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4微专题十六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 蚀穴、海蚀平台等
2.堆积地貌
典型地貌:海滩、沙嘴、离 岸堤、水下沙坝等
侵蚀堆积考点
时间越久,侵蚀时间越长,磨圆度越好,如河流下游鹅卵石。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比重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重力崩塌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杂乱。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 风化、生物风化
作用:使岩石崩 解和破碎,为其 他外力作用创造 条件,形成风化
物
侵蚀
搬运
风、流水、冰川、海 风、流水、冰川、
浪等
海浪等
作用:对地表岩石及 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成碎屑物;使得风 化物等离开原地,并 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作用:使侵蚀碎 屑物离开原地, 为堆积地貌提供
程
粗
1.是不是来自山顶?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2.是不是来自本地风化?
重力作用
沙河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 表沙粒易启动。 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 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 坡上。
3.是不是来自冲积平原?
√ 4.是不是来自冲积扇?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典例剖析
【例2】(2021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
沉
沉积地貌类形成过程
积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形成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
成因是
陡坡迎风坡,侵蚀强;缓坡背风坡,侵蚀弱。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辨析:侵蚀作用比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更强
风化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静态破坏,侵蚀作用是外 力对岩石的动态破坏,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 成。风化加快了侵蚀速度,侵蚀将岩石风化物剥离,使风 化得以持续进行。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 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图示:风力搬运)
督查:某驴友在四川巴朗山考察日
记中写到:“穿过如茵的低草,继续上行,
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上
方不远处雪山巍峨,近处只见山坡上碎石
遍布,砂砾石堆积,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
不经意间,突然发现,竟有鲜艳的花儿在
碎石间坚毅绽放,经人指点,这就是传说
中的蓝莲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流石滩中碎石的形成原理( )
(1)流水侵蚀地貌:b (化学溶蚀)喀斯特地貌
先是海洋环境下形成以石灰岩为主的 沉积岩,后地壳抬升,石灰岩性沉积 岩露出地表,再经过长时间风化作用 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点拨6:喀斯特地貌
峰丛、峰林、孤峰、 残丘、漏斗等
溶洞、地下河、钟乳 石、石笋、石柱等
区别 峰丛 峰林
峰丛是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峰与峰之间多为马 鞍型;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地理必修一每章框架图精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一每章框架图精细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行梳理,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地理的学习也是非常帮助的。
1高中地理必修一精细框架图1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思维导图(全国通用)
河
密度 聚
流
落 水资源丰富
地
貌
分布
内河运输便利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上游河道窄深V型 中游河道加宽多弯曲 下游河道更宽浅 弯道:凸岸—沉积—农业住房地 ; 凹岸—侵蚀—港口航道地 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 ;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原因: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沉积规律与外力作用及外力大小、速度或方向相互关系 风力和流水沉积有大小之分; 冰川沉积杂乱无章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构
漂浮在软流层的岩石圈的板块因地球内能释放产生运动
造
学
消亡边界
说应
用
碰撞 挤压
大陆与大陆板块 大陆与大洋板块
高山、高原
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生长边界 张裂
裂谷或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实践
喜马拉雅山
落基山及海岸山脉
解释地形地貌形成原因 安第斯山
阿尔卑斯山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地 褶 背斜—工程隧道选址——岩层天然拱形比较安全稳固 质 皱 向斜—打井水选址避开工程隧道—储水构造避免渗漏 构 造 断层—找泉水避开工程建设—地下水出露或岩层易塌陷不稳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交通方式 线路走向 线网密度
建设成本 技术难度 施工安全 人口聚落分布
地形地质
板
东非大裂谷
地中海
块 解释板块运动方向及海洋面积的变化趋势 红海
构
大西洋
造
日本
学 解释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 台湾
说
冰岛 印度尼西亚
解释地热能及金属矿产丰富的原因 新西兰 我国西藏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主要原因:日温差变化
专题16 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
。6.“拱门高约100米”说明该“蓝窗”顶部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约100米,2017年3月8日,由于大风引起巨浪冲刷,“蓝窗”坍塌。故B正确。“
蓝窗”为海蚀拱桥,与河流冲刷无关,故A错误。潮汐和洋流中的海水影响不到“蓝窗”顶部,故C、D错误。
解析 答案
过关 练习
考点:海岸地貌的形成
17、【2020·陕西咸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甲岛屿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且水质好,河流上游冰川湖和沼泽湿地广布。首府 乌斯怀亚常住人口仅3万余人。达尔文蒲包花属多年生宿根植物,四季常绿、色彩鲜 艳,是甲岛屿内特有的植物。达尔文蒲包花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集中分布在坡度为 20°~40°的山坡上,且大多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或半山低洼避风处。近些年来,新西 兰和一些北欧国家将达尔文蒲包花引进国内并栽培成功,主要用于城市家庭装饰。 (1)分析图示地区西侧海岸线破碎的成因。【8分】
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
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C 8、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
】
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
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
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
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
D 9、图中,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冲刷
B.风高浪急 C.潮汐涌动
D.洋流袭来
【答案】5.A 6.B 【解析】5.“蓝窗”是海蚀拱桥景观。从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景观名称来看,首先是凸出于海的庞大岩体的两侧,在风浪的侵
蚀拍打下,形成海蚀穴景观;随着风浪的长期侵蚀,两侧的海蚀穴加深,形成海蚀洞;两侧的海蚀洞进一步被风浪侵蚀,被打通为海蚀拱桥。故A正确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2020年整理)pptx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差异性的概念
01
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生物分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天体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描述了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征。
以地球和月球为中心,描述了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和影响。
03
地球的宇宙环境
02
01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周期为一天,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地球的结构
02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来认识自然环境,同时也为人地关系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可持续发展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平衡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地关系思想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平衡,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字地球是一种以地球为对象的虚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维度的描述。
数字地球的定义
数字地球的技术包括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可视化等。其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专题4 十六: 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思维导图 Word版含解析
微专题十六: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2.(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1)流水侵蚀和搬运(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1.喀斯特地貌2.风成地貌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地表形态的塑造思维导图
下沉(地堑)-低地
断层、 地垒、地堑
垂直上喷-火山
构造地貌:向斜谷、向斜山、
向斜谷
向斜山(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谷(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山
溯源侵蚀
拓展:右图中由于“低位河”具有强烈的 溯源侵蚀能力,经过地质年代的不断侵蚀, 不断地切割分水岭,最终将分水岭切穿 (形成峡谷),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河段 夺了过来,进而完成河流袭夺过程。
岩浆岩
即冲>淤;所谓堆积……
沉积岩
冷重 却熔 凝再 固生
岩浆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只能由岩浆生成
如花岗岩(侵入岩) 和玄武岩(喷出岩)
侵入岩坚硬致密
喷出岩常有气孔
外力作用生成
如石灰岩/砂岩/页岩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 有化石
岩石在高温高压 下变质生成
如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冲积扇
(出山口)
堆积 河漫滩
地貌
(落差小 的凸岸)
留言点赞提示:
三角洲
(入海/湖/ 河口)
流域内水土流失,河流搬运泥沙至出山口(物质);
出山口处因地势趋于平缓,河流分汊,流速减慢(动力)。 物质
凸岸受离心力影响,流速较慢,洪水期被洪水淹
(有来沙)
没,泥沙自下而上堆积。
流域内水土流失,河流搬运泥沙至此(物质);因地形 平坦、河道变宽、水体顶托作用,流速减慢(动力)。
注:下划线表示时间变化,描述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般要按时间顺序描述。
内 力
营 造 地 表 形 态 的 力 量
外 力
地壳 运动
岩浆 活动 变质 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地球和地图行星地球地球上地大气地球上地水地表形态地塑造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与差异性1.地球地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地相关概念.3.经纬线和经纬度.4.经纬网.5.比例尺.6.方向.7.图例和注记.8.等高线地形图. 9.其他等值线图. 10.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专题地图. 1.地球地宇宙环境.2.地球地普遍性与特殊性.3.太阳.4.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地影响.5.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地影响.6.地球自转地基本特征.7.地球自转地地理意义.8.地球公转地基本特征.9.地球公转地地理意义.10.地球自转与公转地关系.11.地球地圈层结构.12.地球地内部圈层.13.地球地外部圈层.1.大气地组成和垂直分层.2.大气地受热过程.3.热力环流.4.大气地水平运动风.5.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成.6.海陆分布对地面气压带地影响.7.季风环流.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地影响.9.锋面系统与天气.10.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1.锋面气旋与天气.12.全球1.相互联系地水体.2.水循环地过程和意义.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地影响.4.洋流.5.世界洋流地分布规律.6.洋流对地理环境地影响.7.水资源及其分布.8.水资源与人类社会.9.合理利用水资源.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3.岩石圈地物质循环.4.褶皱与褶皱山.5.断层与断块山.6.火山.7.山地对交通运输地影响.8.河流侵蚀地貌.9.河流堆积地貌.10.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地表现.3.自然地理环境地差异性.4.自然带.5.地理环境地地域分异规律.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3.气候变暖地原因及影响. 14.应对气候变化地措施.人类活动对气候地影响.。
【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8页)
【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8页)第1页:引言高中地理必修一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现象,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页:地球的概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海洋占71%。
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
第3页:地球的运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第4页:地球上的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地球上的气候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第5页: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6页:地球上的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松散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成。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
土壤的类型包括壤土、砂土、粘土等。
土壤对植物生长、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7页: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8页: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资源的分布受到地质条件、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8页)第9页:人口与环境人口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导致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影响了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6讲外力作用塑造的主要地貌pptx课件
分析聚落选址与河流的关系,探究各种地
貌的成因
知识体系
考点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河段 地形地势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山地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不 V形河谷 平,常见大石块和卵石
槽形河谷 河谷:宽而浅
形成机制 放慢→搬运能力降低→大 滩→河流改道,洲平原
量砾石和泥沙堆积→洪积 河漫滩被废弃 (注:三角洲的形成受泥沙来源、
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 →连接形成河 水下地势、水下地壳沉降、海
积—冲积平原
漫滩平原
平面变化、海水运动等影响)
续上表
地貌 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 地势平坦、
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 宽广
判读技巧: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 凹岸,使凹岸水流速度快,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 由凹岸流向凸岸,把挟带的泥沙堆积在凸岸,形成河漫滩。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 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 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 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易误辨析] 冲积扇与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的差别: 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形成的,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冲积扇是河 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组成物质颗粒较粗。
3.河岸的侵蚀与堆积 (1)判断凹岸和凸岸。 从字面上来理解,“岸”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被冲掉了泥土就是凹,堆着泥土 就是凸。再以河道中心线为参照,凸向河中心的一岸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 岸。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1章末整合提升:思维导图 地形(地质)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形(地质)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典题在线1.(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017·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某地煤炭资源丰富,该地中学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绘制了一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2~3题。
2.B处地貌为()A.断块山 B.火山C.背斜山 D.向斜山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B处地下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 B.D处地下适合修建隧道C.该地岩层主要由岩浆岩构成 D.该处地质构造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4.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解题必备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4.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6.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0.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1.地球的圈层结构。
12.地球的内部圈层。
13.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相互联系的水体。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洋流。
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水资源及其分布。
8.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9.合理利用水资源。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4.褶皱与褶皱山。
5.断层与断块山。
6.火山。
7.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8.河流侵蚀地貌。
9.河流堆积地貌。
10.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4.自然带。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和地图
行星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的相关概念。
3.经纬线和经纬度。
Hale Waihona Puke 4.经纬网。5.比例尺。6.方向。
7.图例和注记。
8.等高线地形图。
9.其他等值线图。
10.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专题地图。
1.地球的宇宙环境。
2.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十六: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1)~
(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
于堆积速率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2.(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
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4~5题。
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
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
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
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
7.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