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者胡适是怎样被卷入政治旋涡的?》一文的看法
对胡适文章的看法
对胡适文章的看法
胡适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两代文化的发展。
他的文章注重文学的精神,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上引起重视的好文章。
胡适的文章多以社会议题为主,他的文章给予了社会动荡时期的批判,展示出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关注,他提出了“仁爱”精神,强调了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胡适用了传统文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把自身经历和思考都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胡适的文章不仅触及的是政治,而且还触及了个人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大量表达他对家乡风景、友情和爱情的情感。
他的文章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他在文章中总结了人生的真谛,他透过文章对人们作出深刻的思考。
此外,胡适的文章也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他在文章中多次引用儒家论述,展示了当时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劝诫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胡适的文章虽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却把读者带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高度,这些文章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它蕴含着胡适作为一个智者的智慧,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宽广的人文知识,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意义,以此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发挥出历史更长远的价值。
- 1 -。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
就是在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有人请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个强大的反对党,来建立一个更民主的“国家”时,胡适也是说,我年轻是无心政治,也没有组织政党,现在更不会了。
不知胡适先生是不想,还是“蒋总统”不同意。
胡适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热衷政治,可他的一生始终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
胡适在学术上绝对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绝对是里程碑的著作,即使在大陆被封杀,他的这部书依然在历史课本上有一席之地。
可是他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我怎么总感觉他是,不能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他到死都是不觉的。
他在美国多年,推崇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
可是当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他也没说什么啊。
在他的意识里,国民党政府是正统的政府,那么政府说谁是贼,谁就是贼了。
胡适认为,组织政党,你当然可以了。
但是你不能有武装。
可是你这有武装的政党实在是让人指望不上啊。
我们和你合作,你却残酷的镇压。
日本打进来了,你却“壤内必先安外”。
胡适在政治上很有攀附蒋介石的嫌疑。
蒋介石让你闭嘴,你就会“为了缓和压力”闭嘴。
但当你的好朋友陈独秀被抓时,老蒋也没给你面子,放了他啊。
最多就是让你探望探望。
在政治上,我认为蒋介石比胡适强不知多少倍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
而我们胡适先生这时的民族精神来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你张学良居然发动兵变,如果蒋委员长有什么闪失,你就是民族的罪人。
当然,国民党高兴了,胡适是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
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好几会,于是他这篇文章就被国民党飞机空撒在西安上空。
可是胡适先生,你过得是很舒服,但难道你没看到东北三省的人们是怎么在水生火热中挣扎的吗?而且张学良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每个正常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想法------打日本人,打侵略者。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在大陆已被毛泽东定位蒋介石的头号帮凶。
今天该怎样读胡适的文章
今天该怎样读胡适的文章文章摘要:是“三家五最”,而胡适比较萧条,1950年,周扬称胡适为“最狡猾、最不可调和的敌人”,由此开启了对胡适只有批判,没有研究的格局.用今天的眼光看,鲁迅思想可以被误用,而胡适思想很难被误用,因为他强调怀疑、不相信、实践检验真理,这当然不……“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这是毛子水先生为胡适撰写的墓志铭中的内容,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堪称巨擘,他的理性、客观、冷静、宽容等,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然而,胡适也是一位承受了太多误会与扭曲的人.在大陆,他曾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总代表,被认为是蒋政府的御用文人和走狗;而在台湾,蒋介石在日记中却写下“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适等,无道义,无人格,只卖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达其私欲,对国家前途与事实概置不顾,令人悲叹……”胡适是一个不识相且不为时所用的人,也许恰恰如此,方显现其思想的价值.然而,该怎样解读胡适,至今各方争讼不休.《光焰不息: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即将问世,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视了胡适先生的精神世界,《北京晨报》特邀请本书作者、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周质平先生予以深入解读.谈胡适无法离开鲁迅胡适与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双峰并峙,谈鲁必谈胡,谈胡必谈鲁,两者角度不同,鲁迅比较感性,主要透过文学的渠道批评传统,而胡适比较理性,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反思,在我看来,胡适的批评更直接.遗憾的是,人们把他们有意识地对立了起来,一个代表正面,一个代表负面.表面看,鲁迅非常光彩,是“三家五最”,而胡适比较萧条,1950年,周扬称胡适为“最狡猾、最不可调和的敌人”,由此开启了对胡适只有批判,没有研究的格局.用今天的眼光看,鲁迅思想可以被误用,而胡适思想很难被误用,因为他强调怀疑、不相信、实践检验真理,这当然不讨喜欢,但也是他更高明的地方.林语堂曾有一个客观评价,他认为1930年后,鲁迅先生从领导群众走向了被群众领导,有些身不由己,对此,鲁迅在给周扬的信中,也表示过很后悔.胡适不是蒋介石的走狗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公开,许多误会不攻自破,事实证明,蒋介石也无法利用胡适,胡适并不是他的御用文人.胡适先生去世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反攻大陆”最大的绊脚石终于被搬掉了,言语颇为不恭,毫无怀念、尊崇之意.蒋的日记中,多次对胡适进行挖苦和嘲讽,比如:“今天在中央研究院听胡适就职典礼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说是求全之毁,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经验.而我轻交过誉,待人过厚,反为人所轻侮,应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态已深,不久于人世为虑也.”再比如:“胡适今日之所为,亦几乎等于此矣,殊所不料也.总之,政客既要做官,又要讨钱,而特别要以‘独立学者’身份标榜其清廉不苟之态度.甚叹士风堕落,人心卑污……今日更感蔡先生之不可得矣.”类似的谩骂,比比皆是.不幸生在激进的时代胡适受轻视,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在当时,偏激、激进更有工具价值.上世纪的中国灾难深重,救亡压力太大,启蒙屡屡被中断.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整个民族都想走捷径,思想越激进,就越容易被认同.以语文改革为例,当时人们将国家落后的责任推到文字身上,瞿秋白、傅斯年、钱玄同都激烈主张汉字拉丁化,鲁迅先生去世前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今天看,这些主张未免偏激,但在当时却很能迎合大众的心理.大家都激进,就会产生误读,鲁迅先生也无法幸免.今天看,其实不能只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鲁迅的创作,这就把他的创作讲小了、讲窄了,鲁迅对下层民众有同情的一面,但也有嘲讽、轻视的一面,他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国民性的揭示,这是他最深刻的部分,但这一部分实用性不那么强,没法转化成服务工具,反而被长期忽略.最早洞悉绝对平等的危险激进的心态,导致了对片面平等的追捧.比如陈独秀就主张,平等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是最早洞悉其中危险的人,他认为,失去自由的平等,没有任何意义,必然走向可怕的独裁.然而,畅言绝对平等是比较吸引人的,因为在它背后有一个理想社会的乌托邦,这对当时中国人很有诱惑力,比如世界语运动、无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曾搞得轰轰烈烈.因为那时人们所处的现实条件太差,需要有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来支撑其精神,这就造成了普遍的幻觉,希望通过革命来改变一切.胡适则强调,所谓一夜之间就能解决问题的力量,很可能是最独裁、最血腥的力量,应从一点一滴改良,追求一尺一寸的进步.中国人的温和改良之路在现代史上,胡适具有典范意义,代表了温和的改良主义.回过头来看,现代中国的进步,往往是改良主义.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和胡适的“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试金石”,在主旨上非常接近.从激进的乌托邦走向现实的改良主义,胡适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后来的几十年,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走出主义的梦魇时,才真正理解了胡适当初的警告.胡适研究才刚刚开始胡适研究今天已成显学,相关成果非常多,但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大陆目前依然没有出版胡适的全部作品,许多材料大家还没研究过.比如胡适的英文写作,在他的一生创作中非常重要,他1938年到美国当大使,直到1946年才回国,1948年至1958年,他漂泊海外,前后加起来将近20年,可关注这方面材料的学者还不太多.英语写作中的胡适与汉语写作中的胡适有一定区别,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胡适用汉语写作时往往是毫不留情地批评,认为百事不如人,唯有好好学习,但在英文写作时,却有很多回护、辩解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胡适是民族主义者,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在争取民族利益方面,胡适做出过很大贡献.胡适思想不落伍改革开放后,胡适作品大量出版,但序言中往往会称他“思想上落伍,学术上进步”,这几乎成了共识.其实,这个说法不公允,用今天的眼光看,胡适学术上的贡献有些已经落伍,但他思想上有些东西依然有价值.如果说鲁迅是兴奋剂的话,胡适就是清凉散,他的理性、温和、渐进,能让人们的头脑冷静下来.胡适最大的贡献,在于清晰地勾画出了国家与政府的分野,从东汉的太学生,到北宋的太学生救国运动,再到明末复社、清代的公车上书,乃至“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有着自身的传统与边界,这些梳理,在今天依然有价值.很多人认为胡适在学术上贡献不大,其实不然,他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是无数领域的开山鼻祖,后人在他的基础上有了更好的成绩,但不能因此抹杀他开宗立派的贡献.珍重胡适留下的一个民族走向未来要靠传统,今天大陆复兴传统的声音也很响亮,但传统并不是回到古代,在中国现代化之路上,我们同样有自己的传统,比如从梁启超到严复,再到胡适,这个自由主义的传统就值得我们珍重,与其追寻虚无缥缈的古代传统,不如挖掘、整理与弘扬最贴近的传统.事实上,我们对胡适的了解还不到位,很多人认为胡适浅,但要看到,他是深入浅出之浅,而非浅薄之浅,浅是胡适的力量所在,因为他打通了学者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区隔.相比之下,陈寅恪、钱穆等大师都打不通这个区隔,所以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很小,只能滞留在小圈子中.。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作者:刘培强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胡适在回国并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这样“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少见到的。
伴随着他的“暴得大名”的是“批胡”或“反胡”的言论,这一现象在他生前与死后都没有停止过。
不管是“拥胡”也好,“反胡”也好,后生的我们已无法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去揭开每一个疑问。
但我们不能像周明之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时不把我们想当然的道德观,强加之于古人,定他们的罪。
近几十年来,更无时不以盲目的政治教条,作为判刑和褒扬的尺度。
……我们为民族社会所留下的,几乎都是自我贬抑的集体记忆而已。
”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平和的心态。
不管胡适的功大于过也好,还是过大于功也好,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都是无法磨灭的,本文便通过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试图找回一个真实的胡适。
一、提倡白话文如前文所述,白话文的提倡与顺利实施使胡适在学术思想史上名声大噪。
但白话文的使用对中国思想、社会和文化具有更大更为深远的影响。
周策纵在《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一文中说:“从五四时代起,白话文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
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绝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这无疑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
”由提倡白话文而带来的一场文化革命,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象征性重建。
胡适把林纾所鄙视的“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提升到“国语”的地位,打倒了文言的权威,实际上也就夷平了操纵着书写特权的士大夫阶级。
这也正是格里德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指出的:“这种书面语言,与其他任何制度一样,维护了传统中国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界限。
……这场文学革命的目标就远远超出了对一种文学风格的破坏。
这场革命的反对者所保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解读胡适
解读胡适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3年第07期导语: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论述、书信、日记;他是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伟大人物;做学问方面,他提出了“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的观点;做人方面,他则提出“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的见解;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他,就是胡适。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的世界,去领略胡适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胡适·傲岸风骨】胡适的选择□萧三匝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拥抱还是抵制?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在专制社会,知识分子只能是依附者;在民主社会,知识分子已经走下圣坛,拥抱还是抵制权力成了一个伪问题。
最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转型社会的知识分子。
鲁迅的选择是跟当局对着干,直到死,他还“一个都不宽恕”。
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批判大于建设,他深刻但不明晰,他并没有给混沌的时代指明方向。
蒋廷黻、翁文灏的选择是加入政府,改造政府。
在他们这些“好政府主义”的实践者看来,与其痛恨黑暗、批判黑暗,不如冲进黑暗,做一个燃灯者。
这些人善良、热忱、能干、不同流合污,但“好政府主义”的幼稚注定了他们试图改造政府的努力终将失败。
胡适的选择却很特别,他在大方向上不反对国民党政权,但他终生不愿当官,他看重的是知识分子独立发表见解的权利。
他宁愿“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而拒绝加入政府。
他有意识地承担起了启蒙思想家的责任。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一再拒绝最高当局的延揽是需要勇气的。
要知道,早在1933年,汪精卫就曾邀请胡适出任教育部部长;1947年到1948年,蒋介石先是邀请胡适出任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后又邀请他参加总统竞选或出任行政院院长,但都被他婉拒了。
试问,有几个读书人能顶得住如此诱惑?胡适的选择被政治反对派解释为“小骂大帮忙”。
但何为“小骂”?胡适在1929年国民党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接连批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称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叶楚伧是“反动分子”,惹得国民党上下一片讨伐,教育部部长还下达了对他的警告令,这是“小骂”吗?1953年到1954年,胡适不断发表文章向政府争取言论自由,以至于后来蒋经国控制的“国防部总政治部”印发了《向毒素思想总攻击》的小册子,诋毁胡适是共产党的“帮凶”,这是“小骂”的结果吗?1960年,《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以“涉嫌叛乱罪”被台湾当局逮捕当天,胡适就直言当局此举“恐将腾笑世界”,这又是“小骂”吗?胡适是官宦人家出身,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他也不是没有过丝毫纠结,但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人生定位?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是自由主义的信徒。
读鲁迅胡适个人传记有感而作
读鲁迅胡适有感而作这几天偷空看了几本闲书。
一直都想看看关于胡适胡博士的东东,以前只知道他搞那个白话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么顺畅自由的文字,那些之乎者也真的是很落后的!我们要想向前发展,首先要革新文学思想,而文学之根源在于文字!胡适对文字的理解是:死的语言要用活的文字表现出来!大家有没有觉得那些之乎者也的古文是不是生硬难懂,我想说的是理解还是其次的,给我主要的一种感觉是古文很博大精深,意味深远!有时又觉得太矫揉造作了,文字没有发挥的余地!我喜欢古文,喜欢它的生硬,博大精深!但是它现在已经是被历史淘汰掉了的产物,确实,历史在进步,落后就要被改进,落后就要遭淘汰!现在也有人说什么提倡文言文,甚至有个云南的某大学教授说提倡文言文等级考试,就像英语等级考试一样。
他的出发点是很对的,就是他感觉现代社会被西化的东西太多,他是从保护千年中华文化角度出发考虑。
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但是面对文化的损失到目前还没有谁有很好的办法,我的态度是老子的无为思想,任其放任的态度,不是还有很多的中文系的教师、学生钟情它吗?像我这样爱好它的人也不少啊!给我的感觉只能一言以蔽之:食之有点味,弃之很可惜!很显然胡博士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革新的!以前是在历史课上听老师介绍的胡适,因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比较敬佩胡适吧,把他评价的很高,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评价,而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适在中国大陆甚至海外台湾很多的地方大部分是批判他这个人的。
当然我认为敬佩胡适这个人的人应该都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我认为这些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文学态度是很公正的,他们的心灵才是真正自由的!现在下面的就是鄙人的对胡适和鲁迅的一点鄙见:在说胡适之前我先谈论一个人,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他就是大师李敖!要谈论胡适和鲁迅的话,必要先从他谈起!因为他赞过胡适批过鲁迅,还算公正吧!我看过李敖的文章,也听说了不少关于他的言行的事情,给我的感觉是他这个人很聪明的,真的,过于的聪明让我都有点佩服他了!他针对政府的腐败、不公正、不民主,他拿起笔来斗,通过舆论弹劾政府。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作者胡適,字適之,提倡文學改良的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方面有深入研究。
本書集合了胡適先生的演講、信件、發表於雜誌中的文章等等,從五個方面--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青年與讀書、科學的人生觀、問題與主義、整理國故與全盤西化介紹了與當時內外交困的社會環境下息息相關的一些問題,現在看來也依然值得當代大學生的思考。
我想就讀後感觸頗深的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首先,就讀書本身而言,書中就專有一部分提及。
胡適先生答清華學校胡君敦元等四人,為將往外國留學的少年所擬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叫我們羞愧,儘管也有人主張先生要求過高已經超過普通非專業學生的接受範圍,但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我們連國學的皮毛都算不上接觸過,又怎能有足夠的民族自信心呢?當然,讀書也不能一味的趨於功利性,讀書本身就是一件愉悅之事,把讀書當成任務甚至負擔,讀書就顯得不那麼美好單純了。
作者對於為什麼讀書有自己富於經驗的深刻理解:讀書便是接受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的記錄;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讀更多書;讀書能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對環境,並獲得思想的來源。
讀書時我們還得有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驗證,對既有知識的批判理解是活躍思維的絕佳途徑,順民和奴隸不能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擴展到充滿朝氣的青年人的思想活動中。
書中《信心與反省》一篇我有一些感觸。
作者對壽山先生《我們要有信心》中提出的中華民族還是有生存權的這一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認為中國的固有文化並不如壽山先生所說太過豐富,我們缺少近代的科學文化、工業文化,而我們所獨有的--駢文、律詩、八股、小腳、太監、姨太太、貞節牌坊……卻都是落後於西方使我們抬不起頭的文物制度。
我想,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應該是從文藝復興後發生的巨大轉變。
古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思潮使西方將眼光關注到具有張力,更加世俗化的物件以至於擴展到科學領域,創造了更符合人的發展與利益化所需求的工具、技術等等。
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
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要说起改革,首先想到的三个层面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要论难度,经济最易,文化次之,政治确是最难的。
若是能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政治改革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大臣纷纷投身洋务,力求富国强兵,说起来这算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吧,虽然并没有抵挡住外国入侵的脚步,但算是开了实业之先河。
待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废除科举,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算是拉开大幕。
我很早就知道胡适这个人,在历史教科书里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除此之外,我对他知之甚少,偶然一个机会,听说他在台湾被称作是二十世纪最聪明的人,便发了心思想去了解一下这个人,《舍我其谁:胡适》这本书是美国江成勇博士写的一本胡适的传记,我读的这一本写的是从1891年胡适出生到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经历。
书还没有读完,但也有几分感触,尤其看到中国发展了一百年有些当年的弊病人就没有解决,不免有些忧国,但想想虽然路途坎坷,但前途总是光明向上的,心中便安慰了许多。
胡适十四岁便离开了安徽的家乡,只身来到上海进了新学堂,一个人的成功跟他的努力和天分是分不开的,有天才而不努力不行,没有天才只努力不行,没有天才又不努力那就更糟。
胡适早年在上海学习的经历给我留下印象颇深,他常常读书至深夜,在卡片纸上写下某某日购得书多少卷,限几日读完,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以此勉励自己。
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就这样向着茫茫的人还里去寻求我的教育和生活,一个孩子,所有赖以防身的就只有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这段话读来让人颇受感动,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了求学背井离乡,想来要有多大的勇气呢。
“一点点用功的习惯,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在那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代又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呀,我也把这两句拿来做了座右铭,对一个现代人来说,用功与怀疑哪有那么容易做到,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接受书本,媒体,还有长者们的观点言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们甚至对最基本的中华名族的历史都知之甚少,又怎么能去怀疑,去创造呢?说到胡适的怀疑精神,早年的胡适可算是一个革命分子了,胡适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念书,却一张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都跟他不甘忍气吞声,敢为人先的气度导致的,从梅溪退学是因为写信骂了上海的道台,从澄衷退学是因为带领学生霸操罢课。
读《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2019年文档
读《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这篇文章是我对那个特殊的年代,对那一批爱国,有思想,有个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缅怀。
政史不分家,对于历史的了解,对于历史阶段上的各种政治思想的了解,传承下来的不一定是能解决当前问题的学术思想,而是一种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责任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中国人伟大精神的传承。
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的,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胡适是一个中心人物。
他在学术研究上,政治思想上,社会改革上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胡适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的青年人,可以说他像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一言一行都足以形成一股潮流。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了全面的论述胡适这个人,让读者对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首先将胡适与同时代的有影响力的但是个性不同的几个人物进行比较,其次作者也谈论了自己对胡适的文学作品、他的政治思想以及还原了他在社会生活更真实的面貌,他对于亲情、爱情的观念。
透过这本书,胡适不再是以前教科书上用几个词简单的概括的一个人,他不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是一个资本主义改良派,他变的更加的丰满,他的人格充满魅力,在他的身上充斥着新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印记。
虽然这本书可能带有作者他自身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对于胡适本人的还原是比较真实的,而且作者本人对于这一段时期的研究很是深厚,所以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作者分别将胡适与鲁迅、冯友兰、赵元任、梁漱溟和钱玄同作了比较,主要是从学术,为人,个人政治立场观点等角度进行阐述。
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也会有联系、交情或者是对彼此的评价,所以作者也算是对那一段历史进行了还原,给读者鲜活地展现了那一批学者的真实状态。
在我看来作者每节都将胡适与一人进行比较论述是有他独到的用意的,在他挑选的与胡适进行比较的人,都与胡适有一定的瓜葛,要么在性格要么在学术观点要么在政治立场上能够与胡适有一定差别的,我认为这种写作手法非常好,每个章节看似是作者的无心安排,却在对比中一一凸显了胡适的个人特点。
胡适的哲理散文赏析
胡适的哲理散文赏析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胡适的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赏。
胡适的哲理散文:从大海沉船上救出自己当五月七日北京学生包围章士钊宅,警察拘捕学生的事件发生以后,北京各学校的学生团体即有罢课的提议。
有些学校的学生因为北大学生会不曾参加五七的事,竟在北大第一院前辱骂北大学生不爱国。
北大学生也有很愤激的,有些人竟贴出布告攻击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媚章媚外。
然而几日之内,北大学生会举行总投票表决罢课问题,共投一千一百多票。
反对罢课者八百余票,这件事真使一班留心教育问题的人心里欢喜。
可喜的不在罢课案的被否决,而在一、投票之多,二、手续的有秩序,三、学生态度的镇静。
我的朋友高梦旦在上海读了这段新闻,写了一封长信给我,讨论此事,说,这样做去,便是在求学的范围以内做救国的事业,可算是在近年学生运动史上开一个新纪元。
——只可惜我还没有回高先生的信,上海五卅的事件已发生了,前二十天的秩序与镇静都无法维持了。
于是六月三日以后,全国学校遂都罢课了。
这也是很自然的。
在这个时候,国事糟到这步田地,外间的刺激这么强:上海的事件未了,汉口的事件又来了,接着广州,南京的事件又来了:在这个时候,许多中年以上的人尚且忍耐不住,许多六十老翁尚且要出来慷慨激昂地主张宣战,何况这无数的少年男女学生呢?我们观察这七年来的“学潮”,不能不算民国八年的五四事件与今年的五卅事件为最有价值。
这两次都不是有什么作用,事前预备好了然后发动的;这两次都只是一般青年学生的爱国血诚,遇着国家的大耻辱,自然爆发,纯然是烂漫的天真,不顾利害地干将去,这种“无所为而为”的表示是真实的,可敬爱的。
许多学生都是不愿意牺牲求学的时间的;只因为临时发生的问题太大了,刺激太强烈了,爱国的感情一时迸发,所以什么都顾不得了:功课也不顾了,秩序也不顾了,辛苦也不顾了。
浅析胡适政治伦理思想
浅析胡适政治伦理思想胡适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用实用主义改善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家庭伦理。
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比较全面地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产积极伦理思想趋于完善的标志。
以追求个人权利自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是其改革思想的重点,也是我们研究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切入点。
标签:实用主义;民主宪政;权利自由一、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改良胡适继承了杜威实用主义方法论,并简化成“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十字箴言”在其政治生活上的体现就是实行“宪政”的“好政府”的政治改良主张。
胡适认为:“好政府主义,既不把政府看作神权的,亦不把政府看作绝对的有害无利的,只把政府看作工具,故亦谓之工具的政府观。
”[1]257此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是把“好政府”作为一个假设,作为有待检验的工具。
那何为好政府呢?需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政府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工具,政府存在是因为需要这种工具;第二,政府作为一种工具,它是有组织,有公共目的的权力;第三,这种工具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胡适还认为我们可以从“好政府”中得到三个益处:“政府”不过是人们用来自治的“工具”,完全应该成为公共利益及幸福的一种“工具”,能满足“公共”的需要,为“公共”谋利益,这就是“好政府”,反之,“不能为所应为,或为所不应为的,就是坏政府”[1]260;可使得到民治,我们做主人的人民,政府正是为我们大多数人设立的,应该好好看守政府,如若放任政府,这种“工具”必然要作怪,这便是民主政治之浅论;可得到革命,政府是应用的“工具”,不能适应要求就要更换,改成“好政府”这就是浅显的革命道理。
以上三条就是胡适“好政府”的完整阐述。
最后,胡适还提出了“好政府”的实行,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首先要明确“好政府”实行的必要性,它是人们系统学习、正常生活、经济发展的保障;其次,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便于实行;最后就是需要“好人”的配合,组织有目标的运动,并为之奋斗。
反政治的自由主义——从胡适的宪政思想反省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反政治的自由主义——从胡适的宪政思想反省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反政治的自由主义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自由主义者既然主张自由,那么也就理所当然地反对政治和政权。
自由主义者相信自由应该是个体的终极价值,自由个体应该被允许自主决定其行为。
但是,在一国之内,这种反政治观点对于宪政主义则是不可行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推崇宪政主义也并非没有缺陷。
本文将从胡适的宪政思想反省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其缺陷所在。
1. 制度的难以实现。
宪政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强调权力制衡、人权宪法、司法独立和选举宪政等制度安排。
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画出了一个宪政想象图,有利于限制权力,创造公正和平等的机制盘。
但是,中国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制度并不一定能被真正地实现,很难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要求。
以司法独立为例,尽管《宪法》规定法官在审判中独立负责、听从法律命令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官员的影响、行贿等非法手段的出现,依然导致了司法上的不公正。
曾经在一些案件中出现过的法官包庇罪犯,甚至打压揭露违法行为的公民,都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司法独立的实际问题。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国会和行政机构的合作和权力限制等要求,制衡基本都是不完美的,使得所有权力依旧得不到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2. 民主思想的缺资。
民主思想是宪政主义的核心,同时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在实际运用中,民主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多数人并不重视政治参与。
在中国,有很多人并不具有投票的意愿或兴趣,因此即使推行了普选,可能也并不一定能够获得一定的人数。
(2)政党政治过程的纷R.H.。
尽管中国目前拥有八个参与政治的党派,但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其他政党政治的参与很难真正起到制衡和监督权力的作用。
其他政党的仅仅是在其自身的议程方面提出反对或争议。
虽然这是民主的基本要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深度相关性的掌握中,政党制度带来的局限性。
(3)政党制度的盲区。
胡适的“言论干政”
胡适的“言论干政”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1期谷小水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知识阶层已经由传统的“士”转化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后者在政治上虽居于边缘化的地位,但仍“往往以边缘的身份念念不忘于中心的任务”。
作为主要受欧美影响成长起来的现代知识精英,他们所念兹在兹的“中心的任务”是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实现。
为了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诉诸的主要方式就是言论干政。
言论干政的典型当然是知识界领袖胡适。
1932年底胡适本来受媒体之邀做中国未来的梦,但可能由于诸事牵缠,梦没有做完,所以未见刊出。
但从这个不太完整的梦境中,还是可以见出自由主义者胡适的政治追求。
胡适梦想,1948年军人还政于民,知识精英担任总统,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而其所设想的中华民国史改造史的第一时期,也大体可与孙中山建国程序中的军政和训政阶段相对应。
胡适1917年由美返国之初,有见于中国政治的黑暗,曾立下“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宏誓,希望从思想文化方面为中国政治造就革新的基础。
但现实政治的风雨不断袭来,作为青年思想领袖的胡适很难长期规避于政治之外,他与政治关系的底线慢慢由“不谈政治”、调整为“不干政治”。
应该说,胡适一生大体信守“不干政治”的原则,其参与政治的方式主要侧重于“谈”的层次。
胡适参与政治的方式选择,与其本人的认识及兴趣偏好颇为相合。
在他看来,政论家不一定非要入于政党一途,完全可以在政党之外上发挥效用。
他将政论家分为“服从政党的政论家”、“表率政党的政论家”与“监督政党的政论家”三种。
胡适认为前两种角色由于党派立场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三种则由于其“超然”的地位,只有政见,没有党见,不但可以充当党派政治的润滑剂,而且可以影响各政党政策,所以“这种独立的政论家,越多越有益,越发达越好”。
胡适终其一生扮演的就是这一角色。
就胡适谈政治的内容来看,他比较强调宪政、法治、人权与自由。
1920年发表的、被认为促成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争自由宣言》,非常直接地反映了胡适等在军阀统治之下的主体诉求。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讀胡適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適的大名如雷貫耳。
在學術上,我對胡適是及其崇拜的。
胡適回國後曾擔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說胡適每開一門課,其上課的講義就是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
這一點我是很相信的,這從他的治學態度上是可以看出來的。
胡適當時在中國學術界的朋友,筆友,隨便拿出一個到現在應該都是“國寶級”的人物吧。
那時候,貌似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有時候我在想,物以類聚,難道天才也是一樣的嗎?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詩人,宋代的詞人,明代的小說家哲學家,近現代的學者,隨便那個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
早在大學讀李健吾時,便注意到。
《懷王統照》裡說:“之後胡適還因為他翻譯錯了寫文章罵他,話很刻薄……”幾年前,買了幾本關於胡適的書,最早的就應是《中國現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裡邊有周作人、胡適、林語堂和梁實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冊,像字典一樣。
那時很看不起這種平白如話的文章,如今年齡添了幾歲,越發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貴,這才是見真性情的文字。
胡適文章的一個特點是清楚明白。
但凡講一個什麼事,都敘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你覺得沒有一絲遺憾。
《我的母親》說到上早學:“每一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從不明白她醒來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日我做錯了甚麼事,說錯了甚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
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
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丟臉,出醜。
)她說到悲哀處,往往掉下淚來。
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
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
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
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
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這段話何等細緻,完整,充實,沒有漏下一點情節,有什麼就說什麼,是怎樣樣就怎樣說,絕不隨便加以添削。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适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胡适是一直有着“讲学复议政”的计划的,有人说他的谈政治很可能因为学问做不下去了。
这一点胡适自己也有所承认,他说他一生都会在专业人士面前感到不自信。
做完《章实斋年谱》的胡适感到心累,只想开天辟地,让后来的能者做细致功夫,他自己并不想展开深入持久得研究,可见他没有太多的耐心,不是一个匠人。
不是一个匠人,有错吗?没错,但问题是他想要做到博而精,他对自己有匠心的要求。
1915年,胡适在日记中说:“吾鹜外太甚,其失在于肤浅。
今当以专一矫正之。
吾生平大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
”在其有意识的层面,他随时都在注意自己博而不精的弊病;但在其无意识层面,实际上仍偏于往博大一面发展。
其实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能够做到“博”,也是不容易的,况且像胡适这样的博还绝不肤浅,他其实大可以不用去做学问,专门作讲演,写讲稿,索性做一个只开风气不搞研究的人。
但他放不下,不甘心,又贪心。
他之所以在学问和从政两方面徘徊,归根结底还是从小的人设太高,导致了他的不愿意让任何一方的人失望,于是就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一会儿率性而为,体现他的本我;不一会儿又觉得欠妥,要收敛要谨慎,他的超我定得太高,时常压得他内心紧张。
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啊!我甚至怀疑他的所谓“率性”也是装出来的,为了迎合某些人对他的这一块的期待。
人设的压力,来自小时候的一个外号----糜先生。
他得了这个外号,就像是被捆绑了一样,言行举止都要维护这一公众形象,说得粗糙一点,就是他必须要装一装,这一装,就是一辈子。
后来有一次,他在跟小伙伴们玩砸铜钱的游戏,被一个大叔看见了,就笑他说:“哎呀呀,糜先生也玩这个呀?”小胡适当即把脸一红,从此再也不同小朋友完了,因为他对于自己所要扮演的历史角色早有自觉,这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他从这一刻起就开始准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 ,副标题 。胡适一生好交友 , 各 界 朋 友 众 多 ,而 “ 与政 要 们 的交
少地方 ,令人不敢苟 同。
一
其次 , “ 被卷入 ”。通篇 文章 ,大 往 ” 的昌 标 题 ,作 为 本文 论据 作 用之 0
磺 、兵器 、铜等违 禁物 资 ,以及生丝 、 茶叶 ,还有景德镇 的瓷器 等 ,长途贩运
贸 易行 为 中既 有 “ ”的 成分 ,又有 徽歙 ,人海而贸 夷 ,差强 赀用”。 ( 商 参
“ 寇”的性质了 。这些以东南沿海 为跳 见方利 山 《 明清 徽商在粤闽 》) 只是从
1 趋衰微 , 规模及 声势 到 了 日本 、东 南亚以及非洲 、欧洲等国 板走 向海洋 的徽 州 海 商 ,仿效 西 方海 此 以后海商贸易 日 家 。最 早 在 江浙 东 南沿 海地 带从 事 走 商 ,制造大舰 ,配备武装 ,称雄东 亚海 均大不如前了。 私 贸 易 的歙 县人 有许 辰 江 、许 本 善等 域 ,并 建 立贸 易基 地 ,建 立 商业 殖民
由于 茶叶 外销 量 增加 ,由赣 江溯 路线既费时又费力 ,于是许多徽州商人
“ 夹带货物私卖 ”,于嘉庆二十二年下
就 开始 了 与外 国蕃 舶 的海 上 贸易 活动 许栋和 老三许楠 海上通商到了大宜 ,也 流而上 ,越大庾岭 ,南入广东这条运输 易 ,不幸病疽 ,同舟 的人弃之 穷岛 ,差 即马来西亚的马 六甲。稍 后 ,老大许松 改 由海道贩运茶叶 。清政府为防止商人
一
出洋 贩运 ” 。 但是 有的徽 宁西门 的汪洪 ,则 “ 业鹾 于海 上 ,积帛 活动区域以东南沿海为主 ,他们控制了 令 ,禁止 “ 赢金 ,至累百万 ,而未 以为 富” 。 ( 均 整 个马六甲海峡的贸易 ,当时明朝廷曾 商 还是 继续 冒险越 海 贸易 。如 清 代歙 年三 十 ,航 海贩 见方 利山 《 明清 徽商在粤闽 》) 见其 经称 许 氏海 商集 团为 “ 上寇 最 称强 县 北岸 人 吴肇 福 , “ 可 海
表了李 仲谋 先生 《 学者胡适是怎样被卷 是治学 的,政治上 的事情应该 少掺和 ,
载 ,来说 明胡适 “ 向了从政 的道路 , 走
治就都是他 的不对了 。 “ 学者 ”二 字就 避 之 不 及 。
愈陷愈深 ,愈走愈远 ,被卷进 了政 治游 将 一生致力于追求民主科学思想政治 的
、
标 题
量 引经据典 ,已将 “ 学者”胡适刻画成 外 ,还有一个便是将胡适被动卷入政治
一
文 章 正 标 题 为 “ 者 胡 适 是 怎 样被 学
个善于钻营 、工于心计而又 目光短浅 的 观点 ,在 不 经意 间转 向了 与政 要 的 “ 有来有往 ” ,从而使人 感到胡适 的政 文章通过标题 的三个措辞 ,把整篇
强调胡适 “ 学者 ”身份 ,在论 点上就 紧 治 前途谋 求出路 ,形成 一场轰轰烈烈的 而独善其身呢?在 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 爱国运动中 ,谁又没有 “ 被卷入政治漩
“ 蕃” ,这一记载 ,说明徽商在 明前期 年 ),歙 县许村许 氏四兄弟中间的老二 了 。明 代休 宁 赵贾 ,和人 一起 出海 贸 就 是今 天的泰国北大年 ,以及满刺加 , 点送命 ,结果得一僧搭救而 还。而休 和 老四许 梓接踵而至 。许 氏海商集 团的
海上贸易已有相 当规模 。 品 ,规模最大 的要数歙县许 氏兄弟 、汪
者”。嘉靖 中后期 “ 推汪直为最雄 ,徐 茶归 ,积 有赢余 ” 。 歙北 许村许 氏宗 族许 宙 从 事海 外贸 易 , “ 航大 海 ,架
在 与 明朝 廷 的对抗 中 ,他 们 海上
徽Il 通 过海 上运 输 来贩 运 商 惟 学 、徐海次之”。 、商人 I '
舒 的语言 ,开宗明义 , 是 “ 就 学者”胡 政 要们打得 火热 ,积极投身宦海而乐此
适 “ 被卷入 ”了政治 “ 漩涡 ” ,而论 据 不疲 。
பைடு நூலகம்
则是胡适与政要们 的交往
再次 , “ 治 漩 涡 ” 。在 2 世 纪 么 能在 “ 政 0 与政 要们 的交往 ” 中 , “ 被
首先 , “ 学者胡适 ” 。 撇开胡适 初 ,中国政 治社 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 的哲学家 、政论家 、思想家 的身份 ,仅 大量 学者 、政 治家 、革命家为 中国的政 紧抓住读者心理 。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普 政 治改 革运 动。这 些人为民族 之解放 、
● 径 舟
《 徽州社 会科 学 》2 1年 第4 00 期发 遍 的传统基本观念里面 , “ 学者 ”应该 为中华 之崛起而积极 参与的政 治大讨论
的爱 国运动 ,文章认 为这 是一场 “ 政治 入 政治旋 涡 的? 》一文 , 引述大 量记 无论是主动投身政治还是 “ ”卷入政 漩涡 ” ,漩 涡总是让 人望而生畏 ,唯恐 被
事实是胡适推崇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省自治的联邦制当时很多学者都支持胡适推行的省自治的联邦制连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里也高唱湖南独立主张中国应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行省三特区两藩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个国
曩 t l lL l ■ 置
徽 学春秋
2 0 1
对《 学者胡适是怎样被卷入政治旋涡的?》一文的看法
卷入政治旋涡 的?” ,副标题 为 “ 胡适 的政 治投机 客。不是 “ 被卷入” ,而是
与政要们 的交往 ”。用了看 上去十分平
“ 学者”胡 适忝 着脸 四处跑官要官 ,与 治投机者面貌。 文章定性了——胡适身为 “ 学者” ,怎
卷入”了 “ 政治漩涡 ”呢 ?试 问谁能在 “ 与政要们 的交往 ”中,闭口不谈政治
( ) 驾 沧江 , 优游 自得 , 而膏沃充腴 ,
直和徐海 。在明代 禁海政 策下 ,他 们通 贸易的性质 已经不同于经营于其他领域 铿锵金 贝,诚 古逸民 中之 良贾 也”。福
J 商人了。武装走私 ,使得他们 的 建 “ J 、 安平一镇尽海头 ,经 商行 贾 ,力于 过 海 上武 装 ,走私 贸 易 ,将 中国 的硫 的徽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