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中兽医各章要点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2)简答题: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问答:举例说明中兽医学发展史中4个主要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人物和事件等。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克制化;(2)解答题: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相互关系;(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脏腑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焦;(2)简答题: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肢体器官的联系各有哪些?六腑及其主要功能各有哪些?(3)问答题: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气血津液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气、气机、血、津液;(2)简答题:气的生成和分类;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理各有哪些?(3)问答题: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经络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2)简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流注次序;(3)问答题:举例说明经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病因病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病因、外感、疾病;正气;邪气;病机;六淫;疫疠;内伤;痰饮;瘀血;(2)简答题:六淫各自的特性及致病特征;病机包括哪几个方面;(3)问答题:内伤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正气和邪气各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各类病因?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第六章诊法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四诊;四诊合参;望诊;察口色;闻诊;切脉;脉象;(2)简答题:四诊的基本内容各包括哪些?察口色的方法及各种病色及其主证;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要脉及其主证;(3)问答题:举例说明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辨证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简答题:简述八纲辨证中八纲含义及其主证;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意义;第八章防治法则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同治、异治、内治八法、三因制宜;(2)简答题:预防的原则包括哪些;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内治八法的基本含义;(3)问答题:举例说明中兽医学防治法则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中兽医应用技术第4章 病因与病理
3
4.2.1 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 疫疠。 1)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 ,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自然气候。
4
(1)风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的 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见。风邪有外 风和内风之别。 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风性善动不居, 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因风性 轻扬,故风邪为犯,最易侵犯畜体的上部、肌表或 上部症状表现明显。 ②风为百病之长。外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是 六淫中的首要致病因素,因风邪侵袭机体而致病, 其他邪气也常依附于外风入侵机体,故有“风为六 淫之首”之说。
6
(2)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寒邪有外寒 和内寒之分。外寒由外感受,多由气温较低、保 暖不够,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采食冰冻的 饲草饲料或饮凉水太过所致。外寒侵犯机体,据 其部位的深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 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于中里,伤及脏腑阳 气,称为“中寒”。
7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 其性属阴。机体的阳气本可以化阴,但阴气过盛, 阳气不但不能驱除寒邪,反而会为阴寒所伤,正所 谓“阴胜则阳病”。 ②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 入机体,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和 肌肉等收缩拘挛。 ③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 意。机体的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 ,全赖一身阳气的推动。
14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燔灼 ,故火邪致病,常见高热,口渴,骚动不安,舌红 苔黄,尿赤,脉洪数等热象。 ②生风动血,易损津液。火热之邪侵犯机体, 往往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狂暴 不安等症。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故火热邪气侵 犯血脉,轻则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甚则灼伤脉 络,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和发斑,如衄血、尿血、 便血以及因皮下出血而致体表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 等。
中兽医
●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中兽医逐渐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兽医的基本理论就起源于黄帝内经也是最早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证:是对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同时也为论治提出了治疗方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辨证论治包括相互关联的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阴盛阳衰为寒症用热法阳盛阴衰为热症用寒法●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八纲辨证包括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的药物属阳、酸咸苦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的药物属阳、具有沉降涌泻的药物属阴●五行指木火土进水●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阐明各种事物之间普遍联系法则●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五行分类⏹音味色化气方季脏腑官体⏹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宫甘黄化湿中长土脾胃口肉⏹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毛⏹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五行之间的生理关系相生、相克和生克制化●五行之间的病理关系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脏腑学说的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官,具有藏精气而不泄的特点●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泄而不藏的特点●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汗为液●血为心所在,血汗同源,故称“汗在心为液”又称心主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
肺开窍于鼻,肺朝百脉,在液为涕●肺分为主呼吸之气(吸清呼浊)和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可分为先天之气即元气(肾)和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又可分为呼吸之气(肺)和水谷之气(脾)二者合成宗气又可分为营气和卫气●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称为后天之本●脾又是五脏之母,气血生化之源●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命门之火。
中兽医学习题集.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首先提出“治未病”的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见于:()A.《伤寒杂病论》B.《内经》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2.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是在:()A.宋代B.唐代C.西周D.秦汉之际3.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的书籍名为:()A.《内经》B.《伤寒杂病论》C.《厩苑律》D.《新修本草》4.《元亨疗马集》兽医教科书是:()A.《元亨疗马集》B.《新修本草》C.《司牧安骥集》D.《肘后备急方》5.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是:()A.《肘后备急方》B.《齐民要术》C.《痊骥通玄论》D.《元亨疗马集》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中兽医的基本理论导源于《》一书。
2.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该书收载药物种。
3.我国在代由朝廷颁布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
4.中兽医的基本特点是和。
5.奠定中医和中兽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主要见于编著的《》一书。
6.我国最早的官办兽医教育的开端是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症、证、病?三者之间关系如何?2.什么是整体观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2.怎样理解辨证论治?第1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A.绝对的B.有条件的C.单方面的D.量变的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A.阴阳对立B.阴阳依存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3.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A.相乘关系B.母病及子关系C.子病及母关系D.相侮关系4.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水为火之所不胜B.金为土之子C.木为水之子D.土为水之所胜5.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A.抑木扶土B.培土制水C.滋水涵木D.佐金平木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1.五行相生关系又叫____关系。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一.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1.强调整体概念: (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 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
疗等各个方面。 (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2.突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就是分析患畜的症状和体征资料,辨别疾病 的证侯; 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证候),确定治则和 治法,给予相应的治疗。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四、肝与胆 (一)肝 1. 肝藏血: 2.肝主疏泄:具疏通、开泄功能: (1)精神活动;(2)
消化方面;(3)水液代谢;(4)调畅气血运行;(5) 调理冲任二脉 3.肝主筋,”其华在爪:指全身筋膜依赖于肝血的滋养 4.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二)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中兽医学基础知识培训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证”与“病”、“症” 的概念及区别
1.病:即疾病,是一种病理过程。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 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如上呼吸道感染、 痢疾等。
2.症:即症状,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和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 呕吐等。也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 依据。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之中兽医学-
2.脏腑学说的内容
脏:指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心包)。脏为 “贮藏”的意思,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腑:指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腑”为暂寄的意思,共同功能是传化物,对水谷进 行受纳、消化、吸收,并能排泄糟泊。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 。 “奇”是 异,“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不同于一般的脏腑,故称为奇恒之腑,其中胆为六 腑之一,但唯其收藏清洁之液,也归入奇恒之腑。
中兽医学课件:病因(用)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 的外邪称风邪。
➢1、风邪
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 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 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因风为木气而 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风虽为 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 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 节均可发生。
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客观 存在的气候变化及类型,其变化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当其在正常范围内的更替或重 复变化时,被称作“六气”。六气没有致 病性。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六淫”的相对性)
变化骤剧
气候异常变化
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气失序
有其时而非其气
中兽医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病因
第五章
➢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含义
➢ 病因 破坏畜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 理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导致畜体发 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 (古作“病源”)、“病邪”。
➢ 疾病病因作用于畜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 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 病因是指能破坏畜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 瘀血、结石等。
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
机体反应性
发病
“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气候并非异常变化
这是因为“六气”为天人相 应,而“六淫”为是天人失
个体正气不足
中兽医之病因机制
二、发病
(三)发病原理 邪气
与发病 ① 邪气盛——正不胜邪,机体发病,成为发病的重要条件
“ 邪之所凑,正气必虚”
②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③ 影响着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④ 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恶化,向愈 ⑤ 在一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疫疠、高温、刀枪伤 、虫兽伤、中毒等。
(三)发病原理 正邪相争
可以看出,邪气即致病能力依然体现在一些异 常的功能活动和一些特殊的物质中。
二、发病
(三)发病原理 邪气
作用 ① 损害机体物质——气血精津液受损和代谢失常 ② 破坏脏腑功能——机体组织功能失常:紊乱、亢盛、衰退 ③ 损伤脏腑形质——脏腑组织器官实质破坏:形态结构破坏 ④ 改变体质类型——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易趋倾向
病因 发病 病机 传变 转归
疾病 病因 概念
发病 概念
病机 概念 传变 概念 转归 概念
一、疾病的基本概念
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
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
展与转归的机理。
疾病在机体脏腑组织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二、发病
“ 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患安得而有之。” —— 《元亨疗马集.八邪论》
二、发病
(三)发病原理 正气
与发病 ① 正气虚,感邪而发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 邪之所凑,正气必虚”
② 决定着疾病的性质:虚证,实证 ③ 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恶化,向愈
二、发病
(三)发病原理 2 发病的外因——邪气
任务七 病因机制
1 病因病机概述 2 病因 3病机
1 病因病机概述
一、疾病的基本概念 二、发病 三、传变 四、转归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病因病理学说 ppt课件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Zhengzhou coll中e兽ge医基of础与An临im床a-l-病H因u病sb理a学nd说ry Engineering
4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治病总的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犯动物体而发 (2)季节性: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12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寒邪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 寒邪侵犯机体,可使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运行而
引起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 寒邪伤表,寒邪直中肠胃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Zhengzhou coll中e兽ge医基of础与An临im床a-l-病H因u病sb理a学nd说ry Engineering
6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风邪
(1)春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 (1)分为外风、内风
外风多由自然界风邪侵肌表而成
内风多由肝脏功能失调所致
(2)“风为百病之始”、“风为六淫之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Zhengzhou coll中e兽ge医基of础与An临im床a-l-病H因u病sb理a学nd说ry Engineering
7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 易侵犯动物体的上部(如头面部)和肌表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易使皮毛腠理疏泄而开张,出现汗出、恶风的症状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兽医病理学
六、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类型: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类型。
漏出性出血,又称为渗出性出血,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
血肿:指破裂性出血时,较多量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形成局限性血液团块。
对机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引起心瓣膜病、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四、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白色梗死(贫血性梗死)和红色梗死(出血性梗死)两类。白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如肾、心等。红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如脾、肺、肠等。
瘀点:指漏出性出血时,呈点状出血。瘀斑:指漏出性出血时,呈斑状出血。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透明变性:又称为玻璃样变性,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病理变化。如在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形成玻璃样滴状物。
二、坏死: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在光镜下可见:
(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眼观坏疽组织呈褐色或黑色,这是由于形成黑色硫化铁的影响。可分为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中兽医学课程讲义下
第二章脏腑学说第一节概述一、定义: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称为“藏象学说”。
“藏”指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即为内脏的机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观其外而知其内”二、脏腑学说的内容1、五脏六腑:1)五脏:肝、心、脾、肺、肾、心包络。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
4)气血津液:气:指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血:指物质、营养。
为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有营养机体的作用。
津液:体内正常水分的总称。
清晰者为津;稠厚者为液。
2、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是相互资生、助长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是以传导为主,相互承接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4)五脏与五官之间:开窍关系。
5)五脏与五体之间:所主关系第二节五脏一、心:1、概述:《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难经》:“心为尖圆形,色红,中空,外包膜,重十二两,七孔三毛。
”2、功能: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
心主血脉,即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脉的功能与心气有关。
2)心藏神(心主神明):神指精神、思维、意识。
认为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
心主神明与心血有关,心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神明、心主血是紧密相关的。
3)心主汗:心主汗液。
“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心血不足——汗液减少大量出汗——心血亏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4)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舌为心之外侯,心有经脉上行而通于舌。
心血充足——心血亏虚——心血瘀阻——心经有热——附:二、肝:1、概述:位于腹腔,膈下方,分左右两页。
《难经》:“肝独二叶,重二斤四两,左三右四共七叶,胆附于其中”。
2、功能:1)肝藏血:肝有贮藏、排泄血液的功能。
“动者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肝血供应充足与否,与机体耐受疲劳程度有直接关系。
中兽医学
肺热咳喘 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入里郁 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咽喉炎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 主证 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扇动,鼻涕 黄而粘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 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则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阴阳之间关系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极必反”。
一、基础理论
1.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 和变化。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 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 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涵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又称“反侮”。
① 白苔
② 黄苔
③ 灰黑苔
主里证、热证。
主热、主寒湿。
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
一、环境与健康 2.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
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在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 在
二、辩证施治 1.诊法—切脉
五脏的含义及特点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
官,共同功能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前人把心包列入 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 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习惯上把它归属于心,仍称五脏。
中兽医基础理论
中兽医学基础理论绪论第一部分内容:●1 中兽医学的概念●2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4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及方法1 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即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
中兽医学内容,是以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为特点的理论、方药、针灸及病证防治技术。
2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1、起源•原始社会(公元前22世纪)•仰韶遗址(河南)砭石•2、发展•3、中兽医学向国外传播•公元595年高丽僧人惠慈到日向圣德太子侍臣橘猪粥授疗马法,公元581年(隋代)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2次来中国学习兽医,唐(804年)平仲国随遣唐使来中国,回国后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仲国流”所著“《仲国百问答》、《仲国秘传集》和《假名安骥集》,源于唐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
•于船1987年往日本讲学,编著《中国兽医与针灸学》被麻布大学竹中良二和高桥贡教授翻译成日语由东京文永堂出版•1987年笹崎龙雄与清水英助合著《中国的兽医和家畜针灸》出版•日本畜产大学龟谷勉教授《兽医针刺麻醉与针灸治疗》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家畜本身的整体性:五脏六腑为中心,互相制约,不可孤立。
•②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与四季气候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
•2、辩证论治•“辩证”是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识别疾病的证候),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制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证”的概念与“症状”和“证候群”有所不同。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及方法•目的:掌握“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
•任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走中西兽医相结合的道路,加快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
•方法:•①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中兽医基础》教学大纲
《中兽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一、课程名称:《中兽医基础》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兽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多采的病症防治技术。
在高等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中,《中兽医学基础》历来都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作为中兽医基础理论和病证防治的中心,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理解中兽医理论的独特之处,能应用中兽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掌握解决防治畜禽疾病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其中要求掌握的部分为重点内容。
2、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XXX与分工在学生具有了一定《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外产科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中兽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草药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掌握使用中草药方药来解决防治畜禽疾病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0学时。
六、教学要点1、绪论:《中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一套独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观点是认为家畜是完整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上,主要是根据辨证原理以确定治则,并提出方法。
2、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本章主要在于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阴阳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运用。
要求学生掌握阴阳的属性、划分与对立关系;五行的生克乘侮之间的关系;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脏腑本章主要阐述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的基本概述,脏腑之间的XXX以及脏腑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五脏之间的资助与制约关系;六腑之间的承接和合作关系;脏腑的表里关系;气血津液对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关系。
中兽医病因学
中兽医病因学第一节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机,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如果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病因的作用下遭到破坏或失调,一时又不能经自行调节而恢复,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动物体内在的因素和致病的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中兽医学分别称为“正气”与“邪气”。
▪“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气充盛的动物,卫外功能固密,外邪不易侵犯;只有在动物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害机体而发病。
在正、邪这两方面的因素中,中兽医学特别强调正气是在疾病发生与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如《元亨疗马集·八邪论》说:“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患安得而有之。
”《素问·刺法论》和《素问·评热病论》中也分别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诚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也可成为发病的主要方面,如某些强毒攻击,或强烈的理化因素所致的伤害等。
但即使如此,邪气还是要通过损伤机体的正气而发生作用。
▪动物体的正气盛衰,取决于体质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条件。
一旦饲养管理失调,就会致使正气不足,卫外功能暂时失固。
此时如果有外邪侵袭,虽然可以引起动物体发病,但由于动物体质及机能状态的不同,即动物体正气强弱的差异,而在发病时间以及所表现出的症状上均有所差异。
▪就发病时间而言,有的邪至即发病,有的则潜伏体内待机而发,亦有重新感邪引动伏邪而发病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外因: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总称为邪气。
包括外感和内伤。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 疠(传染病)、虫兽咬伤、跌打损伤、寄生虫病、 中毒等。 内伤:饥、饱、劳、逸。
二.六因:
(一)六气: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正常变化。 如变化失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六因”或 “六淫”。 (二)六淫致病特点: 1.常从机体的体表、口鼻,趁机体本身内外不固时侵入。 2.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春季多发风病,夏季多发暑病, 长夏多发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六淫致病往往不是由一种邪气导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邪气侵害。 4.六淫发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热极生风,燥极生 火等。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独活寄生汤、活络丹 )
(2 )内风:脏腑本身功能失常而产生。与外感风不
同,但症状相似。肝病常发此病。 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郁气滞,长期不能得 到治愈,化火生风。 症状:猝然倒地,不省人事,气促喘粗,两拳 握固,面赤,角弓反张。 活血化瘀(大活络丹、消栓再造丸)
第四章 病因学说
一、病因:中兽医常称为“病源”或“邪”,是导致
机体发病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1.内因(正气):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反映正 气的盛衰。指脏腑的功能正常,正气强盛,气血充盈, 卫外固密,体质健壮,即使遭受到外邪侵袭也不至于 发病。 正气虚弱 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开合失常, 病邪趁虚而入,导致机体发病。
(2)内寒:机体体质衰弱,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
弱,代谢功能降低,热量不足而出现。
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的变化,消化不良、肠鸣腹泻、呕 吐、恶心。 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理中汤
(三)暑:火热之气所化,为夏天之主气。暑无内生,
只外来。 1.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性炎热,易致发热:高热、口渴、 神昏、汗出如油,脉洪大。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汗伤津,口渴,见 水急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干燥。 (3)暑多夹湿,易困脾胃:二者往往结合发病。 症状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气喘、消化不良、小便 短赤等。
(二)寒:冬天之主气,冬季多寒病,其它
季节也可发生。
1.寒邪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 损,则出现恶寒怕冷、皮紧毛乍等表寒症。 (2)寒性凝滞,主痛。(凝:凝结;滞:阻滞) 寒气侵袭造成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寒者气收, 使气机收敛闭塞。侵害皮毛体表,使毛窍收缩,有 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2. 常见暑证:
(1)中暑(黑汗风):夏天烈日暴晒,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休克,气促喘粗,浑身肉颤,汗出如浆, 口干舌燥,粪干尿赤,脉大而虚。 (2)伤暑:长期在闷热条件下使役,空气潮湿, 烦躁不安,口渴急饮,口唇干燥,食少,身热,汗出, 气短无力,脉数而虚。
(四)湿邪:长夏之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指外界潮 湿和内在水湿。
三、常见病症: (一)风:春天之主气,四时皆有。风邪可与湿、 燥、寒、热相并而侵害机体。如风热、风湿、风燥。 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
1. 风病特点: (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有升发、开泄、向外、向上 的作用。发病快,变化多,机体反应强烈。易侵犯上部(如 头部),表现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数变,发无定形,痛无定处,游走不定。 “风湿、风痹、行痹”。 (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指临床常出现眩晕、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
(六)火邪:四季皆有,均为内生而无外来。常与热
相并。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热极而生火。 1、发病原因: (1)温热之邪直接侵入机体产生。 (2)风、寒、暑、湿、燥等侵害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化热为火(实火)。 (3)火邪往往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为虚火。
2.致病特点:
( 1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 甚。常见发热、烦躁不安、面部红赤,舌红苔黄,咽 喉肿痛,脉数。 ( 2 )火为阳邪,出现热象。火邪致病,发病急, 变化多,病程短,但机体反应强烈。 ( 3 )火邪致病,消耗体内津液,出现口渴、急饮、 大便干燥,小便短赤。 (4)火邪致病往往迫血妄行。尿血、便血、衄血、 出血点、出血斑等。
2.常见湿病: (1)外湿:圈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引起。
A.湿痹:“着痹”。四肢肌肉关节肿胀,腰背板硬,肌 肉麻木,感觉不灵敏,肢重难举,痛有定处,痛处不移。 健脾燥湿,祛风活血 “二妙丸” B.湿热:外热,口渴,肢体倦怠,腹痛,腹泻,脓血便, 小便短赤,舌苔粘腻黄色。 a.大肠湿热(肠炎):清热健脾燥湿,涩肠止泻。 “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 b.肝胆湿热:肝火太盛,目赤肿痛,黄疸。 “龙胆泻肝汤” c.湿在下焦:尿痛、尿涩滞不畅,淋浊。
2.寒证:
(1)外寒:
A.表寒:外感风寒,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机体。如久卧 湿泄,风湿、霜雪侵袭,汗后遇雨又被冷风吹等。
B.中寒:寒伤脾胃,“中”是直中之意。寒邪损伤脏腑 阳气,使升降失调,腐熟水谷的功能下降。 症状:口流清涎,往往伴脘腹冷痛,肠鸣腹泻,耳鼻四 肢发凉,口色青白,脉沉细无力→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 C.寒痹(痛痹):寒邪流入经络、筋骨、关节、肌肉, 从而引起肌肉关节疼痛。 特点:遇寒则重,遇热则轻,痛有定处,痛处不移,疼 痛剧烈→温经散寒→大活络丹、小活络丹。
2.常见风证: ( 1 )外风:体表受外风侵袭,外风常与其它邪气 合并感染,常为风热、风湿、风寒、风燥。 A.风寒:发热、恶寒、恶风、无汗,鼻流清涕, 舌淡、苔白,脉浮缓,咳嗽。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时有汗有时无汗, 流稠涕,伴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脉 浮数。 C.风湿:“风痹”、“行痹”。风邪侵害经络、 肌肉、关节,引起肌肉、关节疼痛,发无定形,痛 无定处,游走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