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课时教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课时教案附答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4、初步感知小说,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初读感知。

【教学难点】理清《故乡》的线索及故事情节。

【预习导学】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3、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5、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6、写作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7、【基础过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阴晦.( ) 瓦楞. ( ) 跨.( )下秕.( )谷鹁鸪..( ) 嗤.( )笑 sè( )索蜷.()缩寒噤.( ) 折.()本wǒng( ) 然潺潺.()黛.()色愕.()然恣睢..( ) 髀.间()断茎.()毡.帽()颧.骨()8、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点: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3. 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

当小说主人公“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然而“我”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余年时时记得的故乡?”(结论: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活动一:说“变”教师:所以,现在让我们聚焦故乡的“变化"。

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发了“预习单”,老师发现大家做得非常认真。

但我们现在在课上谈论的方式有些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给你独特体验的“变",同学们可以参照屏幕上的三个体验来找,你还可以找出你不一样的发现。

(预设:①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老了、闰土叫我老爷、闰土和我之间有了隔膜;②最意外的“变"——我没有想到我心心念念的故乡居然变成了这样;闰土居然叫我老爷;③最期待的“变”——)过渡:是的,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寻着我们有独特感受体验的地方走进小说,我们就能发现小说那些更深层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有独特体验的“变"。

活动二:探“变”教师: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我们除了读出“心疼",还可以读出矛盾。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教师: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有矛盾?(预设:预设:欢喜和凄凉。

①我们是童年的好伙伴;②阿!闰土哥,——你来了;③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学习现代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变迁中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

教学重点:鲁迅在《故乡》中所描绘的故乡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主题与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故乡》课文PPT课件,包含鲁迅的生平简介、《故乡》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旧社会生活的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故乡记忆”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故乡》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讨论鲁迅对故乡变化的描绘和人物命运的反映。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

2. 主题思考:讨论小说的主题,如故乡的变化、社会不平等、个人命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境。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依据教材的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作者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故乡、家庭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心理变化重点词汇和短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不少于200字描述你对故乡的印象。

分析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对故乡的印象描述(略)主人公心理变化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故乡的变化时,由最初的期待、激动,逐渐转变为失望、困惑。

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生词、短语、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的变化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故乡》2. 作者:鲁迅3. 重点词语:变迁、思念、回忆、未来4. 主旨:故乡的变迁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故乡,不少于200字。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故乡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我心中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想起那里的星空,那么明亮,那么璀璨。

(2)示例:鲁迅先生的故乡情怀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担忧。

通过回忆和描写,表达出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故乡》,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故乡》课时一、二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篇,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材中。

本文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变化。

教材选择此篇,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物变化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对闰土这一典型形象的剖析,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情节结构。

然而,对于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闰土等人物的变化,逐步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鲁迅的创作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理解《故乡》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并能用表格等形式梳理闰土的前后变化。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剧本编写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探究闰土的形象。

这是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究小说主题的基础。

教学难点: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现实的深刻关注。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经典段落的背诵与理解。

2. 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2. 小说中多元主题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深沉的故乡情感。

2. 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谈论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 展示故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三、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分析课文、实践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2. 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感受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苦难。

4.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旧中国农村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旧中国农村的印象。

(2)教师导入:旧中国的农村,充满了苦难和沧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故乡》,跟随鲁迅的笔触,走进那个时代的农村,感受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2.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著称。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乡》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②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旧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结构(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①小说中主要有哪些人物?明确:小说中主要有“我”、闰土、杨二嫂等人物。

②请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3)能够解读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通过研究诗人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乡》的诗句和意境。

2. 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的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2. 诗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本、诗人背景、相关评论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讨论(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主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分析与解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4. 研究诗人背景(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听教师讲解,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作业布置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

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包括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提问学生:“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或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内容。

提供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标记出不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析。

3.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

分析文章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内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堂练习与巩固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 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苍黄刺猹(chá)五行(xíng)竹匾(biǎn)胯(kuà)下髀(bì)骨愕(è)然嗤(chī)笑廿(niàn)年心绪(xù)谋(móu)食瓦楞(léng)寓(yù)所缚(fù)住鹁(bó)鸪(gū)伶(líng)俐(lì)瑟(sè)索秕(bǐ)谷隔膜(mó)深黛(dài)獾(huān)猪鄙(bǐ)夷(yí)大抵(dǐ)2.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 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故乡》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_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如少年闰土的活泼与中年闰土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们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其语言简练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词汇积累和对小说文体的了解,但对小说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难度。

九年级学生需要把握小说的叙事方式,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理解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由于《故乡》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禁锢,学生需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深入探讨闰土等人物性格转变的原因,从而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态度。

三、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掌握小说中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掌握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掌握肖像描写和对比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鲁迅先生的身份定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接着,教师引出《故乡》这篇小说:“《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
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专制的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
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四、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ì) 瓦楞(lèng) 胯(kuà)下獾(huān)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髀(bì) 嗤(chī)笑絮絮(xù) 瑟(sè)索蜷(quán)缩寒噤(jìn) 折(shé)本惘
(wǎng)然恣睢(zì 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愕(è)然五行(háng)
五、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六、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
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七、完成表格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