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主义视域中的教学论研究

合集下载

论整体主义教学

论整体主义教学

论整体主义教学一、本文概述在当前教育领域,教学方法和理念层出不穷,其中,整体主义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整体主义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文章首先将对整体主义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阐述,接着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探讨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文章还将对整体主义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发读者对整体主义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二、整体主义教学的理论基础整体主义教学的理念源于对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的深入理解。

它认为,知识并非孤立存在的碎片,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与其他知识点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生态系统。

因此,整体主义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时,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将其拆分成孤立的碎片。

整体主义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它强调信息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系统论则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为整体具有优先地位,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其意义。

在整体主义教学的框架下,教师和学生被视为一个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索者和建构者。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整体主义教学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改进教学实践。

它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整体主义课程观对_有效教学_的思考

基于整体主义课程观对_有效教学_的思考

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4月·B 基于整体主义课程观对“有效教学”的思考豆雨松整体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关系的联结中,真正的关系是以差异为基础的。

罗恩米勒把“整体主义”定义为:“反对还原主义、实证主义和笛卡尔自我与世界的二元论,强调所有存在之终极统一、联系和内在意义的一种世界观或理论立场。

”[1]安桂清在她的《整体课程论》中归纳了整体主义的三个特征:整体主义是一种关系思维。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存在于相互关联的意义背景中,任何变化或事件都会引起整个模式的重新排列,尽管可能非常微小。

整体主义是一种转化思维。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是单向的影响,亦不是外在的相互作用,而是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共同创造(co-creation )、共同显现(co-emergence )、和共同演进(co-evolution )的。

整体主义是一种灵性思维。

整体主义认为有助于创造美好世界的教育必须恢复人类存在的灵性维度。

灵性并不必然地与宗教或迷信相联系,灵性可以独立存在。

它暗示着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有某种神圣的创造力量在激励着个体不断超越现有与已知,在有限中求无限。

整体思维通过对人的灵性的强调触及了人作为精神存在的本质。

[2]一、整体主义课程观整体教育思潮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表现之一。

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科学”与“创造”的和谐统一,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教育的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3]整体课程是在整体主义思维下对于课程的审视和建构。

“对实践整体教育而言,没有单一的方法。

没有一种‘课程’能够最好的表达整体主义世界观。

”[4]所以整体课程是一种课程理想和愿景的表达,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

约翰米勒在《整体课程》一书中对整体课程做了尝试性的描述:“整体课程在本质上关注人的经验之间的关联———身心之间的关联、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方式之间的关联、学术性学科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个人的自我和超个人的自我(所有的灵性传统都认为它存在于个人的自我之外)之间的关联。

基于整体意识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整体意识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整体意识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越来越凸显他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都需要有整体意识,这样上课才能真正地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教学的互动生成,教学设计的生命力才得以实现,并且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整体意识教学设计英语课程目标一、整体意识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新理解整体意识是从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辩证法的要求。

那么在当代的课堂中怎样坚持整体意识?怎样形成新的“教”与“学”?从培养目标的角度上说,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教”与“学”,但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2训练学生的外语技能。

以上2个过程都是物质过程,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被看作是一种行为和动作,是做事情,是完成任务。

主要问题是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完全割裂开来,拘泥于一个知识训练点或者是将一个教学内容从单元中孤立出来,成为孤零零的一个点,失去了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以及其他教学相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在当今中小学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很普遍,而形成这种做法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效果差,因为在广大老师的教学思维中存在着割裂思维,点状思维,单向思维和抽象思维。

所以有必要在教学初始就要树立起教与学是有机融合的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的形成在于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

所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

在江苏省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上对于“教”与“学”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整体化教学主张及实践(3篇)

整体化教学主张及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从整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张及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整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被动接受和记忆获得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整体化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探究来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系统论系统论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化教学强调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要素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体系。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整体化教学的主张1. 整合知识体系整体化教学主张将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强化实践环节整体化教学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差异整体化教学主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化教学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通过整体化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

5. 注重教学评价整体化教学主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

三、整体化教学的实践1. 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应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网络资源、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

2. 跨学科教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跨学科教学。

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整体外语教学及相关文献的评述和教学反思

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整体外语教学及相关文献的评述和教学反思

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整体外语教学及相关文献的评述和教学反思摘要:本文从学科教学实践视角对整体外语教学及相关文献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对一线教师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微。

就整体外语教学核心理念,英语教学适用及反思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笔者对整体外语教学的理解和实践。

本文偏重该理念的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整体外语教学综合感知法小学英语教学引言:“整体外语教学理念”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主流教育理念。

上海小学英语教研员朱浦老师在师训中都会提到整体外语教学理念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辛晶 2014)。

在各位大佬的加持下,这一理念得到了了广泛的推广。

上海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提出:“注重语篇阅读,理解句段的语义。

句子的正确表达,还必须在模仿朗读和学习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运用。

这种理解和运用需要与语篇语境相结合,只有结合语篇语境的理解才是整体和立体的,才能让我们的所学融会贯通。

我们在阅读时除了关注句子表达的时候用什么词,有什么词法外,还要关注用什么句子种类,有什么句法等等。

通过阅读理解来帮助自己进一步巩固所学,通过语言输入结合对所学规则的联想,反思,为进一步的语言输出奠定基础”。

从这一官方文件中,我们可以得知,整体外语教学理论有其深厚的实践土壤。

一线教师了解整体外语教学理念背后的理论及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整体外语教学理念并将该理念更好地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在实践中领会,运用并研究该理念的适用。

本文将从核心理念分析,相关文献评述,教学适用及反思几方面详述笔者对于整体外语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践。

1. 核心理念分析及相关文献评述整体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韩宝成 2018)包含三点:1)整体内容观:基础外语教育应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完整体现语言及语言教育本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2)整体学习观:外语学习是以意义建构为核心并融合多种知识、能力和素养于一体的“学养”发展过程,是学生知、情、行整合转化的过程;3)整体教学观:外语教学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以“对话”为代表的整体互动性学习活动为支撑,提高“整进整出”效果(韩宝成 2018)。

主体间性视角下探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例

主体间性视角下探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例

陕西教育(高教)主体间性视角下探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例王盈【摘要】从近代到现代,世界思想界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主张思想的源头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作为“共在”的人本真存在的一种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交往行为,具有“主体间性”。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交往、对话、理解、共同行动的过程,应当以“探讨”代替“讲授”,取得在课堂中的基础性地位。

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的教学均是探讨式教学最伟大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主体间性探讨式教学实践范例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一词出自于拉丁语“subjectum”,意为“基础”“基质”,即其是一种作为依据和基质的中心存在。

主体性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把古代思想界的视野从自然拉回到人自身。

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界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人类主体性的一次大觉醒,同时也是近代主体性原则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以“我思”不容置疑的可靠性,把主体性原则确立为一切存在和真理的第一出发点。

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实现了真理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把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的范畴统统归为主体思维的先验预设,并把主体原则确立为伦理和美学的第一原则。

黑格尔把世界和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在思维之内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至此,主体性被发展到极致。

而在现代思想家看来,主体性哲学面临致命的困境,一是认识论上的“唯我论”如何达到客观的外在世界?二是绝对主体性将导致实践领域内的“人类中心论”。

主体间性的思想探索之门首先由胡塞尔打开。

依靠主体间性的概念,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开始过渡到“他人”。

此后,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伽达默尔、马丁·布伯、雅斯贝尔斯和马塞尔在社会学、认识论、存在论等各个领域把主体间性理论进一步深化。

在认识论领域,主体间性关涉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在社会学、伦理学领域,主体间性关涉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则关涉主体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第2 9 卷第3 期 2 0 1 5 f g 3 月
教 育 与 教 学 研 究
Ed u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Re s e a r c h
l 5
马 克思 主 义 整 体 性 视 域 下 的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研 究 *
随着 “ 西方 马克 思 主 义 ” 的兴起 以及 《 1 8 4 4年 经
个艺 术 的整 体 ” 的显著 特征 和鲜 明理论 品格 。马
克思 主义 的整体 性 思 想与 方 法 , 为 我 们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世 界提供 了科 学 的世 界 观 和方 法论 指 导 。 “ 马
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
曲和肢解 。西方马克思 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就
曾指 出 , 他“ 始 终 把 马克思 的世界 观看 作本 质上 是一 个不 可 分割 的整 体” l 2 。卢 卡奇特 别 注重 马 克思 主 义辩 证法 的研 究 , 他 认 为 坚持 马克 思 主义 并 不 是 要 固守 马克思 提 出的 一些 具 体 结 论 , 而 是要 坚 持 马 克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 想 与方法 , 它 是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体 系 彻底 而严 整 的


识,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本质 , 体现了他 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继 承人和革命者的理论贡献 , 但其在“ 主体一客体” 关 系 问题上 依然 没有走 出唯心 主义 同一 哲学 的窠 臼。
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卢卡奇强调要用总体性的方法
来批 判 表现 为实 证 主义 和直观 唯物 主义 的“ 物化” 意

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_冯锐

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_冯锐

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冯 锐 刘丽丽(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复杂科学的形成和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质疑和反思基于“原子论”的传统教学设计观及其设计方法,认为原本复杂的教学现象在这种原子论的支配下变成了预设的、机械的、简单化的设计过程,并开始探究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模式。

本文基于整体论思想探讨了教学设计的整体观,并通过整体性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型———4C /I D 透视了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整体论;整体性教学设计;4C /I D【中图分类号】G 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9)04-0069-05*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编号:07J A 880056)及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科学与技术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B -a /2006/01/017)的阶段性成果。

教学设计的源起与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推崇科学、追求科学,科学主义成为主导人们认识世界的主流思想。

由此,科学主义的强大思潮也充斥着教育界,用科学化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教学设计就是在科学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产生的。

19世纪末,德国人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也开辟了心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为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日益突出。

桑代克的联结论表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原始的刺激-反应(S -R )模型。

随后,在其他形式的行为主义理论中,强化都是决定学习的首要因素。

然而,20年代以后,霍尔提出了行为主义的新的版本刺激-有机体-反应(S —O —R )模型,强调学习者的原始动力、激励动机、抑制因素以及原有的训练等作为介入性变量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论教育科研的整体研究法——教育科研方法探索

论教育科研的整体研究法——教育科研方法探索

只有 听 才能 心智 发光 , 有 听才 能 化入 日月光 华 。 只 再 从研 究 的 角度 来 说 , 于 每 个 人 的 想 法 总 有 差 由 异, 因此 就 需 要 对 话 。 语 言 本 身 原 来 就 涉 及 听 和 说 两 个方 面 。人 与人 之 间的 相互 联 系和 关 系 总 是 同 时表 示 着能 够相 互 聆 听 和 对 话 。在 对 话 中 , 方 对 问 题 的理 双 解 总是 既统 一 、 有 差 距 , 只有 这 样, 话 才 能 进 行 又 也 对 下 去 , 此对 话 既不 是不 同 观 念 的对 抗 , 不 是 一 方强 因 也 加 于 对 方 。 是 改 变 双 方 的 观 点 , 双 方 都 超 越 自 己 原 而 使
研究 者 的“ 自我” 解 , 用 一 个 空 空 的脑 袋 去 装 载 资 消 只 料, 但也 不 是 让 研 究 者 随 心 所 欲 地 去 “ 有 ” 料 。 研 占 资
究 不 是 一 种 “ 有 ” 活 动 , 是 一 种 解 除 “ 有 ” 活 占 的 而 占 的 动 。 为 了 熟 悉 研 究 对 象 的 精 神 世 界 , 究 者 不 仅 要 如 研
“ ” 因此 中国文 化 中 的 “ ”就 不 是耳 朵 的 听 , 听 。 听 , 而
切 认 识 都 具 有 优 先 性 。 提 示 某 些 事 情 的 “ 话 ” 需 对 .
要通过 “ 题 ” 开 启。 研 究 者 不 是 被 动 地 去 聆 听 。 问 来 而 是 在 聆 听 的 同 时 主 动 去 发 问 。 研 究 者 的 真 正 力 量 就 是 有 在 研 究 对 象 中 看 出 问 题 的 能 力 。 而 目前 我 们 的 研 究 人 员 在 这 方 面 的 力 量 是 很 差 的 , 许 我 们 仍 然 误 解 为 或

整体性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育人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育人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育人研究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5)2.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劳动教育概览 (6)2.1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8)2.2 劳动教育在当代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9)2.3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10)3. 整体性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理论建构 (12)3.1 从劳动教育到“一站式”劳动教育 (13)3.2 高校教师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 (14)3.3 学生社区内部与外部的联动机制 (15)4. “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实证研究 (17)4.1 调查设计与研究对象 (18)4.2 研究数据分析与结果 (19)4.3 实践案例分析 (19)5. 高校劳动教育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实践路径 (21)5.1 课程设计 (23)5.2 沐浴智慧 (24)5.3 全民参与 (26)6. 劳动教育育人成果的评价体系和实践检验证据 (26)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8)6.2 因果关系分析与成效评估 (29)6.3 学生成长档案与能力测验 (30)7. 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发现与主要贡献 (33)7.2 高校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路径探讨 (35)7.3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36)1. 内容简述本研究聚焦于整体性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综合平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丰富资源与功能,构建系统化、集成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通过整合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活动,我们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究。

接着分析了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并具体探讨了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该教材中的应用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深入探讨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结尾总结了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对闽教版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整体视角、语境教学、闽教版小学英语、应用探究、理论探究、教材特点、具体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价、启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重视语法和单词记忆,而忽视语境意义的问题。

采用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理论,将语言知识融入到语言使用的情景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本研究将结合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理论与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特点,探究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从整体视角出发,探讨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不仅可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为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通过研究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可以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语言能力,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2. 正文2.1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理论探究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是指将语言教学置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中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情境来进行语言学习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建构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建构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建构
西方世界观概论教材解读及教学建构
西方文明及世界观概论是一门内容涉及西方文明史及文化传统的课程,它涵盖了从古典文
化到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再到当今的世界观的内容,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
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基本构成。

本教学单元将首先介绍西方文明及世界观
的源头及发展,次之列举西方文明及世界观主要理论及思想代表;之后对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影响及实践进行讨论;最后分析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现代意义。

在教学设计上,以理论讲解及研讨为主,并结合事例分析和讨论,重点深入探讨两个以上
不同理论和思想的不同观点,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加强对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理解。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本单元采用不同组织形式。

以小组讨论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安排学生组织讨论会,实现主题讨论,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及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认识与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存在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意识的形态及其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阐释自身的实现
和发展的轨迹。

本单元以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并论证西方文明及世界观的发展状况及其现代意义,丰富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觉悟能力。

如何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研究

如何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研究

如何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研究教学整体设计研究是指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整体设计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制定等方面。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整体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参考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教学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参考教材、参考书和其他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任务型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学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教学评价的制定是教学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制定教学评价时,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实验、讨论、观察等多种评价方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教学整体设计研究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整体设计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制定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教学整体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

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在闽教版小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国,英语教育也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仅仅进行单词、语法的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甚至存在翻译“中式英语”等问题。

因此,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革,语境教学的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英语教育领域。

本文将探究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整体视角下的语境教学的应用。

一、整体视角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整体视角。

整体视角又称为“全盘观”,是指对整个事物作全面、全方位、全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把一个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教育中,整体视角强调通过语境整体呈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通过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有趣的图画和配合圆润、生动、流畅的语言来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初步在语境中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

同时,在语言教学中更加注重个人语境和地域语境的融合、“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二、语境教学语境教学(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CTL)指学习者在学习时,通过与周围事情的联系,以及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来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境教学主张采用现实生活的情境来组织教学活动,大力发扬学习者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使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实际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语境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教材中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引子”,在问题引入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间,寓教于乐,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和交际能力。

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来呈现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整体,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整体性视域下的 概论 课教学:内涵㊁重要性和实践要求∗㊀㊀∗㊀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批准号:J G 201801)的阶段性成果.①㊀概论 课2018年版教材在结构体系上除前言和结束语外,由三大板块共十四章组成.其中,第一板块是毛泽东思想部分,共四章,分别阐述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㊁社会主义改造理论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二板块是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部分,共三章,分别阐述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第三板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分七章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陈仁涛[内容提要]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构建 概论 课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从整体性上把握 概论 课教学是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的.从整体性上把握 概论 课教学,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历史逻辑统一视域中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利于青年学生在理论逻辑统一视域中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视域中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以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前提,以科学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为基础,以抓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关键,从整体性上把握 概论 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进而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才能如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关键词]㊀概论 课;整体性教学;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实践价值[作者简介]㊀陈仁涛,历史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㊀㊀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以下简称 概论 课)2018年版最新教材在教材体系㊁内容结构㊁篇章布局上与2015年版教材相比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 块 状布局①尤为引人关注.毋庸讳言,这种布局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㊁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难度.长期以来,学601整体性视域下的 概论 课教学:内涵㊁重要性和实践要求界从不同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性的含义及其价值,并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但就 概论 课教学的整体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新时代在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三进 工作中,如何有效地消解因教材内容 块 状结构可能引发的思想困惑,从整体性上把握 概论 课教学,进而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就成为广大 概论 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回答的重要课题.一㊁科学理解 概论 课教学内涵的整体性㊀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概论 课作为系统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严格来讲, 概论 课教学内涵的整体性是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的.所谓整体性,意指一个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存在.[1]12要从整体性上讲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及其精神实质,首先就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 概论 课教学内涵的整体性.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高校 概论 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2],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㊁精神实质㊁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帮助青年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㊁基本路线㊁基本方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为目标.其体系结构显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成果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逻辑严密而统一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2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整体性上把握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㊁体系结构㊁基本内容㊁总体特征及价值取向等问题,才能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对其作孤立㊁静止㊁表面和片面的理解.一般地讲,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通常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思想基础,有明确的理论主题作为研究对象,有一系列围绕主题而展开的相互联系㊁密切贯通的理论观点作为支撑,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文化底蕴.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完整统一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144G156:一是它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回答着不同的时代课题,有着不同的内容体系,但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不难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虽历经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几个不同时期,但它们都有7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即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它有一系列围绕主题而展开的相互联系㊁密切贯通的理论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紧紧围绕 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主题而多方面展开和系统论证,构成了体系完整㊁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四是它有着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虽然历经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却有着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就是都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彰显其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五是它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凝结着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中国革命㊁建设与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是前后接续㊁继承发展㊁与时俱进㊁高度统一的关系.因此,在 概论 课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看到二者之间的继承发展与交汇融合,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1]202G204这是因为:一是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㊁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它们都立足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它们都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们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上都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四是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这个理论精髓.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3]67.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探索过程中所发生的失误,其思想根源就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其思想根源也在于我们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 从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254因此,从整体性的角度和根本性上来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801整体性视域下的 概论 课教学:内涵㊁重要性和实践要求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同一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25这就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因此,在 概论 课教学实践中,就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因为,一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虽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但它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所面临的时代主题都是和平与发展.在同一时代主题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才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主题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24G25它们虽然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与发展阶段遇到的新矛盾㊁新问题,各具特色,但彼此之间相互衔接㊁相互贯通㊁一脉相承㊁与时俱进,都是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认识的深化,其理论主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绝不是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机械相加,而是始终围绕同一理论主题而形成的逻辑严密而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还须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重点回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有所不同,但其价值取向始终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㊁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㊁与时俱进㊁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 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㊁理论特色㊁民族特色㊁时代特色,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6]10.四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内在统一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9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 [1]215,离开了这一 根本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㊁无本之木.二㊁从整体性上认识 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性㊀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作为系统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概论 课也不例外.列宁曾告诫人们: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㊁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㊁一切联系和 中介 .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 [7]因此,我们在开展 概论 课教学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性上认识 概论 课教学,对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历史逻辑统一视域中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恩格斯指出: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㊁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8]因此,从整体性上把握 概论 课教学,需要将其置于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透过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时代条件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变革与演进,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始终坚持和贯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突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㊁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形态相互衔接㊁一脉相承的历史统一性.正是这种历史统一性,才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为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在纵向历史视域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历程中相继产生的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前后相继㊁逻辑相通,具有内在一致性,构成同一理论发展过程的有机环节,在理论成果的丰富性中体现出理论体系的整体性.[1]247G263其一,它从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本身出发考察其内在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品质,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从客观实际而非从主观臆想出发,因而是属于实践规律的客观反映,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二,它把中国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的伟大实践视为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性.毛泽东强调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9]187因此把握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规律,应当根据当时当地具体的历史条件作具体分析.其三,它从本质和规律高度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及其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要实现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就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去掉其中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凸显历史进程本身的内在必然性,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论逻辑,进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进.[1]250诚如毛泽东所言: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㊁去伪存真㊁由此及彼㊁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011整体性视域下的 概论 课教学:内涵㊁重要性和实践要求认识. [9]291其四,它对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进程的逻辑把握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须臾离不开它的历史发展过程. 只有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认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继承性,才能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1]251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国化. [10]151 实践㊁认识㊁再实践㊁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9]296G29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和理论升华,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的 新的东西 (毛泽东语)①,又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与修正,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与实践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发展,实现对实践规律的动态把握,从而在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的内在统一.2.有利于青年学生在理论逻辑统一视域中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的理论就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如何理解它和对待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告诫人们: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11]664他们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2].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就会懂得,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马克思主义便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中国的具体实践则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起点.换言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互统一凝结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1]26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生成,归根结底是由于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正确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㊁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分析中国问题的工具和行动指南, 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13]14.毛泽东以正确解决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为逻辑前提,创造性地回答了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㊁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㊁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11①毛泽东于1942年3月30日在中央学习组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解决中国问题 和 创造些新的东西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科学回答并解决了我党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把马㊁恩㊁列㊁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㊁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参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㊀2019年第1期回顾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我们就会懂得,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㊁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㊁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㊁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蕴含的理论逻辑.而探索和回答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㊁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是其中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只有科学探索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为进一步探索和回答其他几个基本问题扫清障碍㊁提供条件.这是我们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3.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视域中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无论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说,还是从横向的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突显出整体性的理论品格.因此,在 概论 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历史发展与理论逻辑两个维度相统一的视域下,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基本指引,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㊁社会主义改造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为历史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帮助青年学生全面㊁系统㊁准确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应从整体性上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271G276: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它决定该理论的本质.应当看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尽管所处的发展阶段㊁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成果的创新性中体现出思想基础的统一性.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明确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将其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经革命㊁建设㊁改革几个不同时期,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主题,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理论主题,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始终,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一个逻辑严密而统一的整体.三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同时也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1.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规211。

整体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整体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整体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尹禹文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基于整体性思维的视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设计,统筹各方面资源才能有力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开展。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教学理念“片面化”、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方式“生硬化”、教学评价“单一化”、教学系统“碎片化”等现实困境,通过整体论的视角以“真善美”的总体理念、“四维逻辑挖掘法”的基本原则、“三式融入法”的实现路径、“四维一体”的教学评价以及“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搭建来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总页数】4页(P156-159)
【作者】尹禹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与模式构建》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篮球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4.课程思政视域下新艺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5.“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体视域关联融通一一基于整体与关联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体视域关联融通一一基于整体与关联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体视域关联融通一一基于整体与关联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来开展相关工作,以便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重点研究基于整体与关联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提出若干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整体与关联;小学数学;实施;策略前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起“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一、基于整体与关联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教,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去做题、背公式等。

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和关联两个方面出发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其次,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1]。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且能够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它与其他科目之间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利用“整体”思想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基于整体与关联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一)创新整体与关联构建模式在教育领域中,“整体”指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而“关联”则是指两个或以上有联系的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体”和“关联”都强调了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因此可以说,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关注到了其中某一方面内容或者某几个环节,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 主义就其 实质 而言 , 一种 科学 的世界 观和 践 指 向也相 继 呈现 , 而形成 了 “ 究成 果越 多 、 是 进 研 人们 研 究方法论 。 来人们关 注较多 的整体 主义就 是一种 感 到越 困惑 ” 近 的悖论 。教 学论 研究 的实然 情况 也是如 全新 的思维方 式 。 者们借 助于整体 主义 的理论 观点 此 。 学 在上述 背景下 , 了真实 、 确 、 为 准 全面 、 客观地 把握 和方法 论精神 取得 了大量 的研究成 果。 同研究 者的 教 学 以形成相 应 的“ 不 智识 ” “ 见 ”就 必须超 越 个体 和 洞 ,
课 程- 教 学 5
j 0 } r l t ^
2年1 0 葶3 - 。
国l i 《
整体主义枧域中的敏学谂研究
● 唐 世 纲 摘 要 : 为 一种哲 学理论 与方 法 , 体主 义具 有丰 富的 内涵和严 密 的体 系。唯科 学主 义主 导 下 作 整 的教 学论研 究存在 严 重缺 失 : 学论 “ 观” 究繁 盛 , 通观 ” 究冷 清 ; 学“ 观 ” 究与“ 观 ” 教 具 研 “ 研 教 具 研 通 研 究相 互 背 离。 整体主 义视域 中教 学论研 究的重建 。 需要研 究者 形成整体 性研 究意识 和确立整 体性研 究
何 研究科 学性水平 的惟 一尺度 。 这种唯 科学主 义 的方 细 致分析 , 是揭 露事物整 体 “ 图景 ” 的基础 和 前提 。教 法 论 强调本 质 主义 、 原 主义 的 思维方 式 。 从 机械 学 论 研究 自然也 不例 外 。人 们对 教 学的 系统 认 知和 还 遵 决定论 、 性 因果 必然 律 的思 想模 式 , 重忽 略宇 宙 “ 线 严 整体观照 ”不是凭空给出一个整体认识出来, 究 ; 学 整 教 教
作为教 育学 重要 研究 领域 的教学 论研 究 。 目前正 大 系统 的整 体性 、 各子 系统 的相 互关 联性 以及事 物发 处在 日益拓 展和深化 的快速 发展 阶段 , 呈现 出欣欣 向 展 的动态生成 性 。其实 。 人们对 整体 世界 的认识 总是 荣 的壮 观景象 。 然而 , 过 一片繁荣 景观 的背后 , 潜 基于 自己先 在 的文 化生 态 、 域性 的 思维倾 向 、 透 却 区 内在 藏着深 刻 的发展 危机 。事实 上 。 学论 研究 的深层 危 的知 识 背景和 心 智 结构 的 , 而 , 这 种 自我选 定 的 教 因 在
为它 的组成 部分 ” 这就 是说 , 事物全 貌 的认 识不等 其 具体 组成 部 分 的“ 殊 性 ” “ 。 对 特 或 个体 性 ” 行深 入考 进
同于对事物 各个部 分 、 部认 识的简 单相加 。历史地 察 和严密 分析 。从学理 的视 角看 , 局 要想对 事物 全貌有 看 ,整体主 义之所 以在近来 得 到学界 的推 崇和强 调 , 系统 了解和 整体性认 识 ,首先 必须对 事物 的局部 、 要 深 刻的原 因在 于近 代以来科 学主 义的极 端化 发展 , 不 素或发 展 的某 个环 节 、 阶段 进行 细致人 微 的把握和 探 仅 抢 占了原属 人文 主义的 “ 盘 ” 而且成 为 了衡量任 察 。可 以说 , “ 地 , 对 具体 ” “ 殊 ” 或 特 部分进 行深 入考察 和
机 在 于 以 自然科 学研 究 范式 为 宝典 ,遵 循机 械 决定 视 阈下研 究 的方 式就逐 步积淀 和 生成为 一种 “ 道视 坑 论、 还原论 的思维 方法 , 导具体 的 、 倡 准确 的和客 观 的 界 ” 。它使 研究 者 自觉 不 自觉 地从 自己 的立足 点和思
致知原 则 , 获取 巨大 成 功 的同 时 , 在 也存 留下 深深 的 维 向度出发 考察和 审视对 象 世界 , 看 到 自己所 能看 只 缺憾 。 为走 出上述 困境和消 解尖锐 矛盾 . 我们认 为 . 深 到 的 , 不到 自己所 不能 看到 的 , 愿看 到 自己所 愿 看 只 刻认识 和积极 借鉴整体 主义 的理论 与方 法 , 深入 推 看 到 的 , 不 到 自己所 不 愿看 到 的 , 而形 成 对某 种 对 看 从 进和全 面拓宽 教学论研 究是 大有裨 益的 。 研究 对 象的 “ 见 ” “ 见 ” 偏 和 成 。而且 , 随着 受 “ 道 视 坑 整体主 义的理 论品性 界” 支配 的研 究 成果 日渐 丰 富 。 同 的理 论 观点 和 实 不
( ) 于 整 体 的 视 界 进 行 研 究 一 基
( ) 二 对具体进 行 细致入微 的探 察
哲学 大 师黑 格尔 在 《 逻辑 》 小 中写 到 :在 普遍 性 “ 整体主 义的核心 思想在 于 , 于整 体 的视 界对 自 基 里 同时复包含 有特殊 和个体 的东西 在 内。 【 ”】 示我 。 这提 然、 社会 和思维进 行研 究 , 调并宣 称 “ 体不 能归 结 们 , 强 整 追求 和探 索 对 象世 界 的普遍 性 或整体 性 。 必须对
视角 、 立场和侧 重点存在 较大 差别 。 因而 , 在整体 主 义 的狭隘视 界进行 全面把 握和 “ 整体 观照 ” 从而 在歧 见 , 内部也是 意见纷 呈 、 学派林 立 。 尽管如 此 。 综观整 体 主 丛 生 的研 究成果 中达成 对教学 的整体性 认识 。 即对教 义所 有 的理 论与体 系 , 在许 多较为 一致 的观点 和方 学 的“ 存 通观 ” 。 法。
唐 世纲/ 广西 玉林 师范 学 院 教 育科 学 系 讲师 , 士 。主 要 从事 教 育 基 本理 论 、 程 与 教 学论 研 究 硕 课

‘。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