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王维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从体裁上看,这⾸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诗属于边塞诗。
下⾯是分享的王维诗词《陇西⾏》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陇西⾏》 唐代:王维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纵马飞驰,五⾥⼜五⾥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烟。
【注释】 陇西⾏:乐府古题,⼜名“步出夏门⾏”,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之西,在今⽢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泛指边关的⼭岳原野。
烽戍:烽⽕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天举烟为“燧”,夜晚举⽕为“烽”。
戍,⼀本作“⽕”。
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诗属于边塞诗。
诗⼀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来,⼀下⼦就把读者的注意⼒紧紧吸引住了。
⼀、⼆句形容在“⼀⾛马”“⼀扬鞭”的瞬息之间,“⼗⾥”“五⾥”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闪⽽过,以夸张的语⾔渲染了⼗万⽕急的紧张⽓氛,给⼈以极其鲜明⽽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般的写法是:⼀⾛马⼗⾥,⼀扬鞭五⾥。
但是这样写,⼀个五⾔的句⼦上三下⼆,不符合诗歌语⾔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
像这样“⼗⾥⼀⾛马,五⾥⼀扬鞭”,不仅上⼝,也因为将“⼗⾥”“五⾥”提前,加以强调,⽽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份和告急的事由。
⼀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个“⾄”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候对烽⽕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后到军书。
然⽽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迷茫,望断关⼭,不见烽烟。
带有“陇西”的古诗
带有“陇西”的古诗:1.《发白马》——唐·李白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孱颜。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2.《陇西行》——唐·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3.《少年行四首》(其三)——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4.《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云起似波涛,瀛洲鸟过宿蓬蒿。
征人自谙沙中路,行客应知天外高。
汉使昨来传节过,胡兵今去换刀劳。
君行四月草萋萋,何处花繁路亦遥。
5.《古从军行》——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6.《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陇西行》(其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翻译】军事告急,军使十里一走马,扬鞭间就是五里。
保护军书送到,匈奴正包围酒泉。
接到军书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陇西行王维阅读答案
篇一:陇西行王维阅读答案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分)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
(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
(2分)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
(1分)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
(1分)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
(1分)(以上三点答其中两点即可给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王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陇西行》是他的一首精彩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赏析一下这首诗。
《陇西行》是王维在他的生命中晚年时期创作的一篇田园诗。
诗中通过描绘陇西的美丽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开篇是描绘陇西富饶的田园景色,首句“陇西有苦寒,倚山阴巨川。
”展现了陇西地势高寒,但通过山川相依,形成了独特的美景。
接着,诗人写道“漂泊日已远,乡关无此传。
”意味着诗人身在陇西,感叹自己已离开故乡很久,并且此刻无法将美景传递给家乡的人。
接着,诗中切换到了描写田园风光的场景,“三秋邈烟云,万里望中篇。
”这里的“三秋”指的是时间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并通过“万里望中篇”形容陇西的辽阔。
在描绘田园之美的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接下来,诗人转向描写陇西的人物,“艰难滞旅途,江海正翻然。
”这里的“艰难滞旅途”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境遇,暗示了他旅途中的困惑和困苦。
而“江海正翻然”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使得诗人在外旅行时倍感苦楚。
最后,诗人以自我反思和寄托情感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
“囗山实复冷,诗思空纷然。
”这里的“囗山”借指孤独的自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和思考人生的孤独。
通过这句话,诗人渲染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丰富而感人。
整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入的描绘,展示了王维在晚年时期对陇西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他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入的思索和情感抒发,构建了这首田园诗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王维的《陇西行》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诗意深思,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入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故乡和自我的思念和反思。
这使得这首诗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印象。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的意思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的意思“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古诗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前言】《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王维《陇西行》赏析
王维《陇西行》赏析2篇【赏析一】王维的《陇西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著称。
这篇诗是他在游历陇西地区时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王维通过对陇西地区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山落秋风晚,关河冬雨霜”描绘了陇西地区秋季和冬季的自然景观,其中“山落秋风晚”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关河冬雨霜”则让人感到寒冷的气息。
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王维传达了自然界的无常和变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敬仰之情。
其次,诗中融入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结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声。
”这里王维以回首自身经历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短暂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就像陇西的秋风冬雨,无常而短暂,因此他选择了从容离去,不再留守世俗纷扰之地。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既具有感伤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通过对《陇西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维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给人以启迪,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维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赏析二】王维的《陇西行》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描写而受到广泛赞赏。
这首诗以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特殊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通过描绘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王维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诗中的“山落秋风晚,关河冬雨霜”生动地描绘了陇西秋季和冬季的景色,给人一种凄凉、冷峻的感觉。
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传达了王维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无常和变幻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诗中融入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维的边塞诗的特点
王维的边塞诗的特点王维的边塞诗的特点王维不但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边塞诗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的边塞诗的特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思想内容王维的边塞诗内容和题材都十分的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塑造了一些镇守边关的将领的形象,揭露了军中升迁制度的黑暗。
如《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月明炯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停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讲述的是一位关西的老将无故遭到冷落和压抑的人生经历。
这一首诗的一开头没有直接写老将,而是写一位少年的游侠客,在风清月白的夜里登上陇关的戍楼,仰望太白金星,想从星象中预测战事的吉凶胜负,可见他立功报国的心又多么的急切。
紧接着才写老将因听到笛声,满怀愁绪下马聆听,回想当年自己身经百战,到现在未能得到升迁,而麾下的副将有的却已经成了万户侯,。
一个“愁”、一个“双泪流”把老将内心深层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老将寄予的深切的同情。
全诗最后引用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最后却没得到重用的遭遇,来揭露军中升迁制度的黑暗。
诗人对人才的不受重用感到万分的惋惜。
二)借咏怀历史人物表达为国杀敌、建立功勋的愿望。
如《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少年,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陇西行课件ppt
社会影响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人 们对和平的珍视和析
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简练质朴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 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细致入微
环境描绘应注重细节,能够展现出场景的特色和特点,使学习者更 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知识。
色彩搭配
在环境描绘中,色彩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 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对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
06
CATALOGUE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语言优美
01
作品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陇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
的注意。
人物塑造
形象鲜明
在课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具有鲜明的特点,能 够让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
情感饱满
人物的情感表现应饱满真实,能够让学习者产生 共鸣和情感认同。
行为合理
人物的行为表现应符合其性格特点和情境背景, 能够让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环境描绘
真实生动
课件中的环境描绘应真实生动,能够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和情境, 增强学习者的沉浸感。
激发家乡自豪感
作品展现了陇西地区的美丽和富饶,激发了当地 人的自豪感,鼓舞了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
促进文化交流
作品作为一部反映陇西文化的优秀作品,对于促 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历史地位
代表了某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作品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文学风貌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代表性 。
家国情怀的意义
强调了家国情怀在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人 们的爱国情感。
陇西行唐王维的意思
陇西行唐王维的意思(原创实用版)目录1.陇西行唐王维的背景和意义2.陇西行唐王维的内容概述3.陇西行唐王维的艺术特点4.陇西行唐王维的影响和价值正文陇西行唐王维,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陇西行》。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写景描写自然为主,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陇西行》是王维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陇西行唐王维的背景和意义。
陇西地区位于今天的甘肃和陕西交界处,唐代时属于边塞地区,是唐王朝与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进行战争和交流的重要地区。
王维在诗中描绘了陇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戍楼生活,表达了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同时,这首诗也是王维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反映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接下来,我们来概述一下陇西行唐王维的内容。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描绘了陇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后四句则描写了戍楼士兵的生活,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维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再来看一下陇西行唐王维的艺术特点。
王维的诗歌以写景为主,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陇西行》也不例外,王维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形象地展现了陇西地区的风光。
同时,王维还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加优美,意境更加深远。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陇西行唐王维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诗作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都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和借鉴,如宋代的苏轼、陆游等都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军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维的代表作
王维的代表作王维的代表作品有《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鸟鸣涧》、《过香山寺》、《山居秋暝》、《鹿柴》、《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
王维最有名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古代描写甘肃的诗词
古代描写甘肃的诗词
1、《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陇西行》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4、《金城北楼》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5、《凉州词》唐·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王维《陇西行》教学简案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教学简案
《陇西行》
一、出示古诗
陇西行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二、介绍作者。
三、听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四、学生自由试读。
五、点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及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六、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注释:
陇西行:古曲名,属乐府古题《相和歌·瑟调曲》,又名“步出夏门行”。
陇西,陇山以西地域,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走:跑,奔驰。
都护:官名,都护府的长官。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善骑射,散居大漠南北,过着游牧生活。
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故城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古代边防用烽火狼烟报警的土堡哨所。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诗词大意:
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告急军书到,匈奴已围困酒泉。
萧关陇山飘大雪,茫茫不见烽火烟
七、学生背诵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 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 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 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 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 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 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 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 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古曲名,又名“步出夏 门行”。陇西,陇山以 西地域,在今甘肃省陇
西县以东。
陇西行 (唐)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跑,奔驰。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之,善骑射,散居
官名,都护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大漠南北,过着游 牧生活。
府的长官。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泛指边关的山岳
古代边防用烽火狼烟报警 的土堡哨所。古代边疆告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 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 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 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 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 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 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 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 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 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
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
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 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 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陇西行
王维
陇西行 (唐)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
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安禄山叛 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
陇西行 (唐)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谢谢欣赏
原野。
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
烟为“燧”,夜晚举火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烽”。
古诗白话译文:
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告急军书到,匈奴已围困酒泉。 萧关陇山飘大雪,茫茫不见烽火烟。
整体赏析: 此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
飞驰而来。这样写有可能产生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 吸引住的效果。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 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 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 的紧张气氛,塑造了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一个 “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 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 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 火报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