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州梁河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42东北地区学案鲁教版3.
高中地理_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掌握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考考纲>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重难点>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难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任务驱动法加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复习思考的指向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多向思维能力。
2.利用讲练结合并配合多媒体素材展示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对知识内容拓展思考的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情境创设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示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情】作为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二有关农业和必修三前两单元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作为东北地区的背景材料初中已经学过,学生欠缺的是对于农业的生活体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梳理—回扣理论依据3分钟1.检查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结合教材及教辅材料进行知识梳理。
课前任务:回顾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条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导入:课堂提问: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教师点评效果,进入本节课主体:结合所学农业的区位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15分钟1.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东北地区的图文材料,各小组依据农业的相关知识,结合老师提供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在自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并派代表阐述。
4.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标要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涵盖、社会和等方面的内容。
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
(3)促进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代价。
3.区域协调发展是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通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互补、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增进,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合理化。
3.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预习自测】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不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甲表示的要素最不可能是()A.资金B.产品C.劳动力D.技术2.图示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最有可能造成()A.M地经济发展趋缓B.N地环境质量下降C.M地能源更加短缺D.N地就业压力加大下图为非洲五大地区2012年人均GDP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非洲经济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贫困”的分布格局,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气候②水源③矿产资源④交通⑤产业结构⑥劳动力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⑥4.为促进非洲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渐从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向非洲大陆中部迁移,其转移的工业部门最可能是A.纺织工业B.造船工业C.钢铁工业D.化学工业课堂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教材P87“知识窗”,概述我国东西部结对扶贫的主要形式,并分析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版必修1】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地理必修ⅲ鲁教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必修ⅲ鲁教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在鲁教版的地理必修课程中,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资源开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因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必须在资源利用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中,鲁教版地理课程涵盖了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分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分布特点、资源的开发状况、资源的利用方式等,了解不同资源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了解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同时,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状况,学生可以了解如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问题,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希望学生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培养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1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 1.结合实例,认识和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
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点,学会正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地理实践力)
与 区 域 发 展 的 关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对区域发
系。
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任务设定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城市交通布局有哪些种类?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4.如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5.扬州兴盛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 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 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问题 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_延__伸__方__向_。 (2)运输方式的_发__展__变__化_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而区 域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__择__性__,扩大了地区 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速记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等。结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时间、物品性质、重量、 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同 时也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 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2
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查找并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实例,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
(人地协调观)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产生的原因(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主要特点(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3.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论.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3)鼓励公众参与,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4.消除贫困属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合作探究一:淡水资源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
淡水资源
总量有限 可直接利用的更加有限
分布很不均匀
合作探究一:淡水资源短缺原因 人为原因
淡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
对水需求量增长 不合理开发利用
水污染 水浪费
合作探究二:矿产资源短缺原因 矿产资源会耗竭吗
矿产资源短缺的原因
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 却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 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1. 查阅地图,分析山西省永和县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的基本思路。
2. 了解你的家乡在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活 动 秸秆禁烧路在何方
每年的油菜、小麦收获期,也是秸秆焚烧高峰期。市民担心浓烟锁城,农民为处理秸秆发愁。一些 农户与当地“秸秆禁烧办公室”玩起“猫鼠游戏”。然而,在四川省大邑县田间却不见焚烧秸秆留 下的黑斑,农民正忙着将成捆秸秆装上机动三轮车。他们说,往年秸秆无法处理才一把火烧掉,如 今能卖钱,谁舍得乱烧!解决“秸秆禁烧难”的关键在“变废为宝”,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新技术。
生态破坏
生 物 多 样 性 减 少
核心归纳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
可 持 续 发 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社会可持续 目的
改善生活质量,提 高健康水平,维护 平等自由,提高全 社会的教育水平和 文明程度
基础 生态可持续
可持保续护发环境展的内涵
条件
经济可持续
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地理鲁教版必修三优化课件: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
1.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和资源优势,明确区域农业生产 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掌握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 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3.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
01 课前 自主梳理 02 课堂 合作探究 03 拓展 能力提升 04 课后 巩固提升
3
一、自然环境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 2.基本特征: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3.自然条件
地貌格局 外侧: 河流 (1)呈 半环 状中内间侧::山平脉原和山地丘陵
4
温带湿润半湿南北热量差异较大:暖温带、中温带、 (2)润的季风气候降水寒:温自带东三南个向温西度北带递减 (3)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丙
旱涝灾害频繁
38
(2)简要说明箭头 A、B、C 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3)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 施?
[解析] 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 资源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 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 粮食。第(3)题,从加大科技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 构等方面分析。
26
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黑土的开发 (1)黑土开发中的问题
27
(2)黑土保护措施 黑土保护,主要是黑土的合理利用,表现在水土保持和提高肥力两个方面,这种 关系如下所示:
28
2.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9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一节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5●课标要求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课标解读1.以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最新的气象灾害为例,说明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
2.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最新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2012年5月12日,我国迎来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导入新课——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已掌握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错误!⇐错误!1.涵义: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核心:在于“减”。
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减灾的途径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减灾防灾的主要原则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1.“杜绝灾害”是防治自然灾害的最终目标吗?【提示】 不是。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客观属性,服从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防治自然灾害的目标在于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可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
(2)实施减灾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
(3)制定减灾规划。
(4)健全灾害管理法规,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5)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等。
2.个人行为(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 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3)采取正确的行动。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一课时)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分析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结合鲁尔区的背景资料,分析资源型工业区发展的区位优势;运用资料分析资源型工业区出现衰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鲁尔区资源开发等案例的分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1. 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2.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原因的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学工具】教材、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储备:在必修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都离不开具体的实例,而本节课刚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巩固和应用已学知识的很好机会。
2、兴趣和动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是目前国家采取的一项重大建设措施,所以是我国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通过关于东北和鲁尔区矿产资源分布图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欲望。
3、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效果分析【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所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从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0分)(1)2分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每条1分)(2)5分趋势: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1分)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1分)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节的教材结构是: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初级阶段二、鲁尔区发展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本节的内容是从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继续深化同学们对于本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运用,从知识的深浅度来说,属于中高等程度。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件鲁教版选择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 本质上是将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向外转移,将研发和销售等附加值高的环节留 在上海,实现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电子装配业是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力导向 型工业,附加值较低,是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第(2)题,上海产业基础雄厚, 技术力量强,产业配套条件更好;而安徽省生态环境有优势,可以积极打造水清、 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构建长三 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故 ①④正确。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提高,并不是
(3)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当什么重要角色? 提示: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为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强大; 北京作为一个巨型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北京为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信 息、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强大支持。
【探究总结】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 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 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 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京津冀协同发展 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 “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 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任务驱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 国。2018年11月12日,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在新加坡签署东盟电子商务协议。 东南亚各国为什么要建立东盟?东盟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二节课时1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课件鲁教版必修3
供了保障。
反思归纳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举足轻重,东北平原作为我国
最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其发展农业具有优越的区位条 件,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生产条件 自然 条件 具体表现 影响 适合大规模机械化 作业
土地 耕地广阔且集中连 资源 片分布
解析 东北平原位于黑、吉、辽三省,由于东北地区呈马蹄形,
其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环绕,
中部是广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应该是四周高,中部低;地处我国
东部季风区,热量和水分配合较好,可满足水稻的生长,
但由于冬季寒冷,冬小麦无法越冬,是我国春小麦、甜菜、 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冬季气候寒冷,有 利于杀死害虫,冻土层可阻滞地表水下渗,对春天农作物 播种和生长有利。 答案 B
1 2 3 4 5
3.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 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解析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在气候方面,发展种植业的主
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条件。
1 2 3 4 5
4.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 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C ) A.天然林 B.水源林C.湿地 D.草场
基础 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交通
运输
开发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历史
模
练习巩固 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B.山环水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四单元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
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主题探究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
当今,3S(RS、GNS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如图是“3S”技术的组合应用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地理信息, 需要利用__R_S_____技术。在救灾管理系统中,管理中心要掌握救灾车辆的精 确位置应利用__G__N_S_S__技术。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 收___四_____颗卫星的信息。
5.如果要根据受灾情况,对临时灾民安置点和医院进行选址,并选择安 全疏散道路,可以采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试设计一项应用该技术的课题研 究项目。
提示 GIS。“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 埋场选址模式及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 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洪水跟踪,动态监测淹没区的空间 2 2009 年 7 月中国南部暴雨洪涝
变化
2010 年 8 月 7 日,舟曲县发生特
3
灾害损失评估,灾害重建规划
大泥石流
4 2017 年 8 月 8 日,九寨沟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为 7 级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表中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哪些?其中自然灾害空间 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物体的 □02 电磁波特性
不同。
2.应用:资源评估、 □03 环境监测 、灾害预警等。
3.环节:信息的 □04 获取 、传输、接收、处理、分析和应用。
4.优点:探测范围 □05 大 、获取资料 □06 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 □07 少 、 获取信息量 □08 大 等。
5.遥感影像 (1)判读基础:不同地物有不同的 □09 影像特征 。 (2)色彩:水域为蓝色,人工建筑多呈灰色,植被呈红色。 (3)形状: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往往 □10 棱角 明显,形状规则;道路 的宽度一般变化 □11 较小 ,河流的宽度多变;道路相对比较 □12 顺直 ,河
旅游地理介绍
选修3《旅游地理》介绍一、鲁教版旅游地理整体思路旅游地理隶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课程,主要从精神层面分析旅游活动的发展条件、景观欣赏、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该模块与必修2中的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等的联系密切,也与必修3中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密切相关。
而且,必修2专门出现了一节“旅游业”。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
本模块在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本模块融知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炉,全面体现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旅游爱好,形成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养成健康的体魄,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鲁教版旅游地理整体框架本选修模块从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精选当前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理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并不求旅游地理之大全。
本教材共分四单元,分章内容的产生是围绕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而出现的。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鲁教版旅游地理单元介绍第一单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整个模块的知识铺垫。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首先从旅游活动的历史进程开始,认识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了解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和旅游活动类型,激发学生参与旅游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然后进一步阐述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和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阐述了“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老教材上有)最后,在单元活动中安排“调查家乡的旅游业”,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规律。
知识结构图:旅游与旅游业4、旅游与区域发展(1)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理解旅游业对社会环境的作用,本学习内容侧重旅游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为了巩固学生对海绵城市建设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案例分析:请学生选取一个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建设效果及经验启示,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2.方案设计:以学生所在城市或社区为背景,设计一个简单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包括所选技术、预期效果和实施步骤。要求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城市地理、水文学等基本概念,但对于海绵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建设理念的理解尚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城市内涝、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有所关注,但缺乏将这些现象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此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展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的新闻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城市内涝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从而引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内涝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生活联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及他们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使学生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活息息相关。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强化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说课稿高二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掌握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能够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我会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他们澄清认识。最后,我会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在课后如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
2.教学难点:资源枯竭型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境及如何克服。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PPT展示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会讲解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其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落的过程。接着,我会分析鲁尔区面临的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并介绍鲁尔区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产业转型、环境治理等。最后,我会总结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鲁尔区的实践和成效,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的认识不足,对德国鲁尔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深,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成效理解不透。此外,学生可能在分析实际问题时,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思路。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第3节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教案鲁教版必修2.doc
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1.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掌握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
(综合思维)一、海洋权益及其范畴1.概念: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是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2.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特别提醒] 从领海到公海,沿海国在不同海域管辖权限不同,权限逐步缩小。
1.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相关法律。
2.范围:(1)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
(2)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3)我国海域分布的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4)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岛屿组成备注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礁、沙、滩组成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是我国固有的领土(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4)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特别提醒]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解决岛屿争端的基本原则,但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地理(鲁教版)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现状。
3、根据图文材料,了解东北是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的表现,归纳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
布局特点。
【前置作业】
一、东北地区自然环境
【自主学习】
读图4—2—3,分析东北地区的范围、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特征。
1、范围和地形
(1)范围:。
(2)基本特征:。
(3)地貌格局:。
2、气候
气候类型:,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量由向递减,自南向北热量递减。
3、温度带:由南向北跨、、。
拓展:温度带的划分
依据:≥10℃积温(一年内持续日均温≥10℃的温度值的总和)
3、植被:以为主,并分布有和沼泽。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自主学习】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壤肥沃(质量)
(1)东北地区分布着、等土壤类型。
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黑土的特点是。
(2)参照课本90页图4-2-4,写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数量)
表现:(1);
(2);
(3)。
(二)土地开发
1、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措施:
(1)进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一批__________________;
(3)大量________________,耕地面积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地得到扩大。
2、_______________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具有的生态环境意
义:。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自主学习】
(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读图4—2—1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特点:农业结构______________,其中占主导地位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粮食生产以为主。
2、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相继建立一批___________农场,建立了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糖料作物)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林区,其中____________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二)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特点
1、东西方向: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地带和_____________地带(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以________为基础);
2、南北方向:自南向北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地带、____________地带和__________________地带(体现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以________为基础)。
【问题与例题】
【问题1】经常说的东北地区,范围包含哪些?
【例题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黑、吉、辽三省
B.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C.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山西北部
D.指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问题2】气候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熟制、耕作品种、生长周期,不同温度带带下农作物有何不同?
【例题2】下列地区与农作物搭配,正确的是()
A.辽宁南部——冬小麦、棉花、苹果
B.松嫩平原——冬小麦、大豆、甜菜
C.大兴安岭北部——春小麦、棉花、马铃薯
D.呼伦贝尔高原——春小麦、亚麻、苹果
【问题3】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和冻土,冻土的成因和青藏铁路建设遇到的冻土是一样的吗?
【例题3】青藏铁路沿线有连续长达550千米的多年冻土地段。
该地区冻土多的原因是();而东北地区多冻土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高 B.海拔高
C.太阳辐射低 D.蒸发弱
【问题4】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地资源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4】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是()
A.黑土、棕壤
B.黑土、黑钙土
C.黑钙土、棕壤
D.黑土、沼泽土
【变式训练】
读图,回答问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
事商品粮生产。
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
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课内检测】
1、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B.热量C.海拔D.水源条件
2、东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主要是()
A.湿地面积大 B.人均耕地多
C.土地集中连片 D.热量充足
3、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设成全国性的()
B.商品粮、棉基地
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
C.商品粮、油菜基地
D.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
4、东北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A.开垦宜农荒地 B.提高粮食单产
C.实现农业机械化 D.多建商品粮基地
5、下列关于东北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高峻,坡度陡峭B.平原破碎,地块小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山环水绕,地貌格局呈半环状6、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松辽平原 D.华北平原
7、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商品谷物农业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下列属于我国最大木材基地和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省份是()
A.黑龙江
B.吉林
C.辽宁
D.内蒙古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
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⑤东北三江平原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3、水稻一般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但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主要原因
①东北地区劳动力丰富②东北地区有些区域光、热、水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
③东北地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④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5、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
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
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6、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东北平原
7、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A.甲 B.丙 C.乙 D.丁
8、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A.甲 B.丙 C.乙 D.丁
能力提升
创新设计分层训练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