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文化认同
论苏桑·桑塔格《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论苏桑·桑塔格《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摘要:本文浅析了苏桑·桑塔格的《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论述了“反对阐释”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提出的新感受力的特征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苏桑·桑塔格;新感受力;反对阐释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68-01苏桑·桑塔格是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
她被《党派评论》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并被《时代》杂志誉为“曼哈顿最出色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一。
”而她的这一切特性,也反应在了批评文集《反对阐释》中。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反主流文化”和“新左派”成为美国主要文化特征时提出的,对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许多人对“反对阐释”存在诸多误解,认为“反对阐释”就是取消一切阐释、杜绝阐释、反对现实主义等,其实桑塔格反对的是文艺批评中的等级观念、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官僚意识形态。
不把握“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难以理解“反对阐释”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冲击和瓦解。
她认为诠释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而且随着艺术的进步,重视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性体验才能恢复我们日益钝化的感觉功能,才能改造我们的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
要深究的话,我们可以在反对阐释中分出至少三层意蕴:一是反对以内容代替作品,强调对形式意味的体验与发现,悬搁针对内容的道德评判或精神分析;二是反对以大而化之的阐释取消独创性作品的个体化存在;三是要标举一种表面艺术。
所谓表面艺术,就是拒绝深度,这是以反艺术的姿态出现的艺术,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都受到这一逻辑影响。
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中,桑塔格认为当今的文化状况塑造了人们新的感知习惯即新感受力,而对新感受力的张扬应对了后现代的泛文化现象。
“一种文化”即上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在欧美盛行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论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的文学意义
On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Ideas
of Susan Sontag
作者: 闫金红
作者机构: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开封大学学报
页码: 35-3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苏珊·桑塔格;关学思想;“反对阐释”;“新感受力”
摘要:“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
“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
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传统批评观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
21 0 0年第 5 5卷 第 1期 ( 第 2 8期 ) 总 2
2 1 Vo. 5 No 1( n rl No 2 8) 00 15 . Ge ea .2
传 统 批评 观 的颠 覆
— —
论苏珊 ・ 桑塔格 “ 反对 阐释” 的精神实质
王 建 成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5 04) 20 1
作者简介 : 王建成 (9 3一 ) 男 , 17 , 山东东平人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 生, 济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8 3
髓 , 们在 面对文 学艺术 作 品时 , 人 第一 反应想 到 的就 是 内容 , 们 众 口一 词 地 断 定 文 艺 作 品 就 是 “ 人 内 容 ” 是常人 所看不 到 的“ , 内容 ” 于是 “ , 阐释 ” 召而 应 来 , 在文本 清晰 明 了 的原 意 与读 者之 间假 定 了某 并 种不 一致 , 阐释 的任 务 就 是解 决 这 种 “ 一致 ” 于 不 , 是“ 阐释” 变成 了在 某 种文 化 心 理 定势 的 暗示 下 去 完成 “ 换 ” 转 的工作 , 文本 中 的 x、 z其 实 意 指 A、 Y、
精神实质 , 难以理解“ 反对阐释” 对传统文艺批评 的 冲击和瓦解 。
一
、
“ 反对 阐释 ” 颠覆将 艺术等 同于道德说 教 或心 理分 析的符 码 的观 念
刚过而立之年的桑塔格在《 常青评论》 上发表《 反对 阐释》 一文 , 明确提出“ 反对阐释” aa sie r a (gi tn r e . n tp t
上的‘ 阐释 ’ 也 不是尼 采所 说 的 ‘ , 没有 事实 , 只有 阐 释 ’ 种意 义上 的 ‘ 释 ’ 我 所说 的 ‘ 释 ’ 那 阐 , 阐 是指 在
“唯美”与道德考量——苏珊·桑塔格的现代审美观
觉的桑塔格与那个大谈道德 考量 的桑塔格 , 哪一个
更 接近 本质上 的她 ?唯 美 的 桑塔 格 关 注新 感 受 力 , 强调 感觉 在艺 术理 解 中的作 用 , 对 以 阐释来 蒙 蔽 反
艺 术和 曲解 艺术 ; 道德考 量 的桑塔 格关 注社会 问 品的扭 曲。为 了摒 弃 当代庸俗的阐释批评 , 纠正长期以来文艺评论惯
绔 的人 在一 起 , 你就 会变得 非 常拉 比; 那 如果 你 和过 于 严肃 、 德 的 人 在 一 起 , 就 会 变 得 过 于 无 法 无 道 你 天 、 常纨 绔 。桑 塔 格 的 文化 姿 态— —文 化 角 色 的 非 ” “ 两栖 ” , 示 了 她 敏锐 、 活 的感 受 力 及 与 此 相 性 显 鲜
于将艺 术作 品进行 内容 、 形式 的划 分 , 而放 弃形 式 继 来 对 内容进 行解 释 的误 区 , 桑塔 格拨乱 反 正地提 出 : “ 我们 需要 的是 一套 分 析形 式 的词 汇—— 描 述 性 的 词汇 , 而不 是规 定性 的词 汇 。最 优 秀 的批 评 是 把 内 容 的分析化 入 形 式 的分 析 中去 。 “ ” 阐释 ” 人 们 具 对
摘
要 :0世纪 美国著名 学者、 家苏珊 ・ 2 作 桑塔格 以其文 艺观点“ 对阐释 ” 反 确立 了她在 文坛 的重要地位 。她 强
调 感觉和体验在 艺术欣 赏和理解 中的作 用, 对抛 却 了审美感受力的阐释 , 反 其文 学作 品强烈的体验性 实践 了她 注重
感受性 的审美理论 。她捕捉 了体现时代生 活变化 的一个重要 元素—— 打破精 英文化 与大众 文化 的壁 垒的“ 感 受 新 力” 将 自己的 目光放逐 于先锋 的及 大众的领域 , , 以亲身的实践 回应 了时代 的要 求。
摒弃理论,回归感悟
摒弃理论,回归感悟摘要根据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的观点,反对阐释就是反对抽象的意义提升,反对把批评的重点放在文本所指涉的外部世界上,反对去挖掘文本背后所谓的深层意义,主张对文学艺术作品真切而直接的感性体验。
本文通过分析《反对阐释》一文中的理论思想探析文学批评后理论时代一种反理论的走向。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感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国已故女作家兼评论家,《反对阐释》是她的第一部批评文集,正是由于这部文集在文艺评论界的影响力使得她一举成名。
文集中的26篇文章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在纽约一些重量级刊物上,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代表作是其中的《反对阐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坎普”札记》以及《论风格》四篇文章。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1964)一文中宣告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极具颠覆色彩的口号,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以削弱内容的重要性。
在文中,她向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挑战,她反对运用智力分析作品,主张从直接的感性体验入手来了解作品。
本文拟通过分析《反对阐释》一文中的理论思想探析文学批评后理论时代的走向。
二摒弃理论桑塔格所谓的阐释是狭义的阐释,主要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谈到艺术,阐释指的是从作品整体中抽取一系列的因素(x,y,z,等等)。
阐释的工作实际成了转换的工作。
阐释者说,瞧,你没看见x其实是——或其实意味着——a?y其实是b?z其实是c?”其实这是特指当代的阐释活动——以拆解原义为主旨的当代批评实践。
桑塔格认为现代风格的阐释理论很多是侵犯性的、不虔敬的阐释理论。
因为现代很多阐释理论都是在想尽办法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探寻文本背后的意义,挖掘一定意义上是对文本的一种破坏。
浅析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浅析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作者:郑铃于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8期内容摘要:阐释作为文学批评的一项基本功能,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苏珊·桑塔格却在《反对阐释》中提出了“反对阐释”这一口号。
本文将通过对文本观点的分析,探讨苏珊提出反对阐释的原因,归纳出反对阐释最终要落脚于合理阐释这一结论。
关键词:反对阐释动机创造性背叛合理阐释阐释之于文学批评,似乎理所应当,阐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之一亦为学术界所公认。
我们在接触文学批评这一领域时,同样将“阐释”作为批评的自然附属,像接受真理一样地接受它。
在未接触过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之前,笔者的想法同前文一样,自然地将批评的一部分等同于阐释,认为缺少了阐释的文学批评无法想象。
然而不曾料想,苏珊却将矛头直对“阐释”,话锋一转,公开且大胆地提出了“反对阐释”的口号。
为什么要反对阐释?在苏珊·桑塔格看来,不外乎内外两大原因。
从外部原因看,当今社会条件现状对阐释有巨大的影响。
当今时代,人类的文化产品处于一种过剩、过度生产的状态。
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正逐步丧失感性体验中的敏锐感,现代生活的所有状况纠合在一起,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功能。
在这种现状下,能够获得的阐释大体上是反动和僵化的,艺术的阐释物像废气污染空气一样毒害着我们的感受力。
从内部原因看,则是阐释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主要分作三个部分:其一,现代意义风格的阐释是对艺术的一种破坏。
苏珊·桑塔格对阐释进行了传统风格和现代意义的两种划分。
阐释最初现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
在科学启蒙的时代,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逐渐瓦解,原初形式的古代文本不再被人接受,为弥补其与“现代”社会思想状况之间的鸿沟,阐释应诏出现。
此时的阐释是为了解决文本的原意与读者期待之间的不一致,通过对文本的改动来补救那些古老的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被舍弃的文本,以适应现代的要求。
反对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不可注
反对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不可注作者:王世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代表作“反对阐释”一文中批评了西方传统中对艺术作品只注重内容、忽略形式的阐释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方式;“诗不可注”则是中国古代批评家为反对注释字词等内容对诗歌浑融意蕴的破坏而提出的批评观点。
通过对此观点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不可注”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读者可见这些概念背后蕴蓄着的中西共同的文学理论观念;而其间的一些差异,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理论背景上的原因。
[关键词] 反对阐释;诗不可注;形式;内容桑塔格于1964年在《常青评论》上发表“反对阐释”一文,以美国新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同时又与新批评和心理分析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悖逆,与以新批评和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背离,在该文中反对只注重内容、忽视形式的阐释方式,提倡重视艺术的感性表面,即重视艺术的形式这一观点,明确提出“反对阐释”的口号,在当时的纽约批评界引起轩然大波。
桑塔格当时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厉批评,她使用的语言使她在当时的左派大批评家欧文·豪看来就好像是在标举表面性和反智主义[1],但进入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批评家慢慢接受了桑氏的这一观点并逐渐将此批评方法用在对作品的评论之中。
与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理论遥俪的是散见于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家的笔记、言论中的“诗不可注”的观点,该观点虽不似“反对阐释”般由桑塔格一人提出,但与桑塔格的这一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批评家历来不乏对“反对阐释”和“诗不可注”的观点的单独研究,但对这两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尚未见及。
一、“阐释”的定义“阐释”(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原始义源于拉丁语,意为在两方面之间的一个中介体(或中介人)。
因而,阐释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双方面的沟通和传递的行为,是一种另一方更加变得可以理解的行为。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现象学解读
质 的真 实呈 现 , 因 而也 就 无 法 把握 意 向性 客 体 的 本
真 特性 。 吕采勒 也 指 出 , 艺 术认 识 活 动 并 不是 一 种 自我迷 狂 的情 感 活 动 , 而 是 聚集 了认 识 、 意志、 情 感
的统一精 神 活动 , 只有无 偏见 地直 观对 象 , 才能 臻 至
反对 过度 阐释就 是要 求转 变批评 传统 中依据 外
在事 物进行 解读 的感 知方 法 , 要 求尊 重文 本本 身 , 否
认遵 循个人 意 志 的过 度 阐释 , 即反对 搁置 原 意 、 对 文
为 在这种 意识 方 式 的 观 照下 , 意 向性 客 体 总 是会 以 这 些先 入为 主之 物 的 对 等物 来 照 面 , 而 不 是 原初 本
核相 契合 ; 对个 体感 受能力 的肯 定 与高扬 , 也 是现 象
学认 识论 的 自觉再 现 。
一
、
反对过度阐释
事 物本 身 中达 到对 事物 内在本 真 的把握 。现象 学要 求 保持被 意识 客 体 的 独 立性 和完 整 性 , 反 对 意识 主
体 在头脑 中先 人 为 主 之 物 的支 配 下 去 分解 客体 , 因
中图分类号 : 1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5 ) 0 3— 0 0 5 2— 0 5
苏珊 ・ 桑塔格的《 反对 阐释》 一文 , 因为其激进 识 方式 问题 。胡塞 尔提 出 了观察 意 向性 对象 的基本 的措 辞 , 长期 以来 给 读 者 的正 确 理 解 造 成 了不 少 障 方 法 : 现 象学 还 原 。现 象 学还 原 就 是 胡 塞 尔所 说 的
解读、批评与传播——读《反对阐释》有感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解读、批评与传播——读《反对阐释》有感陈奡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49-01一、读者的解读当我在细读这篇文章,并反复揣摩苏珊•桑格塔到底在讨论什么,她想表达出的疑惑是什么的时候,我不禁想,我这是不是也算是把阅读的重心放在了她所说的“一种妨碍,一种累赘”的“内容”上了?当我尽心地在自己脑海的辞藻里寻求一些自认为可以等同文中词意的词语时,是否也堕入了“侵犯性的、不虔诚的文本转换活动”之中?当我读完之后谈论这篇文章时,我说这篇文章表意明晰,我的大脑能轻易经过双眼阅读,看见它的表意和思想,这是否算是“由内容构成的理论基础,可被心理接受的对艺术的冒犯的阐释”?于是我告诉自己,不能再反复看文本了,不,表意内容更符合苏珊的要求。
接着我试着用她文中所说的“对形式的更广泛、更透彻的描述”,去感受这篇文章表面和所谓自身带有的明晰,来消除之前我只“对内容的过度强调”。
然后我得到了什么?我质疑我的感受力了。
说到感受力,一般的定义就是感受外在事物的能力,决定于个人习惯,这显然是受限制与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艺术欣赏而言,存在着主流的标准。
《反对阐释》中指出,文本被阐释出的样子取决于阐释者的意图,这影响了每一个读者的判断,我们的敏锐感正在逐步消失,“当代对于阐释行为的热情常常是对表面之物的公开敌意或明显的鄙视所激发的”,这样的起点意味着我反复读这篇《反对阐释》时,已经被我的阅读方式和已有知识所框制,仅有的感受力只能习惯性的从“内容”的老思路出发,最多捕捉到一点文本的“形式美”。
苏珊•桑塔格说过:“感受力几乎是难以言喻的,但并非完全不能言喻。
任何可以被塞进某种体系框架中或可以被粗糙的验证工具加以控制的感受力,都根本不再是一种感受力。
它已经僵化成一种思想。
”这跟本文的反对阐释观点是紧密关联的——“反对阐释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的看,更多的听,更多的感觉。
阐释与反对阐释——对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一种“阐释”
桑 塔 格 的 “ 对 阐释 ” 所 反 对 的 并 不 是 阐 释 本 身 , 而 是 单 一 的 规 则 的 某 种 阐释 。 近 来 人 类 学 反 学 科 发 展 中最 重 要 的 理 论 流 派 之 一 阐释 人 类 学 与 阐释 学 具 有 深 厚 的 理 论 渊 源 , 强 调 深 文 章 影 响 甚 为 广 泛 ,其 独 特 的 文 风 也 被 很 多 读 者 所 倾 慕 , 因 此 , 当 她 在
20 0 5年 去 世 的 时 候 , 得 到 了 众 多 报 纸 、 杂 志 的
种 双 方 面 的 沟 通 和 传 递 的 行 为 ,是 一 种 另 一 方 更
“阐 释 ” ( nepeain 这 一 术 语 的 原 始 itr rtt ) o 义 源 于 拉 丁 语 ,意 为 在 两 方 面 之 间 的 一 个 中 介 体 ( 中 介 人 ) 因 而 , 阐 释 这 一 行 为 本 身 就 是 一 或 。
来 的一 项 惩 罚 ,不 是 羞 于 启 齿 的 一 种 东 西 。它 没 有 ‘ 义 ’” 意 。 ②
于 对 《 经 》 文 本 的 阐 释 ,后 来 扩 展 为 对 其 他 圣
文 化 的 文 本 的解 释 。 在 其 悠 久 的 历 史 中 , 阐 释 学 开 始 是 纵 向 的跨 越 时 间 的 阐释 ,后 又 扩 展 到 横 向
经 历 ,写 成 了 另 一 篇 重 要 的 文 化 批 评 文 章 《 疾
病 的 隐 喻 》 ( l esa tp o ,1 7 Il s sMea h r 9 8), 以 及 n
《 滋病 及其 隐 喻》 艾 ( I n t Mea h r A DS a d i t o , s p 1 8 。 这 些 文 章 基 本 上 都 延 续 了 《反 对 阐 释 》 9 9) 的 思 路 ,例 如 , 《 病 的 隐 喻 》 就 力 图 将 疾 病 还 疾 原 为 疾 病 本 身 ,不 带 有 任 何 附 加 意 义 地 看 待 。 桑 塔 格 说 , “ 正 视 癌 症 ,就 当 它 只 不 过 是 一 种 病 要 而 已 — — 尽 管 是 一 种 重 病 ,但 也 不 过 是 一 种 病 而
“反对阐释”与理论的转向
看 作 艺 术 的 本 质 ,从 而 “ 阐 释 的 持 续 不 断 、永 无 止 境 对 的 投 入 。 1p) ”[ _。桑塔 格 指 出内 容不 等于 艺 术 本身 ,要 反 16 ( 对 内容 决 定 论 ,不 应 以 内容 来 判 断 艺 术 价 值 的 高 低 。这
反 对 内容说 个 古 希腊 以 来 的一 个 传 统 ,会 导致 了内 容和 形式 的分 离 , “ 对 阐释 ”的 反对 目标 首 先指 向 了古 希腊 以 来的 内 把 内容 当作 唯 一 的 评 判 标 准 ,而 形 式 成 为 附 属 品 ,从 而 反 容 说 ,“ 方对 艺 术 的全 部 意识 思 考 ,都一 直 局 限于 古 希 形 成 一种 错误 观念 就 是把 艺 术就 是 内容 。而 “ ( 西 它 内容 说 )
在 当今 看 来 主 要 是 一 种 妨 碍 ,一 种 累赘 ,一 种 精 致 或 不 那 么 精致 的庸 论 。 ( 。 ”… ・ 阐 释学 理 论本 身 正如 苏 珊 ・桑 塔格 说 的一 样 ,就 是
针 对 着 作 品 内容 的一 种 阐发 ,即透 过 表 面来 阐 发 内在 的 、 深 层的 意 义 。 传 统 的 阐 释学 ,不 管 是 作 品 中 心 论 、读 者 中心 论 ,还是 文本 中心 论 都 是 坚 持 这 种 路 线 。作 者 中心
飘 张 良丛
内容 提要 : 桑塔格 的 “ 反对 阐释 ”的理论 ,站在 一种反理论 、对理论 的抵抗 立场上 ,对传 统的 内容 说 ,现 代 阐释体 系对 艺术作品
做 出的阐释 问题 ,做 出了深 刻的批判 ,提 出 “ 反对 阐释 ”之后 的 阐释 问题 ,即对 艺术形 式的 阐释 。 同时也是对 反对 阐释所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中的艺术与道德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第4期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中的艺术与道德*郭玉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要] 苏珊·桑塔格反对从艺术作品中探寻真理性和道德性深层意义的传统阐释方式,主张艺术批评应该从关注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道德内涵转向恢复艺术作品自身的明晰可感性。
不过桑塔格并不否定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联系。
她虽然反对要求艺术家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她倡导艺术的道德性,即她所说的“新感受力”。
艺术提供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感至关重要,艺术的风格就决定于这种距离。
桑塔格对风格化艺术的肯定显示了她反对艺术的道德教化功用的一以贯之的观点。
桑塔格提倡的“坎普”虽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但实质上将艺术与更为宽泛意义的道德观念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更为深层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艺术道德[中图分类号] J1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20)04-0075-08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发生了新的转折,进入了后现代阶段。
苏珊·桑塔格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理解。
桑塔格具有独立而自由的思考、写作姿态,始终直接面对文本自身和社会现实进行研究和批评。
一方面,桑塔格收稿日期:2020-03-1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珍妮特·温特森创作中的伦理维度研究”(19WWB061);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科学规划项目“从对立到交融:西方道德主义文学批评与审美主义文学批评研究”(HDRC2016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玉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文艺美学。
认为传统的艺术阐释着力于发掘作品的社会历史及道德内涵,体现的是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严重忽视了人对艺术形式或风格的感官体验,因此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思想主张,大力倡导“新感受力”,重新界定了“风格”内涵,推崇“坎普”趣味,强调艺术与道德涉及的是不同的范畴与问题,期望通过艺术形式的纯粹美感实现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另一方面,桑塔格也与后现代主义削平深度、消解一切价值的思维方式保持着一定距离,认为艺术能够产生道德愉悦,但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直接表述某种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扩展人们的感受形式来培养道德选择的能力。
“反对阐释”视野中的《食人生番二重奏》
㊀第15卷第1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5No.1㊀㊀2019年2月JOURNAL㊀OF㊀HANGZHOU㊀DIANZI㊀UNIVERSITY(SocialSciences)Feb.2019㊀DOI:10.13954/j.cnki.hduss.2019.01.007反对阐释 视野中的«食人生番二重奏»柯㊀英(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江苏苏州215009)收稿日期:2018-08-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WW002)ꎻ江苏省高校 青蓝工程 项目(491712102)ꎻ苏州科技大学师资培养科研资助项目(331731802)作者简介:柯英(1976-)ꎬ女ꎬ安徽望江人ꎬ文学博士ꎬ教授ꎬ20世纪英语文学及视觉艺术文论研究.摘要:«食人生番二重奏»是苏珊 桑塔格进行视觉艺术实践的起点之作ꎬ视觉化地阐发了她 反对阐释 的艺术观ꎮ这部影片从作为阐释者的托马斯的视角出发ꎬ讲述了他和女朋友英格丽德被阐释对象鲍尔夫妇从肉体到精神所 吞噬 的过程ꎮ鲍尔夫妇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ꎬ吸引着阐释者们参与他们的游戏ꎬ但又通过模糊现实和梦境的界限ꎬ拒绝单一的㊁明确的阐释ꎮ尽管托马斯和英格丽德都一度迷失了自己ꎬ不过在阐释的过程中还是得到了教育和成长的机会ꎮ阐释对象等待着一批批的阐释者ꎬ其自身不会发生变化ꎬ而阐释者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ꎮ关键词:«食人生番二重奏»ꎻ反对阐释ꎻ游戏ꎻ表演中图分类号:I106.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9146(2019)01-0039-0620世纪60年代末㊁70年代初ꎬ美国作家苏珊 桑塔格(SusanSontagꎬ1933-2004)以电影为起点开始了她的视觉艺术实践ꎮ就像她一贯介绍和评论欧洲的文艺作品那样ꎬ她把自己的这个转向依然定位在欧洲ꎬ因为在这里她具备一定的基础ꎮ她是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ꎬ这至少意味着她在电影研究上的造诣获得了欧洲电影界的认可ꎬ更重要的是ꎬ与好莱坞的大制作一统美国的形势相比ꎬ欧洲电影的成本低ꎬ演职员规模小ꎬ产业化程度不高ꎬ有利于外来者站稳脚跟ꎮ第一个向桑塔格伸出橄榄枝的是瑞典制片人格朗 林德葛兰(GöranLindgren)ꎮ随着桑塔格的文集«反对阐释»(AgainstInterpretationꎬ1966)的译本在瑞典推出并引起热烈的反响ꎬ格朗看好桑塔格的影响力ꎬ分别于1969年和1971年投资拍摄了她的«食人生番二重奏»(DuetforCannibals)和«卡尔兄弟»(BrotherCarl)ꎮ作为桑塔格执导的第一部电影ꎬ«食人生番二重奏»的拍摄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ꎮ桑塔格本以为在实际拍摄时会与脚本发生偏离ꎬ因为她本人㊁摄影师和演员可能都会有一些即兴的想法或改动ꎬ不过最后完成的电影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按照脚本来运作的ꎮ对于初次从作家转换到电影导演的桑塔格来说ꎬ这似乎是个好的开始ꎮ但是在上映之后ꎬ她就必须要面对和接受该片遭到各种苛评的现实了ꎮ桑塔格的一位传记作家指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ꎬ该片似乎是60年代欧洲艺术电影(artfilms)陈词滥调的堆砌物ꎮ [1]115有人则毫不留情地指责 «食人生番二重奏»是把布列松㊁伯格曼和戈达尔逐一生吞活剥制作而成的ꎮ它以混乱取代叙事ꎬ以含混取代思想ꎮ它就是那种陷先锋艺术于恶名的电影ꎮ [2]不过也有人为桑塔格辩护ꎬ认为虽然这部电影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欧洲电影大师的手法特征ꎬ但是它 更多的是桑塔格的个人风格ꎬ带着她对电影这个媒体的独特的㊁简洁的感受力ꎮ [3]51还有人不知道该如何评判ꎬ便提醒观众 好好欣赏即可ꎬ但请勿阐释ꎮ [4]时至今日ꎬ相关的评论都是一带而过ꎬ鲜有对该片细致的分析ꎬ但走进桑塔格的阐释 陷阱 ꎬ一睹该片的真容实貌ꎬ接受这位被誉为 美国最聪明的女人 的挑战ꎬ也不失为一次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ꎮ0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一、寻求阐释«食人生番二重奏»的故事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ꎮ一位名叫托马斯的青年怀着崇敬之情ꎬ去做革命家鲍尔的助手ꎬ在鲍尔家碰到一些奇怪和不愉快的事ꎬ还结识了极为神秘的女主人弗朗西斯卡ꎮ就在他犹豫不决是否该离开这对夫妇时ꎬ他的女朋友英格丽德却决定留下来ꎬ接替管家的位置ꎮ托马斯驾船流浪了一段时间后ꎬ与鲍尔交涉ꎬ要求用自己换出英格丽德ꎬ但后者在愤怒之下ꎬ回家后另觅新欢了ꎮ最后英格丽德觉得后悔ꎬ于是返回鲍尔家ꎬ接走了几乎奄奄一息的托马斯ꎮ所谓的 食人生番 ꎬ指的是鲍尔夫妇ꎮ罗伯特 哈奇的概括很有代表性: 来自德国的鲍尔是一名失败的革命家ꎬ现在已经退休了ꎮ他的意大利妻子比他年轻很多ꎬ是一个沮丧但又欲望强烈的女人ꎮ他们互相 咀嚼 得太久ꎬ需要从外界寻找营养 [5]517如果以桑塔格 反对阐释 的艺术批评观作为参照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述一个故事ꎬ不如说是通过电影的形式来视觉化地表达她的观点ꎮ托马斯和英格丽德象征的是阐释者ꎬ而鲍尔和弗朗西斯卡则象征着作品/艺术品ꎮ托马斯在为鲍尔工作期间ꎬ工作场所是在鲍尔的家里ꎬ所以接触到的不仅是按照鲍尔的要求需要整理的信函和日记等资料ꎬ而且还有鲍尔夫妇及其管家ꎬ这就使得他的工作缺乏明显的界线ꎬ经常与鲍尔的家庭生活交错在一起ꎮ原本只是想专注于文书工作的托马斯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对夫妇复杂的关系之中ꎬ而他的女朋友也受到影响ꎬ走进了 食人生番 的世界ꎮ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ꎬ 托马斯和英格丽德实际上是透明的 是完全熟悉和可预见的 而鲍尔夫妇是晦暗不明的 完全难以理解ꎮ [6]这种一明一暗的对应关系其实可以理解为阐释者与作品/艺术品之间的关系ꎬ或者可以说ꎬ«食人生番二重奏»是一则关于阐释的寓言ꎮ影片开始ꎬ伴随着锤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ꎬ画面定格在演职员表上ꎬ历时一分钟才切换到英格丽德举起的一只手上ꎬ她正往墙上钉鲍尔的海报ꎮ电影脚本在场景开始前有一段说明ꎬ描述了英格丽德和托马斯居住的单间公寓的情况ꎬ而根据墙上贴的海报㊁照片和报纸头版的信息(墨西哥奥运会㊁前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可以推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8年ꎮ对于这两个热衷于激进的革命活动的年轻人来说ꎬ革命家鲍尔是一个难得一见和高高在上的偶像ꎬ将其海报钉在墙上既有供奉的意味ꎬ也有英格丽德所说的为托马斯即将与其近距离的接触做好准备的意思ꎮ桑塔格结合时代背景ꎬ在电影的起始部分把观众带进一个没有特色但又合情合理的情节之中ꎬ这就与随后出现的各种异乎寻常之处形成了极大的张力ꎮ托马斯与鲍尔的初次见面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冲突ꎮ鲍尔在书房里居高临下地安排工作ꎬ态度冷漠而倨傲ꎮ正当托马斯局促不安时ꎬ弗朗西斯卡出现了ꎬ黑发黑衣ꎬ在阴影中靠墙而立ꎮ鲍尔把托马斯介绍给妻子ꎬ但阻止了二者之间的进一步交流ꎬ没有给妻子发言的机会ꎬ并当着她的面告诉托马斯 最好别理她①ꎮ她需要时间来习惯生人 [7]16ꎮ弗朗西斯卡一声不响地拿起一本书ꎬ砸碎了一扇玻璃窗后就快速地离开了ꎮ这个反常的举动使托马斯怀疑她有什么疾病ꎬ但鲍尔的回答却是: 不完全是ꎮ这一点很难解释ꎮ你必须得有耐心ꎮ [7]18鲍尔的话值得推敲ꎬ可以看成是桑塔格对观众的忠告:如果要对一部令人费解的作品予以评论ꎬ仅凭第一印象或者初步了解是远远不够的ꎬ需要耐心去欣赏和体会ꎮ在接下来的晚餐场景中ꎬ托马斯再次遭遇震惊的一幕:文质彬彬的鲍尔原来是一个狼吞虎咽的饕餮之徒ꎬ就餐时斯文扫地ꎬ大吃之后不顾他人的感受便是一番呕吐ꎬ接着又大吃一通ꎮ弗朗西斯卡此时却又非常冷静ꎬ友好地安抚托马斯ꎮ这对夫妇的状态发生了互换ꎬ如果说在书房里弗朗西斯卡是怪异反常的ꎬ那么在餐厅里鲍尔看起来才是不正常的那个ꎬ而对于托马斯来说ꎬ与这对夫妇的初次接触便充满了无尽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ꎬ吸引着他进一步走进他们的生活ꎬ这也是他答应鲍尔以工作为名在其书房里住上几周的原因ꎮ但是在鲍尔夫妇互相矛盾的双重影响下ꎬ托马斯越陷越深ꎬ几乎迷失了自己ꎮ想要一探究竟的不止是托马斯ꎮ英格丽德觉察到了托马斯为鲍尔工作之后发生的变化ꎬ在鲍尔闪烁其辞地暗示托马斯与弗朗西斯卡之间存在暧昧关系后ꎬ决定也加入到这场阐释之旅中ꎮ与托马斯不①由于文中引用的电影人物语言完全与电影脚本对应ꎬ因此出处以电影脚本为参考ꎮ同的是ꎬ她视鲍尔夫妇为假想敌ꎬ其阐释动机带着报复的成分ꎮ正如桑塔格指出的那样ꎬ 阐释是知识对艺术的报复 [8]7ꎬ英格丽德以有限的知识试图去解开这对夫妇身上的谜团ꎬ但是后者却变成了一股吞噬的力量ꎬ无情地将她挟裹其中ꎬ直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ꎮ托马斯与英格丽德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在与鲍尔夫妇的交集中变得混乱不堪ꎮ二㊁拒绝阐释有人指出ꎬ«食人生番二重奏» 极具黑色幽默感 [9]23ꎬ其 基调冷静㊁冷漠㊁带着黑色的喜剧性 [9]26ꎮ桑塔格的这部电影被认为带有黑色幽默的特点也不难理解ꎬ因为它确实符合黑色幽默的定义ꎬ即 把怪异的或可怕的要素与突出生活的麻木与徒劳的喜剧要素并置在一起 [10]ꎮ托马斯试图揭开鲍尔夫妇神秘的面纱ꎬ但是他的阐释对象完全掌握了主动权ꎬ使他茫然失措ꎬ直至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ꎮ(一)疯狂的录音机托马斯住在鲍尔家的第一个晚上ꎬ弗朗西斯卡进了他兼做卧室的书房ꎬ把他弄醒ꎬ但是此时他的画外音不确定地说道: 我觉得那天晚上弗朗西斯卡来到了书房 [7]21ꎮ弗朗西斯卡掏出一把钥匙ꎬ打开墙上的一个柜子ꎬ向托马斯展示里面的一台录音机ꎬ然后把钥匙交给他ꎬ就离开了ꎮ托马斯后来打开柜子ꎬ拿出录音机ꎬ犹豫了一会按下播放键ꎬ听到一段录音ꎬ那是在枪炮声中鲍尔的声音ꎬ讲述自己身患不治之症ꎬ担忧妻子在自己死后无人照料ꎮ就在此时ꎬ鲍尔来找托马斯ꎬ说自己要出门几个小时ꎬ让他陪伴一下弗朗西斯卡ꎮ此时的托马斯既惊讶又如释重负ꎮ他的惊讶来自于两个方面ꎬ一是他半梦半醒间未能完全确定的事得到了确定ꎬ弗朗西斯卡的确到过他的房间ꎻ二是鲍尔的出现与他听到的录音内容衔接得如此巧妙ꎬ使他顺理成章地接受对方的安排ꎮ至于他的如释重负ꎬ则主要是出于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鲍尔的古怪行为ꎮ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ꎬ就在他按照鲍尔的安排陪伴弗朗斯西卡ꎬ二人相处融洽的时候ꎬ鲍尔突然回到家中ꎬ指责他因为与弗朗西斯卡卿卿我我而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电话ꎮ在托马斯愤怒的注视中ꎬ这种短暂的平衡关系被迅速打破ꎮ在托马斯接下来听到的录音片段里ꎬ鲍尔表示要除掉弗朗西斯卡ꎬ因为他认为留着她没有意义ꎬ只能增加痛苦ꎮ再次让托马斯惊讶的是ꎬ在听完这一段话后ꎬ弗朗西斯卡似乎对他所听的内容了如指掌ꎬ在两人外出的路上塞给托马斯一把枪ꎬ要求他杀掉鲍尔ꎮ如果说录音机在以上的剧情中还只是一个带着巧合含义的普通道具的话ꎬ那么在它出现的最后一个场景中ꎬ它就成了一个魔幻色彩的中介之物ꎮ托马斯关掉鲍尔的声音ꎬ按下了录音键ꎬ录下了自己的话语ꎮ出乎意料的是ꎬ鲍尔在录音机里与托马斯展开了对话ꎬ由于意见不合ꎬ二人发生了争执ꎬ托马斯一怒之下关掉了录音机ꎬ这时候鲍尔本人走进房间ꎬ继续对话ꎮ在话不投机中ꎬ托马斯冲动地去拿弗朗西斯卡给他的枪ꎬ但是鲍尔也掏出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枪ꎬ声称这也是弗朗西斯卡给他的ꎬ以防受到托马斯的伤害ꎮ在这一幕中ꎬ托马斯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ꎬ那就是对于鲍尔能与他在录音机里交谈毫不惊讶ꎬ而在鲍尔从录音机里 走 到他面前时ꎬ他也没有任何大惊小怪的表现ꎬ似乎一切都在他能接受的范围之内ꎮ看到这里时观众也许会产生疑问ꎬ但如果回顾他此前讲过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疯狂的人 [7]43ꎬ就会找到答案了ꎮ他在阐释无果的情况下ꎬ简单地把自己的困惑归结到阐释对象的疯狂之中ꎬ因此ꎬ对于在鲍尔家后来连续发生的有悖于基本逻辑的事ꎬ他都能泰然处之了ꎮ(二)真假难辨的游戏«食人生番二重奏»里有不少带着游戏性质的情节ꎬ鲍尔夫妇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ꎬ可谓是自编自导自演ꎬ但是他们的游戏又必须要有外来的参与者ꎬ以满足他们互相观看的欲望ꎮ年轻而单纯的托马斯和英格丽德便是这对 食人生番 的理想之选ꎮ在影片中ꎬ从托马斯的角度来看ꎬ他在不同游戏中的角色经历了旁观者-参与者-旁观者的变化ꎮ一个深夜ꎬ鲍尔急匆匆地把他从睡梦中喊起来ꎬ让他赶到车库去ꎮ原来弗朗西斯卡把自己锁在汽车里面ꎬ还发动汽车险些撞倒了鲍尔ꎮ但是当托马斯担心万分地劝说她打开车门时ꎬ鲍尔却说没什么事了ꎬ然后进了汽车ꎬ并当着托马斯的面开始爱抚妻子ꎮ弗朗西斯卡则一边盯着托马斯ꎬ一边慢慢地用泡沫喷14第1期柯㊀英: 反对阐释 视野中的«食人生番二重奏»2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剂把挡风玻璃遮住ꎮ第二场游戏是发生在一场难辨真假的家庭暴力之后ꎮ托马斯的画外音讲述自己听到从鲍尔夫妇的卧室里发出了激烈的争吵声ꎬ紧接着影片里便传来鲍尔威胁杀掉弗朗西斯卡的话语以及扇耳光和哭泣的声音ꎬ但是当托马斯破门而入时ꎬ里面却是一副祥和的画面:这对夫妇穿着睡衣ꎬ正在安静地团着毛线ꎮ不过随着托马斯的出现ꎬ房间里的格局立刻发生了改变ꎮ弗朗西斯卡把鲍尔锁进衣橱ꎬ然后在鲍尔有节奏地敲打衣橱的声音中与托马斯发生了关系ꎮ如果观众此时感到目瞪口呆的话ꎬ那未免有些操之过急ꎬ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更加出人意料ꎮ托马斯担心锁在衣橱里的鲍尔的安全ꎬ弗朗西斯卡却告诉他说鲍尔随时都可以出来ꎬ因为他手里有钥匙ꎮ托马斯不相信ꎬ来到衣橱前求证ꎬ鲍尔果然打开了门ꎬ穿戴整齐ꎬ换上了外出的行头ꎬ与床上的弗朗斯西卡打招呼ꎮ这对夫妇有问有答ꎬ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出门前的对话而已ꎮ临走时ꎬ鲍尔还特意回过头来与托马斯握手ꎬ似乎是表示感谢ꎮ随着英格丽德与鲍尔的 结盟 ꎬ影片中的第三场游戏增加到了四个人ꎬ或者说ꎬ这场游戏完成了两对伴侣之间的互换ꎮ在四人就餐时ꎬ鲍尔找了个借口现场解雇了管家ꎬ并让托马斯立刻送她离开ꎮ可是等托马斯回来时ꎬ却发现英格丽德正与鲍尔在起居室里大尽鱼水之欢ꎬ弗朗西斯卡则坐在一旁静静地观看ꎮ她示意托马斯不要声张ꎬ并近乎强制性地把他的头转向英格丽德和鲍尔的方向ꎬ使他成为另一个观看者ꎮ桑塔格试图不加分说地直接呈现最能体现感官的意象ꎬ即令人惊诧的带有色情意味的游戏ꎬ借鲍尔夫妇表达自己拒绝阐释的姿态ꎮ在«色情的想象»(ThePornographicImaginationꎬ1967)中ꎬ她赞同保罗 古德曼(PaulGoodmanꎬ1911-1972) 问题不在于色情与否ꎬ而在于色情的质量如何 [11]72的论断ꎬ把色情想象一分为二ꎬ从一种粗俗的状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ꎮ她想要达到的当然是一种高质量的色情效果ꎬ但是观众对于影片所涉及的色情场面其实很难判断其是否具有艺术性ꎮ桑塔格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电影语言来疏远观众ꎮ在这些场景中ꎬ人物的语言简化到了极致ꎬ有的则几乎是一言不发ꎬ加上黑白色彩的效果ꎬ其呈现方式非常接近无声影片ꎮ桑塔格称ꎬ 持续的焦躁或不断的闹剧行为以及毫无表情的面孔ꎬ这些都是形式的原则ꎮ无声喜剧片提供了许多例证来展示这些原则如何能够殊途同归 即抑制或中立或疏远观众的情绪 [11]55ꎮ«食人生番二重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她所说的形式原则ꎬ无论是作为道具的录音机还是作为闹剧的游戏ꎬ桑塔格以一种冷峻的叙事风格把它们与引导着观众视角的托马斯关联在一起ꎬ展现了他从追寻阐释到被阐释对象同化和吞没的过程ꎮ三㊁演示阐释桑塔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的局限在于它 是在一个想象的心理世界发生的 [9]26ꎮ这与其说是她的自我批评ꎬ倒不如说是自我辩护ꎮ既然是 一个想象的心理世界 ꎬ那么里面发生的事情无论多么不可思议最终都会不足为奇ꎮ当托马斯准备辞去这份事与愿违的工作时ꎬ鲍尔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 你现在不能退出ꎬ明白吗ꎬ这完全是一场游戏ꎮ [7]61这既是剧中人的游戏ꎬ也是桑塔格借助电影的手段形象地演示阐释对象对阐释者的影响的游戏ꎮ(一)阐释对象的伪装鲍尔是是一个流亡的革命家ꎬ也是使«食人生番二重奏»的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人物ꎮ影片通过布莱希特送给他的打火机ꎬ他在柏林的朋友等这些细节透露出他来自德国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ꎬ也有人认为他其实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ꎬ是希特勒的附庸ꎬ而这种观众在解读时难以确定的身份或许正是桑塔格想要达到的效果ꎮ她否认了影片的政治意味ꎬ于是有研究者不无沮丧地评论道: 这部影片也许不是政治性的ꎬ但是里面的政治阴谋就在那里ꎬ吸引着我们想要就此阐释点什么ꎻ然而如果我们真的去尝试ꎬ就会以心灰意冷告终ꎮ [12]133影片中有一幕鲍尔的独角戏ꎬ他取出一个假发套ꎬ戴在头上ꎬ皱皱眉头ꎬ又取了下来ꎬ对着镜子做了几个鬼脸ꎬ接着面无表情地说道: 在我的职业中ꎬ时常有必要伪装自己ꎮ [7]70这是整部影片里鲍尔唯一一个独处和独白的场景ꎬ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不言之明ꎬ但也会令人觉得不知所云ꎬ因为人物语言与故事情节似乎是毫无意义地随机组合在一起ꎬ观众确实难以理解鲍尔的这一段表演到底有何必要性ꎮ但当鲍尔被视为一个隐喻性的阐释对象时ꎬ他所说的伪装自己其实是指在不同的阐释者眼里他可能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ꎬ构成一个不断膨胀的影子世界ꎮ桑塔格指出ꎬ这样的阐释就是以表象取代本质ꎬ形成一种景观ꎬ从而 毒害着我们的感受力 [8]7ꎮ鲍尔在托马斯面前也表现出他的伪装ꎬ这激起了托马斯的不快ꎬ甚至引发了冲突ꎮ鲍尔戴着墨镜在庭院里清理落叶ꎬ告诉托马斯人们会有各种伪装ꎬ然后摘下墨镜又重新戴上ꎬ询问墨镜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外观ꎮ托马斯的回答是 并不特别明显 [7]52ꎬ但是鲍尔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再好好看看ꎬ这时有一个托马斯的特写镜头ꎬ他的表情变得焦躁不安起来ꎮ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ꎬ鲍尔粗暴地扇弗朗西斯卡的耳光ꎬ以 治疗 她的闷闷不乐ꎬ托马斯无法坐视不管ꎬ挺身而出ꎬ试图阻止ꎮ但是鲍尔却质问: 为什么不能坐视你不理解的事情? [7]54这句话的潜台词是ꎬ在无法理解作品/艺术品时ꎬ没有必要强行进行干预ꎬ因为这样只能加强阐释者的焦虑ꎬ不如退回一步ꎬ冷静地观察阐释对象ꎮ无论戴上墨镜与否ꎬ鲍尔都是鲍尔ꎬ托马斯所谓的看不出多大的区别其实是对的ꎬ但是一旦被追问ꎬ他反而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ꎬ陷入阐释的焦虑之中ꎮ鲍尔与托马斯之间的冲突最后发展到拔枪相向ꎬ这意味着阐释对象向阐释者发起了挑战ꎮ(二)阐释者的迷失在进入到鲍尔夫妇的生活中后ꎬ托马斯和英格丽德似乎是身不由己地服从着他们的 改装 计划ꎮ鲍尔派托马斯送出一封秘密信件时ꎬ要求其戴上一顶和他平时戴的一样的帽子ꎮ托马斯完成任务后回到家里ꎬ英格丽德看到这顶帽子大为不满ꎬ两人发生口角ꎬ原先的亲密关系荡然无存ꎬ预示着阐释者之间的分歧ꎬ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ꎬ弗朗西斯卡遭到鲍尔的 家暴 后ꎬ仍然称他是 世界上最亲爱的㊁最和善的人 [7]55ꎬ二人之间依然是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ꎮ托马斯为了安慰弗朗西斯卡ꎬ留下来陪她ꎬ但本应处于弱者地位的女主人却立刻控制住了局面ꎬ而托马斯则一反拘谨的常态ꎬ兴高采烈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ꎬ像无头苍蝇一样循声追逐弗朗西斯卡ꎬ直到后来鲍尔的出现才打断了这场荒唐的嬉闹ꎮ这一幕以弗朗斯西卡为托马斯戴上鲍尔的墨镜结束ꎬ其寓意也显而易见:不是阐释者改变了阐释对象ꎬ而恰好相反ꎬ是阐释对象颠覆了阐释者ꎬ使其成为自己的影子和替代者ꎮ英格丽德本来是带着报复心理接近鲍尔夫妇的ꎬ可是才进入鲍尔家ꎬ一顿晚餐的时间就使她臣服于他们ꎬ惟命是从ꎮ托马斯与鲍尔夫妇初次见面就了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ꎬ而英格丽德则发现他们几乎完全符合自己在见面前的想象ꎬ尤其是鲍尔ꎬ在用餐时也尽量克制自己不雅的吃相ꎬ把风度翩翩的一面充分地展现了出来ꎮ桑塔格采用了虚化的手法省略了英格丽德在就餐后被鲍尔夫妇 俘获 成为玩物的具体过程ꎬ但突出了他们所 食 对象的转换 从食 物 (吃饭)发展到食 人 (合力戏弄英格丽德)ꎮ对于英格丽德这个新的猎物ꎬ鲍尔首先完成了肉体的侵占ꎬ弗朗西斯卡实施的则是形象与精神的改造ꎮ影片中有一幕是弗兰西斯卡正在化妆ꎬ英格丽德侍立一旁ꎬ神情迷醉ꎮ弗朗西斯卡招呼她一起坐下ꎬ给她化妆ꎬ像对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那样教她说意大利语ꎬ并给她戴上了和自己发型一样的假发ꎬ穿上了自己的衣服ꎮ一番装扮之后ꎬ从外貌到语言ꎬ英格丽德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见ꎬ任由弗朗西斯卡摆布ꎮ在紧随其后的一幕中ꎬ在鲍尔夫妇卧室的大床上ꎬ打扮得酷似弗朗西斯卡的英格丽德羞涩地躺在鲍尔夫妇中间ꎬ似乎在期待什么ꎮ夫妇二人放下手中的读物ꎬ一起扑向了英格丽德ꎮ这是整部电影中把 食人 的片名体现得最直接的一个场景ꎬ阐释对象彻底吞噬了阐释者ꎮ四㊁结语桑塔格哀叹 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ꎬ阐释工作大抵都是反动的㊁令人窒息的ꎮ就像汽车和重工业排放的烟雾污染了城市的空气那样ꎬ现在对艺术的过量阐释毒害着我们的感受力ꎮ [8]7在阐释的过程中ꎬ无论阐释对象以何种形象出现ꎬ最终都会还原到阐释前的状态ꎬ面对着下一个阐释者ꎬ但是阐释者自身却发生了变化ꎮ托马斯在英格丽德进入鲍尔家后果断地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ꎬ过着无欲无求的放逐式的生活ꎬ但是出于对女朋友的担心ꎬ他还是重新返回鲍尔家ꎬ换出了英格丽德ꎮ英格丽德在负气之下抛34第1期柯㊀英: 反对阐释 视野中的«食人生番二重奏»。
桑塔格最经典十句话
桑塔格最经典十句话《桑塔格最经典十句话》哎呀呀,说起桑塔格最经典的十句话呀,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呢!就比如说有句话叫“反对阐释”,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去看一幅画,旁边好多人都在那各种长篇大论地阐释,说这线条代表啥,那色彩象征啥,听得我头都大了。
我就想啊,为啥不能单纯地欣赏画本身呢,非得整那么多复杂的解释呀。
还有一句“沉默是语言之母”,这让我想到有时候和朋友在一起,大家都不说话,就静静地待着,那种沉默其实也挺美好的,好像在孕育着什么,有一种特别的氛围。
“最宝贵的就是不被打扰的闲暇”,这太对啦!记得有一回我好不容易有了一天假期,本想好好享受一下不被打扰的时光,结果一会儿电话响,一会儿有人来找,烦死啦,真的好想拥有那种完完全全不被打扰的闲暇呀。
“摄影是挽歌式的艺术,是衰老的艺术”,我那次翻老照片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看着照片上过去的人和事,真的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悲伤感呢。
“我们的文化是建立在贪婪、嫉妒和恐惧之上的”,想想看还真是,看看那些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人,那些嫉妒别人的人,还有那些整天充满恐惧的人,可不就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嘛。
“艺术是一种传染病”,这个有意思呀,就像我有一次看了一场很棒的音乐会,回来后就疯狂地给朋友们推荐,这不就像传染病一样把对艺术的喜爱传播开了嘛。
“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有时候和别人交流,总觉得大家理解的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可能真的是这样,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误解的成分啦。
“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有文学”,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写东西,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就是单纯地想写,享受那个创作的过程。
“在今天的世界上,爱是遭受迫害最严重的情感”,可不是嘛,现在的人都太现实了,真正纯粹的爱好像变得越来越难得了。
桑塔格的这些话呀,真的是很有深度,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和感悟呢。
哎呀,就说到这吧,希望大家也能从这些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呀!。
浅析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现象学解读
浅析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现象学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文,因为其激进的措辞,长期以来给读者的正确理解造成了不少障碍。
一些研究者片面地认为。
反对阐释。
就是拒绝对艺术作品进行任何阐释,艺术作品只能观赏,不容言说。
这实际上歪曲了。
反对阐释。
的精神实质。
苏珊·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她反对的只是有外在依据的过度阐释、只重内容的片面阐释和抹杀个体感受力的权威的阐释。
细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苏珊·桑塔格在文中提出的尊重文本自身、反对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方法与现象学感知世界的方式相一致; 其对批评传统中只重探究文本内容的狭隘观点进行了驳斥,这与英伽登“艺术本体论”的理论内核相契合; 对个体感受能力的肯定与高扬,也是现象学认识论的自觉再现。
一、反对过度阐释反对过度阐释就是要求转变批评传统中依据外在事物进行解读的感知方法,要求尊重文本本身,否认遵循个人意志的过度阐释,即反对搁置原意、对文本进行主观地开掘和取代。
现象学“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 典型的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所以在早期现象学家们的心目中,现象学首先就是一种方法。
现象学不是指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显示其对象,即“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示的那样来看它”。
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关系结构的意识方式问题。
胡塞尔提出了观察意向性对象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
现象学还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面向事物本身、,他主张主体在进行意向性活动的时候,将历史、理性等先入为主之物加以悬搁,从而集中注意力面向事物本身,以便直观到该现象中显示为本质的东西。
胡塞尔认为,只有用直观的方法才能赢得明见性的知识,只有明见性的知识,才能保证哲学的可靠性与严格性,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因此,本质直观就是现象学认识论的理论内核,悬搁和还原是现象学意向性活动的两个支点。
苏珊·桑塔格:因为我是一个人
M C一直以来,女性都是感性的代名词,很多时候,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情用事,也更易受暗示。
但美国知名作家及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却是个例外,她关注时事,不愿接受既定舆论,毕生都在为揭露真相而斗争,竭力反对艺术和生活的简单化与冷漠,也因此被美国公众誉为“一个清楚冷静且具有良知的人,以及评估未来美国和世界重大事件的清晰尺度”。
苏珊·桑塔格的一生是行者的一生,她游走于战地、医院和敏感地区之间,不断抵达真相的最前沿,来到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人身边,给予他们同情与善意,并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而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S 我想将每种生活都过一遍,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桑塔格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女作家及评论家,是当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但她童年时代的梦想却是当一名化学家,后来是物理学家。
随着时光推移,生活赋予了她越来越多炽热的渴望,她盼望着将每种生活都过一遍,用有限的生命来体验尽可能多的事物,因此她决定投身文学,当一名与笔为伴的女战士,如她所言“我想将每种生活都过一遍,一个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
桑塔格对世界的热情源自于童年。
她出生于1933年的曼哈顿,由祖父母抚养大。
彼时她的父母在遥远的中国做皮货生意,她与他们见面机会并不多。
但她的房间里堆满了从大洋彼岸捎来的茶叶香包、绸缎旗袍和大阿福泥娃娃。
“那时的交通并不方便,但源源不断从中国涌来的物品让我感觉到父母是苏珊·桑塔格:因为我是一个人詳謼沈青黎Susan Sontag38. All Rights Reserved.看世界M C爱我的,父亲承诺等我长大就带我去中国,我渴望那一刻,只是它没有成为现实。
”桑塔格5岁时,父亲因肺结核在天津离世,此后她开始用疯狂的阅读打发时光。
桑塔格的母亲性格慵懒,祖父母内向静默,家人之间缺乏交流,幼小的桑塔格似乎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她在书中找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的精神日益丰盈,满腔热情呼之欲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 超 然
桑塔格“ 反对 阐 释 ” 的登 高 一 呼 无 异 于 迅 雷 。 引来 的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美 国理 论 界 的 一 片 错 愕 与 恐 慌 。
她 是一 个 令 人 惊 奇 的 、 少偏 见 的立 论 者 。 塔 格 一生 很 桑 坚 守 可敬 的知 识 分 子立 场 .拥 有 知 识 但 决 不 为 知识 所
何 合 理 描述 的问 题 。 对 传 统 风 格 的 阐释 是 认 可 的 、 她 尊 重 的 , 是 现 代 阐释 拒 绝 、 可 否定 艺术 独 立 性 的做 法 她 却 决 不接 受 。
“ 夫卡 的 作 品一 直经 受 着不 下 三拨 的阐 释者 的大 卡
累 、 有 智 慧但 决 不 滥 用 智 慧 , 始 终 把 反 对 美学 和道 拥 她 德 上 的浅 薄 与 冷 漠作 为 自己的 良心 来 信 奉 。居 于桑 塔
释 。 我这 里 所 说 的 阐 释 , 一种 阐 明某 种 阐 释符 码 、 “ 是 某
些‘ 规则 ’ 有 意 的心 理 行 为 。 到艺 术 , 的 谈 阐释 指 的 是从
种 解 放 的 行 为 。它 是 改 写 和 重估 死 去 的过 去 的 一 种
作 品整 体 中抽取 一 系列 的 因 素 ( Y、 等 等 ) 释 的 X、 Z, 。阐
义 的 阐释 , 古 至 今 , 从 阐释 从 没 片刻 停 止 过 。桑 塔 格 当
然 也 不 会 冒天下 之 大 不 韪 .更 何 况 她 本 人 同样 在 不 懈 地 对 她 的经 验进 行 阐释 。 “ 某 些 文 化 语 境 中 , 在 阐释 是
一
地 驾 驭 的 、使人 舒 服 的东 西 .从 而 将 艺 术 简 单 化 的 阐
手 段 , 从 死 去 的 过 去逃 脱 的一 种 手段 。 ② “ 统 风 格 是 ” 传
的 阐释 是 固 执 的 , 也充 满 敬 意 ; 在 字 面意 义 之 上 建 但 它 立 起 了另 外 一层 意 义 。 现代 风 格 的 阐 释却 是 在 挖 掘 , 而
一
工作实际成了转换 的工作 。” “ ⑤ 阐释是以修补翻新 的
尚的新 宠 . 是 僵 化 的 学 院 派匆 忙 为 她 贴 上 的标 签 , 还 桑
卡 对父 亲 的恐 惧 、 的 阉割 焦 虑 、 对 自己性 无 能 的 感 他 他
觉 以及 对梦 的沉湎 的 种种 绝 望 的显露 。 些把 卡夫 卡 的 那
作 品 当作宗 教 寓 言来 读 的批 评 家 则解 释 说 ,城 堡 》 《 中的
1 l 8 文艺评论 21 001
其压 榨成 一 个 干 瘪 的思 想 填 充 物 。 “ 对 阐释 ” 视 文 反 重
静, 这表 明 在不 知不 觉 中我们 早 已被 强势 阐释俘 获 。丝 毫 未觉 出异 样 , 吃 惊 时 不 吃 惊 , 说 明 我 们 某 种 敏感 该 正 的丧 失 , 说 明桑塔 格 提 醒 的振 聋发 聩 。 正
“ 对 阐 释 ” 然 也 是 一 种 阐 释 . 走 在 阐释 边 缘 反 当 是 的 阐释 , 是别 一 种 阐释 。 反 对 阐 释 并不 是 笼 统 地 、 粗暴 地 反 对 一 切 的解 说活 动 .而 是 只反 对 美 国当 时 盛 行 的 那 种 机 械 的 阐释 行径 ,反 对 把 艺 术 变 成 可 以 随 心所 欲
消 费风 潮 保 持 警 觉 。 “ 现 代 文论 家 ” 比 , 与 后 相 桑塔 格 更
愿 意接 受 的 是 “ 启 蒙 思 想家 ” 新 这一 册 封 。
别 一种 阐 释
“ 今 人们 将 解 释 学 作 为 我们 这个 时代 哲 学 的真 现
正‘ 共通语 ’ 来谈论 。 ①所有种类 的艺术批评都属 于广 ”
行 重 新 陈 述 , 际 上 就是 去 为理 论 找 到 一 个 对 等 物 , 实 就 是 拿 着 观 念 的笼 子 捕 捉 艺 术 品 的 鸟 儿 .鲜 活 的艺 术 被
作为真实文本的潜文本。 ③桑塔格从来没有说过艺术 ”
作 品不 可 言说 。 能 被描 述 或 诠 释 . 认 为 存 在 一 个 如 不 但
方 式 保 留那 些被 认 为 太 珍 贵 以至 于 不 可 否 弃 的古 老文
本 的极 端 策 略 。 阐释 者 并 没有 真 的去 涂 掉 或 重写 文 本 ,
旦 挖现 就 它 后 挖 以
而是 在 改 动 它 。 ” 在 桑 塔格 看 来 , 释 就 是 对现 象 进 ⑥ 阐
作 品 当作 心 理 分 析 寓 言来 读 的批 评 家 从 中发 现 了卡 夫
心 灵充 分 的 自 由。 拥 有 愈挫 愈 坚 的 刚 硬 品格 、 恶如 她 嫉 仇 的社 会 责 任 感 , 对 精 英艺 术 偏 爱 有 加 , 并 不 轻 视 虽 但 大 众艺 术 。不 论 是 大众 媒 体 迫 不 及 待 地将 她 包 装 成 时
约瑟夫 ・ K经受着上帝严厉而神秘的法庭 的审判。 ④读 ”
到桑 塔 格这 些 愤慨 时 我们 应 该 动容 . 可是 我 们却 面 色 平
塔 格都 不 屑 一 顾 。 不 愧是 真正 的知 识 分 子 . 她 她不 向意
识 形 态 妥 协 , 闯 政 治 禁 区 : 不 向 公 众 妥 协 , 直 对 屡 也 一
格 美 学 理 论 核 心 的 “ 对 阐 释 ” 强 调 的 是 一 种 “ 受 反 . 感 力 ” 者 说 “ 味 ” 强调 的是 放 出 自己 的 眼光 , 感 性 、 或 趣 , 给
规模 劫 掠 。 些把 卡 夫卡 的作 品当 作社 会 寓言 来读 的批 那 评 家从 中发 现 了 卡夫 卡 对现 代 官僚 体 制 的层 层 阻 挠 、 疯 狂及 其 最终 沦 为极 权 国 家 的案例 研究 。 些把 卡夫 卡 的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