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
胃经45个穴位详解
配伍: 配水突穴治瘿瘤。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 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 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功能: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 湿阳气。
主治: 不停的打嗝时,可以利用指压法指压气舍 穴,对止嗝非常有效,咽喉肿痛,气喘,呃 逆,瘿瘤,瘰疬,颈项强,为人体足阳明胃 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意义: 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运行: 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关联: (1)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2)《甲乙》: 禁不可灸。
取穴: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 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前颈喉结外侧大约 三厘米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 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 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 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 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 迷走神经。
缺盆穴
拼音: quēpén
别名: 天盖穴,尺盖穴
解析: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该 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 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 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 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 流之状,故名。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 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 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 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 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尺,在此意为 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 天部范围。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中医穴位及主治功效
常见穴位主治功效中脘: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痰多,咳喘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痢疾,腹泻。
天枢;定位;在腹部,当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便秘,痢疾。
肾俞;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耳鸣,耳聋。
脾俞;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腹胀,腹泻,呕吐,便血,背疼风门;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
肺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踹,咯血,盗汗。
列缺;定位;在前臂外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小肠俞;定位;在正中骶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处。
主治;尿血,尿痛,腹泻,痢疾,腰骶痛。
梁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关元;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腹胀,腹泻,腰骶部痛。
定喘;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痛。
内关;定位;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脘横纹上2寸。
主治;心悸,心痛,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哮喘。
脾;定位;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
(耳甲腔的后上方)主治;腹水,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眩晕。
胃;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主治;胃炎,胃溃疡,失眠,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肺;定位;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
(耳甲腔中央周围)主治;咳嗽,胸闷,皮肤病。
交感;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前段。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心悸,多汗,失眠。
上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肾上腺:耳屏下部外侧缘。
主治;:预防哮喘,感冒,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
头针胃区加俞募穴胃肠病治验
庭, 内庭用泻法 , 头针 胃区用头针转捻手法 20 分捻转 , 0 次/ 其余 用平补平泻手 法 , 日针 1 ( 次 首诊配合 三黄芍 甘汤加 槐花数 剂 后大便潜血转 阴性 , 停药) 2 针 0次 , 症状消失 。复查 胃镜 , 表 浅 性 胃炎由中度转轻度 , 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不成立 。
* 西安市人民体育场 医务室 (1X ) 70 ) 4
21 00年 8月 9日收 稿
升水降火法结合 常规的耳针配穴 , 临床适应症更加广泛。 1 升水降火针刺法治疗热性病 的理论依据源 自《 黄帝 内经》 运用升水降火法针刺治疗热性 病 , 灵枢 . 在《 热病篇》 中 …
便 有 记 载 。轻 症 从 本 经 取 穴 治 疗 , 症 运 用 五 行 生 克 的关 系 加 重 强 治 疗 。如 《 枢 . 病 篇 》 说 :热 病 … … 肤 胀 i , 汗 灵 热 … “ 5干 寒
后 不 适 , 闷 , 食 时 发 噎 等 , 物通 过顺 利 , 嗳 气 , 痛 发 紧 胀 进 食 伴 背
腹胀 满 , 纳食差 , 大便不实 , 黄。查 体 : 暗淡 红有 齿痕 , 苔 尿 舌 舌 薄白, 脉弦迟。即往 : 冠心 病 、 有 脑梗塞 病史 。诊 断 : 固性 呃 顽 逆, 证属 : 胃阳虚 , 脾 苦寒 药阻遏 中 阳。治宜 温补脾 阳、 胃降 和 逆 。取穴 : 头针 胃区, 俞、 脾 胃俞 、 膈俞 , 中脘 、 神门 、 内关 、 足三 理等 , 针用补法 , 背俞 、 中脘穴加灸 , 留针过程患 者入睡达 9 o分
者, 可收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现整理如 下 : 取 穴 、 法 : 针 胃 区 : 孔 直 上 入 发 际 处 为 起 点 , 上 引 手 头 瞳 向
健脾养胃针灸的方法
健脾养胃针灸的方法关于《健脾养胃针灸的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健脾开胃的情况下很多人喜爱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改进,可是健脾开胃还能够选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来自身穴位,让自身的肠胃获得更强改进,假如脾胃不好,那麼用餐的情况下没胃口,而脾胃不好的情况下吃完食材以后还会继续出現消化不良的状况,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改进脾胃不好的状况,根据中医针灸来刺激性,那麼健脾开胃中医针灸的方式有什么呢?足三里穴位于我们的外膝眼底下3寸、踝关节两侧约1寸筋间之处。
推拿的具体做法是:以双手大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常36次,痛时可揉200次上下。
技巧可略重些。
穴道艾炙养胃健脾胃中脘穴:用艾灸方法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坐落于腹部正中心线,脐上4寸处,等同于五指的总宽。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血、利湿与立、降逆止呕的功效,中医艾灸可改进胃疾。
足三里穴:外膝前3寸,踝关节两侧月一横指处,用艾灸方法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钟。
常常用此方法艾灸穴位,具备滋补肠胃、牵正培元、调合血气、祛邪预防疾病之作用。
健脾养胃的4个方式:1、维护保养肠胃要保持稳定的心态。
据科学研究,消极情绪可造成胃口降低、腹部撑胀、暖气片、消化不良等,而优良的心态则有利于肠胃系统的一切正常活动。
2、脾胃不好,饮食搭配需有规律性,三餐定时执行、定量分析、不暴食暴饮。
素餐主导、荤索配搭。
要常吃蔬菜和新鲜水果,以考虑机体要求和维持排便顺畅。
少吃有刺激和难以消化吸收的食材,如香辣、煎炸、干结和黏性大的食材,生冷食物的食材还要尽量避免吃。
3、脾胃不好留意冷热。
在春天气侯变化莫测时,有阴虚内热胃痛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药膏,另外还应少吃生冷食物瓜果蔬菜等,如觉得胃腕部发寒,可立即服食生姜茶。
4、脾胃不好要多报名参加锻炼身体,如散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瑜伽健身等。
适度的锻练能提升身体的肠胃,使肠胃肠蠕动提升,消化酶代谢提升,推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元素的消化吸收,并能改进消化道自身的血液循环系统,推动其基础代谢,延迟消化道的脆化。
脾胃虚弱如何针灸
脾胃虚弱如何针灸文章目录*一、脾胃虚弱如何针灸*二、脾胃虚弱吃什么好*三、脾胃虚弱调理食疗粥脾胃虚弱如何针灸1、脾胃虚弱如何针灸1.1、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1.2、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1.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1.4、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2、脾胃虚弱的类型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
2.1、脾胃气虚:脾胃气虚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等。
2.2、脾阳虚: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等。
2.3、胃阴虚: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3、脾胃虚弱的症状3.1、脸色发黄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3.2、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3、口唇无血色、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胃肠相关的几个穴位
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
脾俞:是穴位名,为足太阳经经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法: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章门:位于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可以说是接着肋骨。
(如下图)
天枢: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
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胃治疗的针灸方法
胃治疗的针灸方法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之一,对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胃病针灸方法:
1. 中脘穴针灸: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部的正中线上,距胸骨下缘4寸(约8厘米)。
用针刺入中脘穴,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旋转、提插、波罗、针刺等,以达到调节胃功能的目的。
2. 三阴交穴针灸:三阴交穴位于腿内侧,当踝骨上方3寸,腿肚肚侧缘前方。
用针刺入三阴交穴,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旋转、提插、波罗、针刺等,可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3. 神门穴针灸:神门穴位于食道下端,当缺口前碓骨上缘下凹陷部。
用针刺入神门穴,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旋转、提插、波罗、针刺等,有助于改善胃炎、胃溃疡等胃病。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胃病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此外,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不宜急于求成,还需结合其他调理方法,如饮食调节、生活规律等,综合治疗。
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面部针灸治疗脾胃穴位
面部针灸治疗脾胃穴位文章目录*一、面部针灸治疗脾胃穴位*二、治疗脾胃虚寒的偏方*三、吃什么对脾胃好面部针灸治疗脾胃穴位1、面部针灸百会穴治疗脾胃百会:头顶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休克,癫痫,脱肛等。
针法:横刺,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进针0.5~1.0寸。
2、针灸天突穴治疗脾胃天突: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凹陷处。
主治:呃逆,呕吐,咳喘,暴喑。
针法:直刺0.5寸,或横刺,即先直刺0.3寸后改向下横刺。
3、针灸巨阙穴治疗脾胃巨阙:前正中线,鸠尾穴下1寸,相当脐上6寸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
针法:直刺1.0~1.5寸。
4、针灸中脘穴治疗脾胃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
针法:直刺1.0~1.5寸。
5、针灸天枢穴治疗脾胃天枢:脐旁开2寸。
主治:呕吐,腹胀,下痢,便秘。
针法:直刺1.0~1.5寸。
6、针灸气海穴治疗脾胃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胀。
针法:直刺1~1.5寸。
7、针灸膈俞穴治疗脾胃膈俞:第7胸椎旁开1.5寸。
主治:恶心呕吐,淋巴结核。
针法:直刺0.5~1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8、针灸脾俞穴治疗脾胃脾俞:第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腹胀。
针法:直刺1~1.5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9、针灸足三里治疗脾胃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所谓合穴是指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对于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尤其是胃经气血不和所致的胃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病症,都可以通过按摩、刺激足三里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10、按摩三眼穴治疗脾胃经常按摩三眼穴也可以调整气血、阴阳,从而实现调脾胃、抗衰老、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三眼穴在我们双手的无名指上,只有准确找到穴位,按摩才能有效,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取穴方法是: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在无名指靠近手掌的那一节上纵向画三条四等分手指的竖线,然后再横向画两条三等分这节手指的横线,这样就形成了六个交点。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过敏性鼻炎 迎春、印堂、合谷、内关
气短倦息、懒言自汗:风门、肺俞; 腰膝酸软:命门、肾俞; 消瘦讷呆:脾俞、足三里。
用法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 每日1-2次,5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 为止。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科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关元; 易惊醒: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 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肩禺、肩髎; 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环跳、风市。
发热头痛:曲池、外关; 张嘴疼痛:下关、合谷。
发热:曲池、合谷; 久咳:肺俞; 体弱;足三里
呕吐:内关; 肠鸣;公孙,丰隆; 腹痛:中脘、梁丘。
高热:曲池、大椎; 痰多;列缺、丰隆; 牙关紧闭:颊车、下关; 角弓反张:风池、身柱。
小儿麻痹症
上肢瘫痪:肩髃、曲池、外关; 下肢瘫痪:环跳、阳陵泉、绝骨。
曲池、合谷
迎风泪,清稀:肝俞、肾俞; 泪枯浊热感;合谷、行间、隐白。
头晕头胀:风池、童子髎、攒竹; 气血不足;脾俞、足三里、神门; 腰膝酸软:肝俞、肾俞、太溪。
口苦咽干:外关、行间; 胁痛:阳陵泉、丘墟。
恶心呕吐:丰隆、中脘; 神疲乏力:肾俞、足三里。
中医针灸治疗脾虚
中医针灸治疗脾虚文章目录*一、中医针灸治疗脾虚*二、哪些原因会造成脾虚*三、女人治脾虚的吃什么好中医针灸治疗脾虚1、中医针灸治疗脾虚1.1、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轮流取穴。
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粘液为宜。
4天1次,5次为1疗程。
1.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
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1.3、耳针: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
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2、女性脾虚的症状2.1、胸闷气短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
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2.2、舌苔厚黄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舌苔很厚,而且还发黄。
2.3、宿便黏腻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3、脾虚比肾虚更可怕3.1、脾虚时精力严重不足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脾虚较轻时,会疲乏无力、精神不济,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昏昏欲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就会感到大脑发胀。
大量进补更伤脾,"虚不受补"最终买单的就是脾,导致脾胃受伤,因此脾虚比肾虚更可怕。
3.2、女性的月经问题大多跟脾虚有直接关系脾具有统血、固摄的作用,脾统血作用不足,就会出现月经量减少,腹胀、疼痛等症状,脾的固摄作用不够,就会出现月经量多,甚至崩漏等现象。
7天灸(三伏胃脘痛肠炎)穴位
“胃脘痛、肠炎(穴位位置:腹部、腰背部、小腿前外侧)”三伏天灸用穴2010年7月— 8月1、7月19日:中脘(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天枢(双,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气海(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益气助阳、调经固经)足三里(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外边缘外一横指。
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2、7月29日:上脘(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和胃降逆、化痰宁神)下脘(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胃俞(双,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上巨虚(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6寸,距胫骨外边缘一横指。
调和肠胃,通经活络)3、8月8日:建里(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和胃健脾、通降腑气)关元(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培补元气、导赤通淋)脾俞(双,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大肠俞(双,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理气降逆,调和肠胃)4、8月18日::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与1初伏相同)5、8月28日(本次可贴可不贴):上脘下脘胃俞(与2中伏相同)穴位图地址链接:/am/pic/fbeiyu.html/lanmu/zhenjiu_jingluo/zhenjiu_pangguangjin g/mulu.htm小提示:1、患者大拇指宽为他本身人体的1寸,而不是指量长度的1寸,2指宽为1.5寸,3指宽为2寸,4指宽为3寸,5指并拢为4寸。
2、背部正中的脊梁骨就是督脉的位置,每一骨节我们都把它定为自己督脉上的1寸。
3 、最好以大椎(督脉上的穴位,颈后低头时最高的骨头下凹陷处是本穴)、至阳(督脉上的穴位,两手自然下垂,两肩胛骨下端之间的连线中点是本穴)和命门(督脉上的穴位,在肚脐眼正对着的后方是本穴)为基准点去找其他穴位。
针灸5_个穴位调胃肠
2023.10针灸5个穴位调胃肠◎ 王秋月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6个症状警惕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胃肠疾病的发生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等有很大关系。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加上经常进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胃痛、便秘或腹泻等问题。
其中,胃肠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过程中,胃肠道的机能出现了障碍,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更容易患上胃肠功能性消化不良,若是出现以下症状便要引起重视。
·上腹部不适感,如嗳气、泛酸等。
·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
·胀胀、腹痛。
·便秘或腹泻。
·食物不耐受。
● 缓解症状调机能1.缓解疼痛促吸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胃肠道疼痛和不适感。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内源性物质,产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胃肠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升,给患者的带来了很多困扰。
不少老年患者饱受其害,殊不知可以尝试针灸治疗以调节胃肠,缓解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专业人士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胃肠疾病时以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黏膜下血流量等,针灸以后就用中药来调理肝脾。
46祝您健康2023.10镇痛作用,减轻胃肠道的疼痛和不适感。
除此之外,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胃肠道的机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针灸可以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使其放松,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同时,针灸还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胃肠道的分泌,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和吸收。
这些作用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胃肠道问题。
2.调节免疫抗疾病有些老年人是因免疫能力下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针灸对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预防和缓解胃肠道问题也有助力。
针灸十二经脉 胃络
【不容】脐上6寸 【承满】脐上5寸 【梁门】脐上4寸 【关门】脐上3寸
【太乙】脐上2寸 【滑肉门】脐上1寸
②腹中部: 【天枢】平肚脐
③下腹部:
【外陵】脐下1寸 【大巨】脐下2寸 【水道】脐下3寸 【归来】脐下4寸 【气冲】脐下5寸, 在腹股沟稍上方
6、大腿部: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 外侧端的连线上
②胫骨前缘旁开2横指 【丰隆】当犊鼻下8寸,平条口 (络穴)
9、踝部: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 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经穴)
10、足部: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原穴)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趾间,跖骨结 合部前方凹陷处(输穴)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 后方赤白肉际处(荥穴) 【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井穴)
【髀关】屈股时,平会阴, 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髌底上6寸 【阴市】髌底上3寸 【梁丘】髌底上2寸(郄穴)
7、膝部: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
8、小腿部:在小腿外侧
①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合穴) 【上巨虚】当犊鼻下6寸 【条口】当犊鼻下8寸 【下巨虚】当犊鼻下9寸
4、胸部:在胸部,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 【气户】当锁骨中点下缘 【库房】当第1肋间隙 【屋翳】当第2肋间隙 【膺窗】当第3肋间隙 【乳中】当第4肋间隙,乳 头中央
【乳根】当乳头直下,乳房 根部,当第5肋间隙
5、腹部:在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上腹部: 【气户】当锁骨中点下缘
6、大腿部: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人迎】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 【髀关】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人迎】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 募穴:大肠—天枢 ①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 【乳根】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 【人迎】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穴) 三、腧穴各论:一侧共45穴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 ②在下颌角前方: 【髀关】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外经病:官窍病:目疾、鼽衄,齿痛,喉痹 6、大腿部: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5寸,头正中线旁开4. ②在下颌角前方: 5寸,头正中线旁开4. 8、小腿部:在小腿外侧 ①瞳孔之下: 3、颈部,当胸锁乳突肌 募穴:大肠—天枢 【梁丘】髌底上2寸(郄穴) 5、腹部:在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穴) 五输:井—历兑 荥—内庭 输—陷谷 经—解溪 合—足三里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靠它提供营养物质。
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
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影响。
治疗脾胃病,针灸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针灸哪些穴位呀!别着急,这就分享一篇针灸治疗脾胃病选穴的文章!
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疗效确切,特别是脾胃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
现在把常见的适应证,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满、泄泻、便秘、呕吐等方面,辨证归纳于下:
一、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古称“不嗜食”,多由脾胃虚弱、火不生土、肝气犯胃等引起,辩证取穴于下:
1,脾胃虚弱
1.胃经:梁门、关门、天枢、不容、承满、气户、乳根、足三里、丰隆、下巨虚、冲阳、内庭。
脾经:隐白、太白、公孙、周荣。
大肠经:二间、下廉、天鼎。
1.火不生土
2.心经:神门。
肾经:灵墟。
膀胱经:脾俞、胃俞、胆俞、魂门、三焦俞、阳纲、意舍、膈俞、胃仓、承山。
心包络:劳宫、内关。
督脉:脊中。
3.肝木克脾、肝气犯脾
肝经: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中庭、紫宫、上脘、中脘、下脘。
二、消化不良,伤食
由于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发生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泄泻等。
兹从脾胃虚弱、肝郁角度分别归纳于下:
1.脾胃虚弱
2.大肠经:手三里。
3.胃经:天枢、足三里、冲阳、上巨虚。
脾经:太白、某。
膀胱经: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门、胃俞、胃仓、承山。
2.肝郁
肝经:章门。
任脉:中脘、下脘、上脘、璇玑。
督脉:脊中。
三、腹胀满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
”现辨证归纳如下:
1.脾胃虚弱
2.胃经:不容、承满、关门、大巨、水道、气冲、天枢、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上巨虚、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某、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任脉:水分。
膀胱经:脾俞、胃俞、大肠俞。
肾经:大钟、太溪。
2.肝郁
肝经:曲泉、行间。
胆经:悬钟、外丘。
膀胱经:胆俞。
四、腹泻
腹泻是常见胃肠疾病,有的是脾胃虚弱,有的由肾阳不振或肝郁所致。
1.脾胃虚弱
胃经:内庭、足三里、承满、梁门、天枢、关门。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任脉:关元、石门、水分、神阙、中脘、气海。
2.肾阳不振
肾经:涌泉、然谷、交信。
膀胱经:大肠俞、三焦俞。
督脉:悬枢、脊中。
3.肝郁
4.肝经:曲泉、章门。
五、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
实证多因脾胃实热、少阳相火所引起;虚证则常见于脾肾阴虚,归纳如下:1.脾胃实热
胃经:足三里、丰隆。
脾经:太白、大都。
2.少阳相火
心包络:大陵。
三焦经:中渚、支沟、外关。
胆经:光明、阳陵泉。
肝经:章门、大敦、太冲。
督脉:长强。
3.脾肾阴虚
肾经: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钟、交信、石关、阴都。
膀胱经:承筋、承山、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秩边、中髎、下髎、肓门。
任脉:石门。
六、呕吐呕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湿邪痰浊引起的,有肝气犯胃引起的等。
现从外邪犯胃、食滞痰浊、肝气犯胃、脾胃虚实等,归纳于下:
1.外邪犯胃
肺经:少商、鱼际、经渠、尺泽、中府。
大肠经:阳溪。
脾经:公孙、大都、某。
膀胱经: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胃俞、肾俞、脾俞、魄户、魂门、承光、玉枕、厥阴俞、三焦俞、委中、意舍。
2.食滞,痰湿
胃经: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枢、滑肉门、头维。
脾经:隐白、大都、某、公孙。
心包络: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支沟、颅息。
3.肝气犯胃
肝经:行间、太冲、章门、期门、大敦。
胆经:阳陵泉、悬钟、辄筋、本神、率谷。
4.脾胃虚寒
心经:少海、极泉、神门。
小肠经:天容、支正。
肾经:太溪、大钟、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石关。
任脉:下脘、中脘、上脘、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石门。
督脉:大椎。
七、流涎
涎为脾液,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不能收摄。
本病又与脑病有关。
1.脾胃虚寒
胃经:地仓、颊车。
大肠经:下廉、温溜。
三焦经:丝竹空。
任脉:廉泉。
2.脑病
肾经:然谷、太溪、阴谷、幽门、彧中。
膀胱经:膈关、心俞。
督脉:水沟、神庭。
八、痰
痰病主在肺脾,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风痰、痰火、寒痰、顽痰等区分。
现归纳于下:1.风痰、寒痰
肿经:中府、天府、尺泽、列缺。
胃经:屋翳、丰隆。
2.痰火
胆经:风池、浮白。
督脉:上星。
3.顽痰
肾经:然谷、复溜、阴谷。
膀胱经:脾俞、膏肓俞、膈关、膈俞。
任脉:上脘、巨阙。
九、脾胃其他疾病
1.溏泻
大肠经:偏历。
肺经:太渊。
脾经: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肝经:太冲。
任脉:神阙。
2.餐泻、食泻
3.大肠经:下廉、上廉。
胃经:上巨虚。
脾经:阴陵泉、三阴交。
膀胱经:肝俞、会阳。
肝经:太冲。
3.暴泻、洞泻
大肠经:三间。
脾经:大都、太白、隐白、阴陵泉。
膀胱经:肾俞。
肾经:然谷。
肝经:章门。
督脉:长强。
4.噎膈
肺经:中府。
胃经:乳根。
膀胱经:神堂、意舍。
任脉:膻中、阴交。
5.脱肛
胃经:气街。
膀胱经:大肠俞。
肾经:横骨。
任脉:神阙、鸠尾。
督脉:百会、长强、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