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一.Freundlich 等温式: q = kc 1/n 或lgq = lg k + 1 lgc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n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 0 与 1 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 附性能越好。
1/n 在 0.1~0.5,则易于吸附;1/n>2 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 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 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 q = qebc 或(1) 1 = 11+ 1 或(2) c = 1 c + 1 1+ bc q q e b c q e q q e q e bq 平衡吸附量 mg/g ; c 平衡浓度 mg/L ; q e 饱和吸附量 mg/g一般 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 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 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 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 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 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q =k t 0.5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min -0.5) 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t = 1 + 1 tq k 2 q e 2 q e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g·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 1 = 1 + k 2'tq e - q q 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 (L·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t 0.5 应 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0.1~0.5,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bc 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min -0.5)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 e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七. 二级反应模型:t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t 0.5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1. Langmuir模型:Langmuir模型是最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之一,它假设吸附物分子只能以单层方式吸附在吸附剂表面。
该模型的方程表示为:dθ/dt = k_ads * (θ_max - θ) * P其中,dθ/dt表示单位时间内吸附量的增加速率,θ表示已吸附的物质分数,θ_max是最大吸附容量,P是气体或溶液中的吸附物质分压或浓度,k_ads是吸附速率常数。
2. Freundlich模型:Freundlich模型是一个经验模型,适用于多层吸附过程。
该模型的方程表示为:q=k_f*C^(1/n)其中,q表示单位质量的吸附物质的吸附量,C是气体或溶液中的吸附物质浓度,k_f和n是实验参数。
3. Temkin模型:Temkin模型假设吸附位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吸附能力会降低。
该模型的方程表示为:q = K * ln(A * P)其中,q表示单位质量的吸附物质的吸附量,P是吸附物质的分压或浓度,K和A是实验参数。
- Langmuir模型适用于单层吸附过程,Freundlich模型适用于多层吸附过程,而Temkin模型考虑了吸附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 Langmuir模型假设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而Freundlich模型和Temkin模型则没有这个假设。
-吸附动力学模型通常基于实验数据拟合得出,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
-吸附动力学模型常用于工业催化剂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用于优化吸附过程和预测吸附性能。
吸附热力学模型:1. Gibbs吸附等温方程:Gibbs吸附等温方程描述了吸附过程中的吸附热效应,即吸附热与吸附度的关系。
方程表示为:ΔG = -RTlnK = -ΔH + TΔS其中,ΔG是自由能变化,ΔH是焓变化,T是温度,R是气体常数,K是吸附平衡常数,ΔS是熵变化。
2. 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适用于描述吸附剂对非特异性吸附的情况。
吸附常用公式范文
吸附常用公式范文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附着的现象。
在化学、环境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吸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吸附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通过各种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来描述。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吸附公式。
1. 朗格缪尔等式(Langmuir equation):朗格缪尔等式是描述气体或溶液在固体表面上单层吸附的经典模型。
该模型假设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了一个单层,且各吸附位点之间无相互作用。
朗格缪尔等式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frac{x}{m} = \frac{K \cdot P}{1 + K \cdot P} $$其中,x为吸附量,m为吸附剂的质量,P为气体或溶液的压力,K为平衡常数。
朗格缪尔等式可以用来描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活性位点的饱和程度,从而推断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
2. 弗兰特利奇方程(Freundlich equation):弗兰特利奇方程是描述气体或溶液在固体表面上多层吸附的经典模型。
该模型认为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可以吸附在多个不同的位点上,且各位点之间相互作用较强。
弗兰特利奇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x = K \cdot P^{\frac{1}{n}} $$其中,x为吸附量,P为气体或溶液的压力,K和n为与吸附性质相关的常数。
弗兰特利奇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吸附剂表面的多层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的非线性关系。
3. 互补方程(Dubinin–Radushkevich equation):互补方程是描述气体或溶液在多孔吸附剂上吸附过程的模型。
该模型假设吸附剂是一个多孔体,吸附物质在孔隙中扩散吸附,并考虑了吸附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x = m \cdot \exp\left(-\frac{E}{RT}\right) $$其中,x为吸附量,m为吸附剂的质量,E为互补方程的常数,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温度。
互补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吸附剂表面的孔隙结构和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吸附常用公式: 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 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bc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 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e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七. 二级反应模型:t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吸附常用公式: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bc 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 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e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七. 二级反应模型:t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吸附常用公式.pptx
温度T1、T2下的速度常数k1、k2,也可根据方程求出Ea。已知Ea和T1下的k1,可求任一温度T2下的k2。
1
九、修正伪一级动力学方程(Modified
pseudo-first-order
equation)
:
dq dt
K
q1 eq(tq
eq
)
t
对上式进行积分,并利用边界条件: t = 0时qt = 0, t= t时qt = qt ,可得到:
六. Lagergren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e-q)=lnqe-k1t
qe、q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时刻的吸附量(mg·g -1);t为吸附时间(min);k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1)
七. 二级反应模型: c
1
c0 1 k2' c 0t
c0、c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为吸附时间(min);k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
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t 1
q
k2Biblioteka q2 e1t qe
qe、q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时刻的吸附量(mg·g -1);t为吸附时间(min);k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g·mg -1·min -1)
五.二级动力学方程:
1 qe q
1 qe
k
' 2
t
qe、q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时刻的吸附量(mg·g -1);t为吸附时间(min);k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
八.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ln k
Ea R
1 T
ln k 0 或 ln
k2 k1
Ea R
(1 T2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公式langm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公式langm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是描述溶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的一个常用方程。
它通常用于描述非理想吸附的情况,其中溶质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浓度是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中心浓度的函数。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的一般形式如下:q = K * C^(1/n)在上述方程中,q表示溶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mg/g),C表示溶质在溶液中的平衡浓度(mg/L),K表示吸附等温式的系数(mg^(1-1/n)/g), n被称为吸附等温式的吸附系数。
方程中的C和q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单位,以适应不同的实验条件。
这个方程的形式表明,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也会增加。
吸附等温式的系数K反映了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个正值。
而指数1/n则反映了吸附过程的非线性程度,通常在 0 < n < 1 之间。
当吸附等温式中的指数n为 1 时,方程退化为线性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当指数n大于 1 时,方程表示吸附过程的非线性特征,这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非常常见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仅适用于较低浓度下的溶质吸附行为的描述。
在高浓度下,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更加复杂,此时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吸附等温式进行描述。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吸附等温式的参数,常常需要绘制C/q对C的双对数曲线。
通过观察这些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可以获得关于吸附等温式所涉及参数的有用信息。
总之,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是描述非理想吸附行为的一个常用方程,通过关联溶质浓度和吸附量来描述吸附过程。
了解吸附等温式以及其参数的含义和限制对于研究和应用吸附过程非常重要。
吸附常用公式
吸附常用公式: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0.1~0.5,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K i/n 吸附容量 吸附强度。
二.Langmuir 等温式:bc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 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 ·g -1·min -0.5)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 e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 ·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 ·mg -1·min -1)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 ·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 ·mg -1·min -1)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 ·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七. 二级反应模型:t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 ·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 ·mg -1·min -1)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t 0.5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吸附能公式
吸附能公式
吸附能是指气体、液体或溶质在吸附剂表面吸附的能力。
吸附能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吸附能 = 1/2 (E_ads - E_bare)
其中,E_ads是吸附位点上的吸附体的能量,E_bare是吸附剂未吸附时的能量。
吸附能是吸附过程中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的差值。
如果吸附能为正值,则吸附过程是吸热的,即吸附剂表面与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液中吸附物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果吸附能为负值,则吸附过程是放热的,即溶液中吸附物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吸附剂表面与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需要注意的是,吸附能的计算一般需要通过实验或计算模拟方法得到。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表面科学技术和物理化学方法,如等温吸附实验、热力学方法等;计算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等。
吸附能是了解吸附过程和表征吸附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化工工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常用的描述単分子层吸附的公式,特点是什么
常用的描述単分子层吸附的公式,特点是什么描述单分子层吸附的公式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公式及其特点: 1. 表面活性系数(Surface商):表面活性系数是一个描述表面吸附能力的指标,通常表示为S(A)。
它反映了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能力,与分子的大小、形状、化学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S(A)的值越大,表示分子在表面上吸附越强。
2. 吸附常数(吸附率):吸附常数是描述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指标,通常表示为A(R)。
吸附常数越大,表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吸附能力越强。
3. 吸附时间(吸附限):吸附时间是指分子在单分子层上吸附的时间,通常表示为t(R)。
吸附时间越短,表示分子吸附能力越强。
4. 吸附速度(速率):吸附速度是指分子在单分子层上吸附的速度,通常表示为V(R)。
吸附速度越慢,表示分子吸附能力越弱。
5. 吸附层数(层数):吸附层数是指分子在单分子层上的吸附层数,通常表示为n(R)。
吸附层数越多,表示分子吸附能力越弱。
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涉及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面活性系数、吸附常数、吸附率、吸附时间、吸附速度、吸附层数等多种因素。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单分子层吸附现象,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最大吸附量公式
最大吸附量公式
吸附量计算公式为:
q=V(C0-C)/m,吸附量是指单位面积的表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容积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的差值,常用的吸附单位有:g/g、g/m2、mol/g。
最大吸附量:
吸附容量是指单位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单位是mg/g或其他。
指的是滤料或离子交换剂吸附某种物质或离子的能力。
即吸附量,在固定床吸附时,达到透过点时的透过容量为吸附容量。
吸附装置的吸附容量指在一定的运转条件下(包括再生切换在内)的吸附量,由于吸附剂经多次使用后会发生劣化的现象,故设计吸附装置时,常采用运转条件下的吸附容量为设计吸附容量。
吸附能单位换算
吸附能单位换算
吸附能是指物质在吸附剂表面吸附所需的能量,常用符号为“吸附能”。
它通常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J/g”。
吸附能的换算公式如下:
吸附能(E) = 1.695 × 热力学能(T) × 物质吸附系数(α) × 吸附剂吸收系数(β)
其中,热力学能是指物质在吸附过程中所需的热能,单位为
“J/(kg·K”)或“焦耳/克”。
吸附剂吸收系数是指吸附剂对某种物质的吸附能力,单位为“平方米/克”。
吸附剂吸收系数是指吸附剂接受某种物质吸附的能力,单位为“平方米/克”。
例如,对于同一种物质,吸附能力强的物质的吸附能可能比吸附能力弱的物质的吸附能高,具体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以及吸附剂的特性。
langmuir吸附公式
langmuir吸附公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公式是:Гj=(Гj,sβjCj)/(1+βjCj+βiCi)。
Langmuir方程是常用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之一,是由物理化学家朗格缪尔于1916年根据分子运动理论和一些假定提出的。
现广泛应用于吸附学方面。
朗格缪尔的研究认为固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存在向外的剩余价力,可以捕捉气体分子。
这种剩余价力的作用范围与分子直径相当,因此吸附剂表面只能发生单分子层吸附。
吸附等温式是在温度固定的条件下,表达吸附量同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式。
由于表面吸附,造成在溶液与气相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个浓度和性质与两体相不同的表面薄层,其组成和性质是不均匀的。
吸附速率公式
吸附速率公式吸附速率是描述物质从气相或溶液中吸附到固体表面的速度的物理化学参数。
它的计算公式通常基于吸附动力学理论,涉及到吸附物质的性质、固体表面性质以及吸附条件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与吸附速率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吸附速率公式:吸附速率公式通常基于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Langmuir吸附模型得到的吸附速率表达式。
Langmuir吸附模型假设吸附过程中仅存在单层吸附,并且吸附物质与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位点之间存在吸附平衡。
根据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速率公式可以表示为:RA = k * C * (1 - θ)其中RA表示吸附速率,k表示吸附速率常数,C表示气相或溶液中吸附物质的浓度,θ表示固体表面覆盖度。
2. 影响吸附速率的因素:吸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的性质、固体表面的性质以及吸附条件等。
具体地,吸附速率的计算还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 吸附物质的性质:吸附物质的分子大小、极性与非极性、电荷性质等会影响吸附速率。
- 固体表面的性质:固体表面的化学成分、表面形态和表面积等会对吸附速率产生重要影响。
- 吸附条件:温度、压力、PH值和电场等吸附条件也会对吸附速率产生影响。
3. 吸附速率与表面扩散:在吸附速率的计算中,需要考虑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扩散过程。
吸附速率与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扩散速率有关,表面扩散可以用费克定律来描述。
费克定律认为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扩散速率与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位点浓度梯度成正比。
因此,吸附速率公式中还需要考虑表面扩散项。
4. 吸附速率的测定: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吸附速率。
常见的实验测定方法包括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等。
静态吸附实验可以通过固体和吸附物质之间的平衡吸附量来得到吸附速率。
动态吸附实验则是通过实时监测吸附物质的质量变化或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变化来获得吸附速率。
5. 应用示例:吸附速率的研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科学、化工工艺以及催化反应等。
吸附实验浓度梯度计算公式
吸附实验浓度梯度计算公式引言。
在化学实验中,吸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吸附实验中,浓度梯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用来描述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介绍吸附实验浓度梯度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这个公式来进行实际计算。
吸附实验浓度梯度计算公式。
在吸附实验中,浓度梯度可以用来描述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浓度梯度的计算公式如下:ΔC/Δx = (C2 C1) / (x2 x1)。
其中,ΔC表示吸附物质的浓度变化,Δx表示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距离变化,C1和C2分别表示吸附物质在x1和x2处的浓度。
实际计算。
为了更好地理解浓度梯度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计算。
假设在一个吸附实验中,我们测得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随着距离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距离(x) 浓度(C)。
0 10。
1 8。
2 6。
3 4。
4 2。
我们可以使用上述的浓度梯度计算公式来计算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梯度。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两个距离点x1和x2,并分别计算对应的浓度C1和C2。
假设我们选择x1=1,x2=3,那么对应的浓度分别为C1=8,C2=4。
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上述的浓度梯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浓度梯度:ΔC/Δx = (4 8) / (3 1) = -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梯度为-2。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在选择的距离范围内,吸附物质的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2。
实际应用。
浓度梯度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计算浓度梯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浓度梯度的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在吸附实验中的应用,浓度梯度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浓度梯度的计算可以用来研究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分布情况;在生物医学领域,浓度梯度的计算可以用来研究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常用公式:
一.Freundlich 等温式:n /1kc q =或c lg n
1k lg q lg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一般认为:1/n 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1/n 在0.1~0.5,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
k 值可视为c 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二.Langmuir 等温式:bc
1bc q q e +=或(1)e e q 1c 1b q 1q 1+⋅=或(2)b q 1c q 1q c e e += q 平衡吸附量mg/g ;c 平衡浓度mg/L ;q e 饱和吸附量mg/g
一般c 值<1时采用(1)式;c 值较大时采用(2)式。
符合Langmuir 等温式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的吸附活化能一般在40~400kJ/mol 的范围,除特殊情况外,一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应该是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其值大小与吸附剂、吸附质的本性及温度的高低有关,b 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而且b 具有浓度倒数的量纲。
三.颗粒内扩散方程:5.0t k q ⋅=
q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g/g ;t 为吸附时间(min);k 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 -1·min -0.5)
四.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t q 1q k 1q t e
2e 2+⋅=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g·mg -1·min -1)
五.二级动力学方程:t k q 1q q 1'2e
e +=-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 -1·min -1) 六. Lagergren 方程(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n(q e -q)=lnq e -k 1t
q e 、q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
七. 二级反应模型:t
c k 11c c 0'20⋅⋅+= c 0、c 分别为溶液中初始及t 时刻溶液的浓度(mg·L -1);t 为吸附时间(min);k 2‘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L·mg -1·min -1)
当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时,t 与ln(q e -q) 成直线关系,并通过坐标原点;Mckay 等人认为,当t 0.5 应与q 成直线关系且通过原点时,则说明物质在颗粒内扩散过程为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包含吸附的所有过程,如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部扩散等。
八.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 )方程:0ln 1ln k T
R E k a +⋅-=或)11(ln 1212T T R E k k a --= E a ,活化能,J/mol ;R ,气体常数,8.314J/(mol·K );k ,速度常数;k 0,频率因子。
T ,温度,K 。
lnk 对1/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可求出E a ,由截距可求出k 0;一般认为E a 与T 无关。
已知两个温度T 1、T 2下的速度常数k 1、k 2,也可根据方程求出E a 。
已知E a 和T 1下的k 1,可求任一温度T 2下的k 2。
九、修正伪一级动力学方程(Modified pseudo-first-order equation) :)(1t e t
e q q q q K dt dq -= 对上式进行积分,并利用边界条件: t = 0时q t = 0, t= t 时q t = q t ,可得到:
t K q q q q q e t e e
t 1ln )ln(-=-+ 式中, q e 、q t 分别为吸附平衡及t 时刻的吸附量(mg·g -1);t 为吸附时间(min);K 1为伪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