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学案(第1周7-8课时)(人教版七上)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地理知识基础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学会使用地图,掌握地图的基本画法。
3.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图的画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5.拓展(5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并展示各种地图的实例。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7.家庭作业(5分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展示对地图画法的掌握。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和讨论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地图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完成上述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改进措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初稿(天秀中学何佩琼泰安中学赖浇李世梅)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知识背景: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每月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将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1.地球的形状是:()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圆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B、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C、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知识背景: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地球仪上标有很多点和线。
地球仪上都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A、子午线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180°经线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A、35°,115°B、45°N,120°WC、南纬30°S,东经70°ED、60°S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A.西经30度,北纬30度 B.西经10度,北纬10度C.东经170度,南纬30度 D.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该地的经纬度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40°C、西经20°,纬度20°D、东经180°,纬度80°8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学习重难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
(难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标画地球的形状,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二、自主学习检测(目的)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球表面积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_____"与"_______"的假说。
2、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图1.1和1.2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规则球体。
4、读图1.2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
三、系统总结地形状:。
球地球表面积:。
和大小:最大周长:。
地平均半径:。
球仪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四、课堂达标1.人类的家园是指()A.每个人的家庭B.自己的家乡C.我们的祖国D.地球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球体D.圆形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6378千米B.6371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4.地球的表面积是()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千米C.5.1亿立方千米D.5.1平方千米5.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五、生活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地球的形状在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认识地球的真面目,如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新知讲解】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课堂讨论】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再看到,船驶离时,最先看不见的是,最后看不见的是。
站得高,看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主学习】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千米表面积:平方千米【互动探究】活动: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千米,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课堂练习】1.人类对地球形的认识过程为()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2.首次实现人类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A.哥伦布B.加加林C.麦哲伦D.郑和3.地球的形状是()A.圆形B.球体 C.正方形 D.椭圆形4.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米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C.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D.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8千米5.下图不能成为说明地球形状的证据的是()A BC D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第2课时经纬线与经纬度【学习目标】1.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2.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记住特殊的经线与特殊的纬线。
【新知讲解】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思考:①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具有什么特点?空间指向,指向。
两极: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导学案:地球和地图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
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幺,我们居住的地球到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
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
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幺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幺?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导学案:地球和地图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
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特别准备了这篇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导学案以供参考!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经纬网、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等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地球的运动、经纬网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3.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运动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指定的地点,并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地标,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介绍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探讨它们的阅读技巧。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学案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学案周次第1周周课时共1课时年级、科目九年级地理教师王xx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二次备课记录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形图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一疏通主要知识点,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地图的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适应中考的考试要求。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难点:1.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讲解本次中考复习的方法、设想,以及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提问:讲解知识要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利用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动手体验结合多媒体教学,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理解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动手体验、讨论【教学准备】地球仪、苹果、小刀、绳子、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第一课时纬线和纬度【课堂实录】:一、教学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提问学生描述地球的大小?生:从地球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三方面描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师:地球很大为了学习地球方便,我们借助地球仪学习认识地球。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抽查一名同学,指示手中的地球仪说出地轴、两极、赤道的位置。
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边指边说。
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样的线?师:用一根绳子演示不同的经线、纬线。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承转: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纬线?怎样区分纬线?二、纬线和纬度(板书)师:指示地球仪回顾,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
师:展示思考题:1、自主探究:(认识纬线)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1.6图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什么样的线是赤道?什么样的线是纬线?师: 提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要求同学从图中描出赤道,利用手中的苹果制作地球仪。
(巡视指导)生:(动手操作、体验)拿出苹果,用苹果制作地球仪,用写出字母N 和S 的纸片贴在苹果上,标注南北极,(有的同学用苹果把代表了北极,则苹果另一端表示南极)用笔在苹果上划出赤道。
师:让同学从苹果上画出赤道,沿赤道切开理解南北半球的划分。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是:()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圆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B、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c、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A、子午线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180°经线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A、35°,115°B、45°N,120°wc、南纬30°S,东经70°ED、60°S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A.西经30度,北纬30度B.西经10度,北纬10度c.东经170度,南纬30度D.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该地的经纬度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40°c、西经20°,纬度20°D、东经180°,纬度80°8.完成下表:纬线经线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度数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0°的确定划分半球的界限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A: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地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全章 分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重点难点】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2.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每组准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自主学习】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活动1. 角色扮演认识地球大小角色(1):天圆地方;角色(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3):麦哲伦;角色(4):加加林。
(小组合作准备5min,要充分发挥想象,表演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自由说感悟)探究(2):生活中有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二、地球的大小自主看图1.2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活动2. 计算地球的大小(5min)(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三、地球仪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活动3. 制作地球仪【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按照P4活动用10min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知识构建】【优化训练】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最科学的方法是( )A. 环球航行B. 利用飞机对地球拍照C. 利用卫星对地球拍照D. 利用热气球对地球拍照2.如果想给地球做件外衣,所用的数据应该是:A. 4万千米B. 6371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8万里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①天圆地方②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A. ④②③①B. ③④①②C. ④①②③D. ①②③④4.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A. 船身B. 船头C. 船尾D. 桅杆5.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叙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A.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地球赤道周长约6371千米D.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学后反思】参考答案:CCDDC。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地球的形状
地球
平均半径:_____;最大周长_____;表面积_____和大小
纬线的形状是____;
长度____;指示方向____
赤道的纬度为____;赤道向北叫____,以____表示;赤道向南
纬线: 小结 提纲 叫
____,以____表示 思维 北极和南极各为____度
为低纬度
地区
85 至 分钟
7.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认识纬线( 1
/ 纬线
形状
长度(是否相等)
指示方向
)纬线可以有__条( 2 (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极 , 5()南极点的纬度为
)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团纬度从赤道 6) (点的纬度为 分 10 队 往两极在逐渐
合钟 作
4至 5北
,回答问题 1.8 南北半球的划分 8.读图 ( 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 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
我来 用
千 15005 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1、在中国交通图上量得沈阳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为
) 米,
该地图的比例尺是(
3000000 :、 1 D C、 1:30000 )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 、 1: 30000000 B 、1∕ 300000
1:50000
D、
C、 1:500000 A 、 1:5000
)数字式:____________( 国地图和 1.32 北京市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2 ( 3)线段式:____________
团中
7.读图 1.31 队 大小比 )两幅地图中, 小比例尺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7时)
执教人:唐素芳执教班级: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
”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
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
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
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执教班级: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
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