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几点思考

浅析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几点思考

浅析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几点思考共同过失犯罪制度是现代刑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为司法审判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法律工具。

本文将从设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原因、影响、法律适用和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制度。

一、设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原因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主要是为了纠正因合作犯罪而逃避法律责任的问题。

在以往的刑法制度中,只有直接犯罪行为才能被法律追究责任,而共同行为中的非直接行为一般是无法被定罪的。

然而,在许多犯罪活动中,合作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对犯罪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却又不具有直接犯罪的特征。

这就导致了一些合作犯罪者可以通过跳过“关键环节”来逃避法律制裁,从而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公和不稳定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设立来弥补了法律对于间接、辅助行为的一些漏洞,进而有效地防止了犯罪分子的逃避行为,使得犯罪制度的应用更加科学和合理。

二、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影响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对于司法的正义与合理性、犯罪的预防和惩处、以及社会公正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增强司法公正和合理性。

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设立使得犯罪制度体系不再单一依赖于具有明显违法特点的直接犯罪行为,进而更加关注对整个犯罪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认定和处罚。

这有助于促进对犯罪行为的深刻理解和对犯罪风险的全面评估,进而形成更加客观、科学、公正的司法格局和判决结果,从而增强司法制度和社会文明的稳定性。

2.加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处。

相较于以往的刑法制度,共同过失犯罪制度关注的是组织和合作的整个行为过程,也就是说共同过失犯罪制度更加注重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处。

这有助于防止一些犯罪行为在从“产生到发生”过程中的被畏惧、被抵触及被反对等现象,更好地维护社会面貌变化的稳定性和犯罪人的应对责任归属原则。

3. 保障社会公正和进步。

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进社会了解和认知不同类型犯罪和不同性质的犯罪分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于刑法在实施前的内容和要素的深入认识与效果;其次,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出现使得原本略显模糊的犯罪责任产生了一定的普遍性,形成了一条全社会了解缺陷的权利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的实现。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犯罪过失的种类,是指根据犯罪过失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二分成的犯罪过失的不同门类与称谓。

我国刑法中把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情况来看,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没有认识和预见,意志因素表述为行为人懈怠这么一种心理状态。

所谓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这一客观事实。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第一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及行为本身都没有认识、预见。

如,司机甲通宵玩麻将,第二天早上未休息就匆忙出车。

在行驶途中,因困倦,边开车边打瞌睡,导致汽车偏离轨道,将正在等候公共汽车的一家三口撞死。

在这种情况下,过失行为可以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所以,认定我来并不困难。

第二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但没有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过失行为是有意识实施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正确地认定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以避免定性发生错误。

为了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不能仅仅从没有预见这一个特征去理解,还应当从行为人应当预见这个角度去考虑。

简单的说,行为人必须有预见的义务,这是构成疏忽大意过失的前提之一。

行为人须有预见能力,就是根据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具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能力。

行为当时当地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必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状态。

在此,我们注已经预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区别所在,也是构成过于自信过失的前提和基础。

确定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和认识,刑法上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行为构成犯罪的事实情况,主要是指犯罪的结果事实。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过失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在行为发生时并无犯罪的故意,但由于其疏忽大意或者过失,导致了不可预见的、不应有的后果。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相比,其犯罪主体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者目的,但行为结果却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对于过失犯罪的思考,不仅要研究其法律层面,还要深入探讨其社会、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过失犯罪的存在必然引发对相关法律规范的思考。

针对过失犯罪,现行法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处罚,但在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过失的界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驾驶者因疲劳驾驶而导致事故发生时,是否可认定为过失犯罪?还是将其归类为一般的过失行为?这需要法律制定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准则。

其次,过失犯罪还引发了对行为主体的心理思考。

过失犯罪者并没有故意犯罪,但由于其疏忽大意或不当行为导致了严重后果。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在关键时刻疏忽大意?是否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和责任感,减少过失犯罪的发生?另外,过失犯罪还引起了对社会责任和道德关怀的思考。

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

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损失,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伤害。

社会应该加大对过失犯罪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强化道德意识和责任观念来减少过失犯罪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思考对过失犯罪者的处罚方式和措施。

相比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结果并没有主观上的预期和控制,因此单纯以刑罚来惩处过失犯罪者似乎不太合理。

可以考虑通过强制教育、社会服务或者赔偿等方式来让过失犯罪者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和补偿。

最后,对过失犯罪的思考还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考虑。

过失犯罪的发生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法律的完善和宣传教育的力度,司法机关需要严格执法,同时个人也应该增强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只有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失犯罪的发生并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1000字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1000字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1000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过失是指某一人在主观上有过失行为,但因不能起到犯罪效果而受到法律惩罚的一种情形。

对于犯罪过失问题,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若干有待探讨的问题,其中包括:
一、犯罪过失的定义。

犯罪过失是否应当被定义为由于过失而使他人受到损害,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犯罪过失的判断依据。

在审理犯罪过失案件时,该如何划分其正常行为和违法行为?如何界定行为的量程?
三、犯罪过失的相应责任程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义务遵守法律规定的人,在犯罪过失行为中,是否可以减轻其责任?
四、犯罪过失的处罚原则。

在审理犯罪过失案件时,该如何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处罚原则去判断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犯罪过失的社会关系。

如何更好地保护犯罪过失行为受害者的权利?以及更有效地引导个人履行社会关系义务?
答案:以上探讨了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由此可见,犯罪过失的处理要综合运用刑法的规定,考虑到行为人的过失性、伤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既要保护受害者,又能有效地引
导履行社会义务,充分发挥法律惩罚在道德上约束和社会教育上起到作用。

过失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过失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内容提要:犯罪过失理论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犯罪过失不再认为是纯粹的心理事实而是主客观两层面的结合的构造。

注意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犯罪过失的构造、以及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过失理论中是很重要的问题。

注意义务不能包括结果避免义务,两者是并列的关系,而对此两种义务的违反,是过失的客观面的内容,也便是犯罪过失违法性的内容,对违法性的认识及认识的可能性,是从客观到主观的结合,作为构成要件过失和责任过失的认识因素之一。

关键词:犯罪过失注意义务结果避免义务构造违法性认识刑法理论上对犯罪过失的认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无论中外,现在都主张犯罪过失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事实,而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国外刑法理论原先一向认为过失是责任要素,但晚近又有学者主张在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上,都要考虑过失,承认过失作为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主观要素①,从而也在理论和判例上成为一种有力的主张。

新中国刑法在1950年拟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总则部分的犯罪一章中规定,过失的犯罪行为,系指犯罪人并无故意,但应预见自己行为之结果,而竟未预见或轻信可避免结果之发生者②。

把“无故意”作为过失存在的前提。

而此后的1980年实施的刑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1997年修订刑法第十五条以同样的内容规定了过失犯罪,并没有直接规定犯罪过失。

而在刑法理论上,一致认为犯罪过失是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一种罪过形式。

犯罪过失作为一种主观罪过,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构造,同时,如何将注意义务、违法性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联系统一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注意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的问题犯罪过失,按通说,本质在于对注意义务的违反。

但关于注意义务的内容,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日本学者藤木英雄认为,所谓注意义务,从客观上看,能不能说这种行为是有过失的一个标准;具体的说,为了规避结果,不仅要把必须做些什么作为结果发生的结论加以考虑。

过失与失误的反思

过失与失误的反思

过失与失误的反思过失和失误是我们在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可能会犯下各种错误。

过失指的是由于疏忽、不小心或疏忽造成的错误,而失误则是指由于判断错误、操作不当或信息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错误。

然而,这些错误不仅仅是一种负面的体验,它们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用以反思和成长。

首先,过失和失误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找出问题所在。

当我们犯下错误时,我们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我会犯下这个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错误的发生?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寻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其次,过失和失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通过犯错误,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犯错时,我们会主动去追寻正确的方法,并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错误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升技能,以免再次犯错。

此外,过失和失误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更好的心态和态度。

当我们犯错误时,很容易感到自责、挫败和沮丧。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错误的看法,转变成积极的思考方式。

我们可以从错误中收获智慧和勇气,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最后,过失和失误也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当我们犯错误时,我们常常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指导。

这不仅帮助我们从错误中恢复过来,还可以加强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共同成长和进步。

然而,尽管过失和失误有着这么多的积极意义,我们也不能忽视错误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错误可能导致损失和伤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和不愉快。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谨慎和专注,尽力避免犯错误。

为了减少过失和失误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将工作杂念和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以免分散注意力。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节奏,不要过于匆忙和急躁,这样可以更好地思考和执行任务。

探讨刑事法中的过失犯罪

探讨刑事法中的过失犯罪

探讨刑事法中的过失犯罪刑事法中的过失犯罪是指在特定行为情形下,由于过失而导致刑法所不允许的社会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

相较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主观要求较低,但由于其涉及到社会利益和法律正义的问题,对于界定过失和确定过失成立的标准,一直是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的问题。

一、过失犯罪的定义和特点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由于过失而实施犯罪行为,导致刑法所不允许的后果发生。

过失犯罪表现为犯罪人缺乏足够的谨慎和审慎,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

过失犯罪具有主观方面的重要特点,即犯罪人对于其行为结果的过失态度,即不故意但有过大的过失。

过失犯罪的客观方面强调行为的危险性以及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过失犯罪成立的条件过失犯罪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主观方面的过失和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

主观方面的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前或在犯罪时,对可能发生犯罪结果的危险性不予重视,或者对控制或者避免犯罪后果的把握能力出现重大失误;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是指前述过失行为所带来的实际社会危害结果,即刑法所不允许的犯罪后果。

三、过失犯罪的分类根据犯罪行为后果的不同,过失犯罪可分为正常或基本的过失犯罪和增强的和实质上的过失犯罪两类。

正常或基本的过失犯罪是指在法益的保护范围内,由于犯罪人在实施行为时的过失态度,而给予他人财产或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果。

增强的和实质上的过失犯罪是指在禁止性刑事标准范围内,犯罪行为人采取了重大的过失态度,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

四、过失犯罪的界定标准和争议对于过失犯罪的界定标准一直是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

一方面,怎样界定过失的程度和过失责任的底线成为争议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刑事法中的过失犯罪与民事法中的过失行为构成有所不同,刑法对过失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对于过失认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五、过失犯罪的防范与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过失犯罪的发生,需要从立法、司法和社会各方面入手。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犯罪过失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损害,但与故意犯罪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缺乏明显的恶意。

根据法律规定,犯罪过失一般需具备三个条件,即犯罪事实、过失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法律对犯罪过失者会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其法律适用和定罪标准与故意犯罪有所不同。

犯罪过失与犯罪过错、犯罪故意存在区别,但在具体案例的审理中常有联系。

为了有效预防和纠正犯罪过失,需强化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对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促进社会法治建设和维护公共安全。

【关键词】犯罪过失、定义、特点、法律责任、区别、联系、法律适用、预防、纠正、总结1. 引言1.1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概述犯罪过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犯罪主体因疏忽、大意或过错而造成某种后果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犯罪过失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犯罪过失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一系列的复杂原因所导致的。

对犯罪过失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进而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本文将围绕犯罪过失进行深入探讨,首先介绍犯罪过失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与其他类型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将对犯罪过失的法律责任、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预防和纠正犯罪过失的发生。

通过对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够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为社会治安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犯罪过失的定义和特点犯罪过失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犯罪人并无故意实施犯罪行为,而是由于某种疏忽、过失或错误导致的行为。

犯罪过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犯罪过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犯罪人并没有故意要犯罪,而是由于疏忽或不慎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种无意识性质使得犯罪过失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有不同于故意犯罪的特殊地位。

犯罪过失具有一定的主观和客观要素。

主观上,犯罪人必须具有过失心理,即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或疏忽态度。

过失犯罪的思考

过失犯罪的思考

过失犯罪的思考一、对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与特征的思考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也就是指犯罪过失的认识标志。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先后有三种理论:(一)无认识说。

是犯罪故意认识意义派生的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或者犯罪结果没有认识,是犯罪过失的标志。

表现在:(1)把现代刑法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即有认识的过失)称为故意,是错误的;(2)混淆了犯罪过失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意外事件在形式上也表现为未认识行为的危害结果,根据无认识说也属于过失。

(二)不注意说。

是与犯罪故意的希望主义伴生的一种观点,认为过失是行为人因违背注意义务而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避免结果说。

认为犯罪过失是行为人希望避免犯罪结果,但因违反注意义务或回避违法结果义务而导致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对过失犯罪处罚的思考(一)自然人过失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刑罚配置, 最常见的刑种是有期徒刑和拘役, 刑期一般较短, 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居多。

这些犯罪的刑罚配置存在明显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1.重刑偏多, 最高刑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含七年) 直至无期徒刑的, 在46个自然人过失犯罪中就有32个,约占70%; 轻刑偏少, 最高刑在三年以下( 含三年) 的有14个罪,只约占30%。

刑罚只能是保护社会生活秩序的辅助手段,尤其对过失犯罪不宜投入过重的刑罚量, 对战时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配置无期徒刑,有违刑罚节俭原则。

而且,“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2.对极少数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相同的法定刑。

第398条泄露国家秘密罪和第432条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罪均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同规定, 并配置了相同的法定刑。

这种立法模式从《唐律》沿袭而来《,唐律》中对于军国大事的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同等处罚。

如《唐律》第230条规定:“诸乏军兴者斩,故、失等。

”现代社会, 此已不符合过失犯罪担负刑事责任的机理,对过失犯罪应当配置轻于故意犯罪的法定刑,否则有违罪责刑均衡原则。

论过失犯罪4000字

论过失犯罪4000字

论过失犯罪4000字篇一:浅论过失犯罪[摘要]:在20世纪的刑法学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哪个领域展开了像过失犯一样活跃的议论。

然而,就我们国家来说,虽然近几年来理论界在这一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探讨,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如何准确界定过失与故意疑难。

本文主要是从过失的一些概念等基础问题,来探讨是否能够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效的区分开来。

以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

[关键词]:过失过失犯罪故意故意犯罪无罪过心理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犯罪以故意犯为典型,而处罚过失犯为例外。

但是,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先进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这些技术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致险源,致使过失犯罪的发案率也不断上升。

因此,对如何惩治和防范过失犯罪就显得日益重要。

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对过失犯罪理论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在现实中的操作手段还显得非常稚嫩。

因此,本文即是在借鉴国内的一些文章的基础上,对过失犯罪的基础问题尤其是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一种犯罪类型。

行为人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之心里态度的不同是两者区别的关键。

因此,要准确的界定过失犯罪的概念,首先就必须对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区别进行分析。

对于故意与过失的区别标准而言,“国外刑法理论曾有过认识说、希望说、动机说、盖然性说和容忍说等等诸多见解。

但是由于认识说将过于自信过失纳于故意的范围之内,希望说将间接故意拒之于故意的范围之外,盖然性说中的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难以判断性,因而这几种学说目前已为多说学者所不采;唯有主张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相结合的动机说和容忍说为多数学者所赞同。

目前,中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主张容忍说。

所以,在我国从行为人的认识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就成了具体区分过失和故意的界限的重要手段:在认识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是应认识到而未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已经认识而同时否认了这种认识;在意志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态度。

法治在线过失罪观后感

法治在线过失罪观后感

法治在线过失罪观后感在观看《法治在线》这部电影后,我对过失罪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电影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通过讲述一起发生在美国的事故引发的法律纠纷,展现了过失罪的复杂性和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员表演,引发了我对法治、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由于一时的疏忽,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另一名乘客受伤。

这个案件引发了一系列的诉讼和审判过程,涉及到技术、道德以及法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事故责任的追究与判决过程的描绘,电影展现了过失罪的边界、法律的适用以及个人的道德与责任。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在这个案例中,法律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明确界定了过失罪的要件和法律后果。

法律的适用性和公正性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电影中,法律的适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各方在法庭上通过论证和辩论,最终达成了公正的判决。

电影还展现了过失罪的复杂性。

过失罪是一种无意识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要件的评估。

电影中,主人公并没有故意伤害他人,但他的疏忽和不适当的驾驶行为却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这使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我们是否时刻保持警惕和责任感,以避免过失罪的发生?电影通过展示各方参与者的反思和内心挣扎,提醒我们在行为中始终注意他人的安全和福祉。

此外,电影还提到了技术在法律中的应用。

在这个案例中,交通事故的责任争议主要依赖于技术证据的分析和辨认。

技术的进步为法律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评估手段,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例如,电影中提到了车载摄像头的记录和事故重建技术,在判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技术的应用为司法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法律和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以免滥用和误导。

观看《法治在线》后,我对过失罪和法律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它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基石;同时也明白了过失罪的复杂和严重性,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中始终保持警觉和责任心。

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业务过失犯罪研究业务过失犯罪是指由于经营管理或职务活动中的疏忽、玩忽职守、违反职业规范等行为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

它是一种非故意犯罪,通常是由于犯罪分子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缺乏充分认知而导致的。

本文将对业务过失犯罪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原因和防范措施。

1. 特点业务过失犯罪与有意犯罪相比,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非故意性业务过失犯罪一般不是故意犯罪,而是由于一定的失误、疏忽或违反常规所导致。

犯罪分子可能并无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将造成违法犯罪后果,但这并不减轻其法律责任。

1.2 职务依托业务过失犯罪往往是由于职务或职业所致。

犯罪分子通常是在其自身的职责范围内犯下了疏忽或违规行为。

这意味着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了解不深或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1.3 社会危害尽管业务过失犯罪是非故意性的,但其所造成的犯罪后果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一位医生由于疏忽职守导致病人丧命,或者一位建筑工程师由于设计瑕疵引发建筑崩塌,这些都是以业务过失为基础的犯罪行为。

2. 原因业务过失犯罪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原因有关:2.1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些业务过失犯罪是因为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致。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规范,导致在工作中出现疏忽或错误。

2.2 压力和时间限制现代社会中,很多行业都存在着竞争激烈和高压力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从业人员可能面临着时间限制和工作压力,忽视了细节或者急于完成任务,从而引发业务过失犯罪。

2.3 缺乏监督和管理企业和组织在业务运营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就容易导致员工疏于职守或违规行为。

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意识,使得业务过失犯罪更容易发生。

3. 防范措施为了防范和减少业务过失犯罪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3.1 加强专业培训从业人员需要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避免犯下业务过失犯罪。

解读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解读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解读刑法中的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犯罪行为主体由于过失或疏忽,而不是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通常包括两个要件:主观过失和客观过失。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过失犯罪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一、过失犯罪的主观过失主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主观上存在的过失心理状态。

刑法规定了三种不同的过失心理状态,分别是故意过失、认识过失和轻微过失。

故意过失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结果,但在犯罪时故意忽视或轻视这种可能性。

比如,某人明知驾驶机动车时不能饮酒,但仍然酒后驾车,造成了交通事故。

此时,驾驶人的故意忽视了自己的醉酒状况,属于故意过失。

认识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但根据常人的认识能力和经验应该认识到的错误。

比如,某人在野外进行射击练习时,没有注意到周围有无他人,结果误伤他人。

此时,射击者并非有预谋要伤害他人,但他应该预见到射击可能会伤及他人。

轻微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过失并不十分严重。

比如,某人在家中不慎打翻了一瓶化学品,导致火灾。

此时,由于该化学品并非常见的危险品,因此可以认为打翻化学品属于轻微过失。

二、过失犯罪的客观过失客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客观上存在的过失行为。

刑法将客观过失分为主客观过失和客观的结果过失。

主客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存在违法规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违法规定的操作程序。

比如,某人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爆破操作,导致了爆炸事故。

此时,爆炸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犯罪人的操作不当所致,属于主客观过失。

客观的结果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却导致了其他没有预见到的严重后果。

比如,某人在进行盗窃时,意外触动了报警器,导致了警察进行抓捕并发生了搏斗,最终致使被抓捕的人死亡。

此时,虽然犯罪人的目的是进行盗窃,但其过失行为导致了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结果过失。

三、过失犯罪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过失犯罪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过失犯罪法定刑的思考

过失犯罪法定刑的思考

过失犯罪法定刑的思考侯国云X 近些年来,不少同志对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

比如,有的认为应适当提高过失犯罪的法定刑,也有的认为应适当降低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还有的同志认为过失犯罪的最高法定刑控制在15年有期徒刑之内比较合适,但应对某些具体过失犯罪的法定刑作适当调整。

〔1〕有的同志对某些具体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提出了修改建议。

比如,有人建议将道路交通肇事罪的最高法定刑提高到15年有期徒刑,并建议增加罚金刑。

〔2〕还有人建议适当提高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过失罪和业务过失罪的法定刑,并适当降低过失杀人罪和过失重伤罪的法定刑。

〔3〕应当承认,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遗憾的是,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类犯罪提出的。

从某一类犯罪来说,某个建议可能是很好的,但若放到过失犯罪的整体中去考虑,往往又会出现新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比如,不少同志主张将交通肇事罪的最高法定刑提高到15年有期徒刑,这是很有道理的,但若对非交通运输人员〔4〕构成的交通肇事罪也适用这样的法定刑,就又显得不平衡,因为未区别业务过失和非业务过失的不同。

可见,解决过失犯罪法定刑的不协调问题,不能仅从某一种或某一类过失犯罪着手,必须结合每种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罪过程度,从整体上综合平衡,通盘考虑,方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为了通盘考虑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对现行刑法就过失犯罪规定的法定刑作些分析。

一、现行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及存在的问题通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所有的过失犯罪,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的法定刑(以法定最高刑为标准),分为如下三个档次:第一档次为15年有期徒刑,只适用于第133条规定的过失杀人罪。

X 〔1〕〔2〕〔3〕〔4〕这里所说的非交通运输人员,不是指没有驾驶执照而临时从事交通运输工作的人员(此种人在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应按交通运输人员对待),而是指步行人、骑自行车人、赶马车人等等。

此类人员违反交通规则从而引起重大交通事故的,也应构成交通肇事罪。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关于过失犯罪的思考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并非有意造成法律后果,而是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的犯罪行为。

在我看来,过失犯罪不容忽视,因为虽然行为人没有恶意,但却给他人造成了伤害或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过失犯罪涉及到对他人生命、财产等权益的侵害,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例如,驾驶员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虽然没有故意伤害的意图,但却不能免除责任。

这种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他人权益的侵害,需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对于过失犯罪行为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虽然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不同,但其造成的危害同样严重。

法律应该对过失犯罪实行适当的惩罚,让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会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并借此警示他人,避免类似的犯罪行为再次发生。

同时,也要通过司法程序确定过失犯罪的责任人,让被害人得到赔偿,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

最后,对于过失犯罪行为应该采取教育、预防等措施,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行为规范培训等活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过失犯罪的发生。

同时,也要引导个体关注他人的权益和利益,倡导互助和合作的精神,建立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过失犯罪虽然是由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但其所造成的后果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加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施法律制裁等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过失犯
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

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过失犯罪心理的剖析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过失犯罪心理的剖析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过失犯罪心理的剖析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过失犯罪心理的剖析1 202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过失犯罪心理的剖析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违反法律规定的过程中,由于精神、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疏忽、轻信误判,误操作等错误,致使不应该发生的严重后果,危及他人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行为不同于蓄意犯罪,它本身并无恶意,但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那么,造成过失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是什么,如何避免犯罪?第一,缺乏安全意识。

缺乏安全意识是造成过失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忽视环境的危险性,或者认为自己具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忽略了安全措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时刻注意周围的安全环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过失犯罪的发生。

第二,技能水平不足。

技能水平不足是导致过失犯罪行为的因素之一。

在一些专业领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如果技能不够娴熟或没有足够的经验,就可能出现与本意不同的后果,甚至是极其严重的事故。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技能的提高,学习更多的知识,保证自己具有足够的技能和能力,避免发生过失犯罪。

第三,疏忽大意。

疏忽大意是导致过失犯罪行为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因为精神不集中,心猿意马,疏忽大意,松懈警惕,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保持精神集中,不掉以轻心,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从而避免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四,道德水平不高。

道德水平的缺乏也是导致过失犯罪的原因。

如果一些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就会因为一些错误的想法或所谓的“小聪明”,而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

遵守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过失犯罪的发生与犯罪人的精神、文化、技术水平、道德素质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单位过失犯罪之反思

单位过失犯罪之反思

单位过失犯罪之反思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者不作为而导致他人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行为。

而单位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行为是由于单位的过失所导致的。

单位过失犯罪在社会中屡见不鲜,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单位过失犯罪进行深入反思,加强预防措施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首先,单位过失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作为单位,其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责任非常重大。

如果单位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够,对工作环境的安全防范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种意外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给员工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一些工厂发生火灾或毒气泄漏,不仅会造成员工伤亡,还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单位过失犯罪不仅直接危害人身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比如,一些工程施工单位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问题,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也给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单位过失犯罪反映了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不力。

作为单位,其主体责任是保障员工的安全和权益。

然而,一些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教育,缺乏对工作环境的检查和改进。

一些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进行非法加班或者使用劣质原材料,导致事故频发。

这些现象都是单位过失犯罪的直接原因,也表明了单位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单位过失犯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加强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单位应该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对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视。

同时,单位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员工的安全和福利放在首位。

其次,加强对单位的监督和检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单位的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单位过失犯罪的责任和惩罚标准。

同时,行业协会和工会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单位进行检查和评估,推动单位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

过失失误的反思

过失失误的反思

过失失误的反思人是不能免于犯错的,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犯下过失失误时,我们需要及时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避免再次犯错。

本文将探讨过失失误的反思,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点。

首先,反思失误意味着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

我们不能逃避或责怪他人,而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诚实和责任感是反思的基础,也是修复和成长的起点。

在反思过程中,要仔细思考导致失误的原因。

这可能包括个人失职、沟通不畅、缺乏专业知识或技能等。

了解失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它并避免再次发生。

一种帮助我们深入反思的方法是回顾整个过程。

我们可以回顾过失发生前的情景、所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以及结果如何。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可以识别出可能的错误环节和改进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可以回顾自己的决策思路和逻辑,看是否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

除了理性思考,情绪管理也是反思过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自责或愧疚。

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来改进自己。

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并接受自己是人、会犯错误的事实。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原谅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过失中走出来,并变得更加强大。

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他人的反馈意见。

有时我们自己无法全面看清事情的全貌,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并虚心接受。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从他人的意见,而是要思考和评估他们的建议,并将其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相结合。

反思失误还需要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

我们的失误可能给他人带来困扰、损失甚至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修复可能的损害,还要与受影响的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在社会中,违法行为给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的公民,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反思并悔改,为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并为那些犯过错误的人提供一条正确的回归道路。

1.认识错误首先,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的第一步是认识错误。

当一个人违反法律,犯下了错误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种反思不仅要关注行为本身,还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是由于自身的贪婪、自私、懒惰等心理因素使自己走上了违法的道路?还是由于环境压力、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导致了错误的选择?只有通过深入反思,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决心和勇气进行悔改。

2.接受责任第二步是接受责任。

一个人犯下违法行为后,不仅对自己的错误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这意味着要面对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无论个人多么困难和痛苦,都不能逃避责任。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真诚悔改之心,并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3.寻求帮助在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上,一个人往往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

这包括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帮助,如主动向有关机关自首、接受法律程序的审判和判决等。

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如心理咨询、教育培训等。

通过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一个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与悔改。

4.改变思维方式在反思与悔改的过程中,一个人通常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违法行为往往是由一系列不正确的思维习惯导致的,如片面追求利益、缺乏责任感、不尊重法律等。

要想真正悔改,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的思维方式。

这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坚定意志和毅力,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法律、提高道德观念等方式,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5.积极参与社会最后,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改之路需要一个人积极参与社会。

一个人悔改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正义的事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过改变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过改变

违法行为的反思与悔过改变人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错误和过失。

其中,违法行为尤为严重,不仅对我们自身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构成威胁。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反思时,这是一种宝贵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并着手进行悔过和改变。

一、反思违法行为的影响当我们在违法行为中陷入困境时,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身和周围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违法行为不仅会让我们失去自由和声誉,更可能导致我们家庭的破裂,工作的丧失,甚至人生的毁灭。

此外,违法行为也会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破坏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

二、认识违法行为背后的原因每个人产生违法行为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反思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探究自己为何选择了违法行为,找出引发违法行为的根本原因。

只有通过认识和理解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对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再次犯错。

三、悔过和改变的必要性反思违法行为后,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悔过和改变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明确意识到违法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逃避和否定的,并为我们的错误行为负起应有的责任。

通过悔过和改变,我们有机会重新建立社会信任,恢复自己的良好声誉,并为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

四、悔过改变的具体步骤要实现悔过和改变,并重新融入社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步骤:1.面对现实: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也不逃避,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失。

2.接受惩罚:接受法律的制裁和惩罚,主动承担责任,不以各种借口来逃避惩罚。

3.寻求帮助:如果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

4.制定计划:制定一个明确的悔过改变计划,明确目标,设定可行的步骤,为自己的悔过之路制定规划。

5.学习和成长: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以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失犯罪的思考
一、对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与特征的思考
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也就是指犯罪过失的认识标志。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先后有三种理论:(一)无认识说。

是犯罪故意认识意义派生的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或者犯罪结果没有认识,是犯罪过失的标志。

表现在:(1)把现代刑法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即有认识的过失)称为故意,是错误的;(2)混淆了犯罪过失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意外事件在形式上也表现为未认识行为的危害结果,根据无认识说也属于过失。

(二)不注意说。

是与犯罪故意的希望主义伴生的一种观点,认为过失是行为人因违背注意义务而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避免结果说。

认为犯罪过失是行为人希望避免犯罪结果,但因违反注意义务或回避违法结果义务而导致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对过失犯罪处罚的思考
(一)自然人过失犯罪的处罚
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刑罚配置, 最常见的刑种是有期徒刑和拘役, 刑期一般较短, 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居多。

这些犯罪的刑罚配置存在明显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
1.重刑偏多, 最高刑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含七年) 直至无期徒刑的, 在46个自然人过失犯罪中就有32个,约占70%; 轻刑偏少, 最高刑在三年以下( 含三年) 的有14个罪,只约占30%。

刑罚只能是保护社会生活秩序的辅助手段,尤
其对过失犯罪不宜投入过重的刑罚量, 对战时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配置无期徒刑,有违刑罚节俭原则。

而且,“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2.对极少数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相同的法定刑。

第398条泄露国家秘密罪和第432条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罪均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同规定, 并配置了相同的法定刑。

这种立法模式从《唐律》沿袭而来《,唐律》中对于军国大事的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同等处罚。

如《唐律》第230条规定:“诸乏军兴者斩,故、失等。

”现代社会, 此已不符合过失犯罪担负刑事责任的机理,对过失犯罪应当配置轻于故意犯罪的法定刑,否则有违罪责刑均衡原则。

3.对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与一般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等量齐观。

对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的处罚理应重于一般过失罪, 因为前者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后者。

比如,失火罪、过失爆炸罪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往往无可估量,而过失致人死亡罪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总是有限的。

但是,1997年刑法无差别地将这些犯罪的最高刑都定为七年有期徒刑,明显缺乏对行为危害程度的具体考量。

4. 对某些职务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规定得过低。

1997年刑法适当提高了玩忽职守罪的法定刑,却没有保持该罪与玩忽职守型的具体过失犯罪之间在法定刑上的统一和平衡,对后者规定了较低的法定刑。

例如《,刑法》第408条、第413条都是玩忽职守型的典型形态, 但是其最高刑才三年有期徒刑。

如此立法, 必然导致重罪轻判的司法不公现象。

(二)单位过失犯罪的处罚
单位犯罪处罚模式究竟是采用双罚制,还是单罚制,或者二者并存,对此,中国刑法学界是有争议的。

我建议:第一,在未来的刑法中,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

既惩罚单位又惩罚有关责任人员,这既能够贯彻罪责自负的原则,又能够更有效地惩罚和遏制单位犯罪, 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对不宜采取双罚制的, 如上述单罚制的4个单位过失犯罪,可直截了当地规定为纯正自然人犯罪。

因为这些犯罪虽然是发生在单位的业务活动过程中, 但与相关责任人员不敬业尽责、不依法经营直接相关,所以可仿照第406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等罪条设置成自然人犯罪。

第二,可以考虑改变单位刑罚惟一的状况,针对单位不同于自然人的特殊情形为其配置专门的刑罚种类。

例如美国1991年开始实施的《组织体量刑指南》对判定有罪法人设计了三种处罚:一是刑事赔偿,包括四种具体措施, 即恢复原状、补救命令、社会服务命令及向被害人告知有罪判决的命令; 二是罚金, 规定了罚金额的具体计算标准;三是保护观察。

现行《法国刑法典》规定的“适用法人之刑罚”,除罚金外,还有:解散法人、禁止直接或间接从事一种或几种职业性或社会性活动;关闭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企业机构; 没收用于或旨在用于实施犯罪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等。

因此,我国刑法在完善罚金刑的同时,可以考虑增设刑事破产、没收财产、限制单位经营范围及某些资格刑。

结语:过失犯罪是犯罪故意的对称,是行为人在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有的一种心理态度,是罪过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与犯罪故意一样,都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因此,正确理解过失犯罪的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