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寒:机体体质衰弱,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
弱,代谢功能降低,热量不足而出现。
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的变化,消化不良、肠鸣腹泻、呕 吐、恶心。 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理中汤
(三)暑:火热之气所化,为夏天之主气。暑无内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外来。 1.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性炎热,易致发热:高热、口渴、 神昏、汗出如油,脉洪大。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汗伤津,口渴,见 水急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干燥。 (3)暑多夹湿,易困脾胃:二者往往结合发病。 症状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气喘、消化不良、小便 短赤等。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独活寄生汤、活络丹 )
(2 )内风:脏腑本身功能失常而产生。与外感风不
同,但症状相似。肝病常发此病。 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郁气滞,长期不能得 到治愈,化火生风。 症状:猝然倒地,不省人事,气促喘粗,两拳 握固,面赤,角弓反张。 活血化瘀(大活络丹、消栓再造丸)
三、常见病症: (一)风:春天之主气,四时皆有。风邪可与湿、 燥、寒、热相并而侵害机体。如风热、风湿、风燥。 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
1. 风病特点: (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有升发、开泄、向外、向上 的作用。发病快,变化多,机体反应强烈。易侵犯上部(如 头部),表现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数变,发无定形,痛无定处,游走不定。 “风湿、风痹、行痹”。 (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指临床常出现眩晕、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
2.常见湿病: (1)外湿:圈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引起。
A.湿痹:“着痹”。四肢肌肉关节肿胀,腰背板硬,肌 肉麻木,感觉不灵敏,肢重难举,痛有定处,痛处不移。 健脾燥湿,祛风活血 “二妙丸” B.湿热:外热,口渴,肢体倦怠,腹痛,腹泻,脓血便, 小便短赤,舌苔粘腻黄色。 a.大肠湿热(肠炎):清热健脾燥湿,涩肠止泻。 “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 b.肝胆湿热:肝火太盛,目赤肿痛,黄疸。 “龙胆泻肝汤” c.湿在下焦:尿痛、尿涩滞不畅,淋浊。
(二)寒:冬天之主气,冬季多寒病,其它
季节也可发生。
1.寒邪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 损,则出现恶寒怕冷、皮紧毛乍等表寒症。 (2)寒性凝滞,主痛。(凝:凝结;滞:阻滞) 寒气侵袭造成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寒者气收, 使气机收敛闭塞。侵害皮毛体表,使毛窍收缩,有 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2.寒证:
(1)外寒:
A.表寒:外感风寒,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机体。如久卧 湿泄,风湿、霜雪侵袭,汗后遇雨又被冷风吹等。
B.中寒:寒伤脾胃,“中”是直中之意。寒邪损伤脏腑 阳气,使升降失调,腐熟水谷的功能下降。 症状:口流清涎,往往伴脘腹冷痛,肠鸣腹泻,耳鼻四 肢发凉,口色青白,脉沉细无力→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 C.寒痹(痛痹):寒邪流入经络、筋骨、关节、肌肉, 从而引起肌肉关节疼痛。 特点:遇寒则重,遇热则轻,痛有定处,痛处不移,疼 痛剧烈→温经散寒→大活络丹、小活络丹。
2. 常见暑证:
(1)中暑(黑汗风):夏天烈日暴晒,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休克,气促喘粗,浑身肉颤,汗出如浆, 口干舌燥,粪干尿赤,脉大而虚。 (2)伤暑:长期在闷热条件下使役,空气潮湿, 烦躁不安,口渴急饮,口唇干燥,食少,身热,汗出, 气短无力,脉数而虚。
(四)湿邪:长夏之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指外界潮 湿和内在水湿。
2.常见风证: ( 1 )外风:体表受外风侵袭,外风常与其它邪气 合并感染,常为风热、风湿、风寒、风燥。 A.风寒:发热、恶寒、恶风、无汗,鼻流清涕, 舌淡、苔白,脉浮缓,咳嗽。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时有汗有时无汗, 流稠涕,伴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脉 浮数。 C.风湿:“风痹”、“行痹”。风邪侵害经络、 肌肉、关节,引起肌肉、关节疼痛,发无定形,痛 无定处,游走不定。
(六)火邪:四季皆有,均为内生而无外来。常与热
相并。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热极而生火。 1、发病原因: (1)温热之邪直接侵入机体产生。 (2)风、寒、暑、湿、燥等侵害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化热为火(实火)。 (3)火邪往往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为虚火。
2.致病特点:
( 1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 甚。常见发热、烦躁不安、面部红赤,舌红苔黄,咽 喉肿痛,脉数。 ( 2 )火为阳邪,出现热象。火邪致病,发病急, 变化多,病程短,但机体反应强烈。 ( 3 )火邪致病,消耗体内津液,出现口渴、急饮、 大便干燥,小便短赤。 (4)火邪致病往往迫血妄行。尿血、便血、衄血、 出血点、出血斑等。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外因: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总称为邪气。
包括外感和内伤。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 疠(传染病)、虫兽咬伤、跌打损伤、寄生虫病、 中毒等。 内伤:饥、饱、劳、逸。
二.六因:
(一)六气: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正常变化。 如变化失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六因”或 “六淫”。 (二)六淫致病特点: 1.常从机体的体表、口鼻,趁机体本身内外不固时侵入。 2.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春季多发风病,夏季多发暑病, 长夏多发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六淫致病往往不是由一种邪气导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邪气侵害。 4.六淫发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热极生风,燥极生 火等。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参苓白术散” “五皮饮”
(五)燥:秋天之主气,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第四章 病因学说
一、病因:中兽医常称为“病源”或“邪”,是导致
机体发病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1.内因(正气):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反映正 气的盛衰。指脏腑的功能正常,正气强盛,气血充盈, 卫外固密,体质健壮,即使遭受到外邪侵袭也不至于 发病。 正气虚弱 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开合失常, 病邪趁虚而入,导致机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