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36《在星空中(一)》(教案)在星空中(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绘图,学生能够辨别并熟悉太阳、月亮和星星;2. 让学生了解太阳是地球的光源,月亮是地球的卫星;3. 引导学生探索星星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4. 增强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辨识和基本属性;2. 太阳的作用和地球的特点;3. 星星的形状和位置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绘图;2. 教学所需的视频、动画或实物模型;3. 实验器材:小黑板、尺子、玻璃杯、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引入:1. 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夜晚的星星有哪些特点,并了解到星星都在宇宙中。
提问:你们在晚上经常看到哪个天体?2. 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询问学生太阳的外貌和作用,建立太阳是地球的光源的认知。
探究:1. 让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并引导他们发现月亮有时圆满、有时是个弯弯的形状。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亮形状会变化?请预测一下月亮完全变圆的时间。
2. 通过投影或绘图展示月亮的形状变化,让学生了解到月亮就是一个能反射太阳光的卫星,并且它的形状变化是由于月亮的位置不同所造成的。
3. 引导学生使用小黑板上的太阳和月亮的图示,让他们模拟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的位置时形状的变化。
实践:1. 利用实验装置(玻璃杯和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线通过地球再照到月亮上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2.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学生们分别扮演地球和月亮,让他们移动来模拟地球、太阳和月亮上天体的位置关系,逐步导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变化与月亮的形状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结:1. 结合已学内容,让学生描述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出太阳是地球的光源,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能够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天空,继续发现和记录星星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并在下节课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内容的要求:“知道四季代表的星座”。
在课标中的位置:地球与宇宙领域专题,有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主题。
通过“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的主题学习,儿童从对生命现象的实体观察和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生命规律的认识。
通过观察活动、探究活动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初步的科学过程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本单元前面4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法研究地月系中月球的运行规律;第5课则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又将研究的空间扩大到整个宇宙。
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
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通过各种途径,学生对星座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
但学生对于常遇到的恒星具体在什么星座等的知识比较贫乏。
学生最熟悉的是生活中常提到的12个月的星座,但对星座的科学概念、星座的特征,还有对其他星座认识十分少,尤其是四季的代表星座方面,学生认知更是缺乏。
【教学目标】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3、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利用图画做好记录,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4、提高对观察星座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6课。
本课将通过建模的方法来建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星座,在这里直接出示了星座的概念,通过这样简单的文字表述,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是难于理解的,于是有了第二个活动——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建模活动学生才真正建立星座这一科学概念,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来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辨认星座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课后能真正去观测星空,为后面一课的开星空观测交流会做准备。
但本节课我将通过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从探测方向为切入点,对教材的前后顺序做一个重新梳理,让学生更容易由近及远,产生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开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制作星座模——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
学生准备:北斗七星活动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北极星T:在茫茫夜色中,对于手上无任何工具的探险家而言,如何辨别方向?出示夜空星图,让学生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思考1:为什么北极星能指北?因地球围绕着地轴进行自转,而北极星与地轴的北部延长线极为接近,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几乎不动的,且在头顶偏北方向,因此可以指示北方。
思考2:怎么辨认北极星?借助北斗星,从北斗星勺口的位置延长五倍的距离就找到北极星了。
思考3:北极星还有什么作用?在电影《金蝉脱壳》中有一个情节,主人公制作了一个六分仪,可以借助北极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维度。
资料:北极星是古代航海、野外活动辨认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使学生认识星空,培养他们观察星空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星方法,了解星空中的各种天体,为深入学习天文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与宇宙》这一单元,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星空的好奇心较强,喜欢观察天空中的变化。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天文学名词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认识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学会使用简单的观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星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星空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观星方法。
2.难点:对一些天文学名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星空,亲身体验观星的过程。
2.讲授法: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和观星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星心得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星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观星工具,如望远镜、星图等。
3.划分教室空间,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星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星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星空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讲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让学生了解天体的种类。
讲解观星方法,如使用望远镜、星图等工具。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观星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星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星心得和发现,讨论星空中的有趣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的观察成果,总结观星技巧。
5.拓展(10分钟)介绍一些星空中的特殊现象,如流星、彗星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宇宙奥秘。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教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了解星座的由来。
为了更好的辨认星星,人们引入星座的概念。
这部分的内容和人们认识数量众多的物质的时候,根据特征给物质分类的方法是类似的。
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对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发现星座中的星星空间位置排列并非是一个平面内的,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形状会不一样。
从而更科学的认识和建立起星座的概念。
第三部分是认识星座:通过对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北部星空全星和北极星的运动规律,利用北斗七星的大熊星座寻找小熊星座的北极星。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是很少很模糊的,第一次学习星座的由来和星座有关的知识。
所以星座中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以及空间排列,和我们视觉上看到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认知冲突会比较明显和强烈。
现在的学生对实际星空的观察是少之又少,对星空中的恒星的运动规律也是缺乏表象的。
这时的星空模拟软件的介入对学生和教师十分的重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无关联位置排列关系;不同的星球看到北斗七星的形状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收集数据等方法建立北斗七星模型;利用星座之间的运动关系,寻找北极星。
科学态度:体验建立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星空宇宙学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建立起北斗七星模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型的建立了解北斗七星的空间排列。
难点:通过观察和数据收集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建构星座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星空软件,手机视频镜头为每组学生准备:超轻粘土、细木棍、泡沫板、白纸、发光灯泡、记号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引导: 1.打开星图软件展示含有北斗七星的模拟星空情景。
同学们都认识那些星星?在星空图中找找吧。
2.真厉害!你是怎样快速找到北斗七星的?学生活动: 1.观察发现熟悉的北斗七星。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星座、恒星、行星等。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一次初步接触,旨在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星空、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天文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如知道一些常见的星座,对恒星、行星等概念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天文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如星座、恒星、行星等;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星、行星、星座等基本天文概念的理解。
2.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式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望远镜,加深对天文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观察星空,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场所:教室、天文观测场地。
2.教学器材:天文望远镜、星空图、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恒星、行星、星座等基本天文概念,为学生观察星空打下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教师演示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分组实践,用望远镜观察星空。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星空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恒星、行星、星座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天文问题,如“为什么恒星会闪烁?”、“行星和恒星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科学《在星空中(一)》教案(二篇)
在星空中(一)教案(一)【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时的积累,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本课将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进一步建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相对位置基本不变的恒星在天穹中构成的不同视觉图像。
在建立星座概念后,教材安排认识大熊座和北极星,并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辨星座的方法,从而为下一课开星空观测交流会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星座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说课稿(精)
教科版科学六下《在星空中(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6课。
本单元前4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法研究地月系中月球的运行规律;第5课则把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而从本课开始把空间范围又扩大到整个宇宙,本课将继续通过建模的方法来建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星座,在这里直接出示了星座的概念,通过这样简单的文字表述,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是难于理解的,教师通过模拟星空软件来帮学生建立对星座的初始印象。
第二个活动——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建模活动学生才真正建立星座这一科学概念,第三个活动则是认识星座,通过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来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辨认星座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课后能真正去观测星空,为后面一课的开星空观测交流会作准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学会根据星座的特征及星座间的视觉联系来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文方面的兴趣,乐于在课下结成小组观星并坚持不懈。
教学重点:通过星座模型建立星座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演示课件、模拟星空软件和星座模型。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
二、教法、学法分析:本课教师本着“因为抽象所以形象”的教学总原则来处理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讲授、课件演示、模型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录、讨论、推理以形成对星座的正确认识。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36《在星空中(一)》(教案)在星空中(一)是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教导学生有关在夜晚观察星空的知识。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夜晚的天空产生令人惊叹的星星以及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们将探索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和记录天空中的星星。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道夜晚的星空是如何形成的;2. 了解星星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和亮度;3. 掌握使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记录天空中的星星。
二、教学准备1. 星星图片或幻灯片;2. 显微镜;3. 夜空观察工具,如望远镜。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在引入部分,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星星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夜空。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夜晚是否仔细观察过星星,并引导学生开始思考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
2. 探索(20分钟)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星星,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亮度的星星,并将这些星星分发给学生。
学生应该使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个星星,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每个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分享和讨论(20分钟)在这一部分,老师将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推动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星星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亮度。
这将帮助学生理解星星的特征与它们的实际构成和光谱有关。
4. 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30分钟)在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老师将引导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天空中的星星。
老师可以提前找到一个合适的观星地点,并确保天空晴朗。
老师应该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星星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四、总结和延伸(10分钟)在本节课的总结部分,老师将带领学生回顾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星星的知识和观察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6《在星空中(一)》教案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星图APP软件
学生准备:边长约50厘米正方形的硬纸板、薄木板(或A4纸大小的硬纸板、薄木板)
细线、剪刀、胶带、尺子(或细铁丝,钳子,胶枪);橡皮泥小球(或其他材质小球,如、花生米、莲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考,讨论,反思利用手机APP进行探究活动和实际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
渗透环境教育,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影响。
人们对星空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便利。
学会利用新技术解决实际观察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实际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利用星图APP探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星空活动。
通过两种观察方法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使科学结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问题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星座模型看到的现象,加深对星座的理解。
探究一
2、如果我们从别的星球观察大熊星座,和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大熊星座的形状相同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从别的星球观察大熊星座,和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大熊星座的形状是不相同。就像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北斗七星”模型一样,观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到恒星的排列图像也是不同的。
观察
思考
提出星座概念,观察星座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聚焦星座模型制作
探究一
1.建一个“星座”模型
(1)PPT出示教材上制作星座模型的方法和示意图。使学生明确要求是建造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斗七星”的模型。
制作难点:根据图示准确的确定七个恒星在纸板上的位置。
难点突破方法:A、通过25×25网格图确定每个恒星的位置。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1
在星空中(一)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过程与方法: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学会根据星座的特征及星座间的视觉联系来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教学重点:建立星座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和观察星座模型来建立星座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模型。
2、学生准备:橡皮泥。
教学过程:导入:蒙老师带领大家对宇宙有了一些认识,我们一起继续去探索宇宙中的奥秘。
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我们在美丽的夜空中还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对此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在星空中(一)》。
揭示并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看到如此美丽的星空,孩子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师提出从以下问题入手:(1)人们是怎样认识和区分星星的呢?(2)这些星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距离地球的远近相同吗?(3)前人对星空已经有了哪些基本认识?(4)人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认识星空吗?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问题解决(一)1、师:如此繁多的星星,人们究竟是如何去认识和区分的呢?有谁知道,请给大伙儿说说。
2、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展示星座概念和图形。
并指出目的、依据等。
问题解决(二)1、师:那些星座中星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距离地球的远近相同吗?猜猜看。
简单说说理由。
2、有什么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测吗?A、我们可以先来做个比较比较平面和立体,铺垫星座概念。
特别是平面点图和“风铃”师:平面点图能看出风铃中每一个铃铛距离我们的远近吗?如果将风铃转动一定角度,还能看到与左图一样的图案吗?B、我们再来建一个星座模型看看。
《在星空中(一)作业设计方案》
《在星空中(一)》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星座、行星、恒星等;2. 培养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星座:什么是星座,如何识别星座,有哪些闻名的星座;2. 行星: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和运行轨道;3. 恒星:什么是恒星,恒星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星座的识别和了解;2. 太阳系中的行星及其特点;3. 恒星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星座的识别和记忆;2. 学生对恒星的观点和分类的理解;3. 学生对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道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星空的美丽和奇奥;2. 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夜间星空观测,辨认星座和行星;3. 互动教学法: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星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星空的好奇和兴趣;2. 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星座的观点和分类,讲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及其特点,诠释恒星的分类和特点;3. 实地观察(30分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星空观测,辨认星座和行星;4. 小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测效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点;5.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知识和要点,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星座识别表:要求学生根据教室进修和实地观测的效果,完成一个星座识别表,包括星座名称、特点、代表星等内容;2. 制作行星模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太阳系中的行星,制作一个立体模型,并在模型上标注该行星的特点和运行轨道;3. 恒星分类钻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恒星进行钻研,了解其分类和特点,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八、评判方式:1. 星座识别表的准确性和完备性;2. 行星模型的制作质量和标注准确性;3. 恒星钻研报告的深度和奇特性。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发展规律,探究内容应该简单到复杂。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现在教学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觉得实践能力是指学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最应该习得的是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逐渐把自己培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者。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
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
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了解星座和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主要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两个星座。
学会通过星座寻找北极星。
主要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视频,照片,动画提供想象支架,实验探究,建立北斗七星立体的模型,认识星球是在立体的空间里,修正自己的平面视觉图像。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的,你是哪个星座的?此星座非我们星空中的星座,对于在星空中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学生是模糊不清的。
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也了解很少,通过晚上夜空中观看,对星星只有一些平面的认识。
那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明白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2、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星座,星座图形也就不同。
3、了解大熊座,学会寻找北极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关于星座的主题学习。
2、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星座,为野外观星活动作准备。
3、小组合作制作星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懂得认识星座需要长期、持续地观察的道理。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星空中(一)-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星空,了解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初步认识星座;2.能够通过观察星座,了解它们的由来和故事;3.能够通过制作星座手环,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2.星座的由来和故事;3.创意性手工制作。
三、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内容1.星体观察:教师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2.星座认识:教师通过介绍星座的起源和故事,让学生认识星座,并使学生对星座产生浓厚的兴趣;3.制作星座手环: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2.讲解法:通过讲解星座的起源和故事,引发学生对星座的了解和兴趣;3.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星图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宇宙”这个词语。
同时,让学生尝试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星星?”、“星星是怎么来的?”等等。
学习环节1. 星体观察•教师打开星图或展示实物;•教师说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有多少颗星星?”、“它们都在干什么?”等等;•教师让学生观察星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太阳、月亮、行星等星体。
2. 星座认识•教师通过讲解星座的起源和故事,引发学生对星座的了解和兴趣;•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星座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星座;•教师让学生尝试组合星座,感受星座的奇妙之处。
3. 制作星座手环•教师向学生介绍制作星座手环的材料和步骤;•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星座手环,并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星座的神奇之处。
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星座手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口头反馈、检查学生的星座手环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在星空中一
在星空中(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星空中(一)》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6课。
本单元前面4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式研究地月系中月球的运行规律;第5课则把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式来熟悉太阳系的组成;而从本课开始把空间范围又扩大到整个宇宙,本课将继续通过建模的方式来成立星座的空间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星座,在那个地址直接出示了星座的概念,通过如此简单的文字表述,学生关于这一概念是难于明白得的,于是有了第二个活动——建一个“星座”模型,通过建模活动学生才真正成立星座这一科学概念,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熟悉大熊座和小熊座来让学生学会在夜空中找星、识别星座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课后能真正去观测星空,为后面一课的开星空观测交流会做预备。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若是从不同角度观看,视觉图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要紧标志,利用北斗七星能够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2.进程与方式:(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说明。
(2)学会依照星座的特点及星座间的视觉联系来观看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对天文方面的爱好,熟悉到较长时刻内持续地观看星座是必要的。
三、教学重点:成立星座概念(即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四、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和观看星座模型来成立星座概念。
五、教学预备:1.教师预备:全天星空图、星座图、传奇资料。
2.学生预备:纸板、细线、橡皮泥。
六、教学进程:(一)比较平面和立体,铺垫星座概念。
1.出示正方形和立方体,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出示圆和球形,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3.出示平面点图和“风铃”(1)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二)制作和观看星座模型,建构星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内容概述及在本单元中的位置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这一节课将和学生一起展开星空中对星座的认识。
从前面的5课中,学生了解了月球、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本课重点学习的是:了解星座、建一个“星座”模型。
通过让学生建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引导学生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了解过程,客观且真实地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看着满天繁星,特别想知道关于它们的故事,因此,对于学习星空知识充满了期待,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渐渐远离,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污染严重等原因使得学生离“繁星”的字眼越来越远。
就实地观察来说,农村空气污染小,夜晚比较黑暗,相比城市学生比较容易观察。
就知识储备量来说,农村学生受到阅读量和外界媒介的影响,对天文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受到限制,和城市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
这一课内容,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探索宇宙的渴望打下了基石。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或胶泥、剪刀、胶带等。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和一张长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体会平面和立体)
(二)了解星座
1.师:那么同学们,你想知道星座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吗?首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有星座吗?你是什么星座?(学生试着说说星座的名称)你还知道其它星座吗?(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汇报)
2.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星座图片组,有猎户座、仙女座、仙后座、天蝎座、狮子座等,都配有相应的人或动物的图形。
师:(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使大家容易辨认,就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相对不变的星星划成一组,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由组成图案的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然后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三)建立星座模型
1.师:星空中,你觉得哪个星座最容易找到?
(生:预设学生也许会直接说北斗七星,也会说其他的星座,老师挑最熟悉的北斗七星,学生也容易接受)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等一些材料来做一个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吧。
2.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并出示制作要求:
(1)按课本57页7个孔的位置,在硬纸板上打孔,注意用直尺量好距离,编号为1-7。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可以用胶带固定)。
(3)把提前捏好的橡皮泥球或胶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教师严格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的操作。
(说明:纸板上的孔位距离和线长短的数据,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必须按照规格严格操作,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
4.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给予帮助,做得好的组给予鼓励。
5.打开投影仪(待启动一分钟),挑做得好的模型来投影,教师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记录单上。
北斗七星模型影子形状记录单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其中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熟悉的勺形,也就是说,这是北斗七星投射到地球的真正影像面。
)
6.师: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每次投影都不一样。
说明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
7.师:如果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既然每次投影的影像都不一样,那么从月球上、甚至火星、土星、木星等星球上看,北斗七星的形状都不相同。
)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通过星座模型,可以观察到七颗星离我们的肉眼距离各不相同,所以,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距离也是有远有近的。
)
8.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生:(1)星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四)认识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天空中的哪颗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呢?(北极星)
2.介绍大熊星座就是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
3.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生讨论后汇报结果(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要先找到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北极星的位置在和北斗七星的勺头最后两颗星有5倍延长线距离的星就是北极星,它比旁边的星要稍亮一些。
)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对照夏季全天星空图,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
观星记录单
(五)巩固拓展
1.你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利用图书室的书或微机课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
2. 联系你对星座的初步了解,试着用深色的纸,抠出你喜欢的星座的样子。
(老师也要提前做一些,为下一课做准备。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对星座认识的更深刻,同时在下一课,巧用投影仪,在每一面墙上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设计特色:
1.符合农村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师搜集的大量的星座图片,为授课做好了铺垫,提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开阔了视野。
2.课上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虽然不能占用大量的时间去动手操作,但要严格要求,因为学生家庭条件不同,学生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胶泥代替橡皮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能亲身体会到七颗星离自己的距离不同,从而直观的总结出在星空中,也是一样的。
并且再次通过不同面的投影影像,真真切切的了解到在宇宙中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
3.农村孩子家庭条件有限,协调图书室和微机室的教师,对场地开放,引导孩子去大量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也让图书和网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九、板书设计:
在星空中(一)
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记录单
北斗七星模型影子形状记录单
观星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