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哲学看社会虚拟性交往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哲学看社会虚拟性交往利弊
作者:于晓明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09期
[摘要]文化哲学是哲学演进的一个维度,作为一种全新的致思方式体现现代哲学向“人”回归。

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引领着虚拟交往的繁盛,虚拟交往更好的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的同时,它自身与现实交往的矛盾更为显著的表现出来。

本为从文化哲学的维度分析社会虚拟性交往的特征和意义,希以形上高度分析现实减少矛盾,趋利避害。

[关键词]文化文明虚拟交往现实交往
一、文化哲学是哲学演进一个维度
文化是与文明的比较研究中被揭示出来的,文明主要指的是一切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重在客观方面;而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抽象的、稳定的创造物,重在主观方面,人的价值理念影响文化的理念。

“所谓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界出发,对文化作总体的根本的、观念把握和建构。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其思维传统开端于古希腊哲学,在20世纪对技术“异化”和文化危机的反思。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一,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学理性传统;二,是以人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哲学传统。

文化哲学的兴起以反思近代理性哲学人文哲学,它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生态危机、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冲突等问题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现当代哲学普遍向生活世界、价值、文化等回归的重要体现。

文化哲学发展从最初的文化占主体地位即强调哲学是文化的研究方法逐渐发展为研究哲学的本体是文化,文化哲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形上理性思考与文化批判的内在统一,这样文化哲学实现了形上与行下、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文化哲中的文化是人的本质存在,文化就是人的文化。

一方面,精神性的文化是人的情感、意志和自由的本质;物质性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本质的结果。

另一方面,过程性的文化是人类实践的本质本身。

精神性的文化和物质性的文化统一于人类实践本身,文化只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它内化到人们现实生活中去的具体生动文化。

文化从具体到抽象,进入了虚拟文化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危机,其中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虚拟性交往是文化本质发展的生动体现。

人对从现实文化的需求发展到对虚拟文化的依赖,当今社会虚拟性交往的发展已成为文化本质的延伸性发展。

笔者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文化的根本,权衡利弊理论与现实更好的结合。

二、社会虚拟性交往是文化本质延展性发展
21世纪是数字时代,它的到来导致物质实体性的缺席即社会虚拟性深入生活。

社会虚拟性源自人对世界的形式化建构,是精神产品高度发展代替部分物质事物的体现,虚拟性集中体现在数字化空间的典型形式网络空间中。

虚拟性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客观现实性和主体能动性。

网络的虚拟性在社会中表现为虚拟交往,所谓虚拟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空间中以符号化、数字化语言为信息交流载体的交往方式。

虚拟交往方式主要是:电子邮件、网上电子公告板、即时通信工具和虚拟社区等方式。

虚拟交往是文化哲学在新时代反思的新维度,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虚拟交往包含着可能性。

虚拟不等于可能,它外延和内涵上都大于可能,但它内含于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一种内在逻辑关系。

可能性是现实性的来源,任何现实性都是选择众多可能性一种的结果;而现实性就是对可能性的排除而以显性的方式存在着;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实性。

网络虚拟不仅仅以使人真实地体验到各种可能性的情况,如及时交流、创业、养殖、登月等等,由于虚拟介入打破了之前依赖物质实体才能进行的交往,在实践领域实现了一次重大变革,拓宽了生活的道路和前景。

其次,虚拟交往有可替代性。

虚拟交往不脱离实际的交往,而是模仿现实交往的一部分,其与现实交往具有共同的特质、效果或结果,物质实体的缺席并不妨碍人们进行交往。

虚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功利性和摆脱了现实交往一些的弊端,体现高速、真实的交往。

虚拟交往活动的平台是电子网络,交往的主客体是基于虚拟电子符号所建构的环境,交往中的信息交流是以电脑为介质,更准确更快速传递信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对于主体来说虚拟交往可以承载着主体的需求达到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可以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虚拟之所以必要,在于它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的目标。

虚拟交往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出现的两面。

首先,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有差异性。

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相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虚拟交往是人创造出来的而并非是物理性实在,是一种现实性的缺席,这可能导致了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易于隐藏和创造一些事实,引发交往障碍和交往事故。

这就要求交往主体有一定得现实交往基础,自我判别出真实和超真实,从虚拟中解读出真实。

虚拟交往中客观化的真实的存在,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东西,由此确立非现实的合理性、创新性,达到“真的假”和“假的真”的难以分辨,要求人们自我加强保护意识和进行一定现实交往,从而打开一个无限开放、不断更新的生存世界。

其次,虚拟交往比现实交往有不稳定性。

虚拟人际交往需要依靠线路和终端,线路和线路、终端和终端的关系是偶然的、暂时的,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系也就是随意的、不确定的。

虚拟交往的关系可以随时被切断和创造出来,这样,传统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线性联系、阶层性权威体系、中心辐射性的文化模式都受到严重的冲击,人性多面性有了广阔的展现平台,开拓人际关系的同时有增长了犯罪。

三、小结
综上,无论是虚拟交往的差异性还是不稳定性,虚拟交往都与现实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虚拟交往源于社会现实交往,超越和增进现实交往,拓宽人们交往的领域,促成了人格的多重性和生存方式的多样性。

虚拟交往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哲学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延伸,从物质逐渐发展到精神高度发达最终落实到人类文化发展构建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德]因斯特•卡西尔:《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7.
[2]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1.
作者简介:
于晓明,女,(1982-),黑龙江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