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赞助人”角度看出版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赞助者对梁实秋翻译莎翁作品的影响
赞助者对梁实秋翻译莎黄泽英翁作品(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423000)摘要:《莎士比亚全集》的粱实秋译本有四大特点: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全译;加注释。
这部分归因于赞助者的影响:赞助者对梁实秋莎翁作品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他的翻译施加了较大的影响。
其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赞助者梁译特点翻译梁实秋(1902—1987)是中国惟一独自完成全部莎剧翻译的翻译家,其译本的最大特点宋培学概括为: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
除此之外,梁译本还有一独到之处:加注释。
莎翁作品原文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各种双关语、熟语、俚语、典故也多,猥亵语也不少,梁实秋不但直译,而且加了大量注释。
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梁译本为何有此独特风格?翻译评论界对此已有过各个方面及不同侧面的研究。
而本文将从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来探讨其成因。
1.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派理论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一方面保留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系统思想,把文化视为由文学、科学、技术等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并认为对文学系统有两个制约因素:文学系统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
具体说来,内部因素是指文学的专业人士如批评家、评论家、教师和翻译家。
当一些作品跟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相差太远时。
“专业人士”也许会出来进行干预或遏制。
这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当时的观念认为文学应该怎么样的。
这是诗学(poet i c)方面的问题;二、当时的主导观念认为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意识形态(i deol ogy)方面的问题。
外部因素是在文学系统的外部起作用,主要是赞助者(pat r onage)的力量。
它指的是任何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有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
这个赞助者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宗教组织、政党、阶级、皇室、出版社、大众传播机构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公司,等等。
一般说来,赞助者控制意识形态,“专业人士”控制诗学。
赞助系统包含三个元素:意识形态控制作品的观点.经济部分决定作者和重写者的收入,地位元素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
操纵理论视角下浅析《蛙》的英译
语言操纵理论视角下浅析《蛙》的英译高 杰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摘要: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强调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翻译与社会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指出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是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因素。
本文从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浅析莫言作品《蛙》的英译。
关键词:赞助人;意识形态;翻译;蛙莫言的小说《蛙》获得第8届茅盾文学奖,在小说中,莫言用既生动又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姑姑”一生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进过程的艰难和复杂。
《蛙》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其英文版本也在英语世界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一、理论综述操纵理论的代表人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一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证明文学翻译活动受一系列翻译外部因素的限制和操纵,探讨了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等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这些具体的因素“系统地支配着文学文本的接受和拒绝”。
[1] 操纵理论把翻译活动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深入考察翻译活动中除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蛙》英译的操纵因素(一)赞助人勒菲弗尔认为赞助人包括个人、出版社、教育单位、机构等。
赞助人影响着翻译文本的选择和产生,以及翻译作品的改写与创作。
[2]随着莫言登顶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莫言的小说产生兴趣,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读者对于莫言小说的兴趣可谓是促进《蛙》英译的一个因素。
翻译出版社也属于赞助人,对于翻译活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翻译文本的选择。
翻译机构一般会赞助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翻译活动。
莫言因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能力,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把民间的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小说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蛙》中所探讨的生育,生命,人性,信仰,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问题等元素,属于全球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市场发展的潜力,企鹅出版集团作为全球大型的翻译出版社,自然是大力赞助莫言小说《蛙》的英译。
翻译中的操纵因素
翻译中的操纵因素作者:李剑月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二十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派”在欧洲兴起,不同于语言学派,该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而且要考虑文化因素。
其中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三要素”理论。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
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
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都与意识形态和当时的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紧密相关。
而赞助人,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和大众传播机构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对长期以来为翻译“对等”的樊篱所缚的翻译界无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
在英汉互译中,这“三要素”对于翻译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的操纵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
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是意识形态的交流,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主要在于翻译选材和翻译技法上。
对于翻译选材的控制,在英汉互译中是很多的,例如中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翻译主要是以翻译苏联的文学作品为主的,因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对于这些作品的翻译,可以加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苏联革命中的坚忍不拔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从中汲取思想力量。
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作者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是想把原著的内容完整地展现还是想转变成目的语文化,使读者更易接受。
另外意识形态也影响着翻译内容的删减,和主流或译者意识形态相同的部分将会全面地体现,和主流或译者意识形态不同的部分,将会被删除或者故意漏译。
比如,林纾在翻译小说的时候,为了考虑书的畅销性,对有些重要的部分删除,而且添加了一些原文中没有的部分。
赞助人活动在林译小说中的影响
赞助人活动在林译小说中的影响作者:周天涛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1期摘要:晚清中国翻译事业的第三次高潮,其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较之前两次,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又以林纾的翻译活动最为突出和众多。
而赞助人这一角色,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研究晚清翻译活动中赞助人的作用,有助于对此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晚清翻译;赞助人;林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28-02一、引言对于“晚清”这一概念,史学界存在争议,持有多种观点,采用最多的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退位这一观点[1]。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辛亥革命……晚清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中国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积贫积弱的形象出现,这也使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翻译事业第三次高潮有了不一样的特征:众多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所持的心态所有变化,显得格外迫切;翻译范围较之以往更加广泛,呈现无所不包的趋势;译介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加强大,更加符合时宜。
但综观整个第三次中国翻译事业高潮,翻译活动的赞助人[patronage]这一角色,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写和操控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一概念由比利时裔美籍翻译理论家André Lefevere引入翻译研究领域。
受Even-Zohar多元系统论思想的影响,Lefevere倾向于将文学系统视作社会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认为有内外两股力量使得该系统不会脱离社会的其他系统,即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
因为翻译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处于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及语境之下,“it[translation] is able to project the image of an author and/or those work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culture of origin[2]”,Lefevere将翻译看作一种“改写”的过程。
赞助人对佛经译场的影响以玄奘译场为例边立红
Vol.9No.112012年11月第9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12一、引言纵观中国翻译史,佛经翻译从公元1世纪兴起到北宋初期佛经翻译的衰落历时千年之久;对于中国文化,举凡宗教、哲学、文学、音韵学、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各个方面,无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还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佛经翻译家,开启了中国翻译史并奠定了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础。
就佛经翻译的形式而言,起初大都是由个人完成的,后来随着翻译质量逐步提高和译经范围的扩大与深入,译经体制由个人单干到集体合作,译经范围由寺院到政府与寺院联合进行,由此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译经传统———译场。
译场制度始于南北朝的前秦时期,终止于北宋初年。
总体来说,不同时期的译场规模不同,组织分工也不尽相同。
以唐朝时译场为例,不仅分工明细、组织严密,而且从翻译活动的社会学视角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中以玄奘译场尤为典型。
目前,关于中国古代译场的文章不少,但多以叙史为主,从理论高度分析译场成因及发展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本文从操纵三元素之一的赞助人视角来分析玄奘译场高度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赞助人在译场及整个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二、我国古代佛经译场历程回顾关于我国佛经翻译的历程,梁启超曾指出:“论译业者,当以后汉桓、灵时代托始,东晋、南北朝、隋、唐称极盛。
宋元虽稍有赓续,但微末不足道矣”(陈士强,2001:168)。
马祖毅也赞同这种说法:“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势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马祖毅,1998:18-19)而在这近千年的佛经翻译过程中,译场译经是其主要形式并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佛经翻译中译场的创立始于苻秦时期。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简介第⼀部分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the reader.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writer alon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the writer.意⼤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中提出异化的观点。
译者的隐⾝是指在译⽂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所谓“不可见性(invisibility)”。
译⽂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
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归化)。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承认并且容忍差异,并在⽬的语中形成⽂化差异。
抵抗式的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通顺可以看做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异化是建⽴在不连贯性的美学基础之上的;不连贯性最能保留差异,保留陌⽣性。
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第⼀:异化翻译有利于发展多元⽂化,抵制欧美⽂化霸权,保护⽂化⽣态;第⼆:异化翻译可以促成⽬的语中外国⽂学经典的重构,推动⽬的语本⼟⽂学的变⾰;第三:异化翻译有提升译者和译⽂⽂化地位。
归化派认为1)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就是避免⽂化冲突与误解;2)不应把原语的语⾔与⽂化规范强加给⽬的语; 3)归化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和想象⼒提出过⾼的要求。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法,⽽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策略。
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
异化和归化包含了深刻的⽂化,⽂学乃⾄政治的内涵。
异化和归化将语⾔层次的直译与意译讨论升⾄⽂化,诗学和政治层⾯。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其中赞助patronage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赞助并不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受两种语言的制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赞助(patronage)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赞助并不直接影响翻译活动,但它有时对译作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在《翻译通告》(Circular Letter on Translation)中讲述了自己翻译《新约》(The New Testament)的遭遇:“德雷斯顿的一名抄写匠偷走了我的《新约》……他把我写的前言、注释和名字去掉,放上自己的名字出版销售……此人的赞助人——某王公贵族竟在前言中禁止人们阅读路德译的《新约》,只准阅读这个抄写匠的译文,而他的译文和我的一模一样,我感到很伤心”(转引自Lefevere,2010:16)。
在赞助人约瑟夫(Joseph Jardine)表示愿意支付版费的情况下,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布(JamesLegge,1815-1897)才最终决定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这样才有《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的问世。
赞助人通过影响译者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其翻译策略。
在贺拉斯(Flaccus Quintus Horatius)的理解中,受赞助人信任的忠实译者无需逐字翻译,只需意译即可(Lefevere,2010:14)。
安德烈·勒弗佛尔(Andre Lefevere)将文学视为系统,文学系统之所以能与社会其它系统协调共处,是因为它受到两大控制因素的影响,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内,由各种职业人士组成,规定文学生产的诗学;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外,即赞助,赞助影响意识形态。
诗学和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翻译的两大因素。
迄今为止,中国研究赞助与翻译问题的相关文献少之甚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有关“翻译/赞助”的论文只有8篇,并且多是探讨赞助对宏观翻译活动的影响,如王友贵(2006)考察了从东汉末佛籍翻译至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中的赞助问题,几乎没有人探讨赞助如何影响某个翻译活动的翻译策略。
浅析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发了对翻译理论新的思考。
其中勒菲佛尔的“翻译操控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较为突出。
本文试阐述翻译操纵论的诞生背景和其三大操控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翻译操纵、改写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译学界众多翻译理论家,如詹姆斯.霍姆斯、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从各自立场出发,强调了翻译活动的文化性。
其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
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
”1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野,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这种转向将翻译置于更加广泛的文化语境和研究视域中,人们更加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和传统等问题。
因为任何文学都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里,其意义、价值和作用,以及人们的解读和接受,始终会受到一系列关联和参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西方翻译史源流》2一文中就提出了翻译活动中起着影响作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权威、专业知识和信任。
二.翻译中的操纵过去人们认为译者不应在翻译过程中掺入主观思想,要隐藏个性,译文应以原文为依据,再现原著的精神和风韵,做到“忠实”和“对等”。
如德莱顿曾把逐字逐句的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杨绛曾用“一仆二主”形容译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译者即“仆人”不仅要受原著这个“主人”的操纵,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
不过最近20年随着“操纵学派”的崛起,译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权力、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对翻译活动的操纵作用。
赫曼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勒菲弗尔进一步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支配,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出“翻译即改写”,阐述了“改写”的作用及研究“改写”的原因,这对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定性问题有所启发。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赞助人对晚清翻译的影响
所 提出的翻译标 准“ 信达雅 ” 我国的翻译 事业至今仍有非常 对
深远 的影 响。他所生 活的年代 在中国历史上 是一个 比较特殊 的时期 。鸦片战争后晚清社会动荡不宁, 西方殖 民势力侵入 中
如宗教集团 、 阶级 、 政府 部 门 、 出版社 、 大众传媒 机构 , 也可 以
是个人势力 ” , 。作为文学系统的外部因素 … 一 赞助人影 响和
制 约着 翻译 活动 的整 个 过 程 。 从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角 度 来 说 ,翻 译 的过 程 就 是 ,在 跨 文 化 “
国, 政府 为挽救 自身的统治展开 了一 系列 自我 变革 。在 内外 清 的交互 冲击 之下, 晚清 的社 会性 质 、 会结 构 、 社 经济结构 乃至
十二岁 的时候 , 他被派往英国去学习 , 从而也奠定 了他 深厚的
中英 文 功 底 。归 国后 , 先后 四 次 参加 科 举 考试 , 以 失败 而 他 均
告终 。 当时正是 中 日甲午 战争失败 , 严复通过仕途救国的美 梦 破裂 , 以他转 向通 过向国人 翻译 西学进 而给国人 以启蒙 。 所 他 明智的选择 了当时桐城派的大师吴如伦作为他翻译事业 的赞 助人 。 吴如伦本人不仅对 中国经典文学造诣很深 , 而且也非 常
J n, 0 0 u .2 1
从视域融合过程看赞助人对晚清翻译的影响
王 湛
( 信阳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部, 河南 信阳 4 40 ) 6 0 0 摘 要: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 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 的广泛关 注。从文学系统外部 来审视翻译本身,
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一个新的视角 。从 哲学诠释学 的角度来说 , 翻译 的过程 , 其实就是两次视域融 合的过程 。 关键词 :晚清翻译 ; 助人 ; 赞 视域 融合
抗战语境下“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操纵——以钱歌川的译介活动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6 5
抗战语境 下 “ 赞助人 ”对翻译 活动的操纵★
— —
以钱歌川 的译介活动 为例
杨
摘
虹
韦 合
邹本劲
( 河池学院外语 系 广西宜州 5 4 6 3 0 0 )
要:1 9 3 7至 1 9 4 5年抗战时期的抗战语境对我国的翻译实践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赞助人的视 角剖析 A n d r e L e f e v e r e的操纵论对抗战时期我国译介活动的影响和操纵 ,指 出赞助人对翻译活动有其推动作用。也分析其对翻译过度操纵的局限性 ,以及翻译研 究不应忽 视对翻译本体 的认知与把握 。 关 键 词:抗战语境 翻译活动 赞助人 操纵
J u l y 2 01 3
Vo 1 . 2 4 No . 4
. . . . . . — —
中 国 民 航 飞 行 学 院 学 报
ur n a J o l o f Ci v i l Av i a t i o n Fl i g h t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a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e p a u t me n t o f He , h i Co l l e g e Yi z h o u 5 4 6 3 0 0 Gu ng a x i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r ns a l ti a o n p r a c t i c e Wa S i n l f u e n c e d g r e a t l y b y t h e nt a i ・ J a p ne a s e wa r d u r i n g he t y e a r s f r o m 1 9 3 7 - 1 9 4 5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t o na a l y z e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p a t r o n a g e b y he t a n t i — J a p ne a s e wa r c o n  ̄x t i n An d r e L e f e v e r e ’ S ma n i p u l a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Th e a u t h o r s p o i n t o u t t h e p a t r o n a g e ’ S s i g n i i f c nt a r o l e i n p r o mo t i n g t r ns a l a t i o n nd a i t s l i mi t a t i o n s o f o v e r ma ni p u l a t i o n . As t r ns a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re a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a n d ma St e r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t s e l f s h o u l d n o t b e n e g l e c t e d .
翻译赞助人对译家林纾的影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 (总第270期)翻译赞助人对译家林纾的影响贺海琴 贺爱军摘 要:学界普遍认为林纾翻译家身份的确立与“林译小说”品牌树立是机缘巧合、天才禀赋等因素造就的。
本文从勒菲弗尔翻译赞助人的视角,运用数据分析与文本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林纾翻译成功的社会历史缘由。
在林纾翻译生涯的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方面,权威人士、合译者、社会团体、出版机构发挥了联合赞助的功能,充当了不同的翻译赞助人。
权威人士和出版机构充当了他的经济赞助人,合译者和维新派扮演了他的意识形态赞助人,桐城派和新文化派则成为了他的诗学赞助人。
这些赞助人不仅影响了林纾的经济状况、翻译态度、身份地位,也影响了其译本的选择、译作的出版与数量。
关键词:林译小说;经济赞助人;意识形态赞助人;翻译家身份;林纾[中图分类号]H315.9 DOI:10.12002/j.bisu.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9)04-0063-14引言林纾不通外文,却翻译了百余部外国小说,他一向以古文家自诩,却被学界称为“译才”和“译界之王”。
民国初年他被视为新派人物,而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则被称为“顽固派”和“国故党”。
长期以来,林纾和“林译”现象一直是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的“奇异”现象,无法得到圆满的解读,有人认为林纾成为翻译家纯属偶然,“林译”的成功亦属机缘巧合(袁荻涌,2002:123),也有人认为林纾的成功在于将不懂外语的劣势转化成了流畅译文的优势,他“翻译的错讹之处恰恰是其获得成功的地方”(朱瑜,2008:72)。
这些解读虽然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们只围绕林纾本人展开,没有看到林纾和“林译”的幕后推手,也没有看到林纾和“林译”背后的系列赞助者。
因此,从赞助人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林纾及“林译”现象,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路径。
目前,从赞助人的视角解读林纾和“林译”现象的文献仅有七篇。
这些文献或将林纾和“林译”的成功归结于梁启超、魏瀚、高梦旦等人的赞助与引荐之力(廖蓓[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翻译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19AYY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翻译操纵视角看约瑟夫·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从翻译操纵视角看约瑟夫·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作者:曾湘云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5期曾湘云(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摘要]采用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康拉德作品在中国各个时期的译介,并考察外部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对译介的影响。
研究发现,三个外部因素不同程度地操控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其中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拉德;译介;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3-0094-02作者简介:曾湘云(1988—),女,汉族,广西平南县人,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人们大多从语言和文本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而笔者超越文本之外,从翻译操纵的视角,分析其作品能够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得以译介的外部因素。
为方便梳理,笔者探索性地将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924~1948)、停滞期(1949~1977)与发展期(1978~2012),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其译介情况。
二、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不局限于语言和文本的传统研究模式,而强调的是翻译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翻译的方式等问题。
在其所著的《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他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所有的改写,不管目的如何,都反映了特定社会中的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以某种方式对原文的操纵……”(勒菲弗尔,1992)他认为文学系统受两个因素的操纵,一个是内部因素,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一个是外部因素,即赞助人的力量。
意识形态是反应特定阶级或社团的要求和利益以及特定经济形态、特定社会生活的观念体系,诗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手法、主题、体裁、象征、典型人物等的综合,二是文学在整体社会体系中的角色或观念。
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赞助权力话语及其副文本操纵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50卷,第5期,2023年10月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S c i -T e c h U n i v e r s i t y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3851(s ).2023.05.006收稿日期:2022-12-17 网络出版日期:2023-04-25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21H Q Z Z 014Y B )作者简介:毛文俊(1993- ),男,浙江衢州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㊂通信作者:付明端,E -m a i l :f u m i n g d u a n @a l i yu n .c o m 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赞助权力话语及其副文本操纵毛文俊,付明端,薛玉凤(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对出版机构赞助权力话语的考察有助于辩证地认识文学翻译的出版路径,描写翻译的社会交际属性和生产属性㊂从赞助人框架出发,对比考察鲁迅小说不同英译本的出版主体及其在副文本层面的权力话语书写与操纵㊂外宣译出路径赞助下的杨宪益㊁戴乃迭译本,其赞助主体在副文本中显身外叙,同期译者隐身㊂学术译入路径赞助下的莱尔(L y e l l )译本,其赞助主体在副文本中有限介入,协力译者的学术诠释㊂商业译入路径赞助下的蓝诗玲译本,其赞助主体与译者在副文本中共同显身,协调互动,形成同一导向的副文本话语,以吸引大众读者㊂三个译本不同的副文本话语反映出三类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路径的各自优势㊂外宣译出路径保障了译本话语叙事与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的真实,学术译入路径通过话语诠释构建了中国文学在海外专业读者群中的声名,商业译入路径通过引导性的副文本话语帮助打开大众读者市场㊂这种不同赞助主体施为路径的特征与优势启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守正创新,协调各类路径以多元的话语叙事形式共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㊂关键词:出版机构;文学翻译;鲁迅小说;赞助;副文本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851(2023)10-0549-10P o w e r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p a r a t e x t m a n i p u l a t i o n o f p a t r o n a ge i n E n g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o f L u X u n 's n o v e l s M A O W e n j u n ,F U M i n g d u a n ,X U E Y u f e n g(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t u d i e s ,Z h e j i a n g S c i -T e c h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z h o u 31001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y o n p a t r o n a g e 's p o w e r d i s c o u r s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u b l i s h i n g in s t i t u t i o n s w o u l d b e h e l p f u l t o 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p a t h s o f l i t e r a r y t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p r o f i l e t h e s o c i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t t r i b u t e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a t t r i b u t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 a t r o n a g e f r a m e w o r k ,t h e s t u d yc o m p a r e s p u b l i s h i n g b od ie s c o n d u c t i n g i n d if f e r e n t E n gl i s h v e r s i o n s o f L u X u n 's n o v e l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i r p o w e r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m a n i p u l a t i o n f e a t u r e d i n p a r a t e x t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b y Y a n g X i a n y i a n d G l a d y s B .T a yl e r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p a t h o f p u b l i c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n g i n w h i c h p a t r o n a g e s e x p l i c i t l y n a r r a t e t h e i r d i s c o u r s e w h i l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i s i n v i s i b l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b y W i l l i a m A .L y e l l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p a t h o f a c a d e m i c t r a n s l a t i n g in w h i c h p a t r o n a g e s m a i n l y s u p p o r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t o n a r r a t e a c a d e m i c d i s c o u r s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b yJ u l i a L o v e l l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p a t h o f c o m m e r c i a l t r a n s l a t i n g i n w h i c h p a t r o n a ge s a n d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g e t c o o r d i n a t e d i n n a r r a t i n g p a r a t e x t d i s c o u r s e s s o a s t of u l l y at t r a c t p u b l i c r e a d e r s .T h e p a r a t e x t d i s c o u r s e s o f t h r e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r e f l e c t t h e r e s p e c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a t h s p a t h s o f C h i n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n g an d p u b l i s h i n g .T h e p u b l i c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n g pa t h e n s u r e s t h e t r u t h o f d i s c o u r s e n a r r a t i v e 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i m a g e .T h e a c a d e m i c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a t h 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 r e pu t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a m o n g o v e r s e a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r e a d e r s v i a d i s c o u r s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t r a n s l a t i n g p a t h h e l p s t o o p e n u p t h e m a s s r e a d e r m a r k e t t h r o u g h g u i d i n g p a r a t e x t d i s c o u r s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p a t h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p a t r o n a g e s e n l i g h t e n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u p h o l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p r i n c i p l e s,b r e a k n e w g r o u n d a n d p r o m o t e o v e r s e a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v i ad i ve r s if i e d d i s c o u r s e n a r r a t i v e m e t h o d s.K e y w o r d s:p u b l i s h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 s;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n g;n o v e l s b y L u X u n;p a t r o n a g e;p a r a t e x t s鲁迅创作的小说作品脍炙人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佳作,不仅享誉国内,亦在海外被广泛译介,作品译本已覆盖 50多种语言 [1],是中国文学域外传播的热点文本㊂学界对鲁迅小说的翻译研究持续保持旺盛活力,并逐步由纯粹语言视角向文化和社会综合视角跨学科延伸,老树新枝,研究内涵更为丰富㊂如王瑞等[2]从翻译社会学视角考察了译者在鲁迅小说早期经典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王树槐[3]基于现象学文论视角探讨了鲁迅小说不同英译本折射出的译者隐蔽价值观及观念成因㊂但遗憾的是,现有鲁迅小说翻译研究仍聚焦于原作㊁译者㊁读者等行动对象,而对以出版机构为代表的赞助人关注不足㊂赞助人作为 在促进或阻止文学阅读㊁写作和改写上持有权力的个人或机构 [4],对文学发起㊁生产与传播有着重大影响力,特别是在民族文学以翻译为途径向世界文学迈进的质量转变过程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与在场力量㊂出版机构作为活跃的赞助施为体和翻译活动中的资本优势方,与其他翻译活动行动者的接触最为紧密㊁频繁,影响着翻译自发起到译本传播的各个环节,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主体㊂基于此,本文从赞助人框架出发,对鲁迅小说的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㊁威廉㊃莱尔(L y e l l)译本和蓝诗玲译本中的出版赞助主体及由其主导的路径体系加以对比考察,并以副文本为案例,一窥出版机构在译本中的赞助话语与副文本操纵㊂鲁迅小说的杨戴译本㊁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是海外读者市场中流通的主流英文全译本,备受学界关注㊂本文对翻译活动中不同赞助主体行为特质与施为路径的考察,将赞助人这一被忽视的间性主体置于翻译研究的视野中心,有助于描写翻译的社会交际属性和社会生产属性,帮助辨析不同赞助模式的中国文学外译路径及其特质,为如何发挥不同类别赞助主体的优势㊁认识并推动赞助机构对文学外译的良性哺育提供新的观测点㊂一㊁以书为媒:外宣译出路径下的杨戴译本(一)赞助出版背景杨宪益㊁戴乃迭译本S e l e c t e d S t o r i e s o f L u H s u n于1954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㊂外文出版社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前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下属的官方综合性㊁专业化㊁外向型国际传播机构,自成立以来长期承担着国家对外翻译出版任务,是 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队 [5]之一㊂在杨戴译本的翻译出版时期,中国国内的文艺生产以服务国家政治事业为核心,政治生活原则㊁对外交往标准和阶级斗争叙事指导着文艺生产与文化主题㊂这使得该时期的文艺叙述㊁外宣叙述高度统一于政治叙述,形成协调一致的内外话语㊂文艺生活中,文艺产出突出革命性㊁人民性和无产阶级性,重视文艺作品的红色基因㊁革命启示和思想站位㊂反映在文学外译上,基于社会主义诗学㊁现实主义诗学的左翼文学作品被有计划地对外译介,成为时代翻译出版主题㊂此时国家赞助下的文学译出旨在以文艺交往为突破口,通过文学译出带来的中外交往联动 促进国际宣传,打破国际交流对象上的局限性 ,同时发挥作品的先进革命性和启示价值 配合国家外交斗争,促进世界革命事业 [6],从而打破国际封锁,赢得国际支持㊂鲁迅小说杨戴译本的翻译出版便是我国主动作为的文化外宣典例㊂鲁迅的文艺作品兼具革命性㊁文学性,契合时代文艺生产主题㊁社会话语叙事流向和国家对外宣传主旨㊂同时,鲁迅本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㊁中国文化变革旗手和中国左翼文学代表人物,进一步赋予了作品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㊂此种作品㊁作者与时代话语的高度价值耦合,使得鲁迅作品作为人民文学的代表佳作映入文学对外翻译选题视域㊂(二)路径核心:制度化文化外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构建了国家统筹㊁政府推动㊁国有出版机构为赞助施为主体,社会各方为重要参与力量的制度化文学译出路径,改变了近代至新055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50卷中国成立前依赖个体施为的碎片化㊁离散化文学译出,扭转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失声的局面㊂制度化文学译出路径的本质是国家赞助下主动而为的外宣译出,是一类 以信息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公共外交手段 [7]㊂文学翻译的国家赞助模式以代表国家意志和服务国家利益为特征,以一定国家资源为基本依托和保障,在国家制度化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统一指导下,自上而下形成原则明确㊁标准统一的生产及传播体系链,以赞助文学翻译出版为重要方式来实现基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意志叙事与话语表达㊂这一翻译出版路径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有力促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拳头效应,有效发挥了国家赞助系统的体量优势及系统象征资本带来的辐射效应,保障了翻译出版生产要素的畅通流转,通过最优化的人力㊁物力㊁资源调度与配置形成机制化㊁规模化㊁连续化的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求真表达和中国形象的真实建构㊂同时,因其赞助背景的国家属性和文化外交特质,国家赞助的翻译出版物在文化亲缘性强㊁历史渊源深厚㊁有着良好政治交往和民间交往基础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往往更易传播并被接受,在文化根源疏离㊁交往基础薄弱㊁彼此有着特殊历史过往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则易被功利化地打上政治标签,而遭遇出版发行杯葛和基于民族狂热的非理性批判㊂在杨戴译本翻译出版时期,受制于冷战政治气候和紧张的中西国际关系,国家赞助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发行一度受限㊂海外发行与销售集中于中国国际书店及各国共产党㊁共运组织㊁左翼民主党派经营的书店及贸易机构㊂为弥补不足㊁提升后劲㊁拓展渠道㊁扩大受众,向海外图书馆㊁学术机构㊁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捐赠,在外交或文化活动上赠刊等公益性传播方式成为海外发行的有力补充途径㊂(三)路径特点1.中国共产党的坚实领导由国家赞助并主导的文学译出路径,因国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属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体系特征㊂西方各国采用该种路径,如美国的基金会模式㊁欧洲各国的文化部门模式,常常表现出倾向头部阶级利益和迷信自由市场的行为倾向㊂这使得其路径体系极易被特定阶层群体控制,表现出骑墙摇摆性㊂同时,体系抗市场流变的韧性减弱,极易被经济浪潮裹挟㊂我国制度化文学译出路径有别于西方体系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党的坚实领导和思想引领㊂这保障了我国制度化文学译出路径在建设及施为上具有稳定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以书为媒赋能文化对外传播㊂作为党领导下文化建设与对外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我国翻译出版活动以国家意志为内核,在国家顶层结构统筹和设计下,始终立足于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担负国家使命,满足国家建设需求,面向市场但不任由市场操纵,在把文化效益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其与经济效益的共赢㊂2.场域话语协调㊁统一在该路径的运作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和社会生活主流话语与翻译赞助者和行动者话语高度同构㊂路径的赞助施为体系以权力资本为统辖,全面有效地整合并掌握了与翻译出版相关的经济资本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㊂这保障了翻译系统和社会其他领域系统之间㊁翻译系统和母系统文艺生产系统之间㊁翻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㊁翻译赞助系统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在意识形态㊁话语叙事㊁行为目标㊁指导原则和核心规范上的高度统一㊂在杨戴译本的文本书写上,无论是作为译者的杨宪益㊁戴乃迭,还是相关编者,个人话语的介入都是审慎克制的㊂杨宪益㊁戴乃迭更多地以直译方式翻译原文,在段落和篇章结构上忠实于原作,处于译者隐身㊂出版机构亦以原作内容为核心提供和展示信息㊂3.译事的组织性和工程性在该路径的塔式结构中,国家意识形态是翻译生产的定义者和诠释者,绘制对外翻译蓝图,确立翻译生产的规划布局㊁施为原则和评价标准㊂包括译者和赞助人在内的翻译㊁出版㊁发行各系统行为主体,是具体文艺生产活动的执行者㊁责任人和利益关联者,确保生产规划作为国家文化生产的有机组成按照既定原则和标准落实㊂这使得译事表现出明确的组织性和程序性㊂在原作选材上,纳入翻译赞助计划的作品须经过责任部门系统规划㊁周密论证,原作选材的偶发性㊁随意性小㊂翻译出版的长线布局以服务国家政治㊁文化㊁外交各项事业建设为宗旨,短期计划则基于实际,实事求是,随世情需求设置㊂译者主要根据政治和文艺双重考核标准招募和选派,既充分考虑业务能力,又高度重视译者的政治站位㊁责任感㊁使命感和文化担当㊂杨宪益胞妹杨苡[8]曾回忆杨宪益㊁戴乃迭的翻译 不能说全是从兴趣出发 ,更是因为 这是需要对外介绍的 ,是中国的优秀文学㊁优秀文化㊂155第5期毛文俊等: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赞助权力话语及其副文本操纵二㊁文学阐释:学术译入路径下的莱尔译本(一)赞助出版背景威廉㊃莱尔译本D i a r y o f a M a d m a n a n d O t h e r S t o r i e s于1990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㊂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是美国知名的大学出版机构,其对翻译出版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科学㊁人文社科作品情有独钟㊂根据曾玲玲[9]对1979 2017年中国当代小说在英美市场出版情况的统计,在英美大学出版社中,夏威夷大学出版的中国当代小说译著数量以16部位居第二,仅次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㊂莱尔译本出版发行的20世纪90年代恰处海外新一轮中国研究热潮肇始之际㊂伴随着中西关系回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世界对中国不再一味抵触,中学西传重燃勃勃生机㊂面对中国逐渐崛起的现实和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并与中国在各层次交流合作的需求和兴趣与日俱增,但由于历史性原因,其对中国的既有了解相对匮乏㊂这一尖锐矛盾促进了新一轮中国研究热潮的兴起,在文学领域表现为以西方大学出版社为主体的学术型出版机构有计划地开展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在文学作品的选材上也更看重作品的学术价值㊁典型性和社会性㊂莱尔译本的翻译出版帮助鲁迅小说进一步步入西方读者市场,特别是以利益关联读者(如中国研究学者㊁中国文学或语言学习者)为代表的专业读者市场㊂(二)路径核心:文学的社会符号化莱尔译本的翻译出版属于西方大学出版社赞助下的中国文学海外学术译入㊂国外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学长期呈现出以诠释㊁解读㊁旁证为特征的文学社会符号化倾向㊂中国文学常被视作抽离的社会现实或盆景化的历史生态,即一种中国现实的时代镜像或历史镜像㊂中国研究需求和中国文史的泛社会化阅读需求激发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学术译入路径㊂在该路径中,翻译文学作为异域文明窗口的社会棱镜与文化透射功能被重视㊂路径中的赞助主体关注原著的研究价值和其作为某种生态镜像的典型性,在服务国外社会对中国文学的泛社会化阅读需求的同时,通过赞助翻译活动为自身积累象征资本㊂译者和专业读者尝试通过诠释作品的本体内涵来构建中国的符号模型,站在政治学㊁社会学㊁历史学或文化学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折射出的历史语境下的中国政治㊁社会㊁文化生态,辨析中国人的思维观念㊁精神心理和行为逻辑,达成符合本国社会文化可接受度的认知衍生和自洽㊂读者在阅读中试图由旁证己,以异域国度的相似状况解释自身所经历的物质现实与精神现实,寻求一种群体性的心理慰藉和创伤疗愈,哪怕这种慰藉和疗愈只是某种基于浪漫想象的自我满足与自我感动㊂西方学术译入路径下产出的莱译本,漂浮于赞助资本所需㊁译者自我言说和需求读者阅读视野交织而成的翻译空间㊂译本中,翻译话语与诠释话语深度融合,以实现各方诉求的共赢,作品的中国社会镜像作用被关照和书写,存在的西方批判被淡化和削弱,形成了作品文艺自叙㊁机构价值自叙㊁译者学术自叙㊁读者期待他叙的话语重构㊂例如,莱尔将‘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人生悲剧归结为其对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不满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认为阿Q精神虽不道德但在心理上是一种合理的㊁积极的逃避[10]㊂因此,莱尔译本弱化了原作对阿Q形象的负面塑造,将阿Q话语中的弱语气词译为英文中的强语气词,将一些负面情感色彩的表达替换为中性情感色彩的表达,在人物的动作和体态描写上增译了幽默元素㊂这种处理使得莱尔译本笔下的阿Q从一个逃避者成了一个行为举止诙谐㊁游走在生存与反抗之间的中间者㊂这与原作想要表达的对阿Q一类愚昧㊁麻木㊁懦弱病态国民及其可悲奴性思想的批判截然不同㊂(三)路径特点1.学术渊源领航出版结构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活动一般立足于源头高等学府的教科研资源㊁学科特色和人才储备,在传统综合性图书出版业务之外,通过学术引领和教育教学资源编纂形成自身富有代表性的出版结构,培育主题品牌㊂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活动有内外双向的服务功能:向内构建专业平台,以图书馆㊁高校等为常规流向,满足了专业读者的学术阅读需求;向外服务社会,为需求读者提供了各个方向的高质量读物和学习资源㊂莱尔译本的策划㊁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与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背景相关㊂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所依托的夏威夷大学,是美国较早系统地开展中国研究的高等教育学府,该校下属的东亚系和亚太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持续推进以中国研究为代表的亚洲研究项目和太平洋区域研究项目㊂由此构建的专业队伍和产生的内向教科研需求,推动了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先后推出 现代中国小说丛书系列 等中国读物㊂255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50卷2.学术资本哺育象征资本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学术型出版机构,处于学术资本和文化资本引导下的 受限制生产子场域 ,希冀通过出版活动建立 象征资本㊁认可资本 [11],巩固或提升业内地位㊂该场域下的翻译出版路径建基于出版机构和受赞助译者彼此之间在教科研志趣㊁学术话语和专业积累上的一致㊂双方视角相通,需求同趋,利益同一,都需要将自身的既有学术资本和文化资本兑现为其他的利益资本,建立专业口碑,获得社会认可㊂大学出版机构依托所持的学术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专业资源,发挥其在业界风尚上的话语引领作用,取得在读者群中发行㊁流通的印象优势,形成较为稳定的分发渠道和沉淀的需求群体㊂译者发挥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本和学术资本构建译本,以此为砖石扩充自身的衍生学术资本㊁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建构学界声誉㊂在莱尔译本的翻译出版中,双方在兑现学术资本上的一致极大促成了彼此间的融洽合作,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的学术高度促使莱尔以独特的学术视角来翻译鲁迅的小说作品 [12],为莱尔的学术性翻译提供了充分的能动空间㊂3.译者高度介入风格书写在文学的学术译入路径中,受赞助译者多具有与出版任务契合的学术背景,在文学或相近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在某种程度需要相应的平台资源和文本资料来服务自身学术兴趣,丰富学术资本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介入译本书写,以翻译实践为一大途径对外叙述学术话语,阐释自身专业见解㊂这使得译本显化地融入了译者的学术观点㊁文笔风格和文本解读,译本语言呈现出译㊁写㊁研㊁释的多重建构㊂译者威廉㊃莱尔是美国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先后推出了T h e S h o r t S t o r y T h e a t r e o f L u H sün㊁L u H sün's V i s i o n o f R e a l i t y 等鲁迅研究著作㊂他对鲁迅作品的翻译既是文学翻译行为,也是对鲁迅研究活动的补充和外叙㊂莱尔认为 中英语言如此不同,过度寻求在其中一种语言的真,也意味着在另一种语言上的误 [13]x l,因此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多种改写策略,如文风夸张化㊁更改原文时态等,这样的翻译书写 使鲁迅半当代化和美国化 [14],译本表现出浓烈的译者个人风格㊂此外,莱尔在译本中多次表达了自身对于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学术见解,比如,他认为鲁迅在中国社会被过度符号化㊁偶像化, 具有讽刺意味 [13]x x x㊂三㊁调试改写:商业译入路径下的蓝诗玲译本(一)赞助出版背景蓝诗玲译本T h e R e a l S t o r y o f A h-Q a n d O t h e r T a l e s o f C h i n a于2009年由企鹅出版集团(P e n g u i n G r o u p)出版发行,是企鹅经典文库作品之一㊂企鹅出版集团是经营国际化综合性图书出版业务的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在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特别是英美图书出版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㊂企鹅出版集团的市场嗅觉敏锐,较早将目光投向中国文学市场,发掘中国文学作品在英美读者市场的适销潜力,先后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引入旗下企鹅经典㊁企鹅文库系列品牌,出版主题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㊂以其1979 2007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出版数量为例,在西方商业出版机构中,企鹅出版集团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出版数量仅次于兰登书屋,大幅领先于哈珀柯林斯等其他西方大型商业出版集团[9]㊂蓝诗玲和企鹅出版社之间的合作颇为成功㊂蓝诗玲充分发挥了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教育训练积淀和翻译实践经验㊂企鹅出版集团通过专业化的译事管理和商业运营为蓝诗玲的翻译提供了诸多帮助㊂双方的合作助力了鲁迅小说英译本进入海外大众读者市场㊂(二)路径核心:经济利益本位蓝诗玲译本的翻译出版路径是海外市场资本运作下的文学商业译入路径㊂西方商业出版社对中国文学的译入出版,本质上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内驱力的市场经营性文化贸易行为㊂在该翻译出版路径中,商业场域高度介入文学场域,经济因素贯穿实践全过程,市场资本权力全方位配置翻译生产㊁出版㊁发行要素㊂文学翻译的发起源于商业出版社及其利益相关体的经济利益需求和市场姿态需求㊂在路径形态上,译事管理表现出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精细分工㊁标准流程和风险管控㊂译后出版发行程式化,伴有成熟的市场反馈与销量跟踪机制,以便及时根据收益情况决定出版物的后续经营策略㊂西方商业出版社在赞助施为过程中,经济利益本位,遵循商业逻辑和企业思维运作中国文学进入海外读者市场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被视为具有潜在利润空间的原体素材,面向海外读者市场特别是海外大众读者市场调试㊁加工㊁贩售,从海外文化资源被商品化㊁产业化为舶来文化产品㊂无论是寻求直接经济回报,抑或是期待展示市场姿态获得隐性市场红利,商业赞助主体始终试图寻求最短经济路径,谋求最高效的产品市场占有㊁流通与传播,355第5期毛文俊等: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赞助权力话语及其副文本操纵。
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Andre
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Andre一、概述Andre Lefevere的翻译研究范畴“赞助人”、“诗学规范”和“意识形态”已广为人知,但其立论的前提,即翻译作为文学改写形式之一和文学系统理论常常为人们所忽略,而这些恰好是他的文学及翻译理论的精要所在。
从纵向上看,Lefevere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译论期、思想转折期和发展成熟期从横向上看,Lefevere的核心概念与其他翻译观的最明显的区别是他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即翻译是对文学最重要的改写形式。
Lefevere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提供了便利有效的分析框架,同时对文学史研究也有启迪。
1. 翻译与文学改写的关系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在文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复杂活动。
在这翻译与文学改写之间存在着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改写。
在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问题。
为了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原作,译者往往需要对原作进行一定的改写,包括调整句式、增减内容、改变修辞手法等。
这种改写既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再创造,也是对目标语言读者的一种适应和迎合。
文学改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
与传统的翻译不同,文学改写更加注重对原作风格、情感、意境等方面的再现和传承。
改写者往往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改写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巧,还需要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翻译与文学改写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翻译中包含着改写,而改写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
无论是翻译还是改写,都需要译者或改写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以及对原作和目标语言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只有才能真正实现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传承。
2.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背景及其对翻译与改写关系的贡献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 Lefevere)是一位在国际翻译研究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理论背景深厚,融合了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翻译学以及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从操纵论看马君武译作中的翻译救国思想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2-08-12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近代转型期海归作家马君武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KY22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亚林,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
余意梦婷,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从操纵论看马君武译作中的翻译救国思想刘亚林,余意梦婷(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摘 要:马君武在译作选材方面明确展现了其政治倾向,他的革命思想与爱国理念也体现在翻译过程与翻译方法之中。
运用勒菲弗尔的操纵论分析马君武译作,可以研究其翻译救国思想是如何受到“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操纵的。
关键词:马君武;操纵论;翻译救国;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219-03 马君武(1881.07.17-1940.08.01),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
近代中国的变革,使马君武积极投身于革命救国事业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与活动下,具有多年海外留学背景,精通英、法、德、日四门语言的马君武,本着昌科学、植民权、启民智的抱负,对大量国外优秀文字作品进行了翻译,涵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等类型,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并非仅是两种文字间的转换,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也对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
1992年,勒菲弗尔表示:翻译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改写,这种改写就会操纵原文内容的转换,通过这种方式,会使译文影响到读者身后的社会与文化。
_赞助人_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赞助人0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X李奇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摘要:/翻译研究0派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0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翻译机构、赞助个人和读者群三方面阐述了赞助人因素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赞助人;晚清翻译;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O7613(2007)04O0085O03安德烈#勒菲弗尔是20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的比利时学者,是/翻译研究0派(Translation S tudies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该学派主要探讨译文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文对译入语文学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是一种以译入语文化为主体的翻译研究。
勒菲弗尔在他的代表作5翻译、重写与文学声誉的操纵6中首次提出,翻译像注释、评论、选编和拟作一样,是对原文的重写,重写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的力量。
他还认为翻译之所以不能真实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是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观,译者或主流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译者的观点取向都与当时译入语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和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换用勒菲弗尔本人的话说,就是/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0[1](P23)。
勒菲弗尔的三因素理论为我们研究晚清翻译现象提供了绝好的理论框架。
根据勒菲弗尔的定义,/赞助人0是/任何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0[2]。
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它可以是诸如宗教集团、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等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
对于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赞助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说来,赞助人比较关注的是作品的意识形态,对诗学的控制,则是由他们赋予权威性给专业人士来加以管制。
赞助人通过调整和协调文学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文化。
联合赞助人对林纾翻译与译作流传的影响
联合赞助人对林纾翻译与译作流传的影响
贺爱军;贺海琴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1)001
【摘要】借用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分析林纾的翻译赞助人对其译路走向与译作流传产生的影响.从林纾执笔翻译到停止翻译的24年中,权威人士、合译者、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对其翻译事业的起步、译作的选择与出版流传,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贺爱军;贺海琴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J], 李少鹏
2.林纾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赞助人——高梦旦与“林译小说”的促成 [J], 徐修鸿;
3.林纾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赞助人——高梦旦与“林译小说”的促成 [J], 徐修鸿
4.翻译赞助人对译家林纾的影响 [J], 贺海琴; 贺爱军
5.符际翻译视角下林纾译作《伊索寓言》中的插图译文赏析 [J], 范海遐; 何建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
第28卷第4期V ol .28,No .4 西安社会科学Xi 'an Social Science 2010年8月Aug ., 2010收稿日期:2010-03-25作者简介:张晓娟(1984-),女,宁夏同心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张 晓 娟(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翻译不单是被看作语言间的转换,而且上升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三大要素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勒菲弗尔;操纵理论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4-130-02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新阶段:翻译的文化论。
这场变革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是当代西方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人物。
翻译研究派原本起源于欧洲,勒菲弗尔以他的深邃见解丰富和推进了该理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种著名理论。
勒菲弗尔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是对原作的“操控”,打破了以原文作为标准评价翻译的传统思维。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集、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工作和调整过程。
他指出翻译是重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拟作、读者指南、编纂历史、批评和编辑等都是对文本的重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
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的形象。
而一切重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赞助人作为文化系统的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翻译活动。
本文以上海译文出版社为例,主要从出版丛书与创办期刊两方面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出版机构影响着翻译的组织活动和认知翻译活动和传播机构之间的联系关系,为届时出版机构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出版机构;翻译活动;影响
1.引言
翻译活动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翻译传播机构则是使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渠道。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认为文学系统受两个因素的操纵,其中外部因素指的即是“赞助人”,而“赞助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出版机构则是其中之一。
十九世纪中晚期至二十世纪初,西风东渐加快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版行业应运而生,一跃成为新学说和传播新的思路的重要条件。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此时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是我国综合性翻译在国内最大的出版社之一,三十余年来始终紧随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一直处于国内翻译出版领域的领先行列。
该社成立之初,主管部门将其定位为“一个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社会科学和出版外语教材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邹振环,2000:352)本文从“赞助人”的角度,以上海译文出版社为例,分析了出版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 出版丛书――引介译作之捷径
2.1“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与“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作为当代的同龄人: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8年1月1日正式成立。
根据当时孙家晋和包文棣等相关的翻译人员的回忆,上海译文社当时不是白手起家的,它有这深厚的历史痕迹,它只是50年代两个出版社合并成立的外国文编辑部,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整理分散在上来的资源,它的组成不仅包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编辑室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的骨干,还有来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和作协等单位的编译力量。
(宋?t 凡,2013)
该社成立时正值翻译文学出版勃兴之时,凭借从上海文艺出版社继承和接受下来的大批纸型和大量存稿,译文出版社有幸拥有了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
当时翻译文学的出版已呈现出丛书化、系列化的特点,外国作家的文集和翻译家的译文集也纷纷出版。
面对这样的形势,译文出版社一边抓紧安排原来有的纸型的重版工作,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一边努力争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的机会,着手开始“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工作。
1978 年 11 月,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出版,译文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首次亮相。
这套丛书出版周期绵延数十年,至今已出版 160 种,译文社承担了其中的 71 种,其中包括《伊利昂记》、《金驴记》、《巨人传》、《红与黑》、《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董贝父子》、《失乐园》、《草叶集》等。
这套日后被爱书者亲昵地称为“网格本”的丛书,在选题、翻译、编辑乃至排版装帧上均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译文社参与“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工作,有利于整合上海文学翻译界的力量,也使其自身发展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闻琛,2009)1980 年 7 月,德国作家伯尔所著的《莱尼和他们》中译本问世,标志着“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正式开始出版。
这是一套由译文社发起组织编辑,与外国文学出版社合作而产生的丛书。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选收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暂定二百种。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变化、社会思想的演进以及各国文学的本身继承和发展。
从“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到“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译文社由从属到自主,开始发展壮大。
1991 年 11 月,这两套丛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特别奖。
“许多中年以上的读者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与‘二十
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极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书难求的盛况。
”[1]
2.2“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与“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
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界在经济体制改革暨市场化改革下已现商业大潮的端倪,到了80年代末期,出版体制改革开始步入正轨。
细分市场这一做法在当时被许多深谙市场竞争之道的企业奉为圭臬,而要在当时刚有些许市场气息的图书出版领域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胆识,则显得颇为难得。
上海译文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与普及本的推出就是一次细分市场的有益尝试。
首先推出的是“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丛书,选择书目的标准是“原著为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精品、译笔已有定评”,如《简?爱》和《呼啸山庄》。
在装帧上更是极显“珍藏本”之考究――丛书采用“大 32 开本,用丝绸作封面,外加护封和封套,印书的纸张都是定制的,染成米黄色,显得格调文雅”。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60)随后推出的是“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普及本”丛书。
出这套书的目的主要是要在当时泛滥书市,与当时内容质量低下的非法出版物较量,利用文章健康切有意的书把连七八糟的东西赶出书市。
出于这样的考虑,编辑们在选择书目时并没有照搬“珍藏本”系列。
因为他们考虑到“像《浮士德》那样的诗剧,就算有文学修养的读者读起来也比较勉强,然而要吸引读者,靠的就是内容的深度,只靠措辞艰涩的一些作品也无异于缘木求鱼,无益处。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62)“上海译文出版社率先出版‘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与‘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创下了一年发行360万册‘名著普及本’、一天平均发行近1万册的惊人纪录,引发了国内的外国文学名著出版热。
”[2]
3.创办期刊――培植译者之重阵
改革开放以前,译介外国文学的专门性刊物还比较少。
50年往后,大多数当代的外国文学作品被排斥,这30年间在文学翻译的道理上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白。
而文学期刊出版周期短,文学信息传播时效快,因此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1978年,一大批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刊物纷纷创刊,主要有《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欣赏》、《译林》等。
部分有名的作家王安忆、叶辛等人都在讲,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还是比较封闭的,对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启蒙大都来源于《外国文艺》。
作品《外国文艺》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同时出刊成立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杂志先后介绍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千位著名作家。
第一期《外国文艺》首次刊登了萨特的剧本《肮脏的手》,封底推荐了《走下楼梯的裸体者》。
在这30年的发展过程中,《外国文艺》在当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打破了禁忌,给大部不的读者向不熟悉外国作品的广大读者介绍,及时评点外国文艺思潮和现代派、先锋派的创作手法,对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繁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示范和借鉴效应,不少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家曾经表示,他们是“喝着《外国文艺》的奶长大的”。
[3]
2003年外国文艺改版,调整成小16开。
内容设置包括“书话”、“译家之言”、“访谈”、“争鸣”等,更突出专题性,更关注当下文坛的动向。
在第一期上面就刊登了十几篇主赫塔?米勒的文章,这些作品曾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文章中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当时的文学前景,而且在栏目中专门设置奖项和连接,有来自国外的文艺专家评论文章的内容,不光这些著作精品和名家轶事之外,他还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影视、摄影等作品的评价和中心思想的相关介绍。
此外,《外国文艺》还发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他们为刊物出谋献策、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有了他们,观点、建议、选择标准和至关重要的稿件都有了”。
[4]诞生、成长于素有文学翻译摇篮之称的上海这片土壤,《外国文艺》培植了一大批译者,拥有中国一流的翻译家队伍可以依靠,有庞大的资料来源和线索。
差不多所有的国内知名翻译家都在《外国文艺》上发表过译作,比如朱景冬朱先生,书中的拉美文学大部分都是他翻译过来的,使当时这个地方的文学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爱好。
4.结语
研究“赞助人”对翻译的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学习文学系统中的外部因素与翻译活动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可以为当代的出版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相关的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译文出版社为突出代表的翻译出版机构以出版丛书和创办期刊两种主要形式为译作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重要平台和人才保障,为中国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来源,极大地推进了当时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