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

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

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
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
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
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
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素养:指个体在学科知识和学术方法上的掌握程度。

包括学科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2. 能力素养:指个体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或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3. 社会素养: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包括人际关系建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4. 品德素养: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包括诚信、正直、责任心、公平公正和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品质。

5. 创新素养:指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勇于尝试的能力。

6. 心理素养:指个体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

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激励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以上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重点和特长,但这些素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和成长所必需的素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2022年新课标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学习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

这四大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必要的素养和能力。

一、学习素养学习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具备学习自觉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它包括了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等。

学习素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学习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它包括了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判断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思维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感的能力,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它包括了文学、历史、艺术、伦理等方面的素养。

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情感。

四、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创新素养包括了创造力、想象力、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创新素养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的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内容。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的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四大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思维品质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和艺术素养。

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术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英语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并具有创新科学的能力。

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素养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扞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社会参与——实践创新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记者采访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核心素养总框架记者: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答: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汇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表示,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是间环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文化基础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是指具备应对21世纪所需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属性。

它包括信息素养、文化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从信息资源中获取、理解、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筛选,整理和运用信息。

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对文化的综合了解与理解,包括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和当代文化等。

具备文化素养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具备对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

创新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能够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具备创新素养的人具备开放性思维,善于寻找和挖掘问题的潜在价值。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理解和承担自己在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责任。

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尊重他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支持社会公正。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摘要: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2.自主发展
3.社会参与
正文: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

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首先,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其次,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局,履行公民责任。

社会参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我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公民,有助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要点

核心素养要点

核心素养要点
核心素养是指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沟通、
合作等能力,是当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以下是核心素养的要点:
1. 自主研究:具备自我研究的意愿和能力,能够高效地获取、
组织、管理知识,不断研究更新观念和知识。

2. 批判性思维:具备逻辑思考、推理能力和判断力,能够批判
分析和评价信息,保持独立、客观、审慎的态度。

3. 解决问题:具备发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信
息和技能,创造性地应对复杂和非常规的问题。

4. 沟通:具备有效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能力,能够理解并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具备团队协作和领导力。

5. 合作:具备与他人合作提升工作和研究成果的能力,尊重团
队成员,推动和协调团队合作。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细化拆分素养要点,并通过培训和实践加以巩固。

2. 注重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3. 通过跨学科融合、注重实践应用等方式促进素养的全面提升。

4. 提供多样化的研究环境和资源,鼓励自主研究和分享。

5. 强化评价和反馈机制,着力提高研究者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够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和
应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积极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行动力,提倡勇于担当的精神。

2. 创新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3. 沟通与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能够与他人有效交流合作。

4. 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 文化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2、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1、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2、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就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所以核心素养一般是要求学生去发展的,也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一种品格。

当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老师们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措施。

2、三个方面:核心素养一共是有三个方面。

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认识并且学习。

3、六大素养:核心素养一共有六个大的要素。

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一定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它是一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基石,也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下面我们将以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为标题,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并根据事实和证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的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方面。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和筛选的能力、信息评估和分析的能力、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等。

通过提高信息素养,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及时获取和应用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开拓思路,创造新的价值和机会。

四、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共同工作、协调合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已成为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方式。

团队合作能力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五、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

跨文化沟通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研究、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原标题: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本报记者汪瑞林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为何今天又来讨论素质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需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实践。

”在日前于贵阳市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单位学术专题研讨会上,该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点明研讨会主题“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再认识再实践”的意义所在。

再审视:基础教育哪里“跑偏了”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

”傅国亮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

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

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

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

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了发展空间。

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

四是学制过度。

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
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

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

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赵福菓认为,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病症,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罔行。

知而不行:几十年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无论是在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基层学校,无论是在教育内部还是社会各界,无论是在专家学者还是平民草根中,都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现实状况是,素质教育在文件制度里有地位,具体工作中排后位;在专著论文里有高度,基层实践少热度;在办学理念上有目标,办学行为上无指标;社会舆论讲得好,个人家庭做得少。

知行不一:知行不一实质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认识与实践自相矛盾、互相否定。

具体表现为: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仍较普遍;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恶评不断,但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苦、学生累、学生书包重、学生作业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根深蒂固,结果是让学生累倒在起跑线上。

行而罔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目标、基本规律、重点要求、工作路径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以育才教育取代育人教育。

具体表现在:育人片面化,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才轻德;育人特殊化,以少部分尖子生、特长生代替全体学生;育人形式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实效,不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育人盲目化,校训校规原则空洞,没有凸显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育人简单化,以开展体音美的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仅满足于墙壁文化呈现,把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军训、农训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

专家们认为,目前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既有政策设计、体制机制的缺失,又有基层实践的缺位;既有价值取向的偏离,又有教育政绩的短视;既有用人导向的误区,又有育人方向的错位。

这些问题折射出素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基层实践的无奈与迷茫。

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在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再认识:如何将“素质”具体化
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

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到迷茫。

事实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

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等。

目前,我国已经决定采纳上述国家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傅国亮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介绍说,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

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据介绍,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而基层的教育实践探索者对此充满期待。

这次会议上,与会的代表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师资队伍建设、评价导向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交流了实践探索中的创新经验。

不过,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

李奇勇认为,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

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