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名与其盐文化探析 民俗学论文

合集下载

盐城文化现象

盐城文化现象

江苏盐城“盐”文化江苏省盐城市是我的家乡,她因盐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海盐”文化底蕴。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

盐城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

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盐城从西汉武帝年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如南团、西团、卞团等。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

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曹丿镇、潘丿镇等。

“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由于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处,皆可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产量极丰,且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苏北平原地带,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盐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与其地理地位和历史沿革密不可分,其内涵丰富而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盐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一、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盐城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孔子曾说:“盐有五味而为之者,莫加于江淮之间”。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和交换媒介,盐城是最早炼盐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城一直是个以盐业闻名的城市,盐是盐城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盐城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又多元,古时候盐城是冶铁之地,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冶铁遗迹,如戚墅堰、金山岭等,其中的金山岭矿区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盐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渔业和农业文化的城市。

漫长的江海河湖天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长江到东海,从潮间带到滩涂,盐城的水产资源在江苏省内独树一帜,盐城市也以其海鲜美食而多次荣膺全国农业展示交易会金奖。

而盐城的作物品种也繁多,如盐城竹笋、盐城杏花草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中式弹唱、米袋戏、镇海龙灯、铜钱铺床、盐城民间民俗体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几乎涵盖了盐城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米袋戏是盐城传统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一般是在年夜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演出。

该戏曲主要以说唱为主,器乐的演奏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器乐演奏除了可以为戏曲添彩增色之外,也能让现场的观众互动参与,会使得观众更有感觉、更投入。

铜钱铺床是盐城传统民间的婚嫁习俗之一,铜钱的来源多数是自家积蓄,或者是回收,由于铜钱的数目是以百计或千计为单位,而且在婚礼上要铺床枕袋,十分用心繁琐,也可以看作是新人对新家前途美好的一个寄托和表示。

另外,盐城的民俗体育,如镇海龙灯、蛙跳、夯土坨等也有着自己的风采,具有独特的魅力,目前也成为了盐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摘要: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某一地区在其历史发展历程中各个发展时期的文化遗留。

作为我国海盐文化重要代表的盐城,其海盐文化就在其地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笔者试图从地名的文化功用出发,展现盐城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盐城地名文化盐城位于黄海之滨,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也是江苏最主要的产盐区。

其所属的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有盐场二三十处,都可以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且产量极丰富,加之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诸省。

因此,“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场因此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虽经数千年历史的涤荡,至今在盐城地区仍然保留着诸多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就给我们传递了跨越千年的有关盐的讯息。

地名作为语言里的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是地名的表层结构。

通过它,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是地名的深层结构。

因此,盐城的地名也必定可以反应特定时期盐城的盐文化与盐业制造的历史。

一、盐城的制盐历史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曾描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这是最早对盐的解释。

我国盐业历史最为悠久,正如《中国盐政史》所言:“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进入有文字时代后,最早出现的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

”由此可见,盐是“国之大宝”,早在奴隶社会,政府已设置官吏专门管理全国盐业。

此外,从对盐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盐业之早之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盐的来源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很早就对盐品作了划分。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民间艺术在盐城地区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盐城地区的民间艺术,深入研究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之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艺传统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对于盐城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严峻考验。

盐城地区作为沿海城市,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也为民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机遇。

研究背景之二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深入挖掘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资源,可以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1.2 研究意义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盐城地区丰富的民艺传统,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推动民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盐城地区民艺传承研究,可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推动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传承和弘扬盐城地区民艺文化,激发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研究盐城地区民艺传承问题,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深入研究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问题,可以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升级提供有益的研究参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民艺文化概述民艺文化是指一种蕴含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和艺术的总称。

民艺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民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民俗、民情和民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盐城历史文化作文

盐城历史文化作文

盐城历史文化作文盐城历史文化作文篇一盐城又称万河之都、盐渎。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盐城在江苏省北部偏东地域。

盐城从西汉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从西汉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历史文化作文篇二在辽阔的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我的家乡――盐城。

她虽不繁华,却古老悠长;她虽不广阔,却可爱温馨;她虽不浓厚,却令人回味。

她有属于她的海盐文化,记载了盐城人多少年的辛勤的汗水;神秘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使本缺乏生机的她充满了无限魅力;美丽的大纵湖为她增添了无数绿色,宁静而温柔;悠长的水街,赋予了现代化的她不亚于苏州水上的独特风景。

盐文化

盐文化

盐城的盐文化“盐城,盐城,顾名思义,是出产盐的名城”,这是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的话。

由于盐资源存在的方式不同,盐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其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对特定地区社会生活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据我市海盐研究专家朱贻生先生介绍,翻开我市厚重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部海盐文化史。

春秋时期,在盐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以煮海盐为生。

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在盐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因而该市有丰厚的海盐文化积淀。

如当初盐业生产单位亭、场、灶、团、仓等,往往成为后来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该市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古建筑如范公堤、串场河、海春轩塔等,包括淮剧,都是海盐文化的产物。

盐城生来产盐。

在古代,淮河在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

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海水为盐。

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南盐。

西汉初,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封地的一部分,他靠煮盐获利,富可敌国,于是便起兵造反,争夺皇位。

汉朝廷认识到盐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物资,又是与社稷安全休戚相关的物资,盐利又大,大臣桑弘羊发表了《盐铁论》,力呈盐铁由朝廷控制的必要。

因此,汉武帝时,"笼天下盐铁",实行盐铁官管,由政府募民利盐,官收、官运、官销。

后来,管理的官员称为盐铁官。

不久前在盐城出土了一件古代制盐的大铁盘,上面铸有盐官铸发的字样,说明古代制盐紧紧控制在盐官手中。

以后历代王朝都从汉制,盐务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汉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农管,唐代由户部管,宋代特设提举盐事司管盐,元代由中书省管,清代设巡盐御史。

下面有专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官员不准插手。

销售则由盐务管理机构选定、批准的盐商经办。

普通百姓如果违禁制盐、运盐、贩卖盐,则要受到重处。

制盐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盐;宋以后发展为先将海水制成含盐量较高的卤水,然后再用锅、钅敝以卤水煎盐;从清末开始,逐步发展为利用太阳的热力来晒盐。

盐城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盐城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盐城的风俗作文六年级Salt City,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is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盐城位于江苏省,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Salt City is the tradition of salt production. 盐城最明显的风俗之一是盐的生产传统。

For centuries, the city has been a hub for salt production and trade, with its salt marshes providing a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 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城市一直是盐的生产和贸易中心,其盐田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The process of harvesting salt involves careful labor and intricate technique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收获盐的过程涉及细致的劳动和复杂的技术,代代传承。

In addition to salt production, Salt City is also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rafts. 除了盐的生产,盐城还以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而闻名。

Local artisans create beautiful pottery, intricate embroidery, and elaborate wood carvings that showcase the city'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当地的工匠们创作出美丽的陶器、复杂的刺绣和精致的木雕,展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

盐城的家乡习俗作文450字

盐城的家乡习俗作文450字

盐城的家乡习俗作文450字英文版Salt City, also known as Yancheng, is a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t is a place rich in history and tradition, with many unique custom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stoms in Yancheng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Chinese New Year. During this time,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enjoy a reunion dinner, exchange gifts, and set off firework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Another popular tradition in Yancheng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is hel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This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the poet Qu Yuan, who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as a form of protest against corruption. People in Yancheng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by racing dragon boats, eating sticky rice dumplings, and hanging up aromatic herb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In addition to these major festivals,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custom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unique to Yancheng. For example, the people of Yancheng are known for their skill in salt production, and many families still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harvesting salt from the sea.Overall,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Yancheng are a vital part of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y continue to be celebrated and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中文版盐城,又称盐都,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盐城的风俗作文600字

盐城的风俗作文600字

盐城的风俗作文600字Salt City,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s known for its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customs. 盐城,位于中国江苏省,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stoms in Salt City is the annual Salt Industry Festival, which celebrates the city's long history as a center of salt production. 每年的盐业节是盐城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它庆祝了这座城市作为盐业中心的悠久历史。

During the festival, locals dress in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such as salt-making demonstrations, folk performances, and cultural exhibitions. 在节日期间,当地人穿着传统服装参加各种活动,如制盐演示、民间表演和文化展览。

The festival not only showcases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brings the community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ir shared identity and history. 这个节日不仅展示了城市的文化遗产,还让社区团结起来共同庆祝他们共同的身份和历史。

In addition to the Salt Industry Festival, Salt City is also known for its vibrant food scene, with a variety of local dishes that reflect the city's unique culinary traditions. 除了盐业节外,盐城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闻名,有各种能反映城市独特烹饪传统的当地菜肴。

江苏盐城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

江苏盐城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

江苏盐城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Jiangsu Yancheng is a city with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customs. 江苏盐城是一个历史悠久、风俗独特的城市。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ustoms in Yancheng is the traditional art of salt production. 盐城最著名的风俗之一是传统的盐业艺术。

The salt produced in Yancheng is renowned for its high quality and purity. 盐城出产的盐以高质量和纯度闻名。

Locals take pride in the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salt production, which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当地人以盐业的悠久传统感到自豪,这一传统已经代代相传。

In addition to salt production, Yancheng is also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opera performances, showcasing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 除了盐业,盐城还以传统戏曲表演而闻名,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

The unique blend of customs, such a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folk dances, reflects the vibrant cultural life of Yancheng. 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传统节日和民间舞蹈的融合,体现了盐城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

Visitors to Yancheng often marvel at the warm hospitality of the locals, who are eager to share their customs and traditions with others. 前往盐城的游客常常对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感到赞叹,他们急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风俗和传统。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民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盐城地区也有着深厚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来探讨这一重要的文化话题。

一、历史背景盐城地区作为中国的文化古镇,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的“民艺”文化传统。

盐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养蚕、制盐重镇,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得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得以繁荣和壮大。

在明清时期,盐城的造纸、织布、陶瓷等手工艺制作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支柱。

这些手工艺制作业不仅在盐城地区有着独特的特色,还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状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手工艺作坊逐渐式微,一些传统工艺品面临着销量下降和市场边缘化的问题。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愈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盐城地区的一些文化研究机构和相关民间组织开始积极探索“民艺”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一方面,他们通过建立展览馆、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品销售中心等方式,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促进了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他们还积极推动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民艺”文化传承的公益讲座、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三、未来发展方向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是也充满着希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发展: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业的工匠和艺人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技术支持,从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民艺”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

盐城的文化渊源作文

盐城的文化渊源作文

盐城的文化渊源作文盐城印象:文化渊源里的那些“盐”味儿与“不凡”说起盐城,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车水马龙,而是那片广袤无垠的盐田,和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的盐粒。

嘿,你知道吗?盐城这地儿,就像是一盘精心调制的菜肴,文化的“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让这座城市有了独特的“味儿”。

小时候,爷爷总爱给我讲古时候盐民们的故事,说他们是怎样顶着烈日,在海边一铲一铲地挖盐,汗水比海水还咸。

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那画面挺酷,就像动画片里的勇士在战斗。

现在想来,那不仅仅是劳动的场景,更是盐城文化渊源中最坚韧不拔的篇章。

但盐城的文化,可不止于“盐”。

记得有次和朋友漫步在盐渎公园,湖光山色间,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淮剧唱腔,那声音穿透了喧嚣,直击心灵。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老一辈盐城人围坐在一起,听戏品茶,那份悠闲与惬意,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慢生活哲学。

我心想,这大概就是盐城文化的另一面吧——既有盐工的粗犷,也不乏文人雅士的细腻。

说到这儿,我得提个可能有点儿争议的观点。

很多人一提到盐城,就想到“传统”二字,觉得这里缺乏现代气息。

但在我看来,盐城的文化正是那种“传统中带点叛逆”的存在。

比如,近年来盐城在保护古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就像是老盐民穿上了智能装备,既保留了那份质朴与坚韧,又增添了创新的活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次参加盐城的“盐文化节”。

本以为就是看看盐田,尝尝盐味小吃,没想到活动里居然还有VR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盐场,亲身体验了一把挖盐的乐趣。

那一刻,我笑了,心想:这盐城,还真是会玩!有时候,我也会想,盐城的文化渊源到底是什么?是那片永不干涸的盐田,还是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也许,它更像是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在回味中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

总之,盐城这座城,就像是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盐城

盐城

杨五香肠
生产历史悠久,最早为 东台台城杨五熏烧店制 作经营,故名。杨五香 肠色泽鲜艳,味道鲜美, 被列入《中国名食指 南》。
香酥芦花雀
盐城市著名野味名菜。 相传已有100多年历史。 盐城近海多芦苇,适 宜芦花雀(莺啼鸟) 栖息,在冬季芦花放 雀正肥时,雀声清脆 悦耳,为捕雀高产期, 故该鸟又名“芦花 啭”。
•盐城概况
地理位置 盐城名字的由来 民俗文化 名人 名景 名吃
盐城市,位于北纬32.85°~34.2 ° 、东经 119.57°~120.45° ,东临黄海,南与南 通市接壤,西南与扬州市,泰州市为邻, 西与淮安市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 望。是江苏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市。市 辖区面积1779平方公里;市辖区158.65万 人(亭湖区83.90万,盐都区74.75万)。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 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 盐城市的射阳、大丰、滨海、响水、东台五 县(市)的沿海 面积45.3万公顷,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 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主要保护对象为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丹顶 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大丰麋鹿 自然保护 区位于江 苏省大丰 市境内, 面积3000 公顷, 1986年建 为省级自 然保护区, 1997年晋 升为国家 级,主要 保护对象 为麋鹿及 其生态环 境。
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自然植被主要由 白茅、芦苇等优势种类组成,维管束植物有223种。 动物有兽类20多种,鸟类18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 27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 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具有典型的沿海滩 涂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1986年8月,林 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伦 敦的七家动物园引种39头麋鹿到保护区,经过10年 的努力,使麋鹿种群发展到268头,在麋鹿的回归 引种、人工驯养繁殖和野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除 了主要保护对象麋鹿外,保护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 护动物的有大天鹅、河鹿等19种,属于中日候鸟保 护协定的鸟类有95种,为候鸟重要越冬地之一。大 丰麋鹿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的回归引种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国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的人工驯养繁殖和回归自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海盐文化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作为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盐城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艺”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在当地深受人民喜爱,而且对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艺术传统,同时也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艺术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盐城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全国的“盐都”。

盐城地区也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间艺术传统和习俗。

在长期的发展中,盐城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艺”文化传统,包括剪纸、刺绣、陶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的“民艺”作品,无论是在精细的技艺还是在传承的深厚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地区的这些“民艺”作品在当地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节庆活动还是生活仪式,这些“民艺”作品都会被广泛应用,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的“民艺”作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环境变得艰难。

由于传承人的减少和新一代人对这些传统的认知程度不足,一些“民艺”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亟需加强。

需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让这些“民艺”作品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找到新的市场需求点。

需要加大对传统“民艺”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从而确保这些传统技艺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传。

而且,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研究还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

对盐城地区传统的“民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民俗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从而丰富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

盐城风俗作文400字

盐城风俗作文400字

盐城风俗作文400字盐城, a city rich in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fer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ves of its inhabitants. 盐城,这座充满文化和传统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当地居民生活的迷人视角。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customs in Yancheng is the Dragon Dance, a vibrant performance that symbolizes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盐城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是舞龙,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表演,象征着好运和繁荣。

Dur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the dragon dancers perform with great enthusiasm, weaving and twirling the long, colorful dragon through the streets. 在节日和庆典期间,舞龙者们满怀热情地进行表演,将这条长而色彩斑斓的龙在街道上穿梭、盘旋。

Another traditional custom is the making of salt sculptures, a unique art form that reflects the city's historical ties to the salt industry. 另一个传统风俗是制作盐雕,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盐城与盐业的历史渊源。

Artists craft intricate designs using salt crystals, creating sculptures that are both beautiful and symbolic. 艺术家们使用盐晶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创作出既美丽又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

盐城里的文化作文

盐城里的文化作文

盐城里的文化作文
哎呀呀,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咱盐城的文化呢!
盐城,那可是个特别棒的地方呀!就好像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有趣的文化宝贝。

先来说说咱盐城的海盐文化吧!你们知道吗,盐城可是和盐有着深深的缘分呢!以前呀,这里到处都是盐田,人们忙着晒盐、制盐,那场面可热闹啦!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精灵,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好多呢!“没有盐,那饭菜得多没味儿呀!”我经常这么想。

还有还有,盐城的民俗文化也超有意思!那热闹的庙会,人山人海的,有各种各样好玩的好吃的。

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呢!大人们在那聊天、逛着,小孩们就这儿跑那儿跑,开心得不得了。

我就记得那次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庙会,哇,那好玩的东西可真多,我们都玩得不想回家啦!
还有盐城的淮剧呢!那优美的唱腔,就像小鸟在唱歌一样好听。

每次看到舞台上的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唱着动听的歌,我就特别羡慕,心想我要是也能在上面表演该多好呀!
盐城的文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数都数不过来呢!这就是我们的盐城,有着独特又迷人的文化。

我真为自己是盐城人而骄傲呀!你们也快来感受感受咱盐城的文化魅力吧!。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源远流长,其传承历史悠久。

目前,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在积极探索并推动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历史渊源、现状和传承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历史渊源盐城地区自古就是繁荣的文化大区。

在春秋时期,楚国设置了淮阴县,将今盐城、淮安、江苏南通东南地区划为一地。

盐城地区自秦汉以来,因盐业的发达,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工匠来到这里居住和发展生产活动。

盐商们在盐城地区倡导了“尚礼、尚贤、尚美、尚文”的商业情操,大力扶持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目前,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盐城市万象湖景区依托盐城沙糖画、盐城陈化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的推广和发展,设立了“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馆”。

该博览馆集传统手工艺品、陈列展示、文化交流与互动、民间艺术创作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了盐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

此外,盐城市的孙家园陶瓷、沙钢影剪、滨海花板画、敬南竹编等工艺品得到了品牌保护和市场推广,成为了盐城的“名片”。

然而,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手艺在后继者缺乏的情况下被逐渐淘汰;传统工艺技艺传承遇到困难;落后设备、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盐城地区在民艺文化传承方面研究出了一些路径。

一是建立传承培训机构,落实工艺师传帮带制度,加强青年传承队伍建设,推动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与创新;二是推动工艺品市场化,以开创市场新需求为导向,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三是扶持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民艺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总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传承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对民艺文化的真正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说:“咸菜烧豆瓣——有言(盐)在先”。

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实际功用本身,而更加侧重于其文化内涵。

我国盐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左树珍:《中国盐政史》)。

梁代的陶弘景就曾将盐品大体划分为五种:东、北、南海之盐;河东池盐;蜀井盐;西北山盐和木盐。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篇中则划分为末盐(海盐)、颗盐(池盐)、井盐和崖盐。

由此可见,海盐在整个盐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而江淮地区作为主要的海盐产区,在整个盐业经济中,更是举足轻重。

《宋史》中就有记载:“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宁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之数矣。

”(《宋史·食货志》)。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江淮盐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曾起到过经济支柱的作用。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刘晏领东南盐铁使,其时“吴越扬楚,盐廪数千,积盐二万余石。

”当时朝廷所设盐业生产管理机构共有十监:“海陵、嘉兴、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

”盐城为全国十大盐监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晋安帝更名盐城县……阮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
巨海,用致饶沃。

”或曰:“沙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百石”(《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楚州》;《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可见盐城一带的盐业在南北朝时朝已达到相当规模。

盐城境内盐区东濒黄海,北抵灌河,南至老坝港,海带线长达582公里。

早在战国时即已产盐,《史记·货殖列传》述及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盐渎县时,即设盐铁官署管理盐铁生产。

晋时,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

唐时,设有海陵监、盐城监,两监年产盐达百余万石。

按地域划分,盐城境内淮南为煎盐场,淮北为晒盐场。

正是由于盐城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盐业,使盐城拥有了不同于苏南吴越文化、苏北楚汉文化的海盐文化,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民居、塔、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

而其地名和其制盐方式等则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古代制盐方式简单,秦汉时“煮海为盐”,唐代中叶发展为“刺土为盐”。

秦汉时的制盐采用原始的“煮海为盐法”,即直接煎炼海水取盐。

“刺土为盐”主要有刮咸、淋卤、验卤、煮盐4道工序。

刮咸,又称“刺土”,即刮取海滨富有盐分的咸土;淋卤,就是用经过选择的海水浇灌咸土,以制取卤水;验卤,采用石莲试卤法,测定卤水浓度;煮盐,将卤水入盘放入皂角,起火煎煮,待水分蒸发后,食盐沉积盘底随即停火收盐。

元、明时各场煎盐用盘铁,盘铁是一种
扇形厚铁板,每块长约2米,厚约0.1米,重约2-2.5吨。

一般暑天或旱季举火燃热盘铁,盐民在盘铁上泼卤取盐,一昼夜可产盐千斤。

明代以后,各场盐商纷纷采用省燃料、成本低的锅䥕替代盘铁。

通常每个盐灶设一锅两䥕,也有设一锅三䥕,䥕靠灶门,锅靠烟囱,锅䥕摆布成一直线,但䥕稍低,锅稍高,以便火力向上和出烟。

煎盐前,靠灶门猛火直䥕底煎卤成盐,靠烟囱的锅则利用余热加温,蒸发水分。

煎盐至沸点,须适时加进皂角点卤,以促成结晶。

煎盐一伏火(24小时)可煎10—20石小盐,全年可烧100伏火左右。

(《盐城市志》)。

由于盐城与盐的不解之缘,盐城境内地名中的仓、团、灶、䥕、垛、场、堰、冈、盘、圩、滩、荡等都与盐有关。

我国自唐至明,盐区设盐仓以贮盐。

北宋开宝九年(976),盐城东台西溪置盐仓,并配盐仓监官管理。

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重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都出任过西溪盐仓监官。

明代的盐仓又分正仓、便仓、预备仓和皇盐仓等。

今盐都县便仓乡就是因该地曾为淮南伍佑盐场的便仓得名。

而东台市的三仓、一仓则是属于正仓,其中“一”、“三”则是其编号。

团是当时盐运的组织单位,宋初盐城境内淮盐运输的人力和物力均由官府备置,有组织地负责水陆运送,也叫“盐纲”,盐船与盐车统一编队,时称“团纲”,一般每10只船为一团纲。

如东台市境内的团北村,则是由于其处于古代“团纲”停泊的北边而得名。

而对于盐城地名中的团,还有另一种解释。

古时盐民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天左右,数家灶户共同合作,团煎共煮。

盐城地名中的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自“团煎共煮” 的“团”的。

盐民这种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成为了盐城盐文化的精髓。

䥕( ),䥕是烧盐用的。

清朝有一户曹姓用䥕烧盐,以此谋生落户于东台市曹䥕镇,地名由此而来。

大丰市潘䥕镇是因为清朝初期一姓潘的人到此插草标田,并用锅䥕煎盐,取名潘家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䥕之外,灶也是用于制盐的器具。

今东台市四灶镇,因1522年,立灶烧盐由原来的1口盐灶发展到4口而得名。

此外还有如:头灶、三灶、六灶等一系列以灶命名的地名。

宋绍兴元年(1131年)盐城梁家垛新建盐场,名为梁垛场。

今天的东台市梁垛镇就是因此而得名,另外还有富安场、安丰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草堰场、小海场等一系列因置场晒盐得名的地方。

这些地名中所体现的盐城的盐文化,在造就了盐城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熏陶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盐民诗人吴嘉纪。

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曾写下大量描述盐民生活的诗歌,如《绝句》诗中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这也写出
了盐城盐文化的精髓,即体现在盐城人身上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清白如盐的品质。

从地名中折射出的是盐城盐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积淀,是盐城先民百折不挠、开拓海洋的重要证据。

从地名解读盐文化,也是对盐城历史另类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