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犯罪
论犯罪与刑罚 目录
论犯罪与刑罚目录一,犯罪的定义二,犯罪的分类第二部分:犯罪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二,家庭因素三,个人因素第三部分:犯罪的防控一,法律制度防控二,内外双管齐下三,社会监督和反犯罪宣传第四部分:刑罚的原则一,犯罪必究二,量刑要公正三,刑罚有保障第五部分:刑罚的种类一,死刑二,无期徒刑三,有期徒刑四,拘役五,罚金六,收容教育一,刑罚的发布二,刑罚的执行三,报复性刑罚第七部分:刑罚的取消一,刑罚的取消二,刑罚的减轻三,刑期假释第八部分:犯罪与刑罚的影响一,认罪认罚二,公安社会影响三,法治社会影响第一部分: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犯罪法,不法行为和恶性犯罪,构成犯罪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法律层面、世界观层面和道德层面。
从定义来看,犯罪是一种违反法律、破坏社会公共安全、败坏他人的行为。
犯罪的分类也有多种,如普通犯罪、恶性犯罪和政治性犯罪等,它们也有其特定的定义。
普通犯罪就是违反国家正常秩序而采取非法行为,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或者想逃避公共责任的行为。
恶性犯罪是指犯罪行为十分严重,对社会构成了极大影响的严重犯罪行为。
政治性犯罪则是侵犯国家正常秩序,违背或者偏离国家党政宗旨的行为。
犯罪的原因可以从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来考察。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犯罪的发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社会经济不平等、经济分配不合理、阶级斗争严重以及社会贫困等原因都会导致犯罪的发生。
家庭因素可以简单分为经济因素和家庭关系因素。
孩子的犯罪多数是家庭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家庭关系不良所导致的。
个人因素是指犯罪行为可能是出于个人主观错误和自私行为,也可能是因为个人放纵自我、缺乏节制和安全感所发放的。
个人因素也包括性格、审美、耐力等影响人事行为的因素。
第三部分:犯罪的防控为了预防和消除犯罪,有三条主要措施:法律制度防控、内外双管齐下和社会监督反犯罪宣传。
法律制度防控是以各种刑事法律条款为主要手段,加强刑事法律的制订和执行,阻止和惩治犯罪行为。
刑法第二章犯罪概说
第二章犯罪概说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一、犯罪的特征:1、危害性:犯罪的本质属性或社会属性,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刑法13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属性,这里的“法”是指广义刑法3、应受惩罚性:犯罪的后果特征注意:应受惩罚性与实际受到惩罚是不完全相同的,刑法只要求应受刑法惩罚。
当然,不排除认为犯罪,但实际不判处刑罚的情况,如免除处罚或免于刑事处罚。
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
十三条但书的理解我国刑法十三条是从形式和实质上来界定犯罪的概念的。
定性:通俗的讲就是他是不是犯罪,犯什么罪。
定量的问题从法律的规定来看,一般涉及到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的,这些都有量的规定,如走私罪,偷逃关税五万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盗窃,诈骗,抢夺等。
有些涉及到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有关治安的犯罪,就可能会要求情节恶劣、情节严重。
例:将一个人非法拘禁5分钟是否构成犯罪,应考虑程度问题。
盗窃、抢夺等有数额限制;故意伤害有一个程度问题。
所以有些情况下在司法实践中有些人虽然实施了一定的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有些高年级的不良少年抢低年级同学的钱,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情况数额比较少,情节很轻微。
但书但书反映出要有相应的程度才可以定罪。
二犯罪的分类1.理论分类:(1)重罪与轻罪:以3年有期徒刑为标准(2)自然犯与法定犯:自然犯是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法定犯是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
作为单位构成的犯罪,均为法定犯。
(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场所的间隔的犯罪,为隔隙犯;否则,为非隔隙犯。
犯罪学第二章 犯罪现象
无被害人犯罪
二、概念 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行 为。 显著的特征是:行为各方都是自愿同意甚至积极参加 的,没有人强迫他们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物。行为的 “被害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一 个利益交换者,是在利益平等的前提下所做的交易, 交易双方两厢情愿,甚至都是交易的受益者,并不存 在谁是被害人的问题。
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爆炸罪、放火罪、决水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 侵犯财产的暴力犯罪:抢劫罪、抢夺罪
妨害社会管理的暴力犯罪:妨害公务罪、扰乱社秩序罪
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四、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一)暴力犯罪数量呈现持续增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暴力犯罪不断增多,从80年至90年,统计的 发案率增加了两倍。为此,上世纪80年代起曾频繁采用的“严打”模式, 96年我国又实施第二次严打。至今,暴力犯罪仍未得到有效地控制。 (二)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由于利益冲突的激化、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传播,促使暴力犯罪手段 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残忍,一些犯罪分子心狠,作案手段毒辣,抢劫并 发杀人、凶杀又行强奸,伤害必致死亡,在杀人犯罪中,肢解尸体、碎 尸焚尸时有发生。 商店老板娘被杀害肢解 (三)涉枪犯罪日益突出 涉枪犯罪日益突出,表明犯罪暴力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是暴力化恶 性升级的表现形式。 涉枪犯罪高发区在沿海、边境地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东 北地区。涉枪案件的犯罪类型主要是抢劫银行及运钞车、抢劫出租车, 绑架、武装贩毒、走私等。
1、美国社会暴力犯罪泛滥 2、研究报告:巴西每天有近50名青年死于暴力犯罪
3、我国2007暴力犯罪现状
刑法第二章读书笔记
刑法第二章读书笔记
刑法第二章主要涉及犯罪与刑罚,是刑法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在阅读这一章时,我深感其内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首先,这一章对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进行了详细阐述。
我认识到,犯罪不仅仅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这些要件共同构成了犯罪的完整定义。
其次,刑罚是这一章的另一重要内容。
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
在阅读中,我对刑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主刑和附加刑、刑罚的执行方式等。
同时,我也意识到刑罚的轻重应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惩治效果。
此外,这一章还讨论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免责事由。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行为违反了法律,也可能因情势所迫或出于正当目的而免除其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刑法第二章的内容丰富而重要。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对犯罪与刑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无知、盲目模仿、盲目从众、报复心理、寻求刺激、逞能好胜等。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加强执法;宣传法制教育;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青少年自己要学习法律知识,拒绝不良诱惑,慎重交友等。
3、如何使自己不至于因无知而在浑浑噩噩中掉进犯罪的泥潭呢?(1)拿不准的事不要急着做,先向父母、老师等成年人咨询;(2)学习法律知识;(3)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4)时刻告诫自己;4、一般违法:是指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犯罪:是指触犯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最严重的违法。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主要在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5、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一般违法,一般违法又演变为犯罪。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6、我国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贯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7、辨析:有的同学说:“年纪小的人,即使犯罪也不会被判刑。
”这种说法错误。
是对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误解。
8在我们受到不法侵害后,不要急于报复(报复是法律不允许的),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向家长和老师报告,拨打110或者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让有关部门处理。
9、青少年如何才能避免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1)坚持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
(2)慎重交友,避免随意抽烟、喝酒、哄闹。
(3)控制情绪,联想后果。
(4)不去不适合青少年的场所。
10黑客的危害:制作病毒,电脑死机,硬盘数据丢失,损坏硬盘,电脑瘫痪。
11黑客受到法律制裁的教训:网络世界的违法行为同样要负法律责任。
未成年人应依法实施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一时的寻求刺激,逞能好胜导致犯罪。
警示青少年依法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公德,做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
12中学生应怎样上网?(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2)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信息;(3)节制上网,科学安排作息时间;(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接受监督。
犯罪与文明
二、内容提要
本课程在介绍相关犯罪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现实中的 犯罪现象,从“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犯罪”、“如 何看待犯罪现象”、“如何控制犯罪”等角度全面探讨文 明社会中的犯罪问题。 以复旦投毒案、 东莞扫黄案为例:
复旦投毒案
思考问题:
(1) 林森浩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吗?如何认定犯罪? 林森浩的父亲认为不是故意杀人罪; 检察院认为是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 律师认为是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 (2)林森浩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性格? 药品管理漏洞? 复旦教育失败? (3)如何看待该犯罪现象?
五、阅读书目
(1)汪明亮:《刑法学》,格致出版社,2009
(2)汪明亮:《社会资本与刑事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汪明亮:《热点刑事案件理论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4)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7) [美]路易丝· 谢利:《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 (8)吴忠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9) Frank P.Williams III, Marilyn D.McShane. Criminology Theory: Selected Classic Readings. Anderson Publishing Co,1993.
犯罪与文明
主讲人 复旦大学法学院
汪明亮
一、课程导言
文明社会应该是一个远离野蛮、崇尚理性的社会。 然而,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与野蛮、非理性密切相关的犯罪现象却是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痼疾。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我们 现实生活中,犯罪现象日趋严峻: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恶性犯罪不断,贪 污受贿犯罪升级,黑恶势力横行,组织卖淫、贩卖毒品、拐卖人口、盗窃、诈骗 犯罪频发 „„
预防职务犯罪论文
预防职务犯罪论文摘要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之便,以违法或违纪手段获得非法的私利的行为。
预防职务犯罪是保护社会利益和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就预防职务犯罪进行探讨,包括职务犯罪的种类、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性、预防职务犯罪的原则和方法等。
第一部分: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的日益复杂化,职务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职务犯罪不仅对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预防职务犯罪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职务犯罪的种类职务犯罪可以分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渎职、徇私舞弊等多种类型。
贪污受贿是指公职人员以权力为工具,获取非法私利的行为;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将公款用于非法私利;渎职是指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是指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干预或放纵他人违法犯罪行为。
了解职务犯罪的种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
第三部分: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性预防职务犯罪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还破坏了社会道德和法治建设。
通过有效预防,可以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提升社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因此,预防职务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部分:预防职务犯罪的原则预防职务犯罪应遵循以下原则:1.法治原则:依法预防职务犯罪,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教育原则: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制素养和职业操守。
3.监督原则: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4.奖惩并举原则:对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形成威慑,同时对预防职务犯罪作出激励措施。
第五部分: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1.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加强制度和规章的建设,明确公职人员的权责和行为规范,规范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2.加强监督和审计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职务犯罪行为。
二审部分被告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何处理
二审部分被告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何处理二审刑事案件中,有多名被告人的案件,部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对该部分被告人分案处理,将该部分被告人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关于二审部分被告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何处理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二审部分被告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何处理1、二审刑事案件中,有多名被告人的案件,部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新的犯罪事实需要追诉的,按以下情形处理:(1)、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对该部分被告人分案处理,将该部分被告人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2)、原审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其他被告人的案件尚未作出第二审判决、裁定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并案审理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零四条二、什么是刑事诉讼的二审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时所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一)上诉上诉是指上诉权主体上诉期内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
上诉既可以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
(二)抗诉抗诉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二次审判的诉讼活动。
抗诉应以书面形式,即必须制作抗诉书。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将抗诉书副本连同案件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三)二审的审判范围和全面审查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第一部分: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民法?
答:民法是规定和保护公民、法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法律体系。
2.公民的权利能否被剥夺?
答:除非经过法定程序,否则公民的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
3.什么是合同?
答:合同是相互间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4.民法典规定的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未成年人享有适应其年龄、能力和智力的民事权利。
第二部分: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犯罪?
答: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2.什么是故意犯罪?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明知,而且想要实现违法的目的而犯罪的行为。
3.刑法规定了哪些刑罚?
答:刑法规定了主刑、附加刑和刑事责任制度等刑罚。
4.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人的行为能够适用刑法规定的刑罚的能力。
第三部分:行政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行政法?
答:行政法是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法律规范体系。
2.行政机关的职责是什么?
答: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政府的职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3.什么是行政裁量权?
答:行政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权力时,自主决定具体行动的自由度。
4.公民如何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答: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起诉行政机关等方式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结语
以上是关于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题库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行政法三部分内容。
希望能够帮助你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知识要点归纳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 违法的含义(P113),(1)违法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在法学上,对违法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犯罪在内;狭义的违法仅指一般违法,不包括犯罪在内。
所谓一般违法,是指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2. 违法行为的类型。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宪行为是指违反宪法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3. 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犯罪是指触犯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2)基本特征: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犯罪与非犯罪的标准。
4.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
犯罪,情节较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触犯法律不同,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
犯罪是触犯了刑法(刑法及有关犯罪的法律)。
(3)处罚方法不同,①民事违法承担民事责任;②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制裁。
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4)后果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只有行政后果,不剥夺受罚人的自由。
犯罪则后果严重,要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其他权利,剥夺受罚人的自由,甚至生命。
(5)二者都是违法行为,只是违反的法律不同。
(6)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程度不同。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本课主要包括两目,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目是“加强自我防范”,是继第一框法不可违之后对犯罪行为的剖析,要求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懂得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人对事都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经验较浅,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上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因此本课时通过“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一极易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犯罪行为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离自己生活并不遥远,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3.【教学目标】道德修养:通过体悟从不良行为发展为“帮信罪”的事例,理解犯罪和不良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
法治观念:通过“帮信罪”分析刑法、刑罚、犯罪的含义,认清犯罪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法治观念。
责任意识:通过远离“帮信罪”的分析,明确应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犯罪的特征5.【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主线贯穿全课,(这个罪名可能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陌生,它是2015年刑法新增的内容,2022年它是继危险驾驶罪、盗窃罪之后,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而且越来越多发于在校学生之间。
)导入设置了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有人告诉你有偿使用你的闲置电话卡、银行卡,一张500元报酬,一手交卡,一手交钱!你答不答应?进而说明如果答应就可能使涉及帮信罪,点题预防犯罪;第一框了解罪与罚:主要讲解刑法、刑罚和犯罪,设置三个环节以案释法——以案辨罪——以案懂罚,通过帮信罪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犯罪的特征和刑罚的种类是该框题中的一个重难点,要学会区分;第二框加强自我防范从帮信罪越来越多发于年轻群体,甚至多发于未成年人中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写出远离帮信罪倡议书,明确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试题(无答案) 人民版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第三课时一起干就没事吗温故互查1一、二人小组复习巩固下列知识点:1、我们有很多同龄人就是因为,在浑然不觉中走向了犯罪。
2、影视作品或者电脑游戏为了吸引观众和用户,常常虚构一些极端的行为、人物和情节。
可是我们的一些同龄人却错误地把这些虚拟的情节当成了,盲目。
3、不辨是非地会使我们走上歧途,做出,掉进的深渊,落得终身悔恨。
二、四人小组交流以下内容1、如何使自己不至于因无知而在浑浑噩噩中掉进犯罪的泥潭呢?2、违法与犯罪的含义。
3、、青少年在观看含有暴力械斗、敲诈勒索、帮派之争等故事情节的影视作品和小说时,应牢记什么?设问导读2第一环节:“案情发布”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孙友军前后言语的不同,说明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心理有什么危害?2、如何才能避免因为某些“馊主意”的影响而使群体活动走上邪路?第二环节:“法官忠告”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不管你出于什么动机,只要行为触犯了,必然会受到的制裁。
2、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鼓动、唆使、胁迫青少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时,会讲一些诸如“这件事与你无关”、出了事不用你负责的话,这些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吗?3、你认为中学生应如何交友?一起干就没事吗?自我检测3单项选择1、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青少年参与团伙犯罪,出于好奇,不应承担责任B、模仿影视剧里的情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C、在同伴的教唆下实施的违法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D、只要行为触犯了刑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某校八年级学生王浩星期天在街上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用一个公共电话随意拨打了“119”电话,谎称某地着火。
王浩同学的这种行为是()A、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B、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C、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D、一般的小错误,改正即可3、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手段智能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作案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A、青少年喜欢集体活动B、青少年智力超群C、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D、外部环境的引诱或不法分子的教唆4、某地初中学生李某,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起吸烟、喝酒。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解说词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观众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分享一些预防青少年违法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部分:介绍青少年犯罪的背景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为当代青少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家庭环境的变化、社会压力的增加、学业竞争的激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都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错误的道路,从而违法犯罪。
第二部分: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暴力、家庭纠纷以及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朋辈压力、学校环境、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选择错误的行为方式。
3.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情感不稳定和自我认知混乱等因素,容易使他们冲动、盲从和易受外界诱惑。
第三部分: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1. 家庭教育:家庭应以身作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 学校教育: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3. 社会关怀:社会应更加关注涉及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4. 多元化活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和艺术活动,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第四部分:展览主题和展品介绍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一系列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的展品。
1. 图片展示:展示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的现场照片,帮助大家直观了解罪行及其后果。
2. 预防宣传物品:展台上还放置了一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册和小册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红辣椒一部关于情欲与犯罪的黑色喜剧
红辣椒一部关于情欲与犯罪的黑色喜剧故事背景:位于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名叫辣椒镇。
这个小镇平时宁静祥和,但却隐藏着大量的犯罪活动。
镇上最热门的夜总会——红辣椒,是各种黑暗勾当的中心。
第一部分:喜剧元素的浓厚气氛红辣椒夜总会的老板小瓦林汀极端贪婪,却又一副喜剧性格,总是企图以独特的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还是镇上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幕后黑手。
第二部分:情欲与犯罪的交织在辣椒镇的黑暗背后,众多的情感纠葛与性欲的浸润使得这座小镇充满了犯罪的氛围。
小镇上的居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秘欲望,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一切代价,导致了许多荒谬可笑的犯罪事件。
第三部分:喜剧与黑色元素的碰撞红辣椒夜总会是喜剧与黑色元素的交织之地,夜总会里的犯罪分子们残酷无情,却又搞笑荒诞。
镇上每个居民都有一个喜剧中的“逗比”身份,形成了一种滑稽与残酷并存的氛围。
第四部分:黑暗真实的背后虽然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黑色喜剧的风格,但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红辣椒夜总会成为了道德混乱的温床,镇上猖獗的犯罪泛滥使人们陷入了恐惧与无助之中。
第五部分:反思与启示虽然《红辣椒》表现出的是黑暗与荒诞,但其中蕴含着人性的反思与启示。
我们在欣赏这部黑色喜剧的同时,也要思考人性的真相以及我们自身的道德底线。
总结:《红辣椒》是一部以喜剧形式呈现的黑暗故事,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人类的欲望和罪恶。
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既荒诞可笑又令人深思,通过对人性的反思,提醒观众对欲望和犯罪保持警醒,同时也让人们在欢笑中思索人性的真相。
这部影片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情节,成为一部成功的黑色喜剧。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2、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破坏社会秩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等的犯罪。 序、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等的犯罪。 3、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指那些危害公民个人 、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的人身自由与财产安全的犯罪。 的人身自由与财产安全的犯罪。 行为的性质, (二)按行为的性质,西方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 但我国通常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 罪,但我国通常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 能犯罪、风俗犯罪和破坏犯罪。 能犯罪、风俗犯罪和破坏犯罪 自然犯罪, 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所共有的怜悯与正 直的道德情感的行为。 直的道德情感的行为。 法定犯罪, 法定犯罪,这种犯罪是指并不为传统道德所不 仅因法律禁止而形成的犯罪。 容,仅因法律禁止而形成的犯罪。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五、中外犯罪现象的状况 所谓犯罪现象的状况, 所谓犯罪现象的状况,是指构成犯罪现象基本 内容的犯罪状况、 内容的犯罪状况、犯罪特点和犯罪规律的存在形 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 式、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犯罪基本情况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犯罪现象出现了诸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犯罪现象出现了诸 多新的状况和趋势。 多新的状况和趋势。 1、出现新犯罪形态 、 二战后的最近五十年来, 二战后的最近五十年来,西方国家比较突出的 犯罪类型有以下七种: 犯罪类型有以下七种:
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
三、犯罪行为的类型 所谓犯罪行为的类型, 所谓犯罪行为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 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 原则, 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相似性所 作的分类。 作的分类。 犯罪侵害的客体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一)按犯罪侵害的客体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和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和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1、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严重危害国 、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家的根本利益与政治统治的行为。 家的根本利益与政治统治的行为。
《罪与罚》考点梳理
《罪与罚》考点梳理
罪与罚考点梳理
本文档将对小说《罪与罚》中的几个重要考点进行梳理。
第一部分:犯罪与心理
1. 犯罪动机: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季昂·罗斯托夫斯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何诱发了他的犯罪行为?
2. 犯罪心理学:通过罗斯托夫斯基的行为和内心的描写,探讨他的犯罪心理。
他是如何决定和计划犯罪的?他在犯罪后的心理反应是怎样的?
3. 给予罪犯社会机会:小说中是否提供了给罪犯改过自新的社会机会?罗斯托夫斯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吗?这对于罪与罚的主题有何意义?
第二部分:对社会的批判
1. 贫富差距: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环境中,贫富差距如何造成了
人们的境遇,并对罪犯的行为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2. 社会道德与伦理:小说中的人物对社会道德和伦理价值观有
何不同的解读和行动?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罪与罚的主题
1. 罪恶与赎罪:小说中探讨了罪行与赎罪之间的关系。
罗斯托
夫斯基是否寻求过赎罪?他如何在心灵上承担起罪行的后果?
2. 犯罪与正义:小说中是否呈现了犯罪行为受到公正的审判和
惩罚?对于罗斯托夫斯基的犯罪行为,他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吗?
以上仅为罪与罚中的一些重要考点,希望能对读者在深入理解
小说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第2框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学课件)
预
防
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犯
罪
杜绝不良行为
加强自 我防范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
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当堂演练
1.16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品学兼优,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 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偷东西、打骂同学。 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后,他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甚至 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陈某走上犯罪
3.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就要( B )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②有不良心理和行为任其发展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④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某中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批评后他不以为 然,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拿钱物。一次趁人不备拿走商店数码相
探究二 加强自我防范 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 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思考
➢ 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 刑罚处罚。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上述材料中张某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经常旷课、去网吧。 犯罪行为:持刀抢劫。
➢ 导致张某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法律意识;缺乏有效的家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
➢ 张某的堕落给我们青少年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要主动接受良好的教育;要结交益 友,不交损友;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 修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 识;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相对剥夺理论( ) 核心: 核心:社会不公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
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朱迪斯·布劳 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朱迪斯 布劳 布劳( (Judith Blau)和彼德 布劳(Peter Blau)夫妇 )和彼德·布劳 ) 首先提出。该学说基本观点是, 首先提出。该学说基本观点是,贫富悬殊造成的 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 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会导致愤怒情绪和犯 罪行为。 罪行为。
五、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
• “催化剂” • “带菌个体” + “致罪因素” ===== 犯罪行为 • 在上述方程式中,“带菌个体”和“致罪因 素”是引发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元素”,这两 个“元素”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带菌个体” 与“致罪因素”发生作用,产生犯罪动机,具有 犯罪动机的“带菌个体”在“催化剂”催化作用 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犯罪。
(5)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 核心:犯罪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 核心 犯罪是社会控制弱学家赫奇( 社会控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赫奇(T.Hirschi), Hirschi), 其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一个人(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个人) 其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一个人(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个人)和社会 纽带的松弛或切断,那么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动机, 纽带的松弛或切断,那么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动机,这个人就会从事 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包括依恋、投入、卷入和信仰。 依恋” 包括依恋、投入、卷入和信仰。“依恋”指个人和他人之间联系的 紧密程度。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和同年龄的伙伴等。 投入” 紧密程度。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和同年龄的伙伴等。“投入”表示 一个人从事合法的、常规的活动水平。 卷入” 投入”相联系, 一个人从事合法的、常规的活动水平。“卷入”和“投入”相联系, 但强调的是一个人用来参加快乐的、有益的活动的时间量, 但强调的是一个人用来参加快乐的、有益的活动的时间量,这样行 为人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应该诅咒的行为了。 信仰” 为人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应该诅咒的行为了。“信仰”指一个人相信 他应该遵纪守法和尊敬执法者的程度。 他应该遵纪守法和尊敬执法者的程度。
):带菌个体形成变量一 (2)个体素质(生理与心理方面因素):带菌个体形成变量一 )个体素质(生理与心理方面因素): 体型与犯罪心理形成
“体格性格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柯列地马(E.Kretschmer)所倡导,柯 体格性格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柯列地马( Kretschmer)所倡导, 氏根据体质学的观点,将人的体型分为肥胖型、细长型、 氏根据体质学的观点,将人的体型分为肥胖型、细长型、斗士型三原则型与发育 异常型之一例外型。 异常型之一例外型。 一般犯罪者:在一般犯罪人中斗士型多于肥胖型。这主要是因为, 一般犯罪者:在一般犯罪人中斗士型多于肥胖型。这主要是因为,肥胖 型人的性格(循环性)比较富于社交性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故限于犯罪者较少。 型人的性格(循环性)比较富于社交性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故限于犯罪者较少。 斗士型人,因感情容易爆发,缺乏对行为的控制力及熟虑,故较容易陷入犯罪。 斗士型人,因感情容易爆发,缺乏对行为的控制力及熟虑,故较容易陷入犯罪。 另外,就犯罪种类而言,细长型体型在欺诈与盗窃中具有重要性,肥胖型, 另外,就犯罪种类而言,细长型体型在欺诈与盗窃中具有重要性,肥胖型,则在 欺诈犯中最多,此与其较富社交性,圆滑自在的性格不无关联性。 欺诈犯中最多,此与其较富社交性,圆滑自在的性格不无关联性。其在伤害罪中 特少,也因其性格较能与人协调而少生冲突的缘故。在斗士型人中, 特少,也因其性格较能与人协调而少生冲突的缘故。在斗士型人中,身体伤害的 暴力犯占压倒性多数,此与其爆发的性格有关,容易因感情的冲动而动武的缘故。 暴力犯占压倒性多数,此与其爆发的性格有关,容易因感情的冲动而动武的缘故。 此外,在凶恶犯中,发现斗士型居多,在非暴力的风俗犯中,发育异常型特多。 此外,在凶恶犯中,发现斗士型居多,在非暴力的风俗犯中,发育异常型特多。 累犯人(习惯犯):在该类犯罪人中,细长型所占的比率最高, 累犯人(习惯犯):在该类犯罪人中,细长型所占的比率最高,发育异常 ):在该类犯罪人中 型次之,而肥胖型最低。这是由于肥胖型人具有循环性,有较为适应环境的能力, 型次之,而肥胖型最低。这是由于肥胖型人具有循环性,有较为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以其社会复归情形较好,反之,具有分裂性气质的细长型,因其性格闭锁、 所以其社会复归情形较好,反之,具有分裂性气质的细长型,因其性格闭锁、顽 虽受刑仍难收效。 固,虽受刑仍难收效。
(2)菲利的犯罪三原因理论 ) 核心: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核心 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 Ferri) 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 菲利(Fnrico Ferri)提出了犯罪三原 菲利 因理论,把犯罪分为三大因素:即人类学因素、 因理论,把犯罪分为三大因素: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
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犯罪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一、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面相说”——根据人的面色等来判断一 苏格拉底的“面相说” 个人将来行善还是行恶。如“凡面黑者大都有作恶的倾向”。 古希腊 柏拉图的“善恶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 柏拉图的“善恶论” 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 部分,人就不会犯罪。 英国 霍布斯的“性恶论” 霍布斯的“性恶论” 意大利 贝卡利亚 贝卡利亚、英国边沁 边沁的、德国费尔巴哈等“趋利避害论 趋利避害论” 边沁 趋利避害论
(6)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 )
核心:社会支持缺乏导致犯罪 核心 社会支持缺乏导致犯罪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弗兰西斯·卡伦(F.T.Cullen)在1994年从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弗兰西斯 卡伦( Cullen) 1994年从 卡伦 犯罪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 犯罪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假设人既有自私和 犯罪的动机,因此需要控制;又有利他及接受和给予支持的潜力, 犯罪的动机,因此需要控制;又有利他及接受和给予支持的潜力, 因此需要帮助其发挥潜力。 因此需要帮助其发挥潜力。当这种给予并接受支持的潜力得以实现 犯罪的危险性就会降低。 时,犯罪的危险性就会降低。社会支持对预防和降低犯罪能起到直 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 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如社会控制而对预防和减少犯罪 产生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 产生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其他变量影响犯罪 的前置条件。比如说,当社会支持较低时,社会压力更可能导致犯 的前置条件。比如说,当社会支持较低时, 罪。
中国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 舒的“性三品说”——“(上人)圣人”不存在犯罪可能 性;“下人”,天生犯罪人;“中人”,两种可能性。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学习。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
• • • • • •
意大利的龙布罗梭 龙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 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布罗梭 天生犯罪人 采用实证方法,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隔代遗传(返祖现象)。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 眉骨隆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故同耸;齿列不齐,非常大或 非常小的耳朵,头盖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 没有羞耻心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 惯于用手势表达意识等。
马克思指出: 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指出:“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内容无限性特征。一是需要内容的层次性, 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内容无限性特征。一是需要内容的层次性,即需 要有高低之分,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需要; 要有高低之分,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需要;二需要内容的多样 即对同一种需要而言, 人有‘喜新厌旧’的特点, 性,即对同一种需要而言,“人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有不断发展其内容的要 求。” 人是需要的动物,受社会条件限制,需要本性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在此 人是需要的动物,受社会条件限制,需要本性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 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犯罪心理,都是潜在犯罪人。 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犯罪心理,都是潜在犯罪人。 正如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所说: 我们对报纸中的社会新闻 正如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所说:“我们对报纸中的社会新闻——犯罪很 犯罪很 感兴趣,很注意电视中犯罪的报导,若问这是为什么? 感兴趣,很注意电视中犯罪的报导,若问这是为什么?也许有能满足对未知的好 奇心及令人可怕的事,但实际上可能与存在我们内部的犯罪意识有关。 奇心及令人可怕的事,但实际上可能与存在我们内部的犯罪意识有关。 又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西蒙所说, 坏人干的正是好人梦想干的事。 又如美国学者罗伯特 西蒙所说,“坏人干的正是好人梦想干的事。“ 西蒙所说
三、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1)提出“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性本能包括:生本能——建设性本能,是性欲、恋爱等行为 的动力 死本能——破坏性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 等行为的动力。如果转向内部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如果转向 外部,就犯罪。
(2) 人格结构与犯罪
本我(伊特) 与生俱来 (里比多,包括生的 本能和死的本能)
(4)文化冲突理论(culture conflict theory) 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 ) 核心: 核心:犯罪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索斯坦 塞林 Sellin)。塞林在1938年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 )。塞林在1938年出版的 (Thorsten Sellin)。塞林在1938年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 一书中,对文化冲突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 一书中,对文化冲突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存在 两种文化冲突, 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 冲突,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 冲突,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 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 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塞林 认为,文化冲突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产生:( :(1 认为,文化冲突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产生:(1)具有不同文化地 区的接壤之处;( ;(2 区的接壤之处;(2)根据一种文化群体的行为准则制定的法律规 范被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 ;(3 范被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3)一种文化群体的成员移民 到另一种文化群体中去。 到另一种文化群体中去。 文化不同,受其影响的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doc 文化不同,受其影响的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