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假体放置层次的临床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o r a l 1 5: 5 4 9
r e t r o ma mma r y i mp l a n t a t i o n . C l i n P l a s t S u r g , 1 9 8 8 ,
移乳头一 乳晕复合体, 工 期完成包膜挛缩和乳房下垂的治疗。
2 G y l b e r t L , J u r e l l G, A s p l u n d O, e t a l . R e s u l t s o f s u b g l a n d u l a r b r e a s t a u g me n t a t i o n u s i n g an e w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m e t h o d : 1 8 - y e a r f o l l o w - u p . S c a n d J P l a s t R e c o n s t r S u r g H a n d S u r g , 1 9 8 9 , 2 3 :
式 。此法中假体上部被胸大肌覆盖 , 下部被腺体覆盖。与双 平面法不同的是 , 不剥离腺体与肌肉的附着点。许多对 比研
的软组织覆 盖及减 少假体边缘和皱褶 的出现。但 L i l l e 等「 1 4 1 认为, 这会导致假体上移、 下皱璧形态欠佳及乳头位置 不良, 故主张在保护下皱璧韧带的前提下, 充分剥离下方的 肌肉起点, 这与 S p e a r 等[ 1 5 〕 的观点相同。
发症少 的隆乳术 。
参
TM 1 B i g g s
S i g g e l k o w等[ [ 2 0 〕 联合应用“ 双平面” 法和乳房悬吊术治疗 2 3
例重度包膜挛缩合并乳房下垂者, 效果满意。与 T e b b e t t s
不同的是 , 采用乳房缩小术 的倒 V形切 口设计 , 去表皮后 , 切除乳房下部的部分腺体 , 形成一个厚约 1 . 5 ^ - 2 . 0 c m 的组
此法手术 4 6 8 例( 9 3 6 只乳房) , 术后乳房形态满意度高, 仅 有1 0 例( 1 2 只乳房, 占1 . 3%) 术后出现中、 重度包膜挛缩 , 需2 次手术纠正。其 中 6 只乳房 ( 占5 0 0 o ) 采用 了 I I I 型术
式, T e b b e t t s 等认为, 这与I l l 型术式中假体与腺体接触较多
起试验<0 . 4 c m) , 应保 留胸大肌起点不予剥离 , 以增加该处
变的有效手段。 G r a c e 等[ e 1 和C a r l s o n 等〔 ‘ 〕 亦持相似观点。
二、 胸大肌下平面( s u b p e c t o r a l p l a n e ) 自1 9 6 8 年D e m p s e y 和L a t h a m提出胸大肌下平面以 来, 经R e g n a u l t , R o b l e s 等的改 良, 其 已成为隆乳的经典术
3 8 3
于肌肉后腔隙, 以确保部分假体经“ 钮孔” 庙人腺体后腔隙, 使假体位于两个平面。由于“ 钮孔” 恰好位于乳头乳晕在胸 大肌上的投影点, 庙出的假体将压力直接作用于乳头一 乳晕 复合体 , 增加了乳房的前突度, 术后乳房形态 自然美观。此 外, 肌肉的收缩和腺体在假体表面的滑动, 使三者处于动态 的相互作用中, 符合动力学关系, 减少了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应用 此 法 手 术 8 4例, 术 后 包 膜 挛 缩率 仅 为 1 . 1 9 %。
3 P u c k e t t C l,C r o l l GH, Re i c h e l C A, e t a l . A c r i t i c a l l o o k a t
薄, 尤以下 1 / 3 为甚, 难以在不损伤胸大肌纤维的情况下将 其完整剥离。与乳腺下平面相比, 此法费时、 出血多, 假体的 外侧及下外侧无筋膜覆盖, 即筋膜仅能覆盖假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0%一
7 0% 。
综上所述 , 虽然新的假体放置层次为隆乳术提供了更多
选择, 但尚需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长期的随访观察 , 尤其是不 同层次间的大样本对比研究, 以明确假体放置层次与乳房形 态、 包膜挛缩率的关系, 以期获得一种术后乳房形态美观、 并
同, L i n d s e y 等[ 1 2 ] 解剖 3 具女尸 6 侧的胸大肌后发现, 该肌
在内侧以键样结构起于胸骨前面中线, 并紧密附着于此处骨
面而形成一弧形蜻样结构。故认为胸大肌下平面 的剥离范
一、 乳腺下平面( s u b g l a n d u l a r p l a n e )
三、 双平面( d u a l - p l a n e )
T e b b e t t s [ 1 e ] 在考虑 “ 腺体一 肌肉 一 假体” 间动力学关系的
基础上设计了“ 双平面” 法隆乳术 , 即假体同时位于两个平面 ( 部分位于乳腺下, 部分位于胸大肌下) 。此法在胸大肌下将 下皱璧处的胸肌起点完全游离, 保留胸骨旁胸肌起点不予剥 离。在乳腺下, 根据腺体一 肌 肉附着点剥离范围的不同分为 三型: I 型不剥离, I型至乳晕下缘 , n型至乳晕上缘。采用 i
究证明此法的显著优点为: 可以减少包膜挛缩的发生率及避 免对乳房影像的干扰。肌 肉对假体上部的覆盖降低 了假体 边缘及皱褶的可见率, 减少了乳房上部“ 阶梯” 的出现。但也 存在假体上移及胸大肌收缩时假体位置或形态改变等缺点。
为此, P e l l e - C e r a v o l 。 等1 7 1 在胸大肌与腹部筋膜移行处将其
考
文
献
织瓣 , 取出假体和切除包膜后 , 将此瓣上缘与离断的胸大肌 下缘适当缝合共同覆盖新假体, 则新假体的上 2 / 3 被胸大肌
覆盖 , 下1 / 3 被组织瓣覆盖 , 即所谓 的“ 双平面” 。并 同时上
Ya r i s h R S . Au g me n t a t i o n ma mm - a p l a s t y : r e t r o p e c
乳房假体放置层次的临床进展
陈伟华 王琳 吕远 东 刁志勇 尚勇 玉光哲 李巍 韩剑宇
此外 , 与以往观点认为胸大肌内侧起点位于胸骨侧缘不 隆乳术是 目前应用较多的一项整形美容手术 , 其术式 很多。为获得最佳术后效果及减少并发症, 众多学者在对比 各种放置平面优缺点的同时, 一直致力于传统放置平面的改 进及新平面的探索。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乳房) , 术后下皱璧形态 良好 。
作者单位: 1 5 0 0 0 1哈尔滨, 哈尔滨 医科大学第一临床 医院整形
B o s c h 等[ [ 1 9 〕 设计的“ 双平面” 采用乳晕下缘切口, 经乳腺
入路至胸大肌, 剥离腺体后腔隙, 切除直径 4 c m的肌肉, 在 胸大肌上形成一“ 钮孔” , 经此孔进人胸大肌后腔隙, 与T e b - b e t t s 的双平面法相似, 此区内仅将下皱璧处 的胸 大肌起点
于隆乳术后的乳癌诊查〔 1 - s 1 。但 L e i b m a n等[ 4 1 回访 2 5 例隆
乳后催患乳癌的患者, 发现 8 8 0 o ( 2 2 例) 的乳房影像为阳性 结果 , 认为对于此类受术者 , 乳房影像仍是及时诊查乳房病
T e b b e t t s 等[ [ 1 3 〕 认为, 对于下皱璧处软组织量不足者( 捏
纠正包膜挛缩 , 术后 1 1 . 5 个月时随访 的 8 5 例中, 9 8%的乳
房为 B a k e r I 级, 2%为 B a k e r I 级, 除3 例( 占3 . 5%) 因假 体移位需二次手术外 , 无其他并发症 , 效 果良好。
假体庙出。胡建中等〔 ” ] 将此观点应用于临床 6 8 例( 1 3 6 只
离断, 并在乳房中线上将其下缘全层切开 5 .1 0 c m, 通过减 少肌肉收缩时对假体的压力以降低假体移位及变形 的发生 率。用此法手术 3 4 8 例, 1 组2 5 1 例聚氨酷硅胶假体和 2 组 9 7 例毛面硅胶假体无假体移位及变形。 随着对乳房解剖结构的深人研究 , 胸大肌下平面的剥离
S p e a r 等「 1 7 〕 认为, “ 双平面” 法隆乳术将乳腺下平面和胸 大肌下平面的优点相结合 , 综合考虑了假体位置及软组织覆 盖的相对关系。它的 3 种术式适用于各类乳房, 能避免“ 双 乳房” 畸形, 术后乳房下部形态美观。S p e a r 等〔 1 8 〕 应用此法
软组织( 腺体和皮下脂肪) 量充足、 皮肤略松弛者尤为适用, 术后乳房形态 自然, 下皱璧形态美观, 胸大肌收缩时无假体 变形的情况出现。而腺体发育较差、 软组织量不足者( 以亚 洲人多见) , 术后假体边缘及皱褶的可见率较高。此外 , 大量 研究证实, 此法有较高的包膜挛缩率, 且干扰乳房影像不利
该平面具有便于操作 、 受术人痛苦小 、 恢复快等优点 , 对
围向内应至胸肋关节内侧 2 . 5 c m ( 1 i n ) 处, 而非仅止于胸骨 侧缘处。采用扩大剥离范围( ( 1 组) 和传统剥离范围( ( 2 组) 分 别手术 1 5 2 例和 1 6 3 例, 并以双乳间距与双乳最外侧距离之 比( ( I MS I L B P ) 为评价术后假体位置 的指标。结果发现, 此 比值在 2 组明显降低( P =0 . 0 3 5 ) , 这说明向内扩大剥离范 围使 内侧的假体腔隙充盈较好而缩小了双乳间距 , 减少 了假 体向外侧移位, 使乳房形态更加美观。
有关 。
范围亦有所改进。B a y a t 产 1 等报道了乳房下皱璧韧带的存
在, 认为该韧带起于第 5 肋内侧骨膜和外侧的第 5 , 6 肋间的 筋膜, 远端止于乳房下皱璧的皮肤真皮深层。赵宏武等川的 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出该韧带上界在第 6 肋骨上缘 , 下界在第 7 肋骨上缘。袁翔等「 1 0 1 认为, 下皱璧处的剥离范围应位于或 低于第 6 肋间, 术中注意保护此韧带的主体结构以避免出现
1 3 3 - 1 3 6 .
四、 筋膜下平面( s u b f a s c i a l p l a n e )
G r a f 等[ [ 2 1 . 2 2 〕 将假体置于胸大肌浅筋膜下, 即筋膜下平 面。应用于临床 2 3 6 例, 术后无 1 例出现假体边缘皱褶及胸 大肌活动时假体变形 , 2 . 3%的受术者有 B a k e r I级 的包膜 挛缩 , 3%单侧假体移位及 1 . 1%单侧血肿需二次手术纠 正, 术后乳房形态 自然。G r a f 等认为, 此法与乳腺下平面相 比降低了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与胸大肌下平面相比避免了肌 肉收缩导致的假体变形 , 保证 了假体上极的软组织覆盖量。 对筋膜下平面的剥离范围存在不同观点 : G o e s 等[ [ 2 3 〕 认为, 剥 离范围向外不应超过乳房外缘 , 以避免假体向外移位及损伤
3 8 2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 0 0 6 年1 2 月第 1 2 卷第 6 期
C h i n 7 Me d A e s t h邑 C o s me t , D e c e m b e r 2 0 0 6 , V o l . 1 2 , N o . 6
・ 继 续 教 育 ・
完全游离 , 而保 留胸骨旁胸肌起点不予剥离 。假体体积需大
美容科「 陈伟华( E - m a i l : c h e n w e i h u a 6 6 7 9 @s i n a . c o m) }
万方数据
中 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 0 0 6 年1 2 月第 1 2 卷第 6 期
C h i n J M e d A e s t h & C o s m e t , D e c e m b e r 2 0 0 6 , V o l . 1 2 , N o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