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八穴,又称“蛛网穴”或“钩网穴”,是传统中医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穴位。
在中国的养生和临床医疗中,八穴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有许多临床案例发现这些穴位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因此,本文将对八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分享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
首先,关于八穴的基本情况,八穴是源自《黄帝内经》,位于肩胛肌中窝处,是肩胛肌支配的关节、肌肉和腱膜及相关管路的穴位,位于背后外侧。
八穴以其独特的名称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在中医的理论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它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扭伤等多种疾病。
肩颈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大血管穴,背脊穴,仰针腰穴,人中穴,曲池穴,膝关节穴,八穴,腰大波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可以缓解肩颈痛的症状,改善肩颈部的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腰腿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背脊穴,八穴,三里穴,膝关节穴,合谷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有助于缓解风湿性疼痛,缓解腰腿痛症状。
此外,八穴也可以用于头痛、失眠、偏头痛、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再者,关于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八穴可以起到良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如,我们曾经在一位女性患者身上使用八穴治疗失眠。
在治疗前,患者口述睡眠不足伴有明显失眠症状,但在使用八穴治疗后,患者的睡眠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失眠症状也得到显著缓解。
此外,我们也曾在一位慢性肩颈痛患者身上进行过八穴治疗,结果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八穴的临床应用极为普遍,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头痛、失眠等疾病,而且在我们的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未来继续探索八穴临床应用的潜力仍有待观察,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与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围,如关配公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配关(1)公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
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2016年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分布:分散在躯干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章门: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
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中脘中脘,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脘。
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③气会—膻中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
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
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膈俞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
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太渊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
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大杼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
如项背痛等病症⑧髓会—绝骨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
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
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临床应用:① 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中脘、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
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骨、髓病。
② 治某些热病。
《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
③ 郄会配穴。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标签:八会穴;配伍应用;综述八会穴为脏、腑、筋、脉、气、血、骨、髓之精气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
八会穴的名称首见于《难经》,由于八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与机体内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因此脏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那么相应的八会穴会出现反应,通过针刺相应的八会穴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正如《普济方》所记载:“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
而在临床上八会穴配伍其他穴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颇多文献值得总结,现对近5年来八会穴配伍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中脘临床配伍应用吴风华[1]观察针刺中脘、内关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其选取中脘穴进行悬灸,操作时间为10 min,并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
结果显示,治愈患者6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提示中脘穴配伍足三里等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以达止呃的功效。
任媛媛[2]采用以中脘穴为主的腹四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将7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中药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组选取腹四针(天枢、中脘、关元)进行针刺。
2组便秘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果表明,中脘作为腑会,可调理肠胃,配伍天枢、关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谢瑜[3]观察辨证取穴对妊娠恶阻的疗效,其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主穴,辨证取穴方面:脾虚者加地机,痰湿者加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腧穴可以调理肠腹气机、降逆止呕,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2章门临床配伍应用柳兰敏等[4]针刺章门、天枢等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3例。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服用ORS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ORS口服液的基础上,选取章门、天枢、足三里、脾俞(以上腧穴均为双侧)进行针刺。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定穴的第四个方面,第四类:背俞穴。
背俞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以脏腑的名字命名的特定穴,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的是以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共计12个穴位。
这个背俞穴的十二个穴位啊,根本就不用记啊,因为太简单了,比如说肺的背俞穴叫肺俞;心包的背俞穴叫这个厥阴俞;心的这个背俞穴叫心俞;脾的就叫脾俞;肝的就是肝俞;肾的就肾俞;大肠的叫大肠俞;三焦的叫三焦俞;小肠的叫小肠俞;胃的叫胃俞;胆的叫胆俞;膀胱的叫膀胱俞。
只有一个心包俞对应的是厥阴俞。
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应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变的作用,故可治疗脏腑病。
同时也可用于脏腑病的辅助诊断,那这个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原穴有一点差不多的这个功能。
比方说这个心脏有疾,我们可以在背部的心俞穴出现压痛啊;这个肾上有疾我们可以在肾俞穴这个地方出现压痛,那我们之前(讲络穴的时候)讲这个原穴的时候说这个在肾经上的原穴太溪出现压痛。
其实啊肾上有疾,这里我们在背俞穴的这个肾俞如果出现压痛,我们一样可以提示肾上有疾。
而且呢,这个背俞穴不仅仅是压痛啊,比方说出现了这个肤色的病变、凹陷、凸起、或者按着有结节、条索,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在背俞穴上的反应点。
比方说你在背部的这个心俞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个肤色的改变,甚至凸起或者怎么样,说不定。
要么就有心火,比如说凸起,长了一个痘儿,在心俞这里,说不定就是心火啊;在心俞这里出现了凹陷,说不定就是心气虚或者心血虚。
以此类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这一节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针灸背俞穴即可治疗相应的脏腑,比方说痤疮,患者在背部腧穴附近,常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可用于治疗座疮。
也就是说长了痤疮,我们在背部的输穴附近找到肤色出现改变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下针,就可以治疗此人的痤疮啊,每个人的痤疮,可能他的这个在背部俞穴的反应点都不一样,那就证明是不同的脏腑啊。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调理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
不过,人体穴位很多,而我们最常用的也就那二三十个。
在这之中,有八个穴位因其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且它们调治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全身疾病。
这八个穴位,就是八会穴。
他们被称为人体八位总司令,效用极大,掌管一方安宁。
今天来会会这八会穴!八会穴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抒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有多神奇?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确立了人体奇经八脉的鼻祖之一,他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调治。
比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与血相关的症状取膈俞。
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这就说明,八会穴还能调治相关热病。
由于八会穴调治范围广、适用病症多、艾灸效果好,故而,在辨证配穴时,经常将它们作为主穴重点艾灸。
善用八会,可调百病!1.脏之会——章门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脏会章门。
既是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
适用病证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2.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呕吐、痞块等脾胃病证。
临床上,还常取此穴调治急慢性肝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章门属肝经,又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功效。
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许多妇科问题都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还能帮助减肥。
2.腑之会——中脘于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腑会中脘。
中脘属任脉,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还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神奇的八会穴!
神奇的八会穴!在针灸中的选穴中,八会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八会穴就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其歌诀如下: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
又称八会穴。
《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
穴名:太渊《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
”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寸处。
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八脉交会八穴。
《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见八脉交会穴条。
具体的穴位为:1.章门穴: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章门穴,别名长平,季肋,隶属于足厥阴肝经。
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
2.中脘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中国医学认为,自古以来,拔罐已在我国流传至今,有着长期的历史,长久以来就被认为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其中,八穴是拔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拔罐在临床上运用的最基础,更是拔罐最主要的调理穴位,在调理身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八穴的穴位位置、功效及病症治疗三个方面,综述八穴作为拔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经验,以期能为今后拔罐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指导。
一、八穴的穴位位置八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距耳尖后缘4寸,足太阳、太阳、少阳三经经脉各有一穴。
由于八穴的位置较为特殊,其本身也成为调理身体的重要点。
其位置在足南溪的中段,犹如一个河穴,河穴只有一个。
由于八穴位于经脉交汇处,故而对于人体内各组织器官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八穴的功效1、调节内脏拔罐中,因为八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可以调节内脏的功能,特别是肝脏的功能,有助于调节和平衡肝脏的功能,使肝脏得以正常运作,从而起到调理内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2、清热解毒八穴可以帮助清热解毒,净化血液,助力身体排毒,从而达到清热解毒、消除病毒的作用。
3、祛风除湿八穴可以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经常拔罐可以有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同时,也能有效的改善血液的循环,起到祛风除湿的作用。
三、八穴的病症治疗由于八穴位于足太阳、太阳、少阳三经经脉,可以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故而能够起到养阴清热,安神降血压的功效。
因此,常用于治疗肝炎、肝胆病、头痛、偏头痛、失眠、胃肠疾病、心肌炎、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本文对八穴的穴位位置、功效及病症治疗进行了综述,从而体现出八穴作为拔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经验。
它不仅是拔罐治疗的基础,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内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养阴清热、安神降血压等方面的功效,成功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的困扰。
因此,拔罐调理八穴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妊娠期疾病的方式。
未来,应该更多地研究八穴的治疗特效,以深入了解它的功能及作用。
八会穴临床应用心得
1)筋骨痿软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筋脉失于濡养,或由于肾精亏损等原因引起骨枯髓虚,出现腰脊酸软,肢体痿软无力等病症,如偏瘫、痿证等,常3穴配合使用。
2)筋骨疼痛:由于挫伤、扭伤或风、寒、湿等原因使筋骨受损而出现的疼痛,3穴配合治疗也常有良效。
(3)与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此略)。
这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要穴位
八会穴临床应用心得
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 平凉广济医院针灸科主任
边立兵 2020--3--26
(一)概述
八会穴是指人体8种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八会穴是根据人体生理情况和穴位的主治特点命名的,其中髓会、脉会、骨会与奇恒之腑有关。这些穴是气血生化和集中会聚的处所,大多分布在躯干部。
阳陵
泉
筋会
疏利筋骨
活络通痹
镇痉定痛
与筋脉有关的肌肉拘挛或弛缓不收的各种风证、瘙证、痹证、娃证
中风半身不遂、面瘫、面肌痉挛、下肢痿软不用、肢体关节痹痛、抽搐
太渊
脉会
理气
活血
通脉
1、血脉病症
2、以治疗心、肺二脏有关的病症为主
3、对无脉症有一疗效
血脉痹阻:胸痹、心痛、脉涩、喘咳
血失固摄:咳血、呕血等
大杼
2、多用于气的实证
肺失宣降:咳嗽喘逆
肺气不足:气短喘息
心胸痹阻:胸闷、胸痛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
膈俞
血会
理血和血
1、主治一切血病
2、常与其他腧穴配合,治疗与血有关的病症
3、还可用于治疗心、肺、 肝、脾、胃的有关病症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内关(手厥阴)→阳维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后溪(手太阳)→督脉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外guan(手少阳)→阳维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列缺(手太阴)→任脉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
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缪刺八会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 治疗方法
缪刺治疗:取健侧大杼、阳陵泉、悬钟;操作:用 75% 乙醇棉球
作者简介 :陈艳琴,太仓市中医医院,中医针灸,职称 :主治中医师。工 作年限 :十年。
常规消毒皮肤,选用直径 0.3mm、长 1.5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垂 直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捻转幅度 90°~180°,频率 200 次 / 分钟,待针感循经传导后留针 30 分钟。温针灸治疗:取患侧内外 膝眼、鹤顶、足三里,选用直径 0.35mm、长 2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消毒皮肤后进针,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放置寸 2cm 长 的清艾条段,点燃温针,每穴灸 2 次。治疗组采用缪刺结合温针灸 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温针灸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一次,10 次为 一个疗程。
中的膝关节 OA 诊断标准确定 : ①近 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② X 线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 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 2 次)清亮、粘稠,WBC<2000 个 / mL;④ 中 老 年 患 者;⑤ 晨 僵 ≤ 30min;⑥ 活 动 时 有 骨 摩 擦 音(感)。 结 合 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符合① + ②条或① + ③ + ⑤ + ⑥条或 ① + ④ + ⑤ + ⑥条,可诊断膝关节 OA。 1.3 纳入标准
以 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 (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关 节 症 状 评 分:治 疗 前 后 采 用 西 大 略 湖 和 麦 克 马 斯 特 大 学 骨
关节指数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WOMAC) 进行症状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 3 个维度,总分分别为 20 分、8 分和 68 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一、冲脉:考穴:公孙二穴,脾经。
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
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新提醒】八会穴解剖定位及应用
【新提醒】八会穴解剖定位及应用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无脉症、手腕痛。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百日咳,哮喘,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无脉症,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配鱼际治咽喉干痛;配丰隆治风痰咳嗽;配人迎治无脉症。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 5寸;可灸。
[解剖] (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
(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动、静脉干经过,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桡神经分支)分布。
2007-8-25 06:10:59 上传下载附件(40.89 KB) 大杼* 八会穴之骨会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增生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结核,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腰背肌痉挛、疼痛,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
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解剖] (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
(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l、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2007-8-25 06:10:59 上传下载附件(132.89 KB)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胃炎,溃疡病,食道癌,胃癌,荨麻疹,淋巴结核,心内外膜炎,心脏肥大,心动过速,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
热暖的八会穴
热暖的八会穴八会穴八会穴:脏、腑、筋、骨、髓、气、血、脉八者之气的会聚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与《灵枢海论》四海论相似。
《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注:太仓,属任脉中脘;季胁,肝经章门穴;气会三焦外,为两乳之间的膻中穴。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热病在内,则邪气已深,不可浅治,故必从其所会聚之处攻取其邪,乃能已疾也。
其会,谓各视其病所在,审取其所当治之会也。
按:八会,于《经》无所见。
然其义确有所据,此必古经之语。
《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注意事项八会穴不仅治疗热病,与八者有关病症均可治疗太渊《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
”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寸处。
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八脉交会八穴。
《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关于八脉交会穴我们下一节课做详细分享。
热暖的八会穴1、气会膻中(任脉),2、血会膈俞(膀胱经);3、脉会太渊(肺经),4、脏会章门(肝经);5、腑会中脘(任脉),6、骨会大杼(膀胱经);7、髓会绝骨(胆经),8、筋会阳陵泉(胆经)。
八会穴歌诀脉会太渊气膻中,腑会中脘脏章门,血会膈俞骨大杼,髓会绝骨筋阳陵。
01定位:仰卧。
在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胸痛,心痛,胸闷,咳嗽,气喘,咯吐脓血,心悸,心烦,噎嗝,乳汁不足。
其他: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募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气会膻中——膻中穴02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下角平齐,旁开1.5寸处。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瘀,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胁腹胀痛,气喘咳嗽,潮热盗汗,吐血,衄血,便血,虚损晕倒,背痛,脊强。
八脉交会穴妙用资料讲解
内关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
主治孕吐、晕车、腹泻。
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
心主神,其华在面。
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
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
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
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
八会穴的概念及作用
八会穴的概念及作用
八会穴
(一)八会穴概念: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称八会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
(二)八会穴位置:躯干、四肢。
(三)八会穴产生
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取禀于胃,故为腑会;
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受于脾,故为脏会;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与肝合,肝主筋,且位居膝下,膝为筋之腑,故为筋会;
(悬钟)绝骨属胆经,胆主所生病骨,骨生髓,故为髓会;
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大杼当项后第一胸椎棘突两旁,第一胸椎称膂骨,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联接头身肢体,故为骨会;
太渊属肺,肺朝百脉,位于寸口,寸口为脉之大会,为中医候脉之处,故门脉会;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部为肺,肺主气,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
(四)八会穴作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所关而取治,如血病取膈俞,气病取膻中,筋病取阳陵泉,脉病取太渊等。
另外,《难经.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这八个穴位还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热病,特别是由于脏腑,经脉、气血、骨髓病变而产生的内热。
词义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 (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气会膻中”。
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 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
(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
证。
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 2~5天,隔 7天再埋针一次。
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膏药贴敷,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俞“血会膈俞”。
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
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在斜方肌的下缘,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
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用。
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状态,针刺此二穴,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
有人取膈俞为主穴,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总有效率 100%。
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发现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
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刺双侧心、肝、脾、肾俞、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例全部获效。
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电针刺激,发现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5.阳陵泉“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
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
穴下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小儿惊风等疾。
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
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
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有舒筋活络功效的理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麻”首选穴。
6.太渊穴“脉会太渊”。
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故名。
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
其下有桡动静脉,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
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
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
此穴也是胸部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骨会大杼”。
大杼穴是“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骨。
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着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
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察时发现,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为主。
8.悬钟穴“髓会绝骨”。
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
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而认为“绝骨”为“阳辅穴”之别名。
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不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一)也”,如下:1、腑之会,中脘穴治疗术后呃逆一例,陈某某,男,37岁,汽车驾驶员,1999年6月17日,急行胆囊摘除术后1年,因饮食不当呃逆,腹痛住院,住院号0027799。
临床用新斯的明,654-2等药治疗,疗效不显,即此申请针灸,查舌淡,脉浮弦,扪之骨腕压痛,柔软适度,精神欠佳,呃逆频频,即取任脉中腕穴,斜向下建里,下腕穴透刺,提插捻转至沉重感为限度,久留针,病员入睡半小时后取针,配阳陵泉急刺,连续7天痊愈出院。
中脘穴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呃逆,例:某某婆婆,166团退休工人,慢肝10年,皮色暗灰黄,嗜烟、嗜酒,呃逆不寐,心慌腹胀,下肢微肿胀,查脉弦,舌红苔薄。
因经济困难要求针灸治疗,即取胃之募穴中脘,进行任脉排刺,上脘、中脘、下脘、针斜下20度,用电针,选疏密波微电量,配内关穴,足三里,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10天后呃逆消失,下肢肿退,嘱中药汤剂自回家煎服,至今一年复查呃逆痊愈。
小结:中脘属任脉经公安部,又是胃之募穴,而任脉总督阴脉,古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胃为脾之表脏,胃之募穴中脘是治疗呃逆主穴,然而,例1配阳陵泉目的是肝主筋,肝与胆相表里,阳陵泉又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及筋之会穴,故治疗胆囊摘除并发呃逆意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而例2配内关穴目的是胸乡内关谋,治疗肝硬化腹水并发症呃逆意在利水行气,宽胸止呃,而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主要是降逆和胃。
并且治疗下肢浮肿有独道疗效。
2、脏会穴,章门穴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愈后并发症一肋间神经痛1例,曹某某,女,主管护师,结核性胸膜炎愈后8年,于1999年11月突然间门区疼痛,喜按,呼轻吸重,口服654-2疗效差,即此前来要求穴封,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奴夫卡因注射液2毫升,局部封闭,隔日一次,三次痊愈。
例2:师傅端木济康,始年76岁,男,90年10月26日终于胃癌,同年4月突发章门区肋间神经痛,令我刺其章门穴,以就急痛,尤于当时我胆怯,未刺,至今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