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选修6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word学案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
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思考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答案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思考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答案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
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答案围湖造田造成湖面缩小,湖泊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同时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当地气候的变化。
退耕还湖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
探究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201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
西藏湿地面积达6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居于全国首位。
可有一部分天然湿地却已受到了现代工业的污染,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间,西藏新建了玛旁雍错、麦地卡等8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新建了多庆错、雅尼等3处国家湿地公园,填补了西藏的空白。
2012年西藏成为率先颁布湿地条例的省区之一,并于当年3月1日开始施行《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对退化的湿地采取补水、限牧、退耕、封育等措施进行恢复。
中图版选修6环境保护教案.doc
中图版选修6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 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和方法(1)结合实际实例,能够说明环境的有关组成和概念(2)联系生活、生产屮的实例,利用课本屮的相关阁表,分析说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与人类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W题的动机,增强探究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课程类型课程类型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讨论法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2、课件制作课时安排:两课时自主学习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 1)。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髙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rti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例1、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屮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生物环境。
冋答1 一2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通常所说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A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组是( )A. 土地、岩石、矿物B.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C.阳光、水、大气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二、人类与环境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 中图版选修6(202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重点)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一、荒漠化的产生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
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
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 41思考1.有变快的趋势。
2.人口的增长对各种生物资源的需求量增大,获取这些资源的速度大大加快,当超过了它们的更新速度时导致物种的灭绝;人口的增长对耕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在扩大耕地面积时造成生态破坏,导致物种的灭绝;人口的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在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物种的灭绝。
教材P 43思考1.湿地可以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2.与森林和海洋相比,湿地可以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补充地下水等。
教材P 44思考1.水面逐渐缩小。
2.围湖造田,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淤积河道和湖泊等。
教材P 46思考主要采取了预警监督、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和监测预报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教材P 46复习题1.世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湿地减少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人口少,人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因此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原因所引起的。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则主要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为原因所造成的。
2.略(根据学生实际居住地的情况完成该题)。
教材P 50思考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二是农牧交错带植被破坏严重,大风刮起的扬尘随西北风南下进入华北平原,污染首都北京及华北各大城市的环境。
教材P 55复习题1.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如工矿交通建设、城建、旅游开发等。
2.(1)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恢复与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加强草场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
(2)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本地区的“生态—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由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举例说出生物物种减少、丛林资源损坏、湿地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由。
掌握我国不一样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散布及成因。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由【自主学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生物多样性遭损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丛林。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由①对丛林的乱砍滥伐;②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分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④大批引入的外来物种。
2.丛林资源损坏(1) 丛林资源损坏情况:全世界每年均匀损失丛林面积 1 800万公顷~2 000万公顷,对全世界生态环境起侧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丛林资源减少的原由①林木砍伐;②林地开荒和开矿;③薪柴收集和大规模放牧;④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1)湿地损坏现状①因为不合理的利用和损坏,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②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不停退化;③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迅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分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
(2)湿地减少的原由①土壤侵害;②大批引水浇灌和河流截流改向;③人类围湖、围海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损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合作研究】读资料,研究以下问题。
资料一教材 P40研究资料。
资料二教材图3- 1-3“鸟类的地狱”,图3- 1-4“物种入侵”,图3- 1-5“亚马孙热带雨林遭损坏”,图3- 1-6“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图3- 1-7“温带丛林遭破坏”。
(1)依据资料一中的骨牌效应,试举一个生态系统损坏的实例,解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由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据图 3- 1-3“鸟类的地狱”研究:为何渔塘成了鸟类的地狱?(3)据图 3- 1-4“物种入侵”研究:外来物种的危害是什么?(4) 据图 3- 1-5“亚马孙热带雨林遭损坏”、图 3- 1-6“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和图 3 -1-7“温带丛林遭损坏”研究:世界丛林减少的原由是什么?(5)亚马孙地区的丛林损坏严重对世界环境有哪些影响?提示: (1) 比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生态系统,但因为人为猎杀等原由,使狼忽然减少,甚至消逝,那么生态稳固性被损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添、草场退化等现象。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时作业 中图版选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时作业中图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时作业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时作业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选择题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B.野生水稻良种对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可以只保护对人类贡献大的物种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D.以上说法都不对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解析】由材料叙述可以看出,任何生物种类都可能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形式,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应加以保护。
【答案】1。
A 2。
B3.城市森林是指生长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对所在地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林木为主,是各种类型的森林作物、栽培作物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3_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中图版选修61
3.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标要求1.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绘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针对某一世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举措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经过教材的解读让学生认识荒漠化的观点。
2.经过事例剖析让学生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由,剖析荒漠化形成的一般过程。
3.针对荒漠化产生的原由让学生理解就地取材所采纳的相应保护举措及其作用。
●新课导入建议利用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古城旧址设问,导入新课——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课流程设计①看教材 P47~50填写 [ 课前自主导学 ] 中的“知识1、荒漠化的产生”并达成[ 思虑沟通 ]1 ;②看教材P51~54填写 [ 课前自主导学 ] 中的“知识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举措”并达成[ 思虑交流]2 。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经过发问,检查预习成效。
→步骤2:师生互动达成“探究 1”[ 问题导思 ]1 、 2。
↓步骤 5:教师经过 [ 例 2] 和[ 图表活动解读 ] 中的 [ 思虑解答 ] 中对教材 P52、P54、P55思虑的解答,解说研析“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举措”,总结方法例律。
←步骤4:师生互动达成“探究 2”[ 问题导思 ]1 、 2、 3。
←步骤3:教师经过 [ 例 1] 和 [ 图表活动 ] 中教材 P50图 3- 2- 12 的解读以及 [ 思虑解答 ] 中的对教材P47、 P50思虑的解答,解说研析“荒漠化的产生”,总结方法例律。
↓步骤 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而后比较[ 讲堂小结 ] ,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达成[ 课后知能检测] 。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 荒漠化的原由及防治举措。
( 重难点 )1.认识荒漠化的观点。
2. 荒漠化的观点、原由及其主要表现。
( 重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由及防治举措。
点 )荒漠化的产生1.观点:荒漠化指包含天气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要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润湿地域的土地退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固然十分重要,甚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三个大而为所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荒漠化的产生———————情景导入先思考——————每年冬春季节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既有境外源区又有境内源区。
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界地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和北疆的库尔班通沙漠。
思考探究:内蒙古多沙尘源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分布多个沙漠或沙地,地表干旱、植被稀少,冬半年冷空气入侵我国的必经之地,大风过境沙尘扬起。
———————基础知识要记牢——————1.荒漠化的概念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体验不可少———————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 3.6×107 km2,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全球的荒漠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区的热带荒漠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温带荒漠。
第2题,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主要受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大和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影响。
故与A项无关。
3.读下面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我国主要的土地荒漠化类型及典型分布区乙图我国近年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状况图(1)指出我国水蚀荒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概述这两类地区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共同自然原因。
中图版选修6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word学案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导学案编写人:薛晓燕审核人:高二地理组使用时间:2013年3月5日课堂探究题一、森林资源匮乏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⑴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⑵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东南2.森林锐减的原因:⑴采伐速度过快;⑵毁林开荒;⑶基本建设;⑷开矿3.破坏森林的后果: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⑵水土流失加剧;⑶河道淤塞,导致洪水频发⑷生物多样性减少;⑸全球温室效应增强二、草原退化1.草地退化的原因:⑴长期的粗放式经营;⑵过度农垦;⑶过度放牧;⑷乱采滥挖;⑸工业污染;⑹鼠害虫害。
2.保护草地的措施:⑴禁牧,轮牧;⑵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⑶建立草料基地;⑷合理放牧;⑸退耕还草;三、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⑴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⑵保护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分割到户,调动农民积极性;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⑴原因:自然:地形起伏大;降水多;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人为:砍林取薪、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⑵治理措施:①有效措施为封山育林②根本措施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推广生活用煤;推广省柴灶;使用沼气;营造薪炭林;开发农村小水电。
4.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危害比黄土高原严重的多的原因:⑴.土地单位产值较高,同样的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较大⑵.土层较薄,一旦破坏很难恢复⑶.江河下游多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重大影响5.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⑴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⑵间接后果: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四、荒漠化1.原因: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化、风蚀作用强;②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加剧干旱程度;③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③封沙禁牧禁樵禁采;④合理利用水资源;⑤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⑥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⑦生态移民;⑧控制人口数量。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及其作用。
2.从濒危生物的灭绝入手,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由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的目的导入新课——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发展生态农业 (1)理论指导:生态学。
(2)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3)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4)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1)原因: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2)要求⎩⎪⎨⎪⎧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给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提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人口不断增长,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2.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中图版选修6
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影响。
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
3.通过读图让学生知道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情况介绍导入新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0~4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2、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5:教师通过[例2]与[图表活动解读]中[思考解答]教材P45、P46思考解答,讲解研析“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及防治〞。
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与[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42图3-1-5解读以及[思考解答]中对教材P40、P41、P42、P43、P44思考解答,讲解研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举例说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重点)2.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与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与哺乳动物中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我国草场资源的现状,并能解释这种状况的成因。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3.识记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危害,探究其成因。
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地区。
(重点)4.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学会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导学案
编写人:薛晓燕审核人:高二地理组使用时间:20XX年3月5日课堂探究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⑴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⑵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东南
2.森林锐减的原因:⑴采伐速度过快;⑵毁林开荒;⑶基本建设;⑷开矿
3.破坏森林的后果: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⑵水土流失加剧;⑶河道淤塞,导致洪水频发⑷生物多样性减少;⑸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二、草原退化
1.草地退化的原因:⑴长期的粗放式经营;⑵过度农垦;⑶过度放牧;⑷乱采滥挖;⑸工业污染;⑹鼠害虫害。
2.保护草地的措施:⑴禁牧,轮牧;⑵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⑶建立草料基地;⑷合理放牧;
⑸退耕还草;
三、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⑴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⑵保护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分割到户,调动农民积极性;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⑴原因:自然:地形起伏大;降水多;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
人为:砍林取薪、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
⑵治理措施:①有效措施为封山育林
②根本措施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推广生活用煤;推广省柴灶;使用沼气;营造薪炭林;开发农村小水电。
4.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危害比黄土高原严重的多的原因:
⑴.土地单位产值较高,同样的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较大⑵.土层较薄,一旦破坏很难恢复⑶.江河下游多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重大影响
5.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
⑴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⑵间接后果: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四、荒漠化
1.原因: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化、风蚀作用强;②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加剧干旱程度;③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③封沙禁牧禁樵禁采;④合理利用水资源;⑤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⑥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⑦生态
移民;⑧控制人口数量。
3.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强风、沙源、不稳定的天气。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
1.减少的原因:⑴生态环境的破坏;⑵高强度的捕猎与采集;⑶外来物种的入侵;⑷环境污染。
2.保护措施:⑴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⑵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课后巩固题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
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1.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2.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
⑥D.②⑤
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5.图示区域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带属于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读图(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回答6~8题。
6.该植被是
A.沼泽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D.草原
7.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壤次生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锐减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场退化严重
C.该植被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较干旱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2011天津卷)图3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9.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
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
实际的是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0.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
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
主的是
A. c
B. d
C. e
D. F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A.1%B.20%C.19%D.21%
12.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
13.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
效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珠
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林地利用情况,读后回答14--16题。
14.表中能代表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提供能源B.提供木材C.水土保持D.发展经济
16.三北防护林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经过华北地区的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A.防风固沙B.水土保持C.庇护农田D.涵养水源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如下表)。
回答17---18题。
农业用地构成(%)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17.关于三种方案的选择,正确的是
A.选择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选择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
C.选择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D.选择C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18.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山西B.江西 C.广西 D.广东
20XX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域》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此回答19-21题。
19.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D悬浮颗粒
20.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21.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
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 05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据此完成22--23题
22.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c海水的堆积作用D河流的堆积作用
23.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1---5 6---10 姓名:11---15 16---20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