。

2.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引用诗句的含义。

1课时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3.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优秀教案

15 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节选两句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认识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巧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育审美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地,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量” ,或是“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下边我们一同商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意蕴 (y ùn)附丽(fù)神清气爽(yí)...临时 (qi 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缥缈(pi āo)瞬间(qǐnɡ)目不忍睹(dǔ)...比如(p ì)谚语(yàn)绘声绘色(xǔ)...寥寂 (liáo)委婉(xù)独怆(chuànɡ)...词语:附丽:附着,依赖。

尽致:详细仔细,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修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神清气爽:心境宽阔,精神快乐。

轻描淡写:原指描述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绘声绘色: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传神,就像活的同样。

尽如人意:极其完美,极其美好。

指完满到没有一点弊端。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符合。

闲情逸致:指安闲的心情和安适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情景很悲惨。

手到擒来:顺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熟练地采纳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虑,就能写出来。

瞬间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好多变化。

形容变化好多很快。

栩栩如生:描绘或模拟得特别传神。

2.朱光潜 (1897 — 1986) ,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今世有名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惨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学科和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二)教材分析《无言之美》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晦涩难懂,相对抽象,文章主题“无言之美”属于美学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是一种美感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指不通过直接表露“美”,而是让人们通过想象、体验等方式,领悟作品中美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之后通过摄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中关于美的表达的相关论述,引出作者对于“无言之美”的观点,即“预期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本课的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对美学领域和文艺创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内涵。

(四)目标预设1.理解课文中所表述的“无言之美”,包括其涵义和特点。

2.了解美学在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3.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美学概念中的“无言之美”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无言之美”展开文学创作。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涵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你认为美学是什么?它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了美丽的落霞和飞翔的孤鹜一同出现在秋水之上,与苍穹一色相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觉得这种描写,与“秋天的景色真美,夕阳下的霞光、孤独的鹜鸟一同出现在被染成橘红色的湖面上,与天空呈现一片相同的颜色,这景象壮丽而和谐,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术和文学两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通过对“无言之美”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但同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画作或一段文学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讲解“无言之美”: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3.分析文学作品: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5.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无言之美”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作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并倡导人们去发现、去感受这种美。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课文中的“无言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掌握“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直观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入本课的主题“无言之美”。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体会“无言之美”的含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第15 课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难点突破】重点: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抉择的睿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意蕴(y u n) 附丽(f u ) 心旷神怡(y) i• • •姑且(qi e)蛾眉(e) 信手拈来(ni a n)缥缈(pi a o)顷刻(q i n g)目不忍睹(d u)• • •譬如(p )i 谚语(y a n) 栩栩如生(x u)• • •寂寥(li a o)含蓄(x u ) 独怆(chu ag )词语: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无言之美知识与技能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综观全文,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难点理清作者论述无言之美的思路是难点。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认识艺术之美的形式。

2.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引用诗句的含义。

1课时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3.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课文第三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在文学作品中“言”与“意”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引起美感?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旨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第一部分(第1至2自然段):引用孔子与子贡的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并指出应从美术的角度去研究“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3至7自然段):论证言与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8至13自然段):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为例论证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总结归纳出关于“无言之美”的观点。

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1.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把深奥的美学理论和人们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易于读者接受,并从中学到一定的鉴赏方法。

2.文章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接着论述言意关系,然后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四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

讲课时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无言之美。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15 无言之美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导入新课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