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

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

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3.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

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

一、字面直译字面直译是指译者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境。

这种翻译方式往往导致译文生硬、晦涩,甚至与原文意义相悖。

例如,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逆旅。

”这样的翻译忽略了“逆旅”一词在文言文中的修辞意义,使得译文显得生硬。

二、过度解释过度解释是指译者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过多的解释,使得译文冗长、累赘,甚至与原文意义不符。

例如,原文:“子路宿于石门。

”过度解释为:“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

”这样的翻译将原文中的“宿”字解释为“住宿”,而实际上“宿”字在文言文中也有“暂时歇息”的意思,因此原文的意思是子路在石门暂时歇息。

三、遗漏信息遗漏信息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或疏忽大意,导致原文中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被遗漏。

例如,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为:“孔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这样的翻译遗漏了原文中的“省”字,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的完整意义。

四、误用词汇误用词汇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理解不准确,导致在译文中使用现代汉语中的错误词汇。

例如,原文:“夫子之道,辟如关,而其人以为登高山。

”误译为:“孔子的道理,就像关口,而那些人却认为攀登高山。

”这里的“辟如”应译为“比喻”,而非“关口”。

五、忽视语法结构忽视语法结构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文言文语法结构不熟悉,导致在译文中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原文:“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误译为:“子贡问道:‘老师和商也,哪一个更有才能?’”这里的“师”和“商也”都是名词,应该翻译为“老师”和“商鞅”,而不是“老师和商也”。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繁多,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严谨对待,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翻译更加准确、流畅,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范文一】最近,我们老师总结出了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其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原句语气相关的误译。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方式与我们现代汉语相差甚远,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语言语气,才能准确翻译出原意。

比如,其中一句话:“吾思卿,思甚切。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我思念你,思念得非常深刻。

”但是,这一句话内含深情,应该使用主语代词“小生”来强调别人对自己的意义和作用,翻译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小生思卿,思慕之情沉醉于内。

”此外,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要注意语态和语助词的运用。

例如,“今日得以离去,却是这座城市不再安全了。

”应该翻译为“夫今日得以离去,实因此城已经危在旦夕。

”这里用了夫和实,代表了讲述者的态度和语气,更符合文言文的规范和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气相关误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文言文语言习惯,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原意。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1.认为原句语气相关误译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大问题。

2.提供了两个例子及其正确的翻译方式。

3.强调了正确的文言文语言习惯的重要性。

用词分析:1.运用了“严格遵守”、“正确方式”等词语来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使用“深情”、“慕之情沉醉于内”等词语来传达原句的情感。

3.使用“态度”、“规范”等词语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要求。

【范文二】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的一项是原句语气相关的误译。

原句语气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错误的翻译可能会导致意思不准确。

例如:“悠悠天地之间,吾即缥缈难寻之人”,翻译为“在浩瀚的天地之间,我是一个难以寻觅的人”。

但在文言文中,用“吾”一词代表讲话人,传达了一种自信、独立的情绪,应该翻译为“本人身世显贵,众莫能及也。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到文言文中的语态问题。

比如,“吾见清明时节,杨柳依依,露华漠漠”这一句子应该被翻译为“余见斯时,杨柳婆娑,露华晶莹”。

这是因为“吾”代表了讲话人的主观情绪,而余则更符合文言文的客观语气要求。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 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 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 报效)君王吗?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 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 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 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 “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 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 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 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 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 留”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 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错误例子

文言文翻译错误例子

原文:“宝钗见宝玉痴傻,心中不忍,遂以金钗击其额,使其醒悟。

”翻译:“Baochai saw that Jia Baoyu was foolish and silly, and her heart wasnot bearable. So she hit his forehead with a gold hairpin, hoping to make him aware.”分析:此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描述了宝钗为了唤醒宝玉,用金钗击打宝玉额头的一幕。

然而,翻译者在翻译时出现了以下错误:1. “宝钗见宝玉痴傻”翻译为“Baochai saw that Jia Baoyu was foolish and silly”,其中“痴傻”一词翻译为“foolish and silly”不够准确。

在《红楼梦》中,“痴傻”更多指的是宝玉的纯真、天真,而非愚蠢。

正确的翻译应为“Baochai saw that Jia Baoyu was naive and innocent”。

2. “心中不忍”翻译为“her heart was not bearable”,这里的翻译过于直白,缺乏文言文的韵味。

在文言文中,“不忍”一词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怜悯和同情。

正确的翻译应为“her heart was filled with compassion”。

3. “遂以金钗击其额”翻译为“So she hit his forehead with a gold hairpin”,这里的翻译没有问题,但缺少了原文中的意境。

原文中的“遂”字表示的是一种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动作,而翻译中的“so”则略显生硬。

正确的翻译应为“Then, without hesitation, she struck his forehead with the gold hairpin”。

4. “使其醒悟”翻译为“hoping to make him aware”,这里的翻译过于简单。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夫文言文,我国古代之瑰宝,历久弥新。

然世之学子,欲通古人之智慧,必先精通文言。

然翻译文言文,实为一难事,其中失误之处,屡见不鲜。

今吾以数例,述其失误形式,以警后世。

一、字义误解夫文言文之字,往往具有多义,学子若不细究,易生误解。

如《诗经》中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若误将“青青”解为青色,则失其本意。

实则“青青”者,形容衣领之洁白也。

又如《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误将“说”解为愉快,则失其深意。

实则“说”者,通“悦”,喜悦之意也。

二、句法错乱文言文之句法,与后世文法迥异。

学子若不熟悉,易将句法错乱。

如《左传》中:“楚人三闾大夫屈平,忠言逆耳,终被放逐。

”若误将“楚人三闾大夫屈平”解为主语,则句法颠倒。

实则“楚人三闾大夫屈平”为定语,修饰“忠言逆耳”也。

三、修辞误用文言文之修辞,千变万化。

学子若不精通,易将修辞误用。

如《离骚》中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若误将“以为”解为“制成”,则失其修辞之妙。

实则“以为”者,连词也,表示“用……作为”之意。

四、断句失当文言文之断句,至关重要。

学子若断句失当,则失其原意。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若误将“吾生也有涯”与“而知也无涯”断为一句,则失其辩证之意。

实则“吾生也有涯”为一句,“而知也无涯”为一句,两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五、意义曲解文言文之意义,往往深刻。

学子若不深入理解,易生曲解。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误将“得道”解为“得到道路”,则失其本意。

实则“得道”者,得正道也。

六、语法错误文言文之语法,与后世语法有所不同。

学子若不熟悉,易生语法错误。

如《史记》中:“吾闻之,君子豹变,小人力变。

”若误将“豹变”与“力变”视为并列关系,则失其语法之严谨。

实则“豹变”与“力变”为因果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总之,文言文翻译失误之处,不胜枚举。

学子若欲精通文言,必先细心研读,严谨翻译,方能领悟古人之智慧。

翻译错的文言文

翻译错的文言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翻译(错误):天地之间,是万物的逆旅;光阴之中,是百代之过客。

而人生如梦,欢乐有多少呢?古人手持灯笼夜游,确实有原因。

何况春天用烟雾般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赋予我文章的灵感。

在桃花和李花的芬芳花园里,享受天伦之乐。

群季们都很英俊,都是谢惠连那样的人才;我们这些人吟咏歌唱,却只有康乐一人感到惭愧。

正解翻译:天地之间,是万物往来的旅舍;光阴之中,是历代更迭的过客。

而人生短暂,如同一场梦,我们能享受到多少欢乐呢?古人常常手持灯笼在夜晚游玩,这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何况那明媚的春天,用美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赐予我丰富的文采。

在桃花和李花盛开的花园里,我们享受着天伦之乐。

众兄弟们英俊潇洒,都是谢惠连那样有才华的人;而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却只有康乐一人感到自豪。

错误解析:1. “逆旅”被错误地翻译为“逆旅”,实际上“逆旅”在文言文中指的是旅舍、客舍。

2. “百代之过客”被翻译为“百代之过客”,这里的“过客”应该是指过往的客人,而非代代更迭的客人。

3. “秉烛夜游”被翻译为“手持灯笼夜游”,虽然“秉烛”确实是指手持灯笼,但“夜游”应指夜晚游玩,而非“手持灯笼”的动作。

4. “良有以也”被翻译为“确实有原因”,实际上“良有以也”表示有很好的理由或原因。

5. “阳春召我以烟景”被翻译为“春天用烟雾般的景色召唤我”,这里的“烟景”应指春天的景色,而非“烟雾般的景色”。

6. “大块假我以文章”被翻译为“大自然赋予我文章的灵感”,实际上“大块”指大自然,“假”是给予的意思,“文章”在此指文采。

7. “群季俊秀”被翻译为“众兄弟们都很英俊”,这里的“群季”指的是众兄弟,而非“英俊”。

8.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被翻译为“我们这些人吟咏歌唱,却只有康乐一人感到惭愧”,实际上“独惭康乐”表示只有康乐一人感到自豪。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翻译文言文,犹如破译密码,需具备深厚之古文功底与严谨之翻译态度。

然世人于翻译文言文时,往往犯下诸多错误,以下列举数种常见之误,以供借鉴。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字一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

然翻译时,若不细究字义,而仅凭表面意思,则易犯望文生义之误。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出来,却比蓝色更胜一筹。

”则失之偏颇。

实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指后生可畏,后辈超越前辈。

翻译时应译为:“青色虽源于蓝色,却更胜一筹。

”二、曲解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需根据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若忽视语境,曲解词义,则易犯此类错误。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若将“礼轻”翻译为“礼物不贵重”,则误解了原文之意。

实际上,“礼轻”是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翻译时应译为:“千里送鹅毛,虽礼物不贵重,但情意深厚。

”三、遗漏省略文言文写作讲究简洁,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若忽略省略,则易造成意思不完整。

例如:“吾友善饮,每至酒肆,必尽兴而归。

”若将“每至酒肆”翻译为“每次去酒肆”,则遗漏了原文中的省略。

实际上,“每至酒肆”是指“每次去酒肆时”,翻译时应译为:“吾友善饮,每次去酒肆时,必尽兴而归。

”四、误用词性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语境确定其词性。

若误用词性,则易造成语义不通。

例如:“闻君远行,吾甚忧之。

”若将“忧”翻译为“担心”,则误用了词性。

实际上,“忧”在此处为动词,表示“为……而忧虑”。

翻译时应译为:“闻君远行,我为君忧虑。

”五、生搬硬套翻译文言文时,若生搬硬套现代汉语表达,则易造成语言生硬,失去古文韵味。

例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若将“如梭”翻译为“像梭子一样”,则生搬硬套。

实际上,“如梭”是指日月运行迅速,翻译时应译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易犯之误繁多,翻译者需具备严谨之态度,细心揣摩,才能准确传达古文之意。

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
分析:“惟仁是亲”是倒装句,“只是 亲近……”。“是”提宾的标志。
5.不通语法。古汉语中时常有词类活用 现象,如若不慎加审视,就会有误译的可能。 例如: [原文][原文]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错译]刘备、周瑜水军、陆军一齐前进…
[分析]古代只有左、中、右三军或步、车
骑三种兵种,而没有现在的“水军、陆军”
看看第下列翻译句子省略了什么?
•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他们) • 3、使客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 惟仁是亲。 (他们)
4、句式没有翻译出来。
• 3、使客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 惟仁是亲。 译文: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房子 里,耕种自己的田地,无论是变新还是变 旧了,只有仁义慈爱才是最亲的。
1、单音节没有变双音节词。 (1)将奈其士众何? 翻译:我该怎样对待大家呢? 将军打算如何对待这些士兵呢?
×
正确:对那些人士、民众怎么办呢?
士众=人士、民众
2.不明古义。古 [错译]像咸刈一样把敌人杀死,让他们没 有生存的余地。
文言文翻译中
常见的错误:
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
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 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 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 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 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 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 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 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 “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 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 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 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一 试 身 手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文言文翻译是许多考生的痛点,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大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希望能帮到您!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

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

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

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

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

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

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012年高考〃湖南卷)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

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2012年高考〃广东卷)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

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让”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

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加一些内容。

否则,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造成失误。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
译成:王公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这样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语句翻译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努力避免以上失误,提高得分完全是有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