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合集下载

四川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

四川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

[ 关键词 ]汶川地震 ; 生水土流失 ; 新 防治对策
[商 要 】从 由地震产生的新生水土流失主要类型、 生水 土流失特征 、 生水 土流失危 害等 方面分析 了汶 川地震发 生 j 新 新 后四川 灾区新生水土流失现状 。为有效防治新生水土流失 、 搞好 灾区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 出了防治灾区新生水土 流失 提

13 1 使 原 有水 土 保 持 设 施 功 能 下 降 或 丧 失 ..
地震造成大量 蓄水 池 、 窖 、 沙凼 、 灌渠 、 水 沉 排 山坪 塘等 小 型水利水保工程出现不 同程度 的裂纹 、 裂缝 、 沉降 , 导致 工程 的 蓄水保土能力和防洪 、 排洪 能力 降低 ; 坡面水 系 的破坏 , 将严重 影响农业生产和群 众生活 ; 量梯 田地埂 垮 塌 , 大 致使 原有 设施 拦蓄水土能力降低 , 季地表 径流 冲刷 , 使大量肥 土 流失 , 雨 将 使 土地肥力下降 。
【 金 项 目]水 利 部 公益 性 项 目(0 9 15 ) 基 2 0 0 00
12 3 灾区震后 新生水土流失扰 动强度 大 . . 据对重灾 区新生水土流失进行调 查 , 区震后新 生水土流 灾 失强度大 ,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由震前 的 37 3t( m a 增加 0 k 。・ ) / 到 464t(k ・ ) 新增水土流失范周 内的土 壤侵蚀模数高 0 / m a,

2 4・
中国水土保持 S C 0 1年第 4期 WC 2 1
四川 汶 川地 震 区新 生 水 土流 失 现状 与 防治 对 策
熊 明彪 胡 恒 胡 波 , , ’
(. 1 四川 省水土 保持 生 态环境 监测 总站 , 四川 成 都 604 ; . 江科 学 院 水土 保持 研 究所 , 10 1 2 长 湖北 武汉 40 1 ) 30 0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业:2009级环境科学学号:200904044030姓名:袁增摘要:本篇报告主要从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对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重建一、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1地貌条件中国陆地地貌的骨架第一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

在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其过渡带,深切河谷地带,相对高度巨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

2地质条件中国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性复杂、地震频繁。

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由5大地台、18个不同时期的褶皱系和燕山地槽褶皱带。

在这些构造体系内部,褶皱强烈,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146条深大断裂。

这些断裂不仅强烈破坏其分布带内的岩体完整性,还常常成为地震发震的震源。

3水源条件地质灾害的形成一般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与大气降水密切最为密切,其次为冰雪融水,溃决水,地下水相对较少。

a大气降水在中国降水最大的特点,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并高度集中。

多雨年降水量可为少雨年降水量的数倍,在年内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中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形成中心小而强度大的局地暴雨。

高度集中的降水和多局地暴雨十分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

b冰雪融水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极高山和高山终年积雪,而且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这些固态水在适宜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时,便成为孕育乃至激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水源。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森林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大型工程建设任意排弃废石、废渣,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

5.12地震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影响探析-

5.12地震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影响探析-

“5.12”特大地震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探析——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造成了近10万人遇难、失踪和30余万人受伤,也带来了近8000多亿的直接经济损失。

但由于地震发生和辐射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多集中于山区,其总体上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影响也是比较轻微的,而且是短暂的。

尽管如此,“5.12”地震对受灾的各市州县经济社会文化等却存在着致命性打击,当地农业、工业、旅游以及居民消费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严重牵制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原本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灾区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严重受阻,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本文以特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就地震对县域经济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再造“新北川”县域经济体系提出了研究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北川震前基本概况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狭谷地带,是古人类发祥地、大禹故里和藏汉民族走廊。

北川地域辽阔,山川秀美,地形垂直高差大,有多种类型的山地景观,多样化的高山生态自然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常年气候温和,有“天然养吧”之美誉。

全县总人口16.1万,其中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

2003年10月,原北川县改名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震前,北川始终贯彻“工业立县、旅游兴县、农业富民、改革开放、跨越发展”的战略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强固基础,注重特色,重点突破,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89亿元,增长39.3%;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总产值 6.5亿元,增长 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9元,增加353元;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实现旅游收入3.84亿元,增长52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增长12%。

汶川地震前后重灾区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汶川地震前后重灾区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化 为动 能 , 于泥石 流 发育 。泥石 流活 动范 围大 、 利 持
川、 县、 县) I茂 理 多年平 均年 降水量 在 50~ 0 m, 0 80m
过渡 区 ( 川南 部 、 川 县 、 武 县 ) 年 平 均 年 降 汶 青 平 多
续 时 间长 、 动频率 高 、 活 暴发 点多且 规模 不一 。 ( )崩 塌 : 地 震 影 响 , 3 受 坡体 平 衡 被 破 坏 , 震 地 灾 区尤 其是 高陡边 坡 上 的岩 、 体 在 重力 作 用 下 脱 土 离 山体 , 堆积 在坡脚 或 沟谷 , 成崩 塌 。崩塌 的大 型 形
∞。 一
l 3
水量分 布 在 80~120m 其余 地 区多 年 平 均 年 0 0 m, 降水量 在 12 0mm 以上 , 中: J 、 县 、 竹 、 0 其 II安 LI 绵 什 邡 、 州 、 江堰 等暴雨 高值 区多 年平 均年 降水量 在 彭 都
10 0 ~2 2 0 0 0 mm lJ 5。
多 、 观及其 组合 类 型 多 样 、 态环 境 脆 弱 、 干 扰 景 生 抗 能力 弱 、 严重 退化 后恢 复 困难 。
2 汶 川 地 震 区 新 生 水 土 流 失 类 型 与
特 征
2 1 汶川重 灾 区新生水 土流 失调 查 .
( )坡 面侵蚀 : 地质灾 害强 烈活 动影 响 , 表 4 受 地
区 内 自然 条 件 复 杂 、 系 众 水
岩 体滚 落 山下 , 毁 房 屋 、 路 和车 辆 ; 塌 的松 散 砸 道 崩 物 质量 大且集 中 , 形 成各种 形态 的松 散堆 积体 , 并 在 之 后 的暴 雨 和余震 的影 响 下 形成 滑 坡 和 泥石 流 , 造

凝心聚力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

凝心聚力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

凝心聚力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冷刚【摘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水利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不仅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川省水利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坚持恢复与提升相结合,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民生水利为重点,以强化措施为抓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全省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保障能力得到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水利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水利;四川【作者】冷刚【作者单位】四川省水利厅,610017,成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51“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水利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不仅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省水利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坚持恢复与提升相结合,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民生水利为重点,以强化措施为抓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全省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保障能力得到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水利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重创,水利灾后重建面临考验“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省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等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部分河道淤堵形成堰塞湖(坝),各类水利工程安全及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给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经估算,地震造成全省各类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23.7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66亿元。

其中51个重灾县(市、区)各类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94.45亿元,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84.1亿元。

地震对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的影响

地震对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地震不仅会对地表和地下造成破坏,还会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地震对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受损:地震可能导致岩层移位、地下水源断裂等情况,使得水资源供应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还可能引发地表裂缝,导致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渗透,造成水源污染。

这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土壤质量下降:地震会导致地壳运动,地表发生破坏,使得土壤质量下降。

地震强烈时,还可能引发土壤液化现象,使土壤失去承载能力,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土地沉降。

土壤质量下降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可利用性,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震对生物多样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地震常常伴随着山体滑坡、水域变化等现象,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条件。

特别是在地震震中区域,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地震对自然保护的影响1. 自然保护区受损:地震往往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直接影响。

自然保护区内通常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但这些区域通常位于地震活跃带。

地震会导致保护区内的生境破坏、动植物死亡等情况,对自然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 灾后生态恢复:地震过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灾后恢复工作。

这包括恢复受损的植被、修复土壤质量、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等。

灾后生态恢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3. 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地震对自然保护的最好保护就是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此外,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降低地震对自然保护的破坏程度。

地震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地震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

它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资源问题的加剧,土地的破坏等等。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地震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地震可能导致栖息地的破坏,使得某些物种无法生存和繁衍。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土地和植被覆盖,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这些灾害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了打击。

2. 水资源问题的加剧地震可能导致水源受到破坏,如水源地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震引发的水库破坏等,进而造成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

这将影响到人类的用水和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土地的破坏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土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土地的结构和植被覆盖。

这样一来,土壤的肥力降低,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二、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1.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避免其对生态系统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同时,政府应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环境的破坏。

3. 保护生态环境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植被、水源和土壤等自然资源。

同时,还应加强对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4. 强化公众参与和教育为了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

主震区邛崃、岷山和秦岭山系,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施区,森林面积大、蓄积量高,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属于我国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由于长期垦殖和大量水电开发,地震前受灾地区已出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严重,地质不稳定,动植物种类数量大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8级强烈地震对灾区森林资源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基础。

地震灾区在我国生态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上游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

因此,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汶川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是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工作,相对而言,地震发生时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的直接影响容易准确评估,如地震造成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等。

但从灾区调研情况来看,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以灾害链的形态产生,比如地震发生后地质环境稳定性变差,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增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部分重要生态功能退化等,这种继发性、持续性的链式作用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强的制约性和破坏性,且容易被忽视也很难有准确的评估,这使得灾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和影响的灾害。

它们不仅使人类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正因为如此,应对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土地受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山体和土地的垮塌和破碎,造成植被的破坏和土地贫瘠化。

土地受损,不仅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还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 水土流失洪水、滑坡等灾害,常常导致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和土壤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它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土地变得贫瘠,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3.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自然灾害通常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环境灾害中,许多种植物和动物会被摧毁、死亡或失去栖息地。

这不仅影响生态平衡,还会影响人类的经济和生产活动。

4. 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也可以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洪水、滑坡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微粒物质,从而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科学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应该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和应急空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员和财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

2. 监测预警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设备来进行灾前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3. 紧急救援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紧急救援是关键。

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展开灾后救援。

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做好全面的应对准备。

4. 多渠道防灾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这包括加强公共意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建设绿化带、护林防火、加固基础建设等措施。

总之,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控制和减轻其破坏程度。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对北川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出了影响北川生态修复制约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对策,为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困难,对策研究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5.12” earthquake beichua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propo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restricting beichu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ut forwar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words: earthquake, extremely tol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一、地震造成的森林植被损失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集中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龙门山区,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北川县、汶川县等10个县(市)被国家认定为极重灾区,造成灾区内物种栖息地破碎、区内土地覆被物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地震灾区生态屏障功能受到影响。

据估计,重灾区的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等6个市(州)林地严重退化面积29.8万hm2,草地退化面积9.4万hm2,北川、青川森林覆盖率损失面积在20%以上,重灾区因崩塌、滑坡导致的水土流失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土流失量。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

除了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外,地震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恢复和保护措施。

1. 地形和土壤改变地震引发的震动和地面变形会导致地形和土壤的显著改变。

大规模地震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和地面下陷,破坏植被覆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土壤的破坏和搬运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淤积,进而进一步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2. 水资源问题地震可能引发地下水的变动。

地震后,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且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向。

这种变动对附近地区的水源和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

地下水的泉水可能干涸或涌出新的泉眼,这影响了当地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震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地震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的丧失和种群减少。

地震还可能破坏植物的根系和地下部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存。

这些破坏往往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污染和废物处理地震会带来污染和废物处理的问题。

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坏会导致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释放。

不当处理这些废物会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进一步危害生态系统的健康。

恢复和保护措施:- 应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掌握地震信息,以减少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损失。

- 在地震风险较高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确保重要物种的生存。

- 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的污染。

- 加强废物处理和污染控制,确保废物的合理处理和化学物质的安全存储。

- 开展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提高活动,加强人们对地震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地形和土壤的改变、水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污染和废物处理等都是地震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减轻这些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和保护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管理意识。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及后续影响预评估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及后续影响预评估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及后续影响预评估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造成了约8.2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更有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此次地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对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抗灾表现赞赏有加。

首先,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

据统计,地震造成了约8.2万人死亡,其中包括数千名学生和教师。

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许多学校和办公楼倒塌,导致了许多人被埋压。

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抗震救灾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紧急救援被困人员。

然而,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阻塞和通信中断,救援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了大量的财产损失。

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房屋、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摧毁。

此外,许多工厂、企业和商店也被毁坏或关闭,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经济困难。

国家迅速调集资源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紧急救援、紧急供应和临时安置等帮助。

最后,四川汶川大地震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震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疗。

同时,地震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其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合理化。

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情,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和救助。

政府迅速组织了抗震救灾工作,成立了多个救援指挥部,调派了大批军队和抢险队伍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国内外各界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提供紧急援助。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灾区逐渐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人们开始重新建设家园。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地震预警系统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提高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给中国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其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应对,展现了抗击灾害的强大力量。

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等受损 面积 30 2 . 2 2万 h m ;石 ( ) 坎 坡 改梯 土 工 程 、坡 面水 系 、塘 坝 、蓄水 池 等小 型水利 水保
1.3 。其 中 ,轻 度 流 失 面 积 减 少 32 k 10 % 09m ;
中度 流失 面积增 加 5 5 k 1 8 m ,占新 增 流 失 总 面 积
2 0 . o5 0 8 N .
四 川 水 利
・ 7・ 2
的 5 .0 , 较 地 震 前 新 增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54 % 159 m ,增 加 1.7 。其 中 ,轻 度 流 失 面 积 39k 79% 减少 20 k 86 m ,占新增 流失 总 面 积 的 一 0 6 % ; 2 .4
【 关键词 】水保设施
水 土流失
次生灾害
汶川地 震
四川省
我 省地处 长 江上游 ,是长 江流 域水 土流失 最 严 重 的省份之 一 。2 0 0 8年 5月 1 日 1 2 4时 2 8分 , 我省汶 川县发 生 了里 氏 8 0级特 大地 震 ,全省 有 .
万 口,排 灌渠 03万 k . m;受 损 塘 堰 03 .3万 座 ,
梯 田 07 . 6万 h m ,土 坎 梯 田 0 5 . 5万 h m ;受 损
蓄水 池 19 . 6万 口 ,水 窖 16 . 7万 口,沉沙 凼 7 1 .8
2 12 7个水土保持受灾区县 ,震后水 土 . . 8
流失 面 积为 8 2 2 m ,占 8 99 k 7个灾 区县 幅 员 面 积
县 ( 、区 ) 的各 类 水 土 保 持 设 施 受 到 不 同 程 市 度 的损坏 ,水 土保 持受 灾县 占全 省 总受灾 县数 的 4 .7 。据不 完全 统 计 ,全 省 水 土 保 持 设 施 受 8o % 损 面积 达 2 .9万 h 85 m 。其 中 ,农业 综 合 开发 水 土保 面积 增加 4 3 k 5 3 m ,占新增 流 失 总 面 积 的 3 . 3 ;强度 水 土 流 失 增 加 4 7 k 占新 33% 27m , 增 流 失 总面积 的 3 . 5 ;极 强度 水 土 流 失 增加 14 %

震后灾区水土流失控制与生态恢复对策

震后灾区水土流失控制与生态恢复对策
维普资讯
关 注 汶 川 地 震 — — 农 业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专 刊
震后灾 区水 土流失控制与生态恢 复对策
皇甫超 河 , 鹏 , 李 王志 勇, 庞凤梅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天津 3 0 9 ) 0 1 1
稀 的动 植 物资 源 ( 包括 区域 内 的大 熊猫 、 丝 猴 、 金 牛
关键 。其 中, 坡改梯和坡面水 系是坡耕地综合整治的核
心 技术 。 对于 lo2。 o~ 5的坡耕 地 , 以梯 地建设 工程 措施为 主 , 以植 物 措施 和保 土 耕作 措施 ; 于 lo 辅 小 O的坡 耕 地 , 以保 土耕 作措 施和植 物措 施为 主 , 以小 型水 保工 程措 辅 施 ; 耕 地上 缘 的荒 山荒坡 和退耕 的陡坡 耕 地 , 坡 以植 物
式, 冬水 田稻草填 埋 模式 。
能在荒漠化的沙 I或岩性地上生长 ; 生 ②植物应适合当地
气象和气候条件 , 抗病虫害能力强 , 不会造成生物污染 ;
聚土改土垄作栽 培技术是集改土 、 培肥 、 防蚀 、 抗灾 、 改制 、 高产 为一体 的综合技术 , 具有省 工 、 省
时、 省投 资 的特点 。 内改土 , 上立 体种植 ,~ 沟 垄 2 3年 沟 垄互换 , 土层 瘠 薄 的 , 可缩 短 年 限 , 快改 造周 期 , 加
76 农 披 环 境 与 发 震 20 0 , 篱 4期 S每
式, 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 油菜技术模式 , 田保护 稻
性耕 作增 种 晚秋作 物技术 模式 , 固定 厢 沟埋 草少 免耕模
维普资讯
关 注 汶 川 地 震 — — 农 业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专 刊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一位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时不时地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森林火灾等等,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地震,这个大地的“颤抖”,往往带来的是地表的破裂、山体的滑坡以及建筑物的倒塌。

它会改变地形地貌,摧毁森林和农田,导致土壤松动,进而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地震过后,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可能会瞬间失衡,许多动植物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洪水,如同猛兽一般汹涌而来。

它会淹没大片的土地,冲毁庄稼和房屋,还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

河流改道、湖泊扩张,水域生态系统也会因此遭受重创。

鱼类的产卵场被破坏,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生态多样性受到威胁。

飓风,带着狂风和暴雨席卷而过。

强大的风力能将树木连根拔起,摧毁植被,破坏动物的巢穴。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滑坡,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飓风过后,垃圾和污染物四处飘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干旱,是一场无声的灾难。

长时间的缺水会导致土地干裂,植被枯萎,河流和湖泊干涸。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让许多依赖水资源的生物陷入困境。

草原退化,沙漠扩张,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

森林火灾,更是一场生态的浩劫。

熊熊大火吞噬着大片的森林,烧毁了无数的树木和植被。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和生态屏障,火灾不仅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化,还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然而,尽管自然灾害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破坏,大自然也有着惊人的自我恢复能力。

在地震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植被会逐渐生长,土壤会重新稳固,生态系统会慢慢重建平衡。

一些适应性强的动植物会率先回到这片土地,为后续的生态恢复奠定基础。

洪水退去后,河流和湖泊会逐渐恢复正常的水位和水流。

被淹没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会重新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就像是一位不请自来的“访客”,它的出现总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从地震、海啸到飓风、暴雨,从干旱、洪涝到森林火灾、病虫害,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着独特的破坏力,给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当地壳发生剧烈运动时,不仅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的伤亡,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摧毁大量的植被和森林。

这不仅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影响了土地的生态功能。

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大海浪。

当海啸袭来时,会淹没沿海地区的陆地,摧毁沿海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的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此丧生。

同时,海啸还会带来大量的盐分和污染物,对土壤和淡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飓风和暴雨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飓风带来的强风会折断树木、摧毁房屋,暴雨则会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

这两种灾害的联合作用会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改道、湖泊淤积等问题。

许多动物的巢穴和栖息地被破坏,它们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同时,洪水还会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影响粮食生产。

干旱是另一种对生态系统影响深远的自然灾害。

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河流干涸,湖泊水位下降。

这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许多鱼类和水鸟面临灭绝的危险。

同时,干旱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沙漠化加剧。

洪涝灾害则与干旱相反,它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导致的。

洪水会淹没农田和城市,摧毁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生态方面,洪水会冲毁河岸的植被,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洪水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森林火灾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

它可以迅速蔓延,烧毁大片的森林。

地震对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的影响

地震对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的影响

地震对土壤侵蚀与水资源的影响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地球上的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减轻这些影响。

一、地震引发的土壤侵蚀地震常常伴随着地壳的剧烈震动,这种震动会引发土壤的松动和破坏。

具体而言,地震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土壤侵蚀影响:1. 土壤液化:地震导致地下水位异常上升,土壤中的颗粒间隙被水填充,土壤失去了支撑力,呈现液态状态。

这会导致土壤流失,进一步增加了土地的脆弱性,形成坑洼和泥石流等。

2. 土层破裂:地震引起的地壳震动会导致土壤层发生破裂,土壤的结构破碎,使得土壤变得不稳定。

这样一来,土壤容易被水冲刷,并且在水流的冲击下,更易形成沟壑和峡谷。

3. 斜坡滑坡:地震震动也容易引发斜坡滑坡,这种滑坡形式对土壤的破坏相当严重。

土壤滑坡后,土壤被大量冲刷,形成丘陵地貌。

地震引发的土壤侵蚀不仅对农田产生了直接的损失,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影响土地的肥力和持水能力,从而进一步威胁到水资源的安全。

二、地震对水资源的影响1. 影响水质:地震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涌出和混合,从而污染水质。

地震还可能导致水源地的断裂,破坏水源的保护层,使得地下水被外界污染物浸染,造成水质恶化。

2. 影响水量:地震引发的地下断层位移和土壤液化等现象,可能导致水源地的供水能力减弱或中断。

地震还可能改变地下水位,影响水库、河流和井泉的供水能力,进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困扰。

3. 发生洪涝灾害:地震后,地表裂缝和堰塞湖的形成使得洪灾风险大大增加。

洪水往往会剧烈冲刷水域周围的土壤和植被,加剧泥沙淤积,对水资源的质量和可利用性造成严重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破坏势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减轻这些影响。

三、减轻1. 加强土壤保护:地震前后应针对易受震地区进行土壤保护措施,如植被覆盖、搭设护坡、修建护栏等,以稳定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松动和冲刷。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规划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规划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规划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规划。

一、背景分析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植被被摧毁、土壤失去肥力、水源受到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目标1. 恢复植被: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采取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地震灾区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2. 恢复水环境:修复受损的水源地,建立可持续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地震灾区居民的安全饮水。

3. 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重建生态平衡,提升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地震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工作重点1. 灾后植被恢复(1)根据地质条件和植被适应性,选择适宜的植树造林树种,进行大规模的植树行动。

(2)加强对幼苗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新植被的成活率。

(3)实施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 水环境修复(1)对受损的水源地进行修复,清理污染物和废弃物,恢复水资源的纯净度。

(2)建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资源管理与监测。

3. 野生动植物保护(1)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范围,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2)推动科学研究,了解地震灾区野生动植物的适应性与生活习性,制定保护措施。

4. 可持续发展推进(1)引导地震灾区居民参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四、工作措施1.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资金支持。

2.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的法制保障。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1. 地震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晃动,其能量来自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岩石断裂。

地震造成的震源破裂和地表晃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2. 生态系统的物理破坏地震造成的地壳变形和地表晃动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土地滑坡和植被毁坏,从而破坏土地的保持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地震还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和消失,使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无法正常生存。

3. 生态系统的生物破坏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土石流、泥石流和崩塌等,会直接危及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

地震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此外,地震还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使大量物种失去生存条件,增加物种灭绝的风险。

4. 地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会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

例如,地震造成的基础设施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压力。

地震还可能破坏农田和渔场,导致粮食和食物短缺,进而对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5. 应对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减轻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以提前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并为相关区域采取避灾措施。

其次,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植树造林、防止土壤侵蚀以及搭建动植物栖息地等。

此外,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探寻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以指导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和地震事件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并加强科学研究,以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水利20081No15水土保持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赵祥润1,卿太明2(11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72;21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成都,610041) 【摘 要】汶川大地震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使四川省地震灾区水土保持设施损毁巨大、水土流失加剧,灾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损失不可估量。

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灾区水土保持设施受损情况、新增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及其在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水保设施 水土流失 次生灾害 汶川地震 四川省 我省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10级特大地震,全省有20个市(州)139个县(市、区)在汶川地震中受灾,其中重灾县和极重灾县共39个。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极大,根据调查与分析,现总结归纳叙述如下。

1 地震使原有水土保持设施受损严重 111 水土保持设施受损情况在汶川地震中,我省有15个市(州)87个县(市、区)的各类水土保持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水土保持受灾县占全省总受灾县数的48107%。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水土保持设施受损面积达28159万hm2。

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等受损面积310222万h m2;石(土)坎坡改梯工程、坡面水系、塘坝、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等植物措施不同程度受损,使其水土保持功能下降或丧失。

11111 工程措施受损。

本次地震造成全省坡改梯工程受损面积1131万hm2。

其中,石坎梯田0176万h m2,土坎梯田0155万h m2;受损蓄水池1196万口,水窖1167万口,沉沙凼7118万口,排灌渠013万km;受损塘堰0133万座,拦沙坝166座、谷坊1313座。

受损形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或部分毁坏、跨塌、裂缝等。

11112 植物措施受损。

受地震灾害影响,全省各项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受损总面积为27128万h m2。

其中,水土保持林16114万hm2,经济果木林9111万h m2,种草2103万hm2。

植物措施受损形式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以及崩塌体、滑坡体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位移造成的砸损和压埋。

2 地震使水土流失加剧 211 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侵蚀程度增强21111 139个受灾区县,震后水土流失面积为149160km2,占灾区县幅员面积的50177%,较地震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4812km2,增加11103%。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减少3029k m2;中度流失面积增加5158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4182%;强度水土流失增加4660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1146%;极强度水土流失增加3520k 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23177%;剧烈侵蚀增加4503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0140%。

21112 87个水土保持受灾区县,震后水土流失面积为89292km2,占87个灾区县幅员面积・62・ 20081No15四川水利的55140%,较地震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3599k m2,增加17197%。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减少2806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20164%;中度流失面积增加4533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3133%;强度水土流失增加4277k 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1145%;极强度水土流失增加3316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24139%;剧烈侵蚀增加4280k 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1147%。

21113 39个重灾区县,震后水土流失面积为56328km2,占灾区县幅员面积的44166%,较地震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2374km2,增加28115%。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1237km2,较震前减少3020k m2;中度流失面积为23418km2,较震前增加3952k 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1194%;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2039k m2,较震前增加3970k 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2108%;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4781k m2,较震前增加3223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26104%;剧烈侵蚀面积4854km2,较震前增加4249km2,占新增流失总面积的34134%。

由于不可抗拒的汶川特大地震,使原各级别的水土流失面积向更强一级变化,或向上跳跃式变化,震后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主要集中在强度以上的流失。

 212 新增水土流失量多,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增大21211 139个受灾区县,震后年均土壤侵蚀量为68679万t,较震前增加18936万t;震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3703t/km2・a增加至4604t/km2・a;新增水土流失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可达12784t/km2・a,比震前全省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9081t/k m2・a。

21212 87个水土保持受灾区县,震后年均土壤侵蚀量为46313万t,较震前增加17665万t;震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3785t/km2・a 增加至5187t/k m2・a;新增水土流失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可达12989t/km2・a,比震前全省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9563t/k m2・a。

21213 39个重灾区县,震后年均土壤侵蚀量为34261万t,较震前增加16880万t;震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3954t/k m2・a增加至6082t/km2・a,新增水土流失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可达13641t/km2・a,比震前全省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9687t/km2・a。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新增水土流失量未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地震次生灾害的流失量和因建设项目、房屋被震毁等产生的建筑垃圾量。

 213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5112”特大地震,使我省地处龙门山脉褶皱断裂带的北川、汶川、平武、安县、江油、青川等县市乡镇发生了大量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截止目前,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8997处。

其中,滑坡9326处,崩塌5511处,泥石流1279处,不稳定斜坡2692处,其它(如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189处。

共有24座县城遭受1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直接威胁,威胁学校的地质隐患点有238处,威胁集镇的304处,威胁聚居点的5396处,威胁分散农户的10899处,威胁工矿企业的105处,威胁旅游景区的161处,威胁道路的1419处,威胁水利水电设施的236处。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威胁28133万户、11814万人的生命和552亿元资产的安全。

由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破坏了大量的山体和森林植被,并形成大面积裸露面,加剧了水土流失,不仅冲毁、淹没耕地和农田,而且还堵塞山下的河道,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的交通运输、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威胁。

3 地震新增水土流失危害大 311 原有水土保持设施功能下降或丧失地震造成大量蓄水池、水窖、沉沙凼、排灌渠、山坪塘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裂缝、沉降,导致工程蓄水、保土能力・72・赵祥润,卿太明: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20081No15和防洪、排洪能力降低;坡面水系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大量梯田地埂垮塌,使原地块拦蓄水土能力降低;雨季地表径流冲刷,将使大量肥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

 312 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

该地区因山高坡陡、土地脊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非常敏感。

地震使山体滑坡、崩塌,一遇降雨就发生泥石流。

这些次生灾害,破坏了大量的地表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严重地损害了灾区生态系统的基础。

尤其是核心灾区,山高、谷深、坡陡,潜在的地质和气候灾害风险巨大,将有可能成为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区。

 313 水利水电工程淤积更加严重因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特别是堰塞湖,整治后大量的泥沙淤积江河湖库、阻塞河道,给灌溉、防洪、排涝、航道及发电等水利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直接威胁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14 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预期目标受到严重影响我省地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均占50%以上。

其水土保持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长治久安。

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早就作出“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

2006年9月,我省通过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明确了“2016~2020年:基本完成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全省80%以上的市(州)、县(市、区)达到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标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汶川地震使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预期目标受到严重影响。

 315 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汶川地震造成全省水土保持设施受损面积达28159万hm2,不少耕地被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毁或压没,无法耕种;还造成大量蓄水池、水窖、沉沙凼、排灌渠、山坪塘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不同程度的裂纹、裂缝、沉降,失去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造成大量蓄水池栏杆、取水梯步、渠道保坎及渡槽跨塌,人行便道、作业机耕道受损,给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新的安全隐患。

据统计,水保工程蓄水容积减少500万m3;初步预测,灾区粮食产量减产幅度至少10%~15%。

 316 农业生产受到巨大影响据遥感解译,核心灾区的15个县市耕地损失713万hm2~10万h m2,损失率为7%~10%。

其中,15°~25°的坡耕地损毁率为15%,25°~35°的损毁率为37%,35°以上的损毁率为50%。

利用面积减少,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减弱,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和新的安全隐患。

 317 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地震震区和严重影响区,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特别是在河谷地带,大量泥沙随崩塌、滑坡进入河道,甚至堵塞形成堰塞湖,不仅明显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增加河流悬浮物,包括断层裂隙对水库、地下水变化都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水资源与水环境。

特别是堰塞湖泄流后,各类污染物将加重水体的污染,对下游饮用水安全产生危机。

此外,大量新生裸地将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加剧水土流失,削弱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主导生态功能。

 318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汶川地震使我省部分厂矿、水利、水电、交通、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毁环严重,不能投入运行生产发挥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