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喘证、肺痈(1)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哮病

中医内科哮病
4.体虚病后:麻疹合并肺炎、反复感冒。
病机—宿根学说
宿根学说的证据:
反复发作、症状相似、诱因相同、有季节性。
宿根学说的内容:
1.痰: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转输精微 }聚液成痰,伏藏于肺
肾不能蒸化水液

诱因引触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 肺失宣降,痰随气动→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消痞散结。 黄芩、桑白皮:苦寒、甘寒。清热解毒、泻肺平喘。 甘草:甘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分证论治—发作期
3. 浊哮 主症:喘咳胸闷,但坐不得卧,痰涎涌 盛,喉中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
兼次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神疲乏 力,或胃脘满闷,或便溏,或胸胁 不舒,或唇甲青紫。
分证论治—发作期
2. 热哮 主症: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
胀。 兼次症: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
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 寒, 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分证论治—发作期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 白果:甘、苦、涩,平。敛肺定喘,收涩止带。 款冬花:辛温 半夏、苏子、杏仁: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中西医链接
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及 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 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
1.外邪侵袭:六淫之邪、花粉、烟尘、异味气 体。
2.饮食不当:冷饮、酸辣、海羶鱼虾蟹等。 “食哮”、“鱼腥哮”、“卤哮”、“糖 哮”、“醋哮”
3.情志失调:大怒、大喜、大悲、紧张、抑 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膈上病痰,满喘咳 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 必有伏饮。”

中医内科学哮证

中医内科学哮证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肺病及肾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宿 感受风寒
痰随气升→
••• 痰 诱 饮食不当
气机升降不 哮
••• 内+ 七情劳倦 触发伏痰 利→呼吸气 喘
••• 伏 因 异味剌激


于 花粉吸入
痰阻气逆→ 作

痰气搏击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四、诊断
• 1、•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 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脾虚 ••• 症状:•腹胀、便溏、食少,常因饮食不当而诱 发,•平素痰多,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肾虚 ••• 症状:•哮病反复发作日久,短气息促, 心慌耳 鸣,腰酸体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肾阴虚者颧红 、烦热、汗出粘乎,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治疗注意事项
• 1、有外感症状时不宜过早使用降逆、• 补涩之品,以免留邪;
• 2、注意寒热相兼、转化;
• 3、久病多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 宜掌握扶正祛邪的关系;
•019/12/13
中医内科学
(三)范围: 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喘息 性支气管炎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
二、证候特征
• 1、•发作时呼吸困难,喘息,喉中有哮 • 鸣音。
• 2、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 反复性,顽固性。
2019/12/13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

中医内科学(11版)病名鉴别对比1.风温发热急骤,寒战高热,汗出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人里的证候。

感冒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症状轻。

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2.鼻渊多流浊涕腥臭,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感冒多流清涕,无腥臭异味,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寒热表证明显,急性发作,感冒治愈后鼻涕症状消失1.肺痨肺痨因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而咳嗽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不伴有咯血、消瘦等。

2.肺胀肺胀多见于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的老年人,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晦暗为特征,或见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不愈。

咳嗽则不同年龄均可罹患,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病程可长可短。

咳嗽日久可发展为肺胀。

1.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支饮为饮留胸膈,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虽然也可表现痰鸣,但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多由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的疾病。

但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

1.风温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极为类似,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

此外,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邪在气分而解,病情向愈,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肺痈的可能。

2.痰热蓮肺证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哮病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哮病

哮病
定义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 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逆, 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痰患。发作 时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源流
1.《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3.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 《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 专主于痰”。 4. 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哮喘》 “哮以 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5. 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 者亦名哮喘。未发时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
病机
病机(宿痰产生的原因)
外邪侵肺→肺不布津→聚液成痰
宿
饮食不当

脾不健运→聚液成痰

思虑过度

先天不足

肾虚不能蒸化水液→聚液成痰

肺病及肾
病机
宿 痰诱 内+ 伏因 于 肺
感受风寒 饮食不当 七情劳倦 异味剌激 花粉吸入
痰随气升→
气机升降不利

触发伏痰→

呼吸气促

痰阻气逆→

痰气搏击
诊断
1、 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 或口唇、指甲发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 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 吸入异味、花粉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 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家族史。 4、 体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诊疗
风门、
命门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

恢复期
肺病证--哮病
脾虚
冷哮 缓解期 肺虚
哮病 热哮
肾虚
肺病证--喘证
• 1、实喘 • 风寒袭肺 • 痰浊阻肺 • 痰热郁肺 • 肺气郁痹
• 2、虚喘 • 肺虚 • 肾虚
肺病证--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 1、实证 • 痰浊雍肺 • 痰热郁肺 • 痰瘀阻肺 • 痰蒙神窍
• 2、虚证 • 肺肾亏虚 • 阴阳两虚
案例分析二
• 治法:健脾燥湿,止咳化痰。 •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半夏7g 茯苓12g 陈皮6g 甘草3g • 苏子10g 白芥子7g 莱菔子10g苍术10g • 厚朴10g 党参15g 白术10g • 日一剂水煎服。
案例分析三
• 患者,男,50岁,农民。 病史:患肝硬化腹水 已一年余。初由愤怒饮酒诱发,在当地治 疗未愈而来诊。刻下腹大坚满,腹部青筋 暴露,形体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 午后潮热,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鼻时衄 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气血津液病证--消渴
• 上消(肺热津亏) • 中消(胃热津亏) • 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气血津液病证--内伤发热
• 肝郁发热 • 瘀血发热 • 湿郁发热 • 气虚发热 • 血虚发热 • 阴虚发热 • 阳虚发热
气血津液病证--虚劳
• 1、气虚 • 肺气虚 • 心气虚 • 脾气虚 • 肾气虚
• 2、虚证 • 忧郁伤神 • 心脾两虚 • 心阴亏虚 • 肝阴亏虚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 鼻衄 • 热邪犯肺 • 胃热炽盛 • 肝火上炎 • 气血亏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齿衄 • 胃火炽热 • 阴虚火旺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 咳血 • 燥热伤肺 • 肝火犯肺 • 阴虚肺热 • 气不摄血

哮 病

哮  病

病 后 体 虚
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 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 素质不强
肺气不足,阳虚阴盛, 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肾精亏虚,阴虚阳盛,热蒸 液聚,痰热胶固。
二、病机
风寒 外邪 风热 肺 邪壅于肺 气不布津
冷哮 热哮
外感、 生冷 酸咸、甘肥 脾 聚湿 (夙根: 痰 宿痰伏肺、 饮食 肺气壅塞) 劳 病 (肺 ( ) 肺气 ) 气不布津 津 痰阻气道
预后: 预后: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1. 部分青少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渐充,肾 气日盛,再辅以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 2. 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 根除。 3. 如在平时亦有轻度哮鸣气喘,若大发作时易持续不 已,可出现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 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等喘脱危候。 总之,哮病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 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 证。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 病理性质:
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1. 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 2. 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 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 纯属阴虚者罕见。 3. 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易 感外邪,痰饮难蠲;阴虚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 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 不已。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谢谢大家!
辨证要点
哮 病 辨 证 论 治

哮病

哮病
• 《素问·阴阳别论》说:“……起 则熏肺 , 使人喘鸣”
喘鸣即指呼吸急促而有痰鸣声 , 虽系泛 指由多种疾病 所引起的症状 , 但亦当包括 哮证在内。
【概 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咳而上气 , 喉中水鸡声 , 射干麻黄汤主 之。 ”
• 明确指出哮证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 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叶桂据哮证发病因素的不同 , 分为“痰哮、 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天哮” 等 类别。 • 这些论点可以作为辨证治疗的参考。
【范围】
本篇讨论的哮证,是指一种发作性的疾 病 , 属于痰饮病中的 “伏饮”证。
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 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 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 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 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 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 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
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
【概 述】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 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 指出“哮以声响 言 ,喘以气息言。”
• 后世医家鉴于“ 哮必兼喘”故一 般统称哮喘 , 简名“哮证”。
【概 述】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一书中阐述了本 病的原因起自童幼年食味酸咸太过 , 伤脾 呛肺所致。
张景岳还提到病有“凤根” 。
(1)从实转虚 病久反复发作 , 痰热耗灼肺肾之阴 , 则由实转 虚。 肺病损及脾肾 , 故在平时可表现肺脾肾脏气虚弱证 候 , 如短气、疲劳 , 或常有轻度 喘哮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知识提纲上篇 总论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中 医 内 科 学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感受外邪,正气虚弱(二)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疏风宣肺(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哮病

哮病

西医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
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 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AAI)和 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HR) 为特征的疾病。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 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若长期反复 发作可使气道(包括胶原纤维、平滑肌)重建,导致 气道增厚与狭窄,成为阻塞性肺气肿。 全球约有1亿6千万患者,各地患病率约1%-5%不 等,我国患病率接近1%,半数在12岁以前发病,男 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哮喘 的治疗和预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肺 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白色清稀, 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象:舌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代表方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 桂枝 白芍 大枣 生姜

脾 虚
症状: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常因 饮食不当而诱发,平素痰多,腹胀,便溏 ,纳呆。 舌象:舌淡、苔薄腻或白滑。 脉象: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病 因

主因:宿痰内伏于肺。 诱因:很复杂,如外邪、饮食、情志、 异味剌激、吸入花粉、劳倦等皆可诱 发哮病发作,尤以气候变化关系最为 密切。
病 机 ——宿痰的产生
外邪侵肺 肺不布津
宿痰 内伏 于肺
饮食不当 思虑过度 先天不足 肺病及肾
脾不健运

哮病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与喘症的鉴别主要从临床症状、依存关系、类型等方面来进行。

1、临床症状:喘症主要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等,患者多需张嘴进行呼吸,且会伴有痰液,呼吸时需将肚子挺起来,借助腹部肌肉的收缩力进行。

而哮病多表现为喉咙内有哮鸣音,远远地就可以被听到,还会伴有呼吸困难、唇甲发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到患者平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休息。

2、依存关系:当哮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此时会产生喘症,被称为哮喘,也就是哮病可兼并喘症。

但喘症一般不会出现哮鸣音、唇甲发绀、不能平卧等哮病的症状,所以喘症不会兼并哮病。

3、类型:哮病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易反复发作,多见于有过敏史或是家族史患者。

而喘症是急慢性疾病的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

建议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断,查明病因,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

哮 病

哮        病

哮病概述一、定义:哮病是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源流(一)病名1、<<内经>>称之为“喘鸣”,如《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称为呷嗽,如“…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博,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

”4、宋代张杲《医说》称为鼻句鼻合。

5、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6、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但为了与喘证相区别,故又名哮病、哮证。

(二)鉴别:将哮与喘区分开来1、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2、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与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3、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恶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三)病因病机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必有伏饮。

”2、清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3、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4、清代,何梦瑶《医碥·喘哮》“哮者……得之食味酸盐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

大学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课件

大学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课件

前言
以病因为纲
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 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 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两类疾病可以相互 转化。
以病理变化为纲
可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有热证而以六经、 三焦、卫气营血为发生病理改变的病证,杂病包括以脏腑 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哮证
哮证是一种以喉中鸣响,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 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症状特征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 患。
本节所述之哮证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 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 的哮喘,如心源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引起的哮 喘。
一、病因
哮证的发生为痰伏于肺,复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 刺激、体虚劳倦等因素诱发,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成。
2.肺肾两虚
【病 机】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 痰。
【临床表现】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多质黏起沫,脑转 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细沉。
【治 法】 补肺益肾。 【处方举例】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成药举例】 固肾定喘丸、金水宝片。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
2.热哮
【病 机】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临床表现】 喉中哮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 黄稠胶粘,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 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 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 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处方举例】定喘汤加减。 【成药举例】支气管炎片、哮喘宁片、哮喘宁颗粒(冲剂)、银黄平喘 气雾剂、小儿咳喘冲剂、小儿咳喘宁糖浆。

哮病、喘证、肺痈(1)共46页

哮病、喘证、肺痈(1)共46页


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痰热郁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
喜冷饮,尿赤,便结或发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白粘,呕恶,纳
呆,口粘不渴。
舌脉:舌淡苔厚腻色白

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治法:排脓、清热、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吐脓血日减,臭味亦 减,•痰液逐渐转为清稀,精神日见好转, 食欲增加,•但仍觉气短乏力,自汗、低热、 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淡红, 苔薄黄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排脓。
方药: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加减
转归预后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喘病
相同: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 ,
喘未必兼哮 ,
哮指声响言, 喉中哮鸣有声 ,
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证治分类
哮病



发作期

论 治
冷 热 寒 风虚喘 哮 哮 包 痰哮脱
证 证 热 哮证危
凡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 截断病势的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 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老人、儿童、正气虚弱者,或肺有郁 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证。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 的转折点,凡脓得畅 泄,症状轻者为顺;脓臭异常,经久不 净,症状加重者为逆。
谢谢!

哮病

哮病

3、辨痰性质
发作期: 寒痰 热痰 痰湿 风痰 寒哮 热哮 痰哮 风哮
八、辨证论治
4、分寒热: 寒哮见喉问哮鸣如水鸡声,痰白清稀,口不 渴,苔白腻,脉浮紧; 热哮见喉间哮鸣如电锯,痰黄稠粘,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八、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 热痰当清化肃肺,痰浊壅肺应去壅泻肺,风痰当 祛风化痰 平时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温补,阴虚者宜 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肾不蒸
七、病因病机
病理因素
痰为根本
津液凝聚成痰
伏痰
肺 布散津液 脾 不能 转输精微 肾 蒸化水液


哮病夙根
发作期
诱因引触伏痰
哮病邪实为主
痰因气生 (外感、饮食、情志、劳倦)气因痰阻 痰阻气逆 气道挛急
七、病因病机
缓解期
反复发作,势必伤正 寒痰损伤脾肾之阳 痰热亏耗肺肾之阴
从实转虚,肺脾肾虚弱之候 久哮 肺胀 肺心同病
3、《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出了明确 的区别:“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夫 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 不能以息者谓喘。” 4、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 为与喘证区分,亦称之为哮证,或哮病。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的认识: 1.《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①虚邪贼风: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 虚邪者……入六府……上为喘呼。”《素问· 生气 通天诊》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②肺气壅实:《灵枢· 本神》说:“肺藏气· · · 实则喘 喝,胸盈仰息。”《素问· 大奇论》说:“肺之壅, 喘而两去满。”《灵枢五邪》说:“邪在肺…… 上气喘。
三、病位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哮病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哮病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二)哮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或过敏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饮食
戒烟酒
加强体育锻炼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概述

(一)定义: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 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 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 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 至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7/3/28
2实喘--重在治肺,祛邪利气。因寒热痰 不同病因,宜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 喘--重在肺肾,以肾为主,宜补气摄纳。

虚实夹杂--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实喘-------风寒壅肺证
症状:
主证加咳嗽痰稀白,表寒证,口
不渴。 舌脉:舌淡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热哮证
哮 病

候:(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兼) 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
证 (舌脉) 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证机概要: 分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类 治 法: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代 表 方: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
证 哮 病 候:(主)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兼) 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舌脉)
证机概要:
证 治 治 法: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分 类 代 表 方: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概述
一、定义

教材含义:"喘证是以 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为特征的病证.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呼吸困难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喘证"的确切含义是:
喘证是指以呼吸急促费力,呼吸次数、节 律、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3、辨寒热
属寒--咯痰清稀,色白有沫,面色
青灰,伴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 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而弦 。 属热--咯痰粘稠,色黄或白,口渴 欲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或 黄燥,脉滑数。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治疗原则


1.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在肺--因外邪、痰烛、七情等致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 在肺肾--因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 而致喘者。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2、 辨虚实
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 力者。年少或新病之人常多实证。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 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 弱者。年老或久病之人常多虚证。
治 法: 代 表 方:
肺肾两虚证
哮 病
证 候:(主)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 (兼)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舌脉)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 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成痈期 • 症状: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 胸痛,•转侧不利,咳吐黄绿色浊痰。口干 咽燥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溃脓期 • 症状: •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 臭异常,•时有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 气喘不能平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合甘麦大枣汤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喘
肺虚证
症状:主证+肺气虚(气短声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
自汗,易感冒)或气阴两虚(烦热口干, 面色潮红)
舌脉:舌淡脉弱,或舌红苔
剥脉细弱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补肺汤合生脉散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肾虚
症状:主证+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治疗原则
本证属实、热证,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 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 当着重清肺消肿,脓已成当排脓解毒。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分证论治 初期 症状: • 发热、微恶寒、咳嗽,咯粘液 痰或粘液性脓痰,胸痛,咳时尤甚,口干 鼻燥, 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治法:清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虚哮证
哮 病 证 治 分 类

候: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 (主) 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 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
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 (兼) 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
证 证机概要: 治 分 治 法: 类
代 表 方:
结语辨证论治:

哮 病 结 语


1 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攻邪治标。寒痰 者温化宣肺,热痰者清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 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2 反复发作,则由实转虚,且虚实之间常常互为因果, 邪实与正虚错杂为患,而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之虚哮,治当补正祛邪兼施。 3 若发生喘脱危证,又当以扶正固脱为主。 4 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当区别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分别予以补肺健脾或补肺益肾。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痰热郁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
喜冷饮,尿赤,便结或发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痰浊阻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白粘,呕恶,纳
呆,口粘不渴。 舌脉:舌淡苔厚腻色白 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合三子养亲汤
病机 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相同: 不同: 哮必兼喘 ,
喘病
喘未必兼哮 ,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指声响言, 喉中哮鸣有声 ,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证治分类
哮病
哮 病 辨 证 论 治
发作期
冷 热 寒 哮 哮 包 证 证 热 哮 证 风 虚 喘 痰 哮 脱 哮 证 危 证 证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3、查指:病二个月后可出现杵状指。
4、验口味:用黄豆一粒,给病人口啖,正 常人觉有腥味,而肺痈病人则无腥味。 5、•胸部X光片检查:肺部可见大片浓密 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可早期诊断。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掌握病性:本病为热毒瘀结于肺, 成痈酿脓,发病急,病程短,属于邪盛 实证。 2、辨清发病过程的四期:初期-邪在 肺卫;成痈期-化脓成痈;溃脓期-痈 肿内溃;恢复期-邪去正复。
治法:排脓、清热、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恢复期 症状: •身热渐退,咳吐脓血日减,臭味亦 减,• 痰液逐渐转为清稀,精神日见好转, 食欲增加,•但仍觉气短乏力,自汗、低热、 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淡红, 苔薄黄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排脓。
深度异常,表现面青、唇紫、鼻翼煽动、 烦 躁不安为特征的病证。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外邪袭肺 风热壅肺 肺 气 气 逆

饮食不当--脾胃受损痰湿上干于肺-- 宣



肺虚气失所主---气短而喘 肺肾虚弱 情志失调--肝气逆乘于肺---------肾虚气失摄纳---出多入少,气 逆上奔而喘
预防
哮 病 预 防 调 护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 气的刺激而诱发。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调护
哮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病 预 防 调 护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 病

一、定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概 述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2017/3/28 中医内科学课件
水凌心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稀白,心悸,面
目肢体浮肿,尿少。 舌脉: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