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用1篇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用1篇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一、兴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__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
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
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
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__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
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
科学课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里,学生们围坐在实验桌前,面前是一片五彩斑斓的材料。
科学课程就像一位耐心的引导者,鼓励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里,每一个实验、每一次讨论,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充满好奇与疑问时,科学课程成为了他们思维的温床。
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失败中寻找答案。
创新并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经过不断尝试和反思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课程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单纯的知识传授已远远不够。
科学课程如同一位明智的导师,深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它引导学生们理解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的能力。
无论是面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还是公共卫生挑战,科学课程都在为学生们提供解决方案的工具和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创意。
科学课程成为他们沟通与协作的桥梁,让他们在互动中激发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种团队合作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们意识到多元思维的重要性,更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责任感。
创新往往源于不同观点的交汇,科学课程正是这一交汇的最佳体现。
此外,科学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当他们联结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领域时,思维的界限被打破,新的想法得以萌芽。
比如,在研究可再生能源时,学生们不仅要了解物理原理,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
这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正是现代创新所需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如同园丁,精心培育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方案。
这样的环境使学生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失败面前,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又让学生们懂得,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习与成长。
科学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进行实验和研究时,学生们需要学会分析数据、评估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 自主探 索
植 物 、种 子 、树 叶等 标 本 。学 生对 这 些 事物 都 非 常感 兴
学 生 独 立 支 配 学 习 ,便 是 学 习 的 自主 性 。 学 生 有 趣 ,看 得津 津 有 味 。看 着看 着 ,学 生 的 问题 就 接 踵而 来 种子 是 如 何被 制 作 成标 本 的 ? ” “ 为什 么 手 电筒 了 自主性 ,才会 主 动 学 习 ,才 有 思想 的 解放 、思 维 的活 了。 “ 老 这 跃 、 潜 能 的发挥 ,才 说 得上 有 创造 。一 个 学生 缺 乏 自主 会发 光 ?” “ 师 ,您 什 么时 候 教 我们 做 实验 ? ” “ 老 性 , 习 惯 于 依 赖 教 师 指 令 被 动 学 习 ,是 不 可 能 有 创 新 么美 丽 的树 叶从 哪 采来 的 ?” “ 师 ,蚂 蚁 的力 气 到底 有 多大 ? ”就这 样 , 学生 开始 知 道 在课 上 提 问题 了 ,这 的。那 么 ,如 何培养 学生 自主 学 习呢 ? 首 先 ,应 建 立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教 师 尊 重 相 信 学 也 正 是笔 者 所期 盼 的 , 只有会 问 问题才 有 学 习 的兴 趣 和 生 , 关 心 学 生 , 学 生 感 受 到 教 师 对 自 己 的 爱 护 ,会 更 欲 望 。于 是 ,每 节 课 下来 ,学 生都 围在 笔 者 旁边 ,告 诉 “ 心 ”于教 师 ,更加 乐 于接 受 教 师 ,更 愿 意接 受 教 师 笔者: “ 倾 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扇动翅膀发声 老 的教 育 ,便是 所 谓 的 “ 其 师 ,信 其道 ” 。所 以教 师 在 的 。 ” “ 师 ,我 下 课 要去 采 集更 漂 亮 的鹅 卵石 。 ”每 亲 教 学过 程 中 允许 学 生发 表 各 种见 解 ,对 学 生 所 提 出的 问 当看 到 学生 能够 在 课 下 有所 收 获 ,笔 者都 把 它 当做 工 作 题应 实事 求 是地 解 答或 组 织 讨论 ,对 自己没 把 握 回答 的 中最 大 的快 乐 。尤 其 是 看 到学 生在 课 下 能够 制 作 出一 株 问题 敢 说 不 知道 ,要 极力 避 免 简单 的指 责和 训 斥 ,不 能 株 精 美 的植 物 标本 ,笔 者更 是 高 兴万 分 , 并且 帮 助他 们 牵着 学生 的 鼻子 往 “ 准 答 案 ”里 钻 ,更不 能 硬 灌 。让 把 优 秀 的作 品塑 封起 来 ,好好地 保存 。 标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独 立 思考 ,教 师 只作 必 要 的启 发 ,指 导 3动手操作 ,增强学生 的创新意识 心理 学研 究 表 明: 维往 往 是 从动 作开 始 的 , 断活 思 切 和 帮助 。 其 次 ,要加 强 对 学 生 的学 习指 导 。叶 圣陶 先 生说 : 动 与思维 的关 系 , 维就 不 能得 到发 展 。 思 要解 决科 学 知识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词典里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简单地说: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有的人曾经说过:“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创新人才。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一、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为学习小组提供几十枚大头针,粗、细铁钉各一枚,粗、细电线各一条,电池3节,要求根据已学过的电磁铁的性质,利用手中材料,研究如何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积极思维、努力创新。
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引导,并加上一些激励语言,让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有了亲自动脑、动手的经历。
让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有了亲自动脑、动手的经历。
二、善于捕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联想二、善于捕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联想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敏锐洞察力的表现,是高素质标志。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创新的联想。
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出口,用力往上拉活塞,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学生很快反映:活塞很难拉出来,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让学生用两个塑料半球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解释大气压力的问题,同时提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与大家研究?学生提出:大气压力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呢?结合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让学生在知识的探求中,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热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所谓“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研究才形成的。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就是人的创造性。
小学科学正担负着它的启蒙任务,通过启蒙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周围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和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通过四年级上册科学书中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生物等知识无所不有,这就决定了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科学课的性质,由原来的“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这将为认识风的成因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校在校长直接指导下,积极开展探究科学创新教学,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1.重视科学启蒙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
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2.保护好奇意识“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
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
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
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3.营造创新氛围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
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
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
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如果能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启发,使其化为创造性实践的原动力,把平常的好奇心导入科学课堂中,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学生留心观察日常忽视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中的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当其中任何一位同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其他的同学就要通力合作,加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思考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合理,从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改,这样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之后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提升。
要开展一堂活泼的科学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科学课必须做到: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举例观察目标,让学生得以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通过手动和心动,获取新知。
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心与手、感与知的完美结合,最终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收获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充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完善的实验条件。
科学课中缺少不了实验教学,同样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时使用,并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同时,加深认识,学有所得。
第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挖掘学 生 的潜 力 , 教 师对 问题 的难 度加强 了 , 以便使 探究性 问题 生成。对于原 问题进行 了限制 , 将其改 成 了: 不在车上安装动力装置 , 怎样使小车运动起来?这 个 问题看 似困难 , 但是学生仍然认 为以下 几种方法 可 以使 小车运 动起 来 : ( 1 ) 用力推 或拉小 车 ; ( 2 ) 把小 车 放在 斜坡上 ; ( 3 ) 因为小车轻 , 所 以用 嘴吹也 可能 ; ( 4 ) 在小 车( 车身是铁做 的 ) 前面或后面放一个磁铁 。 学 生 的回答 涉及面很广 , 利用 了人力 、 斜坡 省力 、 风力 、 还 有磁 力等解 决了使 小车运 动起来 的问题 。 有 了这些理 念, 使 学生想使用更 多的方 法使小车运动起来 。可见 是激 活 了学生 的经验 和创新 思维 , 就能挖掘他们 的潜 力, 为后面 的设计制作 提供 了支持 。紧接着 就可 以讨 论这些方法能使小 车运动得 更久 、 更快 吗?这时学生 的思维更加活跃 了 , 有 的认 为可以利用太 阳能 、 电能 、 风能 , 或者是 几种混合能设计动力驱 动小 车 。问起你 怎会想 到这些 , 学生说家里的车就是混合动 力的教学 经验再 次告诉 我们 : 激 活学生 经验 , 挖掘 学生潜 力是 培养其创造能力 的有效途径 。 三、 让学生积极参与 , 合作探究 。 共同进步 根据科学 学科 实践性强 的特点 , 引导 学生参与 实 践活动 。科学 实验课 上 , 可 以让学生 自备材 料或 自制 教具 完成其感兴趣 的实验任务 , 这样 不仅能使其参 与 到实验 当中 ,而且锻 炼 了学生 的实践 能力 和创新 能 力。 如制作生态瓶 , 学生把大的可乐瓶 作为生态瓶 , 然 后把捉来 的小虾和小雨 , 还有小草 、 泥沙等放进去 。 这 次实验每个小组都进行 了 , 接下来就是考验学 生如何 才能使里面 的动植物 生活的时间更长 。一个 星期 后 , 学生进行了汇报 , 然后又进行 激烈的讨论 。 有 的认为 , 生态瓶里 的水 要干净 , 并 定期更换 ; 有 的认 为 , 要 先等 植物种 活之后 , 然后再 把鱼虾 放进 去 , 不 然水 草被吃 完后 , 鱼虾会饿 死 ; 还 有 的认为动植物 要按 比例放 , 不 能放得 太多 , 水生动物需要充 足的氧气和植物进行 光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创新能力[摘要]: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在科学课教学中,必须注意体现创新教育:经历过程;学生自主的活动;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出大题目;不过早地否定、也不过早地肯定;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
[关键字]:创新创造自主学校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场所。
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并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
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性培养方面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
科学课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多种的机会。
但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现象:只注重实验的操作指导,忽视实验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只注意到实验现象,忽视原因的探索:思维活动简单,讨论直奔结论,造成认识肤浅。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
鉴于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必须注意体现创新教育。
1.经历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历成功的快感;经历失败的沮丧。
爱因斯坦给科学下的定义是“探求意义的过程”。
无数的事例都可以证明灵感来自于丰富的经历。
例如:母子雨衣的发明就是一位母亲,发现下雨时骑车带孩子,孩子在雨衣里闷得厉害(困难的经历)。
后来这位母亲到动物园,看到袋鼠妈妈把孩子放在育儿袋里(与困难联系的经历),马上产生灵感,发明了母子雨衣。
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瞄准结论,只让学生记住公式、定义、概念。
而应该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的情境。
2.学生自主的活动要让学生有自信、要让学生感觉到我能够主宰事物的变化。
而只有学生自主的活动才有学生的自信、才有学生创新力的科学课流露。
例如:美国教师教蚯蚓。
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在此,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
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
科学课教学要摆脱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因为通过启发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引导可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和动机。
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青少年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鲁班发明锯子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
即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多种方法,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一类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个思路到多个思路,能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活动。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有多种能力的人才,要培养科学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等基本素质,要培养未来全方面发展,有各种能力的人才。
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的科学课中,我觉得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有时可以借用实验,因为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连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导线连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导电。
”……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
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
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而幼儿正处在生命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幼儿科学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要明确幼儿科学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科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日后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活动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动手能力,幼儿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进行实验、制作手工、搭建模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在学科教学中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doc - 丹东教育网
“创品牌”经验材料在学科教学中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李东辉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2010-3-29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更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
我在学校兼任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这两个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师生动手的学习活动很多,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要求以及我个人的专长及爱好,我把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通过几年的摸索与总结,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在学科教学中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活动中的一些做法。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科学课课堂教学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失地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创造,小发明。
如,在教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改进身边的物体”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说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还存在着用法上的问题?能否改进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就会把平时经历的事情说出来,如:1、蚊香燃烧后,蚊香灰落得到处都是;2、用剩的粉笔头丢弃太可惜了;3、水杯放在书桌内很不方便;4、擦黑板时,粉笔灰呛鼻子,对身体有害等等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发动学生集思广益,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然后师生共同对改进方案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是非常激烈的,因为每个人、每个小组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经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往往会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使每个方案变得具有可行性。
最后组织学生对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指导教师,我深入学生中去,并始终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与帮助。
在我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们对很多的物品进行了改进。
他们改进的物品有:既找准页又找准行的书签、防风衣挂、多功能彩色修正圆珠笔、提兜器等等。
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等,并且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引领自主地去尝试、实践、经历,在探索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还有所创。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思维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呢?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创新思维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
如教学《身边的材料》这一课时,让学生对自己带的物品仔细观察,分析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提供科技资源和实验设备。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科技实验室和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培养科学实验的技能和研究能力。
开展科技探究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探究和创新活动,如科技竞赛、科技论文写作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开设创新课程和实践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设创新课程和实践课程,如科技创新课、电子制作课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如科技创新大赛、科研实践项目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交流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科技资源和合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和交流经验。
学校也可以组织科技创新论坛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探究活动、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参与科技竞赛和项目,以及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交流机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的改进和加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因为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来源于兴趣和学习观。
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面对实物,亲手操作、尝试,体会“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索、去创新。
因而,我上每节科学课都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每节课的主要目的和教学重点。
改变过去单纯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科学是有趣的”,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活动中。
为此,我准备了神秘的摆、美丽的卵石、通电线圈吸大头针、显微镜等。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真正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勉励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孜孜不倦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探索创新的欲望。
如教学《热空气》一课时,我用火柴点燃走马灯里面的蜡烛,走马灯转动起来,孩子们瞪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心中涌起了一个个为什么。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做纸蛇飞舞、风车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转动、塑料袋内空气受热后塑料袋上升等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效 果非常 明显 。 完伞打破 了教师教 什么 , 老 师提供 的材 料进行 探究 。通 过实 验 自己寻 学 习 , 师就要 摆正 自己在教 学 中的位置 , 教 真 我学什 么 ,部分 学生 的创新 能力得 到 了很 好 找到 问题 的答 案 。在这 种情况 下学 生的兴趣 心实意地 把学生 当作 学习 的主人 ,恰 当地 发
16 2
总第 2 期 4
在 小学科 学 实验教 学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 能力
■ 沈建 刚 吴江市盛 泽镇 中 , , 江 苏 2 5 3 2l 1J 学 12 1
胡锦 涛主席在 全 国科技 大会 上指 : f “= ] 主创新 能 力是 国家核 竞争 力 的体现 ,增 强 1 2 ,
自主创 新能力 是我 国应对未 来挑 战 、建设创
应该鼓 励学生 自已去 寻求答 案 ,让 他们根据
问题 。 于那 些发现 快 、 对 有较 多解决办法 的同 学 ,我 就提 m一 些 更深一点 的 问题 让他们 思 考 ,请 他们从 不 同的角度思 考 问题 和解决 问
题; 而对 动手 能力 较 差 , 应也 较 慢的 同学 , 反
我则从 最简单 的问题人手 , 逐点引导 。 这样 一 使 施 是一种 能力 的建构过 程 ,应积 极培养 学生 本 来 , 大家都 把 自身 的个性 充分发 挥 来 , 展了各 自的创造 才能 。 身能力 的 自信感 ,使 教学过程 巾学 生成为 一 例如 : 在教 学 《 物体 占据空 间 》 部分 内 这 个积极 的探索者 ” 实践证 明, 学生积极 、 。 让 辛 容时 ,由于这 部分 内容是从 具体到 抽象过 多 动地参 与教学 活动 的全过程 ,在参 与中培 养 的 ,所 以基础 较弱 的同学 可能 只了解 崮体 占 学生 主动探求 、 主动应 用知识 的能力 , 是优 化 据空 间 ,但 基础好 的同学他 们可能 会联想 到 课 堂教 学过程 的 发 点 , 又是 实施 素质教 育 、 液体 和气体 ,在这情 况下 我就结合 各个学 生 提高教学 质量 的落脚 点 。 的不 同情况 提 了不 同的要 求 。课 后我发 现 那 么要使学 生 主动地 、 极地 、 造性 地 积 创
谈科学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课教学反思现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多一点假设,培养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上,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化色彩,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素质,以科学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灵动的魅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时,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
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师在讲台上演示铁尺震动的情景,再让学生想想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是尺子自己震动发生的。
”“是尺子敲打桌面产生的。
”“是尺子和桌子共同产生的。
”等等,如此等等一连串的答案,学生的思考是积极主动的。
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怎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性的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
二、保护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
”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重视的一项重要素质,而小学阶段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更是为他们未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融合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产品的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注重传授基础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着知识传递化、机械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1. 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例如,设计一次物理实验、制作一个简单的科技作品等,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
2.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科学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从而培养其探究和实验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从而激发其科技创新的潜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提升其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实践机会三个方面探讨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设置科技创新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科技创新类课程,包括科学实验、科技创新方法与技能等。
这些课程应融入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选修科技创新类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科技创新需求和兴趣。
二、师资培训教师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研讨,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科技创新理论的学习、科技创新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等。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科技创新项目,促进他们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实践机会是培养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实验室、科研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实践机会三个方面来着手。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培训和广泛多样的实践机会,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内容摘要: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科学课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 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科技活动、科学课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天赋、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
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师,更要利用好科学课堂这个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发挥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创设求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在开展活动中,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守“趣、精、导、疑、活”五字方针,趣就是要求生动有趣;精就是要精讲多练;导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求知欲自主走进科学,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疑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求异、创新的探索精神;活就是要求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能够灵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纸、薄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
课后,学生利用磁铁隔着纸也能产生吸力的特点,进行了童话剧的“演出”。
先用一张绘画纸,画上童话情景图,再用卡纸剪出很多卡通图形,在卡片上夹上环形针,把卡通图放在情景图前,情景图后的相应位置放上磁铁,就可以在情景图后操作、配音,进行表演。
学生们兴趣高涨,在“玩”的同时,还掌握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教学《物体的沉和浮》一课时,我就根据教材设计了几个实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实验。
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反复实验,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了解、掌握物体沉浮的有关知识,掌握一些让物体沉和浮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由问题而至思索,理论结合实践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
创新不是教出来,是学习者本身做和悟出来的,教师只是在“愤”时“启”,在“悱”时“发”,即学生在创新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点拨”,点燃起他们创新的智慧。
在上课时,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至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植物的叶》时,问题发现环环推进:1、植物的叶都是绿色的吗2、比较不同的叶,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3,比较不同植物的叶,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4、比较同一种植物的叶,是不是完全相同5、植物的叶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学生拿着精心采集到的叶片,自然而然地提出以上问题,使课堂充满发现,充满创新。
三、深入实践活动,鼓励大胆创新“创新”就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
实践证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脑动手,可以相互的促进。
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创新人材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材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及时、有效、系统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培训,不仅有助于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想象,对发展思维、培养探索和发现能力都会有所帮助,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个单元,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材料搜集,了解了纸、木、石、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的相关知识,学会了节约资源。
利用回收材料进行“变废为宝”创新比赛。
这是一项有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
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
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到搜集生活材料,再到动手创造,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一内容时,孩子们都觉得这是很常见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又说不出道理。
我就安排他们自己回去做实验,总结出可能引起面包发霉的原因。
几天过去了,孩子们陆续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找到了温度、湿度等关键因素。
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何防止食物霉变”。
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科技活动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创新人材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材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大胆求异。
在教学《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时,引用了“二元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区域即“一元区”和“二元区”。
“一元区”的要求是充分地“想”,设计做的方案,“二元区”的要求是科学地“做”,严格地按方案“做”。
先根据教师提供的连接材料,想可以怎样连,画出设想的电路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连接实验,依照实验结果再次修改方案,再连接,直到能按要求使小灯泡发亮。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反复实践的科学精神的历练。
在教学科学小故事《盐变回来了》一课时,我先不把小诺贝尔的故事讲完,让他们“帮助”小诺贝尔把弄脏的盐变回原来的样子。
这里面包括了盐的溶解、杂质的过滤、水的蒸发、盐的结晶等科学实验。
我提问引导孩子们,进行大胆猜想,又用实验来验证猜想。
当他们“找回”了盐,很多学生欢呼起来。
我再把故事讲完,并夸奖他们和小诺贝尔一样厉害,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
五、根据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
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适当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
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
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几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记录表上。
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我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马上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方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实验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走出课堂,推进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教学及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
学习了电路连接后,观察所见电路连接,并画出电路连接图,在用实验室电路材料进行电路连接,找出最节电的连接方法,建议改变实际连接,节约用电。
学习了热的传递后,创新最佳煮蛋法,节约能源。
“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调查本地水资源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给家长、县长写环保信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