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

《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
赤壁赋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 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 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 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 大。
乌台诗案
问题1:赤壁这个地方的景色到底怎么样? 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万顷之茫然。
问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 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 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愉悦(乐)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 动向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政治倾轧的 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 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 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 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 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 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 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亲友惊 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 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 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 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 杀他,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 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 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 螭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 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 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戌xū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横槊shuò 幽壑 hâ 嫠妇lí 山川相缪liáo 旌旗jīng 渔樵qiáo 匏páo尊 无尽藏zàng 枕藉jiâ

赤壁赋第一课时

赤壁赋第一课时

《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理解一、二段的内容2、了解作者,掌握一、二段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背诵一、二段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下面的“知识〞,了解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自读课文,能准确断句和诵读。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面完成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知识:一、走近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XX〕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X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X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XX,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XX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XX。

元封三年正月到XX,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16.1《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译文
第二段: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打着拍子 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香兰做的船桨,击 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心中的 情思悠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 的客人,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奏,洞箫的声音呜 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抽泣也像倾诉,尾声细弱 而婉转悠久,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 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 轼
辛 弃 疾
作者介绍
苏 轼
黄 庭 坚
作者介绍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
作者介绍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作者介绍
东坡肉
作者介绍
苏 轼 的 仕 途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哲宗元年回京 元丰七年汝州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去世常州
62岁儋州
知识补充
壬戌: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
常见的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例:《赤壁赋》“壬戌之秋” 2.年号纪年法。 例:《琵琶行》“元和十年”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知识补充
胐:农历初三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既,已经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上弦、下弦:初7-8;22-23
知识补充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 名称是:夜半(子:23-1点)、鸡鸣(丑1-3点)、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亥21-23点)。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前一个小时为初,后 一个小时为正。如:“子正”是24时

16. 1赤壁赋 (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16. 1赤壁赋 (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嫠妇:寡妇。
参考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 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 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疏通文意
宾语前置句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山川相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 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
乌 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 台 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 诗 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
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案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 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6、无尽藏(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乐——悲——乐
“客喜而笑”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勾画重点字词、判断特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体常识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演变
过程,积累一定的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 始成特定的体制。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 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但它 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规格,如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 都有短篇故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本文亦具有此特征。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1)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1)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唐宋八大家”第五节“苏轼与《赤壁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赋》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学习:(1)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教师进行解答。

(2)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内容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第一课时2. 内容:(1)作者:苏轼(2)背景:北宋时期,赤壁之战遗址(3)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情感变化:怀古→伤今→乐观→奋发(5)主题思想:人生如梦,珍惜当下,奋发向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文章内容: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作者情感变化。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复习(第一课时)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复习(第一课时)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
项是( B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
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错误的一项 A.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浩浩乎如凭(乘)虚御风 击空明兮溯(sù 逆流而上)流光 B.倚(yǐ 依)歌而和(hè 唱和)之 不绝如缕(lǚ 细丝) C.余音袅袅(niǎo 声音婉转悠长) 苏子愀(qiǎo)然 D 酌:斟酒 横槊(shuò 长矛)赋诗 D.羡(xiàn 羡慕)长江之无穷 洗盏更酌(zhuó 商量) 泣孤舟之嫠(lí )妇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于表被动 )
7、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凌茫然万顷)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是….)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举酒属客
劝请,敬酒
2.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以…为侣、以…为友”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享受 名作动 “向东进军”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本是一位盖世的英雄,然而如今在哪 里呢?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很快实现,只 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 秋风中。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糜鹿。 翻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 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翻译: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 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 一毫也不敢取用。

赤壁赋第一课时

赤壁赋第一课时
赤 壁 赋
第一课时
苏轼其人
导入导学 自主学思 合作学习 质疑探究 精评精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 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赤壁其地
导入导学 自主学思 合作学习 质疑探究 精评精讲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
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
(二)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 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舞幽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妇。
自主学思1
导入导学 自主学思 合作学习 质疑探究 精评精讲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整理 危坐:端坐 何为:为什么 其:代词,指曲调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向东 缪:通“缭”,盘绕 苍苍:深青色 之:取独 困:击溃、打败
(三)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 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此非曹 孟德之诗乎?西望 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 苍,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之:调节音节 匏樽:用匏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以 : 连词,表目的 相属:属相,劝你饮酒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促,只能活几个小时 之:结构助词,的 之:取独 挟:持,带。这里指偕同 抱:环绕 长终:长久存在 乎:句中,表停顿 骤得:迅速得到,轻易得到 托遗响于悲风: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高中语文课件-赤壁赋 一课时

高中语文课件-赤壁赋 一课时

桂棹兮兰桨 ,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 ,望美人兮天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 划开月光下的清波啊,(船) 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
一方。"客有吹洞箫 ‘美人’啊,她在天边遥远的
者 ,倚歌而和之。 地方。”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其声呜呜然 ,如怨 , 依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8、舳舻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jiè )
朗读课文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 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 出关键词。
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十六日 劝酒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 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 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 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 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 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 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 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 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 、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 。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 代表作者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 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 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
赤壁赋
第 一

苏轼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 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 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 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 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 为“唐宋八大家”。
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 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 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的境界。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 páo) 15.蜉蝣( fúyóu) 16.无尽藏( zàng)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属—— 嘱 2.冯—— 凭 3.缪—— 缭 4.狼籍—— 藉
苏 轼 书 画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文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翻译与理解
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4.15 赤壁赋(第一课时) 课件1(语文必修二)

4.15  赤壁赋(第一课时) 课件1(语文必修二)

赤壁知多少
长江边上,被称作赤壁的有七 处地方,其中两处比较有名:
湖北蒲圻,人称周郎赤壁,是 当年周瑜驻军之处,被认为是真 正的赤壁之战的赤壁。 湖北黄州,被称作东坡赤壁, 苏轼贬官黄州,写下了著名的前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
•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先后创作了66 首 词,200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 文,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 放派代 表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更有 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诗人 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
第二节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
于是:介词“于”+代词“是”,翻译成:在这时;在这件事;在 倚:循,依 舞,泣: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
小资料: 赋
•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于汉初形成的 一种文体; • 三个阶段:汉赋,讲究词采、对偶、韵 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唐后向骈文发展,称 为骈赋(律赋)、进一步散文化,称为 “文赋”、“散赋”;至宋代,文赋盛 行,即韵散结合,多以散文方法作赋, 别具一格。 •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 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 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 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 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 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 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 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 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 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 如梦,愁绪难谴,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 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 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 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 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 ”的感慨, 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赤壁赋》,主要讲解第一课时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课文朗读与解析、段落大意梳理、名句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课文朗读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名句的赏析。

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赋》的背景,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

3.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名句赏析:挑选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第一课时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赤壁之战结构层次:起、承、转、合修辞手法:对偶、排比、夸张、拟人等3. 名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赤壁之战的背景和经过。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名句,进行赏析。

2. 答案:赤壁之战背景: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孙权联合抗曹。

经过:周瑜、诸葛亮策划火攻,曹操败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篇章。

凤凰职教语文教案:赤壁赋(全3课时)

凤凰职教语文教案:赤壁赋(全3课时)
4.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6.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板书:由情入理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赋》课件(第1课时)

《赤壁赋》课件(第1课时)

3.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 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 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 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 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第 15 课 赤壁赋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4.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达的旷达乐观的
情怀。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壬.戌.(rén xū) ②窈.窕.( yǎo tiǎo ) ③桂棹.( zhào )
④愀.然( qiǎo ) ⑤舳.舻.( zhú lú ) ⑥渔樵.( qiáo )
⑦江渚.( zhǔ ) ⑧蜉.蝣.( fú yóu ) ⑨酾.酒( shī )
⑩横槊.( shuò )
⑪余音袅.袅( niǎo )
⑫山川相缪.( liáo ) ⑬无尽藏.也( zànɡ )
⑭正襟.危坐( jīn )
2.辨形组词
(2)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答案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 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 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 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 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 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 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 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0.赤壁赋诗课件PPT第1课时

0.赤壁赋诗课件PPT第1课时

四、名句默写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 。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 (4)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9.主客问答是赋体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亦不例外,苏 轼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点拨 (1)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 怅惘、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凄切婉 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 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2)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 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 使文章又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 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 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主客的思绪情感跌入低谷。,
11.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涵着怎样 的情感? 点拨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 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由于想望“美人”而 不得见,已流露出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 倚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其悲咽低回的 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 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10.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到了怎样的景,抒发 了怎样的情? 点拨 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 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 吟诵《诗经·月出》里的句子,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 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引出下文作者 的扣舷而歌:“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气贯通。“徘 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之情。游 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 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02 教学课件_赤壁赋(第1课时)

02 教学课件_赤壁赋(第1课时)

鉴赏明确:文段首先借用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泛起 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 从江陵沿江而下,舰船千里相连,战旗蔽日遮天。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 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 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 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 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 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4.记诵苏轼有关名句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 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 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生动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 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赤壁赋第一课时实用

赤壁赋第一课时实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前两段重要实 词及虚词“于”“而”等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重要句子的特点 和用法。 3. 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作者超脱的人 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自主学习】中问题答案
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壬戌(rén xū ) 举酒属客(zhǔ ) 窈窕( yǎo tiǎo ) 万顷( qǐng ) 冯虚御风( pí ng )扣舷而歌( xián ) 桂棹(zhào ) 溯流光(sù ) 渺渺( miǎo )幽壑( hè ) 嫠妇( lí )
太子及 宾客 知其事 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格式: 中心词+定语+ 者
马 之 千里 者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凌 万顷 之 茫然。 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 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荆轲刺秦王》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定语后置:
后置的一般是限定形定语。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语+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定语+者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荡荡的样子就像在空中驾着风飞行,却不知 道到什么地方才停止;飘飘然就像要离开了人世间, 像仙人一样长了翅膀飞向仙境。

【高中语文】《赤壁赋》(第一课时)+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第一课时)+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一天,这个亲戚正好得到了一批腌鱼,就在饭里给苏轼送了 鱼。苏轼见到鱼后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 之心,为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两首,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人物 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 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 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 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文本研读
rénx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第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段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的境界。在黄州苏 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 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情 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

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正面描写 比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
夸张
悲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侧面描写
箫声起,悲意生。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比喻/正侧结合,化抽象为具 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一读
1、壬戌( rénxū 、壬戌( ) 2、桂棹( 、 10、酾酒(shāi ) 、 11、横槊( shuò) 、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袅袅( 、余音袅袅 、 qiáo ) 4、幽壑( hè 13、扁舟( 、 ) 、 piān ) 5、嫠妇( lí 14、匏尊(páo ) 、 )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 、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缪( 、山川相缪
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 不满。遭到李定、舒亶( )、何正臣弹劾 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 )、何正臣弹劾, 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 个月, 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 个月,每天被逼要 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 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 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乌台诗案” 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 “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乌台” 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一、良辰: 良辰: 二、美景: 美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乐在 何处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徐来, 清风徐来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露横江, 白露横江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一苇之所如, 纵一苇之所如 三、豪情: 豪情:
苏轼
湖北黄冈赤壁
苏 轼
• 苏轼,字子瞻,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 东坡”。北宋著 文学家、 名文学家、书画 诗人, 家、诗人,美食 豪放派词人 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 代表。中国文学 史上少有的全才。 史上少有的全才。
三苏:苏洵、苏轼、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代的韩愈、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 宋代的苏轼、苏洵、 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 欧阳修、王安石、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辛( 苏辛(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业: 作业:
1、对本段的景物描写
进行扩写。 进行扩写。
字左右) (200字左右) 字左右
2、背熟第一段 、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辛弃疾 苏黄米蔡(书法
四大家) 四大家)
苏 轼 书 法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问汝平生功业, 黄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 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 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 在两种势力中间, 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 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 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 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liáo ) 8、舳舻千里(zhúlú ) 千里( 、舳舻千里
9、旌旗( 、
16、无尽藏( 、无尽藏 zàng ) 17、狼籍( 、 18、枕藉( 、
jí jiè


jīng )
朗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