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RJ)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Word版教案 4孙权劝学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情景导入)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阻挡,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2:(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设计3:(人物导入)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朗读,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04-1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孙登的成长,展现了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困难,对于文中蕴含的哲理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孙权劝学的过程和孙登的成长。

3.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深入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2.难点:对家庭教育和亲情重要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以情促知法,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孙权劝学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对课文进行翻译和注释。

引导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孙登的成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孙权劝学和孙登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解释加点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务:)见往事耳(见:)
蒙乃始就学(乃:)及鲁肃过寻阳(及:)(过:)
3、翻译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下列句子读什么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作答
①学独译
②互学小组内合作,明确答案(1号展讲,其他同学用红笔修改翻译,先完成三个小组加2分,按照一个小组一句话,去板演)
③展全班展讲(以3号或者4号展讲)
④点师评价、点拨
识读
识记
大声
朗读
注音
夯实基础
培养
朗读能力合作意识
展讲能力
识记
表现能力
文言文
积累
合作意思
展讲能力

5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课标要求
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议的文言文。
安全教育
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评价方式
积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第一课时
(一)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临江仙》唱尽了三国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随着朵朵浪花,走进破黄祖、救主公、败关羽的东吴英雄——吕蒙,吕子明(板书课题)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2分钟)
2、作者及作品介绍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例如: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补充。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文章——《孙权劝学》2.背景资料了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

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局部探究1.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1)孙权: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3)鲁肃: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

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明确(1)“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但不可过于强用,要表达劝导的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  教案

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翻译文句,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3、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翻译文句,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自读翻译,合作问题探究<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读《三国演义》开篇词,快速抢答:你对三国历史了解多少?2、学生朗读本课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1名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情况,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学生自主学习>4、1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

5、1名学生提示课文中需要注意的字音。

卿qīng邪yé孰shú更gēng遂suì6、学生尝试自己疏通翻译课文。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用笔标记出来。

在小组内互相答疑。

<学生交流展示>7、学生上台展示翻译成果,口译课文,师生补充,点拨重点文言字词。

8、四个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9、学生讲一讲: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0、设计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孙权怎么样劝说吕蒙读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学生:现身说法,告诉吕蒙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

孙权是一个善于劝说、平易近人、关心下属、循循善诱的君主。

(2)、吕蒙读书学习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他才华的长进?学生:进步很大。

表现:鲁肃过寻阳、大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的“大惊”和话语,从侧面表现他才华的长进。

(3)、吕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吕蒙是一个知错能改,谦虚好学,坦诚自信的人。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鲁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愿与他结为好友。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一)教案范文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篇名:《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孙权为什么要劝学;2.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文本的内容和语言;2. 理解劝学的重要性;3.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内涵;2.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学生课本;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前期准备】1.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学生孙权的形象及相关背景知识;2. 创设情境:孙权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导入】1. 复习之前学过的《乌鸦喝水》,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主要内容;2. 引发兴趣: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一个关于孙权的故事。

【学习过程】1. 阅读课文《孙权劝学》,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孙权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3. 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劝学?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3. 鼓励学生感兴趣的同学向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巩固练习】1.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2. 教师布置课后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篇文章的背景。

【课堂总结】1. 教师进行思维导图总结,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概括出来;2. 再次强调劝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劝学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同时,通过学习该课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疏通文意。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三、疏通文意,了解__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

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古今异义: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主旨探讨、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2.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劝学”、“博学”、“笃志”等,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古代劝学的场景,体验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学习的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讲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较为抽象,难以消化。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这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劝学的核心理念。但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参与度不高。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小组互动游戏,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朗读、解析,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认识我国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孙权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传统观念。
5.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孙权劝学的故事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总之,在《孙权劝学》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既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会认真反思这些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文化背景了解及主题探讨。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掌握“务、博士、见、及、更”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意。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道理。

【情境导入】同学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新课解读】一、初读感知1.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自由朗读,读得流畅。

读出人物的语气。

4.梳理文意,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的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先在小组内,最后全班交流不懂的句子。

例: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自豪;鲁肃——真诚。

二、整体感悟1.教师提问: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内容,概括层意。

明确:(学生自愿发言,教师引导、归纳)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图示如下: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三、研读探究1.教师多媒体出示研讨问题,学生齐读“孙权劝学”部分,然后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出示的问题,最后教师提问、明确:(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明确: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厉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明确: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课孙权劝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课孙权劝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孙权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树立远大志向”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文章主旨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孙权劝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在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时,我尽量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孙权劝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别人劝你努力学习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孙权劝学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4 孙权劝学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4 孙权劝学 教案
4《孙权劝学》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古文阅读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孙权劝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你们知道老师讲的什么故事吗?(生答《司马光砸缸》)小时候的司马光聪颖过人,长大后的他更是成就斐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写的《孙权劝学》,看看他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卿.( qīng )涉.猎( shè)孰.( shú)遂.( suì)2.作家作品展示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课文内容展示《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分配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显现及当堂检测。

可适合调治。

1.积累文言词语。

知识与技术 2.认识作者及作品。

教 3.背诵课文。

学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目过程与方法 2.推断文中的对话描述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标 3.理解文章的内容,意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感情、态度与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一生学习的好习惯。

价值观作品简介课前预习写作背景读准字音重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善于描述战争。

宋神宗以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

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获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场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liè)....岂(qǐ)遂(suì)孰若(shú)...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实词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贵爵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大概地阅读。

见,认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识事情。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4 孙权劝学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4 孙权劝学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电子教案教学设计课 题 4.孙 权 劝 学教研类型同课异构授课(备)教师陈莉科 目语文授课(备)时间2017.3.24年 级七年级一、教学任务分析:知识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对人的启示。

过程方法1、 能正确断句和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力求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读出韵味,认真体会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二、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教学导入:说到三国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孙仲谋也就是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呢?今天我们来了解他除了帝王一面的其他方面。

板书《孙权劝学》学生通过所收集的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编者司马光激趣导入引入文学常识。

二、新授1、指导学生了解《资治通鉴》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了解文学常识2、组织学生听读读课文,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明确字音,停顿正音,为朗读扫清障碍3、指导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断句,朗读不宜过快。

通过对话的结构分角色读。

朗读训练4、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思考讨论相结合,让学生简要总结文章的情节结构,能说明主要人物、事件以及写作特色。

学生自己先理解文章,对不懂的词语、语句画出来,然后进行当堂提问,由已经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订正。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积累“谓、当涂、以、岂、孰若、但、涉猎、及、见事”这九个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3)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生参照注释及相关资料,师提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异同,扩充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剪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在语文课前三分钟时,有这样两个成语(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知道我们同学是否还记得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运用呢?1、叫学生解释两个成语2、明确成语含义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短文来了解故事主人公是如何有一个“吴下阿蒙”变成一个需要人“刮目相看”的有识之士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孙权劝学》这一课,《孙权劝学》朗读课文(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4孙权劝学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警示后人。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邪.(yé)岂.(qǐ)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涉猎:粗略地阅读。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孙权劝学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
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

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
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
(开卷有益)
1.充分考虑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反复地读加强了对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