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
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2009年12月第10卷 第4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09Vol.10 No.4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3欧阳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湖南长沙410205)摘 要: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在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
其根本原因是源于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形成的外在条件是由于校园生活的特殊性。
根据其组织自发,交往直接、情感交融,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以小群体居多等特点,学校的管理原则应是“区别对待,因势利导”。
要调动积极因素,挖掘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潜在功能;加强对消极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握教育艺术,积极控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同时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强化大学生班集体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班级 “非正式群体”这一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但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当归功于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代管理心理学先驱梅奥教授及其著名的霍桑实验。
当“非正式群体”概念明晰以后,引发了众多的管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强烈兴趣。
人们大多能认同,非正式群体(infor m al group)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这类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往往表现为正式群体中自发形成的一些“小集团”或“小圈子”。
在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本文把研究视角缩小到高校的班级中,讨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以期对高校班级管理有所借鉴。
一、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一)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需要,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内驱力,从而推动人的行为。
人在群体当中,有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从个体角度来讲,内在需要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文章探讨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成因。
认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利于大学生更快速的获取各种信息,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但需要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标签: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成因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1、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界定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团支部委员会、班委会及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
它是学生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及价值观等而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学校批准的,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个人自愿结成的大学生个人关系群体。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类型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地域、性别、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等的差别,因此也使得高校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很多。
根据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兴趣爱好型、亲缘型、信仰型、网络型等。
3、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来说网络背景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更快速的获取各种信息。
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会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尽可能的传播,因此此类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就能较容易、轻松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用信息。
他们会并乐于在网络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也乐于对各种事情进行交流、讨论。
这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大脑。
(2)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每个大学生都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的经验不足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网络背景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看法,还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让自己扮演“多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带来的快乐。
由于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就算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学生也会慢慢的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及害羞的交往心理,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
(3)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
e itn e d aeu ay i o heraol ri oma o , ra dg iepo e ys a td nsp ro ai r l ru sa d xse c , oacrfla lss ft e sl f sfr t n te t ud rp r t ts e t esn l yi f ma go p n so t i n a l oh u t no n
摘
要 :当代学生 因社会交往的特殊 需要和生理、 心理等情感 因素的不同, 不可避 免地 出现各种非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
体 对 正 式群 体 乃 至 学校 管理 、 级 管理 会 产 生一 定 的 影 响 , 种 影 响可 以是 积 极 的 也可 以是 消极 的。 为 教 育 者 , 须正 视 它 的存 班 这 作 必 在 。 细 分 析 其形 成 的原 因 , 确 对 待 和 }导 , 学 生 的 个性 在 正 式 群体 和非 正 式 群 体 中得 到 全 面健 康 的发 展 。 仔 正 l 使
心 理 学 的先 驱 者 梅 奥 教 授 ( Ma o 在 其 著 名 的 霍 桑 实 E. y )
一
种 厌 恶 的 心 理 。随 着 时 问 的 推 移 他 们 逐 渐 摆 脱 学 校
验 (9 4 1 3 ) 相 对 于 正 式 群 体 第 一 次 提 出 的 [ 12— 92 中 1 1 。所 预 定 的 轨 迹 。 广 阔 的 社 会 空 间 去 探 索 自 己 需 要 的 东 向 这 谓 班 级非 正 式 群体 , 相对 于班 委 会 、 支 部 等 一类 西 。 种需要 的 多样性 导致 了非正 式群体 的形成 。 是 团
学 不 当代 学 生 在 感 情 和 性 格 方 面 ,越 来 越 表 现 出好 结 不 断 提 高 , 生 对 新 鲜 的 事 物 越 来 越 感 兴 趣 , 再 仅 “ 群 体 ” 现 象 。“ 正 式 群 体 ” 一 概 念 , 现 代 管理 限 于 课 堂 、 本 上 的 知 识 。 的 甚 至 对 书 本 知 识 产 生 小 的 非 这 是 书 有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探讨摘要:高校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发展。
弄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管理与教育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策略和措施,将对统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管理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他们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根据自愿原则自发形成的非权威性的群体,是大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及特点“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高校里面相对同步的学习和休息、集中的居住这些特殊的环境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供了方便,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生存在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经历相似、处境相同的特点,这些都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持久存在成为可能。
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的个性发展需要。
大学生在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开展活动,从而获得从正式群体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包括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集团、小圈子等,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小,人数少。
通常在5人左右,或更少。
二是有较强的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相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对策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对策屈佳琦 范宁雪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 要: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对班级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章介绍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类型、功能,并分析了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对策,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服务于班级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原因 类型 功能 对策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特色鲜明的群体,一种是组织正规、人员固定的的群体,它们在规定的章法之下组织活动,被称为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组织成员比较固定,职责分工明确,在行动上也比较规范,如班委会等;另一种则是没有固定的结构以及严格的纪律、组织内部成员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群体,并且成员具有流动性,这种类型的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它作为群体的一种常见组织形式,又叫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在高校中分布广泛。
非正式群体的组织成员之间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在一起开展活动。
他们往往年龄相仿,有着相同的观点或利益,或是存在共同的兴趣和相似的经历。
正式群体通常是以特定的形成组织而成,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一般都是自发的,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在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但管理者往往只重视正式群体的作用,而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形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1.求职压力和高校环境是客观因素。
当下社会正处于变革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求职压力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他们渴望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但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多集中于理论教学,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也鲜有开设。
于是,一些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非正式群体应运而生。
如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社团、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社团、丰富学生求职技能的社团等。
浅谈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浅谈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在班级集体中,除了正式的群体,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群体,比如同学之间组成的朋友圈和小团体。
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往往是相似的,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集体凝聚力,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如何通过教育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1、互补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朋友圈和小团体中,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某种互补性。
他们之间可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思维方式,或是彼此之间有互相激励、互相扶持的特点。
2、相似性朋友圈和小团体中,成员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可能是指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相似。
这样的相似性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紧密的关系。
3、排他性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排他性。
这种排他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成员之间相互选择、排斥其他的成员,或是在某些场合下表现得高傲、自大等。
4、相互依赖性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甚至形成某种独立于教师的小帮派,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校园流氓文化”。
二、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1、安全问题在朋友圈和小团体中,有些成员之间充满了排外性,他们可能会排斥异类、欺凌他人,因此安全问题是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重要问题。
教育对策应该早期预防,通过引导、教育、惩戒等手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防止有不良的行为出现。
2、集体凝聚力不足除此之外,朋友圈和小团体还可能导致集体凝聚力不足的问题。
在班集体中,一些小团体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紧张,影响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教育对策可以通过加强班级课程和活动的设计,增加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推进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使班级集体的发展更加稳定。
3、自我封闭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现象,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与校园环境的割裂。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对策
的 和谐 与稳 定 。 当大 学生 遇 到 困惑 时 , 往首 先 想 到 情感 色彩 , 感情 、 友谊 、 重 江 湖 义 气 , 止 言 行 往 重 重 也 举
党委副书记 , 教授 , 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1 3 3
是 和谐 社 会 的一 个 高 层 次 境 界 。在 大 学 生 活 的各 阶 会上 不 良 因素影 响 , 就会 产生 畸 形甚 至错 误 的价值 观 段 , 分 大 学 生 往 往受 自身 和 客 观原 因 , 日常 生 活 念 、 部 在 生活态度 、 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 , 不遵守校纪校 中和心理 上 产 生一 系 列不 适 应 状况 和 矛盾 冲突 , 引发 规 , 乏 学 习热情 和兴 趣 , 求 吃 喝玩 乐 的生 活 方 式 。 缺 追 自卑 、 抱怨 甚 至是 绝 望 的情 绪 , 可 能 影 响 大 学校 园 又 由 于非 正 式群 体 成 员 思 想 和 行 为 具 有 深 厚 的情 绪 极
21 0 1年 1 2月
社会 科学 家
S OCI S ENTI T AL CI S
De . 01 c, 1 2
( 1 , 第 2期 总第 16期 ) 7
【 育新探索 】 教
( o1 , n r l o1 6 N . Ge ea .7 ) 2 N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_潘从义
大学生研究DaXueShengYanJiu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存在各种非正式群体,他们未经学校设立或批准而自发形成,以情感、爱好、态度、倾向或利益相同等为基础而结成,如同乡会、网友、书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
20世纪90年代对13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327个,参加人数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最多的达67%,最少有32%。
据2008年在温州大学的调查,有62.8%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班集体、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中广泛存在非正式群体,他们加入到非正式群体的活力与动机是什么,对此,我们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做好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谐的同学、师生关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主观心理因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大学生在青年时期特殊的心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使成员获得心理需要是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基础。
1.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需要。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要求人们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渴望与人交际,融入社会群体。
但是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凸显出来,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交往、学习问题和情感困惑。
可以看出大学生常常会陷入人际交往困惑之中。
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真诚合作、共同创造的人际交往环境。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不会担心因为说错话或学习成绩不好而遭受歧视或老师的严厉斥责,不会处于胆颤心惊、被动、压抑的状态,他们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又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友好的,所以不会因为竞争的失败而恐惧、焦虑,而会因为友好合作的成功而欣喜。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
!" 广西教育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
全州绍水高中 邓 斌
管理要旨
发展能力。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首领,有无形的纪 律 ,老 师 接 近 各 种 非 正 式 群 体 ,首 先 要 和 他 们 的 首 领 交 朋 友 ,因 为 首 领 是 在 生 活 中 自 然 形 成 的 。大 多 数 都 很 热 情 、能 干 、有 特 长 ,在 那 一 伙 人 中 很 有 影工 作 、教 学 辅 导 工 作 ,通 过 非 正 式 群 体 的 首 领 去 做 ,很 快 就 能 做 好 。教 师 要 信 任 他 们 ,如 班 上 工 作 遇 到 困 难 时 ,可 以 向 他 们 说 明 ,叫 他 们 想 办 法 帮 助 ;在 选 举 班 干 部 时 ,可 以 推 荐 起 用 ,化 消 极 因 素 为 积 极 因 素 。 当 然 要 注 意 不 让 首 领 脱 离 他 的 成 员 , 变 成“ 官 方 人 士 ”,否 则 他 就 会 失 去 号 召 力 。
( 五) 要 注 意 从 改 变 群 体 规 范 入 手 ,改 变 非 正 式 群 体 成 员 的 不 良 行 为 品 质 。每 个 非 正 式 群 体 ,都 有 约定 俗 成 而 非 明 文 规 定 的 准 则 。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的群体规范,可以使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 上 ,努 力 学 习 。 因 此 ,要 想 改 变 非 正 式 群 体 成 员 的 不 良 行 为 ,与 其 针 对 个 体 下 手 ,不 如 从 改 变 其 群 体 规 范 入 手 效 果 好 。 否 则 ,只 改 变 一 个 学 生 的 行 为 , 极有可能使该生在群体中难以立足,而他为了不 被 群 体 大 多 数 人 视 为 异 端 ,又 恢 复 到 原 态 。 然 而 , 要想改变一个有弊端的群体规范是不容易的。根 据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首先是要调查非正式 群体中存在哪些规范,特别是要了解起消极作用 的 规 范 ;其 次 是 分 析 这 些 规 范 ,把 他 们 分 类 ,确 认 主 次 轻 重 ,找 出 与 期 望 的 差 距 ;最 后 由 上 而 下 确 定 纠 正 项 目 ,制 定 系 统 的 方 案 ,并 着 手 实 施 。这 样 ,不 但 不 会 使 学 生 感 到 难 堪 ,而 且 能 使 他 们 参 加 到 这 种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当前,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机构也全面转型,这些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发生了新变化,出现集群性的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群体如果管理不当,将影响校园的稳定。
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及作用,拟为正确引导该群体找到思路。
标签:非正式群体;利益型;反抗型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地域相近而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组合在一起的,还有因为各种情感需要组合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多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人员流动变换是常事,或由一个群体分裂为几个小群体,或由几个群体组合成一个大群体,类似的这种无常规的分合随时可以发生,且带有普遍性。
如果细分的话,一般说来,学生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求知型、知心型、爱好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其中以利益型和反抗型的工作难度最大,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利益型利益型学生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容易因小团体的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
这种非正式群体人数不多,但感情色彩较浓,排他性也较强,其中个别成员较冲动,有发生过激行为的可能。
如及时不加以引导,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陷入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
反抗型反抗型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些是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处罚或老师批评的学生;有些是想当班上、院系或学校的学生干部而未能如愿的学生;还有些甚至是与校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年有接触的学生,他们形成了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
这种群体有时凝聚力很强,有时甚至有较严的不成文的规范,表现为同时迟到,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其成员逆反心理极强,在学校教师批评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爱说风凉话,自己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还要阻止别人去参加,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等要求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危害极大,发展下去有可能构成对社会的危害。
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及启示
心理上极 易产 生失落感 和孤独感 。 2 .转折 时期 的迷茫 。大学 新生 入学后 ,个人
角色 、生 活环 境 、人 际关 系 和学 习方 式都 发 生 了
根本 性 的变 化 。大学 学 习 自由度 较 大 ,师生关 系
也 较 为松 散 ,辅 导员 只是 起 着指 导作 用 ,在 日常
帮派 ”。而这些正是 我们所说 的非正式群 体 。 “ 正 式群 体 ”这 一 概念 是 美 国心理 学 家梅 非 奥在 其 著名 的 霍桑 试验 后 提 出 的 ,我 国心 理 学家 林 秉 贤 在他 的 《 理 心理 学 》中指 出 : “ 正式 管 非
到 大家 的赞 赏 和认 同 ,从 而树 立 自己的形 象 ,满 足 个人 心理 上 的需要 。但 高校 中人才 云集 ,正式
少部分 正式群体外 ,大部分为非正式 群体 )。
他 们 中大部 分 是 独生 子 女 ,又都 是初 次 离开 父母
【 稿 日期 】2 1— 5 0 收 02 0—9 【 者 简 介 】姜伟 国,男 ,副教授 ,南京广 播电视大学江宁分校。 作
61
姜伟 国: 大学新 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 因及 启示
容 易相 互 理解 、相 互 同情 ,因而 一旦 相 识 ,便 经
( 南京广播 电视大 学江 宁分校 , 江苏 南京 2 10 1 10)
【 摘 要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短期 内就形成 了众多非正式群体 的现象令人 深思,究其心理 原 因在 于大学 新 生相似 的心理 基础 、共 同心 理需要及 从众心理 的作用。研 究大学新 生非正式群体 的心理成 因,有助 于教
组织 是 在满 足 需要 的心理 推 动下 ,比较 自然 地形 成 的心 理 团体 。” 因此 ,从 这 种 意 义上讲 ,大 学 新 生在 入学 后 短期 内就能 形成 众 多 的非 正式 群 体 与大学新 生 的心理 密切相关 。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
在每个班级中,除了诸如班委会、行政小组等“正式”的群体之外,往往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称“非正式群体”。
据调查,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
由此,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其类型及形成原因,客观分析,因势利导,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1.“非正式群体”的成因1.1当今,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迫切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寻找适合自己存在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
1.2对自我的认识需要借助他人或集体的评价来实现,因此,他们渴望找到一个能够常在一起活动的小群体,以满足自我认识的需要。
1.3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面对许多新事物、新困惑,他们不愿意或不可能事事与家长或老师交流,因而,需要有一个共同探讨问题、倾吐心声、解决疑惑的非正式群体。
1.4学生心理需要具有多样性特点,学校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这也是班级中出现多种小群体的重要原因。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2.1智力能力型:其成员之间以相近的智力、能力水平为中介结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有两个这样的群体。
一是班级中那些思维反应迅速、综合能力强,被称为“高智商者”的群体。
二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后进生”小群体。
2.2兴趣爱好型:这是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如书友、画友、才友、球友等。
也有因癖好而结合在一起的,如爱打好斗、上网打游戏等。
2.3性格气质型:以性格品质为中介结合在一起,或相近或互补。
2.4以对人对事的共同感受或共同的道德评价为中介结合在一起。
3.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3.1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保护积极性因素,转变消极群体。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生非正式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非正式群体是指在课堂之外,由学生自发组成的集体。
这些群体可以是兴趣爱好群体、社交群体、学习群体等。
这些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影响因素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个人因素对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一个喜欢音乐的学生可能会组成一个音乐兴趣群体。
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也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制约。
例如,某些社会文化势力可能会限制学生自由组成非正式群体。
3. 教育因素:教育环境和教育政策等教育因素也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影响作用。
例如,教育政策可能限制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现状近年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数量增多:随着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增强,非正式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2. 形式多样:非正式群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兴趣爱好群体、社交群体、学习群体等。
3. 管理难度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管理和学生自主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用与意义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下面列举几点:1. 增强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意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增强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非正式群体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多元文化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3.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一些兴趣爱好群体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校园内由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范围广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各种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本综述旨在总结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和开放性。
这些群体的组织往往是由学生自行发起和参与,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多样。
不同年级、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非正式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并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范围广泛。
这些群体的活动可能涉及到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这些群体不仅在校园内具有显著影响力,也可能在社会上展开各种形式的活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
通过参与各种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树立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群体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的群体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培养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目前,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
学者们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深入研究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特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生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们在校园中组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例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志愿者团体等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通过参与学生们可以得到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1.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们在校园中自发组成的、没有强制性、非官方性的组织。
这些组织通常由学生自己发起、组织和管理,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共同追求某种兴趣爱好,有的是为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等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包括自主性强、灵活性大、交流平等、目标明确等。
2.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参与非正式群体,学生们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探索、体验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感悟。
非正式群体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让学生们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锻炼自己的能力。
非正式群体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志愿者团体、学生学术团队等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各有其特点和特征,有的以兴趣为核心,有的以服务为宗旨,有的以学术为重点。
兴趣小组是指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围绕某种特定兴趣或爱好的非正式团体。
这类群体通常具有清晰的兴趣主题,成员热情高涨,氛围活跃融洽,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特定主题或活动为核心的学生组织。
学生社团通常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成员多来自同一学校或院系,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注重学术研究,有的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有的注重社会实践。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校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校园中自发形成的,不受官方组织管理,但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的组织。
这些群体往往由学生自发组成,具有一定的自我组织性和自我管理性,对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将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功能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主组织起来,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关系。
这种群体关系通常不受外部组织和管理,比如学校、社团等,而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
这种群体通常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价值观念、相同的社会身份等为纽带,形成一种共同体感。
学生非正式群体通常是一种自由的组织形式,成员之间的交往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情感联系,不受外部约束。
1. 自主性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通常由学生自主组织,不受外部组织和管理。
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行为主要基于自主选择,不受外部强制。
2. 情感联系: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通常有着较为紧密的情感联系,他们通常来自于相同的生活背景、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身份,这种情感联系是群体存在的基础。
3. 兴趣共同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这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了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和联系的纽带。
4. 自我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自主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群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情感支持:学生非正式群体通常是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成员可以通过群体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情感需求。
2. 兴趣交流: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成员之间的兴趣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在群体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共同的兴趣爱好交流和分享。
3. 价值观念的传递: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会通过群体传递和强化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心理欲望 ,企盼得到同伴 的认可 ,取得应有 的地位 与他人的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 为 ,自尊包括 对获得信心 、能力 、本领 、成就 、独立 和 自由等的愿
等)不断提出要求, 若得不到满足, 就会对正式群体
观念淡化和感情疏远 ,而去寻找满足 自己兴趣 、爱好
和利益 的另外途径 和载体 。这种选择是大学生对市场
经济原则的一种反 映 ,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适
应社会的能力 ,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只讲
实惠不思进取 ,容易导致拜金 主义思想的产生 ,甚至 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 其次 ,是外来文化 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外 来文化在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存 在差异 ,部分大 学生对外来文化本身在认识上存 在缺陷 ,在人生观 、 价值观选择方面发生 了变化 ,即强调个人发展和个人 奋斗 ,希望 自我设计 、自我选择 、自我发展 ,强调 自
积极进取 的精神与活力 。
2 获 得心 理 安全感 和 归属感 。大学 生从 进人 大 .
学后 ,面对新 的学 习生活环境 、新 的人际关系 ,以及
Q : 堕 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的形成 与大学生在青 年时期 特
从未有过 的择业竞争 的紧迫感 ,使大学生凭 以往 的生 活体验远远不能适应 ,从而在心理上 出现一系列矛盾
和冲突 ,例如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独立感 与依赖感
殊 的心理状况有直接 的关 系 ,社会心理学家认 为 :使 成员获得心理需要是大学生群体存在 的心理 基础。
1 大 学 生的人 际 交往心 理 需要 。人 总是生 活 在 .
一
的矛盾 , 自豪感与 自卑感 的矛盾 ,成就欲和挫折感 的 矛盾 ,孤独与恋群 的矛盾等等 ,尤其是大学一年级 的 新生 ,心理矛盾更加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 ,在遇到困 难时 ,大学生认为 自己已经成人 ,往往不愿意麻烦父
姿
口 潘从 义
牟德 刚
摘
要 :新 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且长期延续 ,深入分析 当代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形成的原 因,为进 一步科 学认识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帮助 大学生顺利成才 ,加 强
大 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打 下基 础 。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非 正式群体
非正 式群 体这个 概 念最 初是 由美 国心 理学 家 E .
要求人们参 与各种交往 活动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 的 共 同体 。当代 大学生 正值 青春 期 ,他 们渴 望 与人交 际 ,融入社会群体 。但是一些大学生人 际交往 障碍问 题 凸显 出来 ,据一项全 国性 的调查显示 ,当代大学生
呈现 出的心理 问题排在前 三位 的分别是社会交往 、学 习问题 和情感 困惑。可以看出大学生 常常会 陷人人际
查 ,有 6 . 28 %的大学生表示参 加过非正式群体 。正式 群体 ( 班集体 、学生会 、学生社 团等)中广泛存在非 正 式群体 ,他们 加入到非正式 群体的活力与动机是什
么 ,对此 ,我们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 因进行探
动 、压抑 的状态 ,他们能 自由 自在地表现 自己;又 由 于他们之 间的关 系是互助 、友好 的 ,所 以不会 因为竞
定 的社会关 系之 中,这 就要 求人 与人之 间的互 动 ,
史国壹笙 窭= 0 … 0 0 …/ — 一 62 1
lDa—u:S eg Y h T == 。 X t n a i h u —
母 ,而首先想到的是 同学。于是与具有相 同心理状 态
我意识 、民主意识 、平等 意识 、效益意识等一系列新
争 的失败而恐惧 、焦虑 ,而会 因为友好合作 的成功而
欣喜 。大学生在这样 的群体 里会真切 地感受 到平等 、
合作 、信任 、包容 、共享 的关系 ,从而唤发 出巨大 的
讨 研究 ,这对 于做好 当代 大学 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
导 工作 ,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建立和谐 的同学 、师生关 系具有理论和 现实意 义。
之 间感情融 洽 ,遭 遇挫折或 精神上 困惑 时可互 相倾 诉 、交谈 、发泄苦闷 ,欢乐时共同分享 ;可使大学生 从矛盾 、紧张的心理状态 中得到解 脱 ,使精神压力得 以缓解 ,起到 “ 安全 阀”的作用 ,在这样的群体里大
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 。 3 自尊和 自我 实现 的心理 需要 。大学生 是带着 . 种种欲望进人学校 的,不仅有求知 的欲望 ,期望理解 自己周 围的事 物与打千世界 ,而且有 自尊 、自我实现
梅耶提 出。非正式群体是一种 自然结合 、成员活动 和
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 、组织结构无 固定形式 的群
体 。高校作 为社会 的一部分 ,存 在各种 非正式 群体 ,
他们 未经 学校设 立 或批 准而 自发 形成 ,以情感 、爱 好 、态度 、倾 向或利益 相同等为基础而结成 ,如 同乡
或居于 同级需求层次上 的学生之间,产生 了相同的思
观念迅速勃兴 。这使得 大学 生对集体观念进行 审视 ,
想感情和要求 ,而且互相要求得到 同样心理状态者支
他们将 按照 自己 的意志 和愿 望对 正式群 体 ( 班集 体
持 。非正式群体为大学生提供 了这样理解 与支持 的环
境 ,群体成员相互信任 ,互相尊重 ,相互理解 ,成员
交往 困惑之 中。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为大学生提供 了 平等参与 、真诚合作 、共 同创造 的人际交往环境 。非
正式群体成 员之 间的交往 ,由于他们之 间的关 系是平 等 的 ,学生不会担心 因为说错话或学 习成绩不好而遭
受歧 视 或老 师 的严 厉斥 责 ,不会 处 于胆颤 心惊 、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会 、网友 、书友 、各种课外 活动小组 、学习小组 、兴 趣 小组 ,以及其 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 、小团伙等 。2 0
世纪 9 年 代对 l 所高校 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非正式群 0 3 体有 3 7 ,参加人数 占学生 总数 的 4 %,其 中最多 2个 0 的达 6 %,最少有 3 %。据 2 0 7 2 0 8年在 温州大学 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