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半月谈2013年第2期国内外大事+小测验
巴勒斯坦拟正式更名为“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1月6日发布主席令,要求将目前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名为“巴勒斯坦国”。
阿巴斯要求巴政府部门在两个月之内对现行法律、法规中的名称进行更改,并重新制作邮票,以及护照、居民身份证、人口出生证和汽车牌照等证件。
国务院决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爱留守儿童文件1月10日,教育部、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留守儿童在基础没施、营养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将享受“三个优先”待遇。
文件要求,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法国在马里展开军事行动法国总统奥朗德2013年1月11日发表电视讲话,宦布法国军队当天下午在西非国家马里为马里军队击退占据北方的武装团伙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军事支持”。
法国宣布参与马里军事行动以后,美国、英国和欧盟其他一些国家对该行动表示支持。
马里局势自2012年3月突发军事政变以来一直不稳,该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已被“西非圣战统一运动”和“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极端宗教组织和恐怖势力占领。
农村大病保障扩容据1月16日来自卫生部的消息,2013年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向大病转移。
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报销比例不低于70%。
此外,卫生部部长陈竺1月7日表示,2013年,我国将再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4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
同时还将提高补偿标准,实际报销比要力争较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
2012年及2013年1-3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2年半月评论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作者/苏北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的“惯性思维”近日的新闻,让东莞治安员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当地传来消息,今年9月底之前,要基本完成治安员整编。
实际上,对于这一群体,“收编”、“整合”使之进入“辅警”序列的工作,一直在推进。
只是近期舆论的质疑,让这一进程显得更加紧迫。
提到东莞的治安管理问题,很多人对前几年的一段视频记忆尤深:乘客刚下长途车,就被“飞车党”骑摩托一把抢走背包。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能理解治安队在东莞存在的合理性。
到2012年8月,东莞已有外来人口650万,达到了本地人口的4倍。
管理需求强烈,警力却捉襟见肘,刺激着传统农村中村社治安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据东莞公安局统计,当地目前有警察11000多人,而村社区治安队员已达到29816人。
随着队伍扩大、职能增多,治安队的一些行为失范、管理失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从2005年围殴探亲武警到2010年审讯殴打外来务工者13小时,负面新闻屡见报端。
东莞的整编行动,既需满足治安需求,也要解决现存顽疾,这可能是其进展较慢的原因所在。
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矛盾,典型地集中在这一群体身上。
本质上看,治安员的问题,与城管的问题颇为相似:一个是发达地区接受流动人口后村社的治安困局,一个是城市不断铺开后的管理困境。
而行政体制与法治层面存在的不完善、不协调、不规范,更增加了这一群体滋生冲突、激化矛盾的概率。
城市和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不可能指望旦夕之间就能彻底解决。
治安队也好、城管也好,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要”。
实际上,就算治安员编入辅警序列后,也同样会面临管理问题。
这是一个不断调试、不断规范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守法律的底线。
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下来的“惯性思维”:外来人口、流动摊贩情况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加大。
2013半月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随时更新)
2013-010-18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按住CTRL+鼠标左键单击蓝色字体,可打开相应链接)
【字体:大中小】
《人民日报评论》内容主要是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这对于备考公务员申论考试和面试环节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江苏公务员考试网()精选了今年人民日报时评中公务员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热点加以整理,希望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2012年至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
2013年半月谈
回到群众中去2013年12期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的五个大字,承载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感,焕发着共产党人的生命力。
历史告诉未来:植根人民,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现实警醒人们:脱离群众,是社会面临的最大危险。
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今天的社会大众,利益结构在分化,权益诉求在增强,自主发展、自由流动、自我组织的空间在扩展。
却有一些党员干部,无视现实,不恩进取,群众观念在淡化,奢靡之风在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在滋生。
网络不时曝光问题官员的“放大效应”,一再引发干部队伍的“形象冲击”。
社会转型中的干群关系,正经历严峻的挑战。
看一看群众眼里的不少官员是什么形象:整天忙忙碌碌,却又高高在上。
一是跑上面多,跑饭局多,跑基层少。
上面有项目审批,有政策倾斜,有转移支付,自然要全力公关,跑部钱进。
饭局上有客商投资,有领导接待,有圈子营造,君不闻“一晚八顿饭,回家还要煮面条”?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还有多少精力去跑基层呢?二是说官话易,说洋话易,说白话难。
讲真话需要良知,有风险,讲新话需要思想,又不会,讲白话需要生活,不深入。
既然如此,官话、套话、空话便百说不厌,言不由衷,奈何?现在干部的学历文凭也高,出国考察也多,遇有外商投资,简单的外语随口也能说上几句,这也是知识化国际化的进步。
可是,久而久之,不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跟他们拉不了家常,心思也就很难再贴到一起。
三是与领导亲,与老板亲,与群众远。
领导决定自己工作的评价,仕途的升迁,老板影响自己的政绩,经济的数字,哪一方面都含糊不得。
对基层的老百姓呢?也就显得越来越冷漠、疏远了。
于是,干群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许多矛盾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积累。
一边是维护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一边是越级上访的人员不曾停息,而且其中的许多问题日积月累,利益纠缠一时也很难理清。
于是,上访和截访,成了一个矛盾的螺旋。
一边是经济发展需要征地拆迁,一边是群众不满被动上楼刨坟,尽管工业化城镇化声势逼人,但老百姓更为看重的还是一家一户的日常生计。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半月评论是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评论栏目,它通过无数精彩的文章为读者们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半月谈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展现了中文写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纵观半月谈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无论是社会时事评论、文化艺术批评,还是哲学思考和科技创新,半月谈都展现了作者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通过半月评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的用心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半月谈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半月谈的编辑和作者们具备睿智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待评论的对象。
其次,半月谈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现象的表面评论,而是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
最重要的是,半月谈坚持独立与公正的原则,对于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述,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取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半月谈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半月谈通过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关注社会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这不仅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也帮助了读者们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半月谈在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半月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每篇评论的篇幅都较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评论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其次,由于半月谈的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误导。
此外,它也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评论的对象和内容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半月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为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们对于待评论的对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半月谈的价值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信在未来,半月谈将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章,成为中文写作领域中的瑰宝。
2013年半月评论
2013年第18月谈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
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
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
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
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
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
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
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
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2013年9月11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要用理想信念为干部“补钙”姜琳涉嫌受贿2490余万元的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兼营运部主任苏顺虎,近日在法院公开受审时声泪俱下:“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晚年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使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令人欷歔的一段话,不仅是对自身堕落的深深悔恨,更是对广大领导干部增强理想信念的一种警示。
坚守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视为命脉和灵魂。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正是这一深入骨髓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9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浴血拼搏、改革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毋庸讳言,当下党员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却磨灭了理想信念,以物质财富、肉体享受,甚至鬼仙迷信取代了信仰所应占据的位置。
精神空虚,“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风水先生”者有之;信念动摇,处心积虑当“裸官”,家人钱财转移国外,随时准备“跳船”者有之;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者有之。
精神“缺钙”,最终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近期涉嫌严重违纪被查的倪发科、李达球、蒋洁敏等一批官员,其落马与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不无关系。
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这一关键论断,无疑对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一记警钟,深刻彰显了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觉增强政治修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用理想信念为精神“补钙”,不断培植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如伏尔泰所言,“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
2013申论+【新华时评】+【人民时评】+【半月评论】
第一编新华时评●公开真相会引发恐慌?荒唐!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周芙蓉)近日,“钴60将爆炸”的谣言在河南杞县流传,造成部分群众恐慌,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
网上谣言源于一个多月前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的卡源故障。
6月7日,该厂在完成辐照辣椒粉作业后,因被辐照的货物倒塌,造成放射源护源架倾斜,致使放射源未能降入源井内,发生了卡源故障。
卡源故障会不会造成辐射和污染、会不会影响群众生命健康,是群众最急切想知道的。
然而故障发生后一个多月内,当地政府始终没有公开发布信息。
直到7月13日,开封市政府才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而正是在这一个多月里,“钴60将爆炸”的谣言借助互联网在当地传播,部分群众逃离家乡“避难”。
迟到的政府新闻发布会,面对已经四处蔓延的谣言,显得软弱无力。
17日,“杞县发生核泄漏”“杞县核泄漏造成多人死亡”等谣言仍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流传。
当天下午,一些群众乘坐出租车、三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从多个方向离开杞县。
为什么事发一个多月,政府不公开发布信息辟谣?开封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情况不严重,没有辐射和污染;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引起恐慌。
对这样的解释,人们恐怕只能报以荒唐可笑的评价。
谣言止于公开真相,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
杞县利民辐照厂卡源故障是否属于“核泄漏”、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否危及当地群众生命健康,政府最有条件了解事情真相,最有责任及时、详细地公布事情真相。
只要及时公布真相,群众自然会作出正确反应。
即便真的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及时公布真相也有利于及时疏散群众、保护群众。
反之,掩盖问题、回避矛盾,只能使谣言满天飞,社会秩序混乱。
杞县部分群众选择相信谣言,不是他们不愿意相信当地政府,而是当地政府不相信群众、不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在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今天,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令人痛心。
●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要是‘老保’真的能跟着人走,那以后我们农民工再也不用‘退保’了,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一位人民网网友在留言中表达了对这两个文件的美好期待。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半月谈2013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架下进行;要向全社会讲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缺失了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全然没有意义。
更何况如果没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连生活的前提都没有了,遑论发展。
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
在此基础上营造制度环境,通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向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方面责无旁贷。
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
2013年1-2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解析
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半月谈》2013年第20期【半月评论】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半月谈》2013年第19期【半月评论】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5)《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6)《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7)《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8)《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9)《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10)《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11)《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12)《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13)《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14)《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15)《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16)《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17)《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8)《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9)《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20)《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21)《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22)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周立民发展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红利”。
一路闯关夺隘、披荆斩棘,改革让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发展航程,全面深化改革正拉开帷幕。
而政府改革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0年第1-14期
半月谈2010年半月评论目录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 (1)第2期: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2)第3期: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 (5)第4期: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6)第5期:穿越转型之痛 (10)第6期: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11)第7期: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12)第8期: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14)第9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15)第10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16)第11期:人才工作需要科学的人才理念 (18)第12期:路在基层 (19)第13期: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20)第14期:民生拉动转型 (21)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2013年9月14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房价会80万元一平方米吗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
房价受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铁腕陆娅楠最近,一位房地产领域的专家语出惊人:“过去10年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
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价超过80万元非常容易。
你要做的是什么?买。
”专家言之凿凿,着实吓人,仿佛不赶紧买房就错过了天上掉下的馅饼。
转身仔细一琢磨,这论断不太禁得起推敲。
某种商品,尤其是价格基数这么大的民生类商品,如何能保证连续25年、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涨价?一个一线城市出现三五个天价楼盘并不罕见,但一个城市平均房价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这要多大的货币量?按此标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就要卖到3000多万元,相应的房租就要涨到五六万元,如此强悍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
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又受到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
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变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甚至导致房价下跌的铁腕。
历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楼市沉浮,就是前车之鉴。
鼓吹楼市暴涨不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过快上涨,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对经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价的复杂条件。
一名12岁的少年宣称“过去10年,我平均每年长5厘米,所以按这个速度,25年后我超过2米7非常容易”,是无知;如果专家也遵从如此逻辑,信誓旦旦地将房价描绘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树,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治学的严谨。
类似的学术专家“雷人雷语”,近年来不是个案。
有些专家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代社会容忍度越来越高,鼓励观点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
但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其言论的社会影响深远,理应担当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中的知识脊梁,凭一副不屈不移的风骨、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专业全面的观点,解疑释惑,激浊扬清。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近年来,越来越多类似“大秋裤”、“大铜钱”等造型的建筑进入大众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反映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创新的发展,但“作怪”建筑层出不穷,也是当今“浮躁”之症的明显表现。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国内外设计师争相抢夺的“画板”,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别出心裁的建筑争奇斗艳。
“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创新”似乎已成为当下建筑界的集体诉求。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和理解这些“雷人”建筑诞生的背后呢?对“眼前一亮”的过度迷恋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么多新奇特建筑?”我的回答一般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建筑的建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复杂因素的平衡与制约形成了建筑的最终方案,所以说建筑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方案会经历两个决定性过程,第一个是设计方案的招投标,第二个是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
设计招投标就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多家设计单位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由建设方、建筑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挑选出中标方案。
评审内容包括建筑布局、功能、安全度、外观、环境、造价等等多个方面。
在招投标之后,会将中标方案根据报审图纸要求进行深化,之后报送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会从是否符合上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要求、用地性质要求、高度控制、体量要求等方面进行审核,对于重要建筑,还会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建筑布局、使用功能、外观形态等进行全面的审查。
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建筑方案基本确定,之后设计师还要完成建筑的施工图设计,这期间还要完成规划、消防、人防、交通等多部门的审查。
从整体建筑审批程序来说,建筑方案的确定是慎重的,但有人会问:这么完善的过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丑陋的建筑存在?在我们刚刚进入建筑领域学习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建筑设计三原则:安全、实用、美观。
但近些年,很多设计师忘记了这三个原则或将其颠倒了顺序,甚至把美观作为唯一标准。
建筑行业的人应该对一个词很熟悉——“眼前一亮”。
2013年《半月谈》评论汇总(共24期)
2013年《半月谈》评论汇总(海鸥船长整理)2013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2013年1-2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2013年1-2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基尼系数提示了什么只有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日前,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
数据显示,2008年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2012年回落至0.474。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参考值,首次晒出基尼系数,表明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我国基尼系数处于0.47到0.49区间,不能算低。
尽管有人基于一般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收入结构和社会福利体系所设的标准,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同时对基尼系数到底有多高还存在争议,但正视和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应该提上日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上做了不少工作。
完善医保社保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民生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一系列有力的惠民举措,遏制了基尼系数走高的态势。
但是更要看到,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相当复杂,“提低、扩中、限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这样一个案例发人深思。
日前,在广州市政协分组讨论会上,针对环卫工薪水低问题,有关部门表示,环卫工的工资怎么涨,能否实现同工同酬,因目前没有上位法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很“难办”,类似困境在收入分配领域并不少见。
比如,在一些地方,工资集体协商因为没有平衡劳资关系的制度配套,又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实际上陷入空转,未能发挥维护一线职工权益的作用。
现实问题说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的难点是,“提低”,上位法难以提供法律支持;“扩中”,缺乏配套的财税制度;“限高”,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政策措施。
因此,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都在优化顶层设计、增加制度供给,以实现综合治理。
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目前,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而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尼系数都在0.5上下徘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赢得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光明同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历程。
在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当务之急。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施战略性的调整。
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减轻对出口需求的过度依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产业、区域、城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急需解决。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成败关键。
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中国经济提升自己的站
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更将强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制的激励作用和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赢得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
改革开放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综合发展。
深化对制度体系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精心设计,坚定实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半月谈》2013年第1期)
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作者:苏北]
社会再一次燃烧起改革的热情,期待再一次升腾在人们的心底。
比期待更迫切、更可贵的是实践,是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
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被寄予热望。
只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非闭门造车,一厢情愿。
如何重塑改革动力机制,在与基层实践和群众诉求的密切联系中汲取改革的力量,在超越部门利益的制约、协调多元群体的纷争中坚守改革的公平?如何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参与、推进改革的进程?
我们见证了底层创造的力量。
安徽小岗18户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小企业改制中的股份合作制,还有闯过户籍藩篱挤进城市大门的自发民工潮……这一幕幕雄壮的景观,构成了中国改革编年史上最光彩的篇章。
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基层改革实践中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
如在城市化潮动中政府让农民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两个置换”,推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村新社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的“腾笼换鸟”,还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政府政策鼓励行政强势推动下的资本上山、资本下乡和资本进村……可是,这些创造是否保障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权益公平?真正的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创造在哪里?我们高谈要凝聚改革共识,要促进利益共享,但是,没有表达,何来共识?没有参与,怎保共享?
政府干预市场的边际要清晰,政府主导改革的取向要理性。
尊重民众的实践探索,呵护民众的首创精神,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和深刻启示,我们应当记取,倍加珍惜。
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生气,持续迸发推动改革的激情。
我们也见证着事件倒逼的力量。
想当年,中国改革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
在挑战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逼进改革,这也是一条颇有成效的改革路径。
个体生命的非正常伤害,召唤起全社会的深切检讨和体制反思。
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因没带暂住证被收容殴打致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饱受诟病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正式废除。
相隔近10年,湖南妇女唐慧因女儿遭强奸上访而被劳教的事件令人痛心,折射了劳教制度的严重缺陷,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呼吁,促使存在近60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有望在2013年发生重大改革。
利益诉求的非常规冲突,也直接倒逼着深层次矛盾的求解和深水区改革的突破。
中国正进入转型时代。
这是公民权利意识加快生长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频发的时期。
一些地方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
这些事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倒逼土地征用、户籍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我们难以回避倒逼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只有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其中蕴涵的改革的机遇。
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多个“拐点”“陷阱”需要跨越,有多重“风险”“危机”需要转化,有多种“两难”“悖论”需要求解。
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从消极被动的压力型维稳转向积极主动的改革型维稳,在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期因势利导加快深层改革的攻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
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行政听证等。
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
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
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
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
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
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