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1:
铁农具
牛耕图
材料2: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民不肯尽力 于公田。” ——《公羊传》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战
材料3:
司马迁说:春秋之 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 争霸战争 战国 兼并战争
赵 韩 魏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战国末期 秦国)
知识准备: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
BC11C
BC771 BC770 BC476 BC475
BC221
夏商
朝朝
西 周
春 秋
战 国
秦 朝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高考实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
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 事改革的影响。(6分)
高考实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
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答:①新军兵种包括陆海军,八旗军只有陆军; ②八旗军是由满洲的贵族子弟组成,新军人员组成更 加丰富,仅限官员是满族人,士兵可以不是满族人; ③八旗军是国家的正规军,领国家的饷银,新军是常 备军; ④八旗军是以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训练为主,新军训练
1、背景:
《 韩 非 子 》 书 影
材料4:
(二)商鞅变法(战国末期 秦国)
1、背景: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专题二商鞅变法[1]
意义
增强士兵作战的勇气,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强 兵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 废除“世卿世禄制”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 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内容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意义
政 治
实行县制,设令 丞,由国君任免
强化了中央集权
焚烧诗书
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 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多 个领域。 答案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 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 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三、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途经: 变法
上层建筑改革
四、改革变法的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主要动力: 富国强兵
五、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背景: 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
2、“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思路引领: 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 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前诊断】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A.废除奴隶制度B.发展封建经济C.废除井田制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A、军功爵制B、什伍制度C、废除井田D、建立县制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7、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8、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增强了统一战争物质力量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2.商鞅变法涉及到的问题是①行政区划;②土地;③奴婢;④军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4、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5、下列改革,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周世宗改革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王安石变法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阅读下列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 专题 二商鞅变法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共40张PPT)
吴起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直接动力
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 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民族关系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 (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1)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根本原因) (2)政治: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宗法制、 分封制遭破坏; B、战国各国进行变法改革,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
特征
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
春秋五霸图
材料一 (西周)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 于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 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 (l)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 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 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补充: 严格户籍制度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农战
材料2:
左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云梦秦 简,记载中有“伍 长”“伍人” “四邻”等
字样。
建立什伍组织
3、政治:
法治
(1)制定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同时 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1、废分封,推广县制
政 治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罚,严刑峻法
积极影响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 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 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便利赋税征收;便利各 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的影响
1.条件 (1)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 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 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
2.目的 (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势地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 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类型 (1)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内容 (1)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 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 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 移风易俗。 5.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1)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 封建生产关系。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发展 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
专题二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周在经济上实行集体劳作的(
)
战国,铁农具和(
(
)出现并推广
)提高了,私田大量出现,( 生产力 )逐渐瓦解 ( )逐渐确立
决定
生产关系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
(
)等新的阶层
)要求改革参与国家政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变法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严肃军纪
3.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1)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2)普遍推行郡县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
4.司法改革
(1)建立严密的户 籍制度;制定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 对百姓的控制,加强专制 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 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统一度量衡
① 便利赋税征收;
②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4)改革赋税制度
①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 展; 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 入;
三、变法的措施(内容)
2.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大大提高了秦军的 战斗力和秦国的国 力,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军事基础; 扩大了统治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水 利工程大量兴修。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 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 3.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 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商鞅变法
教学活动设计
2.图片《战国形势图》,分析秦国的特征
3.秦孝公下“求贤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二、取信于民——商鞅变法背景(可能性)
1.主观原因
1)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各国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秦孝公重用商鞅及商鞅为变法所作的准备
2.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材料: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2.
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开阡陌,任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
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4.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
第2课秦国的崛起
1.
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地位的变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人民版历史选修1课件:专题二一
败的关键是看改革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也就是说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故 B项正确。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答案】
B
【规律总结】
改革总是对既得利益再调整的过程,因此往
往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判断一场改革的 成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不是标准,而应该
看改革的目标是否达到及其政策是否贯彻执
行。商鞅变法的深远历史影响与商鞅个人的 历史命运正深刻说明了这一结论。
【答案提示】 (1)题目:“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或“变法
对秦国的影响”等。
(2)成功: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 私有;奖励耕织;什伍连坐;国力强盛,对
外战争不断胜利等。
(3)有利因素(参考):国君支持;顺应潮流; 措施得力;人民信任;策略得当等。
栏目 导引
所造成的影响。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从原因、目的、作用视角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潮流
1.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 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 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 隶制生产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 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 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 得战争的胜利。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 )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潮 流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编制:王姗姗审核:单高速审批:时间:2011.12班级姓名考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1、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4、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5、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6、秦国背景①战国处于动荡、变革时期;②秦国落后于六国;③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④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一)经济方面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这就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
(二)政治方面1、实行什五连坐制度。
2、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授爵)。
3、废分封,行县制。
郡县制初步形成。
4、“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三)社会风俗方面“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制度四、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为秦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五、其它问题:1.商鞍变法的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实行的酷刑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专题二_商鞅变法填空 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春秋战国合称。
基本特征:。
(大动荡: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社会由走向。
大变革: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顺应发展要求,纷纷变法,使得日益瓦解,逐步确立。
大发展:经济上随着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文化上。
)二、商鞅变法1.背景①大背景: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②秦国背景: A.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B.外部历史机遇:晋国分裂,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C.内部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D.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时间:指导思想:理论;宗旨:;性质:的改革。
3.内容:A. 。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这是商鞅变法中措施)。
B. 。
作用: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工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C. 。
作用: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巩固中②军事:,实行。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废除制。
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世卿世禄制:是宗法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各级贵族凭借出身出任各类官职,并世代享有特权,战国时期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的做法取代。
)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
B.普遍推行。
废除分封制,设4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26张PPT)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 军 奖励军功 事 按功授爵
(实行军功爵制)
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废除世卿 世禄制打击贵族特权;③树立地 主阶级优势; ①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②思想专制,摧残文化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 容固定下来
思 燔诗书而明 想 法令 法 律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的时代特征;了解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 施和内容,认识其 特点。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大动荡——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大发展—— 经济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背景 目的 代表利 益 指导思 想 措施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 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争霸战争的推动下产 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 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新兴地主阶级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铁器牛耕
(生产力)
私田增多
私田主人改 变剥削方式
耕者 主人
农民 地主
新兴地主 实力增强
封建土地私 有制产生
井田制瓦解
要求政治权利
各国变法
战争中取胜
兼并战争不断 诸侯势大 分封制、宗 法制遭破坏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风起云涌的改革与变法
国家 主持者
齐国 秦国 魏国
楚国 赵国 韩国 齐国 燕国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 (一)必要性:(客观) 1、经济: (根本原因)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社会变革; 2、阶级: 3、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宗法制、分封制 遭到破坏; 日益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军事: (直接动力)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5、思想: 6、经验: 各国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如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第二节 秦国的崛起
工具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栏目导引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 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 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2)依据材料二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 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答: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 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 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 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答案: C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工具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栏目导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 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 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 C
工具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栏目导引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 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上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 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 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C.①②
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工具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栏目导引Biblioteka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2、商鞅变法深远影响(秦法未败原因)? ①秦国基本上建立起 ③变法时期形成的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风气得以延续。 ②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 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 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 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 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试比较两段材料对商鞅评价的异同
阅读教材23页资料卡片,思考为何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秦民大悦与秦人不怜是否矛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中的这段话出现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很有可 能是司马迁用来评价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第一 次变法最有可能让秦民大悦的当是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这确实足以让平民喜悦。但就在这段话 后面,司马迁接着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2. 变法前的秦国
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 侯之会盟, 夷翟(狄) 遇之。 (《史 记·秦本 纪》)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左传·文公六年》)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 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的目的。
•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公元前358年,秦军首败韩军于西山; 公允前354年,秦攻取魏国的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兵攻克魏国旧都安邑; 公元前340年,商鞅生擒魏国公子卬,夺回 西河部分土地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专题2 商鞅变法
问题探究
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判断变法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 强兵。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的成功的。 判断成败的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目 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 2)执行最彻底; 3)历时最久; 4)成效最明显。
作法自毙
商鞅变法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 则店主连坐。商鞅听到秦王逮捕自己的命令后,带着手下和老 母亲逃跑。他们一直逃出京城,想找个客栈投宿。客栈的主人 不敢收留商鞅,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 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又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带 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也被拒之城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得 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
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4.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6.对忠孝、诚信、仁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 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商 鞅 变 法
燕
赵
齐
魏
秦
韩
楚
问题探究 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大变革
经济上: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 到极大的发展,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 济实力越来越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奴
战 国
燕
时 期
黄
河
赵
齐
、 长
江
秦
魏
中
下
韩
游 地
区
楚
图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 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 阶级属性。
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 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 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 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 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 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 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 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 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国语》
祭祀宗庙——农耕
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
目的: 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挽救贵 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
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 国强兵。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 造成什么影响? (2)影响: 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 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 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 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 同的基础。
探究四: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014·唐山模拟)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 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 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 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 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 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
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国家才会有
光明前途。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 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国家才会有光明和前 途。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
济,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推动变法改革;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的改革; (直接动力)
4、思想文化: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
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有利因素: 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与统治措施(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六、光武中兴
施政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七、王猛改革
氐族建立,逐渐强大并统一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 汉人王猛改革,缓和民族矛盾。
一、商鞅变法
(4)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作为通用文字颁 行全国。
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 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
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 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内容: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 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八、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措施: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实力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 革与统治措施
一、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 势力增强,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一、商鞅变法
(3)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商鞅变法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4.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逐渐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形成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各项变法举措的了解,认识秦国变法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变法的重要性。
2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收集关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资料,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王之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⒉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⒊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难点: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图,战国七雄是哪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之所以在历史上被之为战国,就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而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偏于一方的秦国为什么最后完成了统一?是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那么商鞅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的变法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变法背景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结合图片找出高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一句话。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经济上是怎样变的?这几幅图片上的是什么?铁制农具。
那么经济变在哪里?产生了新的生产工具和动力:铁制农具和牛耕。
链接。
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私田增加。
私田增多会带来什么影响?西周时确立的井田制崩溃,然后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成为了经济基础。
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是新的经济基础。
背景一: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那么政治上的背景是什么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王室还是不是最高统治者?是,只是名义上的。
此时的东周君王只是挂牌君主,不享受实权,各诸侯只有在开会的时候通知君主去开会,但是开会的时候完全当他是透明人,自己争论自己的,甚至还在君主面前打起来。
可见当时的政治局势是怎样的?背景二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王室衰微,在经济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地主自然就想取而代之,进行改革。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那么军事上的怎样的呢?为什么这一时期是大动荡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战争很多,分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彼此兼并战争不断。
背景三:诸侯兼并,战争频繁那么文化上此时呈现怎样的景象?百家争鸣。
出现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其中哪一家的学说最讨当时的统治者喜欢?法家。
背景四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于是正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新型地主要求变革,百家争鸣。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生存下来,假如你是诸国国主之一,你们会想怎样的办法生存下来?变法。
那么当时有哪些国家进行了变法?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
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此后齐国赵国韩国都先后进行了变法,逐渐富强起来了。
结合图示,说说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诸侯兼并战争,其他国家变法图强那么秦国该怎么办?(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秦孝公立志图强师:秦国自平王东迁成为诸侯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六国,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
那时,各国会盟时,都拒绝邀请秦国参加,这使得当时的秦国的国军秦孝公大受刺激,自尊心严重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继承先父秦献公遗志,下“求贤令”,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包括商鞅来到秦国。
PPT展示: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孝公下求贤令。
有没有效果?有。
有一位贤人从魏国投奔到了秦国。
这位贤人就是商鞅,不对,应该是卫鞅。
2.商鞅立志变法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在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
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
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师:商鞅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叫商鞅?生: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后应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师:商鞅精通什么学问?生:商鞅对道家儒家学说都精通,尤喜欢“刑名之学”,对社会及时局具有敏锐的动察力。
师:什么是“刑名之学”?生:“刑名之学”就是律法为主的法家学说。
师: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的?生: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
师:商鞅是如何驳斥顽固派反对变法的?PPT展示商鞅舌战图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
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
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3.树立威信师:商鞅是何时正式开始变法的,又是如何取得人们信任,树立威信的?生: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
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
”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
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
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
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三).变法内容师:商鞅变法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分开?生:商鞅变法分两次,分别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分两次可使改革措施有浅入深,使民众逐步了解和接受新法,减轻新法实施的阻力,方便新法的实施。
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何在?生:为了富国强兵。
怎样实现富国强兵?(一)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作用: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封建制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作用: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3、统一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作用: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二)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作用: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三)政治:1、制定什伍连坐制度作用: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与统治2、废分封,推行县制作用:强化了中央集权(四)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作用:杜绝腐败滋生,增加小农户数量及其生产积极性(五)思想: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作用: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三)变法影响假如你是秦国的(平民、士兵、官僚……),你最赞同商鞅变法中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教师:同学们,那要是你们是旧贵族,你们怎么看待商鞅变法呢?学生: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教师:那你们会甘心吗?学生:不甘心教师:那现在请同学们看26页内容,看看不甘心的旧贵族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抵制和抗拒。
教师:那商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严厉执法教师:从此,保守贵族不敢再公开破坏新法,新法得以顺利实施,但孝公死了以后,他的命运又如何呢?学生:“车裂”而死教师: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死刑),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感叹:作法自毙。
自己当日颁布连坐令时,又何曾想到以亲身陷此令?商鞅走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
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此刑的执行方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弛,将人体撕裂,这使得死者在最后一刻肉体上是异常的痛苦。
商鞅他这样一个大改革家,他一心为国家、为人民,但却被“车裂”处理。
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学生: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可能回付出血代价。
教师:商鞅死了是否意味着变法失败?学生:没有教师: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
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
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成为新君。
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
但23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
如果没有他们,140年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也许难以实现。
商鞅死后,新法继续在秦国推行20年,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学习秦国的变化。
请同学们看书27页,看看秦国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三、秦国的变化学生:……教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具体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上: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旧指的是奴隶制,新指的是封建制。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
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
不久秦国就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不仅连连打败魏国军队,且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随即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板书)秦国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并且还奖励耕织,这大大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在战国后期又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总之,变法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榜掠(拷打),腰斩,枭首(斩头而悬挂木上),弃市,戳尸,坑死,凿颠(用铁器凿人头顶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