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和八会穴

合集下载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2.原穴、络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

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针灸穴位功效总结

针灸穴位功效总结
大椎
神志病证
外感病证;骨蒸潮热;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暴喑、舌缓不语;头痛、颈项强痛
风府
内、外风证
百会
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不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水沟
急危重证
神志病证;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
素髎
鼻塞、鼻衄、鼻渊等鼻病
上星
头面部病证;热病、疟疾;癫狂
任脉
穴位
共同点
区别
备注
中极
泌尿;男科;妇科
廉泉
咽喉口舌病证
承浆
口部病证;暴喑、癫狂
后头痛、腰痛;鼻塞;癫狂痫;热病
大杼
咳嗽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
表证;胸背痛
肺俞
肺疾;阴虚病证
肺之背俞穴
心俞
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心之背俞穴
膈俞
上逆之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八会穴之血会
胆俞
肝胆病证;肺痨、潮热
胆之背俞穴
脾俞
脾胃肠腑疾患
背痛
脾之背俞穴
三焦俞
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腰背强痛
络穴
解溪
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经穴
人迎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内庭
五官热性病证;热病
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荥穴
厉况
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井穴
足太阴脾经
穴位
共同点
区别
备注
隐白
妇科病
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井穴
三阴交
脾胃虚弱诸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一.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 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訓谷白阳穴神腕太京原门骨溪骨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 、12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front Mu point) ,又称为"腹募穴”。

"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 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一募穴两侧正41脏腑募穴脏腑肺中府心包肝期门心胆日月* 冃脾章门三隹肾京门小肠大肠天枢膀胱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至沟天井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

下面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一、原穴原穴是指人体经络主穴的起始点,也是气血运行的起点。

原穴有12个,分别是太冲、大敦、昆仑、曲泽、商丘、陷谷、解溪、涌泉、足三里、曲池、膀胱俞、大陵。

这些穴位一般位于四肢、躯干的近端,能够调节和平衡整个经脉系统的运行。

二、络穴络穴是指经络上与其他经络相连接的穴位,能够联接不同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络穴有14个,分别是太白、阳溪、合谷、青灵、支沟、合谷、阳溪、风市、列缺、外充、山间、梁丘、曲泽。

络穴一般位于体表,常用于治疗不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三、郄穴郄穴是指人体经络的分支穴位,位于原穴和经俞穴之间,能够调节和平衡经络的气血运行。

郄穴有12个,分别是腰阳关、中渚、承满、咳会、鱼际、肩贞、渊腋、颡子、肺俞、胸注、胆俞、胁俞。

郄穴一般位于躯干和四肢之间,常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和症状。

四、募穴募穴是指人体经络上能够使之通达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的运行。

募穴有12个,分别是睛明、微泪、鼻通、颊车、蝦蟆、脚蟾、韧带、关门、胆白、大横、胞际、齿关。

募穴涉及面部、四肢和躯干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相关区域的气血循环和功能。

五、俞穴俞穴是指人体经络上对应相关脏腑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的功能。

俞穴有54个,分别是3个胆俞、3个胃俞、3个大肠俞、3个三焦俞、3个小肠俞、3个胆囊俞、3个膀胱俞、3个心俞、3个脾俞、3个肺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包络俞、3个胆经俞。

俞穴位于体表和躯干部位,可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以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的病症。

六、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主要经脉与其他经脉交会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八脉的运行。

八脉交会穴有8个,分别是合谷、曲池、强间、承浆、承山、任脉、督脉和血海。

这些穴位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

人体八会穴,每日按摩刺激,脏腑气血筋脉通人体有十四条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其中任脉、督脉等十二条正经上分布有361个穴位。

在这些穴位中,其中有八个非常重要,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紧密联系,通过刺激这8个穴位,就可对全身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进行调理。

这八个穴位,被称为“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脏会章门穴位位置:自然下垂双臂,曲肘九十度,肘尖处就是章门穴。

在第十一肋的游离端处。

章门穴位于肝经之上,既是脏会穴,又是脾的募穴,因此具有疏肝健脾,调解五脏的气血运行。

腑会中脘穴位位置:肚脐和胸骨下端连线的中点处。

中脘穴位于任脉上,是胃的募穴、腑会穴。

可调节胃肠胆等六腑的功能,尤其是胃气不降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等。

气会膻中穴位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位于胸骨上。

膻中穴可调节人体气的运行。

尤其是可以缓解因为悲愤等导致的胸闷、气涨等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适感。

血会膈俞穴位位置:膈俞穴在第7胸椎下,左右两侧各一个,距离后背正中线1.5寸处(两指宽)。

怎么数胸椎数呢。

低头时,颈部和背部相交处高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下面是第一胸椎,如此向下数即可。

在膈俞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主血脉的心俞和主藏血的肝俞,刺激膈俞即可调节人体血的运行。

筋会阳陵泉穴位位置: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头的下方凹陷处。

中医称膝关节为筋之府,而阳陵泉就在膝关节的筋骨连接处,因此刺激此穴可调节筋的功能,缓解筋骨运动不利落等问题。

脉会太渊穴位位置:在手腕部,腕关节掌侧腕横纹桡侧凹陷处。

这个穴位是中医把脉的位置,通过此处血脉的搏动,获取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因此称之为脉会。

骨会大杼穴位位置:在第1胸椎棘突下两旁、距离背部正中线两指宽处。

这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与肾相表里。

肾主骨,骨骼是否强壮与肾经、膀胱经经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最高胸骨处的大杼穴是为骨会。

髓会绝骨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四指宽处,是胆经的穴位。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小编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中医必会针灸内容之特定穴歌诀!

中医必会针灸内容之特定穴歌诀!

中医必会针灸内容之特定穴歌诀!2.原穴、络穴:(1)组成: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太冲,络穴为蠡沟;足少阳胆经之原穴为丘墟,络穴为光明。

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为神门,络穴为通里;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为腕骨,络穴为支正。

足太阴脾经之原穴为太白,络穴为公孙;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为冲阳,络穴为丰隆。

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为太渊,络穴为列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络穴为偏历。

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为太溪,络穴为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为京骨,络穴为飞扬。

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为大陵,络穴为内关;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为阳池,络穴为外关。

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

(2)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3.背俞穴和募穴:肝之背俞穴为肝俞,募穴为期门;胆之背俞穴为胆俞,募穴为日月。

心之背俞穴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小肠之背俞穴为小肠俞,募穴为关元。

脾之背俞穴为脾俞,募穴为章门;胃之背俞穴为胃俞,募穴为中脘。

肺之背俞穴为肺俞,募穴为中府;大肠之背俞穴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

肾之背俞穴为肾俞,募穴为京门;膀胱之背俞穴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

心包之背俞穴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三焦之背俞穴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

图文无关4.八脉交会穴:内关通阴维脉,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后溪通督脉,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公孙通冲脉,足临泣通带脉。

5.八会穴:章门为脏会,中脘为腑会,膻中为气会,膈俞为血会,阳陵泉为筋会,太渊为脉会,大杼为骨会,绝骨(又名悬钟)为髓会。

6.郄穴: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为中都;足少阳胆经的郄穴为外丘。

手少阴心经的郄穴为阴郄;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为养老。

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为地机;足阳明胃经的郄穴为梁丘。

常用88穴位

常用88穴位

常用88穴位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ã)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ã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

8. 迎香(Yíngxiāng, LI 20)【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歪;③胆道蛔虫症三、足阳明胃经9. 缺盆(Qūepãn, ST 12)【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①咳嗽,气喘;②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10. 天枢(Tiānshū,)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一、五输穴1.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3.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4.五输穴记忆口诀:(颜之推敲原创)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1.概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2.五输穴主治特点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附: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二原穴表2.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络穴概念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

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

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

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十五络穴表郄穴1.概述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

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弯曲的含义,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

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2.十六郄穴十 六 郄 穴 表俞募穴1.概念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 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 二 背 俞 穴 表十 二 募 穴 表 2.俞募穴的应用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

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

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交会穴1.概述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

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2.交会穴的应用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

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八会穴1.概念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悬钟),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

2.八会穴的应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

八脉交会1.概念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脉交会穴表2.作用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