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
透穴疗法
应用举例《针灸大成·玉龙歌·杨氏注解》关于透穴的运用实例如下:
印堂刺1分,左右透刺攒竹婴儿慢惊风
风池刺1.5寸,透风府穴痰饮所致的偏正头痛
合谷穴刺至劳宫偏正头痛
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口眼喎斜
头维沿皮透刺两额角眉棱骨痛及眩晕
瞳子髎透鱼腰两睛红肿疼痛羞明
阴陵泉透阳陵泉关节红肿疼痛
间使透支沟疟疾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手臂红肿连手腕疼痛
列缺透太渊寒痰咳嗽
透穴针刺手法
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应用举例:
展开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一、应用举例:
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是继《内经》以后,毫针应用的一种新的特殊刺法。透穴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
少泽穴沿皮向后刺3分乳痈
至阳针刺沿皮下刺3分黄疸
风门沿皮向外刺伤风感冒
针复溜3分,沿皮向骨下刺1寸伤寒无汗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70例
179作者简介:刘玉(1977.03-),男,陕西洋县人,东莞市大朗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疼痛、康复、中医,电话:134****7027,邮箱:1026205643 @ ,邮编:523770侯志杰(1977.01),男,陕西礼泉人,秦都志杰诊所中医科,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风后遗症,电话:153****2866,邮箱:635429612 @ 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70例刘玉1 侯志杰2(1.东莞市大朗医院,广东 东莞 523770)(2.秦都志杰诊所,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摘要】目的:观察颈部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115例颈椎病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与治疗组70例,治疗组给予颈部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直刺法结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70例患者,治愈 65例,占92.8%;好转3例,占 4.3%;无效2例,占2.9%,总有效率97%; 对照组45例患者,治愈34例,占75.6%;好转7例,占 15.6%;无效4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灸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学习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透刺法;颈椎病;痹证【中图分类号】R657.4 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3-0179-04颈椎综合征又称颈椎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
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外伤或老年性脊椎退行性变而导致颈段血管、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发病的临床多发病[1]。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不同,可分为功能性颈椎病和器质性颈椎病两大类。
功能性颈椎病多发于30岁以前,以在校学生、办公室(电脑操作)人员、出租司机等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者居多,由于长期、持续的低头姿势,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劳损、张力下降,进而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引起颈椎生理曲度变小、消失、反张或反向成角,无器质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此类及时、有效的针刺治疗、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治愈。
3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针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针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引 起
原因 针刺过深,刺伤肺组织,空气进入胸腔
创
处理 出针,半卧位休息;
伤
性
对症处理:镇咳、消炎; 严重者抢救
气
预防 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
胸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针
症状 刺伤脑脊髓、周围神经
刺
原因 手法太重、刺激时间太长
引
处理 及时出针、轻者静卧休息、
起
神
重者送神经科抢救
经
预防 手法宜轻柔,刺激量宜小
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三、病位深浅刺法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为刺皮之法。
1.操作方法 (1)直针刺法 (2)半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
---为刺肉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操作方法 (1)分刺法 (2)合谷刺法 (3)浮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出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血 和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皮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下 血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肿
熟悉解剖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症状 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透穴针法临证谈透穴针法临证谈更新日期:2009-12-20 点击: 李开明关键词:急性腰扭伤;偏头痛;胃下垂并慢性肠炎;针灸疗法;透穴针法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
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
笔者30年来,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
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
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
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唯左侧腰肌压痛明显。
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
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
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1.2 偏头痛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
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
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
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
6
临床运用
2.临床特点 2.1精简用穴; 2.2 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可选定方向 深透刺,归来透会阴治遗尿,秩边透 归来治前列腺炎等; 2.3 增强针感; 2.4促进气血运行、针感向病所传导。
7
(三)注意事项
3.1 视患者体质施针,体弱、年老者慎 用,孕妇、婴儿禁用; 3.2 手法宜轻巧和缓; 3.3 注意避开血管,胸腹部透刺应避免 刺伤脏器; 3.4 以得气为度,忌粗暴施针。
依据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而实施深浅不同 的刺法称之。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灵枢 · 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直 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 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1.操作方法:(1)毛刺;(2)直针刺法;( 3)半刺法
24
(2)合谷刺法
图
25
(3)浮刺法
图
26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肌肉、软组织层病痛。 注意事项:浮刺宜浅,分刺、合谷刺宜直 入肌肉深层施行相应针法。
27
(三)恢刺和关刺
为刺筋之法。《灵枢· 官针》:“恢刺, 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 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 渊刺,一曰岂刺”。 1.操作:(1)恢刺法;(2)关刺法
28
恢刺法
图
29
2.临床应用
适用于肌肉、肌腱及关节部的疼痛性疾病 及关节活动障碍。
30
3.注意事项
3.1 施术时须掌握方向、深浅,因肌 腱附着处血管丰富,有关节软骨及滑 膜囊等组织,刺之不慎易致血肿、剧 痛甚至影响关节屈伸。 3.2用恢刺法时须深刺后再将针退至浅 层,然后方能活动关节,以避免滞针 、弯针和折针。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透穴针刺法是一针两穴或数穴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刺法的特点是刺激点少、透穴多、刺激深、刺激量大、反应效果明显。
透穴针刺法在我国古代针灸文献很少记载,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
常用透刺穴位及应用!1、单向透刺穴位。
下肢部:(42)太白透涌泉、束骨:由太白穴向束骨穴直刺。
临床用于治疗癫狂、头痛、目眩、项强、耳聋、腰背痛、腹胀、烦满、身热等症。
(43)公孙透京骨: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向京骨垂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腹痛、腹泻、颜面浮肿、呕吐、头痛项强、目赤白翳、足趾足背麻木等症。
(44)公孙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或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以4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头痛目眩、腹痛腹泻、小便不利、喉痹、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45)陷谷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陷谷穴向涌泉穴垂直透刺,酸胀感可放射至整个足背,但注意此处易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肠鸣腹痛、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惊痫、足背肿痛等症。
(46)冲阳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冲阳穴以15°角向涌泉穴透刺,应注意避开足背动脉。
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牙痛、脘腹胀满、足痿、狂症、高热惊厥等症。
(47)然谷透涌泉: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然谷以1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喉痹、阳痿、阴挺、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惊风、口噤等症。
(48)丘墟透照海: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穴以45°角向照海穴透刺。
临床治疗月经不调、胸痹、喉痹、咽干、失眠、目翳、疝痛等症。
(49)中封透解溪、丘墟: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向中封透刺,或由中封穴向丘墟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遗精、五淋、便秘、寒疝、腰痛、腹痛、足踝痛、头痛目眩及一切皮肤病。
(50)昆仑透太溪:患者正坐垂足,由昆仑向太溪直刺,注意以捻转、刮针为主,慎提插以防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肩背拘急、足跟痛、难产、霍乱吐泻、牙痛、咽肿、月经不调、喉痹、肾虚喘咳等症。
透穴治病:长针穿过身体不伤身
透穴治病:长针穿过身体不伤身*导读:古书记载,古代名医扁鹊为了治疗患者偏头痛,运用针灸之术,把一根银针从太阳穴穿头而古书记载,古代名医扁鹊为了治疗患者偏头痛,运用针灸之术,把一根银针从太阳穴穿头而过,并把患者的头痛治好了。
不少人现在还当这是个传说,可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碰到过一些神奇针灸的市民。
市民经历我体验了银针穿身而过我亲身体会过针灸穿身而过的神奇。
在一次采访中,市民黄先生讲述了他经历过的神奇针灸。
黄先生曾经因为一些原因从小就右边的手脚就行动不方便,各种治疗效果都不怎么好。
在1991年,他慕名前往广州找到了一位老中医求治,就这一次诊治,让他印象深刻。
当时老中医就拿着一根长针,从我的肩膀下锁骨旁边的地方扎针进去,一下子就穿透了肩膀,从背后透出来。
我当时并没有感觉疼,可在针扎进去一会儿后,我就感觉到针处一阵麻胀感,接着又有一阵麻感从肩膀传到手指。
再一会,我就感觉到原本僵硬的手指居然能微微动弹了。
这次的针灸让黄先生坚定了用针灸治疗的决心,回到南宁后,他又继续找医生做针灸治疗,同时做康复训练,几年过去了,他原本不能行动的右半边身体居然与正常人无异了。
黄先生还告诉记者,在广州的这段时间,他甚至见识了这位老中医用针灸进行麻醉,配合一位外科大夫进行了开胸手术的奇事。
专家解答有此针法却不常用针灸能有这么神奇吗?这种穿透身体的针灸是何种针法?记者采访了广西针灸学会理事农泽宁,想了解这到底是失传的技术,还是一种特定病种采用的针法?农泽宁认为,这其实是针灸里的透穴法,即用约8寸长的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之为芒针)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
透穴法在临床上还是有医生用的,而且是学针灸的人必须会的基本功。
但要用得好,有疗效,技法还得要更高明一些。
农泽宁说,之所以很少人看见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因为需要操作者有很扎实的针灸功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并不用于常见病,大多用于瘫证或是针感不敏感的人。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透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4例
以痛 为输 、 奋 局 部 经气 , 振 推动 气 血 运行 , 善局 部 血管 的舒 缩 功 改
能, 有利 于增 强患处 血液 循环 , 缓解 肌 肉痉挛 。疏密 波能促 进代 谢 , 促 进气 血循环 。 改善组 织营养 。 消除炎 性水肿 透穴法 治疗 网球 肘 , 。 对年轻 的 、 短疗 效快 。 病称 复发率 低 。 反复发 作者疗 效一般 。 对 治疗
例 。现报道 如下 。
1 材料 与方 法
后 动作 , 肘部无 疼痛 。() 2 有效 : 部疼痛 明显 减轻 , 是劳动 用力时 局 但
仍 感 到乏力 和酸痛 , 力腕关 节背 伸及 前臂 旋后 动作 时疼痛 明显 抗阻
缓解 。( ) 3无效 : 经治 疗后症 状无 任何改 善日 。
2 治疗 效果 ( 表 1 见 】
部 出现 疼痛 。( ) 3 X线捡查 无异 常 。
13 治疗 方法 .
之 间有 拇 指伸 肌 、 指 伸 肌 、 食 中指伸 肌腱 、 刺法 是一 针 两穴 , 个 透 通
食 、 、 拇指 、 至手 腕 随波 形有 节奏 的 背伸跳 动 , 伸肌腱 被 动 中 大 甚 使 放 松 , 助加强 伸肌腱 肌 力 , 有 促进 伸 肌腱 收缩和 放松 功能协 调 、 同是
1 诊断 标准 . 2
日 生活中, 常 肘关 节 伸屈 频繁 , 臂经 常 旋转 使起 于肱骨 外 上 前 髁 的伸腕 肌腱 和指伸 肌腱反 复受 到力 的牵 伸 , 引起该 肌群 的慢性 劳 损, 造成 累积性 牵拉 伤日 。局 部 出现无 菌性 炎症 , 这是 由于局 部血 管 神经 束反 复挤压 形成疼 痛 , 疼痛 使肌 肉收缩 力 降低及 痛反射 使患 者 前 臂不能 提物及 手工 劳动 从 解剖学 : 。 曲池 穴 由浅到深 分为桡侧腕 长 伸肌 腱 和桡 侧腕 短伸 肌 、 骨外 上髁周 围是伸 肌腱 附着 点 , 穴 肱 两
透穴刺法的古代文献源流与问题探讨
透穴刺法的古代文献源流与问题探讨引言透穴刺法是中医学中特殊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透穴刺法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较为广泛的记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透穴刺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和合理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透穴刺法的古代文献源流,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古代文献源流在古代中医文献中,透穴刺法的记载较多,特别是《素问》、《灵枢》等经典著作中。
比如,《内经》中就有“刺透皮肤,与其相关之处,能透气血而取病寒也。
”(《灵枢·经水》)的记载,这是对透穴刺法起源和疗效的初步描述。
而《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更是详细地论述了透穴刺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疗效等。
这些文献的记载,为透穴刺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
二、透穴刺法的应用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透穴刺法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问题。
首先,透穴刺法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虽然早期文献中提及了透穴刺法对气血运行的调节作用,但现代医学尚未找到确凿的科学解释和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
其次,在透穴刺法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穴位的选择和针刺的力度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透穴刺法在不少人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出血、感染等,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透穴刺法的前景和发展尽管透穴刺法在现代医学中面临诸多问题,但它仍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应用。
一方面,透穴刺法具有独特的治疗方式,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如疼痛症状的缓解等。
另一方面,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透穴刺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
例如,现代医学通过研究穴位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探索了透穴刺法对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有望进一步明确透穴刺法的机理和有效性。
结论透穴刺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然而,在现代医学中,透穴刺法面临着一些争议和问题,包括机理不明确、操作不确定性和不良反应等。
【针知识】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针知识】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认为透穴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
临床实践中,可透之穴较多,大体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
临床实践证明,透穴刺法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此法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治疗病种亦在逐步扩大。
透穴刺法即'一针两穴'的透刺针法,也就是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针刺深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此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
笔者在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期间,应用此法,每获良效。
透穴刺法的渊源透穴刺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此为后世'透穴刺法'奠定了基础。
至元代《玉龙歌》中首倡此法,并为此法立名,亦论述了临床的应用。
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等。
金元时期针灸名家窦默善用此法。
明代吴昆在《针方六集》中亦较多地记载了透刺法。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法又有所发挥,如'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等;并提出多向透刺法,'印堂入一分,沿皮透左右攒竹'。
清代医家周树冬著《金针梅花诗钞》中更详细地论述了此法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指出'不但双穴可以前后互通,而且两经亦可彼此连贯矣';'不论为直贯或斜串,于针尖抵达次一孔穴时,均不宜将针透出皮外'。
由此可见,透穴刺法的理论在逐步完善。
透穴刺法的功用⏩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能促使阴阳经气通接。
对病程日久,症情顽固之疾,采用阴阳经透刺法,以达'阴阳相求';若久病伤阴者,可从阳经腧穴透刺阴经腧穴,即可'从阳引阴';若病在阳的患者,可从阴经腧穴透刺阳经腧穴,又可'从阴引阳'。
第三章 毫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临床常用刺法
第一节临床常用刺法
一、透穴刺法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
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 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 方法。
(一)操作方法
1、直透法 2、斜透法 3、横透法 (二)临床应用
1.适应范围 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
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头痛、胸痹、心悸、 哮喘、胃下垂、痹证者、痿证等,以病程长、 病情顽固者为宜。
1.操作方法
(1)短刺法:进针由浅入深时,边摇动针 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部,在骨膜 处作上下捣动,如摩刮骨状。
2.临床特点
(1)精简用穴。
(2)避免组织损伤和局部疼痛。
(3)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采 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
(4)透穴针法可根据腧穴深层解剖特点,灵活 掌握针刺方向和深浅程度,达到常规针法难以 取得的较强针感,从而扩大了腧穴主治范围。
(5)同经邻近穴透刺,可达到两穴同取达不到 的治疗作用,有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作 用。
(1)施术时应注意针刺方向与深浅。因肌 腱、韧带常附着于四肢关节,此处血管 丰富,且有关节软骨与滑囊等组织,如 刺入不慎则易引起出血、疼痛,甚至会 影响关节屈伸功能。
(2)用恢刺法时,一般宜在针体退至穴位 浅层后,再屈伸肢体,以免弯针和折针。
(四)短刺和输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短刺和输刺出于《灵枢·官针》,为刺骨之 法。所谓“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 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 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 痹。”即是此法。
(三)注意事项 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 2、手法要轻柔。 3、因病制宜。 4、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 5、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
(84)透穴刺法浅议
(84)透穴刺法浅议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
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
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
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
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
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
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
1 透穴刺法的作用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
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
针灸透穴及主治概括
针灸透穴及主治概括透穴针刺法是一针两穴或一针多穴的针刺方法,这种针刺方法特点是:刺激点少、透穴多、刺激量大、效果显著。
针刺透穴在临床中应用非常普遍广泛,是医者必备手法。
一、透穴针刺法的优点:(1)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针刺时间。
(2)加强疗效减轻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进度。
(3)扩大治疗范围。
二、透穴针刺方法透穴针刺法可分为单向透刺法、向心透刺法和针尖相触法。
举例:单向法:合谷透后溪、丝竹空透率谷。
放射透刺:相当于一个穴位到另外几个穴位的透刺,合谷分别向后溪、鱼际、劳宫。
向心透刺法:相当于多点到一点的透刺。
比如合谷透劳宫、后溪透劳宫、三间透劳宫。
透穴刺法注意事项:(1)确保针体完整,无弯曲(2)针刺时应缓慢进针,不可使用蛮力,遇到坚硬阻力,试着改变针刺方向。
(3)熟练掌握现代解剖,以免损伤主干神经。
(4)缓进缓出,出针时也应该缓慢出针,以免造成损伤。
(5)注意针刺深度,避免损伤脏器。
单向透穴:(1)攒竹透鱼腰:治疗眼部疾患,前额痛、眩晕、上眼睑痉挛。
(2)攒竹透印堂:前额痛、迎风流泪、小儿惊风(大哭见效、微哭或不哭未效)(3)印堂透鱼腰:同上(4)阳白透鱼腰:面神经麻痹、上眼睑痉挛、前额痛(5)丝竹空透瞳子髎:眼部疾患(6)太阳透前下关:前下关位于颧骨下,咬牙时隆起部位,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上牙痛、口眼歪斜。
由于实在太多,一一列举内容太多,篇幅有限,因此每个部位列举6项,起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上肢部:(1)中渚透少府:治疗耳鸣、耳聋、心悸、手臂疼痛、扭伤、落枕等(2)三间透劳宫:牙痛、面神经麻痹、扭伤、呃逆、腰痛、头痛(3)内关透外关:心脏不适,急救、呕吐。
眩晕等(注:刺激量不宜过大,避免晕针)(4)曲池透少海:半身不遂、冷痛顽痹,高血压、牙痛、一切皮肤病(5)后溪透劳宫:急性腰扭伤、腰痛、落枕、颈部不适。
(6)肩髎透臑会:肩臂酸痛、颈项强直、半身不遂等。
下肢部:太白透涌泉:项强、腰背痛、眩晕等然谷透涌泉:阳萎、月经不调丘墟透照海:此前我们介绍过,月经不调、胁肋部疼痛,胆囊炎、脚扭伤等昆仑透太溪:头痛、肩背痛、足跟痛、牙痛等丰隆透承山:腰痛、痔疮、大便不解、痰多。
透刺法之直透深刺法,治疗常见高发病症,效果显著!
透刺法之直透深刺法,治疗常见高发病症,效果显著!透刺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几穴)或部位的一种刺法。
透针刺法分为两种,即直透深刺,横透浅刺。
今天我们主要分享直透深刺法!用透针刺法治疗吐利、便秘、心胸疾患、腹痛、水肿、膝痛、痿、腰腿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外感咳嗽、眩晕等,疗效甚佳。
【直透深刺法】直透深刺多用于四肢肌肉较丰满之位,如支沟透间使、内关透外关、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等。
1.支沟透间使主治吐利便秘本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
取支沟透间使是以阳经经透阴经经。
二均为五输中的经,有从阳引阴之意。
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二经互为表里,透刺可疏调两经经气,使三焦气机升降和顺,则吐利便秘可愈。
2.内关透外关主治心胸疾患心胸疾病指心包、三焦经气失调所致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胃神经官能症、心神经官能症等。
外邪侵犯两经,加之情志郁而不达,经气失调,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胁肋疼痛等症。
内关透外关,以阴经透刺阳经,乃从阴引阳之意。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与阴维脉相通而主里;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与阳维脉相通而主表。
透刺二可协调表里经之经气,使郁气得疏,经气乃调。
3.阴陵泉透刺阳陵泉主治腹痛、水肿、膝痛如属气郁、食积、湿热、痰结等所致之腹痛(如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可采用五刺中的输法(强刺激)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化痰结。
如脾阳虚弱,虚寒内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可用徐疾补泻法温补脾阳,使脾运湿祛,而水肿自消。
如因风寒湿侵袭,或湿热流滞,或挫跌伤以致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而痛者,透刺可愈。
阴陵泉为脾经合,阳陵泉为胆经合,又是筋之所会,透刺之可疏通经腑之气,使脾胃得运,腑气得通,气血流畅,其病乃瘥。
4.绝骨透刺三阴交主治痿躄痿躄主要是由于肝肾精气虚亏,筋脉失养所致,治以绝骨透刺三阴交,用补法可愈。
因绝骨属胆经之,又为髓之所会,髓为肾之所生,骨之所藏,补之可充髓壮骨。
针刺透穴临床运用方法和操作
针刺透穴临床运用方法和操作透穴疗法是临床经常运用的针刺手法之一,是指一针多穴的透刺手法,它是在进针方向与深度而有其变化的毫针刺法。
现将针刺透穴手法的临床运用浅述如下:(一)针刺透穴的变革针刺透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灵枢·官针》篇云:“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这就给后世“透穴针刺”奠定了基础。
至宋代杨氏《玉龙歌秉承《内经)》旨意,首创透穴刺法,日:“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麓,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口眼隔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膝盖红肿鹤藤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等,透穴针刺和注解提法达十余条。
其后,金·窦汉卿《金钏指南》、元·王国瑞《扁鹊神应玉龙经》及明·吴昆《针方六集》都有“透穴针刺”记载.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对以上著述内容作了详细注解和补充,如在注解《玉龙歌》中云:“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印堂入0.3厘米,沿皮透左右攒竹穴等。
明代《循经考穴编》更记载透穴30则之多,至此针刺透穴已趋成熟阶段。
至近代也有不少医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针灸事业的变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方法与操作1.皮内浅刺透穴法:将毫针在所选的腧穴皮下刺入,待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将针尖沿皮刺向所要透的本经或它经中的腧穴。
此法多用于头、胸、颈部及四肢肌肉较薄之处的腧穴。
2.皮内深刺透穴法:将毫针刺向腧穴皮内,俟得气后,再使针尖导引经气,直接刺向对侧所要透之腧穴,多适应四肢以及肌肉较丰满处腧穴。
针刺透穴法的临证施治时,很少使用复杂的复式手法,一般常用补泻或提插、捻转等单式的操作手法。
其补法是补充其正气,多用于久病、体虚疾患,应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泻法是驱除其邪气,多用于初病邪气盛的疾患,或先泻后补。
并结合提插、捻转,使惠都得气(酸、麻、张、痛),而达到邪祛、正复之目的。
透穴效果好,常用的有这几个
透穴效果好,常用的有这几个导读:穴位仅仅是一个“点”,经络则是一条“线”,取穴宜少而精。
最佳是采用透穴法,达到“点线结合”,再配点刺,则是“点线面的结合”,方能达到针刺目的。
针刺透穴,气至有效作者/叶心清先师认为:针刺取穴也应明其病变在经在络,在脏在腑,应当循经取穴,不可只见穴位不管经络,穴位仅是一个“点”,经络则是一条“线”,取穴宜少而精。
最佳是采用透穴法,达到“点线结合”,再配点刺,则是“点线面的结合”,方能达到针刺目的。
为达此效果,刺法最常采用斜刺,针尖与穴位皮肤成15°~30°角,然后沿经脉走向上下移动体针,于是既刺腧穴,又不偏离经脉;既刺一点又达一线;既以一穴为主,又透他穴配伍,可以明显提高针刺效应。
先师擅长的透穴配法,主要有两种:1.本经透穴:从一个穴位进针,向着同经的穴位或上或下透刺。
外关透支沟: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胁痛、肩臂酸楚、上肢麻木。
间使透内关、大陵:主治心痛、惊悸、癫痫狂证、呕吐脘痛、肢挛且肿。
足三里透上巨虚:主治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纳呆、肠痈腹痛。
足三里透下巨虚:主治乳痈肿块,下肢痿证,痹痛。
气海透关元:主治腰痛遗尿,阳痿早泄,久利不止,经闭痛经。
中脘透下脘: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2.异经透穴:一经一穴进针,再透刺多经多穴,或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刺他经他穴。
一针透五穴:由曲池下针,透刺尺泽、曲泽、少海、小海。
主治泄泻,肢节病证。
太阳透下关: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
翳风透瞳子髎: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
地仓透颊车: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中风面瘫,失语流涎,牙关紧闭。
外关透三阳络:主治中风上肢瘫痪。
阳陵泉透阴陵泉:主治中风下肢瘫痪。
内膝眼透外膝眼:主治膝关节诸疾。
中脘透天枢:主治肠胃诸病。
先师十分强调针刺的“得气”。
他常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灸大成》也说:“使气直到病所。
”针刺进入穴位后,术者手下一定要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的感觉,同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此乃“得气”也。
针灸奇葩——透刺(39)
针灸奇葩——透刺(39)(A)一针通六脉,曲池透少海:患者屈肘作拱手状,由曲池向少海直刺。
临床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冷痹顽麻、月经不调、外感发热、牙痛、高血压、瘰疬、健忘、癫狂及一切皮肤病。
(B)一针贯四穴,曲池透臂臑:鼠疮即淋巴腺结核,项瘿即甲状腺肿,痄腮即腮腺炎。
三腺病都在上焦,脖项之间,凡上焦的病,都属肺与大肠经治疗范畴,用六寸金针由曲池入针,中间有肘體穴、五里至臂腸,一针贯四穴,预期效果好。
患者取坐位,将手搭在对侧的肩部,医生先指切患者曲池穴,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
医生取六寸金针,将针尖涂抹少许消毒石蜡油,一手将患者肘关节抬至与其肩平齐,另一手手持针柄,将针尖对准曲池穴,呈向心性45°角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体放平,向臂臑穴方向缓慢透刺,最后仅留针柄于皮外。
进针过程中部分患者有胀满、沉重感,进针完成后根据补泻不同施行相应的手法。
金针一般留针1小时,期间患者双手交叉于胸前,室内宜保持安静,勿交谈,仔细体会针感。
起针时宜慢,如有滞针先左右捻转松解后再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C)曲池透手三里(D)曲池透外关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
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祛风,调和营血,消肿止痒,降逆活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高血糖,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直刺1~1.5寸;透刺少海;艾条悬灸5~20分钟;艾炷灸5~7壮。
《灵枢·本输》: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针灸甲乙经·卷七》: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八》: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下热。
《针灸甲乙经·卷二》:肩肘肿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曲池透 少海 3
主治 : 半身 不遂 、 高血 压 、 上肢 痹痛 刺法 : 刺 向少 海 方 向进 针 2 2 5寸 , 直 ~ . 局
部 酸 胀或 有 麻 电感 向下 放散 , 时 酸 胀感 可 向 有
上传 至肩 。
少
刺法 : 由阳陵 泉直 刺进 针 . 向阴陵泉 方 向透 刺, 针 3 进 ~4寸 , 局部酸 胀感 或 有 麻 电感 向足
部放 散 。 (2 1 )条 口透承 山
主治: 肩关 节 周围 炎 、 扭伤 、 睽 下肢 痹痛 、 麻
木 , 筋。 转
刺法 : 由条 口直刺进 针 , 向承 山穴方 向透 刺 约 2 5 3 5寸 , 部 酸 胀 感 向上 扩散 , .~ . 局 或麻 电
顺利 进针 此外 , 进行 透穴针 刺时 还应注 意 以 下几 点 : ( )应熟 悉 所 刺穴 位 的 局部 解 剖 + 1 这样 才 能顺 利进 针 , 保证 安全 并
刺法 : 直刺 透 向太溪 穴 , 约 0 5 15 , 深 .~ . 寸 局部酸 胀感 或 向小趾 放散 。
刺, 进针 2 3寸 , 胀感 可 扩散 至 肩部 整个 关 ~ 酸
3 , 向劳 宫穴 透 刺 1 寸 或 ~2寸 。局部 酸胀 或
( ) 膝阳关 透 苗泉 9 主治 : 膝关 节痛 、 半身不 遂 、 下肢痹 痛 。
节 腔 , 有麻 电感 向手部 放 散 。 偶
( )肩 内陵透 肩贞 2 主 治 : 关节周 围炎 、 身 不遂 、 臂痛 。 肩 半 肩
()要熟 练地 掌握针 刺操 作技 术 。因透 刺 2 法 所用针 具较 长 , 进针 后必 须保持针 体 不弯 , 且 手法 熟练 才能达 到所 要求 的 目的及 治疗效 果
( )灵 活掌握 针刺深 度 。上述 各 穴虽都 列 3 出 了其 针刺探 度 , 由于 个人 的形 体胖 瘦不 同 , 但 因而 针 刺深 度差 异很大 . 有时 可 差一倍 以上 , 故 应 灵活 掌握 针 刺深 度 + 多 数 穴 位针 刺 时 以在 大 对 侧穴 位皮 下摸 到针尖 为度
麻胀 感 向指端放 散 。
刺 法 : 内陵在 腋前 纹 端与 肩髑 穴连 线 的 肩
中点 , 由此 向肩 贞 穴方 向透 刺 , 进针 2 ~3寸 . 局 部 酸胀或 有麻 电感 向指 端放 散 。
刺法 : 膝, 屈 由膝 阳关 穴 垂 直刺 入 透 曲 泉
穴 , 针约 2 5 . 进 . ~3 5寸 , 关节部 酸胀 . 时 向 膝 有 大腿 部放 散 。
头顶 向鬓 角沿 皮透 刺的 。
主治 : 胸胁痛 、 切除术 针麻 常 用穴 。 肺
刺法 : 由三 阳络穴 斜 向郄 门方 向进 针 2 3 ~
寸 , 前臂 麻胀 感并 向指端 放散 , 有 有时可 上传 至
肘部 。
另一 种是 直刺透 穴 法 。所谓 直刺透 穴法 是
指针 体与 皮肤 接 近垂 直 或 以较大 的 角度 (5度 4
关穴 方 向透刺 , 针 约 15 进 . ~2寸 , 部 酸胀 或 局 上传 至肘 , 或有 麻电感 向指 端放散 。
( ) 台谷透 后溪 , 8 或透 劳宫
主治 : 半身 不遂 、 手指拘 挛 、 腰扭伤 。
刺法 : 由台 谷 穴直 刺进 针 , 向后 溪穴透 刺 2
~
展 时 , 力 而 为 )从 肩 膀 穴 进 针 , 尽 , 向极 泉穴 透
( }
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
( 京中医药大学针推 系,0 0 9 北 10 2 )
・
3 3・ O
主量词
直刺
透针
针刺深 度
针 刺 方 向
透穴法 透刺 幕 隈 床上常 透 或称 法、 钎 透 是临 互 用
的 针法 之 一 , 透刺 法 在古 代 针 灸 著作 中 就有 记 载 与应 用 , 金元 时代 的窦 汉 卿 就提 出 用丝 竹 如 空透 率 谷 治疗 偏 头痛 等 , 为后 世透 刺 针 法 的发 展奠 定 了基 础 但透 刺针 法发 展较快 的是 在近 代, 由于针 具 不断 改 进 , 刺 技术 的 不 断发 展 , 针
( ) 外关透 内关 6 主治 : 胸胁痛 、 肺切 除术 针麻 用穴 、 落枕 。 刺法 : 由外 关直 刺透 向内关 , 局部 酸胀 或有 麻 电感 向指端放 散 。 ( )大 陵透 外关 7 主治 ; 失眠 、 神经 官能症 等 。 刺 法 ; 大陵 穴 进针 , 尺 、 骨之 间 向外 从 沿 桡
2 5 , 照海 穴摸 到针 尖 穿 透感 后 停针 , .寸 在 局
(6 1 )太 冲透 涌 泉
部酸胀感 较强 , 时 可向上 扩散 有 主治 : 晕 、 痛 、 鸣 、 身 不遂 、 肌痉 眩 头 耳 半 面 挛、 昏迷 、 月经 不调 刺法 ; 由太 冲进 针 斜 向涌 泉 穴透 刺 , 约 针
( ) 四渎透 臂 中 4 主治 : 身 不遂 、 半 急性 腰 扭伤 。 刺 法 : 四渎 穴进 针 , 由 向前 臂 内 侧臂 中穴
可分 为两 种 : 种是平 刺透 穴法 , 一 即针 与皮 肤约
成1 5度 角 刺 入 , 沿皮 下 组 织 在浅 层进 针 , 到 透 同一体 表 的另一 穴位 。 这种 刺法 应 用很 广 , 如背 部 的大 椎 透神 遭 , 阳透 阳关 , 俞 透 胃俞 ; 至 脾 胸
( )透 刺法 对 某些疾病 有时 可收 到较 好 的 4
效果 , 在应 用时应 掌握 辨证论 治 的原 则 , 但 当深 则深 、 当浅 则 浅 , 所谓 “ 用之妙 , 运 存乎 一心 ” 并 . , 非 针刺 越 深 越好 , 具 体分 析 , 活掌 握 + 能 要 灵 寸 提 高临床 治疗效 果
以上) 入皮肤 , 刺 并穿 过肢 体深 层 向对 撄J 穴 ! 皮肤 位透 刺 , 曲池 透步 海 , 如 阳关透 曲泉 等 。从 文献 资料来 看 , 种透 穴法 的报道 较平 刺 透 穴 法要 这 少, 但我 在临 床上 用此 法较 多 , 本文 主要 结 合 故
个 人临床 所用 讨论 直刺透 穴法 。 1 直刺 透穴法 的常 用穴位 及 刺法 ( )肩髂 透极 泉 1 主治 : 肩关 节周 围炎 、 身不 遂等 。 半 刺法 : 臂外 展 ( 关节 周 围炎患者 不 能外 上 肩
・3 4 o 0
中 国针 灸
( 0 外 膝 眼 透 内 膝 眼 1)
刺法 : 由廉 泉 穴进 针 向舌根 ( 柱 穴 ) 向 舌 方 刺入 15 l ~2寸 , 局部 强烈酸 I感 或麻 I感 j 长 j 长
2 体 会
主治 : 膝关 节疾病 。 刺法 : 自外膝 眼进 针 向 内膝眼方 向透 刺 , 进 针 1 5 2寸 , 关节 局部酸 胀 感 。 .- 膝 (1 1 )阳陵泉 透 阴陵 泉
( 稿 日期 :9 51— I赵 昕发 稿 ) 收 19 —22 ,
15 寸 + .~2 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另有人针陷
谷透涌 泉 、 公孙 透涌 泉等 , 其操 作方法 与太 冲透
涌泉 相似 。
( )廉 泉透舌 柱 1 7
主治 : 语不 利 。 言
由于 现代 针 具 的不 断 改进 , 用不 锈 钢 毫 所 针 的 弹性 韧 性 均 较 好 , 体 也 较 细 ( 般 选 用 针 一
2  ̄3 8 0号 针 , 比过 去所 用 金针 要细 得 多 ) 故 一 , 般 穴 位透 刺操 作并 不 困 难 , 在个 别关 节 部 位 仅 有时 会 遇 到阻 力 , 丘墟 透 照 海、 髂 透 吐泉 , 如 肩 阳陵 泉 透 阴陵 泉 等 , 这时 可稍 微 调 整针 刺方 向 ( 整角度 不宜过 大 ) 常可 顺利进 针 , 反 复调 调 , 如 整不 能透刺 时亦 不必 勉强 , 下次 再针 , 待 当运 用
(5 1 )丘墟 透 照海
主治 : 躁关 节扭挫 伤 、 胸胁 痛 、 半身 不遂 。 刺法 : 足踝 稍 内翻位 , 丘墟 穴进针 对准 照 从 海 穴方 向透刺 , 缓慢 捻转 进 针 , 遇阻 力或碰 到 如
骨 组织 , 可退 针稍 改 变针 尖 方 向再 进针 , 约 2 深
~
( 经外 奇穴 , 在腕 横纹 与 肘 横纹 连 线 的 中点 ) 方
向透 刺 2 2 5 , ~ . 寸 局部 酸 胀 , 或麻 胀 感 向上 下 扩散 。 ( )三 阳络透 郄 门 5
腹 部 的膻 中透 鸠 尾 , 中脘 透 下脘 , 胃上 ( 经外 奇 穴 ) 脐 中 ; 肢的肩 髑透 曲池 , 关 透梁丘 ; 透 四 髀 头 面 部的太 阳透 率谷 , 仓透 颊 车等 , 地 头皮针 的刺 法亦属 平 刺透 穴法 , 如运 动 医、 感觉 区等均 是 由
感 向下扩散
(3 1 )悬 钟 透 三 阴 交
主治 : 身 不遂 、 半 下肢痹 痛 、 麻木 。
刺法 : 由悬钟 穴直 刺 透三 阴交 , 约 15 深 .治 : 半身 不遂 、 睽背捕 、 痛 。 头
次数较 多 , 掌握 了各 穴的进 针规律 时 , 自然 就能
我 在从 师学 习透 穴针 法 时 , 多是 用较 粗 的 金针 , 一穴进针 而 从 另一穴透 出 , 从 如取 阳陵 泉 透阴 陵泉 , 则针尖 要从 阴陵 泉透 出皮肤 在针 而
主治 : 膝关 节疾病 、 身不 遂 、 半 下肢痹 痛 、 麻
木 、 疸 黄
尖 透 出皮 肤时病 人 常常 会 感到 疼 痛 较剧 ( 时 有
比进 针 时还 痛 ) 故 后在 临床应 用上 改用透 至 对 , 侧皮 下 , 在对侧 穴位 能摸 到针 尖时 为止 , 这样 即 避 免 尖透 出 时的疼 痛感 。从 近年来 的文 献 了针 报道 看 , 代 临床 医生 所 用 的透 穴 法绝 大 部分 现 也 都 是采 用 的 这种 方法 , 真 正透 出 皮肤 者 极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