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文化课件 (4)
《高等教育学》课件
随着跨国教育需求的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 区学生需求的重要方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与途径
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 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 理念和经验,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以 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运作方式,包括教学 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04 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综合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Fra bibliotek个性化原则
教育水平。
培养国际化人才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国际 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竞争力,满足全 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途径
建立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跨国科研项目等 。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实践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如“一 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
D
03 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
指由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 大学、学院、独立学院等高等教育机 构,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
主要由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 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其中高等教 育机构是主体,承担着教学、科研和 社会服务等功能。
适应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 、企业需求相衔接。
高等教育学背诵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四点)(1)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2)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3)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4)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2.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西方古代专门性学校:(1)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2) 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
3.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4.西周大学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5.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封建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7.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同乡会”和“教授会”8.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9“洪堡时代”两条基本原则:(1)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 学术自由的原则:“教自由”和“学自由”10.研究生教育--德国,师范生教育--法国11.莫利尔法案:1857年,莫利尔提出一项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议案于1861年在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并由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生效,遂为著名的莫利尔法案。
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即农工学院;资助办法是,按照1860年规定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由联邦政府分得三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建校资金。
这样建立起来的学院称为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12.威斯康辛思想:1904年,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包括:①教学;②科研;③把科学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课件4: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请你举例推翻材料一的观点。 提示: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 广大工农开门;制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教育和半工 半读教育;逐步建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 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 的?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 提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 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 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在“三个面向”指引下,我 国教育战线在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 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领 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 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
提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主要是决定建
立人民教育事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才制定了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2.“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盲也可能上大学。( √ ) 提示: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学校开始征 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 化课考试就能上大学。因此,“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盲也可能上大 学。
自主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过渡时期。 (1)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_全__国__教__育__工__作__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 人民教育事业。 (2)方向:确立教育要为_国__家__建__设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结果:成功地将_半__殖__民__地__半__封__建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 前进的人民教育。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国际合作项目类型及实施方式
01
教师互访与交流
通过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方式,增进双方了解,推动教学科研合作。
02
学生交换与联合培养
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
历。
03
合作研究与项目合作
针对共同关心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申请国际科研项目,
推动学术进步。
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标准
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相关标准,确保质量标 准的先进性和国际性。
利益相关者需求
充分考虑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等利益相 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持续改进策略实施效果
01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社会服务拓展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观念
倡导创新教育
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 科研能力。
06 大学国际交流与 合作
国际交流重要性及意义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 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有助于学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
国际交流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有助于推动科 研合作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教育学课件4
2、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
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 根本特征。 教育人的工作是由多方面力量协调来完成的,教师 是通过教书来育人的。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 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育人反映了 教师职业的本质。尽管“教书育人”的目标、内容、方 法可能因时代、社会、教师个体而有差别,但不能改变 “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质。 (例,一个教师与医生的对话。)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这 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
国际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性”问题有不同观点
教师职业半专业、准专业的观点认为: 教师的职业范围同其他专业相比,并不明确。即 学校的教育服务同家庭、社区的教育分工不明确。 由于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和现实社会体制的公共政 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等种种因 素的交织,在这些关系之中,教师“自律性”的范 围是有限的。 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凿性等, 不能像医生、律师、大学教师那样有确凿的专业领 域的“知识基础”。就是说,只能把教师职业视为 一种“半专业”性职业。
认为“教学实 践”是一种囊括了 政治、经济、伦理、 文化、社会的实践 活动。这种模式中 的教师的专业程度 是凭借“实践性知 识”来加以保障的。
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 与反思过程形成的。
两种模式的弊端
技能熟练理念模式下多年来教师进修的内容 大多停留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灌输, 脱离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的问题。 反思性实践模式下教育界倡导“学者型教 师” 。但其舆论不是去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 育实践,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为实践者的教师 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对 教师自身的实践的反思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 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案例解读,逐渐积累而形成 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
《高等教育学》课件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 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 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 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 形成
两个《莫里尔法案》,一个规定赠地、 一个规定拨款,掀起了大规模地赠地学 院运动。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联邦政 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或资助一些大 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 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很有声望 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 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 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 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两者走向融合 的现实背景是: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 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与专 才教育相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人才提出的要求。
《高 等 教 育 学》
江西师范大学
周鸿敏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学(章节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行、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
(2)从特殊性来说,高等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A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B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C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学习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3要着力于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4要着眼于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根据不同的要素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的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制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特定的形貌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等教育学》课件
题
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近代学者 王国维
第一章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要点: *教育科学的对象和性质、高等教育学科与教育科学的关 系、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本书的基本结构 与学习方法。 学习提示: 1、教育科学为什么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P1(选择题) 2、高等教育学科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P3 3、本书的基本结构 P7-P8(问答题) 本章考点: 教育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学习与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稳步发展本科教 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 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 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在高 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 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 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关系;社会和高校都有较 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 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 的力度。 古代书院:略 P28 院系调整:略 P43
题
我国大学目前的现状:
注重灌输
记
知识面窄
轻视实践
强调共性
动手能力差
缺乏个性 ——作者自题
*第七章 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学习要点 现代大学职能 院校发展 学习提示 1、什么是大学职能P125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2、大学职能的改变:中世纪-18世纪末,大学职能是什么? P125;19世纪大学职能是什么P126;20世纪大学职能是什 么P126-P127 *3、大学职能的相互关系:单职能观P127;两职能观P128 三职能观P130;三者关系P130-134。 4、当代大学职能的发展P132-134
高等教育学PPT课件
高等教育目的概念
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实 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 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 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 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人 才的,所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最终是通 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 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下一 层目标,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推论:
➢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不 能“一刀切”。当前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研究和实 践 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过于 统 一的问题。
➢ 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如研究型(理论型)、应 用型、复合型等。但对人才类型优劣的评价不能脱 离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 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 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 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作用 :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高等教育学课件
未来发展的机遇探讨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 学效果和个性化教育水平。
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 影响力和竞争力。
ABCD
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紧密合作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 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投资体制比较
政府主导型(北欧)、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 型(美国)、市场主导型(东南亚)。
招生体制比较
统一考试制度(中国)、综合选拔制度(美 国)、证书制度(英国)。
教学与科研体制比较
讲座制(德国)、学分制(美国)、导师制 (英国)。
03
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概述
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功能
01
评估可以揭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 等现象,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教育改革
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决策 依据,引导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需求,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确定评估目标
明确评估的对象和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构建评估指标体 系。
制定评估标准
根据评估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标准,确 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02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高等教育体制概述
01
高等教育体制的定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包括高等教育
的管理、办学、投资、招生、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02
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相对稳定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法制化:是指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同时运用相关法律和制度进行高等教育治理,是一个依法管理高等教育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3、隐形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隐形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的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教师布置、校园文化、各中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学风、校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4、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涉及某些教学内容的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以便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
5、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和施瓦布,他们认为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传授最基本和普遍的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训练迁移,学习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应着重反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历史等学科所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7、高等教育的个适质量观:该观点认为,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过程,因此,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趣、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的反映。
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8、高校管理体制:是高校内部的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互关系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
高教社(徐中玉)应用文写作(第六版)教学课件第四节 叶圣陶
叶圣陶说:“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文风的健 康与否,其实是国民精神状态的一种折光,从一个特异 的角度反映着政风、国风。”他把白话文的建设看作是 伟大的工作,这个建设从《马关条约》之后开始…到今 天有一百多年。
他一生都是谦和的,一生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 的大事,但终究没有能真正改造完中国语言体系,没能 让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到语言的美究竟何在,他也不可能 让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去探索这语言的美,他只是尽了 一个人的努力。
新文化还有一个成就,是给中国带来了 童话,1919年《新青年》发表了安徒生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读 到这种新的文学样式,1921年叶圣陶为《儿 童世界》创刊号写了一篇童话,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童话《小白船》,他为中 国的孩子写了两本童话集,(叶圣陶童话集 《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
叶圣陶(1894-1988)
徐中玉主编《应用文写作》(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T制作方晓璐
目录:
人物生平 教学创作生涯 编辑生涯
人物生平
1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 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 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针对小学国文读古书、写文言的陈规陋习亲自编写白话国文教材, 1921年,全国的教材才开始普遍使用白话文编写(中国早期的白话文读物 《国语发音学纲要》)。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生生农场”是叶圣陶当年带领学生在乱砖地 上开辟的,“生生”就是先生和学生,叶圣陶喜欢花喜欢树喜欢孩子喜欢一 切有生气的东西,他最早把儿童比作“种子”,把教师比作栽培种子的“园 丁”。叶圣陶安静地教学、写作、生活,他信奉教育的基础建立于“爱”, 教育的唯一方法也只有“爱”。
高等教育学PPT课件可修改文字
应将两种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揭 示其由来和价值取向的实质。 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 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教育是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的,强调实施 宽口径、适应性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 感的陶冶,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 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社 会适应面广的人才。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 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27年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4年中央苏区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0年教育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 要求,称为(人才)培养目标,因其最终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常常称为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具 体的关系。 具体化 具体化 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 高校培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木材具有很强的吸湿性,随环境中温度、 湿度的变化,木材的含水率也会随之而变 化。当木材中的水分与环境湿度相平衡时, 木材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是选用木 材的一个重要指标。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2.干湿变形
• 木材的干湿变形较大,木材的细胞壁吸收或 蒸发水分使木材产生湿胀或干缩。木材的湿 胀干缩与纤维饱和点有关:当木材中的含水 率大于纤维饱和点、只是自由水增减变化时, 木材的体积无变化;当含水率小于纤维饱和 点时,含水率降低,木材体积收缩,含水率 提高,木材体积膨胀。因此,从微观上讲, 木材的胀缩实际上是细胞壁的胀缩。
• 为了改善天然木材各向异性的特性,使胶合板 性质均匀、形状稳定,一般胶合板在结构上都 要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对称,二是相邻层 单板纤维相互垂直。对称原则就是要求胶合板 对称中心平面两侧的单板,无论木材性质、单 板厚度、层数、纤维方向、含水率等,都应该 互相对称。在同一张股合板中,可以使用单一 树种和厚度的单板,也可以使用不同树种和厚 度的单板,但对称中心平面两侧任何两层互相 对称的单板树种和厚度要一样。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木材的强度除取决于本身的组织构造外, 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含水率。试样含水率为W时的顺纹抗 拉强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MPa。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2)荷载作用时间。荷载作用持续时间越长,木 材抵抗破坏的强度越低。木材的持久强度(长期 荷载作用下不引起破坏的最大强度)一般仅为短 期极限强度的50%~60%。
学习任务2 建筑木材的应用 及防腐
• 【任务目标】 • 1.熟悉建筑木材的应用。 • 2.熟悉木材的防腐措施。
学习任务2 建筑木材的应用 及防腐
• 一、主要木材制品
• 1.胶合板
• 胶合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方木刨成薄 木,再用胶黏剂胶合而成的三层以上的板 状材料。
学习任务2 建筑木材的应用 及防腐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二、木材的主要性质 • 1.含水率 • 木材中的水分有吸附水、自由水和化学水三种。
吸附水存在于细胞壁中,自由水存在于细胞腔 和细胞间隙中,化学水存在于化学成分中。当 细胞壁中的吸附水达到饱和,而细胞腔和细胞 间隙中无自由水时,木材的含水率称为纤维饱 和点。它是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转折点, 一般在25%~35%之间。含水率的测试方法参照 GB/T1931—2009执行。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木材的干湿变形是各向异性的:顺纹方向 胀缩最小,为0.1%~0.2%;径向次之,为 3%~6%;弦向最大,为6%~12%。木材弦 向变形最大,是因管胞横向排列而成的髓 线与周围联结较差所致;径向因受髓线制 约而变形较小。一般阔叶树变形大于针叶 树;夏材因细胞壁较厚,故胀缩变形比春 材大。
察到的构造特征。
• 木材在各个方向上的构造是不一致的,因此要 了解木材构造必须从三个切面进行观察,如图 11-1所示。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2.木材的微观构造
• 木材的微观构造是指木材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 组织结构。在微观状态下,木材是由大量的紧密 联结的冠状细胞构成的,且细胞沿纵向排列成纤 维状。木纤维中的细胞是由细胞壁与细胞腔构成 的,细胞壁是由更细的纤维组成的,各纤维间可 以吸附或渗透水分,构成独特的壁状结构。构成 木材的细胞壁越厚时,细胞腔的尺寸就越小,表 现出细胞越致密,承受外力的能力越强,细胞壁 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强,从而表现出湿胀干缩性 更大,这种情况对于阔叶树最为明显。
“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建筑材料与检测
目录
• 单元一 • 单元二 • 单元三 • 单元四 • 单元五 • 单元六
建筑材料与检测概述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石材 气硬性凝胶材料 水泥 混凝土
目录
• 单元七 建筑砂浆 • 单元八 墙体材料 • 单元九 建筑钢材 • 单元十 防水材料 • 单元十一 建筑木材 • 单元十二 建筑功能材料
• (3)疵病。木材中存在的缺陷,如腐朽、木节 (死节、漏节、活节)、斜纹、乱纹、干裂、虫 蛀等都会导致木材的强度降低。
• (4)温度。木材不宜用于长期受较高温度作用的 环境中,因为随温度升高,木材中的有机胶质会 软化。若长期处于40~60℃的环境中,会引起木 材缓慢碳化;若超过100℃,则导致木质分解,使 木材强度降低。
单元十一 建筑木材
• 【单元概述】 • 木材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轻质高强,
导电、导热性低,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 能承受冲击和振动,易于加工等。而且, 木材具有美观的天然纹理,装饰效果较好, 所以也被广泛用作装饰与装修材料。由于 木材具有易腐易燃等缺点,所以在使用时 应特别注意。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任务目标】 • 1.熟悉木材的构造。 • 2.掌握木材的主要性质。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一、木材的构造
• 木材的性质和应用与木材的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不同的分析层次,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 考察木材的构造。
• 1.木材的宏观构造 • 木材的宏观构造是指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能观
学习任务2 建筑木材的应用 及防腐
• 胶合板的层数为3~13层不等,常见的为三 层、五层、七层等。胶合板各层的名称是: 表层单板称为表板,里层单板称为芯板; 正面的表板叫面板,背面的表板叫背板; 芯板中,纤维方向与表板平行的叫长芯板 或中板。在组成胶合板板坯时,面板和背 板必须紧面朝外。
学习任务1 建筑木材的构造 及性质
• 3.强度 • 木材的强度分为抗压、抗拉、抗剪、抗
弯强度等,木材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有顺纹、 横纹之分,而抗弯强度无顺纹、横纹之分。 其中顺纹抗拉强度最大,可达50~150MPa, 横纹抗拉强度最小。若以顺纹抗压强度为1, 则木材各强度之间的关系见表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