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陈东亮

合集下载

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学说的临证应用

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学说的临证应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 6 月 第 4 5 卷 第 6 期
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学说的临证应用
杜 菲 1 陈明显W 沈堂彪2*3 傅 睿 2,3 1.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二 临 床 医 学 院 杭 州 310053 2.浙 江 省 立 同 德 医 院 3.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要:丨目的麻析朱丹溪“ 痰 挟 疮 血 ,遂 成 窠 囊 ” 的学术思想 及 临 证 应 用 价 值 。[方法]通 过 学 习 《局 方 发 挥 》《丹溪心法》《金 匮 钩 玄 》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内 容 ,总结窠囊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朱丹溪辨治窠囊、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并附以验案二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朱丹溪在论著中提出“ 痰挟瘀血,遂 成窠囊”之说 ,所论窠囊,是以气病日久成痰化瘀、胶结隐匿于体内深处为主要病机,具有不易清除、病势缠绵、病症繁多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上,朱丹溪 注重疏调气机、导痰破瘀,力求直捣窠囊,以 二 陈汤、四物汤为主方,佐以痰瘀同治之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附医案以窠囊学说为指导,采用痰 瘀 同 治 、调 气 解 毒 之 法 治 疗 早 期 胃 癌 和 结 肠 息 肉 ,临床疗效确切。[结论]朱 丹 溪 的 窠 囊 学 说 理 法 方 药 完 备 ,对 临 床 痰 瘀 疾 病 的 认 识 和 治 疗 具 有 重 要 的 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关键词:朱丹溪;痰 瘀 理 论 ;窠囊学说;学术思想;浙派中医;丹溪学派; 早 期 胃 癌 ;结肠息肉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5-5509(2021 )06-0633-04 DOI: 10.16466/j.issnl005-5509.2021.06.01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ZHU Danxi’s Theory of “Phlegm Combined with Blood Stasis Becoming Ke’nang” DU Fei1, CHEN Mingxian23, SHEN Tangbiao2'3, et al 1.Second School o f Clinical Medicin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y China; 2.Tong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3 .Zhe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ZHU Danxi’s theory of “ phlegm combined with blood stasis becoming Ke’nang’, . [Methods] Through studying the contents of Ke’nang in ZHU Danxi’s works, such as “ Elaboration of Bureau Preion ’ “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 Exploration of Golden Chamber” , summarizing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 isease, ZHU Danxi’s unique featur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were expounded, and two cases were attached to show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ZHU Danxi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 phlegm combined with blood stasis becoming Ke’nang” in his work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typ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disease,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 phlegm-blood stasis” . The Ke’nang i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Qi movement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cementation was hidden in the depths of the body. It ha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difficult to be cleared, lingering disease and numerous symptoms. In the treatment, ZHU Danxi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gulation of Qi movement and the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in order to directly tamper with Ke'nang, with Erchen decoction and Siwu decoction as the main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other medicine, an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clinical experience. ZHU Danxi’s theory has been praised and imitated by many doct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theory. The attached medical records wer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Ke'nang and the methods of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regulating Qi and detoxification are used to treat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colonic polyps with definite clinical effect. [Conclusion] ZHU Danxi’s theory of Ke’nang is complete in theory and treatment,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phlegm-blood stasis diseases, and is worthy of in-depth excav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ZHU Danxi; phlegm-blood stasis theory; theory of Ke'nang; academic thought; Zhejiang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nxi school; early gastric cancer; colonic polyps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特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4月第39卷第4期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是我国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之一,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其对杂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1]。

《丹溪心法》是由丹溪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根据其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

朱丹溪治疗杂病注重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该书中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兹论述如下。

1气血论治颇多阐发气血论治是丹溪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其“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继承东垣思想的直接结果[2]。

《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专篇论述,但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治疗中。

《丹溪心法·内伤》云:“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元气者,乃生发诸阳上升之气,饮食入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皆绝于外,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丹溪心法·痘疮》云:“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

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便用大补气血,参、术、芪、芎、升麻、干葛、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刘时觉教授[2]统计分析了丹溪医案344则,其中指出病机169则,有气血虚68则,占40.2%。

319则给出方药的医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甘草、白术、人参、陈皮、当归、芍药、茯苓、川芎,除陈皮外全是补气养血药。

由此可见,丹溪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其关键,所以补虚是其气血论治的特点。

2痰证论治匠心独运朱丹溪论治杂病,将许多病因责之于痰。

《丹溪心法·痰》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又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简述朱丹溪郁证论治的内容

简述朱丹溪郁证论治的内容

简述朱丹溪郁证论治的内容朱丹溪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丹溪心法》一书中提出了关于郁证的论治方法。

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畅、气滞血瘀的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中的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的人群。

下面将详细介绍朱丹溪的郁证论治内容。

朱丹溪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情绪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他提出了“情系于内,气逆而血瘀”的观点。

因此,治疗郁证的首要任务是疏解情绪、调畅气血。

在治疗方法上,朱丹溪强调了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的方法,即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

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够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进行疗法。

此外,他还提出了“观色调情”的方法,即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

朱丹溪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观赏美丽的景色可以使人心情愉悦,从而疏解郁结。

朱丹溪还强调了通过调畅气血来治疗郁证。

他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郁证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朱丹溪提出了“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的观点,他认为气和血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只有气血运行畅通,病才能得以治愈。

因此,他提出了通过调理气血的方法来治疗郁证。

具体方法包括调理饮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适当运动,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运行;按摩穴位,刺激经络,调理气血。

朱丹溪还强调了通过药物治疗来调理郁证。

他提出了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柴胡、丹参等。

这些中药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疏解郁结,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

朱丹溪郁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调节情绪、调畅气血。

他通过调节情绪、调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摩穴位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治疗郁证。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患者疏解情绪,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

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达到最佳疗效。

挖掘: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挖掘:扶正祛邪中蕴含的真谛,中医人必懂!

痛,发⾼烧,扁桃体肿⼤,浑⾝酸痛。

此时,按照现代医学的检验,就是出现了严重的肺内感染,中医在这个时候的治疗,基本认为是邪⽓炽盛,应该以驱邪为主,所以,会⽤清热解毒等药来驱散邪⽓。

再⽐如,⼀个⽼⼤妈,腿疼了⼆⼗年,这是腿部的⾻骼⾥⾯有瘀⾎,于是我们⽤三七粉来活⾎化瘀,结果她的腿疼就痊愈了,这就是⽤活⾎通络的⽅法,来祛除瘀⾎这种致病因素,让⽓⾎恢复正常。

这也是驱邪。

再⽐如,⼀个脑⾎管意外的患者,中医叫脑中风,此时患者神志不清,⼤便已经很多天没有通了,⾆苔黄厚,⾆质红绛,此时,⼀个⽐较常⽤的⽅法,就是泻下通便,这叫釜底抽薪,⼀旦患者⼤便通畅,⾝体上部的压⼒很快就会被降下来,就给治疗创造了机会,这也是驱邪的⽅法。

所有的祛邪办法,都是因势利导,排除致病因素。

●凡是正⽓虚弱是疾病的主要⽭盾的时候,就适宜于扶正。

⽐如⽓虚、⾎虚、阴虚、阳虚的时候,就要及时滋补。

⽐如,有的⼥性患者,⽉经前头疼,这个病⽐较难治,到底是该疏风通络呢?还是散寒解表呢?我们⼀看,此⼈的⾆质颜⾊很淡,这是⾎虚的表现,于是就给患者⽤⽟灵膏养⾎,结果很快⽉经前头疼这个病就好了。

这是因为⾎虚之⼈,经脉空虚,⽽⼥性⽉经前,⾎液开始蓄积,此时⾎虚之⼈,会有⽐较明显的反应,⾎液不能上承,则头部经络失养,就会头疼。

⽽养⾎扶正,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如,春季经常发⽣的各种头⾯症状,⽐如嘴唇肿⼤,⾯部红疹,或者咳喘等等,此时是不是需要驱邪?不是的,这些⼈的⾆质,都是暗红⾊的,还稍微有点颜⾊淡,这是肾精不⾜,于是我⽤引⽕汤,⾥⾯⽤⼤量熟地,配合⼀点⾁桂,滋补肾精,基本都是⼀副显效,三副搞定。

估计现在⼤家了解扶正驱邪的概念了,那么,这⾥⾯最难的是什么呢?最难的,就是搞清楚扶正和驱邪的⽐例,和前后次第。

如果邪正双⽅在病变中同时存在,那就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这叫“攻补兼施”。

⽐如,⼀个⼈患了感冒,感受了风寒,此时,⾝体壮实的⼈,可以直接发汗解表。

可是,如果患者是⽼⼈,或者体弱之⼈,正⽓不⾜,此时,就要在散寒解表的药物中,加⼊辅助正⽓的药物。

从朱丹溪“气、血、痰、郁”学术思想论治肺癌探析

从朱丹溪“气、血、痰、郁”学术思想论治肺癌探析
关 键 词 朱 丹 溪 气 血 痰郁 肺 癌 中 医药 疗 法 文献标志码 A 元 代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7 ) 0 6 — 0 0 0 8 — 0 2 中 图 分 类 号 R2 7 3 . 4 2
朱丹溪 , 名震 亨 。 字彦 修 , 婺州义乌人 , 生 于 元 衰 可 以贯穿 肺癌 发生 的整 个 过程 。丹溪 亦十 分重 视
2 】 刘 完素. 素 问玄机 原病 式[ M ] . 沈阳 : 辽 宁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证论 治 得 以深 入 思 考与 总 结 , 《 脉经》 《 千金 方 》 等 医 [
著 已将 肺 病证 列 专 篇进 行论 述 ,并形 成 了肺 本 脏 、 经络 辨 证 、 虚 实寒 热 辨 证 等实 用 的辨 证 方 法 。宋 金 元时期 , 随着医学分科的进一步细化 , 伴 随 医 学 的 肇兴 、 学 术 的争 鸣 、 临 床 实践 经 验 的补 充 与 总结 , 肺
从 朱丹溪“ 气、 血、 痰、 郁" 学术思想论治肺癌探析
吴炳辰 许建 新 王燕 山 ( 长兴 县 中 医院 , 浙 江长 兴 3 1 3 1 0 0 )


运 用 朱 丹 溪 的“ 气、 血、 痰、 郁” 学 术 思 想论 治肺 癌 , 指 出肺 癌 的病 因病 机 根 本 是 邪 盛 正 衰 , “ 痰、 郁” 是 肺 癌 重
社 . 1 9 9 7: 3 .
【 3 】 杨 达 夫. 叶 天 士 温 热论 集 注 新 解 【 M】 . 天津 : 天 津人 民 出版
社 . 1 9 6 3: 1 .
f 4 】 吴瑭 . 温 病 条辨 [ M】 . 北京: 中 国书 店 , 1 9 9 4 : 2 .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_陈东亮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_陈东亮

·医籍研析·朱丹溪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毕生孜孜以求,创立滋阴学说蜚声医林,除此之外,尚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已的临证经验,在其他方面亦颇有建树。

如有关瘀血的理论,虽无专篇,却独具匠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金匮钩玄》、《丹溪心法》及《格致余论》等代表著作中。

丹溪从瘀血的角度出发,探讨病因病机,捕捉瘀血证候特点,立法方药论述完备,见解独特,兹试析于下。

1病因病机丹溪有关瘀血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其认为体内瘀血不得畅行,易引发诸多疾病,或轻或重,或深或浅,或久或暂。

因病因病机及疾病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症状、体征。

细研丹溪经典著述,总结体内瘀血存在的原因,或因于气,或因于邪,或因于伤。

1.1因气致瘀朱丹溪非常重视人体之气血关系,认为“人所以籍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血属阴主静,其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而血行,气滞则血行不利,从而使血行迟滞,甚则留于体内,阻滞脉络,结成瘀血。

另外,经产妇女处于多虚多瘀的生理状态,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虚病邪趁机侵入胞宫,经血排出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以及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均可停积于少腹,形成瘀血。

如妇人经水“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

1.2因邪致瘀丹溪因邪致瘀的论述更为全面,含括了寒、热、湿、痰诸邪。

其一,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客于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论述尤为精辟,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抟,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

其二,外感风热疫毒,熏蒸于内,侵及营血,热壅血瘀而结成痈,如《格致余论》曰“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

其三,湿热为患,久则痹阻经络,致血液运行不畅,湿热瘀互结而变生他病。

《格致余论》中有详细病案记载“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日,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

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

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

一 是有 师承 授受 .继 承 而创新 形成 有 独 到见解 的理 论 翁 自幼年天资聪慧 ,好学不倦 ,读过一遍 ,知其大意 ,
体 系 ;二 是 具 有 创新 理 论的代 表 人 物 ;三是 对后 世 学 能 日诵千 言 。而立 之年 因母 患脾 胃病 ,众 医 医之 无效 ,
术 发展 影 响深远 。朱丹溪 是 金元 四大家 之一 ,其 主 要 遂 自学中医。其后师从元朝儒学名家许谦学习理学 ,
对于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 ,任应秋先生 曾说过 : 1丹 溪生 平简 述
“凡一学派之成立 ,必有其 内在联 系 。否则 .便无 学派
从 近 年朱 丹溪 生平 不 断考 证完 善 的资 料 显示 .朱
可 言 。所谓 内在 联 系 ,一 者 ,师 门授 受 ,或亲炙 或私 淑 , 丹溪 ,名 震亨 ,字彦修 ,号丹 溪 ,为现在的义乌赤 岸镇人 ,
[关键词】朱丹溪 ;学说思想;渊源;中医流派;文献研究 ;名中医师;培养
【中图分 类 号】R249.2
[文 献标识 码】B
【文章编 号】1673—9701(2018)19-0142-04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Zhu D anxi theory and its origin
各 承其说 而 光大 之 。一者 ,学术 见解 不一 致 。各 张 其 说 生于元 世祖 至元 十八年 十一 月二 十八 日(公元 1281),
影 响 于人 。[11”也 就是 说 ,学说思 想 的形成 有三 个要 素 : 卒于 元至 正 十八年 六月 二 十 四 日(公元 1358年 )回。朱
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 以宋元理学为指导 、潜研经典 、汲取金元各家之长 、力纠局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杨喆;刘琴;黎亚;李定祥【摘要】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瘀和痰为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对阴阳、左右、气血、肝肺的属性特点分析,结合其“阴升阳降”、“左肝右肺”、“左血右气”理论,并根据朱氏治疗中风对于病位在左者以行血补血治瘀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减;病位在右者以化痰行气为主,多以二陈汤化裁的诊疗思路,笔者总结出丹溪论治中风“左瘀右痰”的观点,临床运用,效如桴鼓。

%Zhu Danxi, one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s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ought that stasis and phlegm were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n-Yang, left-right, Qi-blood, liver-lu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of Yin and descending of Yang", "liver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lung belongs to the right ", "blood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Qi belongs to the right " were combined.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point of "stasis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phlegm belongs to the right " from Zhu Danxi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The diseases in left location were mainly treated to remove stasis, such as the often use of Siwu decoction, while the diseases in left mainly were reduced phlegm, such as Erchen decoction, which show a good effect.【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瘀;痰;中风;气;血;朱丹溪【作者】杨喆;刘琴;黎亚;李定祥【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Abstract〕Zhu Danxi,one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s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thought that stasis and phlegm were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n-Yang,left-right,Qiblood,liver-lu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eory of"ascending of Yin and descending of Yang","liver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lung belongs to the right","blood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Qi belongs to the right"were combined.Finally,we summarize the point of"stasis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phlegm belongs to the right"from Zhu Danxi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The diseases in left location were mainly treated to remove stasis,such as the often use of Siwu decoction,while the diseases in leftmainly were reduced phlegm,such as Erchen decoction,which show a good effect.〔Keywords〕stasis;phlegm;stroke;Qi;blood;Zhu Danxi朱震亨,字彦修,早年崇理学,后改学医。

从朱丹溪治痰之法总结痰瘀共治的源头

从朱丹溪治痰之法总结痰瘀共治的源头

从朱丹溪治痰之法总结痰瘀共治的源头发表时间:2018-11-27T11:31:08.62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孟云邹先智陈培亮[导读] 本文从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长沙 430100【摘要】朱丹溪以阴阳及藏象理论为基础,重视调和气血,认为诸病皆从痰治,痰多挟风热湿火之邪,多阻塞经络,使得气机不畅、清窍昏蒙、经络瘀阻,但痰瘀互结最多见,生成月经病、中风、痹症及眩晕等疾病,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其治疗以治痰之法为基础,多见痰瘀互结,需以祛瘀化痰为基础治疗方案,再根据病因病机,对症治疗。

本文从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之法;痰瘀共治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现存著作诸多,如《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创“滋阴派”,其理论具有重脾胃、善用二陈、辨证论痰、痰瘀同治等特点[1]。

朱丹溪认为痰邪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布散障碍、积聚而成,属于病理性产物,丰富了痰证理论,辨明痰证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同时灵活运用祛痰药物,促进痰证理论持续发展。

本文以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1.痰证论治痰证病种类型诸多、病情复杂多变,包含诸多怪病,而且经络、脏腑、四肢末端均可停留,范围非常广泛。

朱丹溪认为痰证由来可分为外邪袭体,饮食内伤以及情志不遂,共3个方面,且将痰证分成多个类型,如湿痰、热痰及郁痰等,以及相应的治则、方药,即“痰之原不一”。

朱丹溪认为痰瘀同源,津布散不利,积聚生痰,而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瘀阻脉络,而津血同源,互根互用,津血各自病变能够影响对方正常生理功能,即痰瘀病理密切相关,阻碍气机升降。

痰为阴邪,向来易留于人体脏腑经络,难以去除,痰凝血瘀,继发气滞,反而使得痰阻更甚,恶性循环,形成痰瘀同病[2-3]。

试论朱丹溪儒医文化思想

试论朱丹溪儒医文化思想

第1 期
邰 东梅 , 等: 试论 朱 丹 溪儒 医文化 思 想 朱 丹溪 依据 理 学 “ 阳 常盈 , 阴常 亏 ” 和《 内经 》 “ 阳道实 , 阴道 虚 ” 的学 说 , 结 合 自己 的 临床 实践 , 提出“ 阳有 余 阴 不 足 ” 观点 , 既 说 明 了人 体 生 理 学
VO L 1 3 No . 1 J a n. 2 01 7
DOI :1 0 . 1 3 8 8 8 / j . c n k i . j s i e ( S S ) . 2 0 1 7 . O 1 . 0 1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试 论 朱 丹 溪 儒 医文化 思想
邰 东梅 , 郭 力铭 , 孙 迪
2 0 1 7年 1 月
沈 阳工程 学院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关键 词 :朱丹溪 ; 儒 医思想 ; 金 元 时期 中图分类 号 : B 2 4 4 . 9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9 6 1 7 ( 2 0 1 7 ) 0 1— 0 0 6 6— 0 4
儒 家是春 秋 战 国时 期 以 孔子 为 代 表 的一个 学
身处 婺学 地理 中心 , 与婺 学鼎 盛时期 的大 家交 往频
“ 鸿儒 大 医” 一词更 能恰 如 其 分 地概 括 了朱丹 溪 的
悬 壶之 路 。
繁, 所 以浓郁 的儒学 氛 围深深 地感染 熏 陶着幼 年丹
溪翁。
“ 儒 医” 绝非一个职业代称 , 其 内涵 深 远 而 积 极, “ 精诚” “ 格物 ” , 是 一种人 生境 界 和思 想 智慧 的

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

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

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头痛一、不卧散[组成]猪牙皂角3克、玄胡1.5克、青黛些少。

[用法]吹鼻中取涎。

[功效]开窍利头目。

[主治]头痛。

[来源]《丹溪心法》二、丹溪家珍治头痛方[组成]石膏、黍粘子(炒)各15克。

[用法]煎服。

[功效]清热利头目。

[主治]偏头痛连睛。

[来源]《丹溪手镜》三、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黄芩(洒)、黄连(酒)各30克、柴胡21克、栝蒌根(酒)、茯苓各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

[来源]《丹溪手镜》腰痛一、摩腰紫金膏[组成]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7.5克、蜀椒、雄黄、樟脑、丁香各1.5克、吴萸、肉桂、干姜各3克、麝香0.6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龙眼大。

每日饭后1丸,生姜汁化开如稠粥,烘热,敌掌中摩腰。

另用药贴痛处,即烘,布包定。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妇女白带清多,不臭,虚寒者宜用。

[来源]《丹溪心法》二、挫气丹[组成]山楂30克、北茴香(炒)4.5克。

[用法]酒下。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挫气腰痛,腿软。

[来源]《丹溪手镜》痰饮一、滚痰丸[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40克、沉香15克、礞石30克(捶碎)、焰硝30克(用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炼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

每服6-9克,日2 次,量虚实加减服,荼清温水任下,临卧食后服。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惊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院痞闷,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者。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二、寒水石散[组成]寒水石(煅)、滑石(水飞)各30克、甘草30 克、龙胆少许。

[用法]水煎,热则水下,寒则姜汤下。

[主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

[来源]《丹溪手镜》三、参芦饮[组成]人参芦。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逐瘀通络,可治全身关节疼痛!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逐瘀通络,可治全身关节疼痛!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逐瘀通络,可治全身关节疼痛!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四季常在。

一旦人体正气虚,固表能力减弱,就像防护林有了空隙,具流动特性的风便会不由自主来填充。

被不受欢迎地称为邪风。

由于外界温度通常比人体温度低,于是风进入的时候,通常会挟带着寒气,形成风寒。

空气若湿重,湿气也跟着进入,形成风寒湿。

风寒湿就像入侵者,正气这个主人肯定要作一番抵挡。

而若风寒湿胜出,便会盘踞下来,时间长了易因寒主收引而凝聚成痰湿。

痰湿聚多,就像堵成一锅粥的街道连空气都温燥,由此郁而化热,闭阻经络,影响血液运行。

此外,中医素来有肉生痰,鱼生火,酒生湿的说法。

酒色痰火,形成湿热,同样易引起血液阻滞,形成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不通的罪魁祸首主要是风,于是人们称其为痛风。

由于血液由心脏运行,肢体远端比如脚趾离心脏太远,受到影响的血液走到边疆很吃力。

脚趾血液供应不足,只能无奈喊痛。

除了脚趾,各种关节部位因空隙比肌肉的大,更容易引来风寒湿的驻扎。

所以手部关节、膝盖、肘部等,也是被痛风袭击的部位。

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甚至水肿,令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上中下通用痛风丸,由金元名医朱丹溪所创,为治寒、湿、热、痰、血所致痛风之通用方。

组成:川芎一两黄柏(酒炒)苍术南星(姜制)二两桃仁神曲(炒)防己白芷一两羌活威灵仙(酒拌)三钱龙胆草一两桂枝三钱红花二钱(一两约30克,一钱约3克)方以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

疏风以宣于上:川芎、白芷川芎和白芷均以头痛要药出名,且白芷是川芎的跟班,是疏泄聚于头面之风的极佳拍档。

川芎味辛能窜,温性能通,在肝胆经行走,能将血中的气也运行起来,破宿血,养新血,治风寒侵袭、肝火上行、瘀血不通等引起的头痛,并祛风燥湿去面上游风。

白芷性辛温,活跃于肺脾胃经。

肺主气,脾喜燥并主肌和四肢,胃虚则筋脉不利而痛。

故而白芷内达脾胃以散湿,外利肺气以升清,既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能升阳升清气,令聚于头面之邪风逃之夭夭。

浅议朱丹溪对中医内科急诊重症学科的论述和贡献

浅议朱丹溪对中医内科急诊重症学科的论述和贡献

浅议朱丹溪对中医内科急诊重症学科的论述和贡献王晓鹏;陈腾飞;张乃方;瞿沉尘;王东东;黄坡;郭玉红;刘清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6【摘要】朱丹溪得河间之传,又融合了易水学派和攻邪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养阴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主张和治病方法,开创了内伤杂病治疗的新局面[1]. 在朱丹溪的著作里不乏一些对急诊重症的记载,并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证治经验. 本文回顾朱丹溪对一些急诊重症的记载文献,将从急诊危重症的病名、急诊危重症的临床特点、急诊危重症的病因病机、急诊危重症的治则治法4个方面,梳理朱丹溪其对中医急诊重症学科的论述和贡献.【总页数】3页(P1096-1097,1104)【作者】王晓鹏;陈腾飞;张乃方;瞿沉尘;王东东;黄坡;郭玉红;刘清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9【相关文献】1.浅议《医碥》对中医内科急诊重症学科的论述和贡献 [J], 王晓鹏;张乃方;瞿沉尘;杨宇飞;韦重阳;郭玉红;刘清泉;陈腾飞2.\"双一流\"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助力中医内科学科建设之思考 [J], 张俊3.浅议朱丹溪对痹证的贡献 [J], 吴名波;沈鹰4.朱丹溪在中医肿瘤学上的贡献 [J], 邱仕君;吴玉生5.河南中医学院重点学科巡礼——内科学科4次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跌伤有瘀-丹溪先生为何用补法

跌伤有瘀-丹溪先生为何用补法

跌伤有瘀-丹溪先生为何用补法
名家简介:
朱丹溪,名震哼,自彦修,因其居处旁有一小溪,故大家尊称他为“丹溪先生”,“丹溪翁”,他是金元朝时期四大名医,主要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

创建丹溪流派,亦称“滋阴派”。

病案:
丹溪治徐质夫,年六十馀,因坠马,腰疼不可转侧。

六脉散大,重取则弦小而长,稍坚。

朱以为恶血虽有,未可驱逐,且以补接为先。

遂令煎苏木、人参、黄芪、川芎、当归、陈皮、甘草,服至半月后散大渐敛,食亦进,遂与熟大黄汤调下自然铜等药,一月而安。

俞震按:
跌伤有瘀,似宜先逐瘀而后补。

丹溪则以之年老且脉散大,反先补而后逐瘀,是其学问之高也。

昧者必以为补助恶血,惧不敢补,则尽力逐之。

瘀终不去而变端起矣。

损伤且然,况内病乎?观此案及叶先生治痢疾案,而知补助邪气,补助恶血之为谬谈也,大抵元气果虚,则补药惟元气受之,而或邪或瘀,不相干涉。

或元气不虚,则补药为邪助长,为瘀增痛,诚非所宜。

要在能辦其虚与不虚耳。

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评析】
本案患者年老体衰,因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而致腰痛,丹溪因其年老体衰六脉散大,治疗时先予扶正,待正气恢复后再行祛瘀,可为因人制宜,辦证施治之典范。

俞震通过对本案的评析,总结出“有虚则元气受补无虚则邪气得助。

"之说,实为“画龙点睛"之论。

作者寄语:。

朱丹溪善用风药治疗血证谈

朱丹溪善用风药治疗血证谈

朱丹溪善用风药治疗血证谈
郑国庆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02)003
【摘要】复习朱丹溪有关医学文献,阐发其应用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风药直接止血;风药升阴散火止血;风药散火解毒、凉血止血;风药炒黑止血;风药振脾益气止血;祛除致病因素;其它。

【总页数】2页(P174-175)
【作者】郑国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705
【相关文献】
1.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 [J], 陈东亮;杨克雅
2.朱丹溪论治血证特色探析 [J], 周向锋;郑海文;郑磊
3.探讨朱丹溪论治杂病巧用风药之法 [J], 朱星;王明强
4.李东垣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琐谈 [J], 尹冬
5.风药治疗血证源流 [J], 郑国庆;罗克勤;王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医血瘀证治源流与发展

浅谈中医血瘀证治源流与发展

浅谈中医血瘀证治源流与发展谢辉;龙志江;罗尧岳;朱久宜;周小青【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010)009【总页数】2页(P1125-1126)【作者】谢辉;龙志江;罗尧岳;朱久宜;周小青【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众多医家所重视,所涉内容十分翔实,经过不同历史时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已形成了理、法、方、药俱备的理论体系。

本文通过对血瘀证治源流的追溯和当代发展现状的探究,为当今对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治法的临床、教学、科研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

1 《内经》奠定了血瘀证理论基础《内经》中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血脉凝泣”、“血凝涩”、“脉不通”、“留血”、“血著”等30余种近似瘀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例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灵枢·痈疽》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说明了血受寒凝致瘀的病理变化。

《内经》认为瘀血与情志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悲”,“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指出五脏与七情的关系;《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说明情志活动异常,超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将导致瘀血形成。

《内经》还认为瘀血与饮食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内经》又认识外伤可致瘀,《灵枢·贼风》云:“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素问·刺腰痛论》道:“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均提及外力损伤则瘀血留内。

朱丹溪最著名的方子

朱丹溪最著名的方子

朱丹溪最著名的方子中医文明,鹤立独行上千年,古有华佗刮骨疗伤,扁鹊入虢之诊,神农鞭药尝百草的典故。

追溯近代,更有元朝名医朱丹溪为众民治病,卓越的医术和显著的治愈疗效,而被世人誉为“神医”。

与刘完素、张子和、罗知悌等人并称为金元四大名医。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书籍。

因家乡有条美丽的丹溪和开方一帖便见疗效的缘故,人们称其“朱丹溪“。

他除医术卓越、医德高尚外,平日还经常为民除害,主张正义,因而在当地很有威望。

后世人为缅怀朱丹溪,故在当地重新建造了“中华养生文化园”以表敬意,更有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其题词赋予“一代宗医”的称号。

走进丹溪,感受丹溪故事、领略内涵文化!朱丹溪平生倡导滋阴学说,并自创丹溪学派,对祖国中医学说领域贡献卓著,更有其万里行医救济穷人,彰显救死扶伤之凛节的典故。

朱丹溪行医数几十余载,行医足迹早已遍布大半个中国,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救人治愈的故事,对世人影响甚远,故当地后人将朱丹溪与黄溪先生、华溪先生等人尊称为“义乌三溪”。

朱丹溪那时既想为母亲治病敬其孝道,又感于当代社会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为病人开方时盲目照搬古书记载史料《局方》,并无医学真材实料,因此朱丹溪便立志学医,争取能为更多患者治愈所患深疾,并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尽快进入医学领域,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史书,因出身于医学之家,自身受祖辈影响,尊崇孝道,在医学上还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和天赋,最终5年学成并在医学领域名声远播。

但朱丹溪学医的脚步仍在继续,45岁的他跨越千里前来拜师学医,跪了近2个月的时间,朱丹溪最终以顽强毅力与决心感化了这位隐居深山的皇家御医--罗知悌老先生,让他破格收徒并认定其为传授毕身绝学的徒弟。

也为其后自创丹溪学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师傅罗知悌的指点及学到的理论实践,让他思路大开,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医思想及滋阴理念。

《金匮要略》瘀血证治探析

《金匮要略》瘀血证治探析

《金匮要略》瘀血证治探析
陈玲娣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1()10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一书中首次提出瘀血病名,并且记载了瘀血的证治,内容非常丰富。

有多篇论述涉及瘀血的病因病机和方剂,已成为临床研究活血化瘀法的基础。

【总页数】3页(P30-32)
【关键词】金匮要略方论;瘀血
【作者】陈玲娣
【作者单位】上海职工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6
【相关文献】
1.试论《金匮要略》对瘀血证的认识与辨治 [J], 王苹
2.《金匮要略》瘀血证治浅析 [J], 张景秀;岳在文
3.《金匮要略》血证辨治探讨 [J], 张建荣
4.《金匮要略》血证辨治探讨 [J], 高宏;庄海峰
5.《金匮要略》瘀血证治刍议 [J], 万毅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探微

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探微

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探微陈超;徐光星【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8)3【摘要】[目的]探讨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

[方法]结合医学与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朱丹溪医学论著及相关理学认识,从“认识观”“运动观”“修养观”三方面探讨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

[结果]朱丹溪受到“理一分殊”的思想影响,视医学为践行儒家理想的途径;运用“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重要医学理论;基于“动为天地之心”的运动观,认识到气机运动、“相火”恒动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基于“物极必反”“君子慎动”的运动观,认识到“相火”妄动对人体的巨大危害,主张将“慎动”思想用于养生;基于“心统性情”的修养观,提出“君火主宰相火”,强调发挥“君火”之“心”的能动作用,涵养道德之“性”,节制欲念之“情”,维续“相火”恒动,裨补生命;将“主静无欲”的修养观运用于养生却疾,要求通过节制食欲与色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合乎儒家之“理”,方能苛疾不起,尽终天年。

[结论]朱丹溪医学理学内涵丰富,是宋元儒学变革影响医学创新的有力见证。

丹溪“援理入医”,一方面,为医学创新构建起强有力的理学支撑,使其医学理论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在医学争鸣的金元时期为人信服;另一方面,亦彰显出“天理”作为宇宙法则包罗万象的普遍性与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总页数】7页(P288-294)【作者】陈超;徐光星【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相关文献】1.朱丹溪医学思想的理学内涵探析2.情境的心理学内涵探微3.朱丹溪脾胃学术思想探微4.《医学物理学》课程中科学问题探索实践(一)——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内涵的物理学探讨5.朱丹溪痿证诊疗思路探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作者
致余论》中有详细病案记载“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 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日,此恶血 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 所以作痛”。其四,痰瘀互结。朱丹溪从病机上首先提出 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痰源于津,瘀本于血, 生 理 上 “ 津 血 同 源 ”, 病 理 上 “ 痰 瘀 同 病 ”, 二 者 实 不 可 分。 血因气滞寒凝成瘀,津液受气滞寒凝成痰、受火热 煎熬成痰,痰阻血脉,脉道不利,遂而成瘀。 如有关肿 块,其认为“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又 如“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肺胀而 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1.3 因伤致瘀 《内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说 明外伤是产生瘀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金刃跌仆等 外伤,使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 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朱丹溪亦明确指出 “如颠仆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
1 病因病机 丹溪有关瘀血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其认为体
内瘀血不得畅行,易引发诸多疾病,或轻或重,或深或 浅,或久或暂。 因病因病机及疾病部位的不同,可有不 同的症状、体征。 细研丹溪经典著述,总结体内瘀血存 在的原因,或因于气,或因于邪,或因于伤。 1.1 因气致瘀 朱丹溪非常重视人体之气血关系,认 为“人所以籍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气血冲和,万病不 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血属阴主静,其循行有赖于 心气的推动,气行而血行,气滞则血行不利,从而使血 行迟滞,甚则留于体内,阻滞脉络,结成瘀血。 另外,经 产妇女处于多虚多瘀的生理状态, 气虚则不能推动血 液正常运行,血虚病邪趁机侵入胞宫,经血排出不畅甚 或闭阻不通, 以及产后恶露排出不畅, 均可停积于少 腹,形成瘀血。 如妇人经水“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 滞,有瘀血”。 1.2 因邪致瘀 丹溪因邪致瘀的论述更为全面,含括 了寒、热、湿、痰诸邪。 其一,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客于 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朱丹溪在《格致 余论》中论述尤为精辟,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 已自沸腾,或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 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血为 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抟,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 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 其二,外感风热疫毒,熏蒸于 内,侵及营血,热壅血瘀而结成痈,如《格致余论》曰“阳 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 其三,湿热为患,久则痹 阻经络,致血液运行不畅,湿热瘀互结而变生他病。《格
·264·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医籍研析·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
陈东亮 杨克雅△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2-0264-02
【关键词】 朱丹溪 瘀血
朱丹溪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毕生孜孜以求,创立滋 阴学说蜚声医林,除此之外,尚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已 的临证经验,在其他方面亦颇有建树。如有关瘀血的理 论,虽无专篇,却独具匠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金匮钩 玄》、《丹溪心法》及《格致余论》等代表著作中。 丹溪从 瘀血的角度出发,探讨病因病机,捕捉瘀血证候特点, 立法方药论述完备,见解独特,兹试析于下。
(下转第 266 页)
·266·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张璐认为孙思邈的组方有“反、激、逆、从”的特
点,体现在寒证佐寒药,热证佐热药。 由于病机的复杂 性,单纯偏寒或是偏热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寒温 并用,补泻兼施,求其平衡。 《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 治疗惊悸的用方多寒热并用,补泻并用。如大续命汤中 温性药中加入石膏、黄芩,安心煮散中石膏、黄芩、葳 蕤、知母、白芍药与宿姜、赤石脂、紫菀、人参、桂心、麻 黄 共 用 ;补 泻 共 用 的 配 对 组 方 也 不 乏 鲜 见 , 如 十 黄 散 [2] 中以治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觉不安,忽忽 喜悲,心中善恐怖,泻药黄芩、大黄、黄柏、黄连、蒲黄、 雄黄中加入人参、黄芪、细辛、桂心、山茱萸肉等补药, 大镇心散中大队补药中加入大黄、石膏二种凉性药物。 在配伍中这种反、激、逆、从的方法起到了相摩、相激、 相荡的作用,可更好更快的发挥作用。
2 治法方药 2.1 养血活血 朱丹溪对于瘀血的治疗,已有了相对 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最善应用四物汤。 该方始载 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治外伤瘀血作痛,后被《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治妇人诸疾。 方由当归、川芎、芍 药、熟地黄 4 味药组成,为补血、养血经典方剂。 方中熟 地黄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 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 佐以白 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 4 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 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丹溪推广其用,治疗多 种内伤杂病屡获奇效,如加桃仁、红花、牛膝等治疗痛 风;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疗中风;加桃仁、红花、川 芎、香附等治疗胁痛。 另外,辨治中若遇气弱者加黄芪; 痰瘀交阻兼郁热者,加枳壳、茯苓、通草、陈皮、牛膝、黄 芩等;气滞者,四物汤加香附、木香。 凡此之属,不胜枚 举,用则必有据可凭,有理可循,加减变化,机圆法活。 2.2 痰瘀同治 朱丹溪明确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 治痰治瘀,有先有后,有主有辅,治痰不忘化瘀,活血不
4 重气机升降,顺势而行 惊则气乱,孙思邈亦重视重镇药物的应用,如补心
汤中的紫石英,茯神汤中的龙骨,九物牛黄丸龙骨(水
精)、空青(天精)、雄黄(地精)、玉屑(白虎精)、赤石脂 (朱雀精)等敛气下行。 同时更多的是重坠药物合风药 的联合应用,如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中磁石、防风,远 志汤中的紫石英、川芎、羌活、防风,大定心汤赤石脂、 龙骨与桂心、防风。 正是由于对气机逆乱认识的到位, 故组方中常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并用,以复气 机运行,加之寒热补泻同投,阴阳相激相荡,故能疗效 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