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实施方案
![关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a3ba9e915f804d2a16c11d.png)
关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而见长。
“不学诗,无以言”,从古至今,古诗在人们众口传诵,心惟神思中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而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与古诗的语言风格及作者刻意追求的创作意境来看,较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和现有语感相差甚远。
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常常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故很难让学生在体会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与意境美;而教学不是教教材,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研讨的文化底蕴及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满目可见的各种教学资源,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如何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古诗教学,挖掘古诗中蕴涵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体情入境,想象入境,已经成为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了。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培养思维想象力”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理论支撑1、古诗的自身特点。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沉淀了千年的精华之美,仅从韵律、平仄严整的角度来说,意象听简单构造,渲染氛围力度之大,其凝聚的文化功底之厚,皆非吟、育可识,所以古诗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找到突破口,抓形象、重想象,巧设情境,以各种媒体、信息等进行高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愉悦学生视觉、听觉、感觉,从而自然地融入诗的意境中,感受意境美。
2、建筑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现代情绪理论等现代心理学借鉴。
古诗教学中的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借鉴了许多现代科学,特别是儿童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融会贯通,有机整合、试图全面科学地揭示情境教学的本质和功能。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9c7368d83d049649b6658da.png)
、
纵 向追 想 . 沉 诗 歌 文 化 思 想 钩
每一个 民族 ,都 会有 自己的神话传 说 、 史故事 , 历 都会有 自己 的民族文化 。
在 同一 民族 里 ,某 一 形 象 经 过 干 百 年 来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口 贺 州市 平桂 区道 石 学校 黄 玲
【 关键 词 】 发散 性 思 维
教学 应 用
古典诗 歌
鼓寒声 不起 。”这是写戍边将 士突破重 围、 轻装追敌 的情景 。诗 中的“ 易水” 也 ,
义 :鸟和云都常用来 比喻人 自由 自在的 品性 , 是隐逸的象征。 诗人在独坐与 山的
对 话 中 , 山上 的 自然 风 物 中 , 悟 到 了 从 领
【 文献编码 】 o: . 6 /. n05 — d i 03 9js . 0 1 9 i 4 s
9 8 ( . l.3 0 8 9B) o 1 . 7 2 00
从横的方 向上 ,依 照其相关部 分与
特 点 进 行 思 考 即为 横 向 思 维 。 中 国古 典
臂, 可是谁读这诗句都不会 这么想 , 不 也
为真 , 强调 言近 旨远 、 意在言外 , 具体 表 现为篇幅短小 、 简洁凝练 。 这些特点决定 了读者鉴赏作 品文本时必 须依据诗歌 的 语言 、 意象主动地展开丰富 的想象 , 俯仰 古今 ,通过有 限的文字去补 充因为语言
自由 自在 的人 生 意 义 !
三 、 部 扩 想 。 富 诗 歌 画 面 之 美 局 丰
发散性思维也 叫扩散式思维 、辐 射
性 思 维 ,是 指 在 思 维 过 程 中 充 分 发 挥 人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bd17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c.png)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初始点出发,通过联想、类比、比喻等方式推导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发散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模板的应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发散思维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问题和启发性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脑力风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现代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从而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背景的现代诗歌。
其次,发散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如果只是单一的灌输和应试训练,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从而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运用不同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创作出独特的作文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多元和创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全面发展。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6f0d3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1.png)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观点或问题出发,不受限制地产生各种相关的、新颖的、多样的思路和想法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运用。
首先,发散思维可以用于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比如,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提出不同的解读角度,如情感角度、人物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发散思考,以拓宽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发散思维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
比如,可以让学生就一些话题或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生活实践能力。
再次,发散思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鉴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不只是一味接受,而是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最后,发散思维可以用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可以克服思维的脱节和乏味,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素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80cfe4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0.png)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代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深刻体验,反映出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指通过联想、想象和抽象等方式来建构和表达事物的思维能力,是思维的活跃表现。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背诵和赏析古诗,学会用心去感知、想象和表达,从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诗歌的意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通过这两句诗的意象描写,可以唤起学生思维中关于明月、霜、故乡等形象的想象。
学生可以尝试通过拟人、拟物、拟景等手法来表达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独特的形象思维。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诗歌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比如比喻、拟人、拟物等,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和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从而建构自己对诗歌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水调歌头》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理解“黄沙”“百战”“金甲”等形象的意义,学生可以想象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战士形象,从而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壮丽和悲壮。
古诗教学还可以通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是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表达诗歌的音乐美感,在朗诵和理解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感悟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形成对诗歌情感和形象的感知和表达。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体会古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想象出草木在时间的荏苒中的生命轨迹,从而感悟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和生命的变迁。
小学古诗教学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点出发,产生众多的想法和联想的思维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散思维与古诗文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散思维与古诗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61f2def111f18582d05ac7.png)
发散思维与古诗文阅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在现今的社会中成功与否,思维方式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便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发散思维,其特征在于“发散”没有中间的判断。
推理过程,直接面对现实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
再以此为圆心,呈放射状散开。
常以突如其来的理解显现出来,是不按普通的逻辑步骤进行,其内容也常富有创造性。
所以,它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要有明确的“发散圆心”,清晰的发散径。
所谓“圆心”就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如果没有定好,运用发散型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则让学生毫无收获。
“发散半径”,是教师在学生思考前,给出明确的范围。
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可以游忍有余。
古诗文从表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
词语是诗词的原材料,也是诗词意义的物质外壳。
诗词通过表面词语的组合,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利用再创造的余地。
因此,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角度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一。
抓住教材诗词中的字、词。
引导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之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让学生试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将“道”写成了“到”,在反馈时,我这样问:“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为什么是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是”到“字的通假字”有的同学说:“诗中的意思是”道路“所以要用这个字。
”我让同学考虑两个字的意思,并再读全诗,联系前后文,发散性去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结论:“闻道”中“道”字理解为“说、讲”再如,我在教授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第一次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文中“不求甚解”看课下注释的解释“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吗但我们常见的这个词明明是贬义的。
思维导图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a622e2931126edb6f1a1080.png)
思维导图学古诗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孩子还未识字时,就已经能吟诵几句诗句了。
到了小学3年级,孩子腹中诗书已有不少,那么,怎么把孩子所积累的诗句加以整理、运用呢,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思维导图学古诗的做法。
思维导图独特的发散性结构,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放射性思维,激发儿童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儿童思维的条理性,帮助儿童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主题上,并围绕主题思考与它相关的所有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
一、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
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
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
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二、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
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
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
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4be70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2.png)
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运用
利用思维导图的分解功能,通过将古诗词逐句分析图形化,可以让学生们快速理解诗词含义并轻松背诵。
那么小编本次就教大家如何用iMindMap思维导图记忆法来制作古诗思维导图,学会了这个方法,理解、背诵古诗就非常轻松啦!
在制作古诗思维导图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词汇、图像和其他各种元素,为什么呢?
哈柏、尼克森等研究者们进行的实验证明:人类对图片的辨识能力天生就不错。
在制作古诗思维导图时,图像可以帮助大脑拥有更牢固的记忆,同时还能保证极高的准确率。
而记忆力是以激发的方法进行的,通过古诗思维导图中词汇之间的连接,记忆力会从一个词汇扩展到其他相关联的词汇。
古诗思维导图(/xiazai.html)就是通过其特点驾驭所有的皮层技
能,运用词汇、图像、数字、逻辑、色彩、图形、结构等刺激记忆,开发大脑潜力。
如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制作古诗思维导图的技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用这种思维导图记忆法绘制完成的古诗思维导图示例吧。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2c0853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f.png)
,学生仿写。比
学 写 景的诗,
学生回
象
你印
象最的景物是什么,看到这的景物你的感是怎的,
学生
学的古诗大地写。
的作
和,这是
作的作,是
象思维的
。当学生交
的诗作时,大地点燃了学习古诗文的热
情。 在诗词学中,要大
学生
这种意
练,养学生的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
意境之,有 练学生的象能力。
二、勇于质疑,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空惯的观点反过来 的一种
,是一种高级
的&
在授 文课堂上要有意识地
向
,让
时
打
、活跃 ,
加符
育 创型人才的需要。
歌的语言符语言逻辑、规,但是有艺术、感
染 创造,完全归结于人 的 &我们
词,
仅要欣赏 人创造出来的诗意 浓浓的意境,还要“温故
知”。温故就是文本给予我们的知识点,而
中悟
出 意,老瓶中倒出 酒,就能达 为今 的目的,就是
,作为 时 的中
,们
,
来
人,
有东风,周瑜与刘备联军
败吗?
得
人杜牧来
,看
的
,
场
史的战争,
史的 ,他的
怎的情感”,请“我猜此时人……”为敞
讨
论。在
讨论中, 自 进一步理解 歌思想,渐渐
走近人。
三、多角度的思考,帮助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
向 是打破固有的
,突破惯有的 •问
题的法,反其道而行,向 也叫求异 ,它是对司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
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具有凝练简洁又内容丰
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743f963eefdc8d376ee32b9.png)
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作者:杨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9期所谓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对同一问题思考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思维。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灵活敏捷地对阅读材料进行顺向、逆向、多向思考,形成稳定的审美思维习惯,就能使发散思维在敏度、广度、深度和新度方面得到拓展,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发展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背景提示,侧面点拨,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阅读诗歌常在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感到困难,例如教学杜牧的《秋夕》学生对这首诗歌主旨理解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表达诗人不得志的郁闷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轻罗”“小扇”代指妇女的背景知识,再指导学生回顾教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勾连,对于主旨的理解就不再困难了。
学生很快认识到诗人通过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的描写,表达的是对不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古代诗歌经过一定历史文化的浸染,某些对象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梧桐”“细雨”寄寓离情,“落木”萧萧而下使人产生悲愁之感,“雁”,是传信的使者,“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在古诗鉴赏中有机地渗透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这些知识,几年下来就构成了庞大的知识网络。
联想的翅膀在宽大厚实的知识基座上起飞就有了强劲的驱动力,思维的触角就能四处开花、触类旁通、快速敏捷,达到与作者心神相契的艺术境界。
第二,由表及里,纵向点拨,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注意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还要注意事物内部的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找出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解剖诗境、对表象的充分感知,并对诗歌提供的艺术境界進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准确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
例如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学生能够体会诗人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却很难体会诗人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
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1b4463a524de518974b7d43.png)
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郭雪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6期【摘要】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导图这一辅助性工具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希望以此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古诗教学;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71-01思维导图,又称之为心智导图,属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思维工具,并以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既简单,又有效,应用于工作与学习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传统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让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古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因此,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便引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巧学、善学,达到深入了解古诗的目的,进一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鉴于此,本论文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备一定的价值作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意义分析1.改善传统古诗教学的不足。
传统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通常是由教师对学生下达背诵古诗的任务,然后学生对古诗进行死记硬背。
而对于思维导图来说,将古诗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名句等重要信息有效串联起来,并以图像、不同颜色的形式冲击着学生的视觉感官,便能够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提高背诵古诗的效率。
所以,总结起来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改善传统古诗教学的不足。
2.有助于提高學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古诗教学单一、呆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在古诗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或学生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便能够清晰地了解到需学习的古诗内容,以及思维导图中有关古诗的关键句子及疑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古诗学习的效率。
培养发散思维,搞好古文复习
![培养发散思维,搞好古文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86b0ea3804d2b160a4ec045.png)
培养发散思维,搞好古文复习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老师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的内容只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我们若能培养学生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教学效果就应该好得多。
发散式思维就是由某一点向各个方面散开的思维活动。
要培养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花大力气和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笔者主要就古文复习中的一些感受浅谈一二:一、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思考的习惯和由点及面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老师只能说到“点”上,而学生思考的、实践的才是“面”。
也就是说,老师只有在教学中授之以思考的“渔”,学生才能够收获善于思考的发散思维的“鱼”。
比如在复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由文章作者的复习延伸到他的名号、作品、生活朝代、同朝代的作家作品、唐宋八大家、豪放派和婉约派等,由虚词“而”在一个句子中的用法可以延伸到它的转折、顺承、修饰、目的等各种用法及代表句,由一句“何陋之有”可以延伸到宾语前置句乃至其他文言倒装句式的种类及其代表句等。
这样,由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就可以引申到若干知识点的掌握。
二、坚持启发与诱导并重的原则在古文复习时,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坚持启发与诱导并重的原则。
如在复习古今词义异同时,可以采用搜索词句对比法,引导学生回忆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并进行对比,启发思考。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与“其妻献疑焉”(《愚公移山》)中的“妻”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三、不同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寻找异同由于复习的内容大多是以前1388a5fc8c6cd1cdbb60adbd003f9e589201728ec33c365159d8d43b159fec6e学过的,故没有必要再翻来覆去地炒“回锅肉”,而应注意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的能力,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提升
![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9295de4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3.png)
2021/04•教I古诗I文-玲古典诗词闻读敎学中思维品质的提升◎江苏/李奇才摘要:中国古诗词具有语言美、形象美的特点,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的文体特点,注重文本解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整体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深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整体思维;发散思维;深度思维2017年版新课标中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语文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积淀,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提升其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提升思维品质。
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语言感知,构建整体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感知是阅读的起点,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
首先,从语篇层面,构建整体思维。
“文章识其路,循路识其真”,对于古诗词阅读而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语篇层面去理解古诗词,全面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构建整体的思维框架。
比如,学习《登岳阳楼记》一诗,教师可以从诗歌“起承转合”着手,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文脉,使学生理清诗歌的思路,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的学生指出:“首联'起’,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交代时间、地点、行动,从而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氛围。
颔联'承'接首联,从吴国、楚国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写出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转'入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合’,总结出作者'涕泗流’的原因。
”在学生梳理文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要求学生绘制情感脉络图。
学生由此分析出作者情感在不断加深,从“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到“对自然的礼赞”再到“生活不幸的感伤”,最后“内心百感交集”。
如何在小学古诗文技术中锻炼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古诗文技术中锻炼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0fe1487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a.png)
如何在小学古诗文技术中锻炼思维能力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思维创新,提高文学素养,锻炼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古诗文技术中锻炼思维能力。
首先,小学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古诗文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诗句中的细节,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体验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理解古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古人描绘的花朵、山水等景物,发散思维,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
其次,小学古诗文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古诗文中的语言表达严谨而精准,需要读者通过理解、推理等思维活动,将诗句中的含义还原出来。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出诗句的意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对仗关系、扣合关系、皮肉关系等,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再次,小学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古诗文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审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仿写古诗文的方式,写出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思考。
这样的创作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小学古诗文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文是中文语言的精华,它的语言表达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通过模仿和朗读,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背诵古诗文,来训练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文技术不仅仅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种学习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https://img.taocdn.com/s3/m/afb4b6d3fab069dc51220106.png)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作者:王宏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5期【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诗歌因为具有短小精悍、含蓄多元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在诗海中徜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鉴赏;培养;发散思维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促使学生发现新事物,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发散思维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因为具有短小精悍、形象凝炼、含蓄多元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广阔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质疑,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在诗海中徜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诗歌鉴赏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法举隅:一、以设疑激活思维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会有其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在这个发现过程中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恰当的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
只要设计出能让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或摆脱思维惰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求新的发散思考,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其处于积极的运行状态,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亦即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是发散思维的动因,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最积极的因素。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精心设疑。
设疑可安排在一课之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如赏析李商隐的《锦瑟》之前,我先向同学们说明李商隐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者读起来也颇费力;接着又介绍了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用发散思维学古诗
![用发散思维学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1e4d440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f.png)
用发散思维学古诗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让孩子终生收益无穷。
但是学古诗只是死记硬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用发散思维学古诗,欢迎借鉴参考。
1、描写“月”诗句(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描写“雨”的诗句(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3、与“酒”有关的诗句(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4、与数字相关诗句(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5、与颜色相关的诗句(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与动植物有关的诗句(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创新方法与训练—古诗中的发散思维
![创新方法与训练—古诗中的发散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feb72a25195f312b3069a59a.png)
名言提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送别
惆怅 乐观 感激 开朗 伤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创新方法与训练—古诗中的发散思维
知识点
1. 体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发散思维
01
古典文学中的发散思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惆怅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
乐观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典文学中的发散思维
感激 开朗 伤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发散思维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发散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3a63c85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e.png)
让思维在诗海中徜徉——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发散思维
王宏伟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诗歌因为具有短小精悍、含蓄多元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在诗海中徜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王宏伟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浅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创新途径 [J], 云萍
2.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J], 黄秀茹
3.在经典中浸润
在诗海中徜徉
——统编教材七年级古诗文学习的关键能力点及其教学 [J], 郭文秀;刘春
4.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统编教材七年级古诗文学习的关键能力点及其
教学 [J], 郭文秀;刘春
5.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J], 邓金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琵琶行》需要深入理解的是什么
![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琵琶行》需要深入理解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dffa1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a.png)
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琵琶行》需要深入理解的是什么发布时间:2022-01-14T07:00:09.7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33期作者:黄开欣[导读] 古典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黄开欣巴川中学重庆 401520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但是,古典诗歌的涵盖内容极广,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实施精准教学成为古典诗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琵琶行》为例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探讨,希望可以制定一套可行性强的教学规划,提升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琵琶行》;有效策略引言古典诗歌一般辞藻华丽,富有深厚的文学色彩,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独具一格,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会被古典诗歌吸引。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认知不清,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其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所以,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析古典诗歌的本质,遵循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规范,合理确定其教学内容,为提升古典诗歌的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一、确定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用诗歌抒发情感,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神财富。
因此,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是展开古典诗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我国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受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出了统一规定,对实际的学科教学起统帅作用。
也可以说,明确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是展开古典诗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它会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
二是明确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州市平桂区道石学校黄玲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古典诗歌教学应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 ).2011.03.007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式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本文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试做说明。
古典诗歌是一种表现艺术,它重内轻外,以不全为全,以不似为似,以不真为真,强调言近旨远、意在言外,具体表现为篇幅短小、简洁凝练。
这些特点决定了读者鉴赏作品文本时必须依据诗歌的语言、意象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俯仰古今,通过有限的文字去补充因为语言的高度凝练而在字里行间、意象之间形成的空白,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思考各种可行的新颖独特的阐释方法,感受语言形象之外的种种情韵与意味。
一、纵向追想,钩沉诗歌文化思想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同一民族里,某一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个具有文化思想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时很喜欢用典故,以追求在有限的字句里表达更多层次的丰富内容。
所以在鉴赏与教学时,可以把思维伸向远古的历史,把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文化钩沉出来,这就是发散性纵向追想思维。
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有这么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这是写戍边将士突破重围、轻装追敌的情景。
诗中的“易水”,也不完全是一个地理名称。
因为“易水”这个地方,也有着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将要赴秦,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上为他饯行。
这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鉴赏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品味“易水”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把荆轲刺秦王时“易水送别”这一画面融合到李贺诗的情境中来,让学生领悟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横向联想,探究诗歌思想主题
从横的方向上,依照其相关部分与特点进行思考即为横向思维。
中国古典诗歌意蕴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举事宣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构思,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创作。
因而横向联想也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常用思维。
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读此诗,谁都不会把“老鼠”形象仅就老鼠本身看,总要在这个形象之外去寻求相似性。
很显然,诗人讽刺的是贪官污吏,因为老鼠和贪官在属性上有相似性。
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探究到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另外,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在同一民族里,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有稳定性。
如“松鹤”象征长寿,“杜鹃”象征悲哀,“乌鸦”象征不祥,“梅兰竹菊”象征理想人格等等。
所以鉴赏时也就不能就字论字,而需要横向发散解读。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有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和“云”,照诗字面看,指的是自然界的风物,如果单就这个词而论,它还另有含义:鸟和云都常用来比喻人自由自在的品性,是隐逸的象征。
诗人在独坐与山的对话中,从山上的自然风物中,领悟到了自由自在的人生意义!
三、局部扩想,丰富诗歌画面之美
由于篇幅短小的形式特点,古典诗歌用语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诗中的表象,常常是不完全的:如用“干戈”代指战争,用“蛾眉”代指美人,用“扁舟”代指归隐。
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该让思维由局部向全体扩伸,由点到面,点中求全,直到最后生成完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杜甫诗《月夜》有这么一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句只写了人的头发和手臂,可是谁读这诗句都不会这么想,也不能这么
想。
现实生活中,“头发和手臂”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离不开整个身体,读此诗句,我们会由这局部的“云鬟和玉臂”想出杜甫妻子这个人,此时她也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睡不着,正在月光下徘徊至深夜。
义如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的“桑麻”,也不能仅是理解为自然植物,其实它是整个家事的象征。
这是写宾主双方在闲谈农事,在极为融洽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归隐之乐趣,这样的想象,由点及面,把诗歌的画面整体扩大了,丰富了画面之美感。
四、逆向推想,深挖诗歌内在意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实和虚、正和反、因和果、古和今、大和小、左和右、问和答等等,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
而在诗歌艺术里,对这些对立的范畴诗人总是只写一面而隐去另一面,所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教学,就可以运用反向思维,引导学生把诗歌没有写到的潜在的那一面补充出来,深挖诗歌的意蕴。
如杜甫诗《石壕吏》云“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写了“老妪”与官吏的三问三答。
生活中的对话总是有问有答的,而且是先问后答,一句也省不掉,而此诗巾的三问三答,把官吏的问话全省略了,只有老妪的答。
因而教学时,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沿着诗中的“答话”引导学生推想出被省去的“问话”——吏问:“汝子哪去啦?”妪答:“三男邺城戍。
”再问:“家还有何人?”义答:“室中更无人。
”后吏怒:“反正得有人跟我走!”妪无奈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从推想出来的对话巾,更能感知官吏是多么的蛮横无理,深挖到前文“有吏夜捉人”的“提”字的意蕴。
五、从无中猜想,品味诗歌韵外之致
诗是生活的切片,诗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全体,只是一部分,目,这一部分也是由全体上切下来的。
和生活相比,诗歌缺乏整体性。
因此,“欣赏诗歌其实就是寻找被诗歌切割掉的那部分生活,欣赏诗歌的过程,就是在心理上不断向生活的全体靠拢的过程。
”诗歌创作追求的是“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序》),而诗歌鉴赏则要求找到这“有余”。
这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补充。
由于补充这部分生活是诗歌没有表述出来的,因而这补充其实是读者的一种猜想,是在揣摩作者的言外意,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这个猜想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品味到诗歌的艺术韵味,越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解读《诗经·芣苡》时闻一多就曾说过:“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苡(车前草)都结子,满山谷是采芣苡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匡斋尺牍》),清人方玉润也说过类似的话:“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诗经原始》)。
这些都是超出作品文本内容以外的无中生有的猜想,它不仅根据诗歌的描述再现了手采茉苡、口唱山歌的集体劳动的热烈场景,还补充了人物、节候、风景等诗中所没有的内容。
文学鉴赏最大的乐趣就在此,袁行霈曾说过:“沉浸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才能充分享受那鉴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