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 思维框图 唯物论
2021届政治一轮复习辩证唯物论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1.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特别提醒①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同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法(上)唯物辨证法(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联系的普遍性》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Ⅱ考点辨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三)《运动和发展》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原因◇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和联系◇发展的趋势辩证法(下)(四)矛盾分析法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矛盾的普遍性◇正确理解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正确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与特殊性(即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用对立统一观点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概念: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变化>发展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以及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知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质变量变规律质,量,度的概念量变质变的概念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的质变是量变质变中的量变是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食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区别联系必然存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
假象不等于错觉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辩证唯物论
M 哲学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 G
什么是意识 O
a.主观唯心主义 O b.客观唯心主义 O
人的意识 O 本我意识 (我思故我在) 独立于 "我〃 之外的客观精神 O 宗教创世说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G)
可知论 O 意识【可以认识】 物质 G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V 不可知论 O 不能/不能完全认识 O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论V
实践是 【自然存在】 与【社会存在】 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考点11 O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O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O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o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通过感觉感知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G
列宁 G
物质是标志 【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O 这 种 客 观 实 在 0/ 不 依 赖 于 我 们 的 感 觉 存 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 O 从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特点 O
物质的 【唯一特性】一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根本属性】一运动
运动和静止
^
二者关系 O 两种错误观点
相互区别 O
对立统一 ㊀, 相互联系 o
运动=无条件性+绝对性 静止=有条件性+相对性
相互依赖、 渗透、 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 形而上学
G
夸大运动 ,否定静止 = 诡辩论
辩证唯物论
时空的概念 G
时间:一维性 (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超级记忆法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部分)排版打印版
唯物论哲学总复习体系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 整体知识构造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比拟以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是意识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意识的支配下从事理论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其外延要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做,人们认识世界和在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其概念和外延要比前两者大联络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的发挥附图示:反作用能动反映意识本质内容证明表现物质根底条件含义性质:正确意识、错误意识程度:详细感觉、抽象思维时间:对过去、如今、将来的认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仅能正确反映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本质和规律意识指导下改造世界的成功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在不断扩展和加深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充实知识,完善知识构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通过指导理论而引起物质详细形态的变化。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理论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开展错误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开展表现方法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重视意识的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制错误思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之比拟:一切从实际出发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区别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唯物论”知识结构图
唯物论面临的挑战与批评
意识问题
唯物论无法解释意识如何从物质 中产生,这是其面临的主要哲学 挑战之一。
自由意志
唯物论与自由意志的冲突也是其 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因为按照 唯物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完全由 物质因素决定。
道德和价值
唯物论在解释道德和价值问题上 遭遇困难,因为它强调物质决定 一切,而忽略了精神和文化因素 对人的影响。
THANKS
唯物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进步
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唯物论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和验证。
技术的革新
技术的不断革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唯物 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场景。
跨学科的合作
唯物论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如哲学、社会学、人类 学等,以解决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number {01}
唯物论
目 录
• 唯物论的基本概念 • 物质与意识 • 唯物论的实践意义 • 唯物论的当代发展 • 唯物论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01
唯物论的基本概念
唯物论的定义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 映。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所推动的。
唯物论与其他哲学观点的对比
与唯心论的对立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和反映。与唯物论相反,唯心论强调意识对物 质的能动作用。
与宗教观点的差异
宗教观点通常认为世界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所创造的,与唯物论的物质本原观点截然不同。
激发人民创造力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完整版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绪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本辩证唯物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原义认识论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理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检验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政经与科社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思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义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经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学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主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问题总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认识论前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中三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国情基础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主建设中国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义社会主义理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第三篇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框架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40-1919)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近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代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纲要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五四运动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主义向社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主义过渡的开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过渡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949-200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大跃进”及其纠正建设的成就,探索中的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框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教育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想信念的实现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重要条件根本途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核心:改革创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防观念振兴中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和关系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观教育人生态度的意义和端正人生态度反对三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含义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和普遍标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四个统一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社会条件个人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实践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主要内容态度道德总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意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建设的关系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重点:诚信道德建设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含义、特点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举措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举措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爱情的本质家庭美德恋爱中的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由平等观念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法律修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三大法律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考研政治马原结构图
在价值方面
构成,决定:其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构成和决定的 社会因素:劳动力价值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
在使用价值方面: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增值)
形成: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 操纵和控制
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两次否定( 一次否定,矛盾 初步解决,但 处 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 具有片面性,二次 否定,实现对立面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3 个):主体,客体,中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反之则相反 认识本质: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直观反映论(旧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映,离开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认为认识是一 次性完成的),先验论(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过程的两种形 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规律: 认识——实践——认识——实践„„(以至无穷)——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社会化)→经济生活→经济结构
形式,包含的关系,结果 社会实践:人与人→(社会化)→政治生活→政治结构
科学实验:人与意识→(社会化)→文化生活→文化结构
形式
关系
结果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内容:(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联系和发展的关系:因果关系 辨证法 关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于联系: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对象),内容与形式 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研政治 唯物史观思维导图分享
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决定一切社会存在觉决定社会意识存在是意识的客观来源,意识是社会物质生生活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地或迟或早的改变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相对独立性)意识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内部各形式的相互影响和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存在的能动地反作用(双向)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物质)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科学技术生产发展(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性)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关系不可分割,是生产方式的有机统一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1、生产力决定生产力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一种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思想观点)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只能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判断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能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内容经济基础(骨骼)上层建筑(血肉)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更替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随着历史和实践的更替横向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必然性(规律)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民族利益交往对历史必然性和民族特点的把握前进性和曲折性(螺旋上升)统一性总趋势是前进的选择性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直接动力社会革命重要手段改革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重要动力)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与动物相区别本质在于劳动人与人相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历史范畴)创造力历史1、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4、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方法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考研政 治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在备考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加深记忆。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考研政治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
一、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思维导图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工具。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思维导图软件和在线平台可供选择,如 XMind、MindManager、百度脑图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选择。
其次,准备好考研政治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包括大纲解析、辅导书、历年真题等。
二、构建框架在对考研政治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可以开始构建思维导图的框架。
以考研政治的五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基础,分别建立一级分支。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分支下,再细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分支。
对于每个二级分支,进一步细分出具体的章节和知识点,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细分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三级分支。
通过这样逐步细分的方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考研政治知识框架。
三、填充内容框架构建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填充具体的内容了。
将教材和资料中的知识点逐一整理到相应的分支下。
在填充内容时,要注意简洁明了,抓住重点。
可以使用关键词、短语或者简短的句子来概括知识点,避免长篇大论。
例如,在“唯物论”这一三级分支下,可以填写“物质的定义”“意识的本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内容。
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图标或者标注进行突出显示,以便在复习时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四、建立联系考研政治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内在的联系。
“唯物论”知识结构图
例题5 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即 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本省 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业,气象 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 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指导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
调节控制
重视精神的力量
2、规律的 特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性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普遍性
3、尊重客观 规律性与发 挥主观能动 性的辩证 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基条 础件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
规律 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
造福 D、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4、2006年1月我国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将工薪 所得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上调为1600元。在个人所得税法修 改过程中,有专家建议,今后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应当充分 考虑不同纳税人的具体赋税能力。该专家的建议体现的唯物
②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重要性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 进事物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 想道德建设 , 弘扬民族精神 , 树立正确的理想 信念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 必将 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 促进未成 年人全面发展。
例题6 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针对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 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 务,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做到 “三个协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 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 好又快发展。与过去相比,虽然“好”字与“快”字只是前 后顺序调整,但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注重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好”在“快”前,成为明年经济 发展的一大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X1哲学的定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X2哲学基本问题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唯物唯心,可知不可知,辩证形而上学②根据对哲学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纳为一种或几种实物;是一种猜测,过于简单化。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纳为原子: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4.物质观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形式物质的本质规定。
X3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①意识与人脑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基能和属性。
②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5.意识观③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实践、劳动、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X4意识观④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⑤语言是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
①物质和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只物质不运动→形而上学,只运动不物质→唯心主义X5运动观②运动和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6.运动观③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X6时空观(单选多选)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题干中:个体—有限性,人类—无限性,比较—相对性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F1 物质与意识(小分析题,选择题)(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F2世界物质统一性(小分析题,选择题)(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性及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选择题)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在实践中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积极改在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选择题)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F3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分析题)(3)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受限,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环境保护类材料的原理辩证法=两大特征(1个分析)+三大规律(5个分析)+六对范畴(4个分析)+四对思维方法(没有分析)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两大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多选)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单选)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2.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3.发展的实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事物=新生事物—与性质有关与事件无关新的事物—与事件有关,与性质无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多选)②扬弃③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4.发展与过程(2)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的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分析题)又要遇见他们的未来。
F1发展的过程性材料:科学发展观;创新;可持续发展①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
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
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大小)相互转化。
F2材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②原因和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F3(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材料:材料中“引起”≥2次用原因和结果③必然性和偶然性(1)定义——必然性是只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F4(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存在有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六对范畴(选、分题)只要必然,没有偶然——机械决定论;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唯意志论材料:机遇、机会、战略机遇期④可能性和现实性: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实现条件)、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选择)性(条件是否充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⑤现实和本质:(1)定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可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F5(2)关系——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是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必须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⑥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只要形式,不要内容——形式主义;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形式虚无主义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大规律之一)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1)定义——同一性是指麦顿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原理)(选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F6材料:材料中“反义词”出现两对或两对以上;共赢、双赢、和谐(和而不同);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1)定义——事务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二根据,它规定者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个原理)(选分)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F7(2)关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引起作用材料:①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哲学基础(发挥内外因)。
②农村自身改革、国企改革(输血、造血)。
出题方式:夸大外因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1)定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三个原理)(选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因此,要在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F8(2)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材料: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两次结合。
(普遍性=共性、一般;特殊性=个性、个别)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定义——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起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