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四章 病 因 病 机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五)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金匮要略》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E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从新》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3.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史著是 BA.《伤寒杂病论》B.《诸病源候论》C.《难经》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4.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者是 CA.扁鹊B.华佗C.陈无择D.刘宗素E.张从正5.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A.王叔和B.刘宗素C.张从正D.李杲E.朱丹溪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CA.张从正B.李杲C.刘宗素D.朱震亨E.王叔和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医家是 D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医家是 DA.李时珍B.朱震亨C.张从正D.李杲E.刘宗素8.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 BA.张仲井B.张从正C.王叔和D.李杲E.张井岳9.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CA.李杲B.张井岳C.朱震亨D.张从正E.李时珍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A.《针灸甲乙经》B.《铜人腧穴针灸经》C.《针灸资生经》D.《针灸大全》E.《针灸聚英》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A.叶天士B.吴又可C.吴鞠通D.吴琨E.汪昂13.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出“瘟疫”病因为“异气所感”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吴琨E.以上都是14.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B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吴琨E.以上都不是15.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C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D.病机与病位的概括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CDEA.《内经》B.《类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伤寒杂病论》2.金元四大家指的是 ABCEA.刘宗素当为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李时珍E.朱震亨3.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 AD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辨证论治D.辨证施护E.着眼于病,立足于防治4.中医护理学的任务有 ABCDEA.预防疾病,维护健康B.既病防变,控制病情C.病后调护,促进康复D.积极养护,以防复发E.适度锻炼,养生防病5.对温病学理论体系构筑贡献之大者,莫过于 ABDA.叶桂B.薛雪C.吴琨D.吴瑭E.汪昂三、判断题:1、辨证论治之“证”指的是症状。
病因病机 ppt课件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六淫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为 “六邪”)
Ø 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ppt课件
7
风—六淫之首
Ø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动,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开泄,是指 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易袭阳位, 指风邪常易侵犯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肺等阳位,表现畏寒、发热 等症状。
ppt课件
13
火
❖ 火为阳邪,其性上炎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属阳邪。常见高热、面赤、咽喉肿痛等症。
❖ 火易扰心神
轻者见烦躁、失眠;重者见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 火易耗气伤津
一是热迫津外泄而大汗,使津液化汗耗伤;二是热邪消灼煎熬阴津,可见口渴引 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等症。
❖ 火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灼阴液,使筋脉使其滋养濡润而至肝 内内动,症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 热盛动血—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迫血灼伤脉络,见各 种出血。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侵犯机体可上扰心神及头目;暑邪多直入气分。
❖ 暑多夹湿
暑季炎热,且多雨而潮湿,故暑邪多兼夹湿侵犯机体。
ppt课件
11
湿
❖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其性属阴,阴盛则阳病,故湿邪易损人之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 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
❖ 湿性重浊
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如湿困于头,则头重如裹、昏昏欲睡。
❖ 寒主收引
寒邪袭体,使体内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 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寒邪客肺的白痰。
中医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 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 过程。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 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 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 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 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 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 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 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20.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 的药物称祛湿药。 21.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 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22.利水渗湿药:凡具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 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23.清热利湿药: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利湿药。 24.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 的药物称清热药。 25.清热泻火药: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 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6.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 疗各种热毒和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27.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 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28.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病因 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 (六)火 •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热虽程度不同,但性质相同,故常火热
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 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升腾上炎,故 火邪致病多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因火性炎上,故 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 阳明热盛可见牙龈出血,衄血,唇口糜烂等症。
• (二)寒 •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冬季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
病根据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 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寒邪最易伤 及人体阳气而呈现寒象。如寒伤于表,卫阳被遏,可出现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等症;寒中于里,脾阳受损,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四肢不温等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2. 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出,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 耗伤,因此,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同时, 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 使气更耗伤,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症。
• 3.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 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如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引起热极生风, 症见高热抽搐;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此外,元件库编辑器绘图工具栏上各个按钮 所对应的选项也可以通过Place菜单命令找到。
中医病因病机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 便溏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
2、寒
邪
外寒
伤寒
分为
中寒
内寒
特点:
卫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肾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
冷痛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邪善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④风性主动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4、湿 邪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最新精选】中医学基础习题集
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首先确立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2.下列除哪一项外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恒动观念D、预防为主E、阴阳学说二、填空题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2.整体观念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__________。
3."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
三、问答题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是如何认识"人体是有机整体"的?2. 从生理、病理论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 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之?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单选题1.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前半夜C、下午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2.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上午B、前半夜C、下午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3. 自然界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可用阴阳学说哪一理论解析:A、交感相错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互根互用4."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相互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互根互用D、相互消长平衡E、交感相错5.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生化C、肃降D、滋润E、升发6.下列除哪一外均属于五行之土: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体之肉D、五官之舌E、五气之湿7.下列五行生克关系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B、火克金C、水克火D、金克木E、金克水8."肝火犯肺"是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9.下列哪一项属五行之火:A、六腑之小肠B、五体之筋C、五季之夏D、五色之赤E、五气之暑10.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反侮C、相克D、子病犯母E、母病及子11.属于相侮的是:A、心病及脾B、脾病及肝C、脾病及心D、脾病及肾E、肾病及肺二、填空题1.阴阳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概括。
第四章络病病因病机学时详解
第四章综病病因病机学时详解一、概述综合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涉及到邪正互相作用、病机变化、辨证用药、防治轻重缓急等方面。
其研究对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即病因、病机、病证、治疗原则、预后等方面。
综合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病人的诊治完全依赖于综合病因病机学的理论指导。
为此,深入学习掌握本学科知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全貌的基础。
本章主要讲述综合病因病机学的概念、内容和应用,包括病因病机的辨析、病机的演变过程、病性状况及转归情况定义、症状的各类表现及其发生条件等方面。
二、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主要有外因、内因和其他因素。
1.外因外因指疾病的直接致病原因,包括五行元素中的寒热湿燥风、动物、植物、矿物等环境因素。
外因能直接引起疾病发生,如感冒、梅毒等。
2.内因内因是指疾病的内在致病因素,包括机体先天不足、后天功能失调等。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易滋生寒、热、湿、燥、风等外邪,如感冒、心脏病等。
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人的心情、思想、饮食、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抑郁、忧虑、愤怒等消极情绪,长期摄入辛辣、腥、燥、油腻等食物,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可能引发疾病。
三、病机的演变过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机是从表浅逐渐深入的。
从表层病机的表现可以推断内在的病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1.外感病的演变外感病是指由寒、热、湿、燥、风五种外在因素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外感病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外感初邪、病邪入经络、经络传导、脏腑受邪、正邪相争、邪去正存、正气不足、再感再发等多个阶段。
2.内伤病的演变内伤病是指因忧思、喜怒、恐惧、劳累、饮食能量摄入不及所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气滞血瘀、虚实阴阳、肝肾耗损、久病所成等多个阶段。
四、病性状况及转归情况定义疾病的性质和转归是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中医学教学资料 上篇 第一章 导论
(三)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16834方。
(三)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宋·政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
千百年来,它始终有效地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临 床实践,在国内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而且对世界医 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 内容涉及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关系、神形关系、 摄生、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 针灸、汤液以及行医规范和医德要求等等。
(四)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对医学理论新的发明和创见
明·赵献可、张介宾,发展了命门学说。
李中梓提出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
(四)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对医学理论新的发明和创见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了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丰富 了瘀血治疗的内容。创立多首治疗瘀血的有效方剂。
它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最高成就,同时还吸 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 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主 要思想和观点,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传说战国秦越人(扁鹊)所 作,是继《内经》之后的又 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扁鹊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他 的生平事迹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妇科疾病的中医病机
妇科疾病的中医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由于妇女特殊的生殖器官解剖,其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等特殊生理活动均以血为主,以血为用,并受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的调控。
因此,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最终必须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督带、胞宫,才能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
《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可以说以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为主体,强调奇经之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的重要性,是妇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病机特点。
现代中医病机学得到较大发展,也促进了中医妇科学病机的深化研究,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失调。
一、脏腑功能失常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妇产科疾病,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1.肾的病机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
肾有阴阳二气,为水火之宅。
五脏的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
肾阴肾阳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若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导致肾的功能失常,冲任损伤,致发生妇产科疾病。
临床上分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及阴阳两虚。
(1)肾气虚:肾气,乃肾精所化之气,概指肾的功能活动。
肾气虚,是指肾的气化封藏、摄纳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肾气的盛衰与天癸的至与竭,直接关系到月经与妊娠。
冲任之本在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致精不化血,冲任血海匮乏,可发生闭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不孕等;肾气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肾气虚,胎失所系,冲任不固,可致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肾气虚,摄纳或系胞无力,则致胎动不安、子宫脱垂。
中医学:病机
中医学: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脏腑经络组织功能失常或形态结构上发生病理改变,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降低。
病机则是从整体上和动态中对患病机体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因而也是人们认识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诊断辨证、预防治疗的内在根据和理论指导。
病机学,是指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学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规律的基础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已经基本形成,其中《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了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所发展,凸现了病机学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作为中医学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对病邪入侵的途径、发病条件及病机过程和转归,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对儿科病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病机学说的发展各有建树,如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论点,阐发和充实了实火病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强调治病以驱邪为首务,邪去则元气自复,从一个侧面阐明了邪与正的辩证关系;李杲提出“阴火”概念,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进而论述了内伤与阴火的病机;朱震亨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发挥了阴虚相火病机,并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的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淫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4.湿B:性病症趋—下—,粘易滞性袭阴位
与阳位相对而言,机体的下部或较低的部位
内生“五邪”(暑无内生)
内风 内火 内湿
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内燥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内寒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二、 疫疠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逆 Stagnation Of Qi
—气机当降不降反升
气Reve陷rsed—Flo气w o的f Q上i 升不及、升举无力
气闭 Settle Of Qi
—
气出入障碍,闭郁于内不能外达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心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喜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 2、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痰饮Phlegm Retention
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 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
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瘀血 Blood Stasis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 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Pestilence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 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
致病特点:急、强、似
Bird plague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2.饮食
不节 不洁 偏嗜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澈的致病特点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Wind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风风邪邪善具易行有侵轻而犯扬人数、体变升上散部、,向使上腠、理向疏外泄的开特张点
出现头痛、鼻塞咽痒、项背疼痛、汗出恶风
3.风善行性: 主病变动部位不固定 (游走性关节疼痛)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3.暑多挟湿。
A暑.夏病季多多见雨:高,暑热热烦升渴散,汗,蒸出腾、水胸湿闷,弥恶漫心空,头间重 身倦B.,乘便凉溏露不宿爽,。恣(饮中生暑冷),伤脾生湿。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气Stag脱natio—n O气f Q不i 内守而大量外散脱失
Exhaustion Of Qi
思考题 1、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痰饮形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3、阴阳失调如何贯穿疾病的全
过程?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四:燥邪
Dryness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一、形成与分布
1、气虚、气滞、寒邪导致血的运行不畅。 “血行失度”
2、外伤、气虚、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脉。
“离经之血”
瘀 血Blood Stasis
二、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瘀斑 5、紫绀
三、诊断要点
致病特点+ 舌质紫暗、 脉细涩、沉 弦或结代。
一、正邪相争
Struggle between the Healthy Qi and the Pathogenic Factor
4风.风邪数致为变病:百具致有病病动急之摇、长不变定化的,快特(易点中兼—风—)诸抽邪搐、震颤、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 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5.火易致肿疡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 正正常常水限平度,(所胜引出起)寒,热从虚而损引的起反寒映热的壅一盛种 病反理映概的括一。种阴病虚理则概热括、。阳阴虚胜则则寒寒。、阳胜 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物
物
物
质
质
质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物
物
物
质
质
质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1. 正邪相争与发病(发生) 2. 正邪盛衰与病势(发展)
A、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势恶化 B、邪不胜正,里邪出表,病势好转
3.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变化)
实证与虚证既可以互相转化又可以相兼为病
4.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结果)
正气:指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包括人体禀赋充盛,体质健壮,脏腑组织器 官、经络及气、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动的 健全,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总称。
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 平衡的病理状态。(包括脏腑、经络、气血
等机能与物质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 升降等气机的失常)
1、阴阳失调与发病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 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
第四章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 特点。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的致病特点。
4.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 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Etiology)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人体的禀赋强弱,体质类型不同,其正 气盛衰的情况就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病理及转归也不一样。
实Sthenia-Syndrome: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的
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虽然邪气亢盛但正 气并未虚衰。“邪正俱盛”所形成斗争激 烈,病症有余的病理特点。
虚Syndrome Of Deficiency:是以人体正气不
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有先天、 后天之分。虚的病理特点表现为正气对于 邪气的斗争无力,病症反应不足,不论其 邪气盛衰如何,概属于虚。
病势变化、疾病转归:
表邪入里—正虚邪盛 、失治、误治、 直中等原因
里邪出表—正复邪衰驱邪外出
邪胜正负
正胜邪负
病入里、病重
病愈、邪有出路
二、阴阳失调
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致3病.湿性粘关滞节(疼粘痛腻重、着停。 滞)
A浊:病:程分—泌—物难、愈排易泄起物伏秽浊不清。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痰饮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一、形成与分布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百病多因痰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