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失眠针灸处方
失眠一号方:
风池:足少阳胆经,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完骨:足少阳胆经,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翳风:手少阳三焦经,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安眠:经外奇穴,当翳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取穴。
翳明:经外奇穴,当翳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取穴。
用法:单边选四穴,交替;体位:俯卧位。
失眠二号方:
百会透前顶: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印堂:经外奇穴,当两眉头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太阳双侧:经外奇穴,在头部,当目外眦与眉头连线中点向外一横指处。
太冲双侧:足厥阴肝经,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阳陵泉双侧:足少阳胆经,在小腿前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双侧: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用法:取全穴,并用神灯照神厥穴。
失眠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失眠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 刘立公顾杰杨韵华摘要: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多取与心、脾、肝、胆等脏腑相关的膀胱经背俞穴,任脉等在小腹部的穴位,踝以下脾、肾、胃经穴,以及头部穴。
对于虚证,用针刺补法或灸法;对于实证,用针刺泻法或刺血疗法.关键词:失眠针灸治疗特点分析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55条,穴位65个,总计108穴次。
具体内容如下:①常用穴位及其次数为:公孙5、胆俞5、隐白4、气海4、天府3、三阴交3、阴陵泉3、肺俞3、液门3、关元3、阴交3、太渊2、大巨2、解溪2、厉兑2、攒竹2、心俞2、肝俞2、讠意讠喜2、内关2、风池2、足窍阴2、期门2、强间2、后顶2。
②常用经络及其穴次为:膀胱22、脾19、任12、胃10、胆8、肺6、三焦6。
③常用部位及其穴次为:上背16、足阴14、小腹13、头面11、足阳7、手阳6、胸脘6、腿阴6。
④各种针灸方法的穴次为:灸10、补7、泻1、补泻结合1。
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有以下特点: 1 循经取穴 1.1 多取膀胱经穴膀胱经共22穴次,占各经穴次之首。
因为本证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起到安眠作用;又因为“脑为元神之府”,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讠意讠喜、攒竹等。
1.2 多取脾胃经穴脾经为19穴次,胃经为10穴次,分占各经穴次的第2位、第4位。
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 为此,古人常取脾胃经穴治疗。
《灵枢・经脉》中脾经的“所生病”,即有“水闭,黄疸,不能卧”之证;《素问・热论篇》亦载“二日,阳明受之……不得卧也”,是为据。
明清时期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探讨
失眠属于中 医 学 的 不 寐 、 不 眠、 不 得 卧 等 范 畴, 《 最早见 于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帛 书 足 臂 十 一 脉 灸 , 《内经 》 经》 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中亦有相关记载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文 献 记 载 以 中 药 居 多 , 而针灸相对 。 , 较少 因此 系统挖掘针灸治疗失眠的古籍文献 , 归 纳前人的治 疗 思 路 , 探 索 其 中 的 规 律, 对比古今差 异, 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自《 内经 》 时代至宋朝针灸治疗不寐的记载较 而明清时期的针 灸 医 籍 中 记 载 不 寐 针 灸 处 方 比 少, [ 1] , 因 此 我 们 根 据《中 国 中 医 古 籍 总 目 》 选 较丰富 , 97 , “ ” 、 “ 择明清时代的针 灸 古 籍 部 以 不得卧 目不 ” 、 “不 得 眠” 、 “不 得 卧” 、 “不 寐” 、 “不 眠” 、 “不 瞑 ” 、 “安寝 ” 睡 等为搜索词 , 检索了电子原文中有 关 记 以探讨明清时期针灸治疗 载针灸治疗失眠的 条 文 , 失眠的思路及用穴规律 。 检索过程中注意 剔 出 由 于 其 他 疾 病 造 成 的“不 ” 、 “不眠 ” “治 大 喘 不 得卧 等 条 文, 如《普 济 方 》 中的 ” , “治 咳 嗽 烦 怒 不 得 卧 , , 《针 得卧 , 穴期门 穴 太 渊” “气 喘 不 眠 : 璇 玑 泻 , 灸易学 》 中 气海灸” 等, 因这类 且 条文描述的是原发 病 的 伴 发 症 状 而 非 属 于 失 眠 , 取穴主要为治疗原发病所设 。 结果发现 , 有关记载共有 33 条共计用穴 30 个 , 出现 处 方 10 条 , 余 为 单 穴。穴 位 多 集 中 在 督、 任二 脉、 足太阳膀胱经 、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 出现 频次较多的穴位依次是阴交 、 神庭 、 大巨 、 胆俞 、 足窍 阴、 隐白 、 公孙 、 液门 , 其他为太渊 、 肺俞 、 解溪 、 条口 、 期门 、 临 泣、 天 府、 神 门、 涌 泉、 太 溪、 内 关 等 穴, 其用 穴思路及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取督任二脉 , 调理营卫 文献中选用最多的是督 、 任二脉腧穴 , 而督脉神 《针 灸 聚 英》 、 《医 学 入 门》 、 《针 灸 庭穴又最为常用, 。 而《普 均记载 神 庭 穴 可 治“惊 悸 不 得 安 寝 ” 逢源 》 : “治 风 痫 惊 悸 , ” 济方 》 亦云 不 得 安 寝, 穴 神 庭。 任 脉阴交穴使用频率 也 较 高 , 因气血不足是导致不寐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针灸治疗失眠处方》的内容,具体内容:失眠又称为"不寐""少寐""不眠",古代文献有称为"不得卧"或"不得瞑针刺用补法者,则用较弱刺激的手法;补泻兼施者则对不同穴位采用不同手法。
如阴虚火旺者,针刺太溪用补法以滋肾阴,针刺大陵用泻法以降心火。
每次针刺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休息l天。
治疗失眠的汤1.舒肝泻热安神汤方剂组成:方剂组成:龙胆草、柴胡、黄芩、生地黄、甘草,合基础方去党参。
主治:肝郁化火之失眠多梦,性情急躁,口渴口苦,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弦而数。
本方以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以柴胡疏肝理气,合基础方去参养血宁心,镇静安神,以甘草和中。
2.化痰清热安神汤方剂组成:以温胆汤加黄连,并合基础方去党参。
主治:痰热内扰之失眠,头重目眩,胸闷痰多,恶心吞酸,口苦心烦,苔腻而黄,脉滑数。
本型失眠多由脾胃热实生痰,痰扰心包络,邪火相结,上扰神明,而发生失眠,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理气,用黄连清心降火,合基础方去党参养血宁心,镇静安神。
3.滋阴补血安神汤方剂组成:熟地黄、白芍、阿胶,合基础方。
主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失眠易醒,兼有心悸心烦,面色萎黄,妇人月经不调,脐腹作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数。
方中以熟地黄、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和营理血,合基础方共奏滋阴养血,益气宁心,镇静安神之效4.补益心脾安神汤方剂组成:黄芪、党参、茯苓、甘草、当归,合基础方。
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导致的失眠易醒。
心藏神,脾主思,一助血,一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虚血少,心失所养,故见失眠易醒,多梦惊悸,怔忡健忘,故以四君子汤大补脾气为君,治气血之化源;黄芪、当归乃当归补血汤,旺气生血,补益心脾为臣,君臣相伍,气血双补;当归伍川芎补血以行气,使全方补而不腻,补中有泻,全方共奏气血双补,兼益脾胃5.滋阴清心安神汤方剂组成: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熟地黄、麦冬、白芍、知母、甘草,合基础方。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一、按时取穴针灸的原理按时取穴针灸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经络和穴位上施加刺激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功能的治疗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依据中医经络学和穴位学,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脏腑气血、经络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失眠方面,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人体脾胃功能,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1. 神阙穴(RN6)神阙穴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之一,位于脐中央。
刺激神阙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对缓解失眠有着较好的效果。
2. 太冲穴(Liv3)太冲穴是足太阴肝经上的穴位,位于足背横纹头间最高凸起处。
刺激太冲穴可以疏肝解郁、清热明目,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收踝穴(KI3)收踝穴是足太阴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足底中央部位。
刺激收踝穴可以调节肾气、水液代谢,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4. 足三里穴(ST36)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穴位,位于膝关节下2寸、腓骨前缘外7横指处。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胃气、益气健脾,有助于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1. 选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 准备:准备好针灸工具,消毒处理,为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 操作:将针灸器具插入相应穴位,进行适当的旋转和摇动,让患者感受到适当的刺激。
5. 效果:通过连续的治疗,逐渐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1. 调整脾胃功能中医认为失眠与脾胃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脾胃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失眠问题。
2. 缓解神经系统紧张状态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容易导致失眠。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使人体得到放松,有利于改善睡眠问题。
3. 改善气血循环中医认为失眠与气血循环不畅有一定关系,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普济方》针灸治疗失眠取穴规律探析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久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并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伤[1],可归属为中医学“不寐”范畴[2]。
据笔者统计,本病古代称谓除“不寐”外,又有诸如“不得卧”“卧不安”“不得安寝”“目不瞑”“不得眠”等14种之多。
《普济方》[3]由明代周定王朱橚主持编纂,全书内容广博,共四百二十六卷,涉及脏腑、方证、妇科、儿科、外伤、杂病、针灸等方面,又包含佛家、道教、传记等内容。
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历代学者对其中方剂部分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灸学内容却鲜有探析。
已有研究发现,在民国及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普济方》所记载的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条目最多[4],基于此,我们对《普济方》中所涉及的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探究其取穴、用穴规律,为当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
1 取穴数量——少而精《普济方》中关于针灸治疗失眠的处方共有96个,并集中分布在《普济方·针灸门》中。
文献条目前3位的篇章是《普济方·针灸门·腧穴》23处,《普济方·针灸门·十二经流注五脏六府明堂》16处,《普济方·针灸门·不卧》13处。
对96张处方取穴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普济方》针灸治疗失眠处方取穴数统计取穴数频数(次)百分比(%)单穴8285.42对穴4 4.17多穴1010.42由表1可知,《普济方》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资料中,在取穴数量上以单穴最多,共82条(占85.42%),取穴数目≥3的文献仅有10条(占10.42%),取穴数目最多的条文也仅为5个腧穴,文献条目仅1条。
由此可见,取穴少、用穴精为《普济方》治疗失眠的施治原则之一,正如《普济方·针灸门·又序》云:“按图取穴,一灸即愈。
”[3]5《普济方》云:“治惊悸不得安寝,穴神庭”[3]298,“治不得卧,穴公孙”[3]302,“治不得卧,穴攒竹”[3]302。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古籍配穴处方探究
中医药通报2020年8月第19卷第4期TCMJ ,Vol.19,No.4,Aug 2020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古籍配穴处方探究●李碧飞1杨宗保2▲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关于失眠的条文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其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用穴,探究其配穴处方。
发现这些文献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和“既病防变”思想,其针灸配穴处方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古籍中论述失眠症“气滞心胸证”的针灸治疗处方急需引起当今医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失眠;针灸;病因病机;配穴处方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
据统计,全球有27%的人遭受失眠的困扰,成人人群中慢性失眠的发生率高达10%~15%[2]。
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3]。
失眠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影响着大众的身心健康、脑思维、记忆、创新性功能和社会活动功能[4]。
古代中医学中将失眠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但内容含义并不完全一致,现代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其称谓相同[4]。
近年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
本研究选取《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四部较为经典的中医古籍,搜集整理其中关于失眠的相关条文,分析归纳其证候,明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统计分析针灸治疗用穴,探究其配穴处方。
1失眠症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是针灸史上最重要的典籍[5],而《难经》则对其作了阐释和补充。
《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5];《针灸大成》则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5]。
故整理此四部古籍中关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DlMS) ,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临床上可见难以入睡、睡中易醒、眠短早醒等3种情形。
祖国医学称其为“ 不寐”、“ 不得眠”、“ 不得卧”、“ 目不瞑”[1]。
1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睡眠本身与体内阴阳消长有关。
正如《灵枢? 寒热病》所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以“瞋目”、“瞑目”两种现象代表人的睡眠和清醒状态。
并且提出阳气盛则瞋目(不睡),阴气盛则合目而睡。
人体内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的时候才能“昼精夜瞑”[2]。
《黄帝内经》是目前公认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但在《黄帝内经》中尚无“失眠”、“不寐”之说,却记载有“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夜不寐”等病症或病名的描述,且形成了关于睡眠的生理、病理、治法的—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后世对失眠证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不得眠”始见于《内经》中,《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不得眠,眠而有见。
”指出了治疗错误而引起的失眠。
在其后至今的二千多年问,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病症不乏论述,如《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卧者,何也?”。
东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百合、虚劳等病中睡眠的异常,并立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剂;《伤寒论》303条的“心中烦,不得卧”。
《圣惠方》强调了心在不眠中地位;《千金方》提出胆寒不寐;陈士铎提出心肾不交之理论;又如张介宾从虚,戴元礼从痰,刘河问从火,王清任从瘀论治,都是对失眠证治理论的讨论。
然而,若从阴阳气血层面责其生理病理之实质,则历代论述均未出《内经》之窠臼。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阴阳胜负运动的结果。
人体处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息息相关,其体内的阴阳变化也应遵循自然之“道”。
针灸的失眠特效穴
针灸的失眠特效穴经上讲卫气不能入阴就睡不着觉.我在临床中发现:打通卫气入阴跷脉的通道之一就是针丘墟向照海.当天针完,其卧立至.丘墟就是半夏秫米汤.屡用屡效.原理:阴跷脉主目闭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起于照海,上行到眉头和膀胱经汇合,下行,在臀部的环跳和胆经有交通,往下阳跷到申脉。
申脉你透照海不好办,可是胆经的丘墟可以啊。
所以胆经很可以交通阴阳跷脉,前阵国内不是还时兴敲胆经治失眠吗。
是有道理的。
还有治失眠的名方温胆汤也是同理丘墟透照海:丘墟原穴胆经通,照海阴蹻挟喉咙,木旺金裹难相制,胸满腋肿再胁痛。
七疝亦系木火病,二穴一针治效宏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还有风池。
不过丘墟是直接通到阴跷脉的照海,所以扎完了就可以睡着了。
所以叫其卧立至从三间穴得气后直接透刺合谷穴,治失眠效果很好,因为现在的时代病,饮食不节,胃肠不和,失降,针透这两个穴位,有降浊的效果,浊得以降,自然不逆于脑窍,所以对失眠效果也可失眠的原因很多,结果都是导致卫气不能入阴而失眠。
直接治这个主管道不用辩证。
我们中医有句话叫做,趁“缝”扎针。
什么叫趁“骨缝”扎针呢?因为我们从丘墟要透过照海,要有一个手法,一般人透不过去,一扎扎到骨头上,扎半截,扎不进去了。
怎么扎法呢?这有个技法,就是把病人的腿放在你的腿上,然后,你的背对着病人的脸,脚在你的前方,然后找到那个位置,非常轻松的就透过去了,就像穿针鼻子一样。
所以我们叫趁缝扎针.根据穴位有多向性。
多种结构。
以及上述穴位在文选的论述。
还有在古今临床的运用体会。
不止有治失眠的作用。
还有治疗嗜睡的作用。
可先针照海。
后针丘墟。
{肝胆蕴热型}或者通过补泻或其他方法来改变穴位的作用。
中医治疗失眠常用相关腧穴
中医治疗失眠常用相关腧穴(一)主穴百会、神庭、上星、风府(督脉)、印堂、太阳、四神聪、安眠(经外奇穴)、本神、风池(足少阳胆经)、天柱、脑空、心俞、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神门(手少阴心经)、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照海(足少阴肾经)、大陵、内关(手厥阴心包)、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取穴理论依据:1.继续应用古代治疗失眠穴位由于失眠乃为“神不宁,卧不安”所致,古代取穴更多考虑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故选用神门、三阴交。
心血虚,则神不守舍,三阴交可调理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以生血安神。
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故选用内关、大陵。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刺之能平心安神和胃。
心俞为心气所输注之处,可补益心气心血,通心络,宁心神之功。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心主血脉,安神,刺之具有养心、安神之功,《内经》有“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之十二原”,神门可清心中郁热,养心阴,益心气。
足三里:“合治内腑”,《内经》有“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为补益人体气血之要穴。
2.更多地考虑了脑与神志的关系我们知道“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
”张仲景指出:“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提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近代随“脑主神明”学说的盛行,失眠的取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寐的取穴,由调心神转变为调脑神。
神庭、本神、四神聪,穴名自带神字,又为额之前方,可以镇静宁神,故为调脑神之要穴。
本神:《经穴释义汇解》:“穴在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少阳、阳维之会,内应脑。
脑者,人之本,主神志病,故名本神”。
神庭为督脉穴,两穴共同调理脑神、定惊。
四神聪位于头之巅顶部,可镇静安神,清利头目,醒脑开窍。
脑空:为脑之外在穴点,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交会穴,我们知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其位于脑户穴旁,内应脑,为主治脑疾之空穴,故可调理脑之神。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一、失眠的中医解读根据中医的理论,失眠是由于心火上炎,气机郁滞,肝郁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中医认为人的睡眠受到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调控。
其中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调节,肾主藏精。
当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影响到人的睡眠质量,从而导致失眠症状的出现。
治疗失眠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各种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可以起到改善失眠的作用。
二、按时取穴针灸的概念及原理按时取穴针灸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它是根据患者的生物钟来选择治疗时间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生物钟是指人体自然界中一种生理节律,它影响睡眠、饮食、排泄和心理活动等各种生理和行为活动。
按时取穴针灸利用了人体的生物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功效。
三、应用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穴位及操作方法1. 心包经:太冲、大陵、神封、青灵、络穴2. 肝经:太冲、太冲、行间、行间、行间3. 肾经:太冲、大火、上海、上海、上海4. 督脉:神道、阳光、脑户、光轴、光轴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操作方法是,首先确定患者的生物钟,找到合适的治疗时间。
然后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在施针时要注意力道、深浅、速度和节奏,取得温和的刺激感。
同时在针刺的过程中结合病情进行灸法、扭转法、点血法等治疗方式,以达到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的目的。
四、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五、应用案例分析小梅,女,36岁,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出现失眠症状,经常夜里难以入睡,白天头昏、疲倦。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采取按时取穴针灸的治疗方法,选择在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进行针灸治疗,选取心包经、肝经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按时取穴针灸是指根据饮食时间和睡眠时间的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针灸处理。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物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下面将从失眠的中医病机、按时取穴的原理及常用穴位、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失眠在中医理论上主要归为“不寐”、“寐不安宁”等范畴。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情志不舒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而按时取穴针灸恰好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情绪,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按时取穴针灸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如在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睡眠的黄金时期,此时可针刺心包经的“心7”穴,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放松心神。
在早晨5点至7点醒后养元时期,刺激“大肠4”穴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按时取穴针灸中常用的穴位有很多,如心包经的“心7”、肾经的“肾6”、“内关”、大肠经的“大肠4”等。
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针灸师会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治疗。
适用人群包括长期失眠的人群、情绪波动大的人群以及老年人等。
针灸治疗的优势在于其疗效的持久性和安全性,对于上述人群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在使用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治疗期间应坚持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加强治疗效果。
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物节律,提高睡眠质量,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针灸治疗仍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验证。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一、按时取穴针灸的基本原理1. 按时取穴的概念按时取穴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根据经络学说和腧穴的特点,结合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时间和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经脉腧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按时取穴针灸是在不同的时间选取适宜的腧穴进行针刺,以增强疗效。
2. 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天时、地利、人和是按时取穴针灸的重要原则,它要求在治疗时,要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环境条件和治疗目的,选用合适的时间和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治疗失眠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顺势治疗的目的。
1. 选择穴位失眠是由于心神不宁、肝郁气滞、脾胃失调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选择穴位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肝俞、神阙、太冲、足三里、百会等。
这些穴位可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调和脾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 时间选择在治疗失眠时,对于按时取穴针灸的时间选择非常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夜晚子时(21:00-23:00)是心脏主宰的时间,此时适合选择心俞、神阙等穴位进行针刺,以安神宁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早晨子时(03:00-05:00)是肝胆主宰的时间,此时适合选择肝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以疏肝理气,有助于平复患者的情绪,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3. 配合调理除了按时取穴针灸外,治疗失眠还需要配合针灸调理、草药治疗、心理疏导等综合疗法,以全面调理患者的脾胃、肝胆、心神等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目的。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
三、按时取穴针灸在失眠治疗中的临床效果1. 临床研究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表明,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睡眠时间延长,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按时取穴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以下将对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物节律。
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生物节律的紊乱有一定的关系,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平衡,使失眠的症状得以缓解。
中医学认为,失眠多与心脾不和有关,按时取穴针灸可以刺激心脾经络上的穴位,促进心脾的协调,从而改善失眠的情况。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舒缓身心压力。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压力大、焦虑心理多,这也成为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舒缓身心压力,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并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
在针刺过程中,针刺的轻微疼痛刺激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情绪,达到舒缓身心压力的效果。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失眠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保证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刺激针刺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改善失眠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按压足三里穴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并且有助于改善失眠的情况。
按时取穴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睡眠。
中医学认为,睡眠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一定的关系。
而按时取穴针灸可以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睡眠的产生。
中医学认为,按压百会穴可以舒缓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帮助人们入睡。
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通过调节生物节律、舒缓身心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缓解失眠的症状。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针灸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疗法之一,近年来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按时取穴针灸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一、按时取穴针灸的原理按时取穴针灸是通过针灸点的局部刺激,对人体经络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失眠时,针灸师通常选取每日脉象变化动态的特定时间段,选择适当的穴位,针刺有力度、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刺激。
这样能够调整失眠患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1. 选择穴位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时,针灸师通常选择“神阙”、“心俞”、“心脾俞”、“足厥阴肝经”等穴位。
其中,“神阙”位于胸前正中线,是脉象变化最大、具有独特治疗作用的穴位之一;“心俞”、“心脾俞”能够通过调解心肝脾胃功能,调整失眠患者的神志、情绪等因素,从而缓解失眠;“足厥阴肝经”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经络,能够调节神志,有利于失眠患者入睡。
2. 治疗方法在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时,针灸师通常采用手动方式进行针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刺激力度、针刺深度等方面的调整。
治疗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每周治疗2-3次,连续4-6周为一疗程。
3. 疗效评估针灸治疗失眠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个是治疗后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另一个是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升。
研究表明,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和焦虑等不适症状,还能够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注意事项虽然按时取穴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有明显的优势,但在针灸前也需要患者配合,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应在治疗前饮食适度,避免过度饮食或过度饥饿。
2. 针灸师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失眠三针(董氏奇穴)
失眠三针(董氏奇穴)失眠三针:镇静穴+间谷穴+中九里,下午三点后尖放血效果佳。
镇静穴定位与取穴 :在两眉头之间正中央(即印堂穴).上三分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0.5寸针,横刺,由上向下扎皮下针,针深0.3寸。
间谷穴定位与取穴 :在大肠经三间穴与合谷穴中间是穴。
针刺角度和深度:用1.5寸针,贴第二掌骨直刺,针深1寸。
中九里定位与取穴 :在大腿内侧中央线之中点是穴,一般人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针刺角度深度:用2寸针,直刺,针深1-2寸。
镇静穴 [诠解发挥]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穴名:本穴能治神经错乱失眠、小儿梦惊等神志病变,有镇静作用,故名。
定位及取穴: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皮下横针由上往下扎三分。
维杰新镇静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针刺时从两眉头间稍上横针穿过镇静穴。
现代解剖:肌肉:有前头肌及前头筋。
血管:有额动、静脉分支。
神经:布有额神经分支。
维杰新用:亦能治胸满烦惊、睡卧不安。
解说及发挥:1. 本穴老师原定位置在印堂上二分,针深一分至二分,如此距离印堂还一分,实难发挥此穴之作用。
实则老师皮下横针常超过三分,如此即穿过印堂。
有时还可以点刺出血。
2.本穴与印堂相符,在督脉上,本即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3.从太极全息对应来看,两眉中间主肺;两目之中主心;本穴约当肺心之对应区,,从肺透心,理同间谷穴之对应肺心能镇定,心主神,故治震颤、失眠。
亦能治胸满烦惊,睡卧不安。
间谷穴 [诠解发挥]间谷穴定位与取穴 :在大肠经三间穴与合谷穴中间是穴针刺角度和深度:用1.5寸针,贴第二掌骨直刺,针深1寸。
[诠解发挥]部位:在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脖颈痛、头晕、眼胀、手麻、臂麻、腿痛、神经无力。
治失眠一穴“三间透劳宫”小议
治失眠一穴“三间透劳宫”小议
失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病人越来越多!针灸治疗多选:神门、三阴交、安眠、四神聪、神庭等穴。
殊不知:带“神”之穴古书上明言“禁针”,且临床疗效一般。
笔者临床喜用《董氏经外奇穴》之下三皇治疗,临床疗效高于其他穴位,但还是有许多病人疗效不好!
前几日,有位病人失眠,双侧寸脉上浮鱼际,浮滑而空,为少阴热化之黄连阿胶汤证,思之:取穴应为上部之穴,思来想去,认为“劳宫穴”当合。
但劳宫针刺较为疼痛,哪“针刺外劳宫透内劳宫?”,还可以“针刺三间透劳宫!”
这样,笔者突然明白了:以前看很多书籍上记载:例如《单穴治病荟萃》:顽固性失眠,针刺三间。
笔者以前,针刺的是三间,而没有透劳宫,故而不效。
而前辈们用的是“三间透劳宫”。
原来窗户纸在此!
原理:劳宫,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为火中火穴,其清心安神之力应为最强,三间,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为土中土穴,1.实则泻其子。
故可用写法治疗实证之失眠,2.阳明多气多血,用补法,调阳明之气血如厥阴心可治虚证之失眠!推而广之:亦可调治心的虚实之证。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特效方案
——兼及针道 九品
一、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对策
1、气脉论 2、血脉论
3、气化论
(1)气化反应 (2)气机升降方:右门金 水曲 ;左木留 火主 (3)造化:一曰无中生有为造,还有为无为化;一曰境之静
在成象成实为造,境之动在成运成势为化。
(4)炼化:炼者,从火,从东(风,息);化者,从人,从七。
Hale Waihona Puke 二、针道九品7、奠黄庭品第七 8、中黄直透品第八 9、真空炼形品第九
4、枢机论
(1)少阳为枢 (2)五脏不和之机在木 (3)四隅交合之地在土
5、失眠机理:阴阳枢机失调。 6、特效配穴:
(1)三叉三 (2)神阙 (3)刺血
中九里
火主
小姐
间谷
二、针道九品
1、以针演道品第一 2、先天后天品第二 3、内外虚空品第三
二、针道九品
4、立极品第四 5、化源品第五 6、定中宫品第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 中针灸 治疗 失 眠 的处方 进行 较全 面 的收集 、整 理 、 洞 ,笔 者对所 查 资 料 进 行 手 动 校 勘 ,对 一 些 明 显 的 统计 和分 析 ,总结古代文献 中针灸治 疗失 眠的取穴规 文 字错误 作校 理 。
律 ,从而 为现代 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和文 献依据 。
籍 。检索 词为 :“眠”“卧…‘睡 ”“瞑 (包 括 冥 )”“寐 ” 个 ,多穴处 方 46个 。其 中十 四经 腧穴 88个 ,其 他 自
“寤 ”“魇”“寝 ”“不 昧”“目”等 。
定义 穴 1个 ,经外 奇穴 1个 。88个 经 穴 中特 定 穴 54
2.文 献纳 入标 准 :凡 与本 病 症 及其 治疗 取 穴 相 个 ,占 61.36% ,其 中五输穴 32个 ,原穴 7个 ,络穴 4
个 ,背俞穴 7个 ,募 穴 6个 ,八 脉交 会穴 6个 ,八会 穴 5个 ,下合 穴 1个 。分布 部位 :头 颈 部 14穴 ,胸腹 部 16穴 ,腰 背部 15穴 ,四肢部 45穴 。结 果见表 1。
三 、古代 针灸 治疗 失眠处 方取 穴规律 1.循经取 穴规 律 :结 果见 图 1。
了 民国以前 的中医古 籍 1 000部 ,汇集 了此前 历代 主 腧穴学 》 为标 准 。在统 计 分 析前 进 行数 据 标 准化
要 中医著作 ,其 中不乏 罕见 的孤 本 和抄本 ,是 迄今 为 处理 ,以排 除 各 种 因素 对 分 析 的影 响。考 虑 到 《中 止规模 最为宏大 的中 医类 电子 丛 书。笔者 对古 代 文 华 医典 》存在 很多 录 入方 面 的错 误 和校 勘 方 面 的漏
古 代 医家对针 灸 治 疗 失 眠进 行 了大 量 的论述 , 证治 分 型 ,共 5部 分 内容 。规 范 各项 指 标 ,包括 :规
保 留了大批 文献 资 料 。《中 华 医典 》是 第 一 部 对 中 范著 作 的名称 ,杜 绝 同 书异 名 的 现 象 ;规 范 腧 穴 名 医古籍进 行 全面系统 整理 的大 型 电子丛 书。它 收录 称 ,以新世 纪 全 国 高 等 中医 药 院 校 规划 教材 《经 络
· 4 ·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011年第 6卷第 1期 Worid Journal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m Medicine 2011,Vo1.6,N0.1
· 文 献 研 究 ·
针 灸 治 疗 失 眠 的 古 代 处 方 取 穴 规 律 探 析
表 1 临床 针 灸 治 疗 失 眠 常 用 穴 位 表 (次 )
穴 位 上 脘
关 元 心 俞 太 渊 隐 白 下 廉 阴 陵 泉 公孙 厉兑 气海 阴交 百 会 肺俞
频 次 16
15 14 13 l2 9 9 8 8 8 8 7 7
【关键词 】 失眠 ;针灸 ;处方取பைடு நூலகம்规律
失眠是 一种 临床 常见病 症 ,中医称 之 为 “不 寐 ” 独 治疗 手段 的失 眠文 献 ;“卧 ”非 指 “睡眠 ”之 意 的相
“目不 瞑”或 “不得 眠 ”。现 代 医学认 为 ,失 眠是 指 睡 关 文献 资料 。
眠 的发生或维持 出现障碍 ,睡眠质量不 能满足 生理需
经
经 经
经 经
图 1 经穴使用 个数及频 次在 十四经 的分布情况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0l1年 第 6卷 第 1期 W0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0na1 and Westem Medicine 2011,Vo1.6,No.1
·5 ·
王金 玲 陈莉 魏 明芬
【摘要】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 了大量的论述 ,保 留 了大批文献 资料。通过计算 机和手 工检索 《中华 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 治疗 失眠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 ,纳入 针灸处方 156个 、腧 穴 9O 个 ,用 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学 分析 。分析发现 ,分布 于十四经 的88个腧穴中 ,足太 阳膀胱经腧穴最 多 ;54个特定 穴中 ,使用最多的是井 穴 、原穴和背俞 穴 ;取穴 以下肢部 和胸腹部为 主。结 果说明 ,古 代 医家针灸治疗失眠多取足太 阳膀胱经穴 ,多选下肢部穴 ,特定 穴多用背俞穴 。
二 、文献检 索结 果
~ 文 献检 索 、
检 索到涉 及本课 题 的古籍共 计 38部 ,其 中治 疗
1.检 索 方法 :采 用 计算 机 检索 和手工 检 索 相结 失 眠 的针 灸 处 方 共 156个 。共 用 穴 90个 ,340穴
合 的方式 ,检索 《中华 医典 》收 录 的 1 000部 中医古 次 ,平 均 3.78穴 次 。单 穴处 方 88个 ,双 穴处 方 22
献资料 ;由全身性疾病 ,如疼痛 、胸胀 、气逆、气喘等
因素引起 的睡 眠障 碍 ;以药 物 或 非 针灸 疗 法作 为单
作者单位 :1.山东省交通 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31;2.山东 中医药大 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通 讯 作 者 :王 金 玲 ,Email:a2924420@ 】63.eolql
4.数据 的规范 化 :对 检索 到 的处方 记 录 以下指
要 ,以致影 响 日常 生活及 健康 的一类病 症 。主要 有入 标 :年 代 、文 献 出处 、作 者 、腧 穴 名 称 (包 括 选 穴 个
睡 困难 、睡眠表浅 、频繁 觉醒 、多梦 、早醒等临床表现 。 数 、穴位分 布部 位 、穴位 所 属 经脉 、特 定 穴应 用 等 )、
关 的古 代 文 献 均 予 收 入 。与 针 灸 治 疗 学 关 系不 太 密切 的内容 ,如病 机分 析 、腧 穴 定 位 、中药 方 剂 等不 作摘 录。 同一 文 献 资 料 在 相 同时 期 内 以 年代 较 早 的文献 为准 录 。
3.文献 排 除标 准 :在 同一 时 期 内重 复 出现 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