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相关链接——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下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6下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青岛大学路小学叶晓妮【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3.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准备】练习纸、直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现象吗?情境演示:用放大镜看文字和用照相机照相的情境。

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现象课件出示图片。

谈话:同学们,老师最近非常喜欢照像,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照片,想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拍照技术怎么样?愿意帮忙吗?(出示小照片)预设:生1:太小了,看不清楚。

老师拍完之后也觉得太小了,就拿到照相馆放大了几张,可是老师不知道这几张照片中哪张才是真正放大的那张像。

你能帮教师分辨一下吗?(出示放大的三张照片)预设:生1:第二幅图片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另外两张不是呢?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自然、贴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期待,从而顺理成章的开始了新课的探索.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用数学的眼光敏锐洞察周围世界,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中的生活”。

二、分析素材,操作探究(一)提出问题,观察规律提问:为什么是第二幅图片?我们借助方格图来看看,好吗?课件出示方格图提问:放大后的图片和原图形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生1:通过数一数发现原来照片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扩大后的照片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合作探索1.课件出示问题。

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说出做法。

生1: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原来的长方形长6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放大2倍后,长12个单位,宽6个单位。

生2: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长6个单位、10个单位。

教师展示下面画法。

教师引导:观察上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生2: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面积是原来的4倍。

教师提出新要求: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教师谈话: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向老师提出吗?(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提问: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总结: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三、自主练习1.判断。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比较,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_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_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尺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3至64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方格图纸课前准备:4人一组,每组两张1号研究单,每人1张2号研究单小。

教学过程:1.观察体验。

师:同学们,老师最近给一只可爱的小狗照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怎么样?生:太小了,看不清。

师:我也觉得太小了,就拿到照相馆放大了几张,可是不知道这几张照片中哪张才是真正放大的。

你能帮我分辨一下吗?(见图2)预设:第二幅图片。

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另外两张不是呢?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的样子,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照相是将我们看到的景象进行缩小,用放大镜看报纸当然是将文字放大,我们常用的投影仪的原理就是将内容放大到屏幕上供同学们学习,最后一幅画中光束照到人身上,影子投到了墙壁上也是放大的现象。

(2)小结。

看来放大和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

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出示一张图片,这儿有一张图片(多媒体显示,图片很小),看得清楚吗?因此,要对图片进行了处理(师动态演示将图片放大,看清楚了吗?)师:刚才的现象是什么现象?生:图形的放大生:图形的缩小师:以图片形式呈现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像这样:图形变大或缩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在数学上才被称为放大和缩小(板书:放大和缩小),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蕴藏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突出比例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比照片很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不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师:课件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预设:生: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3个格生2:图中长方形的长是6个格,宽是3个格。

生3:图中三角形的底是6个格,高是3个格。

师:按2:1是什么意思?生:放大后图形的边长与原图形对应的边长比是2:1。

师: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生: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并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难点] 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老师的孩子新拍了一张照片,老师想去冲洗2张,一张挂在房间的墙上、另一张放到钱包里,我就需要对这张照片进行放大与缩小。

(板书:放大与缩小)2、课件出示:这里有A、B、C、D四张照片,帮我选几张,说说选择的理由?3、猜想:A、D长宽扩大(缩小)的倍数不同,导致照片变形,B、C长宽扩大(缩小)的倍数相同,所以照片没有变形。

4、课件出示方格图验证:5、怎样才能使照片放大或缩小后不变形呢?初步感悟:要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形状不变,各条边扩大或缩小的倍数要相同。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突出比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选择带有人物形象的照片来判断图形是否是按比例扩大或缩小。

人物形象的变化比图形更能反应出图形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此环节设计很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不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引导发现,掌握方法1、课件隐去A、D两张照片,并只留下照片的外框。

原图与B、D分别是按怎样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D是2∶1放大了原图,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B是1∶2缩小了原图,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宽都缩小到原来的2倍。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学生能够使用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学生应用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及应用2.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知识点讲解(30分钟):说明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讲解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2.练习(30分钟):请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并填写练习册。

3.拓展(20分钟):设计拓展问题,让学生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在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4.总结(10分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巩固掌握。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重点讲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步骤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3.练习法: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1.PPT演示2.教学练习册3.拓展问题设计六、教学评估1.练习册检查2.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放大或缩小七、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演示或者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解释什么是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讲解(30分钟)1.讲解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2.展示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范例。

3.指导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相应的题目练习。

3.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检查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并给与必要的纠正和指导。

4.拓展(20分钟)设计拓展问题或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实际和具体的应用方法。

如: 小明要制作一个可以摆放在自己房间内的星空模型,大小需要统一。

如果小明手上有以下两个不同尺寸的星空模型,请问小明应该如何将这两个模型进行放缩得到适合自己房间的大小和尺寸呢?5.总结(10分钟)1.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是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原理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样本,以便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详细解释如何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

我会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来说明,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在讲解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我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进行解决。

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进行板书设计,将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步骤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们。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同学们运用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将给定的图形按照指定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答案:根据给定的比例,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相信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步骤。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青岛版

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的比是 3 : 1。
49
12 1 4
3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4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6 ·
3
3
6
··
按2:1放大,也就是把各 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义务教育新青岛版六年级 数学 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放大 图形的
与缩小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每条边的长度按一定的倍数放大或缩小 ,
2.图比形的的前大项小表发示生变变化化后。的长图度形,的形状不变。 比的后项表示原来的长度。
比值大于1(如2:1),表示图形放大 。比值小于1(如1:3),表示图形缩小。
Hale Waihona Puke 六年级下册数学《相关链接优秀PPT( 图形的 放大和 缩小) 》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2)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时间:第1课时
教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巡视,与小组学生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后的图形。
引导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有什么关系?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一数、二算、三画)。
学生画图。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享。
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2.画一画。
按4: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一画,说一说。
按1:3的比画出菱形和圆缩小后的图形。
4.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
5.填一填。
指名作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享。
师学生分析,学生完成,指名分享。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完成,加以分析。
再次把数形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并能快速判断、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出第二、三个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学生总结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缩小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青岛六年制数学六下《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向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青岛六年制数学六下《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向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文山市第四小学向连芝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四、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金箍棒有什么神奇之处?(播放金箍棒放大缩小视频)2.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很多,一起看看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3.那么物体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新授 1. 出示一张很小的照片,让同学们看,提问:看得见吗?师:提问:怎么才能看的清楚?学生:把照片放大师:分别放大长和宽,观察这样放大可以吗?有什么感受?然后同时放大长和宽,有什么感受?师: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究竟存在怎样变化规律,我们继续研究。

2. 幻灯片放映图形A与图形B的变化图师:图形A 到图形B有什么变化?生:放大师:说一说他们的长分别是多少?生:图形A的长是4厘米,图形B的长是12厘米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放大后的长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多少?生:12:4,最简比是3:1 师:说一说他们的宽分别是多少?生:图形A的宽是2厘米,图形B的宽是6厘米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放大后的宽与放大前的宽的比是多少?生:6:2,最简比是3:1(教师边问边播放课件)师:观察以上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师提示: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与放大前的长和宽的比都是多少?生: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与放大前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1,它们的关系具体怎么说?提示: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宽是放大前的几倍?生: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宽是放大前的长与宽的3倍像这样的,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的3倍,我们就说图形B是图形A按3:1扩大后的图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四快乐足球比例尺相关链接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六年级数学下册四快乐足球比例尺相关链接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相关链接——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简析:本课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甲圆的半径是2厘米,乙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情境演示:呈现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1、师:组织学生讨论:“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是什么意思?怎样放大才能符合这个要求?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放大长方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青岛2021课标版-六年级下册【2021年1月第二版】-四、快乐足球-比例尺)。

二、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仅涉及数与代数领域的“比和比例”知识,也涉及到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在编写上也非常符合实际: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如照相、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然后通过例4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先让学生按2:1的比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放大图,使学生通过画图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

然后再让学生观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

最后,总结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材这样的编排层次清晰,目的突出,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体会感悟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教材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选材上仅仅限于含有“直角”的特殊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

这样学生在处理一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变化上就会受到限制,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展内角不变这一特点,甚至拓展圆形的放大与缩小情况,让学生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更加全面。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掌握了有关比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但是这与数学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本节课,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具体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情分析: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情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

(看课本中的插图)师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1:小女孩拍照,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天安门缩小。

生2: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放大镜把报纸的字放大了。

生3:影子与人比,也是放大的。

师:还有第3幅图呢?生:这是放大。

把小的图片通过投影仪放大在大屏幕上。

师:对呀。

就如我们现在,老师电脑里的图片小小的,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屏幕上,图片就变得很大,你们就看到了这四幅图了。

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师引入新课:是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图形大小,却不改变图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原理,使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概念,掌握图形在放大或缩小过程中各边长和角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放大与缩小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边长和角度的变化规律。

2. 放大与缩小比例的计算及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圆规、放大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 板书内容:-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讨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3. 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青岛2011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63—64页的相关链接、试一试、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师:好看吗?为了让你们看得更清晰,我把照片放大。

师:放大后的照片中,哪张照片让你看起来觉得更舒服?(1号)为什么?师:同样是放大,为什么有的变形,有的却没变形呢?下面我们小组合作,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一)合作探究图形的放大活动要求:1.量一量,把数据在图上标一标;(单位:mm)2.想一想,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探究、展示师:这里有几个小组的研究单,请他们介绍一下。

生1:我发现原图长和宽的比是3:2,图1的长与宽的比也是3:2,其它两幅图长与宽的比不是3:2,所以图1不变形。

我们的发现是:(当照片放大后图形的长和宽的比与原照片长和宽的比相同时,照片就不变形)。

生2:图1的长是原图长的2倍,宽也是原图宽的2倍,而图2和图3不是这样(指着图具体说一说)。

我们的发现是:(当照片放大后的长是原图长的几倍,宽也是原图宽的几倍,照片就不变形)。

师:你们是认为图1把原图每条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不变形。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4.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 教学理念数学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数学教学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实际问题出发,发现规律,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内容和方式4.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图形的相似性质;•相关链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实际问题出发,发现规律,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4.2.1 情境导入老师在进入课堂前将一本书放入同桌底下,然后问同学们这本书是什么书,大概多少页。

这样,老师在引入话题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相似”。

4.2.2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行探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生探究相似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2.3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和结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

•老师通过实际例子解释相似性质,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相似的含义。

•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2.4 教师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总结所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重点掌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效果较好。

5.2 教学反思•在课前,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4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4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图形的放大、缩小2.掌握平面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2.通过图片看懂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平面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原理2.怎样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1.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相关教学PPT、视频和图片3.黑板、粉笔、尺子等教学用具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图形,并让学生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相关特征。

2. 操作过程1.了解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询问学生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的放大与缩小,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放大以及缩小。

2.掌握平面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介绍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包括数学计算以及使用规则。

其中数学计算包括利用原图形的边长来计算新图形大小的方法,规则包括每次放大或缩小时手绘新图形的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老师所提供的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动手进行计算,测试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3. 总结老师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及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对还存在困惑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4. 作业布置对于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布置一些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利用画图工具演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解答。

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巩固了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

课后作业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好机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变换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的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知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长度的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通过对应点、对应线和对应角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让学生能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一些与图形放大与缩小相关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一些与图形放大与缩小相关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黑板等教学工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橡皮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放大2倍,那么它的面积会放大多少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长度的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并且通过对应点、对应线和对应角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图形,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来完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链接——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简析:本课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
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甲圆的半径是2厘米,乙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师:组织学生讨论:“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是什么意思?怎样放大才能符合这个
要求?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放大长方形。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


师:观察、比较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长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放大的方法。

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

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设计意图】设计了“观察具体现象—提取本质特征—揭示概念—概念延伸与完善”的教学线索。

首先,呈现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画面的情境,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图形的放大上,初步感知图形放大是整体性的变化,它的每条边都变长了,面积也变大了。

接着,给出长方形画放大前与放大后长、宽的数据,让学生分别研究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长的变化和宽的变化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倍数或比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归纳学生的研究与发现,揭示长方形按2 ∶ 1的比放大的含义,使新的数学概念植根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

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4、三角形的放大问题参照长方形的方法进行。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
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设计意图】把三角形、正方形放大和缩小,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画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应按规定的比,先画出放大后图形的两条直角边,再画出斜边围成三角形。

让学生量一量三角形的斜边,算一算是不是原来的2倍,再次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是相同的。

5、“试一试”是学习把图形按一定比缩小的知识。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参照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数据及画图的方法,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导、纠正。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设计意图】第1题是巩固将图形按比缩小的题目。

练习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步骤后再画图。

对于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长方形,可引导先确定原图形的长与宽,再根据比算出缩小后的长与宽,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去画。

可从外向内画,也可从内向外化,注意确定两个长方形相对位置。

2、练习第(1)小题时,应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确定好方法,再画图。

练习第(2)小题时,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第2题是综合巩固将图形按比放大和缩小的题目。

具体画图时,要提醒学生考虑最佳的画图步骤。

如果有的学生选择别的画图方法,只要能画正确也要给予肯定。

但最后,应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找到较好的方法。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学习本课内容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同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并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