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_2010年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谢树成(2)
植硅体Word免费范文精选
——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Circular Economy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吴俣 11300740030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的介绍植硅体对硅的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意义植硅体态碳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的介绍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的定义定义:植硅体又名植硅石、植物蛋白石,是高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依靠根系吸收土壤中可溶性的单硅酸,在叶片的蒸腾等作用下,沉淀在植物细胞壁、内腔和细胞壁间的固体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颗粒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的形态与基本化学组成特征不同的细胞形成的植硅体形态也大不相同。
植硅体的大小多在 2 ~ 2000μm 之间,绝大部分在 20 ~ 200μm 之间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的形态与基本化学组成特征植硅石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67%~95%)、水(1%~12%)和有机碳(0.1%~6%);并含有少量微量元素Na,K,Ca, Fe,Al,Ti等光学上植硅体为各向同性,非晶质。
在透射光下从无色、淡红色、棕色到黑色均有,但最常见的是淡红色。
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硅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中量元素,植物中90%以上的硅都在植硅体中。
“骨骼”——增强了植物组织细胞的硬度和耐压能力,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良好的透光性和散射能力——增强了植物对光的拦截效率和抗旱能力,进而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较多的几种植物水稻竹羊草小麦植硅体——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植硅体对硅的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意义——对陆地硅、碳循环的影响陆地生物硅(BSi)库在稳态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成 4 个 Si 库:①岩石( 风化层)Si 库; ②土壤 Si 库,包括土壤生物源组分(SBSi) 、风化—成土源组分( MSi) 和土壤水中溶解可交换的生物源组分和风化源组分( DSi) ;③活植物生物量 Si( BSi) 库;④河流Si 库,包括 DSi、MSi 和 BSi 三组分。
深穿透地球化学 地球物质学专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泵压效应主要是注意到大气圈、地球内动 泵压效应 力、天体作用的影响, 新近提出的气压泵、 地震泵和陆上“潮汐泵”等泵压效应机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选择性提取技术的探讨
在使用选择性提取技术的过程中, 常常要涉 及提取技术和目标矿物、采样深度的确定, 以及提取过程的控制等关键问题。对这些 关键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该类技术的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例如前苏联Yu S. Ryss 等发展的CHIM 方法 (电地球化学方法)认为人工电场是驱使 金属从深部达于地表的主要动力,为加大探 测深度,他们使用装在汽车上的大功率电源 加拿大I. R. Clark 等发展的酶提取方法的理 论基础是地下水与自然电化学作用。 澳大利亚的MMI 方法,他们认为在澳大利亚 深风化过程中产生活动态金属离子由气体 作用向上迁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自然界的矿物比较复杂, 水溶性含量较多, 单一矿物相的选择性提取几乎不太可能。 所以, 目标矿物和提取剂的选择仍然是该类 技术方法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不同学者和 公司近几年也都相继提出了针对某种矿物 或组分的提取剂, 但都处于保密试验阶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采样深度的确定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采样深度也是影响选择性提 取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专家对此做了大量的 研究。 采样深度的确定取决于研究区的景观条件和土壤 的形成过程。从一些国外矿区试点的做法来看, 与 其说是采样深度的问题, 不如说是合适的样品介质 或样品特质的选择问题。目前人们对深部元素上 向迁移机制和表生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有限, 所以合理的采样深度的确定只能通过加强地表地 质观察和大量对比实验来解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构造地球化学近十年主要进展
S u r v e y C e n t e r f o r No n — f e F r o u s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Ku n mi n g 6 5 0 0 9 3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Du r i n g t h e l a s t d e c a d e,t he t e c t o n o — c h e mi s t r y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p r e s e n t e d i n t hr e e ma i n r a n g e s ,i nc l u — d i n g t he t h e o r y,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t e r m o f t h e t e c t o n o — c h e mi c a l t he o r y,t h a t n e w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s h a v e b e e n e x p a n d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t h e d y n a mi c s o f t e c t o n i c o r e — f o r mi n g pr o c e s s e s ,s t r u c t u r a l p hy s i c a l - c he mi s t r y,
自从sorby于1863年提出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的构造地球化学萌芽思想以来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构造动力驱动流体成岩成矿和构造地球化学等学术思想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不仅形成构造形迹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构成构造体系而且还影响地球化学元素同位素的分布迁移聚集与分散并伴随成矿作用的发生和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从而有力推动了构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和找矿勘查的科技进步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对于揭示地球物质的成因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一、质谱技术的应用质谱技术是地球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传统的质谱技术主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或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进行分析。
然而,新近发展的高分辨质谱技术如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四极杆串联质谱(QqQ-MS)的引入,使得地球化学分析中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及其丰度。
此外,多重反应监测质谱(MRM-MS)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使得地球化学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微量元素和有机物。
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研究地质样品中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型同位素质谱仪的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分析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应用,使得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能够对宇宙、地球和生物系统中微量同位素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测定。
此外,辐射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组合分析也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地球化学信息,用于研究大气、海洋和岩石圈中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三、纳米技术在地球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地球化学分析也不例外。
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载体在地球化学分析中发挥作用。
通过将纳米颗粒与目标物质结合,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此外,纳米尺度的材料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地质样品中的微量元素。
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大效应使得地球化学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四、遥感技术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观测手段,可以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光谱、热红外和雷达等信息来研究地球化学问题。
近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通过分析地表反射光谱特征来定量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含量。
地球化学专业发展现状
地球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地球物质的运移转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化学作用的学科。
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认识的日益加深,地球化学专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目前地球化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专业设置和发展趋势地球化学专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最初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矿物学、岩石学等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化学专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现代分析技术、野外调查技术、数值模拟等众多领域。
目前,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有地球化学专业,并且专业设置也趋于多样化和细分化。
地球化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多学科交叉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地学知识,还需要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随着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未来地球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地球化学研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成为地球化学专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此外,模拟与计算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方向。
1.3 地球环境与资源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增加,地球化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日益向地球环境和资源研究转变。
地球化学专业将更多地关注地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探索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黄金点。
2. 就业前景与发展机会地球化学专业的发展给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丰富的发展机会。
毕业生可以在各类研究机构、高校、环保部门、矿产资源公司等单位从事地质勘探、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
此外,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3. 挑战与问题地球化学专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科研竞争激烈由于地球化学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增加,科研竞争日益激烈。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不同元素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应用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同位素分馏、同位素示踪、同位素定年等方面介绍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同位素分馏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分离的现象。
同位素分馏的研究对于地球和行星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物质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过去几十年,同位素分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同位素(如氢、氧、碳、氮等)和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钍、铅等)上。
研究表明,同位素分馏与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如同位素分馏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气和海洋中的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元素和同位素体系。
同位素示踪是利用同位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特殊性质来追踪地球系统中的物质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研究中。
近年来,同位素示踪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例如,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广泛应用于追踪水体起源和循环过程,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同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和地质工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同位素定年是利用一些具有放射性衰变性质的同位素来确定岩石、矿物和古代生物的年代。
同位素定年是地质学和考古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传统的同位素定年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如铀-铅、钍-铅、锶-锶等)和稳定同位素定年(如碳-14、氚、钾-锶等)。
近年来,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发展,同位素定年的精确性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铀-铅定年可用于确定火山岩和古岩石的年代,碳-14定年可用于确定古代文物和化石的年代。
总的来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2024年北京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 ,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brGDGTs 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 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 结构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 (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元素循环和地球体系各种物质作用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探索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展望等方面论述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
地球化学起源于20世纪初叶,早期的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岩石和矿物中的元素组成和地球内部的化学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化学逐渐从宏观的岩石矿物研究转向微观的元素分析和环境监测。
现代地球化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领域,涉及地壳、地球内部、大气、海洋、生物圈等多个领域。
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方面,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地球化学研究已经由传统的重金属分析向同位素分析、原子力显微镜、高性能液相色谱等先进技术方向转变。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而且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例如,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从而追踪物质的迁移路径和循环过程。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其微观性质和演化历史。
高性能液相色谱则可以对复杂的地球化学物质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为环境监测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促进了各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应用发展。
例如,在环境领域,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评估和改善环境质量,预测和防治环境污染。
通过分析大气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元素组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其来源和污染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利用方面,地球化学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岩石和土壤中的元素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判断地下矿床的可能存在性和资源量,指导矿产勘探和开采活动。
此外,地球化学还在农业、地质灾害和药物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现有的应用,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还具有巨大的潜力。
生物地球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生物地球化学是研究生物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球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在现代研究中,生物地球化学采用了多种方法,下面详细介绍几个常用的方法。
一、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追踪物质在生物圈、地球圈、大气圈中的流动过程。
核素示踪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放射性来标记物质,通过检测标记物质的同位素分布,推测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例如,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研究生物的呼吸、光合作用、生物碳汇等过程,硫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研究硫循环等生态系统过程。
二、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生物多样性等过程。
通过收集大量的生态系统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以得出物种丰度、生物地理学分布、生物碳汇、水文循环、土壤碳代谢等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并预测未来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
三、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信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
分子生态学对标本和探究方法的要求较高,它主要利用DNA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微生物体系技术等手段,研究生物圈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研究可以在淡水湖泊中识别可降解有机物和食物网的调节途径,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三种方法只是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角,但它们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相信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为保护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支撑。
地球化学
有机化学 天体化学
环境化学 矿床化学
区域化学 勘查化学
它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 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 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 重大突破(如放射性的发现),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F.W.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1924年出版了第五版。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 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 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1923~1938)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 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 地壳的化学组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苏联В。И.维尔纳茨基和А。Е.费尔斯曼共同建 立了苏联的地球化学学派。
地球化学
学科名
01 发展简史
03 发展阶段 05 研究方法
目录
02 基本内容 04 分支学科 06 发展展望
地球化学(geochemistry)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相结合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 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研究方法
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
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的分布 、 分配 、 移及演化规 律和 机制 。 迁 表生成 矿地球 化学 ( 即狭 义 的表 生地 球化 学 ) 只是其 中的 一个 重要 研 究领 域 。 由于 表生 地球化 学环境相 对 于 内生而言要 复 杂得 多 , 义表 生地 球化 学 研 究是 多学 科 的 , 广 涉及 到 自然地 理学 、 土壤 学 、 生物学 、 物 学 、 质学 、 微 植 地 生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争
MI NERAL RES 】 【URCE S AND GEOI X; . ( Y
第 l 卷 6 总 第 8 期 8
表生 地球 化 学 研 究现 状 及进 展。
王瑞 廷 , 阳建 平 。 。欧
1 表生地 球 化学 的研 究 对 象 、 内容 及 方 法
1I 表生地 球 化学 的研究对 象和 内容 . 表生 地球 化 学是 地 球 化学 中一 门古 老而 崭新 的 分支 学科 , 其核 心就是研 究地表 景 观 中化 学元素 的迁 移过 程和 机制 。表生地 球化 学 的研究 内容十分 广泛 。 它 的研 究对 象是 地球 的表生带 。 arr g 为地下 F tbi e认 d 潜 水面 以上 及 以下一 小部 分属 于表 生作用 的 范 围n 。 ] 近年 来 . 廖士 范认 为表 生作用 分上 、 两个带 , 下水 下 地 潜水 面 以上属 表 生作用 氧化改 造带 , 地下 水潜水 面 以
一
度 可 达 i0 0 1 20C, 表 生 环 境 总 的 温 差 达 C~ 0 . 故
30 。 0 ℃
般来 讲 , 表生地 球化学 主要 研究元 素在表 生带
② 富 氧 和 充 足 的 二 氧 化 碳 环 境 } 气 圈 P0一 大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
方法 A③3363|资源产业经济学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共用指标
张均 魏俊浩
“矿产普查与勘探”和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共用指标
“矿产普查与勘探”和 “资源产业经济”专业 共用指标
陈守余
①1101|英语 ②2250|数学地质 或 2259|地质学基础③3360|矿产勘查理 论与方法 B
“矿产普查与勘探”和 “地学信息工程”专业 共用指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24)(全日制)造山带演化与深部地壳岩 石剥露 (25)(全日制)显微构造与岩石圈变形
指导教师 曹淑云
招生 人数
2
考试科目
备注
(18)(全日制)地质构造学
文森特
1
(19)(全日制)流变学与显微构造学
第四纪地质学(070905)
郝芳 3 (1)
备注
“招生人数”栏为学院或导师当年招生总人数,括号内为已接收本科直博生数,其他方式人数将于公开招考报名前公布。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29) (全日制)油气成藏机理 (37) (全日制)地震地质建模 (38) (全日制)岩性油气藏勘探 (40) (全日制)页岩气评价 (27) (全日制)含烃流体地质 (28) (全日制)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29) (全日制)油气成藏机理 (30) (全日制)页岩气与页岩油 (31) (全日制)油气地球化学 (01) (全日制)矿产勘查与评价 (02) (全日制)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 (05) (全日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10) (全日制)隐伏矿体定位预测 (17) (全日制)地震沉积学 (39) (全日制)层序地层学及其定量模 拟 (33) (全日制)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36) (全日制)油气成藏年代学 (19) (全日制)沉积盆地分析 (25) (全日制)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 (05) (全日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43) (全日制)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05) (全日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06) (全日制)矿业开发地质 (07) (全日制)资源经济与环境 (01) (全日制)矿产勘查与评价 (02) (全日制)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2) (01) (全日制)数学地质与信息技术 (02) (全日制)资源遥感技术 资源产业经济(0818Z1)
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作为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岩石生物地球化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它涉及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地质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于深入了解地球生物系统演化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如生物矿化、生物腐蚀、生物矿化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验室模拟和分析测试等。
在野外观察方面,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地质构造中有机物和矿物的分布及其关系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特征和作用机制。
在实验室模拟方面,研究者通过将不同生物与地质物质放入特定条件下进行实验,模拟不同环境下生物对地质物质的作用过程,以探究其中的机理。
在分析测试方面,研究者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分析样品中的元素、成分及结构等信息,以揭示生物和地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目前,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生物化学作用生物在地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硫化、生物酸化等。
生物作用不仅可以改变地质介质的物理化学状态,还可以促进或抑制矿物的生成和分解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的进程。
2. 生物矿化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生物矿化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也是岩石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矿化可以影响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反过来,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对生物矿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生物矿化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于揭示生物-地质化学的交互作用,进而了解生态系统对地质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记录和化石研究生物记录和化石研究是岩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有机物或生物化石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态系统演化、环境变迁等信息。
“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合集
“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壬基酚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对新污染物管理的建议二、东秦岭金堆城大型斑岩钼矿床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三、中国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对天然气工业的重要意义四、热液金矿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综述五、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概述六、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壬基酚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对新污染物管理的建议壬基酚(NP)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NP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NP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针对其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NP的来源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化学品和家庭污水。
在全球范围内,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多种水体中都检测到了NP的存在。
在某些地区,NP的污染甚至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NP的生物可利用性高,易于被生物体吸收。
在食物链中,NP可以通过食物链放大,对高级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NP具有雌激素活性,对雄性生物和雌性生物都能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NP可以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物体生殖能力的下降。
NP还被发现与一些人类疾病有关,如癌症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鉴于NP的广泛存在和其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对新污染物的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污染源控制:通过政策手段,限制NP的生产和使用,从根本上减少NP的排放。
同时,应鼓励和发展低污染、环保的生产方式。
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NP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规范和管理。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NP污染的认识,引导公众减少对NP的使用和排放。
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对NP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其环境影响。
实施环境监测: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持续监测NP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浓度,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污染问题。
区域生物成矿系统中分子化石来源的复杂性_谢树成
2003年10月 地 质 科 学C HINESE JOURNAL OF GE OLOGY 38(4):447—454 *国土资源部科技基金(2000441)、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02021,49672114)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9449101)联合资助项目。
谢树成,男,1967年10月生,教授,地层古生物学专业。
2001-09-21收稿,2001-12-17改回。
区域生物成矿系统中分子化石来源的复杂性*谢树成1 王红梅1 杨逢清1 王志远1张文淮2 张志坚2 祁士华1 周修高1 殷鸿福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摘 要 在由单个热液金属矿床的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研究向区域生物—有机质成矿系统深入的今天,分子化石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显得突出。
热液金属矿床成矿带往往属于有机质的过成熟区,分子化石的存在首先要考虑成矿后迁入事件的叠加,从中排除某些生物成矿作用假象,如川甘陕金三角区。
除了最常见的吸附有机质外,晶包有机质可以是有机质过成熟的金属成矿区分子化石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来源,可提供流体源或矿源的信息,如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区。
赋矿岩与蚀变岩之间的某些分子化石差异则蕴含着与成矿有关的诸如还原作用等化学反应信息,如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区。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区域生物成矿系统 热液金属矿床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3)04-0447-081 引 言生物成矿作用(B iometallogenesis )是指生物及其衍生的各种形式的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某个成矿阶段乃至整个过程所起的作用。
作为高度综合、多学科研究的生物成矿作用,在刚刚过去的10年里特别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Ore Geology Reviews ”和“Ec o -nomic Geology ”分别由Thomas H .Giordano 和Andrew P .Gize 主编在1996年(第11卷,1—3期)和1999年(第49卷,7期)出版了两个生物成矿作用研究的专辑,国际上最新的系统研究成果突出地反映在这两个专辑上。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人类活动与全球碳循环
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开矿,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砍伐森林等 工业革命前:co2浓度(280ppm) 工业革命后: co2浓度(380ppm)
参考文献
[1]Will,S,2000.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Earth’s metabolism.NEWSLETTER41,9-11. [2]庄亚辉.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7,4(1-2);163-168. [3]谢树成等. 2001-2010年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 报,2012,31(5);447-469. [4]高全洲等.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69-375. [5]姚冠荣,高全洲.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 ,2007,18(1);133-139.
全球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①T(温度)↑ →冰川融化,陆地扩张→森林 面积↑ →植物光合作用↑,大气co2浓度↓ ②T(温度)↑ →海洋释放co2 ↑ →大气co2浓 度↑ ②> ① →大气co2浓度↑ ③T(温度)↑ →生物活动↑(陆地) 元素迁移 (C、S、P、SI等)↑ →入海量↑ →浮游植物↑ →有机无机物↑ →海底沉淀→C动态平衡
•人类:另一驱动力
•燃烧化石 •土地利用改变 •矿物开发利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太阳辐射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进展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进展生物地球化学是一个研究生物物种、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全球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水文循环以及有机和无机元素的富集、分布和交换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地球化学被认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这使得它成为了许多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领域。
下文将对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分子生态学是一种使用分子技术来理解和描述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新颖方法。
它将传统的生态学信息学方法与生物化学技术相结合,以揭示微生物和植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周期中的角色。
分子生态学技术可以用来测序环境中的微生物DNA,这样就可以通过了解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来描述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全球碳循环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碳汇和碳源的过程。
在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碳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CO2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
了解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对于制定全球气候政策和保护生态健康非常重要。
在研究全球碳循环的变化方面,使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物质富集:营养物质富集是指由地球化学过程引起的有机和无机质量富集。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营养物质富集的形式也不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化学处理等,有机和无机富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使用营养物质富集来解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状态。
了解营养物质富集的过程和机制,可以帮助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
氮循环的探索:氮循环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它涉及到大量生物进程,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硫酸化还原作用和固氮作用等。
各种生物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氮循环的探索是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氮同位素分析、微生物学技术、分子生态学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来研究氮循环过程。
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有机质的一种新来源:烃源岩晶胞有机质
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有机质的一种新来源:烃源岩晶胞有机质谢树成;王红梅;周修高;简文星;祁士华【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0(25)1【摘要】金属矿床有机质的来源问题是探讨生物成矿作用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赋存于石炭系的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 ,其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与下扬子区上、下古生界烃源岩吸咐有机质以及海相原油均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表现在有机质族组成、三环萜的w(C2 3 ) /w (C2 1)比值、三萜w(Ts) /w(Tm)比值、w (γ -蜡烷 ) /w (C3 1αβS -升藿烷 )比值以及甾烷系列的不同上 .相反 ,流体中的有机质在诸多方面与寒武系碳酸盐岩 (矿床的矿源层之一 )的晶胞有机质类似 ,两者存在渊源关系 .【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有机质;烃源岩;晶胞有机质【作者】谢树成;王红梅;周修高;简文星;祁士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05;P618.204【相关文献】1.确定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一种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湖相泥质烃源岩为例 [J], 高岗;柳广弟;付金华;姚泾利2.烃源岩=铀源岩:砂岩铀矿成矿物质来源新思考 [J], 张万良3.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J], 万延周; 陈春峰; 陈文侠; 徐东浩; 张伯成; 欧戈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泊热流体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 [J], 吉利明;李剑锋;张明震;贺聪;马博;金培红5.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J], 何春民;甘军;梁刚;李兴;王星;李腾飞;田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i n i f i c a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b i o e o c h e m i s t r d u r i n t h e d e c a d e o f 2 0 0 1 g g y g / t o 2 0 1 0a r e b r i e f l r e v i e w e d . S o m e c a r b o n o o l s a n d r e l a t e d f l u x h a v e b e e n u a n t i f i e d i n m o d e r n m a r i n e o c e a n a n d y p q e c o s s t e m s . N e w m i c r o b i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r o u s i n v o l v e d i n s u l f u r a n d n i t r o e n c c l e s o f m o d e r n e c o s s t e m s h a v e l a n d y g p g y y b e e n i d e n t i f i e d . T h e f e a t u r e s a n d t h e o s s i b l e c a u s e s o f t h e a b n o r m a l c a r b o n c c l e o c c u r r i n d u r i n t h e b i o t i c c r i s i s p y g g i n P h a n e r o z o i c h a v e b e e n d e c i h e r e d b u t t h e b i o e o c h e m i c a l c c l e s o f s u l f u r a n d n i t r o e n n e e d m o r e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 p g y g g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o f c a r b o n a n d s u l f u r c c l e s o f t h e e a r l E a r t h w i t h l i f e o r i i n s a t m o s h e r i c a n d o c e a n i c c h e m i s t r p y y g p y , c o n d i t i o n s h a s b e e n u n d e r s t o o d . B i o e o c h e m i c a l i m a c t s o n e c o s s t e m s v i a t h e c h e m i c a l s u b s t a n c e s c l i m a t i c a n d o - g p y c e a n i c c h a n e s a r e r e v i e w e d c o n c e r n i n b o t h t h e m o d e r n a n d t h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 . S o m e b i o e o c h e m i c a l t e c h n i u e s i n - g g g q ,m ,m c l u d i n e o t r a c e s e t a e n o m i c s i c r o s c a l e a n d i n s i t u a n a l s e s a r e a r t i c u l a r l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c u r r e n t b i o e o - - - g g g y p y g c h e m i c a l s t u d i e s . T h e a n d s a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t h e e l e m e n t a l c c l e s n e e d f u r t h e r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s i n t h e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p y g q f u t u r e . T h e b i o e o c h e m i c a l r o c e s s e s i n s o m e e x t r e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n d t h e v a r i o u s i n t e r f a c e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r e l a - g p t i o n s h i a m o n d i f f e r e n t e l e m e n t a l c c l e s d e m a n d 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n e w t e c h n i u e s i n l i f e s c i e n c e p g y q w i l l f u r t h e r i m r o v e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s o f b i o e o c h e m i c a l r o c e s s e s . p g g p : ; ; ; ; ; K e w o r d s e l e m e n t a l c c l e s c h a n e o r i i n o f l i f e b i o t i c m a s s e x t i n c t i o n l o b a l a l e o c e a n o r a h e o m i c r o b e s y g p g g g py g y
A n O v e r v i e w o n B i o e o c h e m i s t r D u r i n t h e D e c a d e o f 2 0 0 1t o 2 0 1 0 g y g
1 2 3 1 2 ,HUANG , u X I E S h u c h e n L UO G e n i n S ONG J i n i n L I C h a o X i a n - -m -m -y g, g, g, 1 4 2 1 o n YANG H u a n, L I Y i l i a n J u n h u a ,HU C h a o - - -y g g ,HUANG
2 0 0 1-2 0 1 0 年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谢树成1,罗根明2,宋金明3,李 超1,黄咸雨2, 杨 欢1,李一良4,黄俊华2,胡超涌1
武汉 4 3 0 0 7 4; 2.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 1.中国地质大学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 , 武汉 4 山东 青岛 2 香港 3 0 0 7 4; 3.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 6 6 0 7 1; 4.香港大学 地球科学系与生命科学系 , 摘 要: 阐述了 2 1 世纪第一个十年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未来可能的重点发展方向 。 在近代陆 -海 系 统 碳 循 环 的库和通量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 并发现了一些参与氮 、 硫循环新的微生 物 功 能 群 。 阐 述 了 显 生 宙 生 物 大 灭 绝 期 间 碳 循 环 但对氮 、 硫循环的了解比较薄弱 。 地球早期的 碳 、 硫循环与生命起源、 大气和海洋水化学条件的 异常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 , 以及大气成分和海洋水化学条件的改变影响生命系统。微 关系已经取得重要认识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以通 过 生 态 毒 理 , 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微区 、 原位 、 痕量示踪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 未来将加 强 地 质 历 史 时 期 碳 、 氮、 硫循环的定量分析以及空 间变化的研究 , 各种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界面过程 、 极端环境的生 物 地 球 化 学 过 程 将 进 一 步 受 到 重 视 。 生 命 科 学 领 域重要技术的引入将提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 关 键 词: 元素循环 ;全球变化 ;古海洋 ;地质微生物 ;生命起源 ;生物大灭绝 ( ) 中图分类号 : P 5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2 8 0 2 2 0 1 2 0 5 0 4 4 7 2 3 - - -
C h i n a; 2. S t a t e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G e o l o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o G e o s c i e n c e s, y y f g y f W u h a n 4 3 0 0 7 4 C h i n a; 3. I n s t i t u t e o O c e a n o l o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o S c i e n c e s, Q i n d a o 2 6 6 0 7 1 C h i n a; f g y, y f g
4. D e a r t m e n t o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a n d S c h o o l o B i o l o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U n i v e r s i t o H o n K o n o n K o n C h i n a p f f g y f g g,H g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