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
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在政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产生的舆论和情绪,对政治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和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产生的舆论和情绪。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时性强: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迅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舆论动向。
2. 参与度高:网络舆情是一种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
3. 形式多样:网络舆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4. 民意直通车:网络舆情可以直接反映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是政府了解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1. 塑造舆论导向: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传播特定信息和观点,引导公众舆论,影响政治决策和舆论导向。
2. 形成政治压力:网络舆情可以聚集公众意见和情绪,形成舆论压力,推动政府改革和政策调整。
3. 传播政治信息:网络舆情是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传播政策措施、宣传政绩。
4. 监督政府行为:网络舆情可以监督政府行为,揭露腐败、违法行为,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和廉洁。
5. 增进政治参与:网络舆情可以促进公众政治参与,提高民众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机制1. 信息传播机制:网络舆情通过信息传播,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形成舆论热点,影响政治传播效果。
2. 情绪传播机制:网络舆情通过情绪传播,激发公众情绪共鸣,形成情绪共振,影响政治决策和舆论导向。
3. 反馈机制:网络舆情通过反馈机制,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公众意见和需求,调整政策措施,提升政治传播效果。
4. 引导机制:网络舆情通过引导机制,政府可以引导舆论方向,塑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政治传播效果。
四、网络舆情对政治传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舆情炒作:网络舆情存在炒作现象,政府需要理性对待舆情,避免被舆情左右政策决策。
题材炒作规律
题材炒作规律
题材炒作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更为普遍。
那么,有哪些题材能够成为炒作的对象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题材炒作规律:
1. 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因此也是炒作的热门题材。
2. 偶像明星。
娱乐圈的明星拥有大量的粉丝,通过利用粉丝的口碑效应和社交媒体传播,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和推广。
3.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是指那些不寻常、离奇、神秘的事件或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4.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领域,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等都能够成为炒作的对象。
5. 社会热点话题。
社会热点话题涵盖了人们关注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环境、道德等,是炒作的多元化的题材。
总之,题材炒作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和传播渠道选择适合的题材,同时要注意遵守相关规定和道德原则,不得误导和欺骗公众。
- 1 -。
4分钟看懂媒人套路
4分钟看懂媒人套路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媒体人则是信息的传播者。
媒体人的职责是将信息传递给公众,但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媒体人往往会采用一些套路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收视率或者点击率。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媒体人套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媒体人的工作方式。
第一招:炒作话题炒作话题是媒体人最常用的一种套路,因为炒作话题可以让媒体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炒作话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制造争议、刻意挑衅、制造假新闻等等。
在炒作话题的过程中,媒体人往往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比如用大标题、用颜色、用图片、用视频等等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第二招:制造情感制造情感也是媒体人常用的一种套路。
媒体人往往会通过报道一些感人的故事、播放一些感人的视频、让嘉宾发表一些感人的言论等等来制造情感。
制造情感的目的是让公众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通过制造情感,媒体人可以让公众对某个话题产生更多的关注。
第三招:利用名人效应利用名人效应也是媒体人常用的一种套路。
媒体人往往会请一些名人来做嘉宾,或者报道一些名人的故事,从而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利用名人效应的目的是让公众对某个话题产生更多的关注。
因为公众对名人的关注度往往比较高,所以利用名人效应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收视率或者点击率。
第四招:制造互动制造互动也是媒体人常用的一种套路。
媒体人往往会通过调查、投票、留言等方式来制造互动。
制造互动的目的是让公众参与到话题中来,从而产生一种参与感。
通过制造互动,媒体人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收视率或者点击率。
总结以上是媒体人常用的一些套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套路。
虽然这些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媒体人的收视率或者点击率,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套路,就会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兴趣。
因此,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传递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
第2卷第5期2010年10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Vol.2No.5Oct.2010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①肖燕芳,李栋(长沙学院,湖南长沙410003)摘要:从“躲猫猫”到“楼脆脆”、从“欺实马”(70码)到“钓鱼执法”,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倾向于时政问题、民生热点,监督权益愈加受到重视、保护等新特点。
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情绪化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
我们应当全面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特点;意义中图分类号:G206;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0)05-0124-03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1]。
从“华南虎”到“躲猫猫”、从“欺实马”(70码)到“钓鱼执法”……数以亿计的网民群体构成的网络社区使人们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以网络为载体反映民意、表达民声达到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事件首先通过网络被曝光、放大,最终引发全社会关注,形成舆论热点。
网络舆论监督正以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凸显,逐渐成为舆论监督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的新特点过去,传统媒体是人们反映民意、表达民声的主要渠道。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以自身特有的高新科技为起点,突破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限制,迅速发展成为传播快捷、报道及时、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的优势传播媒体,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格局和全新的传播理念,而且为官民沟通提供了新的对话空问,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崭新舞台,对我国的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舆论发言稿
网络舆论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谈一谈我们身边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种舆情表达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力量强大,影响广泛。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舆论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各种不实言论,夸大事实,炒作谣言,制造恶劣影响,对社会、企业、个人的正常运作造成了困扰。
同时,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中,一些人会迅速加入其中,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情绪,引发网络暴力甚至引发社会混乱。
这种情况给社会治理、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面对网络舆论的挑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的边界,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网络安全和公共秩序。
同时,政府还应该运用互联网技术,主动了解和参与网络舆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及时修正错误,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
网络舆论是一种强大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这个工具,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实信息,倡导理性、客观、负责任的讨论和表达。
在参与网络舆论时,我们应该遵守道德底线,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治理。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声誉受到网络舆论的直接影响。
企业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最后,要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督和评估。
有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对网络舆论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处理和引导有害舆论,推动网络舆论向健康和有序方向发展。
总结一下,网络舆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网络舆论,共同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题及答(卷八)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题及答(卷八)给定资料1.某报记者在调查食品安全领域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地下黑加工点。
记者暗访了该加工点利用双氧水、工业碱等有害添加剂,发制、漂白百叶、毛肚等食品的全过程。
记者发现,雇佣工小张的工作就是用煮、晾、泡等工艺制作百叶、茄参、毛肚等水发食品。
制作过程中加入起增重作用的工业碱,起漂白、防腐作用的双氧水和起中和碱作用的盐酸。
平时厂房里就小张一个人负责加工,产品有专人运往市场。
据小张讲,利用工业碱、双氧水等食品添加剂制作水发产品,在这个行业不是少数。
另外,在其他行业也有类似运作。
这个地下黑加工点,有自己的运货车、批发点、销售点,有毒、有害的水发制品从生产到销售只需要两天时间。
每天生产1000斤左右的水发制品,在凌晨三四点钟用专门的运货车将成品运到老板指定的海鲜市场出售。
“我知道做这项工作是昧良心和不道德的,实际也是违法的,整日生活在恐惧中。
但看着老板不断地加薪,我的心又开始活动了,我从心里也在说服我自己,不就是加点添加剂,吃的时候用高温水烫一下也就没事了。
况且干了这么长时间,政府也没有一个单位有人来管。
”小张向记者坦言。
这个地下黑加工点一个月就销售非法加工的茄参2.6万斤,销售额30余万元,毛利润能达到10万元。
记者向有关单位反映地下黑加工点的情况时,发现处理此事牵涉工商、质监、农委、公安等多家单位。
“三个和尚没水吃”,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管不了”的现象。
2.在2011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出了一则消息:H省不少养殖户在养猪时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吃了“瘦肉精”饲料的“健美猪”,竟然过五关斩六将,突破多个监管关口,一路杀向一些大城市,甚至杀进了肉制品生产企业,最终走上百姓的餐桌。
有人戏谑:我们应当“感谢”食品行业,它让我们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瘦肉精、从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蜜枣中认识了硫黄、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还有人说到地沟油问题,这起继三聚氰胺后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引起社会公愤。
拒绝谣言心得体会作文
拒绝谣言心得体会作文拒绝谣言心得体会作文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很多谣言通过互联网传播!我们一定要学会拒绝谣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拒绝谣言心得体会作文,请参考!拒绝谣言心得体会作文篇1今天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女孩子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烦恼。
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
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别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
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
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
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非常奇怪,但为了能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提出任何异议。
她做完后回到圣菲得普面前。
圣菲得普说:“你已经完成了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
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个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的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能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全部。
”“没错,我的孩子。
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然后它们不也是散布在路途,耳耳相传到各处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时就收回吗?”女孩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
”故事看完后,我也想到现实中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的心地并不坏,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喜欢拿别人的私事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这些话在传播的时候不免被加工,到最后就与大相径庭了。
谁人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我们有语言,就会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就有可能谈论到其他人。
但在谈论到其他人时,你要慎重考虑什么样的话能说,什么样的话不能说。
因为你说的话有可能会成为别人散布谣言的源头,或者说你就可能是谣言的传播者。
谣言散播之后,不但伤害了别人,你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
河南省安阳市公安局辅警招聘考试《公安素质测试》真题
河南省安阳市公安局辅警招聘考试《公安素质测试》其它招聘考试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网络语言低俗化都对网络文明建设造成了危害,甚至会从网上转到网下,降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当前,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清晰: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
如果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发展,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网络语言低俗化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凸显 B.网络语言低俗化将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 C.应该警惕网络语言向习惯语转化的可能 D.急需采取措施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趋势【参考答案】D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存在性C、客观实在性D、实物性【参考答案】C3. 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向()申请复议。
A、同级人民法院B、上一级人民法院C、同级人民政府D、上一级人民政府【参考答案】B4. 就目前的情况看,强制性“一户一房”在操作上确实有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先在试点地区实行,如果可行再予以推广,也许能让房地产市场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但这也是从房地产市场获利无数的房地产老板们和炒房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是()。
A.强制性的“一户一房制”并不可取B.实施“一户一房”对抑制商品房的投机和炒作有积极作用C.“一户一房”对于解决民生的住房问题而言,的确是条良策D.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相对不正常的状态【参考答案】B5. 下面()是政府办事机构。
A、中央办公厅B、县工商局C、乡工商所D、县驻京办事处【参考答案】D6.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形多样化的原因,土地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我国()。
网络舆情中的舆论炒作与炒作技巧
网络舆情中的舆论炒作与炒作技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以各种形式表达、传播和互动的涉及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的大众舆论。
在网络时代,舆论对于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然而,随着网络舆论的崛起,舆论炒作与炒作技巧也开始频繁出现。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中的舆论炒作现象以及一些常见的炒作技巧。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
2. 匿名性:网络舆情中,很多人可以使用匿名账号发表言论,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攻击性言辞较多出现。
3. 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观点和信息能够以更广泛的方式被接收和讨论。
4. 多样性:网络舆论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观点和声音多样,相互交织。
二、网络舆论中的舆论炒作现象网络舆论中的舆论炒作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技巧,制造、引导或放大对某一议题的关注度,以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的。
舆论炒作往往出于某种利益需求,通过煽动情绪,制造话题,扩大传播等手段来引起舆论关注。
舆论炒作的目的多种多样:1. 实现商业目的:通过炒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用户关注,达到商业推广的目的。
2. 影响公众舆论:舆论炒作可以为某个政治团体、组织或个人塑造良好形象,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
3. 营造议程:通过炒作某一舆论,控制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引导公众关注特定议题。
三、网络舆论中常见的炒作技巧1. 利用热点事件:利用当前社会热点事件作为炒作对象,通过制造挑衅、扩大信息范围、引导话题等手段,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2. 运用情感因素:舆论炒作往往会通过制造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激发公众的共鸣和参与。
3. 散布谣言:有意制造并散布假消息,制造公众关注,并通过舆论的传播达到某种目的。
4. 刻意挑衅:通过挑起对立情绪,引发激烈争议和口水战,吸引大量观看和评论。
5. 制造话题:以一些独特和有争议性的言论或行为作为炒作素材,吸引公众围观和参与讨论。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1. 引言1.1 概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网络活跃度的群体,其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们在网络舆论中的言论和行为往往能够引导舆论方向,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可以通过传播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较开放的一部分,其言论和行为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引导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可以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有益的知识信息传播给更多人,帮助他人增长见识和知识。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还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时事热点、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传播正能量、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引导社会舆论发展。
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影响力和责任,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2 探讨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角色定位在网络舆论中,大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新生代的代表,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和更多的创新性,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监督者。
在网络舆论中,大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言论的传播者、信息的筛选者、舆论的引导者、矛盾的调解者等。
大学生可以作为言论的传播者,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或者参与讨论平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可以通过分享文章、转发信息等方式,将有价值的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引发讨论和思考。
大学生可以充当信息的筛选者,鉴别网络上的信息真伪,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不信谣传谣,为网络舆论的清朗做出贡献。
大学生还可以扮演舆论的引导者,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引导他人,传播正能量,提高网络环境的文明度和规范性。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
网络 政治参 与和社 会政治 稳定 具有相 互 的作用 。 网络政治 参与有 利于公 民表达 自己的倾 向和意愿 ,对构 建和 谐社会 ,维 护社会 稳定 的发展具 有重要 的作用 。 同时 社会 政治 稳定为 公 民 通过 网络 政治 参 与创 造 了 良好 的大 环境 ,可 以引 导其 往 正确 , 健康 的反响发 展 ,尽 大 的发 挥 网络 政治参 与 的作 用 。 1 . 网络政 治参 与有 利于我 国民主建 设 ,为我 国构 建和 谐社
会 打 下 了 基 础
民主 意味着 提高公 民参与 社会公 共事 务 的程度 ,公 民有序 地参 与政 治是 政治现代 化 的一个重 要 内容 。我 国 已经 进人 发展 民主 的重要 阶段 ,在 发展社会 主义 民主 的过程 中有 序 的发 展公 民政治参 与有着 重大 的意义 。 网络政 治参 与扩 宽 了公 民参 政议 政 的渠 道 ,在 两 会期 间 公 民 网络 问政 成 为 一种 重 要 的 渠道 之 代 表委 员 们 开通 微 博 ,将 第 一 时 间发 布 自己 的意见 与想 法 。公 民随时 发表 自己的看法 与代 表委员们 交 流 ,促进 决策 的 科 学化 ,民主 化 。公 民可 以及 时 的了解政 治动 向 ,政 策发展 方 向 ,更加 有利 于深化具体 公 民的知情 权 ,充 分 的保 证 了公 民当 家 做主参 与 国家 日常事 务管理 的工作 中来 ,也有 助 于我 国民主 政治 的的发展 ,国家 的长 治久 安。 2 . 网络政治参 与有利 于监督 提高我 国政府 机关 的工作效 率 互 联 网的普及应 用带 动其成 为思想 文化 ,舆论 导 向的放 大 器 。过去 政府 的信 息 ,政 府指 定政策 的流程 很 多公 民都不太 了 解 ,互联 网的 出现 ,解开 其神秘 的 面纱 ,使得 政府 部 门办事程 序 、法律 依 据都 有章 可循 , 便 于 公众 的监 督 。当前 , 很多 社会 问 题 的最 先 曝光 、引起 人们 的 广泛 关 注都 是在 网上, 网络 的特 性 使 得 网络 监督 比现实 生 活 中已有 的监 督 方式 更 为直 接 、迅 速 , 更 能引起广 泛 的注 意 。在 政府 与公 民的交流 中 ,政 府及 时 了解 公 民的意 愿 ,发 现民生 的难点 ,热点 问题 ,及 时 的改正 并采取 措施 ,提 高政 府机 关 的办 事效率 。 3 . 网络 政治参 与有 利 于民众 的情感 宣泄 ,方 便政 府 了解 民 意 ,化解社 会矛盾 ,保证 社会 的政治稳 定 随着 改革 的深入 和发展 ,社会 的矛 盾也逐 渐复 杂化 。从 我 国网 民人数 的直线 上升 ,以及 接二连 三轰轰 烈烈上 演 的网络 事 件 ,我们看 到 了世 界上鲜 有的对互 联 网的 中国式狂 热 ,也从 另 个 侧面看 到 了部 分群众 尤其是 社会 的草根 阶层在 中国社会转 型 时代 所 遭 遇 的 困顿 和 挫 折 ,看 到 了他 们 在 现 实生 活 中的无 奈 、不满 和期 待 。人们 的心理压 力需要 以一定 的渠 道缓 冲 ,社 会情绪 需要 以某种 方式宣 泄 。互联 网的直接性 、开 放性 和平等 性为各 个方 面和各 种利益 的代表 发表意 见 、反 映 呼声和 诉求创 造了条 件 ,提 供 了保 证 。因此 ,从 某一 角度来说 ,网络参 政也 可 以充 当社会 情绪 和社会 心理 的调 节器 和缓 冲 阀。政府 通过对 公 民的正确 引导 ,有 效 的化 解人 民 内部 矛盾 ,减少 社会 不稳定 因素 ,保证 了社会 的政治稳 定 。
新闻炒作与案例分析
新闻炒作与案例分析新闻炒作是指媒体机构为吸引公众关注和提高点击率而有意渲染、扩大或夸大其中一事件的报道。
这种炒作往往以利益驱动,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甚至可能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新闻炒作的现象及其影响。
一、案例分析1.张连环杀人案在2024年,广东地发生了一起恶性连环杀人案。
案发后,该事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报道内容呈现了连环杀人案的种种细节,引起公众的广泛恐慌。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嫌犯张实际只杀害了两人,而媒体报道的“连环杀人”概念是夸大的。
这种过度渲染造成了对社会安全的过度担忧,对嫌犯的人权进行了侵犯,并且给无辜人造成了伤害。
2.胜利者杯事件1997年,中国著名足球赛事“胜利者杯”进行期间,一名年轻球迷被打倒在地,最终不治身亡。
这个案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集中在暴力事件和足球场上的不安全因素上。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死者是因为酒精中毒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并没有被打伤。
媒体的过度炒作导致了对足球比赛的不公正评价和对球迷的恶意猜测,对相关人员和组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二、影响分析1.对新闻的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新闻炒作的案例,使公众对媒体报道产生怀疑,认为新闻媒体更注重点击率和订阅量,而不是真正与事实相符的新闻。
这就损害了新闻的公众形象,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2.弱化社会公正和价值观新闻炒作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其中一方面的不公正或错误上,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例如,在连环杀人案的报道中,媒体过度渲染了嫌犯的凶残和不可阻挡的力量,而忽略了对家属的同情和社会对治安的担忧。
这种偏见和不平衡的报道容易导致公众的情绪偏激,进而导致社会公正和价值观的弱化。
3.侵犯个人权益新闻炒作往往扩大个人事件的影响力,并忽略相关人员的权益。
媒体报道通常会公开嫌犯的个人信息和犯罪动机,对其进行严厉批评,但却忽略了其是否有过正当辩护的权利。
这种侵犯个人权益的做法,不仅违背新闻的伦理规范,也会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
勾引媒体炒作的十三个方法
勾引媒体炒作的十三个方法在现代社会,媒体炒作已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公司、名人还是政治家,都希望通过媒体的曝光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声誉。
然而,要引起媒体的关注并不容易。
在本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十三个勾引媒体炒作的方法。
方法一:制造争议制造争议是引起媒体关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争议性言论,还是与其他人发生争执,都有可能引发媒体的兴趣。
通过制造争议,你可以将自己的话题推上媒体的头条。
方法二:与时事话题相关联媒体通常对时事话题非常感兴趣。
利用当前的新闻事件作为背景,通过发表与之相关的观点和评论,可以吸引媒体的目光。
这样,你就有机会成为舆论的发声人。
方法三:参与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现在非常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你不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媒体通常喜欢报道这种正能量的事情。
方法四:制造新闻事件有时候,你可以通过制造一些新闻事件来引起媒体的关注。
比如,举办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或者制作一份有趣的报告。
这些都是吸引媒体镜头的好方法。
方法五:借助名人的力量和名人合作是引起媒体关注的一种常见手段。
通过与知名人士的合作,你可以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吸引媒体的关注。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方法六:发布新产品或服务发布新产品或服务通常都会引发媒体的关注。
通过向媒体发送相关的新闻稿件,或者邀请媒体参加发布会,你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公众的视线。
方法七:利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引发媒体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讨论,发布有趣或具有共鸣的内容,你可以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
方法八:与专家合作找到与你业务相关的专家,并与他们合作,可以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媒体通常喜欢采访专家,并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九:举办活动或赛事举办一场有趣的活动或赛事,不仅可以吸引媒体的关注,还可以提升你的品牌形象。
通过向媒体发送邀请函或新闻稿,你可以邀请媒体参加活动,并对其进行报道。
集中打击网络谣言行动观察
街 市无根 之语 , 谓之谣 言 。上天做戒 人君 , 命荧 惑 星化 为 / bJ L , 造作谣言 , 使 群儿 习之 , 谓 之 童谣 。
小则 寓一 人之 吉凶 , 大则 系 国家 之兴败 。荧惑 星 , 是 以色 红 。今 日亡 国之谣 , 乃 天所 以儆 王也 。 ”明 末・ 冯梦 龙 《 东周列 国志 》 第一 回 )
让 嫩 模 去看 伦 敦奥 运 ” 、 “ 中石化 女 处长 身 陷非 洲 牛 郎 门”… … 《 人 民 日报 海外 版 》 评价 : “ 这些 谣
言 或 是无 中生 有 恶意 中伤 , 或 是低 俗 炒 作 突破底 线 。谣 言肆 虐 中 , 受 害人声 名俱 损苦不 堪 言 , 企业
第一 , 危 害社 会 稳 定 。谣 言 , 指 的是 没 有 相
刘万 永 : 《 中国青年报 》 特别 报道部 副主 任 、 范 长江新 闻奖得 主
作者常江 , 中国人 民大学新 闻学院讲师 , 视 听传播研究所研 究员
本刊 访谈
常江 : 您如 何评 价谣 言所 产生 的社会 影响 ?
授周 裕琼 也 在 《中国 已经 进入 “ 新 谣 言 时代 ” 》 一 文 中写 道 : “ 从社 会 学 的 冲突 理论 出发 , 有必 要在 充分 认 识 到谣 言负 面影 响的 同时 , 将 之视 作 信息
有谁 知道 真相 吗” , 结果 遭到 了行政拘 留 。
谣 言 的 出现 和传播 , 已是互 联 网 时代 的显 著现 象 。而官 方对 谣 言传 播 的 控 制手段 , 也 有值得学 界 和业 界讨论 的价 值 。 本 期 的四位访谈 对象是 : 匡文波 : 中国人 民大 学新 闻学 院教 授 , 博 士生 导师 王润泽 : 中国人 民大 学新 闻学 院教 授 , 博 士生 导师 马 凌 : 复旦 大学新 闻学 院副教 授
网络热词下的社会心态哲学透视
同样地,其他网络热词如‘躺平’和‘佛系’等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 自由、平等和快乐的追求。‘躺平’代表了人们对过度竞争和内卷的反抗,主张 放弃过度的努力和竞争,以获得身心平衡和快乐。而‘佛系’则表达了人们对于 淡泊名利,保持内心平静的向往。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热词所代表的社会心态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事务 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职场中,内卷心态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从而 影响团队合作和整体绩效。在家庭中,父母的焦虑可能传递给子女,给他们带来 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事务中,过度追求竞争和成功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和文化 价值观的扭曲。
总之,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出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我们需要理 性看待这些热词的出现,既要认识到它们的积极意义,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从 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青年人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心态也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 本次演示将从网络语言入手,以网络热词为例,探讨青年社会心态的特点、表现 和成因。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社交的盛行,网络热词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 社会现象。这些热词,有的源于公众对时事热点的戏谑与解读,有的则是人们对 自身生活状态的自我调侃。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每一个网络热词 的背后,都蕴藏着公众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网络热词的传播,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这些热词的出现, 往往代表着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集体解读,体现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比如,“躺平”一词的出现,揭示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追求内心平和、 拒绝过度竞争的心态;而“佛系”一词,则表达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选择以一种平和、随意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态度。
如何有效综合治理网络舆情
如何有效综合治理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巨大影响力,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形象带来了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如何有效综合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手段有效综合治理网络舆情,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稳定有序。
一、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有效综合治理网络舆情的第一步是加强对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可以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和舆论倾向,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处理和分析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政府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情绪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流网络舆情信息。
通过共享信息,可以实现多方联动,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二、规范网络言论与传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与网络言论密切相关。
规范网络言论和传播,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舆情的蔓延。
1. 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法律制度。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权责和处罚力度。
同时,应加强对网络言论的引导和监管,防止网络舆情出现恶意炒作和不实谣言传播的情况。
2. 提高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
提升公民及网络从业人员的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地使用网络,增强辨别违法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避免误导和恶意传播。
三、加强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面对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加强舆情应对和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舆情应对机制。
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舆情应对机制,及时进行舆情监测和分析,快速制定应对策略,做好舆情引导和舆论调控。
2. 推进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危机管理的培训与演练,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体系,形成预警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最大限度减少危害。
注意网络舆情主题班会
注意网络舆情主题班会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班会是关于网络舆情的话题。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方便,网络舆情也随之崛起。
它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舆论时代的突出特征。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班会,了解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并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确保我们能够健康、理性地使用互联网。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简单地说,就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的舆论或舆论事件。
它是一种集合了大众的声音和意见的舆论现象,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人数多、参与程度高等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民参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和表达意见,使得舆情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或权威机构,而是面向全民。
2.即时传播: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迅速传遍整个网络,这使得信息被广泛传播的效果迅速而强大。
3.信息碎片化:网络舆情信息往往是片段、碎片化的,这种片段化的信息容易引发误解、歧义或片面性,需要我们进行辨析。
4.信息可操控性: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操控,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需要我们保持理性思维,不盲从媒体或个别意见。
二、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与技巧面对网络舆情,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盲目轻信。
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我们具备一些方法和技巧。
1.保持冷静:面对网络舆情,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陷入情绪化的争论,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
2.辨别真伪:在网络舆情中,虚假信息时有发生。
我们要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要保留怀疑的态度,不轻信一切消息,并自觉查证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3.沟通交流:面对网络舆情,我们不能回避,要主动参与讨论,展开合理的辩论,通过沟通交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4.保护个人信息:面对网络舆情,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隐私,防止个人信息被利用。
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使用互联网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探讨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探讨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探讨: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信息迅速传播、舆论汹涌澎湃的时代,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就网络舆情如何影响社会事件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的公众关注、评论和参与的舆情现象。
它具有多对多的传播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更加便利、迅捷,公众在网络上的发声权得到了极大扩展,舆论场的边界变得模糊。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的影响1.舆论引导与事件评价网络舆情能迅速引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评价观点。
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被普通网民讨论和传播,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和观点能够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态度形成,进而影响事件的社会评价和舆论走向。
2.舆情监测与炒作网络舆情监测可以更加全面、及时地获取公众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情感,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来了解公众对事件的反应,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同时,一些人或团体也会利用网络舆情炒作,通过控制舆论导向来达到某种目的。
3.舆论引爆与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的迅速形成与传播,能够引发社会事件的爆发和扩大。
通过虚拟空间中的讨论和互动,公众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到社会事件的讨论中。
这种多元、广泛的公众参与,使得社会事件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也更加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改变。
4.舆情风险与危机管理网络舆情在塑造社会事件形象和舆论导向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风险和危机。
不当引导或炒作舆情,可能导致舆论失控、扩大和负面影响的产生。
对舆情的预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必须具备的应急能力。
三、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互动关系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
网络舆情感知社会事件,通过传播扩大事件影响;同时,社会事件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得到反馈和评价。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下列作家不是法国人的是A.都德B.莫泊桑C.雨果D.海涅【答案】 D2、2017年6月15日成功发射的“慧眼”卫星,是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
“慧眼”卫星是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最贵、最重、科学仪器最多的卫星,曾有科学家评论,它将改变空间高能天文研究长期依赖国外卫星观测数据的状况。
“慧眼”卫星在轨测试和正式交付以后,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例如,2017年10月16日,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联合观测成果全球发布,“慧眼”卫星参与了观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引力波高能电磁辐射对应体进行监测并确定了伽马射线的流量上限。
2020年9月,“慧眼”卫星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keV)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QPO),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QPO现象。
这些成果标志着“慧眼”卫星开拓了对黑洞和中子星的X射线宽能段光变和能谱研究的新窗口。
A.“慧眼”:“活捉”黑洞与中子星B.“慧眼”为我国天文研究“插上翅膀”C.走进“慧眼”卫星走进宇宙深处D.“慧眼”卫星的过人之处【答案】 A3、如果某国外汇储备先增长20%,后减少20%,则该国外汇储备变化情况为()。
A.增长了B.减少了C.不变D.不确定【答案】 B4、孙某委托吴某为代理人购买一批货物,吴某的下列行为中,违反法律规定的是()。
A.吴某生重病,停止了购买货物事宜,并通知了孙某B.及时将购买货物过程中的情况报告给孙某C.经孙某同意,另行委托林某,办理购买货物事宜D.与陆某恶意串通,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购入一批货物【答案】 D5、尽管社会主流观点往往宣扬“做人要乐观”的信念,有些科学家还是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
针对目前抗抑郁药物使用量与日俱增的情况,很多精神病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药物的滥用不但带来后果严重的副作用,还打破了人类情绪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往往把宜黄强拆自焚、上海胶州路大火这类事件,看作是网民正当的社会参与,而对那些显得低俗或恶搞的网络事件不屑一顾。其实在我看来,它们都是网民的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这类网络事件,同样也在改变人们对权力和社会结构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这类事件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它对冲破权力对知识与信息的垄断与控制,往往起到了更大作用。民主社会的生命力,就在于各种知识与信息都可能得到自由的传播,这样民众才能获得在各种知识与信息的选择权。在人们还无法对重大利益问题和公共管理进行表达时,这些看似恶搞的事件,也是在有的放矢,它们首先改变的是信息存在的环境,通过削弱权力对信息的控制和审查,来减少民众对各种权力的依附感。从某种角度上说,它甚至是民众学习公共管理与监督权力的一种训练。
理由很简单,善与恶的知识永远是纠缠在一起的。我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从社会上清除恶的知识,就能保证民众行为的良善,其实它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人们通过对恶的辨别,才能感知善的力量。如果按照某种标准,来清理社会上恶的知识,只会让更多的人丧失对于善恶的辨别力。我们不可能相信有什么审查者,他们的学识、修养与公正就一定处在所有人之上,只有他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所有珍视个人思考的权利,宽容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让民众自己对各种知识和意见进行独立选择,才能真正培养民众对善恶、真理和谬误的独立判断力。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无聊、低俗的信息与知识,恰恰是一个时代精神与思想自由的基础。不保护那些所谓的低俗与无聊的信息,就等于给了某些人凌驾一切的权利,因为他们会以同样的理由来清除真理和真相。
很多人把“小月月”“犀利哥”“贾君鹏”此类的网络热点,视为娱乐时代的怪相,或低俗文化的象征。我看恰恰错了,这些热点背后虽然有网络炒作的力量,但他们也是无名大众为自己创造的代言人。如果它们无法与网民的内心形成呼应,也不可能引爆网络。网络炒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引爆点,其他更多的都是无名网友的作为。只有他们才有真正的力量,让事件通过社区、论坛、博客、群组、视频,一夜之间流布于整个网络社会。在很多网络事件中,我们看到有PS图片的,有写评论的,有做视频的,有写小说的,有发布签名的,其实是所有无名的公众共同完成了一个事件的传播。这就像当年原始部落中某人的一声哼唱,随 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叶匡政: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
这些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一些热点事件总让人们疑似是网络炒作,引起过网友的诸多争论。比如今年的“小月月事件”,“兽兽门”,以及非诚勿扰中艳照流出的事件,去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都曾在网络上引起过极大的喧嚣。
很多人对“炒作”一词反感,其实在商业社会这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常态。所谓炒作,不过是借用专业力量来制造新闻热点,达到迅速传播的目的。也就是说,炒作者往往对受众心理有较多研究,懂得如何利用媒体的力量。炒作本身是一个中性行为,在信息泛滥和商业为王的时代,很少有文化商品不借用这种力量,只是数量多少和水平高低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炒作,都能吸引公众注意力。所以能形成热点事件的炒作,往往是对受众心理有非常敏锐的了解,正好与其形成了高度呼应。网络炒作,借用的则是对网络特性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来策划的一种传播行为。所以在我看来,只要炒作中没有违反法律或明显背离人们道德底线的行为,哪怕是那些被人们视为无聊、低俗的炒作,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网络话语的呈现,虽然只是文字和图像,但在其背后都有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个体。他们通过各种事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是为了引起更多个体的呼应。我相信无论是怎样的网络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大群人渴望自由的声音。所以在我看来,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治理模式,增强民众对公共事务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同样大有助益。
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山谷,人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回声,一个跟帖就是一种回声。当真实的回声被禁止,当有价值的表达屡遭限制,当人们无法直接讲述时代与人性的困境时,网民们往往只有通过这种貌似无聊、低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很多形成热点的网络事件中,即有对时尚的嘲讽,有对名人文化的不屑,更有对自己逼仄生存与精神空间的控诉。那些蜗居的蚁族、那些城市的边缘人,正是从这些热点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共鸣。人人都知道背后还有一只巨大的手,在推动这一切,但人人都佯装不知。他们只是默默地围上来,残忍而幸灾乐祸地围观着。有时是围观一个看似低俗的人物,有时是围观一句看似通俗的语录,其实他们是在围观自己悲凉的内心。人们愿意献身,被一个句话被一个人绑架。这种抗议虽然显得荒诞,却直指社会的真实。不要低估了网民对社会真相的认知,更不要低估了他们对社会公平的尊重,那看似戏谑的文字中,隐藏了最深的无奈与绝望。所以它们一点也不无聊,更不平庸,有时甚至显示了网民极高的智慧。网民们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反讽”和“戏谑”,把很多事件变成了这个时代“带泪的喜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自由度的减弱,这类出其不意、荒诞不经的新闻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人们需要表达,社会也需要真实的热点。
网民多是被传统媒体忽略的群体,如今他们通过这类事件,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和展示的方式。由于网民的互动,这些事件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它不仅让传统媒体和所谓的精英更深地卷入了大众生活,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和沟通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公共空间。网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民众之间也在藉此平台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与共识。人们从这些事件中,体会到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参与的现场感,也会因为不同的诉求和议题,通过相互的表达和辩论,形成价值和共识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可以说,这些群体的出现,才是社会结构改变的真正推动力。随着这些群体的成熟,一个以权力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才能真正意识到只有在与民众自我管理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这些热点事件,其实也在培育一个互动多元的公共空间,构建一种新的社会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与社区和自身相关的公共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